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创新(6篇)

初中地理课堂创新(6篇)

第一篇:初中地理课堂模式创新

摘要:

新课改不断增强对初中地理课堂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进步促使初中地理课堂的改革步伐也在加快,把学生学和教师教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了使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过程中能体验到地理现象等乐趣,并且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法进行课堂模式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其中面临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实施等需要进一步提高。分析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

关键词:

兴趣;教学模式;创新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推行较为合理的教学模式可使得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之间协调发展。初中地理教学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学模式的一变再变,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革新了师生观念。因此在未来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往往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现象使得新课改跟预想的有一定的差别,出现了缺乏对学生的关注、教学效率低等问题,各个学校地理学科的教学需要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总结,以提炼有效的创新措施。

一、立足实际,从现实情况入手

每个学生的兴趣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刚接触地理的时候,几乎所有学生都想要把地理学好。但在深入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家庭、社会等的影响下造成的性格特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方式都受到了影响,慢慢的每个学生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甚至每个学生之间都会有明显的差异。初中地理教学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案例才能确保学生学习中不失去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会使其对学习失去兴趣。加上教师对学生关注过少,有的学生慢慢地就会失去了信心,教师若不关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问题,学生的漏洞就会越来越多,进而使得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这种的情况在大部分学校都存在,而且许多的教师没有注重这个问题。教学创新没有从实际出发也就不能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结合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措施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差异教学、活动教学、能力发展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差异不可避免,因材施教,敢于尝试是地理教学模式创新的必经之路。

1.教师应面向学生和重视差异,采用分层教学落实课堂模式创新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其学习兴趣的引导,发展其学习动机。因为学生学习气质与动力有差异,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对学生人格特征加以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地理学习受到家庭、生活学习环境等的综合影响。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占主要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还是比较希望得到家庭成员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不能成为压力。因为上述的影响造成学生的严重差异,初中地理课堂模式若是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势必让学生不能很好地发展。而在新课改时期推行的分层教学法则能很好地根据学生差异进行突破,实现课堂模式的创新。针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分层教学法拟定了基础性的知识实践;中等层次的学生,则施行优化提升教学;针对成绩和能力都比较好的学生则进行升层次迁移训练。根据学生差异开展层次教学法是因材施教的做法,能很好地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满足课堂模式创新的需要。

2.发展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法促进课堂模式创新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展示很多图片、视频等促进学生学习。传统的课堂模式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图片、视频等动态性、直观性材料。同时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并且在进行教学内容和进度上要适应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堂模式的创新。

3.借助多元评价理论,发现学生“闪光点”

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将以分数作为标准进行了改变。现在的评价方式转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比较重要,在语言的技能方面、语言的知识方面、情感的态度方面和学习的策略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学习地理中逐渐发展能力。多元评价能让学生保持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各种情况来进行学习,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完善、得到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教学也就做到了课堂的创新。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协同,从各个方面进行合作,然后针对不同学生利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作者:王颖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龙嘉德阳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翠华.初中地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例读[J].河北教育,2015(20).

[2]朱晓东.初中地理课堂“互动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12).

第二篇: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实践

摘要: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其知识内容较多且较为系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主要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并探讨了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探究和实践,以此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问题情境

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教学方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应反思的问题。初中地理与其他课程相比,其周课时间相对较少,但新课标要求教学任务并没有因此而减轻。所以,教学方法是提升课堂质量的根本。为了能够使初中地理教学取得良好的质量,本文就对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探究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1.不够重视地理教学

与其他课程相比,初中地理安排课程较少,一般为一周两节。因此,学生就会产生误差,认为地理课并不是特别重要,学生有了这种想法后,在地理课堂上不专心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地理教学的质量,还会导致教师缺乏积极性。久而久之,导致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最终造成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

2.教师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教师面临的教学压力也不断增加。由于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有的教师由于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在教学中无法采取良好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水平无法提升。

3.学校对设备的投入不够

地理这门课程所需的设备较多,如,地球仪、地图等,有时还需要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然而由于学校对地理课程不够重视,对所需的设备没有完善,设施的投入还没有落实到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应重视地理这门课程,并加大投入教学设备。

