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7篇)

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7篇)

第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创业教育创新

摘要:

新时期要实现高素养人才的有效培养,在大学教育阶段就需要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本文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二者结合的重要作用和对策,对于实现二者的融合,实现高校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作用;对策

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素养。为了实现学生有效就业,在大学教育阶段需要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另外,为了实现高素质人才的有效培养,还必须要能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使学生不仅能够在毕业后能够成功就业,还能够在就业后获得创造性的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前提。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的过程中,都把人品考核放在首位。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所录用的人才首先人品必须要端正,其次才是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从这个角度上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必须要有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保障。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是通过短期的技能培训就可以得到塑造的,需要通过长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才能实现。并且,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在长期内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表现,因此,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能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目前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开展的好坏,教育效果如何,主要依赖于学生的主观意识和主观努力程度。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突出,说明学生思想认识水平高,主观努力程度高,也说明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好。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能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观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择业观。正确的择业观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正确择业观的培养需要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之上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正确择业观,首先必须要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而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需要借助于思政教育。一旦学生三观正确,学生的人生奋斗目标就能够明确出来,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就能得以建立。学生有了正确的择业观,有了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学生在就产生一种为了目标不懈奋斗的精神,学生会产生战胜创业道路上一切困难的勇气。而只有学生有了正确的三观,学生才能够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发展联系起来,会将自己的个人奋斗与国家富强联系起来,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建立。

(二)有助于矫正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不良认识

在目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学生都容易产生了不良的思想认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也会产生偏差。在这种环境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有助于矫正学生的不良思想认识,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正确的认识。只有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提升了,学生就不会被动地接受一些人的对自己的就业安排,不会做出一些错误的从业选择。学生会根据自己内心所想,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创业,学生畏惧创业的不良心理会得以消除,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学生会充满勇气和激情,会抛弃自己急功近利的思想认识,会根据自己内心的创业理想,不断地奋斗前行。

(三)有助于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甚至会走不下去。如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也会保持内心的平静,学生会自觉用社会道德标准约束自我行为,会规范自己的创新创业行为,能够真正做到遵纪守法,恪守良知,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将更具活力。

(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能力直接影响到创新创业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般方法,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导和理论依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可以鉴定学生奋斗的决心和信息。同时,学生能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在恰当的时机作出准确的判断,学生就能够创新创业成功。另外,学校举行的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一种实践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可以更好地开始活动,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就能够在这种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五)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就会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得到提升,同时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能够积极思考,积极探究,学生能够在明确思想的引导下,在正确创新创业理念的引导下,参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实践的效果会得到提升。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各种潜能也能得到有效的挖掘。

