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究(5篇)

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究(5篇)

第一篇:艺术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

摘要: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途径难,尤其是艺术院校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可选择的就业途径非常少,为此国家全面推行和鼓励大学生创业,本文分析了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各种问题,探索提升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途径

创业教育是我国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而产生的新型的教育模式,其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发展时间较短,还处于不断的探索阶段,尤其是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其教学的主要方向在艺术专业知识的教育上,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学习,尤其是在自主择业和创业方面的教育较少,导致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盲目性的选择,使得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加剧,因此加强艺术院校的创业教育,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国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政府联合高校及社会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推动大学生就业的发展,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首先从国家角度出发,我国教育部召开和推行关于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模式的有效途径,通过大学生创业能够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其次对于社会而言,企业是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随着大学生创业热潮的兴起,受到了社会企业的广泛关注,并给予了大学生创业相应的市场信息和服务支持,推动大学生创业的长久发展;最后艺术类院校方面,将创业教育作为专业的课程,并积极开展各种创业比赛活动,加强学生对创业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创业比赛,进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业教育理念

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学习,对创业的概念和模式缺乏深刻的认知,尤其是创业所必备的知识,如营销策略、资金贷款、市场营销等方面,一片空白,加大了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创业难度,同时艺术院校学生个性突出,强调表现自我,团体意识和沟通能力较差,进一步加深了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的难度。

(二)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艺术院校大学生由于受到学校的保护,社会经验不足,缺乏科学的管理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在成功创业后,不懂得如何经营和管理,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要着重对大学生传授企业管理的知识,如如何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化、进行市场推广及制定企业长久的发展战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缺乏创业指导理论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经历选择创业主题、制定创业计划、实施创业过程、维持创业成果等过程,而每个流程都需要大量的理论指导,而大学生创业往往是自发性的,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如资金缺乏、市场定位不精确、缺乏专业的指导,使得部分学生在创业之初就受到严重的打击,无法继续发展。

三、实现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提供创业理论指导

艺术类院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开设专业的创业教育体系,注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定期开展创业培训活动,向学生传递专业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推广宣传等理论知识,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重视创业导师的指导作用,优秀的导师能够帮助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二)打造创业产业园

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成立大学生创业产业园,通过科学规范的选拔制度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产业园入住,将大学生创业群体有效的聚集起来,不仅能够实现大学生创业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体系,还能够实现大学生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当地形成发展趋势,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坚实的后台保障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提供创业优惠政策

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难点就是缺乏资金的支持,为此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及高校,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专项的财政拨款,并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创业贷款平台,以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缺乏的难题,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建立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报考考核小组,从创业计划的可行性、效益性及前景性,对其创业申报计划进行全面的审核,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计划的可行性,避免发生风险危机;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给予大学生创业者政策上的优惠,比如说简化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各种手续审批流程,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并给予相应的政府补贴,进而实现大学生创业的蓬勃发展。

(四)开设多样化的创业教学活动

艺术类院校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开展丰富的创业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共同发展,如定期开展创业培训宣传讲座、成立大学生创业专业小组、组织和模拟各种创业情景,结合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学习情况,完善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综上所述,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为此艺术院校大学生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创业能力,合理运用政府、社会及学校颁布的各种创业优惠政策,找准创业目标,坚定不移的进行创业活动,进而充分实现大学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珊,张胶.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研究[J].大学教育,2015(04).

[2]孙宝民.艺术类院校的党建创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3).

[3]张阳.象牙塔里的中国梦———浅谈艺术类院校学生管理方法[J].才智,2017(11).

作者:刘菲儿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音乐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革新途径

摘要:就业问题近年来始终困扰着我国政府部门,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率,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创业代替就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高校以及大学生需要重视这一工作,积极参与其中,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问题,相关部门与高校需要引起重视,全面进行革新,让我国大学生接受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国家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现状;革新

我国高等教育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过于单一,大学生毕业后能够选择的道路较少,即考研或者就业,很少有大学生会考虑进行创业,这反映出了我国创新教育的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人才的要求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开始成为我国较为需要的人才类型,高校也开始将创新创业教育提上日程。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的实施存在诸多阻碍,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部分教师对创新创业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高校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功能也并不完善,导致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只存在于形式。政府部门与高校需要了解问题的重要性,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原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革新,为我国输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

