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工作研究(8篇)

高校党建工作研究(8篇)

第一篇:社会建设高校党建工作机制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大学生党员出现的问题

1.党员学习型思路越来越弱

当代大学生党员由于受到网络科技的影响和西方国家价值思潮的煽动,面对混乱的价值观念无所适从,造成大学生思想复杂化,价值观念扭曲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理论培养的方式还是传统的理论灌输和单纯的说教形式,“高校基层党组织针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的调查研究比较欠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的方式方法单一,多半是集中读报念文件,实效性不强”,这种采用简单粗暴地上传下达的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党员对学习党的知识的要求;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实践培养方式还是仅仅局限在学校举办个“党员知识竞赛”,讲座等校内活动,校外的也只是参观一下党史馆,参观某个实践基地等,仅仅是形式的、走马观花的过一圈,根本不能真正的提高大学生党员实践能力,实践形式也处在高校封闭或半封闭型的党员培训模式当中,已经极大地不适应当前的环境和形式。

2.党员服务型意识越来越淡

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大力提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号召,这也是在学习型党组织“实现成功”后的又一个对于基层党组织的理论指导,但是现在的学生党员基本上没有服务周围同学的意识,参加活动也是功利主义的趋势和强硬命令在身,行为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帮助周边群众和周边社区的党组织活动当中,服务的理论单一,无法自圆其说,甚至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摸不清状况,搞不清头绪。这就造成了党的理论和学生党员实际服务行为的脱节,使得中央提倡的服务型党组织掉进了一个陷阱。

3.党员创新型能力越来越差

在召开定期的党员会议或者召开党内生活会议上,大学生党员由于学习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下降,在受到网络科技的影响后,整体性的出现网络抄袭和应付会议的现象,造成了在组织会议内部学生党员在形式上只是走过场,走流程,抱着会议结束就是万事大吉的侥幸心理,毫无党内会议的神圣可言,更别想让他们提出推陈出新的建议;在组织会议的内容上更出现这方高歌,那边吹擂的现象,不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说的都是假大空的官话、套话,这就极大地造成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极大地滋生,啃噬着党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二、高校党建机制工作出现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学生党员中传播党的理论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学生党员的党性减弱,管中窥豹,可以看出新时期,高校党组织培养学生党员的党建工作机制出现了裂痕。

1.高校党建工作宣传使行简单化

随着高校党组织机构的日益完善,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却存在理论传播吃老本、单一化、简单化、千篇一律,不会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发展、改革、创新,使得高校党组织的理论只是简单的上传下达,不懂得讲求实际,因地制宜;高校党组织在学生党员中推行实践路线时,又仅仅是开展个讲座、开个座谈会、简单的找个实践基地参观一下,就算应付了事。使得高校党建工作虎头蛇尾,意义不大。

2.高校党建工作执行过程机械化

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党组织传达党的思想理论和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却显得思维僵化,作风老套,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改革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完全具备全面分析问题和观察实际情形,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使得党组织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显得有气无力,学生党员照搬照抄,生气全无。

3.高校党建工作实践形式孤立化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执行活动的过程中显得过于封闭和半封闭化,总是在自己掌控的学校范围内教育学生党员和进行简单地暑期实践基地的活动,这样就造成开展党员活动形式化,单一化,高校在开展党组织过程中没有联合培养的意识,不能建立长效机制和系统培养体系,没有立足长远的意识,没有将学生党员培养成党性健康,思维活跃,活动积极,具有学习兴趣浓,服务意识高,创新能力强的意识。

三、高校区域大党建培养机制应时出现

1.高校推行区域大党建机制的历史来源

在革命时期,学校的学生和“人民革命”社区的结合那是天衣无缝的,延安抗大就是我党的一所社会学校,学生个个具备党员的素质,直接在革命的战火中时间成长;在建设时期,我们党按照伟大领袖的号召,积极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形式上看也是校区、“农村山区”社区联合的案例,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在改革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欣欣向荣,高校教育也是阔步前进,学生党员就成了校区和社区联合的代表,大学生党员进工厂实习,到边疆建设,实实在在的接受党的思想的千锤百炼和实践教育。

2.高校推行区域大党建机制的时代要求

但是到了取得很大成果的二十一世纪后,到了改革的攻坚阶段,这种联合的紧凑性却越来越差,校区和社区的共建越来越弱,培养学生党员的方式只是走走过场,搞搞形式。国家经济实力越来越提高,高校的党建工作却越来越往里钻,不再和群众密切联系起来了。所以我们要发扬党的校区、社区共建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的深入认识。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高校的经济实力在提高,纷纷都建设有大学生创业园区、创新园区等实践活动基地,更是为高校党建工作增砖添瓦,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校区域大党建工作机制体系。

3.高区域大建党建机制的内涵、模型与运行机制

高校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既是历史溯源的要求,又是现代社会高校党建发展的方向,区域大党建对于高校学生党员切实提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行的方案。“所为高校区域大党建”是借鉴社区区域党建的方式,“在构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社区区域化党建格局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实现了从街居党建向社区区域化党建的提升发展。”其要点在于进一步创新和优化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科学化、完整化、系统化”的以党辖校的学生党员培养社会化的高校党建工作新型模式,有效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形成高校培养学生党员的工作新格局,不断完善高校党建工作模式。高校区域大党建的模型:区域大党建就是以高校、政府、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基础的校区、社区、园区形成的三区共建模型。从纵向来看,就形成了高校—学生党员,政府—社区党员的理论传播;从横向看,就形成了高校—政府,学生党员—社区党员的理论交流和党员的对应的实践活动;从三维结构来看,在高校和政府的党建思想领导下,在大学生创新园区实现学生党员和社区党员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培养出理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党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堡垒的能力。高校区域大党建的运行机制:高校学生党员文化水平高,但学生学习党的意识不足和高校封闭和半封闭式的党建体制,使得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政府的社区党员,党性强,党员对共产主义信念高,但是由于他们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使得他们只能死抠党章,对党的思想的理解吃不透,思维固化,实践能力强;园区是学生自己的实践的地方,迫切需要基层党组织理论和实践功底扎实的学生党员来统筹,这是真正检验和培养党员的高校中的“人造的社会熔炉”和党建的实践基地。通过三区共建形成一个完整的党员培养体系为中国共产党节约培养优秀党员的资源。