(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境界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人的境界,包括人的道德水平,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结合,引导学生重视创新创业,提升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这样,学生就可以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境界中,实现自我的完善发展。我们知道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能够培养学生相关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能够确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目标,并能够使学生的品格和素养得以提升,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得到激发。而实现这些,都需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实现二者的结合,学生的境界和人生品味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对策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实现思政教育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结合,是实现高素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有效培养的基础。因此,在思政教育中需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第一,思政教育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首要内容,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首先,需要在教育目标中,融入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内容。思政教育要能够重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创业自觉意识,这些教育目标内容都需要在思政教育目标中得到体现。第二,思政教育需要加强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精神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思政教育目标中要能够融入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目标,能够在思政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创业精神教育。第三,思政教育要能够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核心,思政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目标,能够结合学科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有效培养重视学生社交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培养发展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以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理念为引导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以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理念为引导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二者结合的重要保障。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系列课程为支持,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内容实践性很强,相关课程内容形式是丰富多样的,这些内容多数能够受到学生欢迎。而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不是很受学生欢迎。高校要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首先,需要能实现这两种教育课程内容的融合,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作为学校要能够整合教育资源,能够组织专业队伍,立足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结合进行研究,能够把相关内容融合起来,构建新的课程教育体系。在新的课程教育体系构建中,要能够把课程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内容接合起来,设计好必修课程内容和选修课程内容。能够以思政教育基本思想为引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要保障新课程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丰富性和实践性。另外,学校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室,能够定期举行这方面的科研活动,加强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根据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情况,根据学生思想认识情况,进行新的课程教育内容的构建,保障能够把一些先进的创新创业内容引入到课程教育体系中去。不仅如此,大学教育要重视教育方式的改革,能够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以思政教育为引导,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和完善。要能够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为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引导学生能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知识技能,使学生能够制定科学可行的创业规划,能够不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突破,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以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理念为引导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对于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把校园文化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中去,是新时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强良好校园文化的创建工作。首先,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以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为引导,设置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比如,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学科竞赛活动,创业论坛活动,创业模拟大赛活动等。通过这种方式构建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训练和培养。另外,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比如,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开展一些教育活动,以爱国教育为主题开展一些活动等。通过主题教育活动,能够使学生对党的精神,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个人发展,个人选择等内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要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把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的进步有效联系起来,把个人创业与社会大环境,社会需要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社团活动,以思政教育为引导,以创业教育为主线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建设一些社团,在社团内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四)以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理念为引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以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理念为引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是实现二者融合的重要保障。我们知道目前高校内,能够有效承担起思政教育任务同时又能够承担起创新创业教育任务的教师队伍是缺乏的。要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必须要有综合素养高的教师队伍作为基础。学校加强这方面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学校需要选拔校内思政教育经验丰富,同时又热衷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资源,能够把这部分教师选拔出来,到企业中去锻炼,丰富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其次,在相关教师选出来之后,学校要加强这方面教师的培训工作,要能够阻止这部分教师参加一些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培训,思政教育培训,心理教育培训等活动,通过培训能够使这部分教师不仅掌握丰富的思政教育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具有较为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具有丰富的心理学教育经验。在相关教师培训之后,学校要鼓励这部分教师积极参加相关专业证书考核活动,通过考核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之后,才能组织这部分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去,作为教育精英力量,推动大学教育的发展。

总之,在大学教育阶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培养高素养综合发展人才的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是新时期高校的重要教育使命。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大学教育培养高素养的人才需要借助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实现,因此,加强二者的融合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实现实践层面上的结合,二者的有效结合的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依据融合和创新的思维,对大学思政教育资源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二者有效的结合,是目前大学教育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作者:戴婧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平.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2).

[2]马绪荣,申群喜,罗兆麟.略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第二篇: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摘要:

当前高校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热潮开始蔓延。在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加剧的背景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基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种,但是就业竞争力弱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高校需要能够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问题。该文主要对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以及提升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同时也正式的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目前我国高校也都开始纷纷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转变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能够为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这样学生无论在学习中、就业中或者在以后的工作中,都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勇于接受挑战。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以及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进而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和择业机会。

1大学生创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1.1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在21世纪初,仅有清华大学以及复旦大学等重点高校意识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开始引入创业教育课程,而大部分高校都还保持着传统的教育理念[1]。直到近年来,随着这些重点高校的探索和成果的展现,各大高校都开始意识到了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并将创业教育设置为高校教育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的创业启蒙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创业教育的开展时间比较短,所以在教育理论以及实践方面都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无法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教育方案。

1.2大学生创业政策现状分析

我国从2003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的、以大学生创业为基础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同时各省市在国家的号召下,也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比如在大学生的创业注册上,为大学生开辟了绿色通道,省去繁琐的程序,能够优先注册。在税收方面,对于学生创业的企业可以免征或者削减一定期限的个人所得税。同时在创业的培训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相关部门也提供了相应的培训补贴以及免费咨询、指导帮扶业务,并为一些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低保。

1.3大学生创业的问题分析

首先,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足,意志不坚定。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意愿,但是能够真正付出创业行动的人却非常少;同时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更注重形式,不想从小事做起,对创业可行性的分析不足[2]。其次,大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不足,通过对很多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而且对于创业的程序等认识不足。再次,大学生创业经营理念不足,创业不是仅凭一腔热忱就可以的,其是一个非常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但是很多学生只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人事、财务以及营销等完全不懂,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最后,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是大部分创业者难以付出实际行动的主要原因。

2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促进作用的策略

2.1建立以人为本,人人创新的教育理念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学校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门教育课程面向的是全体的学生,而并非只面向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明白,每个人都具有创业的潜力,而且创业精神应该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具备的品质。同时通过学校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激发和挖掘,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并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创业的队伍中。

