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3篇)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3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积极心理学创新

摘要:

完善大学生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采用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培育学生党员的积极人格,增加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体验,营造积极的党建组织文化,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发展,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创新;高校;学生党建;路径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其主要职能是汇聚优秀青年学生,在学校发展、服务师生、党组织建设等工作中发挥先锋作用。随着时代变迁,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如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应积极借鉴并运用心理学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党建工作,与时俱进,提高工作水平。积极心理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热点,借鉴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新的视角和实践助力高校学生党建应对挑战,有利于党建工作创新性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虽然积极心理学历史较短,但是它的影响早已超出美国,波及世界各国的心理学界。积极心理学在我国正蓬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非常关注,研究者都普遍感受到这是一门幸福学科,它本土化的过程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理论的生动实践。传统心理学主张关注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则主张从“积极”角度入手,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发挥人的潜在动力,塑造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组织系统为支撑点。关于积极情感体验,包括对过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对现在的快乐和充盈、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重点是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关于积极人格品质方面,提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以及六大美德和24种积极人格品质;关于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构建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有利于养成人的积极心理品质[1]。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发掘人自身存在的积极因素,提倡用积极的眼光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含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的潜在力量和积极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普通人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追求幸福生活[2]。高校学生党建的工作理念是培养有理想、有追求的党的事业接班人,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党建工作理念更加积极,工作机制更加人性,组织文化更加优越。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理念

大学生党员是党的事业接班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运行中,理应加强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教育和社会责任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一名全面发展的学生党员,健康的心理是基础,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进其发展的潜在动力,完善学生人格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理念应将组织目标与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相融合,这就要求学生党建工作人员要以尊重的眼光看待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所有积极品质,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要提供形式多样的主流政治文化实践平台,重视学生党员在实践过程中的积极行为表现,进而教育学生党员形成积极的政治认知,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机制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对出生在9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个性张扬、追求自我实现、渴望被认可和尊重,党建工作常采用理论培训、说服教育和灌输道理等方式,这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并帮助个人发现自身潜力,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中获取正向能量,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3]。在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学生党建工作,提倡采用尊重、接纳、理解、赞美、共情等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方法,赢得学生党员的心理和情感认同,激励学生党员发挥自身优势,实践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高校学生党建组织文化

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的组织系统是构成人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直接来源[4]。广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热情很高,党建组织机构具有吸引学生为入党而努力奋斗的积极力量。但传统党建工作的组织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导致组织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高校校园文化中常常是“团学工作轰轰烈烈,党建工作无声无息”,学生党员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造成学生组织归属感淡薄,党组织的优越性不明显。将积极心理学思想融入学生党建工作,强调党组织的团队建设和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完善激励机制,丰富活动形式,更好地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增强党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路径

(一)培育积极的工作队伍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创新学生党建各项工作,关键在于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并在工作开展中运用积极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学生党建工作者首先要经过专题培训、专著阅读、学术论文、经验交流等了解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具备积极教育基本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和工作态度;其次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党建理论相融合,比如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中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相结合,主观层次的幸福感研究与追求中国梦相结合等,善于在党的主流价值体系指引下进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实践;最后要将积极理念嵌入日常工作中,以积极的心态、情绪和方法开展各项事务,向学生党员传授积极的生活理念、方法和技巧。

(二)发挥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

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力量在个体层面,重点研究人格中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拥有六大美德: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和卓越,具体包括创造性、兴趣、宽恕、爱学习、感激、勇敢等24种性格类积极力量[5]。遵循上述内涵,学生党建工作者要从学生的过去经历和现实表现中,研究青年学生积极品质形成的心理机制,挖掘每一位学生党员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对其加以赞赏、支持和激励,使他们不断完善仁爱、勇敢、爱学习、创新等优秀人格,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在能量。同时要了解学生党员消极表现背后的心理需求,通过积极的工作方式逐步调整学生不合理认知,激励学生发挥积极人格力量克服存在不足,实现全面发展。

