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略论(10篇)

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略论(10篇)

第一篇: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始业教育创新

摘要:

始业教育是大学新生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重要环节,创新创业教育应从始业教育阶段开始深入并逐渐渗透到大学的各个阶段。文章通过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明确了始业教育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又从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始业教育阶段的定位;细化创新创业的启蒙教育内容,提倡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延续性三个方面探析了适合始业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思路。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始业教育;大学生

自1999年教育部提出相关的创业教育政策到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以来,创新创业教育从最初的高校自由探索发展到现在的全社会大力提倡、普及已走过了近16个年头。大学生作为高知识分子群体,有着创新创业的内在基础和外在动力,是全民创业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的储备人才,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产生经济利润,更在于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和国家战略性的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的各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始业教育阶段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自2010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被明确提出后[1],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就有了全新的意义。创新创业教育包含“创新”与“创业”两个点,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有别于传统教育,是将创新教育、传统创业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始业教育的教育时间为大学生入学初期,教育多以怎样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适应社会的通识教育为主,包括心理健康、专业介绍、军训教育等内容,多以课堂、讲座、活动等形式来进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小个体”向社会这个“大环境”迈进。因此,始业教育既是对学生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性辅助教育,同样也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重要桥梁。始业教育的对象是大学新生,新时代的大学新生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他们生活在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网络文化普及、各种国内外文化强烈冲击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他们是具有明显市场经济特点和互联网烙印的新青年,初入大学的他们具有无限的活力和可能性。在始业教育阶段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内外研究中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人才培养过程[3],它包含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风险应对能力、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其细化可带动综合素质培养的方方面面。高校教育需要不断创造这样的人才培养环境来培养综合能力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而这样一个培养环境从大学初期开始营造,便能很好地激发或是保留新生所具有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各高校应因地制宜,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特点,对始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创新创业教育是始业教育新的组成部分,而始业教育阶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启蒙阶段,是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培养的黄金阶段。同时,始业教育具有指导性、衔接性、导入性等特点,这些教学特点和创新创业教育不谋而合。因此,高校在始业教育阶段除了进行常规的军训教育、心理团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外,在始业教育阶段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很有必要。

二、始业教育阶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始业教育阶段的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普及性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素质,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始业教育阶段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培养,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知识,清楚目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创新的必要性和创业的可能性,使学生明确创新创业在始业教育阶段的定位,进而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细化创新创业的启蒙教育内容,提倡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从内容上来说,包含创新和创业两部分内容。创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为大众所接受,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创新教育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模式。而创业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在我国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细化,通过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始业教育有其必要性。在始业教育阶段,学生在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这三个方面应有所侧重,意识培养可通过榜样引领、创业区域氛围营造、创新创业宣传等形式进行,能力提升方面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认识能力、管理计划能力等的提升,环境认知主要是根据不同院校的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特点来进行创新创业环境营造。高职院校、医科院校、艺术院校等的创新创业模式是不完全相同的。始业教育阶段的基础学习为下一阶段的创业专业知识学习、实践模拟奠定了基础。始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应实现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社会关联性大等特点,它不是一种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地、主动地、积极地自我认识、自我探索的过程。目前,始业教育多是采取授课、讲座、活动等形式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始业教育阶段同样可采用体验式课堂、分享形式的讲座、翻转课堂、沙盘模拟、沙龙论坛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等基本的创业的观念素质。

(三)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延续性

在大学启蒙阶段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应试教育到大学综合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更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契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教育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甚至要进行终身教育。一方面,从始业教育阶段开始渗透创新创业精神,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个人档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对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力、创业基本技能、创业政策的普及等进行记录;另一方面,可通过社团、专业课程、导师培养等形式在不同阶段进行延续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一个完整的体系延续下去。

三、结语

始业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探索期的普遍问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切莫流于形式,授课教师应有专业的基础研究和相应的课前培训。目前高校缺少科学、整体、有效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少系统的培训,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启蒙阶段应细化这些教育内容,使其作为素质教育的抓手展开实施。初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始业教育阶段不能一味强调教育成果的“立竿见影”,切勿操之过急,避免创新创业教育与长期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脱节。现阶段,社会上仍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观念,忽略了它是一个长期的优秀综合创新性人才的教育过程,这也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小众化。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作为优秀综合性人才的重要要素,在始业教育阶段应有指向性地进行渗透和消化,在学生心中播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是始业教育阶段教育的关键。

作者:王思佩 单位: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学生事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曾献辉,陈昕.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2014(2):59-60.

[2]王绍青.管理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新一代(下半月),2014(6):73.

[3]高坊洪.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刍议[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75-76

第二篇: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研究

摘要:

随着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发展,大学生数量在逐年呈直线上升趋势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了无法跨越的一个难关。根据调查显示,每年的应届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的不超过百分之五十,而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凭借家里关系进而获得就业机会。更多的大学生处于无工作的状态,甚至有大学生为了避免毕业后就失业,果断的选择了继续读研。可无论是读研还是一昧依赖家庭和学校,这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对工作岗位僧多粥少的局面,自主创业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本文将以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为切口,浅谈对大学生发展创业教育的相关看法,希望谨以此文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

大学教育;自主创业;创业教育与思考

前言

与逐年增多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呈反比的是,大学生的就业率并没有显著提升。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无法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跨越这条鸿沟,那么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大学生本身都是一个重大伤害。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就业问题,创业这个词被频繁的提起。不可否认,创业无论是在推进科技进步还是带动经济增长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引擎”。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引起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它不单单带动了经济的良性增长,更让大学生这个优质资源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达成共赢局面。然而,创业的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极小,一方面是缺乏足够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当今大学生缺乏创业能力,这严重阻碍了创业事业的顺利推进。而这一点,与大学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够完善有着密切联系。当今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必须扛起责任,需要明确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出高素质的创业型复合人才,不仅要让大学生顺利毕业,更关键的是让他们毕业后能有一份相匹配的工作。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就是高校教育要大力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训,这就包括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双重教育。在此种前提之下,笔者将浅谈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意义,以及创业教育中暴露的不足,从而试图找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发展创业教育的方法、途径,全方位的打通就业难壁垒,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能看到有更多的大学生因为有心仪的工作而感到快乐满足。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意义

为什么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因为它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首先,这是适应知识社会的必然需要。当下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智慧和知识储备俨然成为企业最看重的软资源,这就意味着,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控了最有价值的资本。大学毕业生是高校教育的优秀产物,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四年的教育灌输下,必然承载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他们是高素质人才。显然,当这种人才被淘汰于市场之下,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当高校在教育中能够更加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培训和引导,那么他们必然在应对竞争时能多一分赢面,当应聘失败时他们可以选择创业,以此来实现人生价值,进而实现社会价值。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将是适应知识社会的必然需要。其次,这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同样也被视为国家进步的一个直观表现。考大学成为每个家长对孩子念叨的口头禅,可见大学在国民心中有着多么显著的地位。但尴尬的是,当孩子们千辛万苦考上大学之后,却在毕业时面临失业难题,无论是对于学生本人还是学生家长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和失望。长此以往,将可能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最后,这将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加强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相关学习,不仅能直接加大毕业后获得工作的机会,更能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和善于观察的思维习惯,对于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将有重大助益。