1.创新创业意识教育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被看做精神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部分社会认识、高校领导以及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不了解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缺乏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激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意识教育,是对学生能力与心理素质的综合性提升,以培养拥有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目标,学生需要拥有不畏挫折、不惧困难、敢于迎难而上、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良好能力。

2.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教育

首先,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高新技术产业是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的主要方向,因此,大学生需要了解与掌握专业技术能力,并且能够对某项事物进行持续创新,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创业创新具备一定竞争力,保证自身长久的发展。其次,市场应变能力,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势必要面向市场,而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包含着风险与挑战,大学生需要具备分析市场风险、了解市场规律的能力,避免遭遇风险,牢牢把握商机。最后,管理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创新创业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最为需要的是团队的力量,组建团队、协调团队、管理团队的能力就显得十分关键了,大学生需要发挥团队的作用,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创新创业,保证自身创新创业质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教育定位存在问题

我国各个高校虽然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教学体系之中,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在高校课程中成为独立的一部分,因此,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以及课程框架还没有成型。部分高校虽然进行了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工作,但是其存在较为浓厚的功利色彩,难以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实质性的帮助。部分高校教师单纯的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没有过多区别,让就业困难的学生拥有就业方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课程中的定位较为尴尬,很多高校没有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人才培养规划方面也没有包含这一方面的教学,部分高校仍旧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对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要求的改变缺乏足够多的关注。

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很多高校会派遣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或者辅导员来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这些教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工作经验,能够提供给学生的仅仅是理论方面的教学,自身教学方式以及知识结构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偏低。相关教师创新能力十分有限,无法让大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有些高校可以聘请企业或政府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是这无助于教学体系的形成。部分高校资金与资源有限,难以在这一方面具有较高的投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因此而降低,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

3.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

部分高校开始在课程体系中有意识的加入创新创业教育,但是仅仅局限于观念方面与理论方法,无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的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与考评制度,一般情况下,高校会以就业率作为标准来判断专业课程的教育质量,却无法将创新能力纳入相应的评价体系中,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学。因此,很多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一种选修课,或者课堂活动,创业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这充分说明了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与高校课程体系之外,高校对课程的设置也相对随意,这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用的发挥以及推广带来了诸多阻碍。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革新途径

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我国最为需要的人才,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为国家输送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明确目标,确认其中教学重点,即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培养以及对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进行提升。高校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自身教学进行融合,让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教学目标在高校正常教学中有所体现,以创新创业教学目标作为核心,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制定相关课程体系,让创新创业教育贯彻整个高校教学过程,让大学生能够接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继而达成教育目标。

2.培养学生相关意识

我国高等教育以知识传授作为主要内容,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保证学生学习到相关知识,但是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无法全面发展,这阻碍高校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革新的前提条件,高校需要针对当前情况,及时的更新自身观念,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原有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专业课程教育融为一体,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培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变革。

3.建设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应该构造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创业项目,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成长。高校自身也应该对设置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各类活动,并且制定相关的训练体系,训练体系应包括创业体系、科研体系以及竞赛体系等,每个体系中都应该包含众多类型的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锻炼,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收获理想的中的效果。

四、结语

各个高校需要认识到这一新型教学的重要作用,将其融入到自身的课程体系之中,对大学生进行教学。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包含着一定问题,高校教师以及领导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及时的进行改善,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革新。

参考文献

[1]张玉敏,郑琳娜,孙静,于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0(04):155-156

[2]李群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1(06):173-175

作者:李娜 单位: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就业服务局

第三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领域。我国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还存在教育理念滞后、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匮乏、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高校应通过树立科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课程体系等对策,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并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把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在这种新的社会形势下,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业潜能,以创新支撑创业、以创业深化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创新创业教育长期有效开展的关键。我国高校注重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一代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然而由于高校缺乏科学的引导,其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步伐,许多高校仍将创新创业教育停留于就业指导中,停留在实务技能的操作层面,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整合到高校的育人体系的全过程。目前,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简单化倾向比较严重,培养目标不清。有些管理者狭隘地认为大学生的使命是学好自身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教育只能面向少数学习成绩优异、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其他学生不应涉足;狭隘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未就业学生的一种无奈之举,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同于“摆地摊式”的活动;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学工系统和就业部门的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化为就业培训和岗前培训;片面地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部分教师的工作,多出现在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的研究课题中,与他人不相关,也让许多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了误解,在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与素质教育的理解上存在偏差,理不清四者之间的关系。

