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问题及对策

大学语文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面临被边缘化,受新媒体冲击等问题,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体系等都存在某些缺陷。我们应该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在授课内容方面拓宽加深,避免重复;在授课方式上要注重互动式教学,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在考核体系上要更加客观多层次,这样才能有效完成“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格。

关键词:“大学语文”;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体系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大学语文”边缘化

目前,“大学语文”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无法摆脱其边缘地位,与“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等课程相比,“大学语文”相对简单,不容易挂科,也就导致学生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学校方面来说,以学时有限、强化实践技能等有利借口,减少“大学语文”的课时数,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大学语文”授课教师也处于边缘化地位。现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教师可以在评定职称时走绿色通道:即教授一定年限、一定课程数量,就可以免评审进入绿色通道,进行职称晋升,而教授“大学语文”的老师从事的虽然是和“大学英语”等老师相同劳动付出,却不能够走绿色通道评职称,原因就在于它只是学校的公共课,而非教育部法定的公共课,就此被卡在了职称评定的大门之外,繁重的教学任务不但使得他们缺乏科研时间,而“大学语文”的通识教育特点也很难使他们在实践中达到教学相长,与专业课老师相比,这一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在绿色通道和科研两方面的劣势使很多老师处于焦虑与不满的情绪中,教学情绪也受到了影响,这也影响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加速了这门课程的进一步边缘化。

2.受新媒体冲击

在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到与时俱进,从传统课堂教学到新媒体时代课堂教学,对“大学语文”也提出了挑战。新媒体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阅读方式,还影响了他们的语文学习方式、写作习惯和交流习惯。现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有很多“低头族”,很多学生上课时根本不与老师交流,也不认真听课,而是全心全意沉浸在手机网络中,看微博,刷朋友圈,看网络新剧,浏览新闻等,他们已经失去对于课堂的兴趣,参与意识的缺失使他们的语文水平继续停留在高中阶段甚至出现倒退,浅层阅读已经形成他们的习惯,他们不再热衷谈论和阅读经典,进行深入系统思考,也不能够写出文从字顺、深度思考和有影响力的文章,从而导致语文水平的降低和人文底蕴的缺失。

3.授课内容存在缺陷

目前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材比较驳杂,有几本通用型教材如徐中玉、王步高、温儒敏等人编写的教材,还有很多高校采用自行编排的教材,无论是通用型教材还是学校自编教材,都在篇目的编选上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有些教材的篇目重复了高中教材,编选内容比较陈旧,现实性不强,不能与现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重古代轻现当代和外国文学,在题材上重视诗歌和小说,戏剧和散文的编选篇目不足;编选内容远远超过实际教学中的课时数,致使教师不得不采取选讲的方式,教师也会按照自己的专业优势来选取篇目,对于学生学习内容来说就会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这违背了教材编选的初衷,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偏颇,在思维、视野、拓展训练方面不能给学生更大的启发。另外,在功利主义为主导的教育环境中,有些学校将“应用文写作”“商务写作”“文秘”课程等也纳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挤压本来就课时不多的课时数。“大学语文”是以审美化的潜移默化和“无用之用”来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生成长发挥作用的,将应用文写作等纳入到“大学语文”课程中来,本身就是功利性、工具性对人文性、审美化的侵袭和误解,割裂了“大学语文”统一的知识和审美体系。

4.授课方式存在缺陷

作为一门高校公共课,“大学语文”基本上是大班上课,学生人数在100~180之间,教学效果不容乐观。面对庞大的学生数目,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在课堂上实行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具有自主意识和挑战意识,视野较为开阔,对传统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极大挑战。目前“大学语文”教学课堂虽然也注意吸取新媒体带来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使用PPT课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部分老师的PPT制作水平比较弱:凌乱的配色,模糊的图片,忽大忽小的字体,参差不齐的文本对齐,切换音效的爆炸效果等,这显示了教师对PPT的重视程度不够。除了PPT设计不足等问题之外,还出现了PPT过度设计的问题,如排版过于精致,动画繁多,色彩刺激,不但没有和教学内容相得益彰,反而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

5.评价考核体系存在缺陷

目前,大学语文仍然执行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体系,按照平时成绩(平时作业、考勤等)和考试成绩各占一定份额的方法来计量学生的分数,这存在很大弊端,致使很多学生或者根本不关心课堂学习内容,只在乎教师在考前划分的考试知识范围;或者上课应卯,“身在神移”。学生只要注意以上两点,在考试中就可以取得不俗的成绩,导致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名存实亡。有的学校“大学语文”考试实行开卷考试,使得学生只要携带足够的语文资料,也能按时取得相应学分,这就使“大学语文”的考核机制失去效用。“大学语文”得不到学生的足够重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进一步发展的课程机能,使“大学语文”名存实亡,这也是很多大学将“大学语文”从必修变为选修,甚至干脆取消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对策研究

