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共同体研究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共同体研究

摘要:

从当前的国内国外发展形势看,高等教育国际间的合作在日趋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在不断加强。这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资源,还为我国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也是一件互利共赢的事情。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深入,已经逐渐形成大学共同体模式。对此,本文简要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背景下大学共同体模式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并尝试探讨了完善大学共同体模式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大学共同体模式

全球化与国家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合作领域和范围在不断扩展,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绝世、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也逐渐走向国际化,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和合作在不断加强,从而使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1]就教育方面而言,国与国的的合作正朝着成熟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也变得丰富多样。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既有教育相关人员的交流,又有教育课程内容的交流。这些交流尤其体现在本国大学与他国大学之间的交流,例如我们看到的交换生、留学生等,又例如大学与大学之间教授学者开展的研讨会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体现,也是高等教育开展国际合作的具体体现。因此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背景下形成的大学共同体模式也带来了较为突出的积极影响。以下则是对大学共同体模式特征和优势的具体阐释。

一大学共同体模式形成的积极作用

(一)对本国环境的依赖性降低

国家教育事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除了自身要作出努力外,还需要加强与国外教育事业的合作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在走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大学与国外许多大学都有加强联系,并成为大学共同体中的一员。在大学共同体模式下,我国大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机会和平台得以增加和提高[2]。由此,我国许多大学在寻求自身发展和定位的时候,更多的是站在国际化的立场去考虑,使自己走在大学教育的前列,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当高等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的眼光和立场与国际接轨时,也就意味着高等院校降低了对本国环境的依赖,高等院校发展的思想战略受到的限制就更少了。

(二)资源利用率得到最大化

大学共同体模式之所以形成,其中就是由于国内外大学在进行交流合作时享受到了交流合作带来的成果与好处。在这个模式当中,各大学都可以享受和利用到自己目前所没有的教育资源。因此可以说大学共同体模式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资源的利用率得以实现最大化。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的中外合资创办的大学中,既有中国的教师也有外国的教师,在师资上就有一定的优势。[3]当然在我国许多大学中都可以看到外籍教师,在国外的校园了也有我国教师的身影。而这实际上就是资源的相互利用和互补。

(三)大学共同体模式可以促进各国教育的发展

在大学共同体模式下,无论是本国的高等教育还是他国的高等教育都会有所发展。首先各国大学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由于各大学之间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都有所不同,他们就可以相互吸收、相互借鉴自己人为好的教育经营理念以及管理理念等,各大学在经营的思想方针上就有所调整促进自身的发展。此外,各国大学在教育资源上也可以得到改善,从而促进自己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的设施设备和教学方法,又或者在教学内容上提供一些较前沿的东西。如此一来大学共同体模式就促进了各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完善大学共同体模式的方法

为了促进各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当前的大学共同体模式虽然具有极为明显的作用,但是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下,大学共同体模式仍需要进一步地完善,进而实现整个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下则是几点关于完善大学共同体模式的建议和方法: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

在这个时代,我们见证了科技信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见证了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变化。不管是在我们生活的哪个方面,我们都能体验到惊人的信息技术,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因此在大学共同体模式下,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术完善高等教育的信息交流平台。例如,国际上一旦有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成果或科研成果,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有价共享。又例如各国有任何好的大学经营的想法或教育科研的时间机会,都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当然,这些信息都要及时地更新。为了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各国之间可以成立相关的小组,管理各国教育的相关信息,并建立一套相关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的目的就在于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为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而达到完善大学共同体模式的目标。

(二)提供更多的人才交流的机会

大学共同体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实际上是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完善大学共同体模式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为各国提供更多的人才交流的机会。形式一:两个国家之间可以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办学。例如各院校之间相互交换优秀的学生进行不同环境的学习,或者派遣留学生。[4]我国部分院校在派遣留学生或安排交换生的名额项目上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并且进行地非常顺利,像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知名的高等院校,而与我国这些著名院校合作的也都是一些名气较大的学校。但是这些项目的名额极为有限,而且办理留学和交换的手续等各方面还比较繁琐,此外,这些项目的资金准备也不足。因此在名额上我国院校可以适当地扩大,办理手续以及相应的资金可以适当减少和增加,进而提供更多人才交流的机会。形式二:开展非实质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例如开展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像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等等,在进行学术交流时,内容与高等院校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等是紧密联系的。在这种方式下,高等院校的领导、教师、学生等都可以获取一些先进的经验。然而这种国际性的研讨会一般比较少,因此也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扩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当然,参与非实质性研讨会的人员也要珍惜这些机会。一旦有了更多的人才交流的机会,大学共同体模式下的资源共享又能够上一个台阶,这对完善大学共同体模式是极有利的。

(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在完善大学共同体模式时,应当注意的是每个国家、每个大学在此之前就已经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在完善大学共同体模式时也应该“求同存异”,尊重各国之间办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在大学里融入与国际接轨的课程,采用国际化的教学大纲。例如我国的四川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背景下在不断应用大学共同体模式。近几年,四川大学立足自身实际首先在人才选拔上就制定并实施了《吴玉章学院学生选拔方案》。为与国际接轨,促进学院的发展,吴玉章通过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交流,制定了与当前国际形势相吻合的课程教育体系,其中包括了“校级平台课程模块、院级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模块”。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学校人才的思想也就能与国际接轨,这就更利于高等教育学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从而促进大学共同体模式的完善。

(四)建立完善的大学共同体模式的评价体系

大学共同体模式的完善最后是离不开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的,有了评价体系对大学共同体模式的发展是有极大帮助的。在这套评价体系当中可以包含该模式下,各国进行交流合作的具体措施、确定评价的标准等等。依据评价体系,大学共同体模式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国际教育合作的整体形势,在不断改变和调整的过程中,大学共同体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三结语

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大学共同体模式正如当初欧洲共同体模式一样,各国在教育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促进了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所提到的大学共同体模式给各国教育带来的积极作用还不是很全面,相关的完善大学共同体模式的建议和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但还是希望能够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上能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阮艳花 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1]李亚婉.开放大学国际合作模式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10:43-49.

[2]张红伟,刘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以四川大学国际合作办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1,06:56-59+70.

[3]蒋盛楠.美国高校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类型和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15,07:102-114.

[4]包正委.学习共同体情境下的高校教师发展过程模式研究:LAP模式的设计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