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简析(5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简析(5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受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校园内举办创新创业竞赛的形式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学校通过竞赛的形式与社会相关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提高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能学习到创新创业精神,增加自身的就业、创业机遇。笔者以创业知识竞赛为基础进行阐述,分析竞赛对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及创业模型的构造。

关键词:

竞赛;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创业是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利用创业竞赛的形式对校园内外的创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身处校园也能对社会有所接触和了解,使各创业项目更加的社会化,这种竞赛创业形式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创新教育新趋势。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将创业计划竞赛机制引入,创业计划竞赛由此成为高校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园平台与社会资源有机结合的载体。

一、高职院校创业竞赛的功能

高职院校举办创业知识竞赛,主要目的是为了展开本校的创业教育课,通过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释放所拥有的创业效能,提高社会对校园创业的关注度,进一步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进行完善。1.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在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一是要对中央、省市以及相关行业有关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进行有效的宣传、梳理和解读,并对本校的创业竞赛的具体内容进行设计和启动,可对竞赛的形式进行创新,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学生与教师的参与热情,在竞赛精神上,高校应创建一个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奖励成功并且宽容失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学习真正的创业精神;二是高校在进行创业竞赛时,可通过各种形式与社会媒介进行合作,加强舆论的引导性,提升社会的关注度,这样才能吸引社会上更多企业、投资人以及相关行业专家的关注,提升创业竞赛的规模,学生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为自己创造创业机会,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2.对高校创新创业的教学质量进行检验。高校的创业竞赛设计具有层次性、多样性以及开放性,并能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养成、创业知识获得以及创业技能的锻炼进行把控,以此来对本校校园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进行检验,具体检验的内容有五个阶段:第一基础阶段,即学生对基本创业技能的获取,能对自身的就业机遇进行确定并对市场经济具有初步的了解;第二能力阶段,了解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情况,对学生的创业潜能进行挖掘;第三实践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创业能力,并进一步对创业实践进行模拟;第四启动阶段,对具体的创业策略进行完善;第五完善阶段,对创业时间中产生或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不断扩大创业经营的规模。3.构建“专业+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创新创业竞赛的过程中,高校从最初对创业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业意识以及创业精神的培养,所以创新创业竞赛必须与校园的内部、外部相结合,对“专业+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化。在培养方式上,第一,可组建创业人才专项技术团队,对创业学分制度进行完善,对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并逐步将弹性学习机制实施起来;第二,高校应同社会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对创新创业竞赛进行共同经营,竞赛不仅是学生的专属,高校应对竞赛的要求进行明确,鼓励和调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到创业竞赛中来,并可创建一个实力雄厚的创业导师团队,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创业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学习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第三,高校可对创业竞赛进行品牌建设,以此来更好的吸引校园内外的优质创业资源,能更好的将培养专创人才的目的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从而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竞赛模型的构建

在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竞赛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提供了一个平台,这种创业计划竞赛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无法真正实现高校创新创业竞赛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学任务中的一项具体工作,在整体的教学内容上并不十分完整,有零散教育的现象,如理论与实践的不相连、课内教育同课外活动不衔接以及校园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空间割裂等现象,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与完善。所以,竞赛不仅是高职院校举办创新创业竞赛的一个载体,也是对校园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能力与创业实践能力。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的渗透是分层次和阶段的,通过层次和阶段化的训练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社会相关层面对高校创业效能的关注度,建立创新—创业—创富的校园竞赛模型。第一,要对高校现有的创业竞赛项目进行整合,注重竞赛的创意与创新,提高创新创业的点子对竞赛的覆盖面,进行创业实践模拟,提高创业模拟的覆盖面,同时,可利用互联网的形式,让创新创业形式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创新创业竞赛的实践效果。第二,高校应对校园内部创业时间中心的形式和功能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此来提高创新创业竞赛的运营效率,最终实现高校创新创业竞赛的综合性与多功能性。

三、结语

总之,创新创业竞赛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传授具有重要意义,竞赛所发挥出的载体功能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通过与社会企业、媒介合作的形式,来提高社会效能和加强舆论导向,帮助学生创建了一个更好的创业就业实践机会,同时组建阵容强大的专员教师团队,帮助学生提升创业知识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创业就业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蒋丽君,顾鸣镝.以竞赛为载体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

[2]李智超,王华.高职院校创业技能竞赛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2).