2.2注重创业实践,创新培养模式

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育教学来完成,对教育的改革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创业人才,学校必须要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注重实践教育[3]。通过实训基地、实验课程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以学生的专业为基础,通过与规划课的结合,校内外教师的双重指导和培养,对实践教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鼓励在校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技能比拼等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创业信心,将学生的学与工的具体应用结合在一起。同时,高校还可以着重开展订单式培养计划,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进而使学生的专业条件与企业的需求相符,推动学生的就业。同时学校还需要建立与学生就业创业相符的特色课程体系,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作为教育的重点,分阶段进行指导,使得整个课程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可以在大一的阶段,为学生开设专业以及职业的理想课程,使学生对专业有更好的认识,对将来的就业有初步的规划。在大二的阶段,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应的课程并培养创业意识。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则着重对学生实施就业指导,使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职业生涯意识,并做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2.3强调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结合,用创业带动就业

随着创新教育的发展,学校需要能够进一步加强创新与创业的结合,通过实践机会的创设以及优惠政策的鼓励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决心,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力和思维,进而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首先,以现有的政策为依据,加强思想指导。学生通过KAB创业以及创业指导等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认识到创业的优势,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建立创业意识。同时学校通过对学生创业心理的引导,建立学生创业的信心,可以通过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创业精英以及某个创新行业的领军人物等组成就业指导导师团队,通过讲座、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创业的正确认识,了解相关的创业政策、程序等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既认清创业的优势条件,同时也要认识到创业中资金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等劣势的存在,从而使得学生在将来的创业中能够有充足的准备,使学生少走弯路,降低创业风险,同时能够在学校的学习阶段注意技能的提升、经验的积累。其次,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学校需要结合政府出台的与学生创业相关的政策以及学校自身的情况,建立创新创业培训基地。通过学校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无缝对接,扶持“种子”项目的发展,并提供一定的扶持资金,为学生的创业做好铺垫。同时在校内学校还需要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比赛、创业实践大赛等赛事,而大赛的奖励即为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以及创业项目指导,在提升学生参赛积极性的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创业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要能够对现代的教育进行积极的创新,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以及专业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同时还需要对创业教育进行创新,为学生的创业奠定基础,利用创业带动就业,而这也将是未来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所以各高校都需要能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途径。

作者:丘红映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管明清.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探析[J].科教导刊,2012(31):227-227,254.

[2]王晓红,杜文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2):28-29.

[3]田蕾.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5):60-62

第三篇: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在“新常态”背景下,掀起了一股大众创业的新热潮,而其中的主力军就是当代的大学生。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创新来推动,面对大学生就业供求的的矛盾,互联网创新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1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现状

近年来,一股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浪潮在大学生中掀起。可能创业刚开始的阶段,生意并不是很好,但整个创业团队的勇于探索与广谋出路的努力与经验是宝贵的。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各高校的创业园中参与的行业众多,但与一些高科技行业的却十分少。

2互联网创业的特点

2.1成本低

对于大学生来讲,影响创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他们没有收入来源,而互联网创业的成本与实体创业相比,相对较低,可能一台可以入网的电脑,你就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

2.2门槛低

对于大学生现有的知识,已足以掌握对电脑灵活的操作,创业者只需要掌握基本的操作便可以经营,即使毫无经验,经过短暂的自学或是接受相关的培训也可以迅速经营,并不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

2.3风险低

互联网创业,因其投入资金较少,门槛相对也比较低,就算创业者失败了,损失也并不是很大,还在大学生可承受的范围内。并且从一次的失败中,大学生如果有良好的抗压心理,积极地乐观心态,还可以获得创业阶段时期非常宝贵的经验,为自己日后的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4领域广

互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创业领域也非常广,像高科技领域行业、智力服务领域行业、连锁加盟领域行业、开网店推荐商机等等领域。另外,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消费观念等等都发生了变化。在以后涉及的领域将会更加的广泛,所以大学生们的创业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3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3.1教育师资队伍匮乏、方法手段待加强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相关的指导老师较为匮乏,那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指导老师就更加匮乏了。并且大多数老师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缺乏相关的实践教学,并不能让大学生很好的理解创新创业教育。