二、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探究和实践

1.精心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的导入在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教学的质量。地理教师在导入内容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一个有趣的导入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导入语,使课程导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海陆的变迁》当中,打破传统的导入语言,首先播放一部关于火山喷发的小视频,让学生感受历经千年的残骸桑田的变迁。通过这种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完全投入到其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高效的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学习《世界的语言与宗教》时,教师要考虑到语言的问题,由于有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学生之间都会讲一些方言,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自己家乡的语言,让其他同学感受到不同语言的趣味,使学生对语言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接着再引入教学内容。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3.处理好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发挥引导作用,将以往的主宰者转为组织者与引导者,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方案。另外,当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之上。因此,教师应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适当地放低身份,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4.用心设计问题情境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问题引入到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奠定基础。一个良好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是由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逐步地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长知识。

5.发挥小组活动的作用

小组活动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为打造高效的课堂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中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首先教师需要进行周密的设计安排,但是也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通过交流与沟通,相互学习、合作,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要想使初中地理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教师就要精心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处理好角色、观念的转变;用心设计问题情境,发挥小组活动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中地理的高效课堂。

作者:钟宝英 单位:石狮市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咏梅.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初中地理课堂构建的实践与探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4):78-82.

[2]王英春.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91.

[3]杨玉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4):99.

[4]何庆丹.课堂“有效教学”探究与实践:“历奇”活动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运用体会[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1):63-66.

第三篇:初中地理课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镜头一:初一年级地理课堂刚刚升入中学,初一的小朋友对中学环境、课本、老师充满新鲜感,他们在地理课堂里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虽然他们愿意张嘴,但回答问题的语言明显幼稚,缺乏地理逻辑支撑。镜头二:初二年级地理课堂经过一学年的地理学习,初二学生有了一定地理知识、技能的积累,形成了一定的地理素养。但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这种行为上的局促是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所以他们参与地理课堂的积极性不够。中学生不愿举手发言有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一、教师方面的原因:1、备教材但不知道备学生,没有结合我校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设计问题难度过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望而却步,尝不到成功的喜悦。2、教师设计问题不够具体,不能从回答者实际出发,造成问题模糊,学生不知从何答起。3、教学方法死板,不能结合课堂实际,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二、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1、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尊心逐渐增强,害怕出错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2、懒惰心理,不愿多事。3、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当然要做必要的反思和改进。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现代社会对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

一、来点“混搭”又何妨——让学生想说话

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当学生被“引入彀中”,怀疑、困惑、焦虑等心理状态会驱使学生更积极地思考,为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孩子们肯定有话说了……【课堂案例2】祖国的首都——北京在分析北京的地形特征时,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怎样找到一个突破口,让学生学得有劲,掌握得印象深刻呢?通阅教材之际,我看到了”北京的旧城“示意图,“内九外七”布局的城门在封建王朝时期应该有特定的功用。上网一查,果不其然:运木料的车走东直门;粮车走朝阳门;酒车走崇文门;煤车走阜成门;水车走西直门;军队出城走安定门;得胜回朝走德胜门……一点历史知识,顿时让我有了灵感,先人的活动与北京周边的地形和物产有紧密的联系。当我把这些信息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究北京皇城内城门的功用和北方地区地形区及物产的关系时,明显感觉久远神秘的历史过往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知识面在拓展,求知欲望被撩动,很多学生下意识地翻阅地图寻找答案,孩子们当然会“不虚此行”,有人一拍桌子,失声叫道:“原来如此”!有人“揭图而起”:“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有人甚至一手摁住同学,阻止他起立回答,自己却一跃而起……一个偶然间想到的情境设计,刺激了学生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解决问题的行动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他们有的出口成章,有的语无伦次,有的词不达意。这些都不要紧,想说、敢说、爱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高大上的“央视范”——让学生能说话

在地理教学中以开放性问题为载体创设情境,答案不唯一,需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挥在主观上有了较大的自由度,也给更多学生更多的说话机会。【课堂案例3】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文化与旅游为了了解“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本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助体验式服务。上课前教师剪辑了一段有江南水乡音乐背景的视频资料。资料分三部分:水乡之美、古镇之美、人文之美,既有优美的音乐,又有诗情的画面。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水乡娃”,怎样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呢?教师创设了情境,提出了学习要求:给这段视频配音。这个任务的完成看似简单,但实际并不容易。它既要求学生有相关地理知识的准备,又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及语言美感提出了要求。学生分成六组,每组抽一个人组成评价小组,准备10分钟。10分钟以后小组以抽签顺序派代表轮番上讲台为视频配音。从活动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集体智慧不容小觑。就配音风格而言,有的小组是抒情式的,有的小组是风趣幽默型的,有的小组是“小学究”型的,有的小组甚至派出一个擅长音乐的男生以饶舌歌手的身份即兴表演了一段“rap”……这种情境创设以课堂为舞台,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表现空间。教师不再一味的单方面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让学生在配音过程中展示必胜的信心、恰当的姿态、优美的语言。活动持续短暂的一节课,但这种难忘的回忆也许会伴随孩子们一生的。

