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创新探微(10篇)

高校创业教育创新探微(10篇)

第一篇:高校环境协同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

【摘要】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日本存在较大差距。近几年政府连续推出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企业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因此,协同高校内外环境开展创新创业驾驭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通过走访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到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接受情况,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重要作用

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至今有10多年的时间,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及创业条件等方面与美国、日本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要求,并在顶层设计、强化育人特色、规划课程体系、制定长效机制、完善制度保障等环节开展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也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向了新的高潮。

一、政府和企业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1、政府政策

政府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及其回应性:近年来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了许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利的政策。我们在河北省的10所最具代表性的高校内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8份,其中有效问卷384份,回收率96%。此次问卷调查对象覆盖面较广,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知晓率和受益率不高,政策的回应性并不乐观。

2、企业措施

(1)企业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河北省各企业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也做出了很大努力。河北省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和地区的政策,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让“万众”创新用于“大众”创业,减少对创新转化的限制,加强创新转化的对接,增强创新转化活力。

(2)大学生对企业的关注度。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企业的关注度没有想象中的高。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当地企业提供的实习情况不清楚,说明虽然企业为在校大学上提供了实习机会,但是这些信息的利用率不高。科技作品在企业的帮助下转化为科技成果了解情况也不乐观。一方面证明了高校创新的科技作品确实不是很多,在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虽然企业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但是学生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成果了解程度不够,只做到了一小部分学生参与到了创新创业活动之中,在这方面还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二、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

大部分大学生是认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但考虑到实际情况也有人认为风险大,得不偿失。对于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学生的反映各异,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总体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但若想让学生表现出满意甚至是很满意的态度,高校还应做出更多的努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的考核机制,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待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就像普通的选修课一样,对创新创业课程了解程度低。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课充满期待。

三、高校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

高校作为大学生活跃的重要平台,也是连接学生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重要纽带。在走访河北省重点高校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河北省的高校也在有序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与此同时师资队伍也在筹建中,创新创业类的比赛有专项资金的支持,进展的比较顺利,高校也创办了“创业孵化园”或者是“创客空间”等,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类的活动的过程中确实收到了不错地效果。所以学校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的比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培养一批拥有较高的创新创业意识、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对政府政策回应率和企业需求的关注度。另外,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突出特点,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必然要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适应“互联网化”的时代要求。为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对政府政策回应率和企业需求的关注度,学校应加强网路平台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倡双导师制度。即建立校内创业导师+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团队合作制度。在建设师资力量的前期我们可以从企业中聘请一些既具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家到学校任兼职教师;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当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企业创办经营以及各种研究活动,努力培养一支属于高校自己的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后期的创新创业教育积蓄师资力量。

3、提升协同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高校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应该充当更重要的角色——协同高校内外环境,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专业课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相结合。另外,高校部门之间的协同发展如果有一套完善的工作体系将更有利于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学校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同发展可以通过共建创业园、创新基地、等形式,实现政、校、企、三者协同运作、共同发展。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搭建一个拥有更多机遇与挑战和展现自我的平台。

作者:马欢欢 周燕 马波 杜芊芊 田铖 张浩 张硕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

2016年河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部级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0086014

【参考文献】

[1]余琛琳,汤球,赵善民,等.探索构建基于比较医学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180-182.

[2]刘志华.关于促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建议[J].中国高新区,2015-03-20.

第二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摘要:

在全球知识经济时展的影响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出了日新月异式的发展,知识经济在为我国市场经济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导致我国市场经济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我国创新型人才短缺,无法有效应对知识经济时展的需求。我国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主要输出地,近年来虽然针对创新型人才短缺问题,在新课改的倡导下也进行了多次改革,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以及资金、师资短缺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仍然有待提升和完善。为此,本文站在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通过对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详细论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希望通过以下研究对进一步缓解社会创新创业人才短缺问题有所帮助,进而借助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型人才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起高校的普遍重视,各高校积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且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取得的成就。(1)培养目标的不断调整。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看到了对学生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还意识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利用高校的自身条件,在执行创新创业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2)课程设置趋于合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对高校课程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以重在培养学生能力的科学化、合理化的课程安排顺应当今社会发展潮流。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鼓励学生创业,课程设置的知识的深度和宽度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部分高校为了利于学生的发展,采取了自由选课学分制,打破了传统的必修式思维,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课程安排的趋于合理化在优化了教学结构的同时也消除了标准化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压力。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1)缺乏足够重视。首先,高等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却忽视了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的培养。同时,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注重理论研究却忽视实际操作;其次,高等院校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评估有着明确具体的标准,但是对于能力的评估却模糊抽象,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客观、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自身能力。院校高层领导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缺乏足够重视,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处于院校二级学科的尴尬局面。(2)教学模式单一。虽然我国拥有人数众多的高素质人才,但是我国人才培养面临着结构性失衡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教学模式单一,使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丧失了自身的个性和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部分高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在选课时由于有人数要求,导致一些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课程,甚至一些选修课因为选修人数过少而取消,把学生重新安排在其他的选修课中,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欲望。

