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成就与经验

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成就与经验

[摘要]总结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至今取得的成绩、经验及存在的不足,对未来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引。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中医药体系已经完全融入到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培养出的人才对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成就;经验

1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1.1实现了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

以1956年高等中医学院成立为标志,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正式出现,从此中医药教育步入了国家高等教育的轨道。1993-1995年,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5所学校更名为大学;1996年,黑龙江中医学院和山东中医学院2所学校更名为大学;2006年,湖南中医学院、天津中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长春中医学院5所学校更名为大学;2010年,福建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2所学校更名为大学;2012年,广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大学;2013年,安徽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大学,同年,教育部批准河北省独立成立河北中医学院。至此,全国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高等院校达到24所,其中17所更名为中医药大学。除了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外,还在暨南大学、厦门大学、河北联合大学、扬州大学、三峡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与南方医科大学、宁夏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医药院校或农业大学中成立了中医(药)学院,开设了中医药类专业。不断发展的中医药高等教育,说明院校教育已经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主体,院校教育所具有的开放性和科学化、法制化、多样化,促进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使中医药高等教育有效融入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对于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2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60多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的医疗、科研人才已经成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到2011年,全国卫生机构、中医机构有中医执业医师267,225名,中医执业助理医师42,047名,中药师(士)100,116名。2011年,在中医药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占研究人员总数的65.66%。这些人员绝大部分为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他们在国家医疗卫生、科学研究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这些在医药卫生领域工作的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之外,还有很多中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中医药教育、对外交流等工作。此外,中医药院校培养的非医药类专业人才也在管理、经营等领域作出了贡献,还有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取得了成功。因此,中医药高等教育为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有力的支持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1.3成为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医药教育机构为社会提供医药咨询服务。近年来,中医药院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相继出版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教材和普及读物,组织师生走进社区、开展“三下乡”活动,进行防病治病的宣传教育,提供免费的医药咨询服务,在流行病、慢性病防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次,临床教学基地直接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临床教学基地是中医药教育的组成部分,随着一大批具有专科特色的现代化大型中医综合性临床教学基地的建成,其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为社会直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再次,中医药教育机构为社会提供专业领域的信息服务。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医药教育机构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中医药文献、期刊、会议论文、中药数据、方剂应用等信息服务,搭建了中医药成果咨询的平台。

1.4获得了多项科学研究成果

中医药科学研究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药院校作为科学研究的基地,近60年尤其是近10年来,在坚持中医药特色方向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领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科学研究成果。中医药科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其一是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髓,推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医大辞典》《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等一批中医药工具书相继问世,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是研究形成新的诊疗方法和药物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如CT、MRT等技术手段提高了中医对人体微观世界和病理变化的认识,在中西医结合诊断疾病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电学、光学、纳米技术手段与中医传统的针灸、药物治疗相结合,在物理治疗、中药剂型改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三是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创造性地开展了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取得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在中医文献研究领域,1992年,由天津中医药大学领衔的《素问整理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至今为止,中医药领域获得的唯一的一个文献整理、校注研究的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中医临床研究领域,“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在针灸研究领域,“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临床及实验研究”“项针治疗真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研究”“经穴效应特异性循证评价及生物学基础研究”;在中药方剂研究领域,“辽东葱木的研究及应用”“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等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励。此外,在中医药信息化研究领域,2011年,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团队负责制作的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信息峰会大奖。世界信息峰会大奖被认为是全球互联网领域的最高奖项。该项目获此殊荣是将中医药与信息技术完美融合的成果。近10年来,中医药科学研究成果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4项。其中32项研究成果由高等中医药院校主持或参与完成,占整个获奖数量的62.80%。

1.5促进了优秀中华文化和中医药在世界上的传播与交流

伴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的趋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据2012年《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统计,中医药已经输出到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在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中医药已经被纳入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政府间在中医药管理、科研、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了中医药的对外贸易;开设孔子学院和中医孔子学院,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有力推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有效拓展了中医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领域与范围。