(三)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量变促成质变,由变动的积极情绪长期积累可以形成稳定的积极人格力量。学生入党过程就是一次感受成就、荣誉、公正等积极情绪的体验,但现在的青年学生往往是“入党前努力奋斗,入党后轻轻松松”。因此激发学生党员入党后的积极情绪体验,教育学生思想上、行动上和组织上同步入党,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工作实践来看,要增加学生入党后的积极情绪体验,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激发学生党员的内在动力,学生入党动机大多来自外在力量的驱使,比如家庭期望、同学影响、现实所需等等,学生入党以后,必须指导他们对党的历史沿革、理论精髓、形势政策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让学生从内心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树立学生党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在实践中体会积极情绪,组织学生走访革命圣地、观看党史展览、聆听优秀党员讲述等,真实体会地感受党的奋斗历史,引导学生从个人成长经历中体会党和国家政策带来的变化,感悟党执政理念和政策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学生党员在党组织中积累的积极情绪体验,会泛化至日常生活中,不仅能提升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更能潜移默化地将积极情绪传递给身边的人。

(四)营造积极的组织文化

党建组织因其性质的特殊性,组织系统的设计要保持严谨性、公正性和优越性。但是由活跃、个性、有创意的青年学生组成的学生党建组织,在坚守党建工作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在环境设置、制度设计、氛围营造等方面,更加迎合“90后”的喜好。在党员之家的环境布置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漫画等鲜活的形式展现红色主题,同时既提倡学生在实体环境中体验红色文化,也提倡学生在微信、微博、QQ群等虚拟环境中交流党建思想;在制度设计中,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百花齐放,发挥自身所长践行党的宗旨,只要学生尽自己所能贡献积极力量,党组织都应给予个性化的肯定和激励;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为每位学生党员建立“政治生日”档案,在学生每年入党的时间送上组织祝福,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解决学生党员的实际困难相结合,让广大学生党员感受来自党组织的独特关怀。营造温馨、和谐、积极的党组织文化,学生党员身处其中,能体会到快乐、成就和幸福,增强“我是一名党员”的归属意识。

作者:项瑜 单位:湖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童林,李霞.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

[2]陈晓蕾.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启示[J].前沿,2014,(Z3).

[3]周文芳.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

[4]吴永祥,关娜,王东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途径探析[J].学理论,2011,(27).

[5]果孝文.积极心理学视阈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第二篇:高校党建工作深化改革

基金项目:

2014年浙江财经大学校级课题(党建研究专项):《互联网时代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2014DJYJ004:项目负责人:李伟

摘要:

高校党建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作为学校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学校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建工作改革也迎来了全新的局面。在具体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高校党组织要严格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扎实推进党建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进而为学校事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深化改革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高校;党建工作;教育事业;改革创新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当代高校党建工作过的根本价值取向,同时更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核心。在高校党建工作实践中,要实现促进党员个人全面发展和促进学校稳定发展两项工作的有效统一结合,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充分尊重人的创造、劳动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对于一些涉及到党员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要努力的去帮助解决,以此来使广大党员和群众都能够享受到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成果,进而有效的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2.树立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校党建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党建工作中要保持一种全局观念,从当前形势出发,在注重持续发展的同时谋求长远的规划,对于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要给予恰当的处理,对发展的总体趋势也要给予充分的主动分析和把握,以此来促使党建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能够得到有效地增强。

3.树立统筹兼顾的工作理念。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指导,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统揽全局,统筹规划,不但要紧抓党建工作的重点稳步推进,同时还要统筹党的五大建设目标,进而实现高校党建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二、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深化改革的具体策略

1.有效推进党建工作观念的创新。

党的建设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应以创新观念和解放思想为基础。从形而上学的主观主义中解放出来,在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确立一种正确的创新改革观念,扎实工作,稳步推进,进而创设出一种敢于突破和勇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促使党建创新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均能得到显著的增强。