四、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就是要培养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的大学生,是他们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并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说高校基层党组织培养学生党员要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把他们培养成在社会建设下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共产党人。

1.高校区域大党建工作机制评价体系构建完成

高校区域大党建的运营方式使三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校党建培养系统,这样使学生党员不会因为社会的思潮的影响而造成学生党员在理论和实践加固完善的过程中造成脱节和吊链。使学生党员形成在校区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不断在社区接受社区党员党性的熏陶,在校内和校外都有了定期的实践学习基地,最后在园区施展自己的党建理论和实践所得的区域大党建机制的一整套体系。中国的很多优秀党员都是从高校中诞生,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决定着党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必须把高校引领学生党员的党建工作机制和政府带领社区党员的党建工作机制恰如其分的结合起来。区域大党建体系完成了高校党建机制的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的评价体系。

2.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培养学生党员体系构建完成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应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学习型、实践型、开放型、服务型的党组织。高校区域大党建的培养高校学生党员的党组织模型完成了高校党建工作机制从学习型、服务型再到创新型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构建。

3.是中国梦在高校党建机制顶层设计中实现的动力

高校党建机制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攻坚时期,高校要加深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增强党在高校的执政能力建设,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用“顶层设计”的理念领导党的建设。高校学生党员区域大党建的培养模式,正是实践党在高校科学执政能力社会化的体现,是高校运用“顶层设计”理念的实践。区域大党建高校党建机制改革,是深入贯彻党的领导,将学生党员培养成具有社会化能力的党员,在思想理论上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活动中拥有大局观认识,在改革创新上拥有前瞻性的思想。高校党建机制区域大党建的完成为社会主义的前进增添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力量,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田鹏飞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第二篇:新时期高校党建创新工作

一、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所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挑战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愈来愈明显,它对高校党建工作产生了间接性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尽管全球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不会直接反映在高校党建工作中,但是,它依然给高校党建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挑战。首先,高校党建工作属于思想范畴的工作,是强化党的建设的根本所在。在全球化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与融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执政党的党建工作必然会遭遇巨大的外来冲击力。一些国外敌对势力还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向我国输入各种不良意识形态与思想文化。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党建工作正在面临着一场毫无声响的思想文化战争。其次,我国高校党员管理模式也较为传统,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显得有些另类,出现了不少问题与矛盾。这是因为新时期党员流动性较大,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这就要求高校党建工作改变静态管理模式,采取动态管理模式。

(二)现实性挑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党建工作受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高校党建工作受到一元化与多元化矛盾的影响。我国执政党就是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它的价值取向基本上是统一的。但是,社会现实中多元化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中国共产党如何对待多元化价值观就是一个关键问题。此外,高校党建工作还面临着组织性与自主性的矛盾,稳定性与动态性矛盾以及党务工作与行政工作间的矛盾。

二、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几个原则

(一)处理好党务工作与中心工作关系。

这是高校党建工作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所在。高校是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标志,它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场所,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高校在建立完善的知识文化体系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出党建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思想引导作用,真正推动高校的平稳发展;

(二)要不断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事实上,这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并坚持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在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就需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采取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从学校的未来发展出发,解决好一些根本性问题,最终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三)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

这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目标与落脚点。高校党建工作必须从高校的基本职能出发,以人才培养作为根本出发点,努力为优秀的人才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建立一种沟通与协调的机制,努力为高校内部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友善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学生的素质提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党建工作也应该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出发,积极发挥出党员干部在学生中的向导作用,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首先应该是观念方面的创新。

应该来说,观念创新是实现高校党建工作真正创新的最根本源泉。它是对原有的认知与思维模式的更改与革新,并采取了更为合适的工作态度与方法。在新时期,我国高校党建工作要想具有更多的活力与生机,就必须跟随时展的潮流,更新党建的具体工作理念。这就需要高校党建工作从宏观上把握党的历史处境,还要在实践中对一些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具体来说,高校党建工作应该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大局,确定一个围绕着学校中心任务的党建新理念,真正让党建工作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对传统做法进行创新性遵循。同时,高校党建工作还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树立起一种全心全意为师生提供思想导向的服务理念。这是因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最根本基础就在于师生,衡量高校党建工作是否具有先进性的标准之一就是它能否为师生提供全面且真诚的服务。此外,高校党建工作还需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要处理好党员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提升高校党组织中党员的战斗力与先进性;

(二)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还需要理顺党政之间的关系。

这是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重点所在。这是因为我国高校的党组织工作与学校的行政工作之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工作事项,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焦点。就目前的情形来看,高校党组织在学校的执政意识必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要让学校具有充分办学自主权的同时,赋予校长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并强调政党领导模式,这样,有利于高校建立科学完善的现代学校制度。那么,我们对当前的高校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有这样的几个衡量标准。首先,高校的政治领导干部应该全面贯彻和执行相关的教育方针,尤其要处理好党政关系。其次,高校党组织必须根据一定的规范化程序来参与到学校各项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去,确保学校所做出的决策时科学的,正确的,并努力提升学校决策的有效率与执行效果。此外,高校党建工作还应该对学校内部各项工作实施全面监控与管理,确保学校各项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还需要实现制度创新。

这是高校党建工作真正实现创新的基础所在,因为它是高校党组织建设的依据与标准,不仅要做好科学、规范,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它将有利于激发出高校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建立一种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即明确高校党组织的职权,严格党员的民主生活制度,积极探索创新型的党组织活动方式与工作方法,并结合高校师生思想较为活跃的特点,引导党员干部树立起先进的党建理念,真正确保党建工作在制度创新下更好的保障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同时,高校党建工作还应该强化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即高校党建工作不仅需要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队伍,确保高校党建工作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并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实际效果。此外,高校党建工作还需要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从而确保高校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四)高校党建工作还需要运用好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应该来说,这是高校党建工作获得新发展的良好条件,因为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人们信息获取与外界交流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方式。但是,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尤其是虚拟性较强的网络技术对于高校党建工作来说有着双面性,它不仅可以带来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党建工作要想在这样的新时期获得工作创新,就需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尽可能地从网络平台中吸取更多有益的内容,并对那些负面内容进行有效管理与整治。此外,高校党建工作还需要创新工作载体,充分发挥出现代科技的教育功能,让高校党建工作充分体现出时代性与互动性,找准切入点来构建一个合适的网络党建平台,真正让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容丰富而生动,对大学生提升吸引力与感染力,从而有利于真正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效果。

