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渗透浅论(3篇)

小学德育渗透浅论(3篇)

第一篇:信息化小学德育渗透初探

摘要:

信息化变革构架了一个教育资源互通的开放平台,转变了传统的小学教育模式,丰富了小学教学内容,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一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所谓“基石之坚才能坚之如固”。本文阐释了小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现阶段小学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和归因以及探索信息化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渗透的路径选择的三方面内容。

关键词:

德育渗透;小学;信息变革;方法

“人并非生而知之者”,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是每个人迈入知识大门的启蒙阶段,也是跨入系统学习的第一步,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小学时期的全面教育和发展至关重要,而小学阶段的德育渗透如高楼大厦中的基石,只有基石稳固,高楼大厦才能屹立不倒,人才能全面成长,“树百年大计之建筑”小学的德育渗透正是如此。

一、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渗透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化变革为小学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现阶段,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步走进小学课堂,成为信息时代的教学新亮点。通过多媒体、互联网互动等方式丰富了教学资源,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构建与时俱进的高效课堂设计,既加强了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习者学习的能力,同样地,小学的德育教育在信息化背景下有了更加丰富的教育方式和渗透方法,教师通过信息化方式创设多样的德育教育计划和内容,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创设情境深化学生的情感领悟。

2.德育教育有效支撑了小学课堂标准化发展

小学课堂标准化发展要求在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要让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智育发展进行完美的融合,进而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小学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会涉及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让学生耳濡目染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进而落实全面素质教育,使得小学课堂逐步进入标准化进程。

3.德育教育切实满足了未成年人生活化需求

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情感,帮助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塑造,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提供了生活化的需求,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渗透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寓于相关的学科之中,根据现代化社会生活要求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实际,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发展。

二、现阶段小学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归因

1.德育渗透主体———教师自身的问题、归因

教师自身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德育渗透意识的淡薄,这是因为:现阶段,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教学任务上,大部分忽略了教学活动以外的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另外是德育渗透的方法不得当,这是因为:大部分教师将讲授的知识和德育渗透分割开来,存在生硬结合的普遍现象,又或者在教学课堂结束时直接以简短的德育教育套话来收尾,找不到最佳的契合点,不能做到德育的有效渗透。

2.德育渗透载体———课程设置的问题、归因

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德育意义得不到发挥,虽然在新课改后,课程内容大幅度增加了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但一定程度上选取的并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内容与学生的道德生活相脱节,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德育渗透也不容易。这是因为:德育资源没有充分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并没有真正领会课程的德育渗透理念,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足够的重视。

3.德育渗透途径———课堂教学的问题、归因

课堂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以及人际交往模式都缺乏德育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考虑课程目标的需要,而不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的形式单一,教师缺少对学生真正的投入和德育教育思考的体验。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将德育渗透的合适契机融入其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有待提高,学生没有在课堂中获得态度情感的体验。

三、信息化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渗透的路径选择

1.运用信息化合理强化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

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势在必行,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充分挖掘教材和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内容,结合信息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和实践课程内容实质。

2.运用信息化美化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校园环境

学校应充分在团体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如“文娱活动、知识竞赛以及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熏陶,应用信息化的宣传手段为德育造声势扩影响,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3.运用信息化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教师在师德教育中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教师是“灵魂工程师”的意识,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更要掌握科学的德育理论和方法,正如定义的好老师标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去做好德育工作。

作者:王玉霞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楼街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贺智邦.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德育[J].青海教育,2005(Z3).

[2]彭玉梅.提高学科德育实效性的理性思索[J].天津教育,2005(08).

[3]杨玉松.重视学科渗透实现无痕德育[J].北京教育(普教),2010(08).