1.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课程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也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有三种形式: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开设的学科课程;全校范围内开设的通识课程;结合各个学科专业特点开设的“嵌入式”课程。就课程的组织形式来看主要分为创业类公选课、就业指导必修课、创新创业培训讲座等三类。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铺开了道路,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课时有限,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只能传授相同的教学内容,没有深入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没有因地制宜地满足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这就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典型的“表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类型单一,无法形成由专业到专长、由专长到创业的培养过程。这种教育方式的后果是没有在专业领域内实现应有的分流,造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同质化”,进而导致创业竞争变得更为激烈。

1.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完整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应该由三类人员组成:第一类是传授创业理论的本校教师,主要由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法律专业的教师担任;第二类是从事创业讲座的工商、税务部门、企业、投资融资机构的专业人士;第三类是富有实际创业经历并取得成效的创业导师。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由本校的教师,缺乏第二类和第三类教师,而本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厚,却缺乏创业经历,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更不熟悉企业的实际运营和管理。这些教师仍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这种简单的教学对学生创新创业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由于创新创业课程缺乏专业课程支撑,教师讲课基本上是单枪匹马,各自为政,没有学术阶梯,缺乏后劲。

1.4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高校的学术型教育,更加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学校参加创新创业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校园科技学术氛围浓厚,但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依托共青团组织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开拓性不足。虽然有拓宽的第二课堂,但是这种依靠学生拓展的实践活动覆盖面窄,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高校虽然举办或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但参赛者对比赛目的认识不清,比赛不是为了实践,而是为了比赛而比赛。比赛往往脱离社会实际,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很难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和高科技创业的发展。三是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园,不能为创业者提供办公空间、基本设施和行政服务。现有的孵化基地对创业过程中的资金取得、经营指导、策略联盟、技术支持等,不具备顾问服务的能力。

1.5创新创业教育外部资源可利用率低

大学生创新创业梦想的实现,需要借助政府的优质资源,形成校地联动机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也得益于政府部门政策层面的推动,企业的配合和良好的社会氛围的支持。从一些高校自主创新创业团队中了解到,政府出台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政策可操作性不强、法规不配套等问题。政府未能实效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提供便利,比如技术和资金支持。政府和投资人只有在项目成熟后或初见盈利模式后才愿意资助,在项目建设初期,筹资难成为一些创新创业项目夭折的主要原因。比起国外风险投资商在创业项目形成之初就介入,我国的风险投资商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过于悲观,都在创业计划大赛结束后才勉强来挑战项目。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生态下,在校大学们很少能成就大事业。另外,很少有企业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基地,也很少有投资人愿意主动与大学生进行合作洽谈。

2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对策

2.1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应抓住机遇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迅速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校级层面必须积极推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职能部门,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目标,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并将其融入到学校整体的育人体系中。应积极转变就业指导思路,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典范,大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从引导专业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内在动力,并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活动,利用创新成果进行创业实践,最终以成功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从而使高校从“知识传承型”转向“知识创造型”,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摇篮。高校教师必须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深层次、根本性的教育体系,而不是表层性地教育环节,是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大学教育的全新发展方向;必须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全面实施;同时应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专业差异,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实施类型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应该积极解放思想,以开放的视野摒弃传统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时应有意识地将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拓展思路,并增强自身建功立业的勇气和不懈追求的意志。各种专业、各种特长的大学生都应当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项目,从而发挥新时代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立志将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2.2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枢纽,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必须对传统培养模式中原有的课程结构和设置进行改革和调整,重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创新创业课程应该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同时依托学科优势,积极开发本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立健全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学分认定和奖励政策,丰富课程内容与实践。面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缺乏具体的途径,使结合难以进行。黑龙江大学探索出了“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专业教育,实现面向全体、基于专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业教育目标。温州大学也明确了“专业教育渗透创业理念”和“创业实践结合专业教育”的改革思路。学校必须总结自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与教训,结合各个学科专业特点开设“嵌入式”课程。第一,丰富“连续性”培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需求有计划的传授创业指导,成效显著。在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时,也要延续这种分阶段连续性地设置课程内容和目标。针对低年级同学开设入门和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高年级的同学开设提供高级创业课程,把专业特点融入创业教育当中,在各个学院开设,形成“X+创新创业”新课程。第二,针对校本特色专业实施“个性化”培养。不同的专业面临的就业形势不一样,不同专业领域内创新创业所需的专业素养也不一样,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必须区别不同的专业特征,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第三,在结合个性化与连续性培养的基础上分群体实现“差异化”培养。经过前期培养阶段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筛选出适合创业的大学生,这就要针对有创业意愿和潜质或已经创办公司的群体,开展“差异化”教育。