二、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途径

1.科学定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业创新教育涉及范围较广,它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一特性导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统一标准。因此,高校应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树立正确的学科定位,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完美结合。

2.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注重多样化发展,从院校类型、教育阶段和所处地区差异出发,构建独具自身特色且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综合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应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型高校应重点关注对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对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

3.重视实践锻炼。实践是检验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石,院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实践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实践为主体,在实践中渗透相应的理论知识。为此,高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量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理论结合实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教师应在实践中结合自身经验,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有计划地开展经验交流会,实现教师思维的互动,弥补教师思维的不足,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巨大成效。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积极探索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不仅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红亮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文娟,姚冠新,任泽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02).

[2]卢宝臣.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

[3]张恩韶,李清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02).

[4]夏小华.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以美国、德国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4,(06).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为了符合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趋势,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设置更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实现中国高校从“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质变。本文着重从构建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支持体系的意义、目的、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支持体系

一、构建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支持体系的意义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心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创业型社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高校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栋梁之才的使命,必须针对大学生设置并实施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中国高校要实现从“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质变,把培养“创业型企业家”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重任。创业型大学在知识经济中将起到绝对性重要作用,它们是衍生新公司和新产业的母体,同时又是合作创新的主体,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最终实现创业型经济增长。

二、构建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支持体系的目的

在现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远远超过空缺岗位的数量。创业教育的实施既可以全面改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观念,加强他们的创业技能,也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同时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支持体系实施在创业教育中,将有利于彻底革除传统思政教育的诸多弊端,推动和引导高等思政教育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加速前行,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契机和突破口。

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包含教学、科研、实践体系,可以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并以自己的积极行动影响社会、改善现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较高的道德水平,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2、有利于拓宽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高校创业教育在进行创业的战略决策、团队管理、创业融资等实际操作流程,还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及社会公益意识的教育,这些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支持体系能够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实现高校创业教育培养有社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大学生的目标,能够进一步拓宽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三、构建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支持体系的途径

1、将思政教育内化为创业教育

根据调研,我国大学生大一、大二期间普遍接受总计180学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把创业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将全面深化我国的社会化创业教育的结构。思政教育的理想教育内容包括人生理想教育、道德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社会理想教育。根据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篇”,理想教育应当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和科学信仰教育结合起来,和创业精神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人生、事业等方面树立正确的理想与奋斗目标。道德教育包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道德评判能力的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职业道德和环境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和商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创业者的社会道德意识,解决现今部分创业者给社会带来的食品安全、资源浪费、环境保护、公平合理等方面社会道德意识缺失的现象。提升创业型企业家的责任意识和经营理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责任观。纪律与法制教育包括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法制教育与企业法、合同法等法规教育相结合,要让大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使学生基本掌握企业在设立、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提升创业者的普遍法律意识,有利于双创理念的健康健全发展。

2、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支持

现在我国大学承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师、商科类专业教师,这三类教师的生师比分别为350:1;200:1;22:1。以我校为例,25000名学生配比的思政和辅导员师资为157名,商科类专业教师83名。据对我校、湘潭大学、湖南大学三所大学370名思政教师、辅导员及商科类专业教师进行的《高校教师承担大学生创业教育可行性分析》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7.57%的调研对象认为应该由思政教师来承担,48.64%的调研对象赞同由辅导员来承担,33.78%的调研对象认为应该由商科类专业教师来承担。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教育要求教育者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我国目前在创业教师师资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是应根据现实需求对创业教育者进行定期培训和进修来提升教学能力;二是聘请社会成功创业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走进课堂为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教训。