[4]周晓静.课程德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44.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二篇:小学德育功能实践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学校德育大多是依赖知识的传授,注重课堂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体验性的教育。因而学校的德育实效性不高,也不利于学生的道德品质的自主形成。而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就能改变这一现状,能提高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自主性,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促进学生将外在的德育要求内化并外显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国家学科课程一样都具有德育教育功能,但综合实践活动有其特征属性:生活性、实践性、自主性和生成性。因此,本文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殊的德育功能做探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性德育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性德育功能”指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内容的生活性。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围绕“学生与自然、与他人及社会、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要选择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并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愉悦地、负责任地、富有创意地参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断进行德育体验,不断形成道德认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因而,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活性的德育功能。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政治理论课程空洞的说教,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性功能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升自己的人格力量。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性德育功能,主要集中体现在它的主题活动的全过程:选题—设计活动方案—活动实施—活动总结。如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棠东小学开发了“达善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校本课程,其内涵是“善言”“善学”“善研”和“善行”四个方面,围绕这四个主题模块,设计了“我是BRT专线小导游”“寻访棠东小学代言人”等八个活动主题。这八大主题的设定,是为了学生从教材、从教师中解放出来,积极主动地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比如“寻访棠东小学代言人”这个活动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制作活动方案,体验优秀学子一天的生活,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从优秀学生身上探究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从而学会学习,使得学生在亲身经历的道德实践中完善自我,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和学习的良好品质。整个活动选题充分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课程,回归生活,使得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更直观、更生动地体会到优秀学生的美好品质,从而提高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意识。此外,棠东小学的“达善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也深切地反映了其生活性的功能。在“达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每一个主题活动都分为“活动选题”“方案设计”“活动实施”和“活动总结”这四个单元,而“活动实施”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切实地反映了其生活性功能。活动实施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查阅、考察、访谈、生活体验、问卷调查等,这些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从多方面反映了达善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如在“我是BRT专线小导游”这个活动主题中,教师指导六个小组带着任务开展活动,拿起相机,让美丽的画面定格;探究BRT专线沿途的人文景观,考察当地景观的人文特色,寻访名人的踪迹。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在活动中不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性和交往性德育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性和交往性德育功能”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方式具有活动性和交往性功能。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主要是以活动和交往展开的,学生通过不断的“调查”“实验”“考察”“探究”等活动和交往,不断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操。这些有悖于传统学科教学主要以课堂上的教师传授知识、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德育理论或感悟道德认识的方式。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性和交往性德育功能是其他传统学科不可能实施的方式。棠东小学“达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活动中改造、重组、升华已有的道德经验。“达善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性功能体现在它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手脑并用,敢于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在“活动选题”“方案设计”“活动实施”和“活动总结”这四个单元中,学生需要用到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包括资料收集与处理、访问、考察,写邀请函,进行社区服务、社区宣传、公益劳动,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每个学生的价值都被肯定,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我。“达善综合实践活动”在道德实践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其活动性的功能,同时又发挥了它的交往性功能。达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开展多维度交往活动的机会,打破了传统课程的空间限制。在“社区家用汽车消费现状研究”这个活动主题中,学生对棠东社区的居民、4S店销售工作人员以及维修技术工作人员等进行了调查访问,通过与社会人士的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多维度思考问题,同时学习人际交往的价值准则,还能有效地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性德育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性德育功能”指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方法具有体验性功能。由于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在体验的过程中也不断接受或主动进行自主德育体验,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体验性德育功能。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性、交往性德育功能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体验性功能主要在于方法上,前者主要是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性德育功能更具体、明确。例如“棠东社区外来工生活状况的研究”是“达善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的一个主题活动。在这个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到广州外来工博物馆参观,可以进行深刻的外来工生活、学习、工作方面的体验,通过考察外来工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成就,能让学生领会和学习外来务工人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热爱家乡、艰苦朴素等良好品质和精神;学生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访谈、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等研究,直观地了解外来工的生活、学习、娱乐和工作等情况,能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外来工、热爱家乡之情;学生通过“做一名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外来工进行上门清洁、慰问演出,为外来工子女辅导功课、捐赠图书等志愿服务,能帮助学生形成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性德育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性德育功能”指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过程和效果具有发展性功能。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特性,随着活动的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过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同样,在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过程中,也促使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不断提高、发展,德育目标和德育效果也不断改变和发展。因而,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发展性的德育功能。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特性一样,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德育目标、德育体验,形成的德育认识和德育效果都是不可预设的,会不断生成和发展。例如,棠东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展“寻访棠东小学代言人”主题活动。学生确定全班的研究主题后,再让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并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问题,形成几个子课题。超出教师的预计,学生形成了教师没有想到的一个子课题:“棠东小学代言人人际关系的研究”。这样教师就要对本学期的德育目标进行重新制定,增加了“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继而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德育目标。在学生对棠东小学代言人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某位代言人成功的秘诀,体现了做事要持之以恒,有顽强的毅力。这一活动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德育认识:成功除了靠能力,还要靠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棠东小学代言人探究”活动实施中,学生通过不断搜集资料,不断进行研究,得出要研究的观点,最后进行总结、反思和评价,德育体验和德育认识不断生成和发展,也就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性德育功能。

作者:潘国洪 张丹丽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棠东小学

第三篇:小学德育与课程融合

德育,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行的教育。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行的教育,除了先天因素,浅白的语言讲即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有趣的课程的刺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的洗礼和熏陶。一所有品质的学校能走多远,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德育。学生德行的优劣直接影响课程架构与运行。只有课程与德育的深度融合,找到二者的归一点和契合点,才能有效推进学校整体发展。那么德育与课程如何完美对接、深度融合呢?笔者一点粗浅认识仅供茶余饭后聊聊而已。

