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教育探寻(7篇)

中职德育教育探寻(7篇)

第一篇:中职语文新闻德育教育功能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德育教育功能也越来越重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新闻信息,中职语文教学可以结合新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接收最新信息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在新闻德育功能的影响下,我国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手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基于此,本文对新闻德育教育功能在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展开讨论。

关键词:

新闻;新闻德育的教育;语文;教学

在现代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全面型高素质人才已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位置是不能动摇的。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社会中出现较多的负面信息,那么就会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影响。就校园暴力事件来看,所有的行径无不引人深思。诸如此类的社会新闻表明,德育教育渗入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道德观的塑造至关重要。

一、借助新闻事件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一)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需要将教学和新闻结合起来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语的发展也是有历史价值的,而现代教育中的语文就具有这一特点,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不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涉及了一些较为久远的文化内容和生活信息,对学生的教育就显得有隔阂,所以在德育教学中不断引入现代生活资料,能明显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

(二)新闻的引入对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入关于帮助的话题进行讨论或写成作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社会中帮扶老人的问题进行分析,如南京市民搀扶跌倒老人反而成为被告的事件,最后法院判决当事人承担40%的责任。这样的新闻就反映了社会群体部分人的心态,但是帮助弱势群体是每个人的义务,所以学生在编写时应当合理分析新闻事件,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新闻事件提高自身的道德感。

(三)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课加强参与感

学生在上口语课时,教师可以确定一个关键性的主题内容,让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搜索相关新闻,之后针对某一新闻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无论是国内事件,还是世界时事政治,无论是关乎国情的,还是关于外交方面的,通过搜索相关新闻来激发学生对事件的参与性,进而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虽然每个学生对于新闻的见解和评价都较为浅显,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可以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中职语文教学利用新闻德育教育功能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与新闻德育教育的结合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实际的生活融会贯通到德育教育的教学中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语文课本中名人的人生履历,抛砖引玉式地引出相关问题。教师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将某些对自身产生影响的人或事,切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了解自身的思想变化。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大纲内容,将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与当代语文教育相互结合,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升华。德育教育需要运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教授,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动向,潜移默化地渗透。

(二)新闻德育教育需要注重精讲形式

新闻德育教育的普及不仅要讲究精讲的原则,还要倡导精讲的原则,然后将这样的原则广泛普及。所以,针对德育教育不仅要精讲还需要进行雕琢。德育教育的内容较为丰富且繁杂,学生接受起来较为枯燥,所以教师应当凸显重点,在课堂中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例如,以《合欢树》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爱的无私(培养学生的亲情观);《人生的境界》联系生活实例谈一谈人们的处世态度(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劝学》联系现实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极”“坚持”“专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品质)。深入德育教育不仅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还能从不同的角度发掘德育教育的内容。

(三)通过师生的互动了解新闻德育教育的精髓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需要师生之间形成相互统一的关系,这也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大机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存在的三种矛盾推动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而想要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配合并达到艺术的境界,就需要合理利用这三者的矛盾,使它们能够共存,处于和谐的发展态势。在现代教育环境中,主要追求在教师和学生的和谐、互动以及信任中接受教育成果,所以就很容易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能使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作者的感情同步进行、相互激励、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新闻德育教育的渗透是较为广泛的。学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相关内容,了解传统文化内涵,体会作者的感受,并领悟作者对生活以及那时那景的感受。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感想,并通过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坚定的信念。

三、结语

在素质教育理念中,德育教育目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这直接跟学校人才输出和质量有关。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首先要坚定人才的思想理念,这样他们才能为中华的崛起作出重大贡献。其次,德育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也是必备要求,所以需要在加强新闻德育教育的同时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

作者:张梅梅 单位:四川省南充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杜火群.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性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5):426.

[2]罗静.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5):235-236.

[3]杨玉华.将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2):116

第二篇:中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德育方法

摘要:

自我教育是实现德育有效性的最佳方式,培养中职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也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应从内涵、意义、角色定位、内容、原则等五个方面探寻适合中职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方法,促进中职学生的职业成长。

关键词:

中职学生;自我教育;德育方法

健康的德育应该回归德育自身的逻辑,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挖掘出道德伦理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连接点。[1]德育一旦变成单纯的说教,那么就失去了教育“育人”的意义。来自外部的教育只有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通过学生主体的自我接受,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才能够取得教育的真正实效,最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2]因此,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实现德育有效性的最佳方式。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是:他人教育从强到弱,而自我教育由弱到强。中职学生正处于这种转变之中。[3]如何提升中职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成为关键所在。

