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解析(4篇)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解析(4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分析

摘要:在新课标教学的背景下,高中的课堂教学更加讲求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提高教师对历史课堂的教学技能。就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展开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素质教育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需要促进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结合发展,这已经成为整个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只有历史教师掌握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技能,积极地去探索如何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才能提高我国的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对课堂的导入技巧

导入技巧在整个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相对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教师通过设置情景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能够确立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将知识结构能够完美地结合起来。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在课堂上的导入环节就好像一部电视剧的序幕环节,这需要教师能够精心地对导入环节进行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明确学习的主旨,引起学生对知识的组合,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从而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中去。

二、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是整个课堂的中心环节,作为一名教师能够给学生传授知识离不开的就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巧,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教师需要对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理清思路,从而能够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传授给学生。在给学生进行授课前,教师需要对每堂课所需要讲授的知识进行整理,有一个逻辑性的思维,准确地表达出所需要传输的知识与内容,才能够真正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近代中国史》这门教材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近代中国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整理出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再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多少进行分段讲解,有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课堂教学,将每堂课的内容都能够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做好教学前的一切准备,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昭力.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张亚倩.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3.

第二篇:略论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并借鉴其他老师的先进教学实践,以人民版教材为例,试图探索出一些比较有效且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供广大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探讨。

关键词:人民版;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阶段的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改能否成功。历史教学是一个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学生学习方法改进的前提,是为学生学习方法改进服务的。教法改进只是手段,学法的改进才是目的。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其他教师所上的优质课,本人探索出以下几种有效教学方式,供广大教育工作者探讨:

一、多种途径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快乐的情感,进行主动学习。历史情境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新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手段复现历史环境和氛围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图片、视频和史料中展开讨论与探究,达到思维的升华,是实践新课改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

历史情境的创设有多种途径,如通过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利用影像片段、音乐、实物、图片创设情境等。

例如,笔者在执教《“蒸汽”的力量》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情境:1840年亨利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包括上班篇、回忆篇、工厂篇、回家篇)。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方面、棉纺织业方面以及动力方面的成就,既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有利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同时通过这一情境,笔者运用了论从史出的方法,对其中的史料内容、图片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与难点知识,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进而落实了教学目标。

通过此种方式导入新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积极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二、强调交流与合作,倡导开放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这不仅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应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方面能促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还能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

历史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讲授的过程,还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展开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学生间的交往的机会。思维的碰撞,相互的启发,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发挥团队合作能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下面是本人一个教学案例:

在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的手工业经济》这节课上,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手工业的魅力。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外,笔者通过中国古代手工业博物馆的形式,将教材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展厅来讲授,即纺织厅、冶金厅和陶瓷厅,同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他们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全班同学介绍。在讲解之前,教师布置了以下几个探究任务:第一个小组的任务是从生产原料的变化、发展概况、纺织品的使用人群的变化三个方面向全班同学们介绍古代中国纺织业的发展过程。第二小组的任务是从冶铜业和冶铁业两个大的方面介绍古代中国攻金之工――冶炼业的发展历程。其中在冶铜业的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从时间的角度进行探究;冶铁业的方面需要从时间上和燃料变化、供风技术的革新等方面考虑。第三小组的任务是从制陶业和制瓷业两个大的方面介绍古代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历程。第四小组的任务是根据前三个小组同学的介绍,总结出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小组的讨论,对其进行引导。在各小组讲解介绍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展厅中的古代手工业的成就,予以配合。最后教师对第四小组总结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做相应的补充。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主动进行讨论与探究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助合作的意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教材包括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而教科书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学生也最容易从中获取历史信息。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指出,学生学习历史是一个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中所引用的图片和文字不尽相同,教师可以适当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或文字史料充实课题教学内容。

人民版历史教科书里有大量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有历史场景、历史文物、历史人物的照片和绘画等作品,这些图片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的相关内容,是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同时图片资料是历史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科书对一些图片缺乏必要的解释,如果教师不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引导,学生也只是就图片看图片,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通过图片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教师如何灵活运用这些图片,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人民版必修一《美苏争锋》这课中有《正在建造中的柏林墙(1961)》《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军准备从海滩撤离越南》三张照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展示更多相关的图片,进行必要的描述和解释后,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图片结合教科书相关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通过观看以上一组图片,你能看出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呈现出什么特点?古巴导弹事件的结局反映了什么?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哪些?其中补充的图片有《眺望封锁墙外的亲人》、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朝鲜和越南战争等,教师可稍作介绍。但教师通过图片设问时应具体明确,最好不要空泛提问,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回答。从而使学生能较清晰地在所限定的范围内思考问题。此外,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某些见解,比如说,美苏冷战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当今国际热点问题中,哪些与“冷战”有关?这些问题的提出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及对问题本身认识。

在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导入新课时,笔者拿出一副收获“渔猎画像砖”的拓片,并对此拓片进行以下简单的描述:此砖为画像砖中一幅著名的作品,图案的上部为“弋射图”,在岸边的大树下,有两人正张弓射猎,空中有成群的飞禽,塘中有浮出水面的鱼儿和盛开的莲荷。图案的下部为“收获图”,图中五人正在挥镰割谷,右侧一人手提食篮,肩荷谷草。整个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再现了东汉时期成都平原一带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情景。同时教师请学生看教科书第4页和第5页《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神农》以及《东华牛耕画像》,学生在看图的时候,教师介绍什么是画像砖、画像石,它们的功用是什么等,丰富同学们的认识。这样导入新课,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去探究相关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学生通过教师展现的材料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培养学生论丛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面介绍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顺应历史新课改的新理念与基本精神,由教师主导变为师生共同活动,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手脑并用等具体行为获得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当然,有效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广大教师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中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努力使自己成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开拓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晓英.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国教研网,2005.