3.2大学生自身不成熟的表现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多数大学生想凭捷径登上人生巅峰。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积极创业,富有激情。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限于经验不总,刚开始对项目没有全面的了解,必定会是一番辛酸苦楚的过程。抱有太美好的理想,遭到现实无情的打击,如果心理承受压力并不是很强大,就会失去对创业的信心,很容易创业失败。对于互联网创业,不仅需要大学生强烈的创业意识,还必须要具备卓越的管理才能和积极面对挫折的心态,有坚持不懈的决心。长期的应试教育是大学生缺乏实践与处理事情的灵活思维。一个完备的创业团队,要有一个具有敏锐反应能力、处理事务灵活的团队领导,具有超强抗压能力的团队,并且人际交往能力也非常重要,这都需要大学生方方面面的才能。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长期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对于实践环节并没有过多的接触。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创业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很多大学生出自贫困家庭,苦于生计,都放弃了创业,为缓解生活压力,不得不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以维持生计。!或者是借他人的钱或借高利贷等等来进行创业,选择白手起家,但这样却存在很大的风险。而对于初一家庭富裕的学生,他们过于注重个人享乐,就想追求一些高工资好待遇的工作,但是他们并没有相关经验,由于这些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并没有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开始抱怨,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3.3创业扶持项目难以一一落实

虽然国家、社会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并给予一定的创业扶持,但苦于大学生创业人数众多。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执行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的创业,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性质有很大差异,资金提供的来源也不同,大学生创业的数量也众多,难以一一落实到每个大学生。

结束语

我国的互联网技术水平现在以基本达到世界的发现水平,这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在新常态下,企业、学校、政府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打造一个全方位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全方面的综合发展。并且互联网创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鼓励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创新创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难的现状。

作者:陈奕均 单位:南开(融侨)中学

参考文献

[1]张金山,孙晓放,赵容.基于“互联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6.

[2]王江,苑淑玲.浅析“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J].亚太教育,2016.

第四篇:双创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摘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照“双创”的时代要求,通过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应从明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明确创新创业工作职责、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现创新创业全程教学等方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

“双创”;创新创业体系;大学生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就业压力的剧增,总理早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后作为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写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并定于每年十月举行“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为推动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各高校纷纷按照文件要求,积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截止至2015年,全国已经有82%的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达到12.2亿元。[1]但是,对照“双创”的时代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双创”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率具有重要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双创”时代强化了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责任与义务,必然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普及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育人全过程[2]。高校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延伸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及与社会对接,有利于实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环境的结合;有利于根据市场需要定制人才,提升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潜力,尽早做好人生职业规划,使人才培养更具目标性、应用性,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机构,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对学生来讲,就是学生素质全面提升,不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创业能力与水平等延展性素质同步提升,学生发现机会寻求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3]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

(二)创新创业拉动就业,提升大学生就业率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指出,面对就业压力加大形势,必须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为促进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新动能。“青年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他们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将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和带动作用,增强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4]自从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剧增,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原有的就业观念难以适应社会。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阵地,应当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不仅仅是求职者,也可以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进而鼓励大学生创业。这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为避免人力资源浪费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5]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对部分怀有强烈创业梦想的大学生给予专门的培训和资金、政策扶持,引导部分大学生由“求职者”变为“创业者”,利用知识和技能在各领域进行创新并开创事业,不仅实现了自身就业,进而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促进社会就业岗位的增加,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大大提升大学生就业率。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模糊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虽然当前各高校根据教育部要求和各地实际,都陆续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思想上对本门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模糊。很多高校将创新创业课列为选修课,未纳入必修课程管理,学分少,开设时间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与间断性。在创业教育理念上,认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因此,不鼓励大学生创业,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当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背离,较少鼓励大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积极创业,甚至认为“创业教育是社会的事,不是高校的社会责任,其针对的仅仅是待就业人群”,须不知“创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基本素养,应由学校来铸就”,[6]造成“很难真正理解其人才素质培养的内在价值,因而不愿在教学层面推进普遍的创业教育。”[2]