[3]李文芳,李宏策.高职院校“螺旋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16(29).

[4]杨丽贞.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

[5]温志超.基于“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探讨[J].科学与信息化,2016(25).

[6]李玉萍.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6(3).

作者:钱志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通过分析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厘清创新创业教育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评述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的问题,总结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进而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优势与特色,开展实施基于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

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创新创业教育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ompetencies”,“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1]在不同的区域和组织中,称谓也不尽相同,如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称为21世纪技能(21stCenturySkills);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Generalcapabilities);中国香港称为共通能力(GenericSkills)[2];尽管称谓不同,但都表明了世界各区域与组织对于一个教育问题的关注,既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用何种方法来培养这些核心素养,以使年轻人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有专家指出核心素养是指每个人发展与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性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个体应具有的起基础和支撑作用的素养。[3]简单来说,就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

二、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现状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作用下,对于青年一代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培育举步维艰,再者加上职业教育中长期盛行“技能至上”理念,导致了对于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缺失。在一个创新的时代,如果培养的学生只是呆板的只会一种技能,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以后工作生活中都会出现问题。根据麦可思-中国2012-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发现,无论是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后所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普遍要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培养的学生距离社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也指出“当前,高校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另外,当今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要求,“招工难”与“找工难”社会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的核心素质、职业精神、道德和人文素质缺失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三、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传统专业教育体现“标准化、可复制、大批量生产”等特征,注重对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仅把培养对象视为工具对待,不注重人的内涵和精神的培育,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和价值需求,忽视了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4]。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将“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包括冒险精神、创新思维、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说明了创新创业教育倾向培育富有创造力、更具个性表达的个体,更具创造性,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国务院以及教育部文件多次指出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2015年3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落实以人为本,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汇聚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2015年5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指出:“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跨学科性,能将不同学科的一般知识与文化、社会、经济、法律等塑造人类行为的各种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接触、理解、吸收和转化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反映了专业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再者,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着重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具有实践性。2016年6月3日,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了《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该报告发现,最受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重视的七大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基于以上表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

四、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

根据麦可思-中国历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2015届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均高于本科生,高职毕业生的创业率也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分析其中缘由,高职生创业的主要优势有三点:一是高职开设的专业注重技能,高职毕业生大多拥有一技之长;二是高职以就业为导向,开设的专业多为市场热门专业,给高职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市场空间;三是高职毕业生创业行业相对低端,门槛较低;再者,高职学生的抗挫折心理素质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创业心态。高职院校在开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缺少可示范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匮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缺乏,师资结构不合理和授课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不强;高职院校缺乏运营校内众创空间的经验和示范做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未能有机融合等问题。结合以上问题,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第一、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校政企园”(指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天津圣纳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意库创意产业园)的优势引领下,搭建了“一课”(《创业基础与实务》课程)、“一站”(创新创业指导站)、“一网”(专利申报与成果网)、“一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5]在逐步构建“知识普及-模拟实训-大赛检验-项目扶持”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第二、发展众创空间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轻职众创空间依托于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机械制造前端服务、光伏与节能、广告创意为主导领域方向,重点培育小规模改进优化和创意实现类型团队,突出“务实、微创新”特点,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模式向众创模式转型升级,将学校青年教师建立的研发中心以及学生的专业社团结合起来,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平台,同时也是创新创业实践的基地。另外,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建设“四二二”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即由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企业对接交互平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和数据分析监测平台四大平台组成的综合服务平台,以统一身份认证中心和平台数据中心为平台支撑,支持计算机WEB登录端和移动客户端两种登录方式,最终实现以信息化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使得线上创新创业模拟实践与线下众创空间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第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为避免创麦可思-中国历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割裂,学院也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一是在专业教学中,按照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和职业特点,在核心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项目和方法;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跨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建设以创新特别是创业为目的的“创业教育学院”试点;四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针对职业教育及学院自身特点,调整创新创业学分,鼓励专业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在专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出台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制度文件,营造校园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总而言之,开展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重点在于对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系统化培养,启发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为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

[2]刘坚,魏锐,刘晟,刘霞,方檀香,陈有义.《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3).

[3]石鸥.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

[4]张志军,郭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4).

[5]戴裕崴,翟鸿萱,李云梅,刘建伟,杨玉兰,田洪军,吴冰,高莹,肖方,王称,李战强,魏所库,李国茂.高职院校“融入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8).