二、高校教育的创业教育中暴露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也一直致力于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可是为什么效果微乎其微呢?原因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创业教育流于表面。尽管各类政策和相关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不断的强调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落实情况却差强人意。一些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化为几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创业教育成为大学生拿学分的一个机器,它自然而然成为了业余教育或是边缘教育,老师在讲台上热火朝天的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大打瞌睡,创业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第二,高校教师创业教育经验缺失,这点直观表现为很多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自己本身就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就业,尽管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能够快速了解相关理论知识,但因为他们缺乏实打实的创业经历,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难免让人有纸上谈兵之感,缺少说服力和应变性。第三,高校创业实践环节相对薄弱。据笔者了解,绝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结课考核也只是一篇论文,并没有提供实践环节让学生体验。如此前提下,很难让学生能切实掌握创业技能。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发展创业教育

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普遍问题,它就像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压在大学生和大学教育者的肩膀上,解决这个难题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而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训,从而增大大学生创业机会。前文提到了当前高校创业存在的诸多不足,如何完善创业教育,帮助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成为重中之重。那究竟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向或许会带给大家启发。第一,提高高校创业教师的门槛,招收创业理论知识丰富又具有真实创业经验的人。纸上谈兵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不足也显而易见,既然明确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意义,既然又特别开设了创业课程,那么自然要物尽其用。与其请一个只会泛泛而谈的教师应付学生,不如加强把控,严格挑选具有创业经验的老师来现身说法,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课程效率。第二,强化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只要你够仔细,不难发现其实国家开展了很多的大学生创业专项比赛,学校也一直在鼓励学生创业并且提供帮助。笔者认为,比起单一的交论文,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参加各类创业活动竞选更能发挥效果。无论创业成功还是失败,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第三,扫清目前普遍存在的创业教育理念的误区。即使是创业,也有区别,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大学生创业和一般创业。大学生创业并不是单纯的指你一毕业就要创业,就要自己当老板。这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难题,无论是资金、资源还是阅历都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因此,比起创业,大学生应掌握的是创新性创业。何为创新性创业?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教学引导,潜移默化的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我们需要培养的是能将内在知识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人才,而不是一台冷冰冰的挣钱机器。第四,加强校园创业的文化氛围。这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大力宣扬创业的重要性,明确它的价值和意义,于无形中让大学生们了解创业的重要性;其次是,学校应提供创业机会。例如开展一个创业杯,由学生们写出创业方案来竞标,竞标的第一名可以获得创业基金,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第五,摆正创业教育课程位置,将它作为主要科目来进行教学。很多学校之所以创业教育没能达到预期效果,是因为从一开始创业教育课堂就没引起重视,它以选修课的形式淹没于大学众多课程当中。选修课自然比必修课好混,这是大学生们心照不宣的事实,比起在选修课上混日子的,还有压根就没有选择创业教育这门选修课的,自然无法了解相关知识,更不可能通过自学来获得和树立创业意识,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因此,摆在和提高创业教育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祝李杨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素红.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人才教育关系研究[J].2010(5).

[2]薛明扬.创业教育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2012(03).

[3]苏洋.学校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5(22).

第三篇:大学生创业教育自我效能略论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创业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教育中开办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增强大学生创业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基于创业自我效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

创业自我效能;大学生;创业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创业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高的重视,各国政府纷纷开办创业教育,大力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一些学者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分析发现,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学者的研究报告中合理的解释了创业者的创业动力与创业心理,这对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帮助。下面对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教育进行概述。

一、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教育概述

(一)创业自我效能

创业自我效能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创业理论,该理论可以合理解释大学生创业行为,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创业自我效能可以解释为:个体在努力克服困难,最终获得了成功的自我评估。创业自我效能在大学生创业中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学生创业转化为一个结果变量。大学生创业教育可以基于对创业自我效能结果变量的研究,了解创业的可行性,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了解创业的实质,并形成的创业预期。创业自我效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创业者的创业经历、创业意向、创业认知等。

(二)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一项新教育理念,其主要是指对青年创新精神、进取心的培养。进行年来,创业教育受到大量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讨论,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创业教育的概念定义还未统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业教育做出了如下定义: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开创性人才的教育。创业教育对创业者来说非常重要,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冒险精神以及灵活变通能力,而创业教育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冒险精神、创新能力的专业培养,为创业者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将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教学课程体系融合在一起的教育体系。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可以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创业素养,为将来的创业打下基础。

二、现状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创业教育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就业制度的变革使得传统就业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随着大学生未就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建设,加强高校的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减少我国未就业人口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许多高校管理者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偏差。比如,许多高校管理人员认为创业教育是教授学生创业知识,让学生更好的就业的教育。一些高校管理人员还认为创业教育是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技巧,分析创业心理的教育。还有一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对创业教育的价值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缺乏系统性,教育内容较为零散,无法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创业知识体系。此外,一些高校管理人员认为学生只需要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顺利就业,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进行创业教育。这些认知方面的问题,对高校推进创业教育产生了较大的阻碍,对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创业尤为不利。

(二)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薄弱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我国高校目前较不重视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我国高校当前的创业教育需求不相适应,并且,当前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触及到深层次的研究还较少。此外,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人员不重视对创业教育实践的总结,这就使得我国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创新教育实践无法有效的验证、革新创业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又无法有效指导创业教育实践。在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由于创业教育理论不完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造成创业教育学科的设置不科学,理论与学科建设相脱节问题[3]。并且,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高校专业教育建设相脱节。高校在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不重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造成高校创业教育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教学,使得创业教育无法发挥其作用。因为,创新精神与冒险精神的培养,需要在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下进行,不能脱离专业教育。

(三)创业教育资源匮乏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还有创业教育资源匮乏。创业教育资源匮乏主要体现在:创业教育人力资源不足与教育资金不足。在高校教育中,要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就需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与资金支持。教育活动中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数量较少,人力资源不足。在2015年,有学者对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工作人员的人数进行了统计,发现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人员维持在个位数,完全无法满足该校的创业教育需求。在创业教育的资金方面,高校创业教育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与社会捐赠,其中的大部分创业教育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但是我国教育投入水平较低,高校获得的财政拨款较少,并且高校经费更多的用于专业教育建设,投入到创业教育建设的资金相对较少,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创业教育资金短缺的情况。