(二)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缺乏,课程体系不健全

业内普遍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还只是停留在普适性、通识性层面,这些教育聚焦于创业过程中的具体的操作细节,但不成体系,没有形成学科,也没有创业的专业,而“没有学科和专业的支撑,普适性的教育是走不远的”。[7]很多高校把创业教育作为应急权宜之计,只是作为一种阶段性教育,没有贯穿教育培养的全过程,而且开设课时短,授众仅针对毕业生,并没有实行从大一到大四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全程化教学,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创业教育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且创业教育还应该帮助人们持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创业环境变化,因此创业教育的实施是持续不断的。”[6]当前这种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关于创业教育的滞后性、临时性、突击性,造成教学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权威性教材,很多高校在创业教育模块难以确定教材。授课教师只能从网上找资料,下载一些相关内容,设立几个专题,教学内容机械,这就造成教学内容随意性大,不规范、不系统。有些高校虽然有编制了校本教材,但存在内容不充实、知识滞后、理论指导性与实用性不强等缺点,政策性介绍比较多,创业教育指导性弱,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够,缺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教育与引导。

(三)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必要途径。虽然有些高校比较重视实践环节,如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组织学生赴相关企事业单位现场实践等,但是大多数高校由于受制于专项资金投入和场地条件的局限等,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更没有紧密结合各专业特点,开展特色教学。教学形式普遍存在以理论灌输为主、轻实践教学的特点,缺乏开展情景模拟、市场实践、个性化指导、创业竞赛等有效教学活动。即使邀请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做相关主题报告,但由于缺乏连续性,仅仅只能起到表面化、情绪化的作用,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导致学生总体感觉创新创业课枯燥乏味、不实用,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转化为创业行动。

(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队伍缺乏,专业化程度低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专业性与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课程,既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如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又需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当前,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课缺乏专任教师,而且其专业背景大相径庭,知识结构难以满足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研究作为一个专门职业来对待,造成教学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而且作为新兴的教学科目,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大多缺乏专业系统培训和实践历练,对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考量不够,“除极少数优秀人才外,多数教师采用纯知识讲授方式,缺少实践中的真知灼见,难免纸上谈兵。”[8]即使有些高校聘请一些校外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但由于外聘教师工作繁忙,难以系统讲授课程内容,往往讲创业经历和人生感受的“心灵鸡汤”多,随意性大,收效欠佳。

三、按照“双创”要求,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路径

(一)提升认识,明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强调“各地区、各高校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统筹推进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因此,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工作。“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学校来讲,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牢固确立,即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转变,由单纯面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面对全体学生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同时,各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正规化、常规化,并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的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折算为学分,积极引导和奖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将创新创业作为丰富人生、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领导,明确创新创业工作职责

加强领导是关键。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要贯彻“一把手工程”,学校层面应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学生工作、就业、团委、资产与实验室工作的校领导为副组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宣传部、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团委、网络中心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二级学院的院长,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相关主管部门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和要求,研究部署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工作,审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统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评价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等。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建立多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参与。同时,各二级学院相应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各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工作,为本学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策划、指导工作,多渠道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三)增加投入,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

各高校要应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按照国家和相关主管部门的要求,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资金以及社会捐赠等经费,保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为课程研究、教师培训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在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基础上,将课程建设、创新创业训练、聘请校内外创业导师、创业竞赛、实验室建设以及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优化专项资金支出机构,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价机制,确保专款专用,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根据需要设立师生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科研经费适度向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倾斜,重点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科研潜质的大学生开展新兴产业的创新科研工作,不断夯实创新创业教育的物质基础。此外,学校还可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对有突出成绩的大学生进行奖励,对大学生优秀的创业项目予以资助,从而营造校园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整合力量,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师资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各高校要明确全体创新创业课程教师教育责任,加强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要和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稳定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注重加强培训与外出实践,建立一支具有较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能力、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与责任感的“双师型”队伍。首先,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和研究,对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积极培养选拔好学科带头人。其次,选拔一些有创新创业经验和兴趣的教师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再次,定期选派创新创业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等,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导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同时,可以积极探索建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考评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内容。此外,在加强校内“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同时,“走出去、引进来”,聘请校外优秀社会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兼职教师,如聘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和各行业知名管理者组成校外专家团队等,同时制定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定期考核,规范管理,以确保成效。