[6]张梦龙.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实施路径探索-基于本科院校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的分析[J].厦门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作者:张梦龙 单位: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提要: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调研数据分析,指出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对策,以便运用于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

关键词:

高职;地方经济;创新创业

一、背景

近年来,国家到地方向高校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等不断增加,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金倾斜已经成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集中区。不管是在重大科技创新领域还是在政府、企业和各项社会事业中,都离不开高校培养出的杰出人才支撑。没有高等教育的贡献,无法实现长吉图先导区、哈长城市群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不足是制约吉林省经济建设的重要瓶颈,尤其在吉林省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地提高吉林省高校办学水平,通过对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了解当前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而找到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员。从而带动吉林省经济的发展,而且也符合国家对“双创”的发展计划及吉林省“高教强省”的战略要求。

二、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思路

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推动,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和大学生的重视,但相对而言吉林省创新创业教育与发达省份相比,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满足不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该项目着眼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吉林省高校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访谈与相关部门的数据,从多种角度分析了创新意识培养、多渠道资金引入、协同育人机制,完善课程体系、评价机制、教学和学籍管理等方面,确定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三、吉林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分析

(一)现状分析。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基地建设,突出为重点产业服务的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科学地进行学科调整,打造实用型学科板块,有针对性地申请项目,培养满足就业需求的德才兼备的毕业生。同时,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教育优先投入为吉林省高校迎来了全面改革和加快发展的历史契机。目前,吉林省高校创新首要进行的就是针对人才需求结构进行调整。从转变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创新办学模式三方面切入,借助学科专业、科研、项目、工程的带动,努力实现吉林省高校办学“软实力”的提升,实现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转变,走国际化道路,走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实现从封闭型办学向开放型办学转变。(二)多学科综合分析1、从哲学角度上说创新创业思想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不断的引导。2、韦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研究与现实应用,充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3、把欧美电梯理论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精准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找好切入点。4、精准学习观点,跟一般人士学习,会得到一般的结果,跟成功人士学习会得到成功的结果,跟顶级成功人士学习会得到顶级的结果,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中,要充分研究教师群体,研究如何让教师走出去精准学习及学习成果的评价机制,请进成功人士,创业精英讲学。5、学校平台和校企合作平台互动,资源共享是关键。

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体措施

(一)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利用专题学习、讲座、研讨、创业园等开展多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不断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及时把国家、地区对创新创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宣传下去,扩大知晓面,使广大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充分的认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与专业建设、素质教育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教育形式,教学设计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始终。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建立学院创新创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营造全员进行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整合校内外、课内外教学资源,多渠道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目前,制约吉林省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就是资金投入比较少,由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比较长、资金回笼慢,直接影响科研的进行,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政府经费有限,在学校硬件建设方面相对多一些,在创新创业研究方面投入的资金相对少一些。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关于创新创业专项拨款的力度;另一方面高校必须把创新创业活动融入企业中,两方面同时干预,解决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强调通过开放性的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按行业或产业组织课程和教学,充分利用高校公共资源,依托特色优势开展全社会参与互动的创业教育。(三)开展“产、学、官、研”一体化创业教育,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简政放权给予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足够空间,营造有利于全社会参与和支持教育的制度环境,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地方经济开发区、科技原区、地方支柱式企业、相关科研单位、优秀高校共同建设创业学院、众创空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让更多学生通过各种创新创业培训,熟悉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创业流程,体验创业风险,形成创业意识;同时,将校校间、院系间课程的不断整合,开发综合性的通识课程。开展具有吉林省特色的“产、学、官、研”一体化的创业教育,简政放权给予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足够空间,营造有利于全社会参与和支持教育的制度环境。(四)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定位,按照“面向全员、重点突出、分别推进”原则,对不同专业采取有明确指向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扩充优质教育资源,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建设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采用课堂教学和配合相应的实践训练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等通识课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加快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共享资源,探索微课、慕课、媒体教材、数字教材等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网络化建设;外聘有商业经验的领袖,如大企业的老总和一些涉及创业的经理人,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并且能够在经验和现实方面帮助大学生完成创业梦想。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报告、论坛、沙龙、交流、参观等有针对性的活动,推动引导学生扩大视野、提升创新创业动力和能力做好推动引导准备工作。(五)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思辨性思维,广泛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和项目化教学。鼓励教师把创新实践经验、最新技术研发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法,着力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教学,积极采用实践操作、面试、作品、论文等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针对不同专业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把学生参与学校或企业的课题研究、科研实践等认定为课堂学习,将学生的自主创业、创新型实验、相关研究论文、专利等成果折算为学分。为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学分方案,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专业、学习年限,可根据创业需要办理保留学籍的休学机制,充分为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教学和学籍上的帮助,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