三、基于创业自我效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策略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

要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就需要培养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形成创业氛围。校园创业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内,师生共同具有的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鼓励创业的文化意识。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长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会逐渐形成相应的文化意识,对学生后续的工作与生活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要推动创新教育,就需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培养,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创业活动,让学生主动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高校还可以通过创办校园创业比赛,让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中,然后让创业名人对创业比赛进行点评,激励学生投身到创业实践中,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业意识。

(二)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

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首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还需要通过与专业教育的联合,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身,从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中,高校需要让学生将自身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更好让学生的创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历史的潮流。高校需要重视创业教育全员化的特征,尽量将创业教育覆盖所有大学生,让学生的创业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保证创业教育覆盖范围最大化的同时,高校需要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从而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

(三)通过心理教育,增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对创业的成败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需要重视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可以将创业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创业勇气与信心。高校在学生的心理教育中,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并让学生了解创业者对创业成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以积极分析创业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然后根据对这些原因的分析,进行下一次的尝试,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创业失败时的消极情绪。其次,高校在创业心理教育中,需要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防止由于外界因素干扰,造成学生情绪失控,使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创业热情。

(四)以增强教师自我效能感为导向,提升创业教育效果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创业信心与勇气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信心与勇气。增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措施主要有:坚定教育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教师通过坚定教育理念以及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可以以极大的自信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相信自身可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高校需要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并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在一起。此外,高校还需要重视教师方面的建设,加强教师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提升创业教育效果。

作者:李靖平 马光波 单位:营口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孟新,胡汉辉.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愿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分析——以江苏高校的实证统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5,11:79-84.

[2]邓椿,杨因保,张国华,董洁芳.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与自我效能感的关联性分析——基于山西省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调查数据[J].未来与发展,2015,10:59-66.

[3]杨文燮,胡汉辉.大学生创业的自我效能感、外部环境支持与意愿之关系——基于江苏五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6,03:244-250.

项目名称:2016年营口理工学院教改课题“基于创业效能提升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创业教育研究——以营口理工学院为例”教改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JG201645)。

第四篇: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摘要:

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随着社会就业局势的日益紧张,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本文立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

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年代,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中融入创新创业的教育不仅仅是实现就业难题的解决,更是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清现状,从而进行调整,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全方位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拥有在就业中占据一定决定权的资本和条件,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就业,具备更强的社会生存能力,同时也为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实现高校教育的价值。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生完善自我的要求

在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促进他们的完善。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来说,综合性的人才是社会的需求,在创新创业的教育中,通过创新的教育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各个内容上进行开拓和不断改变,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可以有更强的创造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可以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自我就业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一个更加完善的状态。

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的培养要和社会相适应才能具有价值和可行性。从当前的社会背景来看,无论是高校还是国家,怎么把史上最难的就业季这样一个头衔去掉,成了一个势在必行的任务。从就业难的角度出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开始,让学生自我解决就业问题并未他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不是单纯的解决就业问题,而是一个适应了时展要求的教育举措,也是实现高校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内容。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最好形式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很多学生认为它们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实际上,从广义的角度出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多样化的,更大的成分在于学生意识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如果一个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强,创业能力佳,那么无论是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还是成为被招聘者,他都能较快地脱颖而出,获得满意的岗位。因为创新意识在各行各业都有着较大的生存空间,而创业能力往往和各个方面的能力有着交叉点。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1.政策解读能力薄弱

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有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学生对就业政策的把握会推动他们在就业中得到更好的帮助。就业政策是大学生在就业中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是发起者是国家,因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低的风险性,但是高校的大学生中,不少人对于就业政策没有很好地重视,有的人即使重视了,也缺乏良好的解读能力,使得在政策的把握上不能很好的为就业提供帮助。

2.自我评估定位能力不足

有的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缺乏了对自我的评估能力,使得自己的就业的期望值过大,本位思想严重,好高骛远,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环境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估和定位,造成了实际就业与自我能力上的偏差,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和自己的发展,造成国家教育资源和其它资源的浪费。还有的学生过于追求有“编制”的工作岗位,呈现出较为滞后的就业观念。

3.就业技能不强

就业技能是就业能力的重要部分,它的范围十分广泛,学生的语言表达、简历制作、临场表现、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都是它的一部分。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在综合的就业能力上显得薄弱,不能在就业中占据先机,获得招聘方的青睐从而赢得更好的岗位。

三、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

1.优化人才培养方式,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多个渠道来进行,其中,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渠道。在高校中,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每个高校都会有的,但是具体的开展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就业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地融进人才的培养方案中,缺少了系统化的背景,使得就业教育工作得不到重视,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从而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起不到良好的作用。高校应该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进行结合,通过培养方案来进行呈现和实现,加大就业教育的比重,切实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找工作,而是要把“就业”一词的范围放大,让学生成为成功就业的人,并且为他们创造就业的机会。高校要从过去一味提升学生就业技能的局面走出来,将被动就业化成主动就业,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且将这个作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让他们在创业中不断成长,并未他人也创造就业的岗位,成为提升他们就业能力的一个诱导因素。

2.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在我国的就业市场中,对大学生的就业定位还是停留在普通劳动者的层面比较多,精英式的定位还是少数,我国高校大学生过多关注职业含金量和稳定性的思想与用人单位的初衷不符。有的学生过于追求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编制型的工作,忽略了自身在就业上的适合性,造成了实际就业与自我能力上的偏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应该放在创新创业的角度进行探讨,从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开始入手,进行相关的联合教育。作为高校,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讲座引导、案例探讨、榜样示范等多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推动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的转变,不要一味死守所谓的编制式工作,要敢于尝试,自主创业,自己为自己谋划以后的发展路子。

3.创新教育引导方式,激发学生创业就业学习的兴趣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就业指导课程这个途径,因此这个能力的提升就与课程教学息息相关。课程教学的开展情况会决定学生创业就业学习的情况和能力的掌握。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上,各高校也要进行创新,不要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磨灭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能力提升教育是一门从理论起源但是最终需要回归实践的一门实用性课程,并且它放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这样一个前提下,因此,教学方式的创新就显得更加突出。在这个问题上,各高校可以开展一些以创新创业未主题的就业技能大赛、职场模拟活动、求职观摩等,将理论性的课堂搬到实践性的操作场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就业的每一个环节,并且从自己亲身感受的角度触发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课程的学习中有选择性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创造。

4.实现理论实践两手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各个方面来共同促进,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勇于创新,不要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磨灭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理论和实践就像是人的两条腿,无论少了哪一条,都是无法走得更远的。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中,不仅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更要注意寻找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平衡点。无论是创新创业还是就业能力的提升,都是具有较为广阔的实践操作意义的,因此可以在这个方面进行很好地切入,改变传统理论学习性强的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来说,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亲身的感受中自己体会、不断打磨,从而进行调整和提高,因此,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社会上的一些企业进行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不断地体验和锻炼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近年来,受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和拉动内需的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渐渐成了社会发展潮流。但是从近年来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数据和相关的调查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并不强,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低,并且创业的成功率也较低。有的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缺乏了实践的支撑,学生仅仅拥有理论能力,因此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参与创业,即使有,也容易出现失败的情况。因此,找准实践和理论教学的切合点,将理论学习和第二课堂、创业练习等进行结合,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方面是有有着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项内容。学生即使创业失败,也能从中积累经验,促进自身就业能力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为今后的二次创业或者就业打下能力方面的基础。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说,经验的积累往往比很多东西都重要,这是花钱也买不来的知识,也是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有用知识。高等学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必要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变人才的培养观念和学生的就业观念,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将能实现创新创业角度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更好提升。

作者:刘静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明洁,杨阳,温雅丽,付晓娜.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6(07):285-286.