一、自我教育的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具体地说自我教育就是学生同时以自我为教育对象和教育者,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评价、自我命令、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等心理活动,以达到改变自我的思想品德结构、提高自我思想境界、改变自我的言行方式的目的。[4]自我教育,首先是学生自身的自我教育;其次是学生之间的平行影响和教育。[5]中职学生自我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德育内容的认知,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在自我教育中促进自身的职业成长。

二、自我教育的意义

(一)自我教育构成德育的根本动力

唯物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告诉我们,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人教育是外因,自我教育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因。通过自我教育,学生内心获得自我道德体验,并且自愿接受他人教育给予的正确价值观念等信息,不仅保证德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而且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巩固他人教育所起的作用。中职学生大多都是因没有进入理想的高中而选择职业院校,对学习失去兴趣,动力不足,没有明确的目标。通过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能够帮助其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化成自己的主人,随着自我教育的深入,学生自我提升的动机就越强,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最终达到道德自觉。

(二)自我教育使德育更具有针对性,凸显学生个性

中职学生年龄大多在16至19岁之间,相对于初中阶段,此时他们自我意识更加强烈,仍处于叛逆期,强调个性,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但是现实中老师与家长往往难以理解这种想法,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如此,德育在学生眼中就会变成枯燥的说教。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个性特点,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更应“因材施教”。自我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找到适合改善自身的方式,由内而外消化德育内容,将外部教育的内容转化为适合自身特点的指导,在此基础上获得的道德体验更具有针对性,也能使学生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尽情施展个性。

(三)自我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自我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能够客观、冷静地对事物进行多层面的分析、认识,并学习从众多做法中寻求正确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和做法。[6]中职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末尾阶段,对于未来的规划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性仍然较大,拥有希望被关注又不希望被束缚的矛盾心理。因此,通过自我教育能够使其在思想上独立起来,面对职业技能的学习,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顺利渡过迷茫期。

(四)自我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

中职学生大多都经历中考失意,缺乏自信,心理压力大,对职业教育内容一无所知,职业意识较弱,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都充满疑惑,甚至于在职业技能的学习中也找不到正确的定位,在此过程中灌输职业道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加之有的地方、有的时候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虽注重了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但忽视了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7]通过自我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体验与评价中,充分了解自身在职业中的优势,主动接触职业领域内容,提升职业责任感,增强职业道德的认知,自觉学习并且遵守职业道德。

三、职教中进行自我教育的角色定位

(一)学校———环境支持

学校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强化德育的优先性。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活动是需要集体环境保障的。[8]中职院校不仅仅要关注实训场所的设备建设,更要注重良好的人文环境的营造。中职学生学习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丰富的校园文化和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我教育注重内心的自我觉醒,在保证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下,自我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学校的环境支持必不可少。

(二)教师———主导陪伴

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其在学生自我教育中的重要角色———陪伴。有的中职教师往往只注重于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关注如何传授职业技能,却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师不应该仅仅是发出命令,要求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应该循循善诱,使学生自觉遵守规范。一方面,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做好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另一方面需要转变观念,丰富德育理论知识,学会用合适的方式和学生沟通,获得他们的信任,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陪伴他们面对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可见,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教育,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德育方面的教育水平,因此,促进中职教师德育科研,成为更加迫切的要求。教师应该透过繁复的德育现象,发现和掌握德育规律,改进德育教学工作,提高德育教学质量,深化德育改革成果,促进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建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育人机制。[9]

(三)家长———理解沟通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谓是与生俱来,家长在孩子的自我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理解和沟通。一方面家长需要对教师的德育工作加以理解与配合,及时向老师询问情况,并且关注孩子的变化,不把德育局限于学校生活,在家庭生活中同样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保持教育的连续一贯性。另一方面,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在自我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学生———主体

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体,学生也应当认识到自己处于主人翁的地位,认识到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协助者,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才能最终成就自己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10]学生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实效。中职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日渐成熟,需要慢慢学会独立面对困难,并且评估自己的行为。必须改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我说你听”、“我要求你做”的被动地位,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11]

四、职教德育中自我教育的内容

职教德育中自我教育的内容应该凸显职教特色,具有职业性。学生自我教育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其吸收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德育内容。

(一)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准则和规范。[12]各行各业职业道德共同的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13]职业道德教育是职教德育的核心,旨在运用多种方式使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具备职业责任感。大多数中职学生职业意识不强,对于职业道德更没有概念,职业道德作为自我教育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二)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14]理想是前进的动力,职业理想的确立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明确方向,更好地为未来而奋斗。职业理想应该由学生自己来确立,而不是成为家长和老师的期待。通过自我教育确立的职业理想,更符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学生能够真正为之努力,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三)职业责任