五、结束语

本研究适合吉林省“高教强省”的战略要求,依托于当前吉林省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形式,提出“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工作的总目标,引导更多学生形成终生创业型就业观,抢抓时机争取适合吉林省高校发展的优惠政策,提高资源利用率,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2015.

作者:王纪宏 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新技能为基础内容,讲究创新、注重实践,力求培养出与专业相融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笔者在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对策,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根据《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的要求,积极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将成为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首次提出并讨论了创新创业的概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至此,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众多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倡导,开始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国际潮流。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2010-2010年)》,在发展纲要中国家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教育的能力目标,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之一。2016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13次谈到创新创业,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已成当今教育的热点与重点。在国际形势和国内高度重视的环境下,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也在努力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1997年开始,高校对创业教育开始了自发性的探索,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几所高校开始以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进行创业教育的探讨与实践。2002年至2010年在教育部引导下,各高校开始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探索。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9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2008年,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立项建设了30个长夜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探索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形成了三种模式:以课堂为主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为学生创业提供实习基地、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等综合式创新创业模式。2010年5月开始,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为标志,教育部对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国家建立了以高教司、科技司、学生司、就业指导中心四个司联动的服务机制,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支持、创业服务“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格局。至此,国家开始大力推进建设创新创业国家精品课程,各高校根据各自教学需求编写教材,创业大赛在全国兴起并涌现了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空前高涨。虽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全面推进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互联网教育、专业融合以及实践教学对创新创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统筹机构,资源难以合理配置。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和活动资源分散在教务、二级学院、学工、招生就业、团委、人事、科研、后勤以及科技园等不同部门,这些部门一般有不同的校领导分管。这种校内的条块分治机制,使稀缺的资源难以有效配置,导致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训、孵化、实践等的价值环节难以整合,教学设施、场地等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薄弱,专业双师型师资匮乏。创新创业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对师资有独特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团队不仅需要具有创业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应有创业的经历、体验。现今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中多数属于“学院派”,甚至没有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主要来自“负责学生就业”的行政口和“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口。这些师资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性和实践性。3.创新创业教育缺少课程体系和系统化的课程结构。现今,各高校重视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参与各项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实务层面,缺乏必要的系统的创业理论教育。在创新创业课设置方面,创业课程多为1~2个学分的必修课,课时较少,难以形成有效的课时保障。在课程与专业课融合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低。在创新创业课内容方面,重视创业能力的培训,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在创新创业课质量评估体系方面,评估指标过多影响评价的效度,缺乏对实践课程以及网络课程的有效评价手段。4.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校园创业文化环境,资源投入缺乏。创新创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创新创业发展最高的要求就是要形成创新创业文化,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与教育。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重点发展有形的物质和硬件条件,整体上没有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策

1.学院转变管理理念,重塑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的职能应当向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转变,设立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二级学院,并将权利下放,增强二级学院的办学能力和自身的造血功能。在设立二级学院的同时,学校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设立相应的岗位组织、工作组织和管理组织,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对二级学院的人、财、物进行有效管理和激励保障。2.扩充师资团队数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院应当不断扩充团队数量和提高团队专业能力和水平。第一,学院应当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包括专业教师创新创业团队、创业辅导员导师团队、创新创业学生团队等。第二,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以及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的比例,学院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专任教师,对专任教师加强培训和实操能力锻炼,调高专任教师的文化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三,鼓励支持各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内容,并对专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理论与实操课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第四,聘请校外有实际经验的企业家、专家组建大学生企业导师团队。3.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封闭孤立的活动,应建立包括目标体系、教学体系、体验体系、实践体系以及保障体系紧密结合的创业教育体系,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置身于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之中,获取社会创业资源的支持。第一,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时间课程,如情景模拟训练等实验类课程。教学方式上建立校内外产学园多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课内外、网上网下等创业教学手段,保证课程多层次、全方位的覆盖。第二,在创新创业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创业教育教育实验室、校内外创业实习基地、教材编写、精品课建设的建设。第三,在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发展方面,学院应当积极促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无缝结合,形成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的实战育人策略。学院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及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特点,把企业引进校园,结合专业特点与相应教育集团合作,让学生走出校园进企业,成立了“创新创业训练营”,在专业项目组运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第四,在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受多种因素影响,通用型的质量评价体系难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适当拓宽定量分析范围,引入权重和权重分配,力争评价体系趋于全面、客观和科学,以期对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创业实践等教育环节的进行有效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其指标标准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4.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促进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其重要性不亚于制度、资金、课程建设等各种显性因素。结合高职学院特点,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有如下途径。第一,加强宣传引导。学院通过网络、广播、标语以及各类涌动互联网媒体开设专栏,介绍大学生创业政策、解读国家相关政策和精神,加强对创新创业进行系统、广泛、全面、深入的动态报道和专题宣传。第二,大力开展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创新创业比赛”挖掘创业项目,树立创新创业典型。积极举办创新创业大讲坛以及创业沙龙活动,邀请知名人士和创业成功人士和学生分享创业经验,解除高职学生创业的疑惑。

