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解析(3篇)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解析(3篇)

第一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

【摘要】

高中的地理教学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就会愿意学、乐于学、勤于学,就会不由自主的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从而去创造。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高效课堂;创新教学

高中的地理教学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就会愿意学、乐于学、勤于学,就会不由自主的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从而去创造。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主要通过以下多种教学方法实现高效课堂和创新教学的。

一、地理教学可以巧用漫画介入

高考的压力,使得学生对于学习感觉枯燥无趣,我在课堂上就用漫画介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观察能力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为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就利用一切契机找到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漫画,把漫画作为切入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世界的人口”这个课题的时候,我就把“苦难的母亲”这幅漫画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然后引领学生观察,让他们畅所欲言,看到什么了?想到什么了?结果学生把漫画的表层意思都表述出来之后,我激发他们进行深层次思考,“母亲”在这幅画中可以有哪些寓意?“母亲”的“苦难”都有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之后都明白了,“母亲”指的是地球,“苦难”指的是全世界快速增长的人口,资源枯竭,地球不堪重负等,学生领悟了这幅漫画的寓意之后,我就从这个主题链接到了“世界的人口”,学生自然而然对学习内容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教学目标顺理成章的完成了。

二、地理教学可以借用游戏介入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压力,导致他们都非常喜欢各种游戏,我抓住这个契机,充分运用游戏和课堂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把中国行政区域用拼图游戏的方式和学生共同学习,这部分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熟悉每个省的形状和在我国行政区域中的位置,之后再进行拼图游戏,这个过程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大家共同努力,将分散凌乱的各省图片拼接到一起,借用这个游戏把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地理教学可以引入多媒体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的形象、直观等特点使得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显著提高。比如,我们在讲某一个区域地理的时候,传统的地图小,学生只能靠老师的说教来空间想象,但是我们利用多媒体这个困境立刻得到改变,多媒体教学达到了图文统一和动静结合,山形地貌都可以是立体的,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四、构建知识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的地理教学,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构建地理知识系。我们都知道,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一个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地理形状的各异,导致气候不同,而气候又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相当大,所以当我们了解了某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以及地形之后,我们就会在此基础上根据气候的分布规律得到当地的气候特点,然后由此分析出当地的植被、水文等状况,进而还可以了解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等人类活动中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经过这样的长期练习,学生的地理思维形成了,能力得到提高后,当给学生一个经纬度坐标之后,他们就会给出这一点的位置,并且推理出此地的热量状况,然后再推测出水分状况,进而考虑到地形和浅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推知该地的气候,关于这一点的其它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特征会源源不断展现出来,串联成一条知识链,强化了知识同时有效地梳理了知识。

五、加强知识的对比与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作为教者,都知道教学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学中,就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把不同的地理事物或者相同的都要习惯性的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总结规律,这样便于对繁杂多变的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做到地理知识了然于胸,必须把貌似平面的地图赋予它立体感。比如,把我国西北的干旱特点和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或者太平洋等地的干旱成因进行对比,比较他们的异同点,然后进行分析总结;再如东亚、南亚季风在成因、风向对比总结等等,通过把这些知识进行系统而有条理的分析总结,然后这些知识在心里形成了一面大网,这面大网牵一发动全身,进而对内搞活,对外延伸,在解决问题时,搬得动,用得上,答得准。举一反三,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六、地理教学可以通过精心设置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高中生年龄特点导致他们对一些事物充满了好奇,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掘学生的这一特性,通过精心设置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采取的方法就是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让他们动手去做,然后探究思考,自主得到结论,上课伊始,让每个小组出两名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要求是一个是顺向拨动,一个是逆向拨动,让他们静静的观察,然后我告诉他们,这两种转向,只有一种是对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各个小组开始了他们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走进他们的讨论,倾听着,当我听到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地球仪的地轴为什么是倾斜的,这是为了美观吗?我知道他们的智慧之门开启了,疑惑产生,再让他们阅读教材,探究和讨论又升华了,然后各个小组统一见解,他们侃侃而谈,居然没有我的讲解就可以把地球自转运动的知识稳稳的掌握了。

