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问题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问题

[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能够给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滥用、乱用多媒体手段,导致课堂教学过于花哨,挤占了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教师板书的时间,所以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要有机结合传统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追求花哨;取代板书;代替操作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若能合理运用则有其独特优势,它能通过图文、声像的功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焕发生机。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列举三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课件信息追求花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运用多媒体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能提供逼真有效的教学情景,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学习乐趣,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这是现代教师的共识。但现在是课课要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必定是课件演示,特别是现在观摩课、优质课赛,往往也把是否运用了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由此,一些无价值、虚假、花哨的课件充斥课堂。案例概述:近年多次观摩《三角形的内角和》,几乎千篇一律是运用课件展示情景。情景一:许多形状大小不一的三角形从屏幕的不同方向,伴随着悦耳的声音,以不同的舞姿出现让学生辨认,看得眼花缭乱(三角形的数量逐年增多)。情景二:一大群五彩缤纷的三角形争吵着比内角和大小的动画表演。这时,学生对内角和的概念也不清楚,又怎么能从情景剧中得到启示而迸发求知欲?为了展示创设的情景,前后用了近8分钟,约占后面探究新知时间的一半,其目的只是为了引出课题。然而,真正要为学习新知起辅垫作用的测量角的方法却没有复习,在后面“量一量”时,许多学生因时隔过久,忘记了测量角的方法,导致三个角的度数和数据出入很大。案例反思:我认为运用课件展现教学情景,不仅要追求动画效果,更要切合教材内容,体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符合学生的探究能力。既高效又有趣的媒体情景,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情景。

二、课件替代黑板粉笔

现在网上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课堂教学所需的课件都能在教育资源网上下载,省去了教师制作课件的时间和精力。正因为可以直接下载拿来使用,课堂上教师只顾放映课件,不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本该教师板书的重点内容也由课件出示,甚至有的课题也是课件出示。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几乎没有授课教师的手迹。案例概述:有一位老师上《小数点位移规律》一课时,从复习“小数大小比较”—情景导入新课—探究归纳规律—练习应用等,都是用课件演示。在重点处,本该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逐步说出规律,老师依次板书规律的,也让课件越俎代庖了。案例反思:传统的板书不仅能培养教师的书写能力,体现教师的书写水平,而且能逐步完整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停留在黑板上的板书,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连贯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从而能完整地掌握知识。而现代的课件板书,由于随时切换画面,学生难以纵观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简洁明朗的板书及老师漂亮的粉笔字,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对老师也就会由然而生仰慕之情,从而爱上该老师的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黑板和粉笔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件代替操作实验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使知识的形成过程能直接快速地呈现出来,过分依赖于课件,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的作用,使教师成了放映者,学生成了观众,课成了动画欣赏课。案例概述:有一位教师讲《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课前不去精心准备相关的教具、学具,却在课堂上只是一边播放预先准备的媒体课件,一边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一边进行解说,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却不去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具、学具进行剪拼分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图形的转化过程,从而正确地推导出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案例反思:课件展示不能替代实物演示,更不能代替学生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转化形成过程,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数学思维方法。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有其独特的功能,但也不能为之所役使。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及其认知水平,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使两者互为补充,最大限度地完美结合,才能克服弊端,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让多媒体真正有效地走进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朱志锋 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渝水第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