作者:刘桂英 单位:青岛行政学院

第三篇:高校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运用

1“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概述

“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基层组织形式,与我们传统的基层管理组织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基层管理组织在长期的演化发展过程中,形式日趋复杂,结构逐渐完备。封建社会中的“保甲制”组织体系即为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广大解放区成立了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组织和基层经济组织,建立起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直至。改革开放后,体制逐渐解体,农村自治、社区自治开始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网格化管理”应运而生,可谓是新时期我国基层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所谓网格,就是将行政性地区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网格化管理,即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它是一种数字化管理模式;组团式服务,即根据网格划分,按照对等方式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组织服务团队,对网格内的居民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一套较为准确、精细、规范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它依托信息网格技术而建成。通过这一系统,政府可以为管理辖区的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公共管理、综合服务的效率。早在2004年,城市网格化管理试点就在北京等地启动,得到了国家各大部委的高度关注。浙江舟山市也是最早试点的城市之一,在不断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完善,形成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基层管理、党建工作模式,这一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贺国强考察后指出,网格化管理,系统整合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资源,强化综治维稳机制,既是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也是基层党建的创新。2009年7月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在关于舟山市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调研报告上做出批示,指出这一工作模式,既提高了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为整合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供了新的载体,要大力支持舟山的这一改革实践,进一步完善总结,加以宣传,并在全省适时加以推广。可以说,“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既是基层政府了解民情、把握社会舆论、研判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服务基层、服务民众、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模式。这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内在机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群众工作的责任承包,使群众路线的贯彻具体化、责任化。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在和平建设年代,如何有效地联系群众,还缺乏制度性规定,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方式。通过网格化定位,划分责任区,实现了联系群众工作的普遍化、制度化以及工作责任的板状化、固定化,真正把工作责任落到实处,这是“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核心机理之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要求党员干部下移工作重心,强调“面对面”,主动为群众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改变了传统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传导机制,铲除了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管理方式。使党与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加深,“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到实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使基层党员干部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得到有效提升。通过深入走访群众、了解民情,解决群众困难,提高了对群众的服务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在群众中的威信。这一模式大大提升了基层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传统管理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在工作中,把党的群众工作优势与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结合起来,建立综合性、集成式、共享性的信息管理系统。总之,“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作为基层党建、群众工作的一种全新模式,在改善党的形象,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群众的真诚拥护和支持。因此,这一模式对高校党建具有启发意义。

2目前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党风建设是党建的重要内容,党群关系又是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能巩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因为党的先进性源于人民群众,党执政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群众,党领导的实现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党的先进性之源、力量之源、智慧之源,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本,所以,要把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贯彻到党组织的实际行动和党员的具体实践中。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利益诉求趋于多元化,心态日益复杂化,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普遍增强。在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如何实现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找不到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出现了党建工作被动应付的多,主动积极得少,口头上讲得多,实际上做得少,形式上重视,行动上忽视,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强,有的基层党组织活动甚至不能正常开展,在党员中失去威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同时,许多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行政化、官僚化倾向,人性化不够。少数干部对广大师生感情冷淡,高高在上,服务意识不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与广大师生的联系不够紧密,致使师生的各类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和有效解决,切身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影响了党在广大师生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部分师生对学校领导不拥护、对党员干部不信任,对学校工作不支持,对党组工作评价差,基层矛盾积聚激化,影响到和谐校园建设,影响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在学生党建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积极分子和党员的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重发展、轻教育、轻管理的现象,重视组织程序上的入党,忽视入党后的教育管理,使部分党员在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少数党员理想信念动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淡薄,党员意识弱化,纪律观念淡薄,不愿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和约束,责任感、使命感不强,功利色彩浓厚,上进心不足等现象,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这些现象的存在,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解决,党员的先进性就会丧失,党的形象就会被破坏,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从整体上受到损害,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就会不断凸显。如何更新理念和措施,立足实际,探索和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加强和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性和有效性,及时准确把握高校师生员工的利益和诉求,切实解决关涉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健全服务长效机制,是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上述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党建缺乏有效载体,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式、方法是一个重要方面。普通党员常常被要求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先锋模范作用,它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是什么,却不清楚或很片面,只是简单地认为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认认真真地完成党组织和领导交给的任务就行了。因此,不断创新党建载体,为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舞台,更好地推动基层党建的发展,就显得尤为必有。近年来,浙江省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党建基层工作模式,在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畅通了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这一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无疑对高校党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构建高校党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的途径

在高校党建中,构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细分管理服务单元,建立校、院(部)、系(所)、网格四级管理服务网络

合理划分责任网格,建立校、院(部)、系(所)、网格四级管理服务网络,这是构建“网格化管理,组团服务”的基础环节。以校党委组织部、学院党总支、专业党支部为依托,构建纵向管理服务单元网格;以年级、班级、专业为依托,构建横向管理服务单元网格;以工会、研究生会、学生会为纽带,建构纵横交错服务单元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相对固定的管理服务团队,形成覆盖全校,遍及教工、学生、退休职工等所有人员在内的管理服务体系。以网格为基础,调整基层党小组的设置,把同一网格成员编入一个党小组,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联系师生员工的责任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覆盖更加全面。

2)合理配备组团人员,建立起素质高、业务精、作风好的管理服务团队

在细分管理服务网格的基础上,将党务、行政、学生团体、工会等方方面面的资源整合起来,组建常规服务团队,每个服务团队都有相对固定的服务对象。他们可以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网上联络、召开座谈会等具体形式,及时发现问题,梳理分析师生员工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定期将各种情况汇总,按内容分类和流转程序,传递给服务团队的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依据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与诉求,及时回应并切实解决师生员工实际困难,力所能及地为师生员工提供便捷、快速、专业、细致的服务,并把办理情况,及时通过信息平台,以电话、邮件、短信等方式或服务团队直接反馈给当事人。