态度决定一切,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尽职尽责地去完成。拥有职业责任感,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责任感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地说教就能完成的,这需要个人直接的内心体验。要打破中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的现状,在自我教育中,要使学生自己体会责任二字的真实含义,具有职业责任感,并勇于担当。

(四)职业情感

具有良好的职业情感,会将工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具备职业情感的从业人员,当所得与奉献相冲突的时候会选择奉献与付出,他会意识到工作任务是一种责任,都是自己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15]职业情感渗透在自我教育中,在职教德育中是潜移默化发挥作用的一种心理状态。

(五)职业行为

学生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16]职业行为习惯需要日积月累地养成,教师的督促只能起到暂时性的作用。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需要学生根据职业规范对日常行为做出修正,以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自我教育的自觉约束与规范是最持久也是最根本的方式。

五、职教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中的德育原则

(一)人文化原则

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尊重人,重视人,关心人,爱护人。人文关怀,即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教育的最终目的离不开人的发展,职业教育亦是如此。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整个高中教育中也许不是很突出,但是他们动手能力强,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德育教师要怀着一颗爱心,正视每个学生发展中的缺失,并能够积极、正确、客观地评价和鼓励学生。[17]作为自我教育的引导者,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是构成彼此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也是德育的根本要求。

(二)多样性原则

德育不应仅仅是课堂上的内容,除了教师讲授之外,应采取多种方式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遵循多样性的原则。自我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给予他们空间和时间去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多种方式,在思想方面探索正确的方向,达到自我满意的结果。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在任何领域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创新方法,找到新的突破口,不断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自我教育是一种创新,如何进行自我教育更加需要创新,这也是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之处,要创新思路,不断采用新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四)开放性原则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最新的信息,也会接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特别是网络通信工具例如微博、微信等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教育者不可忽视的时代因素,因此,德育应该遵循开放性原则,与时俱进。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品格,也要引导其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具备判断是非、抵制社会不良思想侵害的能力,为未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六、职教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中的德育方法

所谓德育方法,是指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18]作为一种德育方法的自我教育同样需要方法来进行,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教育需要以下德育方法的支撑。

(一)借鉴传统德育方法帮助学生自我教育

1.谈话法

教师与学生进行单独谈话,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引导其进行自我评价,在谈话中发现学生在自我认识中存在的认识偏差,并且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客观了解自身的闪光点与不足。

2.环境和情感法

除了学校提供的校园环境之外,人文环境是最需要创设的。学生最容易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班级是学生最直接接触的集体,创建具有良好组织纪律性的班风为自我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可开展班级座谈会,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先向别人介绍对自己的认识,接着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进一步了解自己,通过吸取其他同学的建议和他人身上的优点进行自我教育。

3.榜样法

自我教育需要动力、需要模仿,好的榜样能够激发自我教育的潜能。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能使他们看得见、摸得着,有血有肉,生动实际,学起来容易有信心、有劲头,教育也就有实效。[19]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同学往往是较为合适的典型,通过身边优秀同学的事迹,能够激发中职学生强烈的学习职业技能的愿望。

4.角色互换

鼓励学生自己编排主题情景剧,或者通过写作活动,关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活动,孩子与家长的角色互换活动等,能够真正使学生体会到作为老师和父母的不易,认识到自己作为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使自我教育在情景体验中得到升华。另外还要加入职业角色的互换,提前感受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在生活中的意义,坚定信念,树立信心,提升职业责任感。

5.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的标准最好是由班级同学共同制定的班级规定来确定,这种约束是学生自觉设定的道德共鸣,是自我教育的结果,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定的奖励与惩罚,能够使学生提升道德自觉程度,能获得更深的道德体会。

(二)自我教育的德育方法创新

1.日记修炼法

通过写日记,学生不但可以积累大量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在日记中自我谈心、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修炼。[20]写日记需要学生每天记录点滴事件,看似简单,却能够锻炼学生持之以恒的品质,这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也是十分可贵的。教师切不可采取强制办法,否则学生写日记就会成为应付而没有任何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下对于将要从事的职业的看法,并且记录下学到的技能,在点滴中积累职业情感,获得职业认同。

2.实践体验法

在实践中,许多学生一接触社会实际,茅塞顿开,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正确途径。[21]自我体验是自我教育获得道德认知的来源,职业院校不仅要提供专业实践机会,更要给予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亲身体验后的自我教育会更加直接和持久。

3.多重评价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指出,“教育的评价功能在于促进,不在于选拔”[22]。德育的评价更是如此,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中的关键环节,通过自我评价能够使学生获得自我反馈,拥有自检的能力。以自评为基础,通过同学之间的互评,家长、教师、社区共同参与的多重评价,能够给予学生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深化。

作者:王丽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班建武.别样的德育[J].中国德育,2009(6):48.