[2]田蕾.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60-62.

[3]邓伟任.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J].商,2016(32):285-286.

[4]冯晓虹.基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5):10-11.

第五篇: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能力提升

【摘要】

随着近年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条文越来越多,并且各大高校不断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此大背景下,如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指向,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重点工作。文章以当前的创业现状为例,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向下,对于大学生的时间能力提升提出相关研究策略。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素质能力进行实践。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的自主企业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因此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要注意创业模式的改革创新,并在创业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的是一种基于教育部对于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指示、最新精神而开展的一种教育理念与理论体系。它是在对于当代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成功的经验,以一种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对于国内的创业教育进行精准分析与创新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进行成功的创业指引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创业顾名思义是一种实践活动,而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一种理论课程,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锻炼大学生的管理创业思维。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教育阶段,应该对于其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同时课程进行改革的根本立足点应该是让学生具备有关创业实践活动的相关素质、素养、知识和能力,以便培养创新型人才与高实践能力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就是使得大学生具备进行创新创业的相关的能力,从而帮助其在进行创业过程中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就我国目情况而言,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高达213万人而整体的就业岗位数量并没有出现上升的趋势,因此为了缓解就业岗位的饱和问题,国家教育部门不断鼓励各大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大学生自主创业基地,并引导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体现了当前对于高质量、高实践能力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化过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的同时,使其能够积极面对当今复杂的就业环境,从容面对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提升实践能力

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适应我国当前的就业发展现状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

其一,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偏差。各大高校在实际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仅重视程度不够,而且教学内容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如临时开展一些创业宣传讲座、开设一些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计划等。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使大学生具备有关创新创业的相关能力和素质,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临时开设的课程,因此大学生在开展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成功率不够理想。其二,教学课程过于单一,课程体系不够健全。与国外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起步晚,而且理论知识尚未健全,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大的漏洞。如教师对于创新创业知识进行讲解过程中只是简单地依靠课本上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就业环境完全脱离。其次,进行讲授的教师大多数来自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并未接触如今的就业的大环境,单一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并且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意志和创业信心。

(二)相关措施

由于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积极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与创业意志,同时提供相关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的创业成功率不断上升。除了完善教育体系之外,还要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建立囊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创业能力等的第二课堂。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在借鉴国外先进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对于创业意识的敏感性以及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不能重实践轻理论,同样也不能重理论轻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通过对于国内外进行自主创业的失败案例的总结分析可知,无论是缺乏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能力,在创业的中后期都会出现严重的管理问题或者经济上的问题,进而导致创业的失败,因此对于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继而提高其的实践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杨娟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柯柯,杨恒.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三化一励"实践教育体系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7(1).

[2]刘梦园,李聪丽,杨庆峰,等.基于实践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7(2):79~80.

[3]宋建申.基于讲练融合的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7(1):252~253.

[4]肖汉.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以惠州学院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2017(1):125~128.

第六篇: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中国互联网业风生水起,而互联网也在对中国经济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引领下,我国又掀起了一股自主创业的高潮。面对着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无疑是给创业者们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大学生是如今时代最具活力的青年,理应把握好时代的潮流,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为自己的创业提供平台。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现状及意义,同时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相关建议,促进大学生这一人群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

一、“互联网+”视野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种新的方向。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上借助网络渠道,互联网的出现使交易更加便利、快捷,成本与费用大幅降低,正在冲击着传统企业的生产和消费主体的既有方式,转而提供一种更有效率和具有更大发展空间的一个全新领域。大学生基于对网络的认识和突破传统的思维,大可以在“互联网+商业”这一领域中发现无限的商机。基于“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能够把这种最前沿的方向传递给他们,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而且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比传统的形式更加多种多样,节约成本的同时还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一种全新的方向和思维方式。

(二)把握大数据应用技术前沿问题。大数据是IT行业的创新与革命,其发展与云计算、物联网息息相关。大数据从广泛应用的业迅速波及商业等诸多行业,显示出了强大的功能,我们也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在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时,进行大数据技术的渗透和学习,有助于他们掌握市场营销成本最低化、效率最高化的手段。在创立企业的时候可以建立大数据库,对市场进行分析,得出营销中的利润点与市场中的潜在价值,从而提供更多客户所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得利润;大数据处理能在创业初期实现数据化运营,提高了企业对营销商和供应商之间的整合能力,对市场的地理方向、消费群体和年龄阶段做出合理的分析。随着互联网平台和产品的多样化发展,企业要构建云环境下的数据处理服务平台,可以明确的帮助我们了解市场容量,消费者偏好和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等重要数据。

(三)获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有这样一个例子:“由中国生产制造的玩具在美国标价是18美元,然而生产商最后的收入只有1元人民币,大部门的利润都在中间渠道流失了”,而互联网这一平台就是帮我们夺回流失利益在的最好手段,缩短了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也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的费用,这对于即将步入社会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尤为重要。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借助这一平台完成从消费下单、物流配送、售后服务、会员管理、产品展示、内容传播、营销推广、购物体验等一体化服务,这其中的各个环节都能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成本节约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客户信息的收集工作也变得行之有效,和传统媒体的广告方式相比而言,互联网营销的受众范围广泛、费用较低。

二、关于“互联网+”视野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建议

(一)将互联网的概念引入教学理念。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起步比较晚,虽然近年来高速发展,但是受众人群的年龄层多集中在中青年,因此年龄稍大一点的教育工作者还并未完全接受互联网思维的教育方式。因此,部分高校教育者在开展教育的时候,往往思维比较传统,无法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所以,要想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为了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加入互联网的元素。要求我们当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接触互联网和使用互联网,培养自己的互联网思维。而教育工作者要想在教育实践中纳入互联网教育的话,仅凭自身的互联网观念还不够,还需要将这种思维灌输给大学生,这样被教育者才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二)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互联网时代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但是仍需要我们找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连接点。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时候,创新的灵感往往源于一瞬间的感悟,但是如何付诸实践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又要留给大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发挥创造力的余地,让他们萌生的瞬间的灵感,有时间去仔细研究。此外,互联网的产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即线上教育,就是通过各种网络知识平台或者是远程教育来达到这一目的,不仅节省成本,更能让学生自由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更有选择性的学习,在学自己喜爱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消化时,往往更容易促发创新。