3)依据实际需要,构建配套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校“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良好的组织保障体系。高校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要依托现有的高校党政组织体系,而不是抛开原有组织体系另设机构,在原有组织体系基础上,合理划分校、院、系(部)党政组织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制。

4)健全和完善考核评估及奖惩机制,制定实行岗位责任制

这里需要突出强调服务的理念,要以师生员工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衡量标准。可以采用推行民情办理评议机制,采取群众和网络服务团队双向打分,拓宽为民服务师生员工满意评价渠道,并把参与服务的数量、师生的满意度等,列入服务团队入党、评优、树先等指标体系之中。

5)搭建信息管理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高效运作、资源共享的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改变基层组织的管理服务理念和方式,实现管理服务高效化。

4结语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党建的主要任务是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还要有可靠的政治素质。如何实现这一职能?传统的模式侧重于“管”,通过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严格管控,这种模式容易产生行政化、官僚化倾向,容易造成师生员工切身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党群干群关系不融洽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实践证明,仅靠“管”字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模式,可以解决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定位问题,突出强调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使党组织真正站到了师生员工中间,为师生员工的利益鼓掌欢呼,变权力为服务,实现了工作中心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是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创新,是高校党群工作方式的创新。同时,这种工作方式,强调沟通渠道的双向性,有利于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参与热情,有利于实现党群工作的良性互动,有利于问题处理和矛盾化解,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总之,积极推行高校党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模式,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的网格,把高校党组织力量凝聚起来,把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发挥出来,把党的工作渗透到各个方面,形成符合高校实际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对推进基层党建功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型,改善、提升党的形象,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贺俊杰 聂庆艳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马克主义学院

第四篇:高校老同志参与大学生党建工作

一、高校关工委老同志参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优势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理念创新

高校关工委开展工作的立足点主要是以服务、育人为宗旨,在关工委老同志参与大学生党建的过程中,老同志这种以服务、育人为宗旨的工作作风,有利于大学生党组织逐步树立以服务为主的理念,把服务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和开展工作的切入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高校大学生党建制度、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员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意识,以创新形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的活力源泉。

(二)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人力资源

高校的党建工作任务量重、覆盖面广、责任重大,专职党务干部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力量急需加强。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校资源,加强高校党建特别是大学生党建,是高校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高校关工委老同志是一笔非常丰富的资源,他们拥有广博的理论学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崇高的师表风范,完全有能力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人力资源,让老同志依托自身优势发挥在基层党建中的作用。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性

关工委的老同志们一般具有人生经历丰富、党龄长、思想素质高、对党忠诚、具有坚持原则、严格标准、认真把关的优势。因为这些特点,老同志参与基层党建工作,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多层面的结合,可以投身到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党员谈话、党员后期教育等各个环节,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渊博知识、独特个人魅力感染和教育其他党员,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加有效。

二、高校关工委老同志在大学生党建中发挥的作用

(一)关工委老同志对不同层次党建教育对象的作用及效果

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关工委老同志发挥着思想引导作用,能通过自身的党性修养与阅历,借助党课、谈心等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增加党史知识、提升思想觉悟、坚定入党信念;对于发展对象的教育,关工委老同志发挥质量把关作用,通过预审谈话、材料审查、参加入党审批会等环节确保发展大学生党员质量;对于党员的教育,关工委老同志发挥着培养督导的作用,能协助支部书记、辅导员对学生党员尤其是新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党员发展培训体系、研究探索党员教育考评机制、拓展党员发展教育的渠道途径等,在党员后续教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关工委老同志对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作用及效果

我校关工委老同志积极参加各学院学生党支部生活,关注支部发展,热心参与支部工作,出谋划策,针对支部计划、工作方案给予合理化建议。由于大学生党支部面临支委班子年轻化、支部成员流动性、组织生活单一性等问题,关工委老同志参与基层学生党支部建设,确实具有较显著的作用与效果。在关工委老同志的参与下,学生党支部能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成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阵地。关工委老同志对于支部建设的指导作用体现在支部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生活以及其他与支部建设相关的工作中。

(三)关工委老同志与辅导员在大学生党建工作

中开展联动的作用及效果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队伍一直以来是大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的生力军与主导力量。关工委老同志定期与学院辅导员召开会议研究大学生党建工作,形成关工委老同志与辅导员双线并行开展党建工作的模式,这样关工委老同志成为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重要配合补充力量。关工委老同志与辅导员搭档开展工作,无论是年龄上还是经验上、阅历上,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关工委老同志与辅导员都是大学生党建工作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两者之间有机结合,能及时发现学生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双管齐下,形成合力,共同采取应对策略,切实解决问题。

三、关工委老同志参与大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一)关工委老同志深入基层工作机制建设

要做好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状况的需求,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深入细致,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去积极引导。要切实提高党课质量,使同学要听、爱听,以同学能接受的方式,能入耳、入心解决实际的思想问题。做思想工作必须贴近工作对象,关工委老同志就需要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状况,深入到各年级各班级各学生党支部,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把思想工作做实做细。关工委老同志也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知识更新,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时统一思想,跟上工作进度。同时也要从老同志自身特点出发,努力掌握新技能新方法,通过网络平台和各类新媒体工具,开拓信息渠道,及时了解各方面社会动态,积极寻找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始终把握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主动权。

(二)关工委老同志与辅导员党建工作联动机制

1会议交流审批制

每学期定期召开关工委老同志和辅导员工作交流会,会议主题包括党支部年度计划交流、辅导员工作述职考核、重点工作讨论、专项工作交流等内容。及时发现和总结党建设工作亮点和优秀经验,扶持有特色、有成绩的先进支部和个人典型,予以宣传、推广。辅导员与关工委老同志一起和发展对象谈话,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开展双向全面的沟通交流,符合条件的进入发展流程。同时,邀请关工委老同志参加学生支部党员审批会和预备党员转正会议,严格把握审批会程序和质量。

2全面指导与个案辅导相结合制

班级党章学习小组作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第一阵地,每学期初辅导员与关工委老同志共同承担班级党章学习小组活动的指导工作。关工委老同志要与党章学习小组负责同学建立联系,审核班级党章学习小组活动计划,在方法上给予指导,从高度、深度、广度上给予总体把握和具体指导。有条件的可参与班级党章学习小组活动,开展深入指导和交流。凡遇到学生党员发生严重思想波动,辅导员、关工委老同志必须共同与其单独谈话,交流思想,进行个案的介入和辅导,保证后续每两个月一次的联系跟踪。