[2]金叶华,李丽所.浅谈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认识和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3):32-33.

[3]孙芙蓉.中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J].河南科技,2008(5):26.

[4]邬小飞.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5(6):91-94.

[5][19][21]李广宏.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3):43-44.

[6]时秀勤.浅谈自我教育是品行教育的制高点[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8):86-88.

[7]孙志方.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94-96.

[8]林志敏.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4):54-55.

[9][22]朱兴艳.浅谈中职生自我管理教育的“五个点”[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2):46-48.

[10][11]林泽珊.论如何引导技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J].科技信息,2009(19):199.

[12]熊淑媛.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应以职业道德为内核[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7(1):55-58.

[13]闫利雅.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9):119-122.

[14][15]罗冬梅.谈职业院校德育内容的职业性[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7):138.

[16]李仲科,邱先强,吴汉昌.中职德育工作应突出职业素质的培养[J].职业时空,2012,08(4):27-28.

[17]周素欣,高永贵.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实现人文关怀的措施[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4):291-291.

[18]方璐萍.传统德育方法的现代借鉴[J].当代教育论坛,2005(22):69-70.

[20]郝英丽.浅谈职业学校学生自我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0(34):169-169.

第三篇:中职学校德育课实践育人研究

中职学校德育课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课堂融通理实一体”实践育人模式基于德育课的教学实践而产生。本文主要阐释“课堂融通理实一体”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思路、途径和成果,旨在强调一二三四课堂融合对实践育人的意义和理论实践相互结合的重要性。

一、“四课融通理实一体”实践育人模式构建思路

中职学校积极探索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管理服务育人,就是要构建理论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服务课堂,实现四课堂融通,实现理论课堂、网络课堂向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服务社会延伸,把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形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四课融通理实一体”实践育人模式构建途径

(一)理论课堂。

线上理论+线下理论+微信互动,即线上理论:教师发挥理论课堂讲授主渠道,开展演讲、辩论、朗诵、汇报和表演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素质与能力,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线下理论:学校建立慕课平台,引进清华大学理论讲授远程教育,形成辅渠道。微信互动:每门课程都建立了微信公众账号,学生加入后可进行时政新闻、社会热点、课程建设、教学通知等方面互动的畅通渠道,通过线上理论+线下理论+微信互动,进而形成了德育课的理论教学一条线,把教师、学生、课程有效串联起来。以上做法,实际上已经从第一课堂向二三四课堂延伸。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之前,必须通过校内外和网络的途径收集信息资料等。学生虽然身处教室,但是他们已经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过程,使四课融合理实一体成为现实。

(二)网络课堂。

网络课堂主要依托学校德育课社会实践网开展,主要以“视频欣赏”、“阅读经典”和课程学习平台为主,用于课后校内实践。随着慕课和微课的快速发展,学校推出中职生网络线上课堂,学生可以选课学习,经过考核获得相应学分。网络线上课程学习平台目前开始了三门课程,分别是时事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课程。网络实践育人,紧跟时代步伐,使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与时俱进,占领了网络这一新阵地,增加了实践育人的内涵。

(三)实践课堂。

学校在德育课实践育人中逐渐形成了“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基地实践”的实践教学形式,取得了良好育人效果。校内实践主要依托辅导员、社团、学生会和团委会开展活动。社会实践主要是假期中职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主,活动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线展开。基地实践主要依托相对稳定的9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即红色革命教育实践基地(范长江纪念馆、内江市烈士陵园)、国防教育实践基地(内江市武警消防支队)、公检法教育实践基地(内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业实践基地(菲德力制药厂、凤凰集团)、企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内江市公交集团)、农业实践基地(朝阳镇新农村、正子村新农村)。学校整合社会资源,拓宽了学生的实践范围,增强了实践课的实效性。

(四)服务课堂。

学校组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以“关爱、服务、奉献”为宗旨,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关爱孤寡老人“、“义务支教”、”义务维修”、“文明劝导”、“保护母亲河”等公益活动,并积极参与市、区、镇、社区(村)的大型服务活动。目前,学校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2375人。中职生踊跃参加志愿服务,凸显了为人民服务的正确人生观,展现了当代中职生的精神风貌。