1.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在教材篇目编选方面不要与高中语文重复,在深度和新颖度方面,要进行大胆革新,将通俗文学的优秀之作纳入进来,让学生从教材的编写方面就意识到其差异性,带来新鲜感和刺激感,激发学习兴趣。例如,金庸的武侠小说虽然是通俗文学,但是金庸国学知识丰厚,文学修养也很高,其作品在好看有趣味之外,还能够将文学、政治、文化、哲学、宗教等融为一体,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其中一些文字的描写,已具相当高的水平,像这样的作品,也可以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另外90后的大学生很多是网络文学的读者,可将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并进行细致、独到的评判,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可以形成一定的辨别鉴赏能力,正确对待网络文学。另外,“大学语文”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开放式的,可将最新的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纳入到学习中来,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性,能够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产生思想的共鸣,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和思考,不但开拓视野,也可以拓展深度,正确理解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形成学生的文化品格和人格素养。另外,也要加强深度教学。“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将内容讲深,还要讲透,举一反三,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要教会学生从辩证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发现人生。例如讲述《安娜•卡列尼娜》时,要突破高中时期对沙皇制度等批判的视角,要学会从人性的视角来解剖人物,在我们将安娜作为勇于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的同时,也要注意作者对“爱情的发展”“家庭的力量”“忍耐与率性”等一系列主题的探讨,托尔斯泰写的不仅仅是安娜的故事,还有对家庭、人生甚至对整个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命运的探讨。安娜在跳下铁轨时想到了什么,她是否后悔,她是否在现实中走投无路,她的选择,是一种个体性的,还是带有普泛性价值?这些都是值得好好探讨的问题。这对于女性在爱情和母性的冲突中如何抉择,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人际关系等都具有重要启发作用。“大学语文”课堂教会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万物,用悲悯的情怀来看待生命,它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由此形成自己的判断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改进教学方式

(1)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学互动,这就必须取消教师独白的课堂教学方式,应该要采取多种方式,尽可能采用小班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在了解学生语文水平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提问、讨论、朗诵、阅读、分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增加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力、语言能力、论辩能力等综合能力,切实体现大学语文作为文科的功能特色,实现课堂实践目标。另外互动式教学能够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形成良好的教育心态和教育环境,在激情、快乐的氛围中达到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传播,达到教育质量的最大化。

(2)利用新媒体教学

新媒体的兴起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一定冲击,但在教学方式上,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有利因素,有效促进教学。教师可设立个人博客,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主题内容在博客上,让同学自行阅读和查看,还可以介绍相关媒体、经典作品等,充分利用互联网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还可以采取微信教学模式。微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移动学习、随时学习的平台,它具有时尚、便捷、迅速的特点,可以使用文字、语音、图片、视频、音频等,功能强大,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老师还可以建立公众微信号和微信群,在微信平台介绍教学资源,学生如有疑问,可以迅速方便地提出问题,进行交互式学习和自主学习。在智能手机普遍实用的今天,微信已经在师生中普遍使用,将手机微信引入到“大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它不仅补充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不足,有效延续了课外阅读和讨论,而且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在师生、学生之间可以随时参与讨论,解决问题,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它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提升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时效性,有助于“大学语文”完成教育目标。

(3)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

此外,时展也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在教学上要深入浅出,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讲课能力,能够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根据学生在生活、学习、恋爱、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以审美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在精神层面引导学生,开拓精神视野,以自身人格魅力在学生精神人格形成方面形成重要影响,实现“大学语文”人文素质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3.改革评价体系

在以往“大学语文”考核体系中,多是采取平日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平日成绩一般是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由于“大学语文”课程是大班上课,不可能做到每次上课都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而平日作业多以纸质形式上交,也存在部分抄袭现象。期末成绩考核中多以考试方式或者论文方式进行,也存在着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不全面等弊端,很难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由此,应该采取多层面考核体系:第一是平日成绩,第二是考试考核,第三是课外学习情况,包括在微信和博客的活跃程度,还有学生自主参与学校文学社团,进行辩论、写作、演讲、朗诵等与“大学语文”学习相关的活动参与情况等,通过制定和完善多层面考核体系,通过一系列实践性活动,将“大学语文”课堂有效的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素养,将封闭性、短暂性的课堂学习变为开放性、长时性的学习,有效完成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培养目标。不可否认,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反映出的问题,同时也是全国文科教育的问题,更是大学教育的问题,轻文重理固然与社会导向有很大关系,也与当前盛行的量化考核制度紧密相连,将一切量化为可见成果,本来就是文科的劣势,文科的优势在于长期,在于无用之用,但一国之教育不能只看到眼前之利益而忘记国家之千秋,不能只求社会实利而轻人心情感,大学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文科教育,实在是任重而道远。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在使学生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学的同时,更要以审美化的教育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最终达到形成学生的人格素质,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大学语文”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发挥真正作用,非常及时而且必要。

参考文献:

[1]朱玲.谈大学语文的定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07).

[2]梅健.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3).

[3]赵敬立.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J].现代大学教育,2010,(1).

[4]李扬.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8).

[5]张富贵.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于功能特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4,(1).

作者:史玉丰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