(三)关工委老同志对学生党支部干部培训机制

基层学生党支部干部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学生党支部干部进行培训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提高新任党支部书记、支委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关工委老同志对新上任的学生党支部书记、支委,在思想政治、业务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进行系统的岗前思想引导及相关业务培训,以此确保党支部建设、党员发展及日常党务工作顺利进行,真正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关工委老同志参与制度建设和工作培训,党支部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工作运行机制,在党务工作中,党支部干部积极主动做好入党积极份子的培养考察工作,选取最优秀的同志确定为发展对象。并严把发展对象的考察关,保证发展工作的质量,使党支部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推动了支部工作的创新发展,逐步建立起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关工委老同志参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综合考察机制

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试行“入党答辩制”,以答辩为有效载体,通过公开自由交流,使入党积极分子充分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完善自己,向合格共产党员发展。“入党答辩制”既能有效保障发展工作的质量,吸引优秀大学生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又能切实赢得普通同学对党组织的爱戴和尊敬,真正起到树立旗帜的作用。“入党答辩制”作为考察发展对象的一个环节,是在党支部大会接收新党员之前,借鉴研究生论文答辩的形式,发展对象围绕入党动机及对党的认识等关键方面进行自我陈述,由答辩小组有针对性地向发展对象提问,现场评估答辩情况,党支部按照程序由全体党员进行讨论表决;关工委老同志根据实施情况效果进行点评。

四、结语

高校关工委老同志参与大学生党建工作适应了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变化,是充分发挥关工委老同志独特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迫切需要。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管理是长效工作机制的关键,健全组织结构、强化队伍建设是长效工作机制的保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协调配合是长效工作机制的基础,实现目标引领、合理评估激励是长效工作机制的推力。高校关工委老同志参与大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不懈努力与探索,来形成新的良好的党建工作格局。

作者:晁全新 杨海波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第五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党员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建工作中最基层的支部。学生党员是青年学生的模范代表,理应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中作出表率。但是,有些院系发展党员注重数量,而轻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某些院系甚至还互相攀比发展党员的数量,以至于学生党员的身份轻而易举的获得。党员学生没有认同党员身份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缺乏党员的担当意识。

(二)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缺失

大部分高校在学生宿舍基本上都装有网线,甚至条件好的高校都有无线网络,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能实现随时随地都能够浏览网络。网络文化和西方文化进一步影响学生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网络文化通过网络图片、视频形象性的特点,更容易让学生党员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固然对学生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负面的西方文化也可能通过网络日益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导致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缺失,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活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二、针对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一)完善党员的发展机制,形成党员监管教育的长效机制

让优秀的团员进入党组织,是党支部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核心任务。高校学生大部分的入党动机是端正的,但是也不排除个别学生想通过各种手段混入到共产党的队伍中来,获取个人利益。这就要求每一位党务工作者,能辨别每一位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党支部要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程序发展每一位入党积极分子,首先,入党积极分子要在班里进行民主测评,其次,通过各种活动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理论、学业成绩、生活作风、工作态度等。为提高学生党员的担当意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邀请党务工作做得好的专家、教授开设讲座,通过讲座能让广大学生党员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加强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入党后进入预备期,个别学生入党后在思想上、学习上、组织纪律上就开始动摇了,可能会出现经常无故迟到、旷课、夜不归宿、违规违纪等,对于出现这些现象的学生要经常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改正的学生党员,可以延长考察期间,特别严重的可以召开党支部大会按程序让其退出党组织。为进一步提高党员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可以对每一位党员包括预备党员进行全班和全院的学生满意度评议,满意度评议优秀的可以在学院进行公示表彰并发给证书和奖金,对于评议不合格的辅导员老师要对其进行谈话和了解情况,引导学生满意度不合格的党员要提高服务广大青年学生的质量和水平,切实起到党员的模范作用。学生党员可以通过党员挂钩宿舍,扎实推进党员联系广大学生的优良传统。对个别宿舍有违规违纪的同学,挂钩党员学生要去了解情况;党员学生要每个星期如实向辅导员老师反映挂钩宿舍成员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的情况,出现党员挂钩宿舍成员经常违规违纪的现象,挂钩党员也要负起责任。毕业班党员的管理是高校管理党员的有效性当中是最困难的,毕业班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临近毕业经常外出找工作,这些学生可能经常不在学校居住。学院可以通过建设红色网站和学生党支部的微信群,及时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和传统文化理论,让广大毕业生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在学生党员毕业前进行党员的教育宣誓活动并对优秀毕业生党员进行表彰,让毕业生党员在离开学校的最后一刻接受党员的教育冼礼。

(二)加强校园网络管理,确保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进网络

网络文化背景下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主动利用网络的信息功能,确保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能在第一时间传进网络。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园信息化,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做好更新换代和升级工作,将校园网作为开展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阵地,同时可以开设高校的微博和微信,随时随地发表学生党员的意见和建议。新形势下,高校通过学生党员主动联系学生、学生党员的满意度评价;党员挂钩学生宿舍责任制度;红色文化进校园等机制,不断提升高校学生党建设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林伟东 陈文清 单位: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惠东县方志办

第六篇:高校异地办学校区党建工作创新

一、异地校区影响党建工作的原因

首先,因为很多大学新建立的学校都没有在闹市之中,而是在离城市很远的郊区或者是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这些地方,经济落后,文化资源稀薄,与此同时,再加上刚刚建立的学校,经验不足,基础设置还比较欠缺,学校的文化内涵还没有形成系统,文化建设方面十分的不发达。其次,异地的校区并没有形成十分完备的人才培养的方案,缺乏相关的制度支持。异地校区因为刚刚建设起来,所以在开展专业学科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再加上异地校区学生比较少,沟通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少,多以造成了信息的闭塞。再次,因为异地校区的老师都是来自于老校区。老师每天乘车到新校区教课,讲完课之后再回到老校区。造成了学生与老师交流的不方便,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就很少。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思想教育十分的欠缺。最后,因为异地校区距离城市中心非常远,学生进城十分的困难,所以造成了学生对于外界的了解很少,容易自身产生孤独、落后的感觉,直接导致了学生管理方面的困难增加。