三、“四课融通理实一体”实践育人模式成效

学校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实践育人的结果进行了统计,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内部变化和延伸效果两个方面。内部变化表现在学生行为上。学生在院内日常行为方面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学生到课率大大提高,学生违规违纪行为明显有所下降,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现象减少,受到学校处分的人数相比下降了64%。第二,好人好事现象在学生身上层出不穷。第三,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有了学校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第四,学生活动特色突出、质量逐步提升、成效显著,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第五,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骨干,学生干部队伍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意识明显增强。第六,社团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由传统的项目向科技、人文、创新创意方面拓展。延伸效果表现在三个认同:第一,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通过“实践育人”活动,学生不断增强了爱国意识,特别是对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以及民族精神的了解,感受到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肩负的民族责任。第二,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通过寓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丰富了校园文化,净化了学生心灵,传递了正能量。在用思想道德与传统文化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方面,院团委通过组织学生诵读、演绎文化经典,使学生深刻领会了“敬”、“孝”、“顺”、“感”等道理,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亲切,并能够领会到中华文化强烈的人文精神。第三,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是组织开展以“爱国、敬业、诚实、守信”为主题的系列团队活动。二是举办系列纪念日活动,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的抗战”纪实摄影展活动、“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圆梦中华”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签名活动。通过以上系列活动,增强了中职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作者:魏勇军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第四篇:中职班主任管育德育构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中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育,还要加强德育教育,积极创新德育教学模式,采取“管育并重”的德育模式,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根本作用。本文对中职班主任“管育并重”德育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一、加强对“管”的认识

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想构建良好的“管育并重”德育模式,就要加强对“管”的认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强化。第一,为了确保中职院校的正常发展,中职班主任要加强制度化的管理,这也是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例如,规定学生在假期间不到人群密集的街道上行走,不随意打闹,避免发生交通意外。但是,制度化的管理一定要适度,要尊重学生的隐私,不过度干涉学生的私生活,以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第二,中职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态度不要太过强硬。虽然班主任强硬的管理模式在表面上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学生内心对班主任的行为是非常不满的,久而久之会出现逆反心理。所以,中职班主任一定要注重管理的力度,采取良好的管理方式,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第三,中职班主任要重视管理形式,采取多样化的管理形式,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管理效果。只依靠管理来限制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德育起不到太大的效果,中职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

二、充分发挥“育”的作用

1.在交往的基础上实现以情育人

作为中职院校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和的实施者,班主任通常会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非常严厉的姿态,而这种形式的交往姿态,往往让学生望而却步。因此,中职班主任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跳出过去与学生交往的思路,不断创新交往形式,与学生构建良好的交往关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全力帮助。交往模式的转变不仅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在此基础上实现以情育人的目的,从而实现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目标。

2.在理性的基础上以理育人

一般来说,中职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情绪也不稳定,非常容易犯一些错误。但是,在学生犯错误时,中职班主任不应一味地批评、责罚学生,而应该与学生进行冷静的交谈,了解学生犯错误的原因,进而选择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改正错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错在了什么地方、为什么会犯错、应该怎样改正,还能在理性的基础实现以理育人的目的,使中职班主任由学生行为的管理者变成引导者,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3.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德育人

现在,大部分的中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备受长辈的关爱,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想法和自我利益过于突出,不爱与人相处。中职院校是学生迈入社会的一个平台,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育,尤其是在组织各种德育实践活动时,要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角色扮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在实践活动中,为了有效地完成活动目标,需要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而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促进德育教育的实施。

三、管育并重,以育为主

针对“管”和“育”之间的关系,虽然有人提出“管育并重”的教育模式,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相对平衡,而是要在二元论的理念中加强对重点论的重视,即不仅要坚持“管育并重”,还要抓住侧重点。在中职德育教育中,“育”是最终目的,所以应该以“育”为重点,在两者并重的基础上以“育”为主,特别要注重以理育人、以情育人、以德育人。中职班主任在面对学生的过错时,不要一味地批评,而应该从“育”的角度出发,从而提高中职德育教育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目前新课标不断深化实施的背景下,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中职班主任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采取“管育并重”模式,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洪敏 单位:沈阳市中医药学校

第五篇:中职德育团体活动策略研究

摘要:

市场经济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德育素养教育、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是中职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本文概述了团体活动、德育“三效”的概念,阐述了利用团体活动提高中职德育“三效”的策略。