2.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兼具学术型和专业实践型特质,既要具有健全的知识结构、熟练的专业技能、开拓创新精神,又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善于捕捉和挖掘学生创业潜质。第一,组织现有专职教师参加培训。一方面利用校内资源定期对师资队伍进行系统培训,并结合教育部每年举办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以及团中央推广的“KAB创业师资培训”等;另一方面选派专业理论深厚的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第二,加强学科师资资源之间的联系。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学科背景,加强管理学、经济学师资与理工类学科师资的联系,将理工科所掌握的技术资源转化为具有商业用途的创业设计。第三,引进创业导师。聘请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创业家和企业家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实现校内外师资优势互补。

2.4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建设

高校应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形成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关注和参与的“三元结构”创业实践教育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赛等各类竞赛的牵引作用,组织开展校园创业挑战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展示交易会,不断提升组织工作水平,努力扩大学生参与面。成立校友创业联盟,重点邀请校友企业和高校所在地企业参加。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文化节、创业励志讲座等系列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路演活动。每年定期组织大学生创业训练营,邀请知名企业家、教育家、政府公务人员和优秀校友参与论坛、讲座以及指导学生创业,适时与相关专业公司合作开展创业实训。

2.5有效利用创新创业教育外部资源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展开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与政策推动,需要企业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容纳与鼓励,要借助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形成一个多方联动又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搭建广阔的平台。首先,高校应借助政府在自主创新创业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地落户等优惠政策,对大学生进行培训和辅导;借助政府在融资途径方面的便利,与天使投资人握手。其次,学校应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以高新技术为龙头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实习基地和科技资产公司,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中结合实践学习,与企业建立稳定友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些挂职和实习的机会。最后,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助推作用,增强大学生对自主创新创业环境的适应性。

3结语

我国高校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被寄予越来越多的期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推动深化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使命。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强劲的内生动力和成长空间,高校应积极借鉴成功经验与优秀案例,结合社会大环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丽娟,高志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98.

[3]安建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5):85.

[4]李长熙,张伟伟,李建楠.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97-99.

[5]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

[6]韩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7(1):121-123.

作者:朱峰 张健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第四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摘要:在当今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举步维艰。创业教育成为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采取实际调研,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就目前的创业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创业课程、创业讲座、创业比赛、创业实践经历和创业交流平台对大学生创业意愿起到显著影响,且为正影响。进而从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交流平台、改革创新教学、增设实践基地、资金筹措保障和骨干师资培养方面探索新路径,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创业教育

1经济新常态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

2014年5月,在考察河南一行中第一次提及“新常态”一词。“新”即有异于旧,不同以往;“常”则表示相对稳定。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新特征的出现,这也是一种趋向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的出现,即我国的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放缓的经济增长使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高校扩招导致递增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再次提升。同时,放缓的经济增长使长期积累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直接表明人力资源素质与市场就业需求不相匹配问题的出现。双重压力导致结构性失业现在大量存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持续发酵。

2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校,积极履行职责,响应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方针,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中倡导创业教育。这一政策的有效性也得到部分学者实证研究的证实:创业确实能促进就业,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对就业的作用效果不同,创业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业会相应增加0.11-0.22个百分点。[2]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业教育无疑成为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第一,创业教育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路径;第二,创业教育能够促进自我发展、提升自身价值;第三,创业教育为创建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少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未起到显著影响。

3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3.1丰富活动,完善创业交流平台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增长见识、培养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创业打下良好基础。各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的大学生创业类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同时,在各类创业活动中要将专业老师或者创业者设定为指导老师,不断向学生灌输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和创业技巧,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发挥创业精神,并在实践操作中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助力。充分利用新媒体建设,完善创业交流平台。目前高校的创业类社团已经不能够满足大学生们的追求。也需要高校充分重视,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引导和指导。建议高校成立专项负责网络教育的教师团队,对新媒体进行监控的同时,给予大学生们专业性的指导。无论是从校园生活内部还是网络资源均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