二、异地校区开展党建工作的困难之处

(一)党建工作不好融入学生宿舍

异地校区早住宿环境、食堂等硬件设施上要比老校区好很多。但是,很多时候异地校区,都是一边使用,一边在进行修建、完善。造成了异地校区学生的住宿情况十分的复杂,很多时候一栋宿舍楼包括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在这种比较混乱的模式下,要想将党建工作融入到学生宿舍之中十分的困难。再加上,由于异地校区相对距离城市比较远,学生的娱乐活动还有娱乐方式都被严重的限制所以很多时候宿舍成了学生打发时间,开展游戏的场所。在这种环境下,怎样将党建工作融入宿舍,怎样起到领导学生思想的作用,成为了党建工作的一大困难。

(二)党建工作不好融入学生社团

异地校区开始教学的时间短、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对于学校的任何情况是十分的生疏,再加上没有有充分经验的学长、学姐对其指导,所以社团组织十分少,而且不具有独特性。虽然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下,也建立了一些学生的社团,可是还是不能够满足当前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兴趣爱好。异地校区的学生业余的生活十分枯燥乏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愿意去参加社团活动,组建社团,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可是由于学生经验不足,造成了社团内部比较混乱,社团活动开展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持续的时间较短。怎样把党建工作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社团中,如何引导社团能够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怎样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等等,成为了党建工作的重要困难点。

(三)加强学生管理与党建工作融合比较困难

每个大学校园都希望在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能够同时融入党建的工作,渗透党的思想方阵、党的办事原则等等。可是因为很多异地校区在城市周边地区,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十分的有限,所以造成了异地校区学生管理的问题。很多老师十分想处理好学生管理的问题,可是常常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距离远,造成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失实性,而且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和进一步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校园的的党建工作开展难度也大大增加。

三、异地校区开展党建工作的新模式

(一)大力加强党建工作融入宿舍的力度

学生生活的宿舍,是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地方。将党建工作更好的融入到宿舍这一集体生活的地方,需要学校付出很大的努力。对于学校的领导来说,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需要每个人认真的对待。就前面所分析的结果说明,很多异地校区,因为老师所住的地方与异地校区相距比较远,所以在管理方面以及学生学习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老师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管理过程中,开展管理工作,而且还有一些大学的异地校区的思想教育工作根本就没有开展,造成很多时候学生的问题都是在宿舍产生的。假如能够将宿舍学生的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党建工作的开展联合起来,那么情况就会大为好转。例如,学校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年纪等等创建管理学生党员问题的机构,选取一些政治素质好、具有专业水平、并且善于与他人沟通的学生担任相应的职务,并且选派一些优秀的党员教师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行,解决相应的问题。构建一套适合学校发展,提高学校学生党建思想的方案,提高学生自身的政治修养以及思想道德水平,改善宿舍环境,进而解决党建工作开展所遇到的难题。

(二)大力加强党建工作融入社团的力度

每个大学校园都会有各式各样的社团,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加入到不同的社团组织。大学校园中的社团具有很强的随意性,都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所创建的。必须要根据相关的章程、规定开展社会活动,从而保证社团的正常运行。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逐渐完善,以及学校教育的全面性,加上社会的开放性,社团越建越大,而且社团的实力也逐渐的增强。社团形式以及内容变得更加的多样化。从以前的只注重建立学习的社团到现在的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都出现在大学校园之中。这些社团活动极大的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内容以及文艺气息,增加了整个校园的活力。大学异地校区相对来说,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而且各方面工作开展相对比较困难,假如能够将党建工作很好的融入到大学社团中,不单单能够有效的提高党的建设水平,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而且还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真正达到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的社团组织在党的影响和管理下顺利的开展,引导学生能够把握住社团活动的方向,能够传播正能量的内容,真正的达到学生自身管理的标准性,以及有效性,这样一来,还能够直接解决学校开展党建工作的困难。

(三)大力加强党建工作融入各个班级的力度

我国相关部门提出了关于管理大学生思想,发展大学生党员和创建大学校园党员机构的意见。提出,每一个班级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党员,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对于异地校区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娱乐相对比较枯燥,这样以来学校方面就需要思考将如何把党建工作更好的融入到班集体之中,怎样发挥其重大的功效。在大学校园中,尤其是异地校区来说,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影响力,以及渗透力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班集体作为一个学校的一个小的集体,对于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我国历史上,红军的抗战,以及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等等都是建立在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党组织建设对于班集体的发展,进步、向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政治觉悟,创建党组织,融入班集体有助于党组织了解班集体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能够提高党组织机构的办事能力,大学异地校区通过党组织与班级相融合的方式,创建两者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凝聚力,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提高每个学生的自身管控能力,帮助每一个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四)将党建工作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如今,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日常生活中已经融入了很多的网络的元素,而且网络在学习方面的应用十分的广泛。网络技术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开展娱乐活动。在异地校区的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以及外界的信息。除此之外,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聊天工具与自己的亲戚、朋友进行远程的交流。降低自己的压力以及孤独的感觉。再言之,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在网络上提问,解决自己的疑问,增加与学生或者是他人的交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所以,应该学校的有关部门应该借助网络技术,对学生开展党建教育的工作。怎样借助这一平台进行党建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探讨。学校可以在网上创建一个网络教育的学校,开展党的教育教育工作,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党员以及普通的学生通过网络课堂了解我们党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进程,了解我们党的伟大精神以及党的先进事迹等等。除此之外,也可以创建专门的微信群,设置公共账号每天推送相关的党的信息等等,增加学生对党的了解。或者是关于党建的贴吧,让老师担任贴吧的吧主,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者是讲解相关的内容。

四、结束语

大学异地校区建设,反映了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普及,同时在普及大学教育的时候,要紧抓党建工作,让每一个学生在党建工作的影响下,更加健康的成长,形成优良的政治思想觉悟。