(五)注重实践,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大学创新创业课程要紧密结合本校实际,突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密切按照社会需求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等。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实验室和技能训练中心的建设,实现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共享,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模拟实训基地。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的同时,关门教学显然已不适应当代日趋激烈的就业创业竞争趋势,要积极创新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开门办学,整合校企资源,推动学校和社会相关单位的实质性合作,如引进企业在学校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师生参与项目研究,校企共同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在原有校企合作办定向人才培养班等协同育人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及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激励大学生想创新、敢创业,以此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成功率。

(六)优化体系,实现创新创业全程教学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对课程的建设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助于课程指导与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和社会大环境的需要与时俱进,在扩充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同时,通过不断探究掌握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矛盾规律等,重视实证性和应用性研究,编制符合学校专业特色和实际的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建构可操作性强的应用型理论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并不断在实践中提升学科的系统性、严谨性和科学性,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开展。此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根据大学的各年级各阶段有不同的特色和侧重点,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基本素养得到系统的培养”[9],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融入知识讲授、课堂研讨、见习实习等专业教学的的各个环节,促进有机融合,从而不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

总之,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整合师资队伍力量,“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构建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想创新、敢竞争、真创业,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

作者:杨杰 单位: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盛利,等.“双创”时代创业教育需政校企协同创新[N].科技日报,2015-11-19(07).

[2]李家华.创业教育亟须突破三大困境[N].人民日报,2012-06-15(018).

[3]唐景莉.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落地生根[N].中国教育报,2016-03-10(04).

[4]刘延东.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EB/OL].

[5]郭冰清.创业教育:大学教育的新拓展[N],光明日报,2013-07-28(07).

[6]袁志勇.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堪忧[N].科技日报,2010-04-02(07).

[7]夏旭田.创业教育困局:“创业无学论”与专业学科的空白[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04-01(07).

[8]路军.高校创业教育五大难题待破解[N].中国教育报,2013-04-01(04).

[9]应永胜.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解析及借鉴[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33(12):86

第五篇: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

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过来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遇;高校通过与地方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搭建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平台,不仅带动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文章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旨在为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建言献策。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区域经济;影响;促进

一、引言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已经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国家以及各高校都在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鼓励大学生创业就是其中之一,许多大学以各种形式开展了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活动,这不仅仅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创业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互助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当下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已经成了社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大到国家发展,小到各类各业的发展都需要拥有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人才争夺战。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人才是其取得竞争地位,实现发展的关键和推动力。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这必然离不开创业人才的参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是否拥有创业型人才以及拥有创业型人才的多少能够反映出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人才资源是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技能的,进而获得发展经济的头脑和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生产方式,养成现代社会生活价值观和态度,进而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对创业教育的影响

第一,更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伴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已经开始瞄准市场,依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来针对性的制定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改善了以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脱离社会实践的状况。如今的高校人才培养十分注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并且予以有效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第二,引导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社会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创业教育必须满足高校的日常教学任务,而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宜,做到有机融合,寻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点,构建起互惠互利的关系,以使得地方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有效发挥。地方经济发展要做好升级换代工作,以确保其健康、有序和稳定发展,而高校也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其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四、创业教育与地域经济发展有效融合

第一,目前人们国家的综合创新能力依然不足,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积极结合国家长远经济发展,一定要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使得经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好地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服务。第二,高校创业教育应该具有高科技眼光,提升高新科技的创业水平。这首先需要高校对学生进行高新科技创业教育,积极开展知识密集型创业活动,并予以必要的指导,有效提升大学生高新科技创业的有效率。设立高新科技创业课程。高校通过开展此类课程给学生科技创业予以指导,提升学生科技创业的意识,让学生了解科技创业所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第三,创业教育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创业是以及市场发展需要而采取的针对性策略,有效创业的实现不能够脱离实际,必须与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高校应该立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多方整合资源,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有效服务。例如一个以旅游为经济发展来源的地方,高校就可以据此开展一些与旅游相关的课程。第四,创业教育要注重信息化。当前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素质是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高校创业教育也应该积极结合信息化教育,高校可以开展一些与信息化相关的活动,例如网站的创建、网店的开设以及网络自由创业的进行。与传统行业相比,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而且具有传统行业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其门槛低、发展潜力大、知识含量高,非常适合创业教育。

作者:喻念念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兆信,王志强,刘婵娟.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之维[J].教育研究,2015(2).