三、我是“中国好声音”——让学生爱说话

初一、初二学生具有爱玩好动、注意力稳定性差,而好胜心、好奇心、自尊心、表现欲强烈等心理特点。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课堂案例4】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是综合自然和人文特点而划分的。教材突出确定四大地理区域界线的主导因素,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和差异。本知识点为后续次一级区域的学习做好铺垫。鉴于此,教师多用一节课,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这个情境的创设以央视“开门大吉”的流程为模板,我设计四个按钮,每个按钮“引爆”一首代表不同区域的歌曲。选择的歌曲传唱度要高,不仅表达对相关区域的赞美之情,同时歌词也描述了区域的地理概况和特征,有利于学生对区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该环节教学采用竞赛形式,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选派两人组成评价小组。首先每组派一个代表揿响按钮,说出歌名,唱出歌曲,并指出歌曲表现的地理区域。例如,《套马杆》——西北区域;《茉莉花》——南方地区;《松花江上》——北方地区;《天路》——青藏地区。第二个环节以抽签方式“捉对比拼”,比拼内容涉及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以及之前积累和课前收集的人文环境方面的知识。本环节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环境,营造了说话氛围,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心,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对“说话”由迫不得已转为兴致勃勃,直至真正的喜爱。

四、耍些“小把戏“又如何——让学生抢说话

众所周知,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会爱学。因此,教师有意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抢说话,抢话说。【课堂案例1】中国气候特征之季风气候显著教师在甲班进行知识点教学时采用导学案,通过预习导学——自我感知——课堂合作——重难探究——当堂检测——反馈总结等几个环节,也很好地落实了学习目标。但我课后反思觉得整节课严谨有余,趣味不足。在乙班教学相同内容时,教师尝试在各环节承转时,设计更有趣的情境。如在重难探究开始前,我抓住目前人们交流的时尚工具——微信,利用微信朋友圈晒照片为学习切入口,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某洗发水广告的摄影师,为了突出该洗发水柔顺发质的功能,摄影师要拍摄风起发飘的镜头。拍摄地点在无锡,请问拍摄的季节如果在夏季,模特怎么站位?如果在冬季,模特怎么站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只见有的孩子意见相左,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孩子调皮地模仿某品牌洗发水的广告词;有的孩子更直观地摆出拍摄时不同的“pose”……此时,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学困生也很积极。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学生会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愉悦感;为准确、全面的表达见解,学生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在表达过程中,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样能激发学生语言表达欲望的情境设计还有很多:在“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这一知识点学习时,设计“一袋薯片的命运”这样的情境;在“新疆地区”教学时结合课本图文,创设“新疆十八怪,怪怪都稀奇”的情境。师生在这样有趣的具有生成性的教学环境下妙语连珠,不断发生思维的碰撞,相互制造惊喜,形成共赢互推的教学效果。

总之,地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着力提高专业技能,敏锐捕捉精彩瞬间,“挖空心思”设计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创造机会让孩子们把自己对地理的理解“大声说出来”!

作者:黄旭霞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中学

第四篇:初中地理课堂提问问题及对策

摘要:

课堂提问是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巩固知识等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课堂提问是渗透在教学之中的,是有技巧的。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不合理的、不科学的课堂提问。文章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俄罗斯》一节为例,指出初中地理课堂提问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提问;问题;对策

一、课堂提问表面热闹,华而不实

在《俄罗斯》一课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这样的提问:“是不是啊?对不对啊?会了吗?”等浅层次的、可问可不问的问题。这一类问题主要集中在毕业不久的教师身上。这些问题思维含量低、没有深度,设置太过简单,更像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把课堂提问当作了“完成任务”,根本没有达到课堂提问的目的。课堂提问要科学合理,要在研究学生、教材和教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通常情况下,要在一节课开始处设疑,以便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要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设问,这样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要在结尾处提问,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知识点,同时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课堂提问问题缺乏层次性