参考文献:

[1]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演进历史与发展趋势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2).

[2]罗桂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3]曾水英.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关系理论争论状况分析[J].黑龙江教育,2009(10).

[4]谬陵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5]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架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

[6]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

[7]洪涛.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10).

[8]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9).

[9]李慧清.创业环境约束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基于GEM和百森商学院教育的协同研究[J].高教探索,2015(11).

作者:韩红 卢本琼

第五篇:高职创业教育分析

摘要:

文章以部分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学生为对象,开展详细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创业热情高,有意识但不盲从,创业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创业与学业具有矛盾性,大部分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无关。文章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师资队伍,制定帮扶政策,建立创业实践平台,分类分专业教育,提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普遍教育与特殊教育相融合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工科;创业教育

0引言

自中央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业教育受到了普遍重视,倡导创新创业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在经济增长放缓和毕业生连年增长情况下,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策略。由于创业教育起步晚,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创业实践研究较少,有关创业的扶持政策,创业的载体和平台不健全。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刚刚起步,各校都在开展创业教育探索。高职工科专业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较深。一般认为,基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自雇专业型创业较受好评,它能把专业和创业结合起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依托专业进行创业对专业知识要求很高,对工科类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必然存在很多难题。为此,本研究专门设置对高职工科专业的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收集已创业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反馈,为进一步做好创业教育做铺垫。

1调查方法与过程

1.1调查对象与内容

调查以南京地区部分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在校学生和部分已创业学生为主,主要涉及船舶工程、机械工程、汽车维修等专业;对于已创业的学生,走访了各院校及其周边区域,以访谈形式进行调研。调查采用问卷星,学生扫描二维码参加调查,问卷共设计38道题,除1道主观题外,其余全为选择题。内容主要包括对创业的认识、创业意愿、对创业教育的看法、创业需求和可能存在的障碍四大类。对已创业学生,主要了解其创业的类型、现状、困难、对在校创业教育的建议等。

1.2调查情况

本次调研共有816名学生参与,问卷全部有效,其中1~3年级各占18.1%,48.4%,33.5%;实地走访正在创业的学生19名,其中在校生创业12人,毕业后仍在创业的7人。

