高中语文课堂核心素养渗透

高中语文课堂核心素养渗透

摘要: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文化,这种语言文化是当今社会人与人思想重要的交流工具。基于当今的高中语文教育标准理念,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全方面地提升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进一步发挥语文的德育作用。本文对于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渗透展开深入研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策略

1前言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下,同时使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知识技能进一步得以提升。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构建和运用、审美品鉴和创造、人格的塑造和提升。这三个方面的提升是以学生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思想境界为根本进行深化教育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时代的发展特色,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性素质。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背景及现状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许多年,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用审美能力,培育扎实的语文功底,进一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焕发新机。但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仍然处于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去对课文进行朗读、讲解,使课堂变成了“表演课”,让学生离语文的内核越来越远,教师在教学的路上渐行渐远。这样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需要我们去反思、去改变。

3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

核心素养,顾名思义,就是学生最主要的素质涵养。与“知识”、“能力”相比,它的内涵更加丰富,更注重学生的生活态度和情感的交融。在一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将核心素养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来启发学生的素养及内涵,并激发学生们的审美情操,帮助学生积累必要的文学底蕴。这种包含在语文中的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知,也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树立更加健全的道德观念。《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及语言方面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策略。因此,教师需要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加强与之相关的创新性的教学实践。做到课堂的延伸与课外的延伸相互交融,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核心,对学生的三观进行一个感知,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上的熏陶和感染,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语文只有朝着培养核心素养,才能使得语文变得不再枯燥乏味、反倒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4在高中课堂上如何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4.1挖掘唯美文学底蕴,提高学生审美情结

“美育”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读者在文学内容中产生的主观情愫,进一步对客观事物作一个审读式的判定,进一步确立自身的价值观念。因为,在高中语文的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在阅读语文教材的时候,对课本中的文学之“美”的精华进行浓缩及提炼,使得学生在吸收和容纳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文学底蕴的绚丽,进而激活学生们的审美情结,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和涵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真、善、美”的道德标杆。例如在教学初唐时期张若虚的著作《春江花月夜》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利用PPT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诗中的美景。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皎洁的明月、波光粼粼的江面、雨露凝霜、天边的鸿雁、游子离人一一呈现给学生面前,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诗人当时作诗的情境,同时加以清幽凄婉的伴奏进行情感的渲染,构建出一个离愁的意象,让学生们再次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诗人张若虚创作此诗的思绪。这种情境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个诗人在欣赏江月时的那份感慨,进一步引领学生去体会人生的真谛,现实与古代活在当下的那种美,人生失意不得志也是一种美,多年漂泊在外思妇离愁也是一种美。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渗透,就是像这样的教学模式将现实与文化内容相结合,进一步熏陶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与作者在一时间内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甚至作诗的意识,让学生们不再去迎合那些低级的文化趣味,对人生的情节进一步得到领悟。以挖掘唯美文学底蕴为本,提高学生的审美情结,是一种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的体现。

4.2通过“问”与“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问题是思考的开始。在语文教育中,需要引导学生们以自主学习、自行思考的方式对语文内容进行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灵活地抓住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存在的心理特征,从中进行一个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在问题产生的同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其实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从细节中发现问题,并自行思索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教学《六国论》的时候。众所周知,《六国论》是苏洵对六国灭亡的精辟论证,以此来告诫北宋的统治者要居安思危,以免重蹈覆辙。而当布置学生们对《六国论》预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文本的论述顺序进行问题的设置,并且希望同学们在文章中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六国灭亡的原因有哪些?”“六国灭亡与贿赂秦国是否有关系呢?”“有些国家贿赂了秦国?”“作者在写最后一段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这样按照文章情节的发展问有关于课文本身的相关问题,不仅问题的思路非常清晰,与此同时表明了文章本身的写作思路也尤为清晰。让学生们从细节对问题进行推敲,着眼与问题、着眼与文本,再回归到学生本身。在这样的语文学习模式下,教师巧妙地将教师、学生以及文章进行了结合,让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同时,增进了学生面对问题独立思考的本领,对思考的问题进行酌情分析,最终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疑难困惑,使学生和综合素质得到的提升。

4.3通过文本内容的学习,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语文课堂本身就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分享各式各样的文章让学生们感知语文的乐趣。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自唐朝的李白,到宋朝的苏轼,或是近现代的鲁迅先生、老舍先生等等,他们各自都拥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并写出具有震撼力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这些作品,让学生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目的,对其思想进行一定的感知,但合适时再进一步去融入,去建立一个属于自身认知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世界观念。在阅读课程文章的时候,不仅是分享的过程,也是陶冶、升华学生情操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一课时,教师要字字入心地去读,也可以让学生跟读,帮助学生了解李密在写《陈情表》时的那种“先尽孝,后尽忠”的意愿。教师要根据“情”的主线进行探究,对其中的“倾诉”、“委婉”、“坚定”、“中肯”四个创作情感进行深入的剖析。使得学生在听或是读的过程中与作者有一个情感的共鸣,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完善自身的人格体系,懂得知恩图报、尽忠效国这样一个人生道理,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以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着积极作用的人有一份自我感知。另外,在教师进行《陈情表》的教学时,同样可以将情境带入到语文课堂上,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堂不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位同学扮演李密,利用文章的关键语句作为台词,教师可以作为晋武帝司马炎,将事先安排好一的台词进行诉说,来展现当时李密面对司马炎表现出来的中肯及坚决。这样有意思的情境设置,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创作的初心,使得学生去领略作者的伟大胸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与熏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5总结

语文是具有人文气息的基础学科,其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塑造灵魂。教师可以通过文化作品对学生们的情感进行熏陶,来增进学生们对世间万物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进行灵魂走向更光明的地方。在“教书教人”的过程中,完成“教人成人”。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建立内涵素养的同时,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审美能力,建立健康人格,从而为语文教育事业带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肖利.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几点思索[J].新课程(下),2016,(12):35.

[2]丁兆曙.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探析[J].新课程(下),2017,(6):29.

[3]杨武谋.刍议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7,(9):147.

[4]程欣.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7.

作者:高文华 单位:福州市平潭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