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教育浅论(5篇)

初中德育教育浅论(5篇)

第一篇: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研究

[摘要]

学校的德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初中生的个性特点,采取形式多样、寓教于乐、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方式,创新改革德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共同配合,营造文明健康的文化环境,对于实现学生德育生活化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学生;德育生活化;环境

初中德育生活化主要是将德育理论及训练与生活进行紧密联系,将教育深入至初中生的实际生活之中,从而深化初中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解。此外学校可采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来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育模式,德育生活化教育更是能够通过道德规范让学生有更为真实的内心感悟,不再局限于理性的学习,升华为感性的认知。并通过开放式的交流来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当前初中德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初中德育教学偏离生活轨道

由于初中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特征都会有明显变化,但当前我国初中的德育教学存在严重偏离生活实际的情况,这就使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而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成长需求,使学生对德育学习失去兴趣。

(二)初中德育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教师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已经明显不符合当前的教学需求。德育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但很多学校都把德育教学视为一种既定的课程,通过教学大纲来强硬地将知识点传输给学生,这使学生对课程缺乏积极性,由于没有教学模式的枯燥单一,使学生无法在这个关键的成长时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三)初中德育过于依赖学校培养,家庭和社会缺乏关注

对于初中生的品德教育,学校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及三者的配合。由于学生长期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家庭的道德氛围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家长却忽略了这个问题,由于平时留给孩子的时间很少,家长与孩子也缺乏沟通和交流,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这也造成现今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

二、初中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措施建议

(一)德育生活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德育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通过科学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增进课堂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可以将德育教学内容渗透入生活案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提升自身道德品性,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德育内容,同时加强认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达到德育生活化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在活动和案例中获得赞同感,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加强初中德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创新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不只是局限于课堂,可以通过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学校可以组织带领学生参与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如义务植树活动、学习雷锋活动、参与社会公益募捐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还可以充分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并实现与社会的更多接触,德育可以更立体地被学生所接受。

(三)社会及家庭要担负起责任,重视德育

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起关键作用,而学校这一系列的德育都需要与社会、家庭教育进行结合。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的形式来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并帮助家长科学合理地培养自己的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道德品质。营造和谐文明的家庭环境,需要家长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心,通过自身的态度来影响孩子;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志向,并鼓励孩子自由成长和发挥,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是学生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初中生的德育需要深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创新改革德育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而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关注,可以为学生营造出文明健康的文化环境。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实现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冯红艳 单位:甘肃庆城县凤城初中

[参考文献]

[1]毛谦余.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与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2012(34).

[2]潘忠伟.德育生活化与语文学科生活化的整合思考[J].求知导刊,2015(8).

第二篇:初中信息技术德育教学

摘要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教学,成为被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德育教学;途径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道德要求

(一)教育中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中学生在初中阶段会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自主的探索和思考,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三观,对待事物和人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由于年龄阶段、视野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三观是不成熟的,在对待和判别事物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和困惑,如若这些影响因素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疏导,往往会影响中学生的三观的正确形成。网络上的思想和观念良莠不齐,这就需要中学的德育工作者借用网络文化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道路上学习文化知识,陶冶情操、弘扬正确的思想,在塑造心灵的工程中启动积极向上的带动作用,用真理武装自我。

(二)帮助中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网络上充斥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正是借助网络这一平台,文化之间的交流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有很多思想和言论是过度强调本国思想和文化的,中学生在毫无自我保护意识下过多接触这类思想容易导致淡漠本国的文化思想,甚至会出现轻视甚至是消解本国文化及本国身份的想法。这就需要加强中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而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是网络文化的来源和根本,我们应该借助网络推动和发扬我国文化的发展,而不是受到其制约。

(三)培养中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

在游览网络期间,真正能够起到约束作用的就是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责任感了,这也是加强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原因之一。很多学生在初级阶段的思想中,对待现实生活中的抢劫、诈骗认识的并不全面,在他们意识里网络是虚拟的,因此网络上的侵权行为和伤害行为并不受实际生活的法律保护,在网络上可以为所欲为,结果导致很多青少年网上受害或者是欺骗他人,形成犯罪事实。中学生是青少年的主力军,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和社会期望,因此对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的加强迫在眉睫,教师应该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让网络世界为中学生合理使用,而不是让学生成为网络世界的牺牲者。中学生在网络世界里应该学会尊重他人,严格遵守网络道德要求,严于利己,在网络时代树立良好的中学生形象。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的途径

1.利用丰富校园生活,营造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为了更好地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园网络”文化生活节,从而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网络道德习惯是否是正确的,应该形成怎样的网络行为。对于电脑热爱者来说,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展示他们的技能和聪明才智,把对网络的真实情感展示出来。我们可以利用这两个特点在网络上开办心理咨询热线,让学生在“虚拟”的世界中吐露自己的烦恼和情感,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活动对学生的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2.教师需要利用网络,以更加自然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德育影响力。很多教师认为德育教育不过就是对学生进行说教,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的不走心,甚至对教师产生厌烦心理,德育教育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对于负责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老师,应该加强其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和网络道德教育的操作能力,以自然的方式借助网络社交、通讯软件等工具为学生服务,这样的一只德育教育团队应该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对学生思想状况熟悉的教育工作者组成的。老师的业务素质是可以培训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们所关注的热点和话题,可以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借助这些热点话题展开教育,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和网络道德规范,引起学生的关注。