(三)开展网络模拟创业教育。以往在学生进行创业模拟时,通常会受到经费和时间的限制,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而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无法引导创业实践的。但是互联网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经济的方法,在互联网上,可以创造一个虚拟的平台教育学生进行模拟创业、模拟经营,使得学生们在实践学习中启发思维、增长知识。实践证明,这种教育的效果也远远好于单纯知识的传授,也更节省成本。所以应当把这种网络模拟创业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张磊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兴龙,杨福光."互联网+"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学生管理.2016.

[2]赵军,杨克岩."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构建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情报科学.2016.

第七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因素分析

[摘要]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较大,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大学生普遍认可创新创业教育在引导模式、创业技能、教育体系、后期帮扶等方面对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作用。其中引导模式、技能偏向与帮扶偏向对创业成果的影响最为显著,体系期望与绩效分析影响稍差。高校应着眼绩效期望,拓展帮扶渠道;立足体系期望,注重成果回报;顺应帮扶偏向,探寻高效方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提升。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实效;影响因素

从就业教育走向创新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高校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了解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笔者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为了准确考察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及其影响因素,笔者首先根据教育活动历程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指标分为三个部分,即引导阶段指标、培训阶段指标与扶植阶段指标,并将各阶段指标作为自变量来具体考察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程度;同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结果即“成果情境”(即创业团队成员经过较长时间培训,所收获的创业成果)作为因变量,以考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指标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结果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引导阶段是指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形成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浓郁氛围的教育工作阶段,包括“绩效期望”(即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学生的帮助程度)和“引导模式”(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的模式)两个变量。培训阶段是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工作阶段,包括“技能偏向”(即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前,急需提升的创业技能)、“体系期望”(即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程中,形成的教育体系)和“方式偏向”(即高校对在创业学生进行的有效教育方式)三个变量。扶植阶段是指支持学生成立各类创新创业团队,聘用专业导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促成项目的落地,逐步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和创业成功率的教育工作阶段,主要通过“帮扶偏向”(即创业学生团队在项目相对成熟、准备进行项目实践的情况下,急需帮扶的方面,主要包含资金、专业技术、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帮扶)指标来衡量。随后,笔者自编了相关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当前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对创新创业教育各指标的认可程度、创新创业的成果现状等内容,以全面考察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及其影响的因素。本次调研选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高校的大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本科生样本530人,研究生样本70人;男生样本228人,女生样本372人。本次调研回收问卷586份,其中有效问卷551份,问卷回收后,笔者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状况

调查显示,16.52%的学生表示从未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60.70%的学生则表示很少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只有13.79%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这表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同时,50.09%的学生表示自己正在积极筹备或参与创新创业项目,24.68%的学生表示已经有过相关经验,这表明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较大,当前的教育活动显然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因素作用发挥的认可程度

为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各指标因素的作用发挥状况,笔者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了调查分析,将各教育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设置为从非常不认可到非常认可,并依次赋值1—5分,变量均值大于或等于3即表明被调查者对变量较为认可。调查显示(见表1),绩效期望变量均值为3.77;引导模式变量均值为3.52;技能偏向变量均值为3.50;体系期望变量均值为3.51;方式偏向变量均值为3.67;帮扶偏向变量均值为3.72;成果情境变量均值为3.61。由此可见,所有变量均值、大部分问项均值得分都大于3,按照李克特量表的意义设定,大学生普遍认可创新创业教育在引导模式、创业技能、教育体系、后期帮扶等方面的实践指导作用,对正在创业的学生及团队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现阶段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更愿意学习各种创业技能,并在创业后期接受导师在实际操作与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三)各教育因素对创业成果的影响程度

为了解各教育因素对创业成果的影响程度,笔者将教育活动三个阶段中的各指标作为自变量,将“成果情境”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系数越大,表示该自变量对创业成果的影响力越大;而显著性在0—0.001区间时表示显著相关性最强,其数值越大代表相关性越弱(分析结果见表2)。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导模式、技能偏向与帮扶偏向对创业成果的影响最为显著,体系期望与绩效分析的影响稍差,表明现阶段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或是在创业后期对团队进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多,也尚未形成有效的创新创业帮扶教育体系。

三、思考与建议

针对以上调研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措施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一)着眼绩效期望,拓展帮扶渠道

研究表明,目前高校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较少、教育形式单一的缺点,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建立一个拥有多渠道、多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十分必要。一是要着眼绩效期望,完善培养体系。调查显示,绩效期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非常显著的正面影响。这表明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进程的发展与创新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满足学生们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期望,通过开设知识讲座、举办经验交流会以及开展相关专题课程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各行业最新动态,感受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了解国家帮扶政策,并认识到创新创业对个人发展、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加强技能培训,丰富培养载体。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技能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有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在团队建设、财务管理、创新性分析和创业规划等方面的技能。具体来说可通过建立相关社团组织并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竞赛的措施来使学生们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技能,使他们能够真正发展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等人才。高校还可以与创业公司、社会机构联合举办创新创业项目竞赛,以此促进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和当前社会的真正需求,锻炼创新思维,并从中学习如何将一个创业想法变成一个可实行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创业项目。另外,还可以扶持学生建立诸如创新创业学术类社团、创新创业沙龙等社团组织,借助同辈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从而使学生真正接受到与提高创新创业技能相关的培训。

(二)立足体系期望,注重成果回报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期望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理论教育,更多的是期望获取实践的机会,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大部分都只是局限于理论知识讲授,在实际操作方面涉及较少,高校应打开思路,通过打造众创空间的方式来加速创新创业教育进程。一是要立足体系期望,建立高校众创空间体系。通过进一步访谈,笔者发现,如果创业教育被纳入第一课程体系,将会大大促进学生创业水平的提高。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所在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际,顺应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力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在创新创业教育与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方面,高校应在二者之间寻找结合点,搭建一个更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二是要注重成果回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研究表明,已经有过创新创业经历的人从创新创业教育中获得更多的是专业知识和团队建设相关经验,这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即教育工作者应针对已创业与未创业两个不同群体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创新创业者加以组织建设的引导,对未创新创业者进行创新思维的开发,使每个群体都能够从创新创业教育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从而在创业实践中避免走弯路。同时,教育工作者在为学生提供众创平台指导的同时,应当注重成果回报,搭建创新创业服务成果反馈体系,通过对创新创业实践的实时跟进,发现学生在模拟创业或模拟创业过程中的需求,从而对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改进,实现创业者与高校之间双向沟通的众创平台的成功搭建,加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意义。