在《俄罗斯》一节课中,教师共提出14个问题,其中学生回答不完整、不全面的有7个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补充完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有的问题设置太难,学生理解不了;有的问题设置缺少铺垫,教师急于求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有层次性地提出问题,尤其对于难点内容的提问,需要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循序渐进地解决,最终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针对不同的知识,课堂提问可分为低级与高级两大类。低级提问针对的是不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判断较容易的知识;而高级提问则针对的是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把“旧知”迁移转换到“新知”,进而做出判断的知识。据此,教师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提问,把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都能得到发展。

三、课堂提问的方法不当

在《俄罗斯》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共提出14个问题,其中有4个问题提问方法不够合理,导致学生不知如何作答。针对这类问题,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要得当。一方面,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复杂,避免学生不知道究竟在问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回答。当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可以将其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四、课堂提问的时机选择不当

在《俄罗斯》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教师针对视频内容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学设计得很好,可就是教师提问的时机选择不当,在学生看完视频后才提出问题,导致学生看视频没有针对性。类似的问题在其他的课堂上也出现过。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时,先点学生名字再提出问题,好像问题是为某学生“量身定制”的,和其他学生无关;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时,刚一抛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和讨论就让学生作答。这些都体现出课堂提问的时机选择不当,效果也大打折扣了。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选择好时机,要避免随意性。课堂上“什么时候问”“问什么”“向谁提问”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五、课堂提问过分依赖教案而缺乏随机应变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一个教案走遍天下”,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时期的学生,都用同一个教案,并且过分依赖教案,缺乏随机应变。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教学不可能“一个教案走遍天下”。所以,课堂提问环节,教师要对学生倾注更多关注,并尽量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关注学生的反馈,这是教学的契机,是进一步深化教学的出发点。满意的反馈是进一步深入教学的基础,不全面的反馈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错误的反馈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找出问题的症结。教学中的“生成”是鲜活、宝贵的资源,是不容忽视的。

六、结语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有技巧的,它是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改进课堂提问,以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作者:刘江波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一中学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生本课堂构建

摘要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明确的目标引领下自主学习,在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产生兴趣,在小组合作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综合拓展中建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效率,也就成了当前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构建高效生本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明确目标,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在高效生本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心理规律及学习特点出发,将教材内容的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具体而详细地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的自学有所依据,有所反馈。在《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教学设计中,总体目标是: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及其他生产生活的影响。为了便于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教师不妨将目标问题化,以问题的形式将目标进行分解,引领学生在问题中落实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发现、理解、掌握。为此,教师不妨设计问题:怎么描述西北地区的范围呢?西北地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以问题设计来渗透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及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够明确经纬度范围,并明确地形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古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主要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接壤,地形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科兴趣

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具象的生活认知,有利于学生识记、理解、掌握。在《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有关西北地区的自然风景及农业生产的图片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与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相比,西北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何不同?由此发现,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什么?根据这一显著的自然特征,可以判断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在这一教学情境中,直观形象的图片成为学习材料,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对学习材料进行了提炼、判断、加工,形成了个性化的理解,从而减轻了学生识记理解的负担。当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教师不妨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情境:我国西北地区为何会如此干旱呢?学生根据教师的方法点拨与思维启迪,从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特点入手,自主思考、充分探讨,从而得出结论:从地理位置方面来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导致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本地,所以降水较少;从地形特点方面来说,西北地区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高高隆起,阻挡了海洋水汽的深入,也就形成了常年干旱的气候特征。

三、合作学习,加深教材理解

在生本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充分探讨交流、合作学习,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在《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教学中,学生明确了“干旱”是西北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基于此,教师不妨结合教材插图,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中的哪一级阶梯?西北地区的地势有什么特点?这些地形特点与西北的干旱特征有没有内在的关联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有了大致的理解,这时教师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从地形的角度思考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明确“干旱”对西北地区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然而其干旱程度不同,反映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就不尽相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借助教材插图,观察西北地区景观自东向西的差异,从中分析其变化规律:西北地区东西跨度较大,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与西北地区的中部和西部相比,东部距离海洋较近,降水量相对较多,景观表现为草原;向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这样一来,小组合作学习就强化了知识生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四、综合拓展,构建知识体系

地理是一门理解、思维、认知等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拓展,以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以目标为纲来梳理知识要点。在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要抓住核心:干旱。干旱是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围绕“干旱”,将与之相关的表现、成因、规律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全面概括归纳,也就构成了本课的知识体系。在“综合拓展”这一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总结,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提纲挈领性的点拨与指导要适时适度,以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王凌伟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朱恒恩.初中地理教学构建高效生本课堂的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15(22):31.