七、创新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教师创设创新教学的环境不断培养的。教师搭建创新教育的环境主要对学生的心理和思维进行解放。心理解放就是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心理一定是放松的,其意识和思维是自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创新教育的最基本因素。其次就是思维需要解放,解放思维,任由他们的思想驰骋,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要打破条条框框,突破教材的局限,教师不再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要大胆去想、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敢于和能够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这才是创新素质教育发展的核心。

作者:杨倩 单位:秦皇岛市抚宁区第一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课堂环保课题渗透

摘要:

“环保课题”教学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只专注于地理知识的显性知识,如交通、资源、人口、风俗等等,忽略了环保知识。这恰恰有悖地理课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教学观念,最终导致环境问题严重。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将“环保课题”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使学生了解环境之于我们的意义,以及环保行动刻不容缓。

关键词:

高中地理;环保课题;自然环境

山川原隰皆是自然之物,它有一定的规律,人掌握其条理、规律才能得当利用,不破坏,也不受其害。这便引出“环保”,明地理实则是实现保护之意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之课题,实则是为更好的生活做“保险”。又由于环境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因此环保又被列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在这种前提下,环保教育也被纳入到中小学教育内容范畴当中。尤其是高中地理教材,几乎在每一单元都提到“环境保护”的内容。但教师往往重视不足,“眉毛胡子一把”,每堂课的内容混乱,大杂烩似的不成系统、主题。环保课题常常被其他内容的旁枝错叶覆盖,不能引起学生注意。因此,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环保内容,还要将环保内容作为一个课题,一个系统,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将认识论转化为方法论,让学生付诸实践。这才符合地理教学的根本宗旨,即“学以致用”。

一、人与环境关系的辨析,是“环保”课题渗透的前提基础

在涉及到学习内容之前,要先说明为什么要学习这一内容。换句话说,即是这一知识内容对我们的生活具有什么价值意义。明晰这一点,学生才能思路明确地将知识代入到生活实践中去。所以在环保课题渗透到地理教学课堂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环境保护对人类的影响,包括自然、人文景观的变化、地貌的改变、灾害的降临与防御、人口迁移等等。例如,在高二地理“人口迁移与环境”这一节的学习时,教师便可查找大量的资料,文字或视频,阐述环境对人口的影响,环境好的地域自然吸引人口的定居,环境不好自然会引起人口的迁移等等。学生明白了环境同人类生活的关系,自然会对“环保”有一个新的理解、认识。这是学生能深刻接触环保课题的前提条件。

二、从事例中析出“环保”课题,引发感慨

环保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课题,但正因为这种熟悉性,使学生熟视无睹,并不能激起学生的感慨。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首先要挖掘“环保”的不平常处,包括环保指向的道德概念、环保的价值等等。以这种方式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对环保的兴趣,使之能从“环保”课题中析出感慨。当然,以“环保”作为课题的地理课堂,教师不能自说自演,还要把机会留给学生主体,让学生回忆并述说自己看到过的有关环保的举动或是影片、故事等。学生侃侃而谈,不曾留意过的有关环保的情景都一一浮现脑海,共鸣而生,心生感慨。教师再借势引出本节的环保课题,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环保的认识、思考。例如,在涉及海岸环境及生态这一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一些海岸工程建设的例子,如长江三峡大坝,该工程建设以生态保护作为基础,采取多种措施保护陆生生态、水生生态,并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工作。三峡之所以能发挥着不竭的能量利于民,正因为建设者将“环保”二字作为至理箴言。为了加强“环保”的说服力,教师可以假设三峡大坝建设不以环境保护为基础,仅以它的使用价值为前提,所能引发的后果。面对超乎想象的后果,学生瞠目结舌,不禁发出感慨,幸亏建设者以保护作为建设、使用的前提。在这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实例分享,谈谈环保的意义。在听与自说这一转换过程中,学生深化对环保的认识。在这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身边的环保例子,学生在回忆及述说的过程中完成环保的生活的回归,能够感受到环保就在身边,人人有责,进而能真正地认识环保,用自己的力量做环保。