3.2创新教学,开设创业实践基地

在创业课程传授中,不能只局限对创业意识的启发、创业政策、创业要素等课程,应当增设贯穿于创业一系列的课程。如开设经营管理类课程、创业社会知识课程、学习指导课程等。同时,建议将创业基础课程设定为必修课程,进行教学质量的监督,在各高校普及创业课程。高校最终培养的人才是要走向市场,适应市场,而创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要创造市场。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创业实践基地尤为重要。它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统一、专业技能与创业素质相统一的阵地。在课内,开设创业规划设计等相关设计类课;在课外,则积极鼓励大学生们兼职、创业。倡导高校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在学校监管和教师指导下,大学生们在校园内部实践经营。这样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较为安全的创业环境,保障学生安全,也可以增设岗位辅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同时营造出强烈的市场创业氛围。如每年六月毕业季,规范毕业生在指定地点售卖商品,大学生在校园内开办打印社等。

3.3保障投入,加强创业教师培养

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师资的引进、培训,社会企业家、成功创业者的邀请进校,还是帮助学生联系实践实习岗位、校园创业实践基地的建立与运营,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此时,高校要合理利用经费,同时吸纳政府、社会的经费支持。一方面,高校要预留一定经费专项用于创业教育;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向成功校友、相关企业及风险投资者推销创业大赛中获奖的创业计划,从而获取资金资助创业。创业教育实施的主体是教师,他们是创业教育的关键。无论是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讲授,还是创业讲座的主讲,具有创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师无疑是创业教育施教的最佳人选。高校应该拥有自己的创业骨干团队,可外聘社会成功人士、行业专家等担任创业教育教师。同时要定期对专职创业教育教师培训,组织教师走向企业、创业基地等进行岗位历练和学习,选派优秀的教师到企业、其他高校或是国外考察学习。通过培养和引进,使创业教育教师固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

参考文献:

[1]新常态,习式热词之一.好搜百科

[2]卢亮,邓汉慧.创业促进就业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经济管理,2014(3):11~19.

[3](美)默里.计量经济学:现代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熊素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研究意愿与能力[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作者:樊小辉 王玉 赵丹 王雪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第五篇: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

摘要: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其机制的完善与构建是关键,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文章认为,要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必须要从管理、评估、队伍、保障四个方面入手,形成既能立足当前,又能着眼未来,既能保证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又能解决突出问题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

要适应时展的需要,使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开展,除了考虑教育双方的因素外,还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来保障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就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来看,本身就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而在创业教育这一新的课题面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则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管理机制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和内容上讲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在管理机制和制度上也有不同之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涉及到目标、内容、过程、评价、领导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应把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创业教育发展与深化改革必不可少的保障。当前应尽快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与运作机制的完善,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授、专家的作用,探索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晋升机制、职称评定和工作经费等问题。形成由工作制度、岗位责任、量化指标、考评办法、奖励处罚等配套的制度建设与绩效考核测评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

二、评估机制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情况进行评估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其实行科学监测的一项基本措施;是使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检查其过程是否科学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措施。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应建立相应的教育评估制度、评估队伍、评估管理体系以及教育监督体系。

1.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内容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主要围绕评估目的、评估价值、评估指标以及评估整改督促等展开。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目的和价值应该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和成才,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体的评估内容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情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效果等方面。通过评估,帮助高校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改进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业道德、创业品质以及创业素养等,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创业伦理精神和创业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建立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级评估主体

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级评估包括校级评估、院系评估、专业研究评估、班级年级评估以及学生个体评估五个层面。各级党委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把握和开展的总体状况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主体,要把评估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准确运用多级评估方式,结合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和手段,大力借助社会评估机构,如知名企业,实业家,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少量一线工人,风险投资家等对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同时,要广泛开展经验交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如在考核评估中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

3.制定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的原则和方法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公正、民主、实事求是的原则,把评估的重点放在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上。在评估的具体操作上,引进第三方评估,使评估过程更加客观、独立、公正,使评估结果能反映最真实的声音。同时也可以运用定性与定量、长期与即时、覆盖面与影响面相结合等方式使评估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必须有别于其他的教育评估机制,尤其是有别于单纯的创业教育评估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但又不能完全脱离这些评估体系。