关键词:

中职德育;团体活动;德育“三效”

在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高度支持的双重机遇下,技工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中职教育的内容、结构、方式等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革,这对中职德育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基层劳动者的素质,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具备与其岗位相适应的综合素质,而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德育素质始终处于首要地位。这要求中职学校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笔者学校结合实际,对中职德育工作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团体活动和德育“三效”的概念

团体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帮助下由部分或全部团体成员参与的各种活动项目的总称。德育“三效”指德育效率、德育效果和德育效益。德育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德育任务,体现的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速度。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学到相对多的知识,这是有效德育的第一层次追求。德育效果是指德育活动结果与预期的目标一致,体现的是德育目标的达成度。德育目标达成度越高,德育效果越明显,这是有效德育的第二层次追求。德育效益是指德育活动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侧重于德育活动对学生发展的长远效益,这是有效德育的第三层次追求。

二、利用团体活动提高中职德育“三效”的策略

1.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团体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德育团体活动也是如此。学校对德育团体活动要有总体的设计和规划,探索从高一到高三适合中职生特点的系列德育团体活动内容。例如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遵规守纪、文明礼仪、诚信友善、自信自律、感恩、职业道德等。班级、社团和兴趣小组等团体应结合学校的团体活动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本团体的活动,开展寓教于乐、寓德育于活动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笔者所带的班级在高一学年举行的团体活动有:加强时间观念的“时间准时月”,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不带早餐进校进班”,自信自律教育的“我自信、我自管、我成功”,遵规守纪的“模拟法庭”等。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团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一个学年过后,与高一刚开学时相比较,学生的道德素质有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面貌也焕然一新。道德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学习成绩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倍增,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希望,这是德育团体活动的意外收获,也是最大的收获。今后,笔者班级还会探索更加贴近学生、更接地气的德育团体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

2.制定具体明确的团体活动目标

德育是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团体活动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新的途径。为了更好地发挥团体活动的德育功能,学校通常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团体,例如班级、社团、兴趣小组。每个团体都有负责人或指导者,每个团体都要进行相应的团体活动进行德育教育。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实践证明,是否有德育目标的团体活动所取得的德育教育结果差别巨大。所以,每举行一项团体活动,负责人或指导者都要制订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只有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才能提高德育效率,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产生良好的德育效益。

3.设计新颖有趣的团体活动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他们在学习方面感到很吃力,但他们在活动方面却得心应手,特别喜欢团体活动。但是,他们对过时的活动往往兴趣不大,要调动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团体活动就必须新颖有趣。新颖有趣的团体活动会吸引学生参与,因为他们愿意尝试,不怕失败,希望在团体活动中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通过参与各种有趣的德育团体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进行体验,参与团体活动的学生都会有相应的德育体验和收获,道德素养得以提高,利用润物细无声的活动,水到渠成地实现和提高德育“三效”。

4.选准时机举行团体活动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不同阶段德育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不同,所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德育团体活动的内容设计不仅要有层次、有梯度,体现德育的螺旋式提高和上升,而且要选准时机,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育“三效”。例如,针对高一年级新生开学后第一个月的这一时间段,他们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要步入新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要求,这个阶段团体活动的设计要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生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遵守班规校纪,树立集体意识等,德育的效率和效果便会十分理想,而且这些关乎学生职高三年的在校表现和状况,又会有长远的德育效益。又如,针对部分职高三年级即将顶岗实习的学生,团体活动的设计要体现竞争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团队精神、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要求,因为学生马上要走上工作岗位,此类团体活动的德育“三效”毋庸置疑。

5.校内外团体活动相结合

笔者学校探索设计的德育团体活动分为两部分,即校内团体活动和校外团体活动。校内团体活动通过校园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课堂活动等培养、提高、内化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素质。校外团体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爱心募捐、志愿者活动、校外采风、技能大赛、顶岗实习等检验、修正、巩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认识。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相结合,一边是在体验中学习,一边是在体验中检验,学以致用。通过活动,学生能深切地体会德育的重要性,能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和感悟,进行自我教育和团体教育。团体活动克服了空洞说教的缺点和不足,德育“三效”凸显,效果十分理想。

6.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相结合

道德教育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德育为目标”的模式,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改变就事论事、就错批错的做法。学校举办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让学生认识犯错误的心理原因,引导学生判断事件的正误,帮助学生自己改正错误,教给学生自己改正错误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例如,要形成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的关系,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做相互尊重、信任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信任,从而在学生中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敬、互爱的人际关系氛围。在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探索新的德育教育途径和策略是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笔者对德育团体活动只是进行了初步研究,探索之路还有很长,中职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懈努力。

作者:张影 范晓云 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皖北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陆东伟,唐爱香,张会欣等.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班级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2).