三、利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效果,加强“环保”观念

相比图画、视频,文字的叙述总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妨多元化些,多色彩些,让事件借助不同的媒介以不同的方式感染人,教化人。对于地理教学也是如此,以文字的方式渗透“环保课题”总显得苍白无力,教化多于事实,不具说服力,不能震撼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还要应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效果,让学生从图片抑或视频中看到遭受破坏而“滴血”的环境,面对恶化的自然环境,学生自然会觉惋惜,怀想破坏之前的美好景象,前后对比,环保观念自然浮上人心。例如,在讲到生态环境的时候,教师为了对比破坏前、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可以播放两段视频:各色的野花漫山遍野地开着,金光闪闪的小河中传来不绝于耳青蛙的叫声,茂密的树林投下可纳凉的绿荫,蓝天碧水相互呼应,鸟儿白云在其间游走。忽而,悠扬的音乐一转,悲凉忧郁的音调又起,另一幅景色浮现出来,山还是那个山,只是野花零星一点,河流干枯、草被撤走,远处稀稀落落的有些露着根部的树桩。两幅图画很具有张力,学生一目了然环境被破坏的惨状,这种视觉冲击效果在学生潜意识里加强学生的环保观念。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环保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说出两幅画面对自己的启发,或以观后感的形式将自己的感触诉诸笔端读给大家听。在一看一说一写的过程中,学生的环保观念会有所加强。

四、建立第二课堂,环保观念渗透实践

知识只有运用到生活中、实践中,才具有意义价值。关于“环保”这一地理学科中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如此,我们在课堂上大说特说,大讲特讲也不能成就其自身具备的价值、意义。环保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成为未来主人的学生付诸行动,在行动中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改善,运用环保知识建造美好的生活家园。这才是现代地理学科教育所倡导的“生活化”的教育,即从生活中汲取知识,将知识运用到生活,感受生活,完善生活,让学生在今后的成长生活中,能学有所用,养成环保这一综合素质之一。但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地理教学困毙在班级课堂之上,将知识视作考试的工具,这样一来,学生眼中的知识失去指导生活的意义。这有悖现代教育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建立第二课堂,让学生身处实践中,加深对环保的认识,加强对环保活动概念的认知,将环保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其发挥指导生活、完善生活的意义。例如,教师可在校领导的允许下,建立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环保实践中认识环保,树立环保意识。如教师可将美化校园的活动交给学生,让学生分小组种植花草,植树造林,并始终关注自己所负责的环境区域。由于是自己动手美化的,便倍加珍惜;又由于某个区域的环境由自己负责,便会更关注环保的问题。当然,第二课堂也可建立在校外,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植树节的时候到郊外种树,树的种类不要求一致,可按自己喜好。由于自己种的,学生便会精心照料,十分关注周围的环境、小树的成长等问题。由于是付诸行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学生便会对环保产生深刻的认识。俗话“独木不成林”,各种环境之间互相影响、结合,才产生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无论怎样影响,自然环境都处于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存在制造痕迹的环境之上。但人们往往蔑视作为能量源头存在的自然环境,不断索取,不断破坏,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可以说,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生活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环保也变得极为重要。但专心于书本学习的学生并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高中地理教师要身负环保教育的职责,让学生萌发环保意识,并在生活实践中付诸行动。

作者:陈震 单位:兴化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赵修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式地理教学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第三篇:PBL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

当前的高中教育教学环境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促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提供真实的、合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PBL式教学恰恰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将学习的全部过程与任务或问题挂钩。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置身于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学生之间的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主动掌握了“隐身”在问题背后的学科知识,促进了学生的系统学习和自我发展。本文首先阐述PBL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进而叙述PBL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最后《洋流》为例,说明PBL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情况。

关键词

PBL式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案例

1PBL式教学概述

PBL(Problem-BasedLearning)(以下简称PBL)式教学,指的是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现实情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课堂实施PBL式教学,是指基于课程标准并在对学情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情景资源,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符合地理学科特色的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解决这些结构不良的问题,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具有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素养。

2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是在授课老师的启发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模式通常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和问题、设计教学线索和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交流汇报、评价与反思等环节,其中问题、学生、教师是学习的三大基本要素。问题是PBL学习的起点,也是实施PBL教学的关键。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在学生解释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确定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并尽可能地积极搜索信息,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和理解问题,并尝试能够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当他们完成解决问题的任务后,学生要对自身进行评价和相互之间进行评价,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发展他们的自我评价和同伴之间评价的技能。在PBL中,学生在PBL的过程中逐渐地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他们必须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他们在学习中也逐渐变得不依赖于老师。在PBL中教师的角色是资源的提供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推动者或辅导者,他们的任务基本上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