作者:蒙曦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第七篇:高校党建管理研究

一、“中国梦”背景下的高校党建管理

1.1关于“中国梦”的思想理念

2012年11月29日,以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主席明确定义“中国梦”,即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只要努力,就要满怀信心地实现这个梦想。由此可见,“中国梦”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目标,即实现国家和民族振兴,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最大限度地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与经济发展相一致的经济实惠。毋庸置疑,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趋向,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灵魂,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关键在党”,这是大实话。高校是培育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中国梦”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党建管理工作,对全面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中的共产党员是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除了在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合法利益,不得谋取任何私利和特权。这是坚守“中国梦”的重要原则,也是涉及党和国家能否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在开展党建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反对和克服任何特权思想和现象,以国家和民族振兴为己任,争取“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1.2“中国梦”背景下的高校党建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肩负着领导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中国梦”的提出也明确了党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高校创新党建管理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1.2.1实现高校党建管理工作的理论创新

众所周知,理论是旗帜,是方向。实践只有依靠先进理论的指引,才能获得最大的实效,也避免走弯路。主席在提出“中国梦”思想时明确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梦”一定会实现,但是需要一段时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艰辛努力和辛勤劳动。这也就是说,要想顺利实现“中国梦”,需要走一段艰辛的道路,实现“中国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就必须借助先进理论的指引,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作为高校党组织,一是要注重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党建思想与高校工作的结合,坚持用先进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促进学生党员理论知识的提高,着力解决思想入党的问题。二是要继续办好业余党校,遵循划分层次、确定目标、共同提高的原则,加强对党员的深入教育,搞好对入党积极分子和进步师生的基本知识教育和理论培训,并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如今,不少高校已经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党建理论,比如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这些学校不断汲取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党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深入本校实际进行深入探讨,创新党建理论,这是值得赞赏的好现象。

1.2.2实现高校党建管理工作的制度创新

2013年两会期间,主席再提“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同时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在的讲话中,“人民”、“制度”成了“中国梦”的关键词。确实,在“中国梦”指导下开展高校党建管理工作,离不开制度的重要作用。制度建设是党和国家的基本建设,是治党、治国的根本之策。没有制度,不成方圆。在“中国梦”指导下的高校党建管理工作要有活力,要富有成效,必须有良好的制度和机制作保障。党建工作制度和机制创新,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精神和原则要求,从高校党建工作的全局性出发,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提供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健全党内制度,形成相互配套、紧密衔接、约束有力的制度体系,是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重点是要建设以下六项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党员的思想与时俱进,方可带动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二是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群众是党员开展工作的坚强后盾,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才能实现党建管理工作的宗旨;三是建立健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四是建立健全校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长效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五是建立健全高校“双培养”的制度。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声;六是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党支部指导员制度,指导员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党员做好榜样,促使他们不断获得进步。

1.2.3实现高校党建管理工作的实践创新

随着高校地位的提高和功能的扩展,高校将承担更为繁重的任务,再加上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当前的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势背景下,党建管理工作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特别是在“中国梦”的指导背景下,高校的党建管理实践工作更应该被提上议程,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恪守“中国梦”的指导理念。毋庸置疑,在“中国梦”思想指导下开展高校党建管理实践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任务。从实践方面创新高校党建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积极营造社区政治文化氛围,实现大学生党建阵地进公寓的延伸,在学生公寓建立学生党支部,有利于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切实有效地覆盖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对学生党员的管理教育和学生党外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二是积极探索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党组织,引导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保证学生社团的社会主义方向,鼓励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社团在全面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三是高校党建要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优势,开展网上德育教育,实现大学生党建阵地进网络的延伸,建立网上党组织,实现工作载体和手段的创新,有利于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入程度,拓展学生党建工作的空间,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开辟和拓展社会党建工作的社会实践阵地,建立社会实践党组织,利用产学合作的条件,把生产实习基地作为政治理论教学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共同育人的优势,使得党建管理工作避免“纸上谈兵”的片面性。

二、结束语

高校的党建管理工作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必须不断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机遇与挑战。这些新的特点和要求必然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产生实质性影响,高效党建管理工作应该坚持“中国梦”的指导思想,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从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方面综合入手,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切实解决高校党建工作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问题,与时俱进,真正实现以党带校,促进高等学校的长远发展!

作者:孙卓 单位: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农村大学生村官党建科学化

一、当前苏南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两委不分、以党代政现象突出

村支部书记是村党支部的“班长”,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在村经济、政治、社会事业中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委会主任则是依法保障村民自治的“代言人”。然而,理论上虽较易区分,实践中却未必如此。一些村支部书记把党的领导理解为党组织包揽一切,常常集决策、管理、执行于一身,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十分突出,事实上架空了村委会主任的自治权力。苏南很多地方推行了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职务“一肩挑”,但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固化了村支部书记对于村主任的强势地位,使得村委会实际成为了村党支部的下属机构。不少农村两委间存在内耗、摩擦甚至冲突。但是,在纠纷发生时,上级党委政府倾向于支持自己的人,打压村民自治,如此非但无法协调二者关系,反而可能激化矛盾,个别地方所发生的村主任辞职事件就是证明。

(二)带富力弱、脱离群众现象突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苏南农村经济发展历程可谓跌宕起伏,从起初作为中国乡镇企业发展里程碑式的“苏南模式”,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两次转制而终结,再到21世纪初的“新苏南模式”的兴起,集体所有制经济逐渐向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转型,传统农村党组织带头人的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逐渐减弱、效率明显减慢。加之一些地区农村债务包袱严重,征地拆迁、利益分配等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化解危机和矛盾的能力不强,渐渐失去了群众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党组织带头人为了赢得连任选举,有意识地发展扩大自己的势力,致使农村党组织及其带头人脱离广大群众。

(三)人才匮乏、年龄老化现象突出

农村党员普遍存在文化水平偏低、科技素质偏低、致富能力偏低、年龄偏高的“三低一高”现象。农村党员队伍人才匮乏的局面和年龄老化的现象,导致了其难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些党员干部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不能有效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发挥应有的服务功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威信和形象,弱化了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这样的现象往往招致恶性循环,不少青年农民不愿意入党,就是感受不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吸引力,进而对党组织失去信任,对入党不再追求。