2.扎实推动学校中心工作和党建工作的有效结合。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更应是“结合学校中心工作抓党建、保证党建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下促发展”这样一种思路,党建工作的实施,务必要坚持服务并服从于“育人”的根本任务,积极的全方位的参与到以学科为主的各项实践工作中,同时还要渗透到其他相关的业务工作中。

3.大力推进思想建设的改革和创新。

思想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党的建设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第一,突出先进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时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工作来引导党建工作,坚持以构建和谐校园为最终目标,从而促使学校党组织能够时刻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获得更大的战斗力和活力。第二,突出时效性。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施,要严格遵守现实实际,杜绝形式主义,不坐而道论,也不规避问题,坚持将广大师生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对师生生活给予不断的关心和帮助。第三,突出理念性。树立一种正确的管理理念、教育理念以及经营理念,对出现的一些新局面、新状况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并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实践工作中学会并善于运用发展的观念作指导,真正的实现解放思想,达成一种理论上有突破、实践上有创造的良好局面。

4.大力推进制度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建设。

要实现高效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制度创新是关键,要想党建工作有活力,务必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机制作保障。现阶段,党建工作的创新建设主要应从提高高校领导办学治校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上面下功夫;另外,党建工作方法的创新作为实现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工作方式的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第一,领导班子创新建设,重视思想政治建设,有效推动领导班子成员全局观念、办事能力的不断提高;民主集中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领导的有效性和凝聚力。第二,党的基层组织的创新。结合新时期高校办学规律的相关要求,对基层党支部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第三,加强党员队伍创新建设,不断提高党员素质。

三、结语

高校党建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高校党建工作也只有在坚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的前提下,方能促使其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不断增强,才能更加明确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办学方向,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作者:李伟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党委组织/统战部

参考文献

[1]李兵.高校党建工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2]商志晓.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J].山东高等教育,2014(1):39-49

[3]陈?,郭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学理论,2013(8):319-320

[4]柴江.深化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路径探讨[J].农技服务,2014(10):163

第三篇: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实效性

[摘要]

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研究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及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引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研究生群体在科研压力、思想观念、人员流动、集体意识等方面具有新的特点,导致研究生党建工作在全局性、深入性、延续性等方面的不足,进而直接影响了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因此,高校开展研究生党建工作应当遵循教育规律、统筹协调、延续特色、长远规划等指导原则,通过夯实思想基础、结合科学研究、利用网络平台、投身社区共建等方式,切实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研究生;党建工作;实效性

在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研究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党员基数较大、整体素质高,在研究生群体中起到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研究生群体特点分析

高校研究生群体学习科研压力大、思想观念多元、人员流动频繁、集体意识薄弱等问题,给研究生党建工作的规范性、延续性、参与度等带来一定困难,给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造成不利影响。

(一)学习科研压力较大。

研究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更加聚焦、学习研究更加深入,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本身,还需要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知识、团队合作技巧等,这就造成其自主开展学习科研的要求较高。因此,研究生群体的科研压力普遍较大,党员参与党内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二)思想观念较为多元。

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和锻炼,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均有一定的提高,对于事物的认识和对社会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原则,对各种社会思潮和科学前沿接触较多,学习生活环境、思想认识观念更加开放,因此,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三)人员流动较为频繁。

研究生学制相对较短,而研究生培养方式更加多样化,国际交流、双学位、企业实习、科研项目实践等情况较多,群体流动性较强,在校时间不一,集中开展党建工作空间狭小,跨年级交接时间紧促,给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实际开展和延续性带来一定影响。

(四)集体意识相对薄弱。

研究生专业和研究方向不同,培养方案也各不相同,且生活社区大多是自由选择。因此,研究生学习科研通常以课题组为单位,日常生活通常较为分散,以班级、支部为单位的日常交流机会较少,班级、支部的集体意识相对薄弱,这就给研究生党建工作的规范开展带来了诸多实际困难。