[2]宋燕芳.关于团体训练与中职德育活动课的时效性[J].职业教育研究,2012(6).

[3]张霖.实施班级团体辅导的几点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9).

第六篇:中职德育红色文化研究

摘要:

时代需要的一流工匠要从少年培养,作为培育技能人才的基地,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提出,培养中职生的“工匠精神”,应把育“匠心”、塑“匠魂”作为中职德育的重中之重来抓。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是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红色文化;中职德育;载体不断丰富、创新德育载体,让德育工作走在技能培养的前面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情教风分析

第一,当今中职生大部分为“95后”,独生子女居多,即使农村家庭,物质条件也较70后、80后优越许多,加之在唯分数论的大环境下,家长、老师大多偏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忽略德育层面软实力的培养。中职生学习能力不足,骄娇之气普遍存在,缺少感恩精神,缺少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缺乏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第二,面对每况愈下的中职学情,部分中职教师甚至学校党团干部中也存在着慵懒散之风,缺少匠心育才的“工匠精神”,缺少献身职教事业的动力。

二、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过程

1.红色藏品进校园

为使学生走近红色文化、了解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党委研究制定出活动方案,校学生会、团委、文宣处精心筹划、严密组织,在此基础上,笔者学校特邀衡水市红色藏品收藏爱好者石立泉来校,举办了“红色藏品进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了鲜活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使红色藏品进校园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学校特设红色藏品展厅,组织学生干部对红色藏品进行了分门别类布置。活动展出的红色藏品计2000余件,共分为解放战争纪念系列、抗美援朝系列、著作系列、党章系列、“红宝书”系列、“雷锋日记”、各类奖状勋章、照片等。在学校相关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全校学生以系部为单位,利用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分批参观了红色藏品。整个参观活动历时一周,前来参观的学生秩序井然、络绎不绝。大家驻足观看一件件展品,认真倾听石立泉充满爱国情怀的讲解。学生们纷纷表示,将继承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铭记革命传统,珍惜幸福生活,争做时代工匠,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职教学子应有的贡献。

2.红歌嘹亮唱响校园

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激励师生铭记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配合红色藏品进校园活动,学校同时开展了“红歌嘹亮,唱响校园”活动。校学生会、校团委精心遴选了《保卫黄河》《映山红》《十送红军》《东方红》《我爱你,中国》等红色歌曲,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覆盖到每个班级、每位教师、每名学生。学校广播站利用午休时间及下午校园广播时间播放红色歌曲,让红色歌曲飘扬在校园上空、萦绕在学生耳边、深入到学生心田。为充分激发全校师生的传唱红歌热情,学校又组织了“红歌嘹亮”主题歌咏比赛。全校师生热情高涨、踊跃参加,各系部别出心裁、精心排练,激扬的红色歌曲回荡在职教园。歌咏比赛参赛人数空前,参赛代表队达30余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歌咏比赛使广大师生感悟了优良传统,心灵上得到洗礼,思想上得到升华,培养了学生们立志报国的爱国情怀。

3.红色故事进校园

一是邀请地方武警部队的宣讲干事来校,为学生们讲红色故事。二是发动学生挖掘师生身边的红色故事,请广大师生有红色情结的长辈或家有红色藏品的亲朋来校,为学生们讲解亲身经历或代代传诵的红色故事。三是校党委、团委组织党员和学团干部去周边革命圣地参观学习,回校后为同学们宣讲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例如,笔者学校分批组织学团干部赴“西柏坡革命圣地”“狼牙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冉庄地道战遗址”“冀南4.29烈士陵园”安平县台城村“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等革命圣地参观学习,使学团干部身临其境地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回校后分系部进行“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狼牙山五壮士”“冀南4.29铁壁合围大扫荡”“地道战”等红色故事宣讲,抚今追昔,充分激发了全校教师匠心育才、全体同学技能报国的时代责任感。

4.“红色文化月”活动

利用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全校师生以“传承红色传统,承担时代重任”为主题制作专题板报、手抄报,举办主题班会,利用多媒体观看红色主题电影、电视剧等视频资料,并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写观后感、主题征文。学生们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自己对红色文化的感悟及爱国主义情怀,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珍惜今天,苦练技能、立志报国。通过红色文化月活动,实现了红色文化入心入脑,进一步夯实了德育基础。