3教学案例——以《洋流》为例

3.1相关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2课标要求解读

主要涉及一个概念、两个结论和三个行为动词。关于洋流的概念,学生在探索航海路线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海水具有相对稳定的流向和流速,并且海水流动的规模也是巨大的。一个结论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分布规律的归纳,可让学生先观察洋流分布图上太平洋海水流动的情况,然后观察分裂在图两边的大西洋,最后到南印度洋和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请学生试着画出世界洋流分布的模式图。另一个结论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发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规律,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既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以此来告诫学生要辩证地分析问题。三个行为动词为运用、归纳和说明。“运用地图”这一地理的基本能力在整个课程标准中,第一次出现,并且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其实是提醒学生,从此时开始,学习地理知识要习惯用图,要经常看图,要学会运用各种地图来解释地理现象和原理,要掌握读图的方法和技巧,逐渐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逐渐培养图文转换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要贯穿整个高中地理学习。归纳就是要求学生能根据地图上呈现的一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律。再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典型的地理现象,解释清楚、讲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达标教学途径或活动构想。学生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复原出麦哲伦当年的环球航行路线为学习的情境。学生画的路线与麦哲伦真实的航海路线进行对比,激发学生探究洋流的兴趣。麦哲伦和他的船队首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促进学生探究全球海水流动的规律。切实感觉到学习好洋流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起学生现场查阅关于洋流资料的欲望,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整合,最后以图文的形式来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3.3学习目标

(1)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4学习情境与教学问题

3.4.1学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带领他的团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世界各地的海洋是连成一体的?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和他的船队在没有先进的导航仪,在没有无处不在的通讯信号,在没有准确的天气预报,在没有足够维持生命的食物和淡水,借助自然的力量,历时“一千零一夜”,终于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让我们踏着巨人的足迹,探索当年的航海路线。同学们可以参考书本(湘教版必修1)P62页图42世界洋流分布,地理教室里的任何一幅地图和数字星球上显示的内容(洋流的分布)。在地球仪或塑料的世界洋流分布图上,用白板笔将航海路线画出来。

3.4.2教学问题

教学主问题1:世界洋流分布有什么规律?教学子问题:⑴洋流按性质,可为哪两种?⑵太平洋洋流分布有什么规律?⑶大西洋、印度洋洋流分布分别有什么规律?⑷根据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可以归纳总结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世界洋流分布的模式图。教学主问题2: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教学子问题:⑴麦哲伦和他的团队当年借助洋流,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完成首次环球航行。通过这件事情说明洋流对人类航行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航行方面,洋流的影响还有哪些?⑵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请同学们自己查阅资料,并对查阅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整合,最后以图文的形式来说明。

3.5学习流程

以“探索航海路线——发现洋流分布规律——探寻洋流神秘力量”形式呈现。

3.6学习活动

活动1:探索航海路线。活动2:发现洋流分布规律。请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和数字星球呈现的洋流分布情况,以太平洋为例,说明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思考大西洋、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活动3:探寻洋流神秘力量。请利用互联网相关查阅资料,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列举一至两个实例,需提供相关的文字或图像等材料。)

3.7板书设计

3.8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踏着巨人的足迹,也来了一次“环球航行”。在航行中,我们发现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探究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洋流的影响还有许许多多,期待大家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发现。

3.9教学反思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小组带着问题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提醒他们“三人行必有我师”,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教师要适时启发,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冥思苦想却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指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表达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引导学生,但不要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要代替他们得出结论。在运用本案例实施教学后,有几个细节地方值得注意:(1)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站到世界地图或数字星球前讨论、笔记和画图;(2)鼓励学习小组成员组内或组间更积极的思考,善于提问、敢于解答;(3)某一同学在发言时,其他同学要专心倾听。

4结语

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PBL式”教学,有利于教师直接从实际问题入手来组织教学,学生可以从各自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出发,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见解,坦诚地说出自己思考时犯的错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不断建构、深化理解知识的意义,实现知识的灵活迁移。这种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辨的习惯,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的事物。通过反思活动使学生能够知道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进行知识的建构、改进课堂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从而发展批判思维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者:赵海军 单位: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基金项目:

2015年12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PBL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15JK11—L111)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83.

[2]李松林,巴登尼玛.新课程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