3、创业咨询服务的支持

在国家双创政策的指引下,高校为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服务是一种有效手段。具体来说:通过设立创业咨询服务室,配备一定的师资力量,服务于有志创业或者实践创业的在校大学生以及毕业生。第一,可以培养学生在创办企业中必备的专业性,组织管理与民办企业经营方向有关的新技术等综合能力;第二,可以培养学生对创业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捕捉市场机遇、分析与决策、控制和调节等方法能力;第三,可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谈判、合作、自我约束、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等社会能力。高校可尝试互联网+创业平台提供咨询服务,整体构架包括门户网站、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操路演等形式的有机结合。把当地的政府、企业、专家等资源进行整合,实行线上线下合力服务的模式。高校定期的组织各项创业类比赛、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通过面向针对部分有志创业学生的专项创业能力训练,以及组织创业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互动交流。设立创业导师制,招募成功企业家担任“志愿导师”。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工作,提高创业成功率。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创业咨询服务。志愿导师通过自身的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办企业提供上下游配套产品的支持合作,帮助其度过初创期。由高校为其颁发“荣誉导师聘书”,作为对志愿导师的精神奖励。

作者:罗荃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

本文系湖南工程学院2015年度立项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论文,课题编号:D15-07

【参考文献】

[1]李忠双.美国创业教育研究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2016,01.

[2]应一也.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汤妮南.我国创业教育现状——基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6.02.

[4]张竹筠.美国的创业教育[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03.

[5]胡彬.美国创业教育经验借鉴[J].求知导刊,2016,03.

[6]黄亚生,张世伟.MIT创新课:麻省理工模式对中国创新创业的启迪[M].中信出版社,2015.

[7]?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著.王孙禺,袁本涛,等,译.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第四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摘要】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新时期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长点。本文通过走访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学校的组织管理及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信息反馈两方面对河北省高校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其良性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国家出台了“卓越计划”等人才培养教育计划,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并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发展和完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刻不容缓。本文对河北省的10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尽早建成一套全面、系统、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依据。

一、调查概况

2016年4—6月,对河北省10所高校进行了调研,分别是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和华北理工大学。调查采用访问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4份。

二、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结果

1、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工作

被调查的10所高校中,9所均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教育”、“创业指导”等有关双创教育的选修或必修课,学分在2学分左右。所有高校均拥有至少1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创客空间”,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和实践。学校团委主要负责“挑战杯”等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各高校一般由教务处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一定的双创专项资金。有的学校设有教务处主管的虚拟创新创业学院,还有学校选取优秀学生组建了“真知班”或“创新、创业精英班”,从精英班里筛选学生参加“挑战杯”比赛,进入精英班的同学增加一定的学分。

2、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认知和参与

(1)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信息的渠道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大众媒体(占73.2%);其次是学校教育获得(57.6%);从周围的朋友、家人获取信息(49.5%)排在第三位;占比最少的(3.9%)则是通过接触成功商人和自己的社会经历了解到。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和学校教育是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主要渠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进行创新创业也会随之而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2)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情况统计被调查的学生中仅有38.5%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说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3、4年级同学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数略高于1、2年级,经济管理类学生参加双创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比其它学科学生参加人数比例高14.1%。(3)有关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的关注度有7.3%的同学选择“时时关注”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的关注度;64.8%的学生选择“了解一点”;19.0%的学生“不了解但想关注”;14.6%的学生“不了解也不关注”。参加过双创活动的学生对于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的关注度高于没参加过的学生,说明大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过程中更关心政府的信息。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关注度略高。

三、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1、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使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力

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考核高校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从而推动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实施方案。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使其成为教学体系外的“附属品”。想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首先要加强校内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着力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协同”尤其是校内协同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要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克服部门利益,将它上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加强校级协同统筹,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氛围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作为支撑,这涉及学校环境、政府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等诸多方面。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鼓励高校自身或与企业联合创办创业教育基地,在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扶持、优惠等而且,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成果是创业活动的源泉,因此,高校必须提供优惠政策和物质条件,鼓励和资助优秀的创新科技,以各种方式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技术开发,引导学生从事和体验技术服务、成果转让等创业实践活动,增加创业经验。

3、建立教师评价机制和学生激励机制优化课程设置

要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着力完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机制,第一是学生激励机制。当下国家出台了休学创业的好政策,实行弹性学制,放宽修业年限,支持调整学业进程和休学保留学籍学生创新创业。第二是教师评价机制。要优化校内专业教师学术评价机制,使专业教师有动力做好学生创业辅导和产学研一体化工作。建设开放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作者:杜芊芊 马欢欢 周燕 马波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

2016年河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部级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0086014

【参考文献】

[1]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20-28.