三、队伍机制

高校必须按照创业教育的要求,根据创业新形势、新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干劲足的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并逐步使这支队伍职业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同时积极搭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平台,为他们创造条件和发展空间,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队伍机制。

1.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育与选拔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与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很不适应,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高层次的思想觉悟,还要具备高水准的道德水平及高标准的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水平包括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等方面,要使其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业务学习能力与理论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当然创新能力也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机构,加上有目的、有计划、长时间的培训过程,来提高教师知识储备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聘该方面的教师要注意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特殊要求,要突出“高进”,选留的过程是一个如何选择正确人才、优秀人才的过程。所谓“高进”就是选拔合适人才,并不是一定要求高学历,而是在选拔过程中严格把关,选择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即备选人才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兴趣、爱好与岗位的性质、岗位的需求相呼应;选择思想态度端正,工作认真负责,热爱大学生创业思想教育工作,关心学生,能为学生全心全意服务的人才。选拔的过程是对高尖端人才吸纳的过程,准确把握选拔机制,把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吸纳到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来。同时做好规划,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把“培养提高”作为队伍建设的治本之策。一是要准确定位人才需求方向,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战略,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制定队伍建设规划,选准苗子,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带头人和专家。二是要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系统性的各种培训即专家讲授理论知识、领导讲授实践经验等方式更新知识储备,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使每一个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让他们对大学生创业思想教育工作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最后,可通过健全激励机制,如完善薪酬福利制度,畅通晋升渠道,创造到国内外交流学习的机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逐渐形成一支团结互助、知识互补的人才队伍。

2.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管理

当前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重在建设和完善。首先应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使教育工作队伍明确意识到付出与薪酬收入是成正比的。公正的考核,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者工作的热情,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目前,对工作不上心、不认真的人依然存在,这些人还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这不仅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还影响了整个工作环境的氛围,使全体工作者缺乏压力、缺少动力。为了带动整个工作气氛,建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人才队伍,应使考核制度化,考核内容具有竞争力、公平性、多样性,考核结果具有公开透明性,做到绩效与待遇挂钩、与晋职晋级挂钩,以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其次是在一定程度上制定必要的倾斜政策,鼓励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这支队伍。政策保障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稳定的一个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政策到位,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精神才能落实到位。针对当前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可以在业务拓展和提升进修、职称职务提升与评聘、学科建设投入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需要给予特殊考虑,适当倾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真正做到政策留人、事业留人。再次是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热情关心,大胆使用,使他们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环境里经受锻炼、接受考验,从而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四、保障机制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相应的保障机制。

1.构建政策法规保障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的新创企业如何生存?这需要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等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即应颁布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体系,通过法规制度保障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能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与国家的法律政策相协调,使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要得到满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规范、有效,进入一个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新阶段。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关键在于各个职能部门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以及义务,但又要避免各自为政闭门造车。

2.强化人财物力保障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政府要加大经费的投入,扩大经费投入的覆盖面,健全投资机制,加大政府融资力度,创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项基金,列明预算,明确经费用途,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级党政机关及其他法人单位要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其中包括放宽政府保障房准入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廉租房,不断改善工作条件,优化工作环境。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素质好、专业精、肯钻研的专业人才队伍。

3.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运用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创业教育,通过现代各种传媒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大学生充分意识到创业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可行性,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舆论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热情,使创业成为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使敢于创业、乐于创业的想法不流于形式,使全社会都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4.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高校在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过程中,要注意与普通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区别开来,首先要注意选择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企业公司和各类经济实体,其次要注意发挥企业中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再次要注意聘请创新人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担任实践顾问或指导员。让学生在实践中扮演主要角色,发挥主体性作用,创造条件让学生定期到实习实践基地实习或参加一些生产经营活动,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会生活的不易,创业的艰辛和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在实践中积累未来发展的本领。总之,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要从管理、评估、队伍、保障四个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逐渐形成一整套的长效机制,并贯穿于创业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导向作用,进而推动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刚.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与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8):77-78.

[2]刘胜荣.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1,(2):65-68.

[3]王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51-252.

作者:王春华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