3.吴磊.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创设最佳情境课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12.

第三篇:试谈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其他各类自然学科。历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以史为鉴,尊重历史,更好地规划未来。历史学习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学生的荣辱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提高历史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与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育;情境教学;思维创新;课外教学

尊重历史、学习历史对于每一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纵观中国历史5000年,历史的创造推动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每一个朝代的建立与灭亡,代表着每一种文化与制度的诞生与消失,这对于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导向是历史学习的最基本要求。

历史的学习尤其对于青少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作用不亚于其他自然学科。然而,对目前高中教学,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为什么学习历史以及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是什么,这些问题教师并没有认真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也没有静心思考。作为教学者,我们应该反思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应该思考怎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怎样能够让学生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一、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我国中学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也是高等教育选拔的必需课程,是一个中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验指标之一,更对学生的未来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历史教师要教好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如何增加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首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国教育学家余文森教授作过比较通俗的解读。他认为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要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能达到这个标准,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这个解释对课堂教学做了根本的要求,也详细说明了教学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在保证教学内容通过教师传递学生的过程中,双方可以有效地相互配合、互动,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课堂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呢?首先,我觉得教师讲课要有“味”,生动、幽默是基本的要求。但历史课区别于其他学科,历史课的教学总是给人一种严肃、严谨的印象,同时也常常被学生冠以“乏味”的标示。经调查,学生并不是不愿意学习历史知识,相反,更多的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历史有着很大的兴趣。但教师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导致学生渐渐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时间对学生灌输偏自然学科而轻人文类学科的思想使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无用武之地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丧失兴趣。因此,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从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对历史课程的认知观念抓起。

二、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历史课的教学不同于其他人文类学科的教学。历史课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了解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那样的事件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让学生理解发生的必然性。要设法让学生融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让他们尊重历史,认识客观规律,从而指导学习与实践。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资源,根据学生兴趣,多途径讲述课本知识,同时,补充相关课外知识,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书本的知识是经过浓缩的精华部分,但书本知识只能起到一个大的框架作用。只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只能清楚我国及世界历史的发展及经历的变革。换句话说,只是一个过程的学习,并未达到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目前,科技发展如此迅速,考古发现更是越来越多。而教材并未根据研究而逐步更新。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精讲历史课本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增加一些时代的典故、图片,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充分了解当时的那种局势,出现那种结局是必然的,是符合规律的,而不是教师通过讲述人为灌输。同时更可以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提倡通过组织辩论、演讲、话剧等形式加强对历史的理解与尊重。

其次,历史教学并不一定只在课堂。我国有5000年的文化传承,保留的文化遗迹更是数不胜数。且我国的部分遗迹有免费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提倡室外教学,组织参观、交流,让学生亲眼看到历史所遗留的文物、古迹,亲自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思想,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认识历史所取得的效果远比课堂教学要有用。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又可以使学生疲劳的大脑得以休息,更加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实现我国伟大的中国梦需要青年一代刻苦努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荣辱观和时代使命是国家赋予青年最殷切的要求。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时代荣誉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学好历史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惠真.论历史教育的本质及其在提升人文精神中的积极作用分析[J].剑南文学,2012(8).

[2]刘树友.历史科学与素质教育――以《中国古代史》为例[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

[3]赵玉田.历史学科创新教育途径探究――源于中学历史教材变革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开展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实现课堂有效教学遂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一门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特殊学科,历史是高中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实现不仅顺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更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就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开展,本文作了浅谈。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开展策略

一、明确目标,明确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特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侧重于以归纳历史知识点为例教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在基本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础上构建的,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阶梯,没有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谈不上具有积累历史素养的基础。同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功能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信息的要求并不矛盾。如果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忽视了历史基本信息的掌握而单方面地追求现代教学技术,那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历史思维、历史分析与综合能力都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加强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作为一门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特殊学科,历史是高中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而是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这就导致学生的历史兴趣淡薄,严重影响了历史学习效果。

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首先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其次,采用丰富多样的教法,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很受感动。又如,采用课堂讨论法。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注重进修,培养教师历史教学的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四、做好设计,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由于基本知识内容的减少和难度的降低,历史知识信息的传授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掌握新知的同时,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人在准备做某件事时与蜜蜂筑巢的区别在于人事先有了一个设想或设计,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没有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设计,即使在教学过程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往往都会徒有其表,其效果将会不屑言之。好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都有很好的设计。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式的点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加强渗透,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阶段的年龄大约在15、16岁到18、19岁之间,正处于青年前期这一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正处于从初中的“心理断乳”向“渐渐长大”转变。在我国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城市化的进程,升学及就业压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发展面临较为严峻的外部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历史知识的掌握是社会学科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他又是学会做人的必备基础,任何一位大家的成长都离不开学习历史的经历。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多样化的休闲活动中,阅读书籍、观看电影、外出旅游、社会交流与交往等活动。都可能会接触到有关历史的信息,处于历史的体验之中。学好历史就与生活的范围、乐趣、感受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历史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利用正确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历史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思想教育,是有关社会认识和历史认识观念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倩.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夏学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04(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