(三)顺应帮扶偏向,探寻高效方式

自从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政府和高校就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政策、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然而大学生的普遍反馈却是在创业时他们并没有享受到相应的资源和应有的服务,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关注学生需求,确立引导模式。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国家最新的创新创业政策了解明显不足,因此高校应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做好相关的政策解读、咨询、服务等工作,使得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时不仅能够符合相关政策,更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创新创业的实际效果。高校还应该密切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动向,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多加探索,例如,创造一种新的体系、新的形式或者是一种新的教育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和整合各种服务平台,从而全方位地保障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二是要明确帮扶偏向,加大支持力度。帮扶偏向中明确提到,学生对于资金帮扶和技术咨询上的需要非常迫切,同时大学生渴望提升财务管理、营销策略等方面的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一旦形成具有良好操作性的创业项目,高校应当给予其相应支持,帮助其进行创业项目的实践。学校可设立专门的创业实践基地,配备优良的专业指导教师,并且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这些因素都可以优化创业实践的氛围,为调动师生参与建设实践基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出贡献。三是要探寻高效方式,注重校企合作。当前高校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缺乏实践类教育。创新思维的形成离不开实际操作中的探索与发现,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最终要回归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更应该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因此,高校应注重加强校企合作,与创业公司、社会机构联合举办创新创业项目竞赛类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缺平台、缺指导、缺团队、缺资金、缺扶植的“五缺”困境,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环境的同时,注重创造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群体的需求,有效整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的各项资源,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创业成功率的目的。

作者:张志娟 程子煊 刘楠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

本文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级科研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基于高校创业教育对本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16JYX01)的阶段性成果。

第八篇: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共生研究

摘要:

为了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效果,文章首先对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际,论述了其显性特征;最后对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共生”模式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创业教育;艺术类大学生;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艺术类学生的招收门槛较低,扩招过多,使得这类型的学生在就业和择业方面有较大的困难。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和普及,高校需要根据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

一、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通常就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家里条件普遍较好,在学习基础和习惯养成上虽然相比普通学生有所不足,但是他们在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创新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高校应该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扬长避短,能够注重创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高校实行创业教育也是满足创新型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高校的就业率,还可以促进国家发展。随着艺术类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数量增多,就业竞争激烈,要想实现就业就需要有很强的创业技能。高校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擅长领域,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让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的要求进行职业拓展,让学生提高能力,不仅停留在求职者角色上,也可以成为一个创业者,为别人提供就业机会。但是,当前就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情况来说,艺术类的学生教育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这方面的研究也不足。这是因为创业教育还没有和高校培养人才体系有效结合起来,在艺术类专业教育中并不是主要科目,教育效果不是很好。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显性特征

(一)以艺术兼职为载体

艺术类学生通常都会选择先兼职,然后逐步进行创业,专业的教师本身就会有很多的社会实践,可以将学生安排到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另外,艺术类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规模有限,因此会招聘一些符合项目要求的兼职人员,通常会愿意选择艺术类的学生。

(二)以学校资源为依托

艺术类学生的发展、创业都和学校具有密切联系,都离不开学生的支持,包括技术方面和人力资源方面。高校本身也很注重学生的就业率,这是评价学校教学成果的有力体现,因此高校很关注学生在创业时的具体情况。另外,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技术方面的问题,也会自觉地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寻求帮助。

(三)以地域文化为支撑

艺术类学生在创业时需要有良好和宽松的环境,经济建设要好,文化环境建设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就为北京和上海的艺术类学生提供了创业的机遇,上海和北京城市发展较好,经济发展及文化建设条件都很好,可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保障,让学生有更多的创业机会。

三、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共生”模式探析

(一)注重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

很多学生在创业的时候都会很有斗志,有着远大的目标,但落实到实践中去,就会发现现实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在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如果无法战胜就会放弃,而学生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学生自身缺乏足够的能力和经验,缺乏足够的资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低逆商,这就是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因此,学生在创业时,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逆商,让自己在遇到困境的时候,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用坚强的意志力去战胜困难,提高创业的成功率[1]。另外,学生还需要具备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业,还要掌握商业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在平日学习中,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在组织管理、管理创新及协作沟通等方面不断锻炼自己。

(二)实现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学校应该不断加深艺术类专业和创业教育的结合度,让其能够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采用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的模式,可以将材料、工艺、设计的理念教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从而让设计和制作之间实现有效连接,避免出现脱轨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将设计体现在实践中,实现对学生设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实际的设计工程或者设计任务加入到课堂内容中,为学生提供实战训练的机会,学生要根据教师布置的实战任务,进行市场调研、分析、整理、制定方案、设计方案一系列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师可以和学生分享一些成功的设计案例,将其中优秀的方法教授给学生,教师扮演企业委托者,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自己设计题目,模仿案例,进行设计,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合作,共同设计方案,合理分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组织协调能力。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并且要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想象,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三)创新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

1.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践者,因此要想提高艺术类创业教育,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高校应该培养和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发挥出教师的作用,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2]。当前,创业教育的教师很多本身并没有实际的创业经历,在进行教育时,大多数都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很少,无法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可以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组成教师队伍,为教师提供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提高教育水平。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以往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方式比较传统和单一,只是简单地将人才培养看作职业人才培养,或者是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将技巧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学校能够进行教学改革,不断研究创业教育,丰富学科基础,设置与创业相关的课程,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或者是实施学分制,丰富创业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让其更具开放性,还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通过创业学概念、成功企业案例等多样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树立创业的意识,将成功案例作为学生的榜样。建立课程体系需要体现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围绕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另外,学校还需要根据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邀请创业企业家和创业校友到学校分享经验,通过这种互动方式构建一个开放性课程,让学生更了解创业。

3.努力搭建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学校可以为艺术类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基地,包括创业工作室、俱乐部、市场营销协会等社团,并且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体现出学校的辅助作用。那些创业成绩较好的工作室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学生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建立一个创业工作室,工作室可以承揽一些校外企业的艺术设计业务,设计品牌形象、服装等内容[3]。这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提高动手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和客户沟通的能力。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总之,艺术类学生在创业上具有独特性,同时也有广阔的天地。因此,学校应该加强这类学生创业教育的力度,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多提供实践机会,提高艺术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业能力。

作者:黄梅荣 单位: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暄嵘.从“创意”走向“创业”:设计类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2):121-124.

[2]张冬梅,金天星,梁巍.实践导向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基于河北省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调研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94-96.

[3]林飞,郭亮.地力普通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四川理上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3-106.

