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比较法应用

地理教学比较法应用

摘要: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比较经典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经常运用比较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案例分析等方法阐述了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并对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做出分析,为地理教师使用比较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比较法;地理教学;应用分析

“注重多样化的地理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经历与体验”[1]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比较法是一种重过程、重方法的学习方式,以其适用范围广、应用简单明了、科学性和逻辑性强的优势,[2]成为地理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比较经典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但是,比较法在地理教学应用中仍存在比较对象模糊、缺乏对比较的总结、方法使用过程欠妥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比较法有一个更新、更全面的认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恰当地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比较法不仅是地理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效果最好、最实用的方法,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1运用比较法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运用比较法,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旧知识,还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准备.例如,学生掌握了等温线、等压线的概念后,在学习等高线、等深线时,就可以以等温线和等压线的概念为基础同化得出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同时经过对比,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新概念的内涵和特点.

1.2运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

通过比较可以将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新旧知识的融合可以使学生完整、连贯地掌握地理知识链条,从而使知识体系条理化、系统化.例如,学生学习了东亚季风气候以后,会对季风气候的概念、形成原因、典型地区及特点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当学生学习南亚季风气候时,可以将其和东亚季风气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其异同点,有利于学生识记并系统地掌握有关季风气候的知识.

1.3运用比较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分析法和比较法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特点.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研究对象涉及较多的是不同地理事物的比较.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广开思路,善于将所学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通过比较综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例如,在讲述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时,可以将我国的位置与巴西、加拿大、俄罗斯、蒙古、日本等国进行比较,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评价区域位置的方法,变“学会”为“会学”,更好地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4运用比较法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点

科学深刻地理解地理事物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点.如果仅对某些知识进行一般阐述,而缺乏正反、新旧、今昔等方面的对比,则很难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形成正确观点.[3]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和保护生态的价值观时,可以通过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没有污染情况下我们的自然环境,然后再向学生展示人类文明带来的生产生活污染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图片的形式冲击学生的视觉神经,加强对事物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价值观.

1.5运用比较法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比较就是为了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突出地理事物特征,使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更加明显.例如,在讲述世界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时,把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的气候类型进行比较,把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做对比,就可得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进而能分析出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轻松地掌握地理规律,提高学习效果.

2运用比较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需要综合地分析这些问题,从而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优化处理,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2.1注意比较后的认知和分析

比较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和归纳地理知识,使学生在对比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在使用比较法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正确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时,通过设计两个不同工业区的对比,使学生概括出两者在发展背景、动力机制、限制因素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异同之处,并通过详尽的讲解,图文并茂地展现两个工业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示意图,使学生有一个动态、宏观的把握,将具体知识融入具体的问题分析中.在小结部分,针对学生回答过程中体现的开放性、随机性和冗杂性的看法表示肯定并提出改进,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提出另一个工业区的布局情况,检测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但教师应当注意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

2.2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比较分析的方法

比较法不仅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教师需要对学生多加渗透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学会对新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对比.地理学科知识涵盖范围广,随处可见各种地理现象和问题.教师对地理知识的讲授不应该局限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更应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校本教材、乡土教材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水文以及人居环境等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实际开展教学.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注意比较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例如,我们居住的房屋建筑,大家熟知北方多平房,其特点是屋顶平坦、墙壁较厚且窗户较小,反观南方各地,房屋屋顶坡度较大、墙壁较薄且窗户较大.学生从观察两者的不同点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比较法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地理教学中灵活运用比较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这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比较法要与其他方法有效结合

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比较法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而是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强化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黄河凌汛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对比黄河、长江、叶尼塞河三条河流所处的纬度和流向,得出凌汛发生的条件.但单一的语言描述难以使学生对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插入板图或板画的形式加以说明,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就体现了地理比较法与地图法相结合.此外,应注意比较法与归纳演绎法等方法的结合运用,使抽象的地理知识较为易于理解,复杂的地理问题简单化.

3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识系统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学习地理概念时,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呈现概念变式、提出观察与比较的问题、做出观察与比较的结论、以命题形式表述地理概念.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妥善运用比较法,注意比异和比同顺序,一般宜先比异,后比同.通过比较不同之处,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为比同做好准备,在比异的基础上抽取概念共同的关键特征.例如,在学习“背斜、向斜”概念时,先呈现“背斜成山与向斜成谷”的模型或动态图像,紧接着又呈现出“背斜成谷与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的模型或动态图像,让学生观察背斜和向斜在内力、外力不同作用下呈现的不同的地表形态,通过两者的对比可以加强对背斜、向斜概念的认识.因此,对于相似、相近或相互对立的地理概念,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法教学,使学生深化理解概念的内涵和特征.

3.2在地理特征教学中的应用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特征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知识点多且系统性强,尤其是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要素的时空组成与结构、动态演变等;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城市等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关的社会经济系统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地理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并分析其辩证关系,从而总结出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例如,在讲解亚马孙河的水文水系特征时,教师要在抓住其流域气候、地形特征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和亚马孙河处于相近纬度的刚果河进行比较,由于他们都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较多导致河流水量较大,为灌溉和航运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不同的是,亚马孙河流经亚马孙平原,地势平坦,而刚果河由于流经高原、盆地这些不同地形单元,导致刚果河不同河段流速变化较大,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通过这样的比较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综合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方法.

3.3在地理成因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成因指地理事物分布、变化过程和规律、动态特征等内在原因.地理成因教学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本身的规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成因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开展地理成因的对比探究,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地理事物成因的习惯.例如,大陆西岸低纬地区分布的热带沙漠气候大致与纬线平行,而南美洲南太平洋沿岸由于受到安第斯山脉阻挡以及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使得其沙漠分布呈狭长的带状分布,大致与经线平行.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两者在地貌景观背后的不同成因.在讲解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及其成因时,对学生的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化难为易,触类旁通.例如,讲解厄尔尼诺对赤道东、西太平洋海水产生的影响时,首先,可以就其成因做一个简要探究,得出这一现象是受东南信风减弱的影响.具体可根据图1的推理过程进行讲解.通过比较的方式进行讲解,能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3.4在地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规律是人们对地理现象、地理景观等地理事物的表面联系进行抽象、概括,其反映了对地理事物发展过程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的认识.地理规律主要包括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演变规律,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地质循环规律、人口迁移规律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如海洋表面温度、盐度分布规律,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等.例如,在学习黄河凌汛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对比黄河、长江、叶尼塞河三条河流所处的纬度和流向,探究凌汛发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概括,凡河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且冬季有结冰现象,就有可能发生凌汛.讲解后,再让学生从地图上观察松花江下游、勒拿河等河流,通过对比加强对这一规律的认识,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总之,比较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师生理清教学思路,提高授课质量并活跃课堂氛围,改变过去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授课方式,转变教学观念,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白瑞敏,徐宝芳.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21-123.

[3]邓明红.比较法在中学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新课程人教版教材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2-B):44-46.

作者:王皓琨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