二、研究生党建工作现存问题

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在全局统筹、深度挖掘、传承延续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直接造成研究生党建工作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全局统筹薄弱。

研究生各支部之间缺乏信息的沟通协调和资源的交流共享,基层党委缺乏全局统筹设计和工作方向引导,这就导致研究生党支部在进行组织生活设计时往往方向不明,较为盲目,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相似,重复性的组织生活互动性不强,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二)深度挖掘不足。

研究生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前期对组织生活的立意深度挖掘不充分,后期对工作的总结凝练不到位,导致研究生组织生活对提高党员队伍的理论水平、思想修养、实践能力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三)缺乏传承延续。

研究生党支部在高低年级之间、支部之间缺乏经验交流,有益的支部工作经验缺乏传承、优秀的特色活动得不到延续,导致各基层党支部工作难以形成合力、研究生党建工作难以形成传统和特色,长效性得不到保证。

三、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实效性的原则

分析高校研究生党员群体和研究生党建所表现出的特点和问题,可以为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明确具体工作的方向,也为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一)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思想基础。

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实效性,应当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既要把握一般性,又要解决特殊性;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既要谋划长远,又要立足当前,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地提高研究生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2]。

(二)注重统筹协调,加强资源共享。

由于研究生学制短、流动性大、集体活动时间难以统一等特点,导致党建工作的连续性受到较大影响;而研究生基层党支部生活形式单一、内容相似,导致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得不到保证。因此,应当加强学院党委的统抓落实,提高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支部应加强分工合作、紧密配合,重视资源共享,各支部联合打造面向全学院的党建工作平台,保证党内活动的频率和质量,提高党内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各支部在学院党委的领导和协调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开展党建工作,从而不断强化和巩固党员教育的成果。

(三)延续传统特色,保持经验传承。

由于研究生人员流动较为频繁,造成研究生跨年级、跨支部的交流有限,给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提高和深化带来局限。研究生党建工作最终通过基层支部进行落实,而跨年级、跨支部甚至本研之间的经验交流,有助于各支部了解学院党建工作的现有平台和历届支部的传统特色,以便于各支部在原有的基础上吸取精华,传承共进,以较高的起点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打开工作的新局面,有利于保证学院党建工作的传统特色和宝贵经验的有效延续和传承。

(四)立足长远规划,推动累进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年轻人对社会发展有着敏锐感知,相对比较容易受影响,所以研究生党建工作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将工作做到研究生党员心里去。基层党委和党支部应当有组织地在传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深度、拓展广度、提升高度,在形式、内容、载体方面寻求突破创新,从细处着手,逐步完善工作体系,推进党建工作的累进创新。

四、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我们要从完善教育体系、结合科研工作、开拓网络阵地、投身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实效性,以研究生党员为排头兵,有效引领和加强研究生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完善教育体系,合力建设党员学习平台。

全面提高党员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必须做到党员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要采取学院党委统抓落实,各支部分工合作的方式,以促进基层党组织形成合力,共同建设学院层面的研究生党员学习平台;要以教育规律为指导,采取“吸收—消化—交流”的方式,从纵向深入和横向交流两方面编织一张全面、多维的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之网,营造“由被动到主动再到互动”的良好氛围。主要做法是:

1.专题引领,激发兴趣。

为了让研究生在学习科研的同时,能实时把握时代脉搏和国家热点,更加紧密地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基层学院党委应把党史时政热点与研究生关注点相结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做深入讲解,让研究生充实思想,丰富灵魂,为提升服务能力和奉献意识打好坚实基础。

2.广泛学习,兼收并蓄。

为了鼓励研究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及时满足他们吸收各类知识的需要,学院党委可开辟“党员读书角”,集中采购书籍并划分专题,研究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可以通过在党员读书角里查阅相关书籍,就感兴趣的方向和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主动拓宽知识广度和深度。