一、德育是学校一切课程的核心要素。

新课改之前我们的目标是完成国家课程的“双基”指标,即对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可以说,课改前的课程比较教条、呆板,课程内容也很陈旧,偏繁、偏难,课程的指向性单一,缺少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对学生思想品行的教育更是荡然无存。课改之后,我们的课程追求“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感三个维度螺旋上升,形成合力,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近几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我国的教育重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纵观世界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德育的教育。比如:在日本,教育者从小就教育孩子节约的观念、环保观念。日本的街道没有清洁工人,大街上却见不到一张纸片,一处垃圾。日本民众最注重垃圾分类。在日本学校冬天为了培养孩子们坚强的毅力,孩子们经常赤脚在雪地里跑步。在美国的课堂,孩子们下午两点就放学自主活动,学校有很多德育活动,比如课程俱乐部,实验研究等,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课。在德国,小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进行各种各样的益智游戏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没有这些德育活动的铺设和长久涉猎,也不会培养出全面的创新型人才。一个人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离不开德育活动的参与。德育将打造一个高品位的人才。品行和素养的修炼长期潜伏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不是立竿见影。就像农民种地,是要有一定的程序和过程的,翻地、撒种、施肥、浇水、除草、间苗……更需要农民辛苦的时间播种,小苗才能长大、发芽、开花、结果。一年四季,春耕秋收,这个过程有艰辛,有快乐。一个人的素养也是在良好的环境中,经过培训,教育,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美好的人格情怀,才能百炼成钢。

二、德育是学校品质提升的先决条件。

所谓学校品质,狭义范畴的界定指学校的特色,学校的特色亦是特色学校。一所高颜值的学校是有品味的,有内涵的。而这种品质和内涵包罗万象,比如学校的特色课程、学校的管理和机制的设置,学校的制度文化等等。而所有这些学校元素的执行者却是孩子们,让孩子们站在学校正中央,是孩子们的品行和素养提升了学校品质,这是毋庸置疑的。学校的德育活动正是塑造高品位的学生。每一次活动无不是对孩子们品德和习惯的培养和教育。比如,一次小小的环保时装秀大赛,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更让孩子们学会了团结、合作,更有了自信。一次菜市场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农民伯伯劳作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更明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还从中学会了如何使用钱币。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多方面受益啊!北京玉泉小学的十大好玩课程,劲爆依旧,令全国小朋友喜欢。丰收采摘节、六一学生节、科技发明节、种子栽种节、泼水节等,这些德育活动的设定彰显了学校的个性发展,更培养和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合作能力、爱心、自信、奉献、感恩……学生有品位,学校才会有品质!

三、课堂处处皆德育,学校处处皆课程。

德育与课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我们的课堂总是充满灵动和灵性,应试教育的固步自封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标新立异的素质教育、创新人才、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将浮出水面。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生本课程特色化,已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新的标志,更是学校品质提升的里程碑。花样翻新的课堂教学无不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地震中的父与子》父子情深意浓,生命唤醒生命,那伟大的父爱让我们动容。《草原》的一碧千里,牛羊成群,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不正是民族大团结的真实写照吗?科学课中的小实验,品德课中的心灵小故事,心理课中的小游戏……每一节课中的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品行教育最好的诠释和解读!校园中的提示语,铃声的设定,社团课程的自由选课,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课程,都是成就核心人才教育的最佳选择。德育与课程这对辩证统一体,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犹如天籁和弦,交相呼应,融入孩子们的心中,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四、德育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中,活动的背后时时隐藏课程。

可以说,德育是承载一所学校的支柱。没有德育活动,学校就像一盘散沙,学生就像脱缰的野马,乱跑乱跳。人是最高级、活跃性最强的动物,同时也是最难搞定的,更何况小孩子们。所以,从小,从长远,加大力度抓学校的德育建设至关重要。要把德育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活动中,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和角度教育孩子们。而每一项活动又都隐含着课程内容。比如:采摘节,既是对学生合作、自信的教育,孩子们又学会了如何采摘,怎样称重,采摘节之后的手抄报制作、海报制作、计量单位的换算、写心得体会等都是课程,孩子们从一次活动中收获了很多东西,这对一个人一生都受用。更是德育活动背后隐藏的价值。春天来了,进行一次种子栽种活动,教师的讲解程序,孩子们活动前准备的盆和土壤、还有种子等,栽种的过程,栽种后的管理,写观察日记,日记分享等,都是德育与课程的融合。从中孩子们学会了担当、合作、信心、爱心……这样的德育活动举不胜举,这样的课程更可以开发利用,让孩子们从活动中提升个人修养,在课程中自由遨游!一个人的品行素养在于培养,学校的各种活动正是最佳契机,这些活动背后的多彩课程不正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导火索吗?让我们用智慧、用激情去点燃这些即将燃烧的火苗,让他们愈燃愈烈,冲破层层障碍,让时代的火炬点亮梦想。

作者:曲珈 单位:长春市宽城区自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