3.结合实际案例,增强德育说服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上网查询相关信息的实际案例,也可以列举身边的事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不良信息带来的危害。在校园的广播站、公开栏、板报等处均可以有目的性地展示网络世界的危害后果,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道德规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能够保持一颗责任心,自身形成良好的信息系统,在面对不良信息时可以做到拒绝和分析。长时间积累后,学生的网络习惯会得到培养和纠正,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开展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而不是仅仅把操作教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会带给学生一生受益的正能量,让学生门以高素质、高道德的心态徜徉在网络的海洋里,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网民。

作者:薛江涛 单位: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团林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晓梅.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2)

第三篇:初中政治德育教育渗透

摘要:

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稳定、道德观念尚未成型,正是需要加以合理培养的重要阶段,这需要政治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力度,根据多年一线政治教学经验,简要谈谈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若干想法。

关键词:

素质教育;初中政治;德育渗透

思想政治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如何在纷杂的社会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现代中学生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传授理论知识,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德育内容寓教于具体的课程中,将政治教学升华为培养学生品德的一个重要途径。初中的思想政治课程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要远高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

一、教师以身作则,敢为道德表率

教师作为课堂的核心,起到道德的表率作用,自然不容小觑。在对学生的道德做出要求的同时,首先应加强教师队伍德育建设。而这个教师队伍应并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教师,每个教师都负有德育的责任。每个教师都应以身作则,而这些很大程度上都表现在教师对于美的选择上。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个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对于现今社会,信息的多渠道化使学生们的大脑时时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如何判断美与丑、好与坏,这无疑会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良好的师德则表现在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上,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分辨清楚。例如在“神曲”大行其道的今天,而作为国粹的京剧艺术,除了部分京剧爱好者之外却鲜有问津。哗众取宠也许会盛极一时,而传承下来的总会是经典。当然,并不能对新鲜元素一味排斥,与时代接轨更能让我们与学生拉近距离,只是对于美与丑的度量,我们要表明自己的立场。

二、以尊重学生为基础,进行德育渗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没有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实践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前提。只有教师始终以真诚、用爱之心去关心、爱护学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意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情感因素,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支撑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落脚点,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育教学的全程优化。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地过程中完成良好达到心理成长,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起优良的思想品德。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既能优化学习过程,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单一、乏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成熟,不断丰富政治课堂教学资源,使得政治课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等模式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载体,搭建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将一些枯燥、难懂、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此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求知欲等都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而且积极参与其中,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又能增长才干,而且还落实了课堂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探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再合适不过,先将苏州园林、都江堰、敦煌莫高窟、瓷器等中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展示出来,组织学生欣赏这些图片时,讲授知识。学生对此也会更加感兴趣,而且还逐渐对中华文化产生了一种认同感,浓浓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的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知识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加强德育渗透

知识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具体知识,利用知识的力量哺育青少年成长,切实把教书育人统一起来。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应注意多举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近、又使学生喜欢的事例,使学生受到熏陶。比如在政治教学中教育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我们要充分挖掘初中政治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可列举些不懂法造成犯罪的事例,也列举些不守法而造成终身遗憾的事例,来说明学法守法的重要性。在学生初步理解所学要领和原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联系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畅所欲言,开展积极讨论。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比较,达到统一思想认识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把所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现实结合起来,要把教材中的某些章节有意识地择选出来,走出课堂去教学,这样书本的许多知识通过实地考查,都可以变成直观教材,这既能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在现实中学到知识,也能达到净化心灵,培养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缩短了理论和实际的距离,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总之,在依法治国、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当下,广大中小学生则是国家未来民族发展的希望,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势利导、科学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德育教育的洗礼,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道德的培养,还能完善他们的人格,对国家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之作用,且意义重大。

作者:林建梅 单位:晋江市紫峰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妍丽.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加强德育渗透.学周刊,2012.7

[2]郑志阳.浅谈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快乐阅读,2012.22

[3]吴立富.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江苏教师,2012.12

第四篇:初中德育教育团组织开展

一、全面的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通过情理阐述启发和引导中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观念,起到指导道德行为的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有助于接受道德要求,使之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反之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强加给他们还会适得其反。因此,用教育说服法的时候要讲求方法,如以活动的形式出现,最为常用的形式有班会、品德课以及谈话会等。

二、大力开展情感教育

积极的情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息息相关,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在校园内开展情感方面的教育,创设富有浓厚情感色彩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道德情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和品德修养,针对情感教育我们开展了各种活动,如校园剧表演、正能量德育宣传、邀请名人讲德育等。

三、在实践中锻炼

中学生品德的养成与道德认识的提高都有赖于道德意志的锻炼,因此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良好品德是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和不断丰富与深化的,我们要针对学生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这些方面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这既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探讨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正确的道德观点去做事,让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四、树立良好的榜样,引领发展的方向