5.红色文化进校园德育成效

经过系列红色文化进校园之探索,衡水科技工程学校学风教风大为改观,校园风清气正,助人为乐蔚然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日益积聚为师者匠心育才、为生者争做时代工匠的正能量。第一,党员干部和教师职工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熏陶,普遍都有重走长征路的感受,重新激发了大家的廉洁自律意识和献身职教事业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慵懒散”变为讲奉献。“衡水市最美教师”杨超、爱心匠心育桃李的教师李文柱、吴春霞、师庆元,拾金不昧的教师康淑菊、祝佳光等先后被地方平面及音视频媒体报道,老作家李祝尧的报告文学《职教航母破浪前行》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第二,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的少了,攀比吃穿的现象也越来越少,打架逃课的行为慢慢绝迹,学生入社团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尤其是爱心社的队伍逐渐壮大。参加志愿者活动,星期天节假日去敬老院、福利院献爱心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家长们纷纷反映孩子懂事了,更加关心父母勤劳节俭。老师们纷纷评价,不管哪个班级,课越来越好上,纪律日益向好,越来越多的学生好学上进,能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为师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总之,学生逐渐具备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感恩心,养成了遇事主动揽责不推诿的好习惯,形成了技能报国的责任心,逐渐养成了追求极致、永不放弃的“工匠精神”。在这样氛围中,涌现出“全国最美中职生”肖玮康,“河北省自强之星”康凯、刘风旭等优秀学生代表,拾金不昧的学生徐东雷、单彩丽。另外,在以德促学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整体大幅提高,多支学生代表队荣获全省乃至全国技能比赛桂冠。实践证明,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可作为中职学校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和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无疑是成功的中职德育尝试。

作者:卢站桥 单位:衡水科技工程学校 衡水技师学院

第七篇: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提升

【摘要】

现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许多中职院校开始加大了对德育课程的教学力度,笔者结合多年的德育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中职院校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中职院校;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

中国自古就有“以学教人,以德养人”教学理念,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德育教育的主要教学场所,教育者在重视学生基础文化课程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综合型人才。中职生处于人格建立的关键时期,这时加强德育教学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德育课程的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虽然很多中职学校将德育课程纳入了教学基础,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德育课程的教学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改善,在教学过程中德育课堂经常被较多的实践活动所占用,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常常压缩德育课程的教学课时,使得其教学地位被远远搁置与其他课程之后,导致德育课程根本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另外,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德育课程缺乏重视力度,主要表现在:教学不认真,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创新与设计,严重影响了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二)对德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现阶段,在我国中职院校教学中,主要是将教学重点偏向于技能方面,很大一部分学生和老师认为德育教学并不重要,它只是一种可有可无学科,这种错误的认识就会导致中职德育教学出现一定的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不良现状,比如:教师课堂上不好好讲,学生台下不认真听的现象,这种教学现状使得德育课程很难在中职院校进行推广,严重影响了教育改革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落后。德育知识本身比较抽象,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传统的中职德育课程主要是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学生被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状态,这种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德育教学知识内容,严重影响了中职生学习兴趣。

二、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相关策略

(一)转变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在中职教学中不应该只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更应该加大对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21世纪,社会需求的是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较差思路与教学理念,将教学重点逐渐转向到德育实践教学当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加强教学内容改进。传统的德育教学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近几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德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既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中职院校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将传统的德育理论知识与学课内容进行结合,最大限度地融入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实际应用能力,注重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小组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与组织应用能力,为将来学生步入社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改变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中职德育课堂上,教师常常采用口述和“满堂灌”的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这种方法比较单一,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职生本身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德育理论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时展要求和学校教学情况,丰富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中,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充,运用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处理教材内容,增加课堂趣味性。其次,可以收集一些有趣的材料。传统的德育课程比较枯燥,加入实际案例,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德育教学,将一些理论性知识用图片或影像的方式展示出来,这种感官刺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对提高中职德育课堂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加强学生心理疏导。通过教学发现,中职学校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经历中考失败之后才进入该阶段学习,这些学生心理上一般会存在一定的落差,这种心理落差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之后的发展,因此,学校更应该加强德育教育,首先,教师先要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转变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针对性地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五)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素质培养。现阶段,我国许多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师专业素质较差,且有些德育教师为其他课程的兼职教师,这种教师根本就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中职学校首先要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选择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与教学技能的教师。其次,通过组织专题调研和讲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德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教学方法创新,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作者:王伟 单位:广东省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吴轶诚.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与发展性初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2):128-129.

[2]陆美芹.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6(5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