第九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部分,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引导大学生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就业;自我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和情况,当前对高级蓝领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就业市场的供给,而人们在教育和就业观念上还没有从基础的高等教育转变过来,这就造成高等教育毕业生仍然比高职类的毕业生多,这对当前的就业市场是个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是对我国社会就业状况的挑战。因此,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成为了必然和必需,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则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随着我国大学的扩招,大学生群体在不断扩大,造成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缓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是为了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竞争能力,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就业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当今的大学里基本都开设了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有个准确的认识和定位,对社会的就业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与评估,同时对自我的未来生活有个预定的规划和分析。具体来说当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时间维度上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依据年级的不同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据学生所处的情况,在侧重点上有所区别和不同。对刚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最基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重点。这包括对自我进行角色的转变,即从高中生的状态转为大学生;对学校等周围环境与关系的适应,这即是一次对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一个评估,也是对大学新生的挑战。从以往的埋头学习,转变为松紧适度的自我约束为主的所谓的自由自在的学习生活;同时大一新生要加强对自我专业学习的认识,对未来的就业形式也要有所了解。而大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关注学生对自我知识和能力的积累,这种积累必须在明确的就业目标指导下,自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个积累的过程,强调对学生进行职业目标的确定,及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大三阶段的职业准备主要是对大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大四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基本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择业就业方面的教育,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和全面评估,对社会就业环境的全面调查与分析,根据实际就业环境,及时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

(2)从就业主体———学生的角度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评估、对就业环境和职业环境的分析及对自己职业目标的确立与展望规划。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进行全面的总结,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从自身实际出发,解决自己的劣势和缺点。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现在大学生就业上,就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将要面临的就业提前做出相应准备,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针对自己的劣势和缺点要及时地纠正与改变。而对就业环境与职业环境的分析,包括对当今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分析和对自己将要就业的职业环境做一个调查和分析,找出自己在社会和职业环境中的优势立足点。职业目标的确定及对职业未来的展望与规划是指大学生对自我职业目标要确定下来,并在自己对相关就业环境和职业环境有一定了解与掌握后,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要进行详细具体的策略规划与安排,并按照自己的目标前进。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问题就是就业问题,两个方面就是与就业相关的整体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培训和对就业的一个点———自主创业的教育与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包括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而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又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果的体现及延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对未来就业有个预设的准备,对自我能力、社会环境等各方面都有个实际的认识,使学生对就业不再恐惧和迷茫。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内容,必然会使学生对自己各方面认识得更加清晰,并对自己的未来事业有更充分的准备,同时也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3如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

3.1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界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第三本教育护照”,这个第三本护照指的就是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是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从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行为和选择上变被动为主动,并在走进就业市场前,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能力。概括来说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学习和创业技能的训练等。

3.2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创业教育方式方法过于片面和激情化。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除了基本的理论上的创业基础教育外,以创业竞赛和创业报告为模式的创业教育形式逐渐成为每年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内容。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创业的各类竞赛此起彼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种竞赛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围绕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理念,要求大学生进行自己的创业计划设计,获胜者会获得一定的风险投资以开启自己的创业之门。这种方式虽然有很大的创业教育作用,但其面对的毕竟是小部分学生群体,不能从全局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而以创业报告形式进行的创业教育模式,大多都是成功创业者对大学生的一个激情创业演讲,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意识,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创业报告的形式犹如画饼充饥,并不能带来实际的创业结果的产生,而且任何成功的创业案例都是不可复制的,因此这种创业报告模式又带有一定的局限性。(2)忽略国家、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创业教育,必然无法真正实现创业和成功创业。在这一点上,创业教育的进行与开展没有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缺乏适合的创业教育教材、必需的创业教育师资、系统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和对社会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总体性研究及把握。

3.3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

(1)加强学生对当今社会就业环境和就业状况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思考。众所周知,当前的社会经济虽然较前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但因为每年大学毕业生过多,当前的社会就业状况并不是很好,每年有一半的毕业生找不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这样一种情况,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学习时,要认真对待和学习,并从社会就业压力的角度,鼓励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职业就业观,从大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进行自主创业思考。

(2)从个人价值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教育,引导学生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方法,而自主创业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社会要发展,靠的是社会上的人,而一个人的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势必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如何在以后的就业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最大化。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自主创业,但自主创业的确能在各个方面激发个人的巨大潜能,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最大化。

(3)培养并激起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自主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和准备,为自主创业做好准备。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与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教育要贯穿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整个过程。要让学生明白并理解,就业和创业都是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时期,学生可以进行不同的选择,当创业意识没形成,或者创业条件不成熟时,学生可以选择择业式的就业,但内心深处必须有这种不服输、实现自我价值的创业意识心态,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不安于现状的生存生活方式。基于此认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要包括自己未来的创业性预设学习内容和准备,包括对将来相关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培训和提高。

(4)加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估,找到自己的优缺点,进而找到自己在自主创业上优势点,并进行全力的猛攻和努力,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创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个苦并快乐的过程,苦是因为一切需要自己去设计和亲为,乐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价值。但苦并不是不可操作的感受,如果能对自己有个合理、真实、准确的评估和定位,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点,以此为基础进行自主创业,这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个人的优势都是有区别的,兴趣点也是不同的,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发挥发展自己的优势,并做大做强,把自己的优势和创业点有效结合起来,再苦再累再难的创业,都会成为一个轻松实现自我价值的旅程。

4结语

总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涵盖大学阶段和走向社会两个阶段,也就是说,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要从大学开始,并延伸到自己未来的生活工作中。而创业教育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一部分,其重要程度比一般性的择业就业还要重要,因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不仅能缓解严重的就业压力,也能最大化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同时对社会经济和发展也是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作者:崔国庆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23-25.

[2]张月.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25(3):100-101.