2调查结果分析

2.1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全部为工科专业学生,调查前做了说明,学生参与热情高,调查相对客观,基本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想法。(1)在对创业的认识和创业意愿上,10.4%的学生认为创办公司才是创业,27.6%的学生认为开发前沿的科技产品或项目才是创业,52.9%的学生认为只要是开创了一份事业都可以称为创业;有高达91%的学生比较认同和积极参与创业活动,更有高达83.8%的学生考虑过创业,2.1%的学生曾经创过业;在毕业后选择创业还是就业选项上,50.7%的学生选择先就业,12.5%的学生选择创业,36.7%的学生选视发展而定。(2)在对创业教育的看法上,有48%的学生参与过创业课程,了解扶持政策,38%的学生参加过创业大赛;80.6%的学生认为开设创业课程对发展有促进作用,19.4%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进一步调查显示,认为在1~3年级开设创业课程比较好的分别占11.5%、35.3%和15.6%;有37.6%的学生认为每学期都有比较好;有56.5%的学生认为创业课应该由具有创业经验的人来授课比较好,70.6%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应开展创业实践课,51%的学生认为要经常组织创业观摩和研讨;有75%的学生认为应提供创业扶持资金或配套服务,16.3%的学生认为不应该鼓励学生盲目创业。(3)在创业需求和障碍上,70.1%的学生选择资金不足,81.4%的学生选择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20.1%的学生选择家人反对,50.3%的学生选择心理承受能力不足,29.4%的学生选择知识和能力不够;46.5%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条件非常重要,76%的学生认为个人经验和能力非常重要,32.4%的学生认为政策和社会环境非常重要;在创业最需要什么选项中,55.4%的学生选择个人或团队研究成果,59.9%的学生选择强烈的价值观和志向,57.6%的学生选择创业基金支持和其他帮扶政策;在创业形式上,46%的学生选择合伙创业,11.2%的学生选择与家庭业务相近的项目,18.9%的选择自主创业,其余选择视已有基础而定;在合作创业上,41.3%的学生选择与同龄人一起创业,83.2%的人选择与有经验的人一起创业,25.7%的学生选择与有项目的人一起创业,57.8%的学生选择与有资金的人一起创业,25%的学生选择与亲戚或朋友一起创业;创业领域上,选择与所学专业相近的领域、感兴趣的领域、热门发展方向、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小的行业各占19.7%,41.2%,17.3%和21.8%。

2.2实地走访结果分析

在实地走访的12名在校创业学生中,1名开设旅游店,2名开设物流店,1名开设美甲店,1名开设干洗店,1名开设自行车修理店,1名开设电脑修理与系统维护店,1名加盟零食店,使用微信在校内销售零食,1名开设船舶模型、建筑模型加工制作与销售店,1名开设照相馆,1名开设打印复印店。这些正在创业的学生都有店面,全部在校内创业,一般雇有1~2名学生帮忙,部分入驻创业街或创业中心,各创业项目基本收支平衡。在走访的7名毕业生创业项目中,2名加盟餐饮店,1名开设旅馆,1名与他人合伙开展培训教育,1名工作4年后创办船舶技术公司,1名在电商平台开店销售家乡特产,1名开设汽车修理铺;其中4人已创业3年,2人创业2年,1人刚创业不久。7个创业项目中,平均每个雇佣3~5人,最多的一个雇佣15人,当前,各创业项目基本收支平衡,个别有盈利。在与正在创业的学生交流中,他们普遍反映,在校期间创业教育少,且凌乱和松散,对创业帮助很小;创业过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缺少与成功创业者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3调查结果思考与探讨

从调研结果看,高职学生对什么是创业,创业有什么风险,需要哪些创业技能和知识,能在哪些方面进行创业,具有一定的认识,反映出前期教育有了一些积极效果。总结调研情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3.1学生有创业的热情,但很理性

绝大多数学生认同并愿意投身到创业学习和实践中来,但在毕业后先就业还是先创业中,有51%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其余选择视情况而定,可见学生创业热情高,但不盲目追从,具有自己的想法。

3.2学生创业或就业选择受家庭环境影响比较突出

在“你的家庭或亲戚朋友是否有创业的事例”选项中,73.5%的人选择有;在创业影响和创业形式上,有46.5%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条件对创业非常重要。在后续访谈中,了解到这些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部分家里开办企业,能拿出资金来供他们开展创业尝试,且许多学生明确表示不打算从事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在与选择先就业的学生交流中,了解到他们一般来自不发达地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且父母希望孩子在所学专业领域内先就业,由此可见,学生创业意向受家庭环境影响很大。

3.3学生创业经验缺乏,资金不足

在“你认为创业过程中的障碍有哪些”选项中,70.1%的学生选择资金不足,81.4%的学生选择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29.4%的学生选择专业知识不够。在对正在创业和曾经创业过的学生访谈中,他们普遍提到没有资金启动,经营管理困难,平时忙于课业,没有时间打理生意。这些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由于学生还没有步入社会,对各个行业的动态及商业信息变化难以及时把握,缺乏经验和资金。

3.4创业教育薄弱,创业实践机会少

随着近两年在全民创业号召下,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创业教育活动,但对什么是创业,怎样开展创业教育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创业教育的体系,也缺乏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其次,创业教育需要实践,但能给在校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太少,学业与创业都会消耗精力,难以兼顾,学生只能在校内做一些以学生为服务群体的创业实践,如开设照相馆等小型创业项目,这些项目投资少,易经营,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但一所院校只能容纳1~2家,能参与到创业实践的学生就非常少。

