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的问题及对策

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专业课教师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大学生的品德成长与个人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当前,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德育作用发挥不够、与学工系统合力作用发挥不够、自身压力大无暇顾及学生德育等问题。为此,要从制度上完善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从组织上畅通德育主渠道系统内外的沟通渠道,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不断推动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高校德育;大学生;师生关系;全员育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教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之一,他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他们在举手投足之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笔者结合在重庆市高校范围内的几项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着重分析专业课教师这一德育主体的作用发挥状况及基本对策,以共同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

一、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

高校德育任务的完成,不仅需要辅导员、班主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全员育人”,需要专业课教师发挥好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第一,教书育人是专业课教师的基本使命。高等教育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有情绪、情感和情怀。学生们都是“向日葵族”,习惯朝着老师转。站在讲台上是一个心态光明的老师,教出的就是一群积极光明的学生。[1]社会上都是光明的建设者,这个国家必定有光明的未来。在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其职业幸福感的来源,离不开他们在工作中所获得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来源有方方面面的,比如,可以来源于优秀的教学质量,也可以出自可喜的科研成果,而学生的学业发展与品德成长也是重要的来源之一。教师站上讲台,任何时候都不是为了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完成“授业”的职责,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也就是强调的,要把“传道”作为教师第一位的职责,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第二,学时的分量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德育的重要主体地位。根据笔者对调研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提供的本科学生培养方案进行的统计分析,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近100个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总平均大概160学分。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占20个学分,其余的140学分都需要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以及不同形式的考试获得,也就是说,大学本科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中,至少有88%的学习是通过课堂获得的。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共计14个学分,占12个学科门类100个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的8%,可以说,作为大学生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分比重上并不具备客观的优势,而其他课程占据了92%的比重,这也为专业课教师承担课程教学、进行德育提供了基础与平台。此外,如果不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或学时,大学本科学生需要完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共计是2488个左右,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是288个,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比重约占课堂教学学时比重的12%。也就是说,大学生大概80%以上的课堂学习时间要与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外的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起经历。因此说,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4年学习生活中的密切接触者与重要影响者,这就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德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高校里那些名师以及学生比较追捧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他们大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特别是他们在专业学术上的研究和造诣,往往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这也使得专业课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不够。经过访谈了解到,在“您觉得任课老师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是否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影响”方面,75%的受访学生认为比较必要或者非常必要。这说明大学生是需要专业课教师给予他们思想的引导和人生的指导。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也需要专业课教师承担起德育职责,而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也对自身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有明确的认知。但是,由于多数高校对专业课教师在德育中的具体职责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或制度要求,专业课教师往往仅从个人认识出发,在专业课教学中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学生德育工作。很多专业课教师仅限于把课教好,课堂以及课间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加以解决的,也大多是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专业发展方向上的困惑,至于学生思想道德养成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往往不在专业课教师的解答范围之内。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专业课教师仅仅局限于完成“授业”的任务,而没有尽到德育的职责。第二,专业课教师与学工系统对学生德育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学工部门人员以及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由于在德育问题上的认识存在不一致,甚至有冲突的地方,使得二者在德育中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理想,影响了德育实效。一方面,学工系统人员认为,他们开展的一些学生活动,需要专业课教师来参与,比如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学工系统需要并邀请专业课教师的参与,而很多专业课教师则对学工系统开展的活动的目的、意义不够明确,认为牺牲个人业余时间参加学生的活动意义不大,从而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德育工作的效果。第三,教师自身科研与生活压力较大无法顾及学生德育。当前专业课教师面临教学、职称、家庭等诸多压力,他们的课余时间更多会用于科研、做课题以及其他方面的事情,所以对学生德育的投入不多。我们调查发现,不少教师也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确实没有很尽心,自己本着职业精神把课上好,学生没什么问题或者学生不来找的话,也很少主动去找学生,然后上完课之后就离开教室,基本上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但是据教师们反映,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因素与他们现在面临的各种压力有关,更多的时候是无法抽出更多精力去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和发展。

三、专业课教师发挥德育作用的对策

第一,从制度上保证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首先要构建德育工作的组织体系。从学校层面而言,成立校党委书记、校长共同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宏观上把握方向,制定学校德育工作总体规划;从学院层面,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中将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各项工作中,全力配合学生德育工作;从学生层面而言,畅通班级、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网络虚拟群体等各个学生组织的活动渠道,支持他们开展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校园文化活动。此外,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合作推动德育工作的机制,促进学生家长、校友、企事业优秀人士等参与学校德育工作,一起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品德的发展与完善。其次,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德育使命感。我国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每一所大学、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使命。要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加强专业课教师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目标、形势、任务和发展战略的了解,加强对教育学知识特别是德育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进一步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提高师德修养,使每一个专业课教师首先成为一名德育老师。再次,完善评价机制,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强调每一个教职员工参与学生影响的重要作用,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增强教师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建立对师德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从具体工作要求到考核评价机制,再到奖惩机制有效衔接的完整工作体系,将全员育人通过师德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二,从组织上畅通高校德育主渠道系统内外的沟通渠道。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各个部门之间彼此缺乏充分了解,学工、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德育主渠道系统内外的交流沟通也不够通畅,德育主渠道系统不了解其他部门在做什么,其他部门也不了解德育系统对其他系统工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总之,德育主渠道系统内外缺乏交流和沟通。因此,加强德育主渠道系统内外的交流和沟通,是形成德育合力的必要途径。在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组织体系架构下,还是应该由三个层面在组织上进行协调。宏观层面,在学校宏观规划指导下,由学工部门、宣传部门、组织部门负责实施协调全校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各个学院的沟通与交流。中观层面,各个二级单位、各个学院根据学校的规划与指导,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与学科优势进行学院层面的规划与协调,面向全体员工进行宣传和沟通,让每个层面的教职员工都了解学校及学院的育人目标,了解每个人的职责之所在。微观层面,各年级的辅导员、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与阶段需要,协调各位任课老师尤其是本科生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这些层面的协调沟通,让每一个教师都能熟悉学校的德育目标,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德育使命,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学习、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带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第三,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促进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而且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充满关爱的师生关系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形态德育资源。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关爱学生成长成才。当然这种关爱并不是要放纵学生,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以自己的关心为学生补给能量;要重视言传身教,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发挥好榜样的作用,专业课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青年学生学会关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无言向导和动力之源。只有在师生间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关系,才能使学生在被关怀、被尊重的感受中学会关怀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同时,和谐师生关系需要双向的交流和反馈,如果教师一直进行能量的流动与消耗,却得不到积极的信息反馈,一定会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关怀麻木不仁,认为理所当然,也一定会让教师产生挫败感。所以,学生的关怀品质也需要培养,作为学生,对教师、对知识、对他人,都需要具有起码的尊重和敬畏,也只有尊重和敬畏,才能对自己、家人、社会、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未来世界的美好前景有着不懈的追求,并在对生命意义和生活意义的追求中,勇于担当该担当的责任和使命,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N].辽宁日报,2014-11-13(4).

作者:薛娟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