第十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构建

摘要:

在总理提出双创的今天,同时当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发展持续不断动力的当代社会,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为社会各界思考的问题,而在校大学生正处在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如何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大学如何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随着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影响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链上的地位的重要因素就是创新。而创新最大的依赖就是人才,所以全球各个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创新人才的政策。在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领中,明确提出了我国要注重科学发展观,要改变过去粗旷式的发展方式,要进一步依赖创新给经济的动力。要从根本上落实这一国策,就需要培养大量的各行各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有活跃的思维,充沛的经历,但是另外一方面缺乏市场真实环境的锻炼,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都是很低的。那么如何在大学培育出创新创业人才,如何在大学环境中孕育类市场的环境,如何构建适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大学需要思考的。在这一领域,国家上有些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一、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学领域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的最初,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学生,随着这一理念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创新创业的精神,首创、冒险、追求卓越、独立的精神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另外一方面,创新创业的能力,例如快速适应的能力、敏锐的市场判断、对金钱的敏感性等等。从本质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当前及低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而提出的,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市场经理、培养适合创业的人格特征的一种教育内核。

二、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一)美国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就来源于美国,所以美国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探索也领先一步。在美国,基本上已经形成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三足鼎立的局面。比起其他的国家,美国模式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是一个从小学涵盖了大学的完整体系,在美国,绝大多数的小朋友在小学阶段就会加入以社区为单位的“青年商业社”,在这个团体当中,小朋友会进行真实的商业活动,自负盈亏,培养其基础的商业认知能力。另外一头,在大学阶段,美国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比较出名的有:百森商学院、贝勒大学、南加州大学模式,大学之间可以互相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二)其他国家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探索

其他国家在创新创业模式上作出比较多探索的有:英国模式,英国专门开设了一个针对18-25岁的在校大学生的课程体系。里面包含了两个部分,一个是模拟办公司,让学生在这个体系中从最开始的确定商业思想,团队组建、资金募集、路演商战、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就能紧跟市场步伐;另外一方面提供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的分享课程,在第一个体系的中间,插入分享课程以及创业复盘思考,对于创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拆分重组思考。另外一个在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就是日本,日本为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直接出台了《大学生技术转移促进法》,但是从该法案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对于大学生创业有侧重,更希望学生能够从科研的角度,进行技术成果的转化,不同于美国更鼓励学生从改善居民的生活方式的角度进行创业。总体而言,国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不同的国家依据各自的国情,也构建起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培养体系,虽然不同的国家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内涵还是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总结起来,还是可以看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包含了三个阶段:让大家对于创新创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拉近大学生和创新创业的关系;第二个阶段是在性格中植入创新创业的影子,让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人格的人,第三个阶段则是培养学生通过一系列真实的商业活动,能够真正成为懂经营的创新创业人才。其中大家都关注到,要想从本质上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必须转变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探索。

三、我国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相较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清华大学所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到现在,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但是和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解决当前较为严峻的大学生就业而提出的,和国外从根本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存在重大差别,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创立之初的功利性、理解的片面性带来了这一问题,当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将创新创业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同时将大学建设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对其进行各种政策、人才的倾斜,将社会创业、实践资源对大学进行导入,最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一)构建指导思想研究

在构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必须明确树立要讲创新创业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同样重视的作用,要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纳入培养目标体系中,从而保证创新创业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重点培育学校创新创业的氛围,同时能够在全社会打通创新创业的通道,能够形成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同时最终能够将创新教学、创新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实战、创新创业复盘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最终成为既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又具有创新创业人格的人才。

(二)构建体系内容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打通,将学习、模拟、实战、复盘进行融合,总结起来,可以搭建一个针对各个高校特色的“一核心、三平台、九模块”的教育体系,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着手。

1.创新创业培养核心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培养出具有强烈创新愿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够对市场有敏锐的判断能力。

2.搭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三平台

平台的搭建是围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不同阶段,也就是包含了创新创业基础平台、创新创业模拟平台以及创新创业实战综合平台。

(1)创新创业基础平台。创新创业除了对人才的素质本身做出了一定的要求之外,更多的还需要构建稳健的创新创业理论。当大学生进入大学,学校就要开始一系列理论基础知识的培养。课程的来源需要考虑基于大学生数据分析得出的能力模型和创新创业所需人才的素质模型进行对比,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开发,查漏补缺,比如针对刚进入的大学生开展“创业理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培养其对于创新创业的认知以及启发他们对于创新创业的热爱,然后在大二、大三阶段有目的的开展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例如开展“KAB创业指导系列讲座”、“创业关键阶段分析”、“创业过程中所需要要的人际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在对创新创业有认知的基础上对于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创业链条上的关键环节进行识别同时夯实知识储备。同时面对高年级的学生,需要开展“创业实战”以及社会创业人士资源的导入课程,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也就是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要将创业的品质、创新的精神、创业的才能变成一系列系统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灌输。

(2)构建创新创业模拟平台。创新创业模拟平台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基础知识之后,利用大学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进一步夯实自身的创业知识储备的过程,当前各个学校的经管中心基本上都配备了模拟经济管理软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行组队的方式,在软件上进行真实数据的模拟,同时为了使得学生对于创业链条上的关键环节进行认知,则需要对其中的关键模块,例如营销模块、会计模块、融资模块进行进一步的认知。同时另外一方面,当前金蝶软件针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开发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模拟系统,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实现24小时的实时模拟,帮助学生实现创业过程关键环节梳理、经营业务流程的熟悉,同时金蝶软件的另外一个优势在于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轮岗,对于真实市场环境中各个部门的职能分工有清晰的认识。在构建创新创业模拟平台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大赛,例如国际商务精英挑战赛、大学生营销策划大赛、经济论坛大赛等一系列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大赛,帮助学生新城创业团队的概念。

(3)构建创业实战综合平台。创业实战综合平台是三个平台中最为重要的平台,也是检验前两个平台搭建效果的工具。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如何在尽可能规避风险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展真实创业实践。大学需要在这一方面进行尽可能多的尝试,例如“挑战杯”就是一个对于真实市场环境贴合度很高的竞赛,高校在这一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同时另外一个方面,对于大学本身所有的空间资源进行尽可能多的利用,例如在大学空间范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创业实践岗位,同时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库,每年组建专门的评审团队,每年从项目库中选择2个左右的项目,由老师带队进行真实运营,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资金方面,由于个人融资能力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融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学校作为平台可以为学生融资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而另外一个适合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平台就是互联网,学校如何抓住互联网的机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平台,是现阶段学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3.确认对学生九大模块的强化管理

总体而言,需要培养一个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学生,需要在九大模块进一步加强能力,主要是创业认识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领导力人才培养、经济管理财务相关知识、创业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

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保障体系建设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要构建一个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保障。总体而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保障制度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高级别的创新创业体系组织领导机构

为引起大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同时能够提高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速度,有必要在学校范围内建立由学校党政组织、督导专家、各个条线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创新创业领导小组,以便能够获得更高范围资源调配的能力和权限。

(二)明确创新创业在学生培养体系中的地位

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设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创新创业目标,并且将其纳入学生培养体系,将现有的一些课程资源和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相结合,并且要有针对性的将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各个学科的专业课程当中,在尝试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引入选修制度,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讲创新创业的一些内容纳入到学生的考评体系当中,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

(三)尝试在学校建立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器

为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尝试,可以在学校,利用存量空间,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器,在孵化器内提供一系列保护学生的政策,将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一些扶持政策进行总结思考,同时可以在孵化器内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心理辅导、法律咨询、创业培训课程、创业企业家圆桌会议等一系列的服务。

作者:李伟 单位:菏泽学院

参考文献:

[1]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江苏高教,2004(6).

[2]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