[2]汪卫平,魏善春.大学生学业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5(2).

[3]李光勤.基于创业教育视角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2).

[4]冯滨鲁,吴明,王滨芳.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3).

[5]贺建民,郭永强.构建地方院校创业教育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第六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大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便成为各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其自身功能的内在要求,对解决创业教育中存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河北省实际情况出发,深入探究加强我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从而更好地实现我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当下,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步入了大众化阶段。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创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我省的高等教育也面临重大挑战。因此,我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就必须要着眼于“应用型”的办学特点,应当注重强调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相结合。创业是一种通过资金与能力开创新企业,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过程,那么创业成功,还可以带来可观的就业联动效应。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DECD)有一项统计分析表明,创业活动频繁的国家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低,而创业活动少的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高。因此,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加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我省近年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处于刚刚起步、缓慢发展阶段。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我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相统一为目标,通过将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内化成学生自身的教育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全面结合,进而为社会输送适应创新型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全面应用型人才。

1我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对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模糊,还未真正向应用型转型。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被许多高校片面的理解为就业教育的一部分,多数的本科院校迫于国家政策的出台而被动地接受转型,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还一直沿袭着学术型的走向,因此,很多本科院校未能在课程教学上实现真正向应用型转型。(2)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还以突出理论教学为主,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基本还是一块电子屏幕加一个教学PPT,教学场地、硬件设备、教学模式与方法达不到应用性与实践性的要求。课程设置主要是:大一、大二是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大三、大四阶段为就业指导课程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而且基本停留在课堂教学阶段,没有延伸到就业市场与企业应用,学生只有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才有接触行业与市场的短期实习机会。所以,当前我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模式既没有市场理论,也没有应用实践,对人才的培养没有过程指导,比较盲目,完全无法适应当前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要求。(3)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且缺少实践性教学经验。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的重要保障,是要具有专业理论扎实与实践经验丰富兼备的教师队伍。然而,我省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并不合理,其中,很大一部分创业指导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关培训,自身也未从事过创业活动,而是仅凭个人经验来指导学生创业,而属于高校招生就业机构的专业指导教师所占比例却非常低。已有师资力量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切实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

2优化我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路径

2.1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理念

认清我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情况,从根本上改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后认识。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认清形势,应当明确的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其他研究性高校或是高职高专院校有着明显的区别,其办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省这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数是普通的地方本科高校或是独立学院,本身的综合实力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长远发展,关键是要构建自己的教学特色。我国通过高考升入高等院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应用型本科学校的生源质量不会太高,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不浓。但这些学生的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要好一些,更迫切需要证明和展示自己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会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办出学校的应用特色,服务地方产业经济。

2.2构建我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实现我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科学化,进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就应该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利用企业扶持,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和实践学习活动。学校除了可以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的合作关系,还可与企业合作设立专门的创业培训班,开展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可在学校范围内招收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专门、系统的培养,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得到真正的建立。同时,在激发学生斗志方面,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创业大赛,通过开展创业大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宣传创业知识,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另外,为了更好地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我们还要加大力度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具体来讲,是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课程体系。从我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理念,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为导向,规划与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划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课程模块,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加基础课的课时量,通过公共课或者创业普及课程,来介绍与创业相关的基本常识与基础理论,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与理解,有效推动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其次,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加强以培养学生实践与创业能力作为教育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估体系,探索出一套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应用型实践课程教学课程模式,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第三,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创业教育教材是联系与实现创业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重要纽带与依托。我省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选用部级或省部级精品创业教育教材,同时也要从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出发,结合我省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情况,成立并完善创业教育课程教研室,聘请有资历的企业家参与教材的编写与课程教学大纲的编撰,形成一套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特点的创新创业教材体系。

