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健全的人格。从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来看,其中承载着许多具有先进行的知识,运用科学的策略可以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帮助教师在完成初中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深化德育教育。本文主要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结合渗透教育的特点,从多方面来论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也正是建立正确的三观的重要阶段,面对着外界众多的不良因素,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于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揣测学生的思想,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循序渐进的思想灌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能量的洗礼。并且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的品质与人格得到有效的磨练。那么我将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浅谈如何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1引导学生参与情感体会

人类都是具有情感的动物,也正是因为情感,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在生活中有许多情感是值得学生来体会的,尤其在青春叛逆期,学生正是因为缺乏对情感的体验才造成种种矛盾。于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情感体会,就以《背影》的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父亲那无言的厚爱。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青春期的孩子十分敏感,常常认为父母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对他们的爱,也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远。那么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再过多地纠结于字词的教学,而要通过一步步地深化,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来思考。学生会发现,父亲年轻时那伟岸的背影已经不在了,那到底是什么压垮了父亲的背呢?学生这时会思考,其实父亲并不是不爱我们,而是有来源于生活与工作的压力,必须要更专注地投入工作,为家庭的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学生就这样一点点地理解父母那些无言的爱,不是不爱,只是厚爱无需多言。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结合自身的生活进行思考,从而情感的力量解决青春路上的各种困难。

2引导学生养成爱国情怀

学生担负着国家建设的大梁,是国家的接班人,可以说青少年的发展直接关乎到国家的命运。于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养成爱国情怀,能够心系祖国,肩负祖国发展的重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有很多诗作都是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爱国情怀。于是教师可以从这些作品出发,开展一次主题探讨会。教师将主题定为“文学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学生则要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收集,全面地了解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又体现了怎样的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探讨会上,学生可以进行即兴的演讲,上讲台来讲一讲自己阅读了哪些材料,又从其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爱国情怀,这便是深化理解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知识,而是深入其中进行探究,领悟其中爱国情怀,感染自身获得力量。

3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修养

开展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修养,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大纲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优秀人物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优秀品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就以《陋室铭》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中的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自身的修养相比外在的环境更加重要,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美德,而不过分将就外在因素。于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这一句名句作为教学核心,开展主题教学。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陋室铭》的创作背景与中心思想,并且全面地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而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则不再过于重视对这些理论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同时结合古代良好的风气,借助作品的引证,向同学们展示古人注重内在的良好品德。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结合时代背景,要求学生谈一谈现代学生要怎样做才能提升内在修养。通过这样的教学,深化了核心思想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的品质,提升自身修养。

4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在初中教学阶段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逐步完善人格魅力与养成与品行的端正。而初中语文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让学生接受文学作品中正能量的洗礼。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可用资源,采取科学的策略渗透德育教学,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思想的端正与品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刁淑颖.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21)

[2]詹成惠.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中国人,2016(12)

作者:丁一杰 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博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