(四)理论薄弱、思想滞后现象突出

苏南大部分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城乡差距不显著,社会矛盾相对平和。一些党组织和党员长期受乡镇企业经济的影响,凡事讲求效率,讲求实用主义,认为党的理论高高在上,对经济发展起不到什么作用,就不重视理论学习。一方面,一些党组织只着眼于经济工作和社会稳定工作,对理论学习不够重视,甚至连“”制度都无法抓好落实,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沦为空壳。另一方面,一些党员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就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疏于理论武装。长此一来,党员的理想信念开始动摇,艰苦奋斗精神抛在了脑后,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开始滋长蔓延。钱袋子虽然鼓起来了,思想观念却严重滞后,这样的财富也将是不长久、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事实充分证明,苏南模式的成功归功于思想解放,而苏南模式的终结则是停滞僵化的结果,这对新苏南模式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二、大学生村官对加强和改进苏南地区农村基层党建的意义

既然当前苏南农村党的建设问题出在“人”上,那么“解铃还须系铃人”,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势在必行。这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到发挥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关系到党的农村群众基础。强调,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及时调整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大学生村官是农村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高素质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村官具有较高文化和学历,充满朝气和活力,对于党组织有较强认同感,对于群众有很强的影响力,能够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一)大学生村官有利于提高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素质

事业要发展,关键靠干部。推进新苏南模式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需要党组织带头人发挥有力的帮带作用。然而,学历层次较低、计算机水平较差、外语知识欠缺等现实问题摆在了带头人面前。同时,农民大量外出打工,特别是一些文化高、能力强、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导致带头人队伍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将有效弥补这些弱势。首先,大学生村官经过层层选拔,政治素质高、文化层次高、英语和计算机能力具备,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特别是信息时代下的农村党建工作;其次,大学生村官年纪轻、精力旺、能力强,能够很快在基层党组织树立权威,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再次,大学生村官是外来人士,不牵涉固化利益,能够排除来自派性冲突或结构性的矛盾带来的工作阻力,使其较易成为各方都能接受的新的领袖,提高了农村党组织带头人的威望和素质。

(二)大学生村官有利于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

农村党员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是新型农民培养的主要对象。然而,“三低一高”现象突出,使得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退化,共产党员的旗帜、标杆作用无从体现,从而影响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有助于改善这一现状,主要体现在对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知识、专业、年龄结构的优化。这种优化不是简单数学意义上的参与平均,而是通过“鲶鱼效应”激发其他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坚定理想,重塑精神追求。首先,大学生村官文化水平高,能够在理论学习、政策学习、文化学习等方面带动其他党员,优化知识结构;其次,大学生村官是技术型、管理型专门人才,能够将先进技术水平、先进管理理念带到农村,从而带动其他党员学技术、学管理,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专业基础;再次,大学生村官年龄较小,富有朝气蓬勃、敢闯敢拼的精神,能够感染和影响暮气沉沉的组织氛围,解决因党员队伍老化导致的问题。

(三)大学生村官有利于开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局面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既要抓好“两个队伍”建设,又要研判新形势、明确新任务、开创新局面。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形势,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是当前面临的新任务。在此情况下,大学生村官不仅是基层农村党组织与群众的桥梁,还是作为上级组织选聘下派,沟通上级组织和基层组织的纽带。在发展和带富方面,对上争取项目、资金,为群众发声,对下普及政策、法规,为组织代言;在联群和维稳方面,架起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心桥,积极回应群众诉求,认真化解群众矛盾,着力变“最后一公里”为“零距离”。大学生村官在创新农村基层党建方面个人优势明显,又时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主客观因素相统一,十分有利于开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局面。

三、大学生村官在提高苏南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了总体部署,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当前,苏南各市力求通过创建“三型”党组织,着力提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走出一条适应新苏南模式经济发展的党建道路,全面开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大学生村官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找到了切入点。

(一)发挥人才表率作用,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

指出,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学习是前提,学习好才能服务好,学习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学习是事关理想信念的事,学习也是事关本领的事,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巩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加强学习。“学而优则仕”,大学生村官作为掌握了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型人才,要在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中发挥人才表率作用。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村官只有带头学好马列,做好表率,坚定理想信念,掌握看家本领,才能在应对风险和挑战的时候理直气壮、泰然自若,才能带领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其次,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大学生村官只有具备了这一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赢得群众信任,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群众利益。再次,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村官要抓住城镇化这一历史机遇,加强精神建设,带领农村彻底摒弃落后的风俗习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乡风文明的基础。最后,大学生村官要带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将学习转化为实效,形成人人讲学习、人人有本领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开创良好局面。

(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推动基层党组织在强化服务中更好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群众常常把是否实现好自身利益作为衡量党和政府工作好坏的标准,因此,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形成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很有必要。“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大学生村官作为服务农村志愿者中的一员,要在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首先,要强化服务意识。大学生村官要带头树立服务理念,筑牢宗旨意识,坚持党的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与群众打成一片,听取意见,体察民情,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群众增收致富想办法、出点子、找思路。其次,要狠抓服务队伍。大学生村官要带头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只有党员成为服务型党员了,党组织才能成为服务型党组织;注重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优势,发动群众队伍,特别是共青团员和青年志愿者队伍。再次,要搭建服务平台。以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平台和载体,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多、意见大、呼声高的问题,让群众得惠受益,不仅要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还要从“抓活动”向“促常态”转变,在制度上做文章。

(三)发挥先锋引领作用,创建创新型基层党组织

党的十八大指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苏南模式的成功归功于创新,那么苏南模式终结则归咎于缺乏创新。创新是灵魂、动力和源泉,缺乏创新就会僵化、停滞甚至倒退。因此,苏南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从创新中汲取发展养分,还要从创新中吸取失败教训。青年是开风气之先的力量,大学生村官作为富有理想主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青年,要在创建创新型基层党组织中发挥先锋引领作用。首先,要在夯实基础中创新。大学生村官到任职后要重点解决农民党员政治入党问题,改善党员素质滑坡现状和因不规范党员发展带来的党组织结构性退化等问题,夯实党员发展这一“细胞”工程、基础工程。其次,要在规范制度中创新。大学生村官作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不牵涉本村固有利益,有利于协调和平衡村两委关系,健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形成新的凝聚力和开拓力。再次,要在改革机制中创新。突破现有仅以行政村为依托的党组织设立方式,设置区域型、行业型、功能型党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各级各类各个环节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党的组织覆盖全村,党的建设影响全村,尤其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两新”组织、工青妇残群众组织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作者:罗盛齐 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