3.聚焦热点,交流进步。

为在党员之间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携手成长的良好氛围,党委要多形式组织党员将自己就某一时政热点或某一感兴趣专题的学习心得和认识进行交流,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时政座谈会”,相互学习,并在支部内选拔优秀成果进行支部间交流分享,以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党员教育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系统性地开展,有效形成研究生支部之间、党员之间的资源共享,避免各支部开展重复性工作,确保党内活动的质量。

(二)结合学术研究,切实做到学以致用。

高校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基地和精英人才的发源地,承载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任务,研究生培养目标决定了研究生要在科研和学术上敢于创新,勇攀高峰[3]。因此,研究生党建工作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是研究生培养特点的客观要求。

1.学术交流,树立模范。

研究生党支部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设计组织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科技活动,如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学术报告等。一方面增强研究生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培养创新精神、沟通交流和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发挥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科研氛围。

2.全员育人,多方支撑。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因此,在党建工作的开展和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导师的重要支撑作用,如邀请导师担任大师讲坛的主讲人或博士生“博思”论坛的点评嘉宾等。一方面便于研究生导师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解决其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从专业的角度严格把关学术道德规范,对党建工作提供专业支持,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中。

(三)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开拓新媒体阵地。

新媒体传播方式的高度自主性、广泛参与性、去中心化的互动性等特点,以及研究生群体思想多元、学习生活环境开放等特点,使新媒体在研究生中的应用日趋普及。新媒体信息来源广泛、传播迅速,积极开拓网络阵地已成为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必然选择。

1.官方平台,正确利用。

在研究生党员中推广关注“共产党员”网站、微信、易信公众号等官方平台,鼓励灵活利用时间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和时政要点,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2.开辟阵地,主动引导。

开辟学院网站党员教育板块、党建工作微信公众号、易班网上党校等“红色阵地”,利用新媒体发送党建知识、先进典型、时事动态、学院党建工作动态等。

3.即时互动,增进交流。

在研究生党员中建立微信、飞信、QQ群等,利用网络平台引导研究生党员进行热点问题讨论,针对网络信息碎片化的特点,引导研究生党员全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判断;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开展线上远程支部组织生活,也可以为研究生党员流动性较强造成的难于集中开展组织生活的提供解决方案。

(四)投身社会实践,力争推动协同发展。

社会实践有助于研究生党员将责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研究生党员的服务精神和奉献意识。学院党委应利用资源,积极搭建校内外的共建平台。

1.进社区,添砖加瓦。

通过一系列针对校外居民社区、校内研究生生活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提高研究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奉献社会的目标,展现党员的先进性。

2.进企业,协同发展。

通过与行业相关企业开展共建,为研究生提供校企交流互动和校外实践的平台,有效地帮助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进一步巩固专业学习的成果、强化理论学习的效果,推动校企协同发展。

3.进学校,共同成长。

针对中小学开展一系列专业文化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提高党员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能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影响到更多群体,丰富研究生党建工作形式。

五、总结

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做到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并举,学术研究与思想教育并重,线上教育与线下培养互补,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结合。基层党委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设计和筹划,确保党建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参与度和延续性;研究生支部之间应加强传承和创新,切实拓展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并在组织生活开展过程中紧密联系科研,扩大党内活动和党员队伍在研究生群体当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开拓不同层面的新媒体阵地,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研究生党员队伍打造成为理想信念的战斗堡垒。

作者:葛畅 史成宇 曹静 单位:汽车学院学工办 同济大学学生处

参考文献

[1]任晓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

[2]王馥君,杨东华.新形势下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J].科教导刊,2012(10).

[3]黄文光,黄峰,盛育东.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8(3).

[4]谭杰.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

本文系上海市“阳光计划”(党建类)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4YG2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