3.5学业与创业具有矛盾性

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平时课业较重,且工科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应对课业上要花费大量的精力,难以抽出时间来进行创业实践。真正的带有经营性质的创业需要全身心投入,这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时间上的冲突,给身心带来压力。从调查情况来看,19个学生创业项目中,只有4个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绝大多数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无关,这一现象易造成学业与创业的矛盾,不但起不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还可能造成双重消耗。

4创业教育对策与建议

创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等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创业教育也应有其教育模式和体系,具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实践基地和扶持政策,也应该把创业与专业联系起来,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创业教育具有其自身特点,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创业,人人都愿意和有能力创业,因此创业教育应把普遍教育与特殊教育,经常教育与重点教育,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需要全员全过程教育,需要创造创新和创业的气氛。

4.1转变创业教育观念,熏陶校园创业教育氛围

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高等院校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创业教育首先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而不是过多地关注教育成果。可通过邀请创业者、企业家、培训师开展创业培训课程、校内开展创业必修课、选修课、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熏陶创业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改变以往把升本,报考企事业单位作为职业第一选择的固有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与时展相吻合的创业与择业观。

4.2建立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各院校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一些创业教育活动,如参加挑战杯和各类创业大赛等,但参与的人数极少,比赛结束教育也即结束。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和反馈与评价体系,要制定帮扶政策,把普遍教育与特殊教育,经常教育与重点教育,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创业教育中,必须要有一支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由专职教师,创业者、企业家等组成的创业教育团队,积极鼓励教师先创业,以教师科研成果和学生发明专利为依托,进行项目转化创业,开展教师带动学生创业,教师学生合伙创业,教师指导学生创业等多种形式的探索。

4.3制定创业扶持政策,创建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本身就带有实践性,要具有创业实践的平台,学生参与创业实践,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需要制定政策帮扶学生进行创业,如学分认定政策,资金扶持政策,提供创业场地,办公设备,甚至提供大型仪器设备供学生使用。良好的帮扶政策为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使得他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投入到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中来。

4.4区别创业教育对象,把普遍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

创业教育在推行之初,常以开课,开讲座等形式进行,随着国家要求高等学校对所有学生开设创业课程,创业就成了普遍教育。创业教育一般止于学生毕业,毕业后进行创业,学校就鞭长莫及了。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及学生难以离开学校进行创业的特点,决定了校内能给学生提供的创业条件和创业项目的选择具有很大局限性。校园创业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其群体具有作息、消费观念等诸多类似性,因此在校内进行的创业实践必定是少数的,那么创业教育在实践上就变成了个别的、特殊的教育。创业教育要解决好普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关系,对于需要普遍教育的学生,进行通识性的教育,分年级逐步加深教育内容;对筛选出来的具有强烈创业意愿,有资金、项目的学生,开展特殊教育,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场地和学分认可等政策扶持。从调研情况看,长三角地区不少学生家庭开厂或经商,他们是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应当开展特殊教育。

4.5分专业类型开展教育,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管理类的专业,其课程涵盖会计、财务管理等创业教育的主要课程,最易于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大量的工科类专业,没有开设这些课程,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要求较高,一般来说,机械工程技术、汽车修理专业的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易于创业。因此,创业教育应该分专业来开展,不同专业应当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工科类专业的学生要学量的专业和实践课程,难以空出时间去开展创业实践,因此,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开展基于专业知识的创业教育,兼顾了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的学习,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把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和专利项目市场化,既成为创业项目,建立了由创新到创业,循序渐进逐渐加深的途径,专业教师也能给学生创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更高水平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霞,孙汉中.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综述1999—2009[J].高教高职研究,2010(4):194-195.

[2]申天恩,张宏,孙晓峰,等.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理念创新与介入视角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47-50.

[3]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4]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克斯研究院.2016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刘银红,成建,姚晓芳,等.背景差异对大学生创业态度影响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37-144.

[6]周宏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5(1):55-56.

[7]马健,王丽娟,庞映平.在高职学生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3(3):77-79.

[8]任一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现状分析与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5):67-69.

[9]宫法明.就业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22):21-25.

作者:杜训柏 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