1.6民族医药教育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民族医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发展民族医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从1987年民族医药教育设立藏医学、蒙医学2个本科专业开始。至2013年,民族医药专业已经拓展到了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壮医学、哈医学、傣医学、藏药学、蒙药学8个本科专业。民族医药教育的发展,在培养民族医药学人才,为本民族人民身心健康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2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2.1政府支持发展,主动服务于医药卫生事业全局

60多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从体系的诞生到改革发展,始终都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指导,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在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药高等教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2009年4月21日,国务院又专门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党和国家的系列支持中医药的政策,保证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服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全局、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同时,按照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任务。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保证中医药事业高水平、健康、永续发展的基础。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医药卫生事业的全局。中医药高等教育要适应中医药事业的需要,顺应形势,把握机遇,适应社会需求,努力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服务,才能在为国家作出贡献中发展自己。

2.2坚持特色发展战略,突出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优势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切实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学术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存在之本、发展之本。离开了中医药的学术特色,中医药高等教育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坚持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是由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立足于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遵循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规律,建立了体现中医药学科主体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医药高等教育坚持了“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以支持、服务中医药学科(专业)发展、鼓励各院校特色发展为宗旨”的正确方向,在保证中医药学科特色的同时,努力营造中医药的学科交叉、学术创新、学术争鸣的学术氛围,调整、优化中医药学科(专业)结构,开阔学生视野和思路,拓宽中医药人才的知识面,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正是由于中医药院校坚持了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办学之路,才使中医药院校办学特色鲜明,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根基与发展前景。

2.3坚持以院校教育为主体,积极推动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结合

1956年,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医药院校教育已经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主体,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师承教育作为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不失为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的有效方式。由于师承教育强调实践性,重视临床能力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符合中医药的传承规律,故而沿袭至今。中医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临床实践贯穿教学的始终,将课堂与临床合二为一,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方式和特色。师承教育特别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学生尽快形成中医思维模式;积极接受良师的教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悟性,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师承教育的不足在于易受门户学派的影响,而且个体传授的教育形式难以大规模地培养人才。目前各中医药院校均开设了各种形式的中医传承班、经典人才班,并普遍实施导师制培养中医药人才,积极实施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中医药院校教育互补师承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学科与课程的建设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4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特别是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教育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了重点学科建设,首批批准的部级重点学科6个,分别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之后,定期开展了部级重点学科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实际,开展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人事主管部门也相继开展了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各院校也建设了校级重点学科等。到目前为止,高等中医药院校有部级重点学科3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3个、省级重点学科206个。这些重点学科建设对推进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综合实力的提升产生了重要作用,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增加社会服务功能,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构筑了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是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这些人才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促进中医药学术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是通过重点学科建设,构筑了中医药学科群和中医药课程体系,使古老的中医药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医药学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实践证明,坚持学科建设为龙头是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根基。

2.5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确保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建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视质量为生命,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质量工程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逐步实现了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在具体工作措施上,一是牢固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彻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积极尝试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创新与改革;积极探索促进教师发展新模式,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推动教材建设和教学基本设施建设等,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三是完善了体制机制建设,建立了质量保障管理机构,设置了督导组织,进行了评教、评学、评管。四是依据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要求,开展专项质量建设工作,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名师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中医药院校积极申报“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通过项目驱动,有效提高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基地水平,对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6坚持以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为目标,积极追求高水平和可持续发展

自“十一五”尤其是进人“十二五”以来,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积极吸收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先进的办学模式,本着特色、开放、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坚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发展模式,努力建设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和声誉的、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高等中医药院校一是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以内涵建设为宗旨,以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主线,以社会服务为目的,以文化传承创新为根本,不断完善大学功能。二是在办学定位上,坚持从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转变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建校伊始,大都是教学型院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目前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己有一批从单纯的教学型转向了教学研究型,还有一批迈向了研究教学型大学,更有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拟在几年或十几年办成研究型中医药大学。三是坚持开放办学,提高合作办学的层次和水平。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的交流,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教育合作已成为中医药院校高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积极追求高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目标,不断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医药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3小结

当然,在总结60多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成绩与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规模与质量不相协调、学科与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区域性发展不够均衡以及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这些均需要我们在研究制定发展战略中予以充分重视并在未来发展中逐步解决。

作者:王海燕 郭宏伟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