学生善于模仿,这样我们就把优秀的榜样展现出来,让榜样作用于学生中间,通过模仿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人生的引导者。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用教师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一方面团组织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品德修养、典型事例宣传。让榜样处处在,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知、情、行要紧密联系,起到互相影响与促进的作用。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一定要是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才能成效显著。学校团组织要发挥主渠道引导作用,把育人主方向拟好,从中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来制订计划,再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让校、班、生都积极宣传正能量、优秀榜样,把好人好事充分展现,让文明礼貌与社会新风、思想进步并驾齐驱。调动所有积极因素,把德育基地建设好,让教学与德育教育合二为一,强化德育效果,家、校长期联系,做好德育教育的延伸。帮助家庭了解学生品德发展互相弥补不足,形成学校、社会的一种合力共赢。总之,学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独特的引领优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相互配合,从而提高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为打造具有优良品德的社会新人不懈努力。

作者:范宏新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第八中学

第五篇:公民道德教育与初中生德育思考

摘要:

在许多发达国家,公民道德教育是从幼儿园贯穿到高中整个的公民教育体系。但在中国因为学校和家长过分强调成绩,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弄混,忽略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进而导致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多发。本文在公民道德教育视角下进行对初中生道德教育的分析及思考。

关键词:

公民道德教育;初中生;政治课;德育途径

一、当前初中生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第一,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道德队伍,对于德育工作只说不做,虽然经常做养成教育,但没有一定长时间的坚持。第二,学校没有设立相关的课程,忽略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有利影响,农村家教的现象阻碍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教育效应。第三,由于学校的校园安全影响,德育活动的活动方式及渠道较为狭窄,并且受空间的制约。第四,学校的各学科与德育教育之间缺少有机的结合,一味地只强调养成道德行为,没有通过学科来渗透道德教育。

二、加强初中生德育工作时效性的策略

(一)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学生对政治课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理论知识过多,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最近几年来,政治教学在教材方面进行了许多的改进,增加了可读性、情感性、趣味性等,初中思想政治课也增强了与生活的联系性,并且加强了教材的可教性。同时通过近几年的中考的试题可以看出试题变得逐渐越来越靠近生活。通过政治课让学生知道履行自己接受教育的义务,并且家长的行为要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让学生接受教育,充分贯彻和落实适龄儿童与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规定。

(二)发扬自主学习精神

首先,重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当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理论时,不可以仅停留在对于表面知识的传授,而是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吸取生活经验,关注于未来学生的发展方向,通过社会生活主题的感受去将理论观点讲解出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适应社会生活,加强学生的理性思想,从生活的经验和实践中感受到理论知识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的价值与意义。其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课堂外的时间去体验社会实践方式,进而加强对课本内的理论知识的认识。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内去增强课内所学到的知识,采取实际调查和自主学习等方式去提高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在日常的实践过程中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或具有创造性的题目去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应注意不要过分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教材内容与时事热点相结合

大家都知道因为思想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会导致教材中的某些内容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假如教师一味地按照课本来讲,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减少,再加之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接触到了一些社会实践,已经了解了教材上的某些理论知识,一般看了就会自己理解到。因此,教师应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去结合具有时事特征的实例达到教学目的和任务,进而加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这次上海市中考就出了一道与现在的时事政治有关的题目,中国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可以这样去解答:上海世博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加强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增进国家之间的友谊,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加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民加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全国国民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奋斗和努力。这样一件大事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和体会到政治的优点,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公民道德教育视角下初中生德育途径分析

(一)内在激励

以行为学的视角来看,内在激励是指让学生通过形象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认识到正确的态度,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获得一个正确的行为动机,并且采取能让学生快乐的教学方式和模拟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达到内在激励的目的。学校应制定具有教育性的校训,制定一个月份为常规教育月,并且组织新生学习校训和学校各项的规章制度,老生则温习常规内容,反省自身检查自己,可以有效地在学生心里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规范校园环境。同时,通过班级自己组织丰富的活动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规章制度,并且从心里去接受去认可。学校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间接渗透

间接渗透是对初中生进行公民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将班级、家庭等小环境优化,通过增加文化氛围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明事理,通过班会或活动来让学生自己总结和议论一下自己或他人的日常表现,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要起到引领作用,逐渐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当中,这样班级氛围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家长身为孩子第一个教育者,起着很大的重要作用,要对班级环境和家庭环境进行统一的优化,通过家校合力延续好的影响,逐渐养成学生自觉的良好行为,学校要与家长保持时常的电访或面谈等的沟通。

(三)强化实践

在西方大部分的家庭会让孩子小的时候通过教堂来学习基本礼仪和道德准则,学习途径是多样化的,利用教堂的社会活动等来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直接感受和体验。由此可见,公民道德教育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因此,在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可以根据学生的良好行为等进行主题讨论,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回校进行沟通,或是家长之间在家长会上进行良好的沟通。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当中收获体会,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全面发展自身,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作者:欧阳岑星 单位:重庆市巴蜀中学

参考文献:

[1]胡玲.公民道德教育视角下初中生德育途径新思考[J].华夏教师,2015(08):54-60.

[2]龚士平.初中生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8):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