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高等教育质量因素分析

聋人高等教育质量因素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聋人高等教育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尤其是在国家特殊教育二期项目影响下,招收聋人的高校已由新世纪初的几所发展到今天的几十所。这对聋人群体的发展以及促进我国文明进步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高校缺少对聋人教育内涵的认识,导致聋人高等教育院校十分缺乏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师资、管理人员,也缺少聋人对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参与,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聋人高等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聋人高等教育;质量;因素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原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自2001年开始招收聋生,开设有装潢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古建筑绘画方向)、摄影摄像技术、动漫艺术设计、计算机技术应用、食品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特殊教育共9个专业,学院自2005年加入国际聋人高等教育网络组织(PEN项目)以来,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英国等国的大学进行交流与合作,也有美国、德国的聋人教授、博士来校工作。实践证明,聋人同样可以成为优秀人才,同样可以成为优秀的学者,也可以在很多专业领域中创造佳绩。但是,目前我国聋人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方面还存在着如下制约因素。

一、对聋教育特殊性认识不足

聋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聋人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教师最少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第一,应在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教师资格的基础上,具备聋人教育的知识,包括对聋的认识、聋的分类、聋人心理与教育、聋人语言与文化、聋生知识结构与差异、聋生兴趣特长、与聋相处的方式方法等。第二,需要有比较娴熟的手语沟通能力。对聋人来说,手语是他们交际的语言,是他们沟通交际的工具。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手语技能,一方面便于教育教学中的师生沟通和知识传授,另一方面便于了解聋人文化,能不断加深师生间的感情,在此基础之上促进聋人大学生的发展。目前,由于缺少对聋人高等教育特殊性以及难度的认识,相关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大多数教师没有聋人教育专业背景,严重缺乏手语沟通能力,只能照搬普通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口语或其他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师生之间沟通有限,感情淡薄。这样就导致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都有非常大的困难,教学效果较差,教师和学生均缺少教学的成就感和学习的满足感。然后就误以为“聋人学习能力差,很多专业不适合聋人学习”。长此以往,这些误解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结果让聋人大学生背上了“学习能力差”的“黑锅”。聋人大学生的学习特殊性是什么呢?2007年,笔者到美国国家聋人工学院学习时了解到,美国高校为聋人提供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比如,一位聋生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高校会为他提供手语翻译,一名翻译服务一位聋人。考虑到聋生在学习中因高度关注手语翻译而无法记笔记,国家还为他配备笔记速记员,“翻译+笔记速记”还唯恐有知识的丢失,高校每天为这位聋生安排课后志愿者(辅导)补充遗漏的知识。学业成绩、毕业考试、硕士博士学位的要求和听人都是一样的,事实证明:聋生和听人学生具有相同的学习能力。笔者在美国罗彻斯理工大学接受培训时,该校有121个专业,有122名手语翻译,所有的专业聋人都可以申请学习,政府为其提供足够的支持(为聋人提供的支持都由政府买单)。

二、对手语语言认识不足

手语是聋人的语言,是聋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聋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缺少语言学习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对于聋童来说,当他失去听力时,应该有另一种语言来替代补偿。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威廉•C.斯多基(WilliamC.Stokoe)发表《手语结构》一书,就此创立了手语语言学,开始了语言学界对手语语言的关注,引发了学者对手语是否一门独立的语言的纷争。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手语语言学的地位已经稳固确立,很多国家先后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手语的语言地位,还在各级各类学校作为健听学生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及考核。在美国,手语的语言地位是用立法的形式规定的,不仅聋人家长、聋童学习手语,健听孩子语前也学习一些简单的手语,在普通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手语课,直到中学、大学都可以作为第二语言来选修,大学还有针对手语的四六级考试。而在我们国内,手语语言学的研究相对薄弱,很多聋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还以为手语不是一门独立的语言,更没有立法承认其语言地位,致使很多人认为手语不是语言,不需要专门学习。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中国手语是指中国大陆聋人的语言,中国手语存在着地方差异,手语具有丰富的词汇和语言内涵,对于普通听人,学习手语如同学习一门第二语言(外语),要达到对应级别的语言水平,需要接受专业的学习训练。目前国内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由于对手语语言认识不足、缺乏师资和教材等原因,手语课程仅有几十个课时,教师的手语水平也没有具体标准。健听教师如此薄弱的手语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是很难胜任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学效果是难以真正提高的。

三、手语翻译培养能力不足

高水平的手语翻译是聋、听两个群体沟通的重要桥梁,在教师无法使用手语进行教育教学时,手语翻译员应该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桥梁,是聋人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重要保障。2007年,美国已有130多所高校开设手语翻译专业,学历层次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高校专业手语翻译必须是专业学历学位与手语翻译专业学历相对应,大学对翻译进行翻译内容的量化考核,以此保证聋人学生获得的信息量。目前我国手语翻译人员的严重不足是制约聋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国内开设手语翻译专业的高校不仅数量上严重不足(目前仅有5所高校开设手语翻译教育),质量上也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手语翻译教育学历层次偏低,专业宽度不够,专业训练不足,所以翻译过程会导致信息量丢失过多,影响教学效果。尽管如此,由于手语翻译因学历层次无法进入高校编制,待遇偏低,教学要求高等因素,能够留在高校工作的手语翻译也是很少的,与我国快速发展的聋人高等教育相比,数量上也是远远不足的。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从创办聋人高等教育开始就探索“专业教师+手语翻译”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可以减少专业教师和聋人学生的压力,增加师生的安全感,有效传递知识信息,提高教学质量。2014年10月,第七届世界手语大会在当时的中州大学举行,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聋人代表参加会议,他们有世界名校的教授、博士、硕士、聋人领袖等,他们的专业有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政治、语言、社会学、艺术等。我校参与了会议的手语翻译工作,为大会提供了优良的沟通保障。基于目前国内聋人高等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国家应该依据聋人教育规律,在各级各类高校开设专业教育,包括聋人教育专业、手语语言学专业、手语翻译技术及手语翻译专业等,培养足够的专门人才,为促进聋人高等教育发展、提高聋人群体的文化素养、发挥聋人在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中的聪明才智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孟繁玲 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倪兰.中国手语动词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