[2]曾佩青.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构建高效生本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8):138.

第六篇:初中地理教学高效生本课堂构建

【内容摘要】

“地理”一直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科目”,这一称呼是源于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在地理教学中,由于课堂的局限性,教师无法带领学生亲自去往地理中所学习的区域来促使学生理解该区域的知识点,因此,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生本课堂”则是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中的积极性。我们在本篇论文中将会把初中教学与生本课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分析如何更好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构建高校生本课堂。

【关键词】

初中地理;区域;地理教学;技术支持

“生本课堂”在字面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这也就是要打破已经成为定式的“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的核心转为学生。而在初中的地理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面临的首要难点就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初中地理教学作为切入点,论述和分析如何构建高校生本课堂。

一、打造“兴趣为源”的生本课堂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只有对某项事物具有了兴趣,才会产生研究、革新、挖掘该事物的主动性,俗话中的“干一行爱一行”便是这个道理。在小学时,学生有接触过集整治、历史、地理为一体的科目“社会”,因此将“地理”单独列出一门科目,并对其整理出科目的体系和逻辑,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面临的一种新型科目。如何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对地理产生的兴趣,是教师课程设计的重点。

1.学生带着兴趣走入课本

一个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开地理课时,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个与课程贴切相关的“开场白”或者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向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在辅以一段动画形式(这时学生年龄还属于孩子的范畴)的短片,介绍各国、各大洲、各大洋的鲜明特点,使学生兴趣盎然。新课开始后,教师要抓住良好开端的上升趋势,利用地球仪、地图、教学挂板、多媒体教学器材等教学辅助工具,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地球仪来模拟地球的自主以及围绕太阳的公转状态,使学生了解抽象的动态概念。也可通过可拆卸的地理拼版,通过拼图的方式,使学生牢记我国各省市的轮廓和面积大小,既获得了轻松的娱乐,又获得了地理的知识。

2.使学生围绕兴趣代入思考

地理教学不应是枯燥的背诵各类分界线、结冰期、植被覆盖类型,而是让学生进行一次免费的世界旅行、一种引人入胜的游览美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带动学生的情绪,全神贯注的跟随教师的思维行走,了解不同于学生所处位置的其他国家、其他陆地是什么样的景观,什么样的气候。在你感受着四季变幻的同时,还有人享受着四季如春的惬意、或是领略着全年高寒的极地冰川,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二、打造“学习为先”的生本课堂

除了借助教学器材外,我们还需要利用生动有趣、和谐动听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的课堂氛围下掌握重要地理知识。

1.通过古诗词描述地理事物

例如通过“滚滚长江东逝水”来描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通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描述庐山的立体与雄伟。

2.通过成语或俗语描述地理事物

例如:“天府之国”指的是“四川盆地”、“船出长江口”指的是“上海”、“塞上江南”指的是“宁夏平原”等。

3.选择或编撰地理口诀牢记地理事物

例如:“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尼和不丹、南部缅老和越南。”

4.利用图形和推理牢记地理事物

例如:意大利盛产靴子,所以意大利的区域轮廓像一只靴子;中国的区域轮廓像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公鸡;东北三省黑吉辽,所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在地理上是相邻的省。

三、打造“团体为行”的生本课堂

1.以班级或小组为团体单位,进行户外调研

在学生学习了经度纬度的定位后,可以以“查查家乡的地理位置”为主题,以小组或班级为团体单位,对家乡进行定位,以及家乡的气候、结冰期、植被覆盖类型、地势、交通状况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统计。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分工的科学性、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实践中加深对于地理的兴趣。

2.以班级或小组为团体单位,参观地理相关单位

教师可事先与地理相关单位的负责人进行协调,确定可参观的日期,并与学生讨论,确定参观的主题、目的、出发路线等内容,并确保行程的安全性。

3.团体活动总结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进行了团体户外活动后,应及时进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总结来改进团体活动的缺陷,增强团体活动的科学性,使团体活动越来越好。我们针对“生本课堂”进行了细致的拆分,而生本课堂的构建却又不止这些,在提升生本课堂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路上,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探索和研究,愿与各位教师共勉。

作者:马红淦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北京:圣才教育出版社,2011.

[2]马蔼乃.理论地理科学与哲学:复杂性科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龚勋.典藏国家地理(上中下)环球版[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

[4]马蔼乃.地理系统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