2.3优化我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应用型本科院校成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是培养“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我们的高校教师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加强对在校专职教师的创业理论培训,培养教师的创业实践技能,建设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才能开展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专任教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专职教师提供参加企业管理实践的锻炼机会,提升专职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此外,针对我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现实困境,我们可以通过人才引进或与其他高校共享创业教育教师资源的方式,弥补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现有资源,聘请优秀青年和创业经验丰富的企业精英担任兼职创业教育指导教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本校专职教师的创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视野。通过高校创业教师资源共享,在各高校之间形成互助创业教育模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各高校之间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经验的交流,还有利于节约成本,有助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发展,进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我们认为,构建“专兼结合”的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水平的有力保障。

3结语

当前,我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处于关键的转型与发展阶段,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之下,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日益显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我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把握机遇,积极探索发展与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建立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不断推动我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为国家和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根本目标。

作者:张玉萍 单位: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教育研究,2015.

[2]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

[3]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

[4]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

[5]石丹林,谌虹编.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第七篇:TRIZ理论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摘要】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随着TRIZ理论在我国的不断推广,特别是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推行,研究和运用TRIZ理论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高水平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逐步成为目前高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TRIZ理论;大学生;创新创业

1TRIZ理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

TRIZ理论,即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被称为“神奇的点金术”,由前苏联著名的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在1946年创立提出的,因此他也被称为TRIZ理论之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实践,人们逐渐地认识到,TRIZ理论不仅仅可以用于科学技术发明,也适用于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培养,具有深远的普遍性和应用性。上世纪80年代以前,TRIZ理论被封锁在前苏联作为国家机密,随着苏联解体,一大批专家转移到欧美各国家,逐渐将TRIZ理论解密,并在许多大型企业推广应用,比如美国的福特公司利用TRIZ理论每年创造10亿多美元的利润,韩国的三星公司每年利用TRIZ理论指导创新发明,节约成本超过15亿美元,并成功申请52项专利技术,摩托罗拉、波音、克莱斯勒等公司均利用TRIZ理论进行产品的研发和创新研究,都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目前,欧美国家的科学家称TRIZ理论为“超级发明术”,帮助人类最大限度地开发发明创造潜能,开展发明创造和创新创业,它的应用利于逐渐从工程技术领域扩展到社会、管理以及其他各个方面。

2TRIZ理论在高校的应用情况

TRIZ理论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可谓的思想武器和“方法论”,它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自1992年开始,TRIZ理论逐渐推广至全世界,在企业界和各大高校逐渐开设TRIZ理论研究的课程和研究机构,目前,在理工类的大学中,TRIZ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均有普遍的开展。我国从事TRIZ理论创新创业教育主阵地是高等院校,现在在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济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几十个高等院校,都已经引入并开展了TRIZ理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应用理论,并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

3基于TRIZ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实践途径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涉及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3.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大学生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近些年来,绝大多数的企业和用人单位都十分看重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并且对于学生而言,以TRIZ理论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引发大学生的浓厚兴趣,将这种科学理论应用到学习和工作思维当中,具有很大的裨益。

3.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课堂

这里提到的课堂,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依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高等院校要全面修订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养方案,并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挥最大潜能为目标,并充分增加实践和实训环节,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载体,充分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逐步在我们的引导下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3.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有专业导师,并投入专项资金

以TRIZ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专业的导师配备,开展更专业的TRIZ理论思维的指导,例如专业的掌握TRIZ理论的辅导员队伍,为大学生提供理论支持、技术支持以及资金支持。要有效地结合大学生的专业和本身特长,开展各类、各型活动,例如TRIZ理论科技讲座、科技竞赛、技术改造等,建立专项资金,从小到大,以点带面,逐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新创业成就。

3.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紧密依托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体,它的运行和管理比较灵活,并且具有自主性和自发性。因此,以TRIZ理论为基础建立和扶植学生社团,可以极大地激发这些具有共同目标的大学生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共同努力,共同实践,从原始的“灌输”转化为“内化”,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水平。

作者:韩巍 王黎黎 齐元俊 张荣江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兆华,黄丽.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教育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4):11~12.

[2]杜洁.基于TRIZ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要素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4.

[3]廖翠玲.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49):244~245.

[4]黄琴.基于TRIZ理论的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方法探索[J].科技信息,2012(9):22.

[5]陈永辉,张春峰.基于TRIZ理论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5(19):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