[2]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3]蔡娜,张继河.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5月下,2016:175-177.

第五篇: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传统的创业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要求,给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想促使创业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便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用人需求。

【关键词】

创业教育;创新性人才培养;问题;培养方法

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再给高校带来显著成就得同时,也给高校创业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在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前,需要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意识和社会的用人需求进行了解,以便制定出合理性的创业教育目标,对创业教育进行合理定位,明确创业教育的实质。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专业化存在问题。创业专业化主要是指需要优化创业的专属学科、专家教育师资队伍和专业教育方法。专业化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确保创业教育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首先,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实施创业专业化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及时设置了创业学课程和创业教育学课程,也没有作为重点课程进行讲述,学生意识不到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无法促进创业教育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高校缺乏专业的教育团队。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骨干师资力量较为缺乏,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并且没有对师资队伍进行有效的培训,导致师资队伍数量不充足和结构不合理现象的产生。最后,缺乏专业化的教学方法,当前大多数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创业教育方法,不能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无法取得良好的创业教育效果。

(二)创业一体化存在问题。创业一体化教学主要是指创业教育教学一体化,能够为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教育教学衔接性不强,创业教育体系存在诸多不完善地方,整体规划能力不强,无法与理论实践活动相统一和相协调,导致实践活动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促进创业教育专业化和教育一体化的有效衔接。第二,就业创业教育协同性不强。就业创新教育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需要将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的重要课程,努力克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校内外教学活动的衔接性不强,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较为封闭,没有与校外结构建立紧密的联系,导致学生仅是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不强,影响着创业教育活动效果[1]。

(三)创业科学化存在问题。科学化主要是指创业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有利于促进创业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当前的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注重单一学科研究,导致学科研究存在局限性,无法与多学科融合,不能展现出多学科带来的创业教育优势。第二,创业教育理论探讨较少。第三,认识和实证存在片面性,缺乏科学理论基础,导致实践验证存在较多问题。第四,多国外理论,少本土理论,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没有形成专业化的中国特色理论教育体系。

二、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

(一)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想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需要将人才培养作为创业教育主要的教学目标,制定出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首先,需要借助国外的创业教育经验,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框架,将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专业技能和商业技能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为创新型人才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对本土化进行研究。需要结合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完善的创造性人才素质教育结构,将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给学生提供本土实践的机会,强化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促进本土资源和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制定出科学的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框架。最后,将国家框架与创业教育体系相融合。高校需要将国家的《中国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框架》纳入到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来,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对教育目标的调整,深入开展实践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特色化创新型教育理论体系。第一,基本原理。要与我国当前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需要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和发展规律,将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提升创业教育价值,展现出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第二,方法体系,需要立足我国的教育国情、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对相关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其发展趋势,为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国际比较。需要从我国的创业教育国情出发,对中西方创业教育进行对比,对国别范式进行合理的把握,对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进行了解,明确不同国家的创业教育差异性和普遍性。

(三)促进创业教育运行体系的完善。第一,创业教育支持体系。需要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教育内容,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法律体系,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制度,促进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构建专业式、融入式和广谱式课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三,建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需要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评价,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将高校创业教育作为创业教育有力的指导工具,促进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2]。

结论

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符合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将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校的重要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创业教育中来,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社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制定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特色化的创新型教育理论体系,促进创业教育运行体系的完善,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乔晓英 苏玲 单位: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 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怡.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以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为例[J].金融经济,2011,10:108-110.

[2]罗锋,黄丽.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3,20:118-121.

第六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

摘要: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社会越来越多地给予能创新、肯创业的大学生各种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目前,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知识经济时代将为其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综合素质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目前,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知识经济时代将为其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中国高等教育在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如何激发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提出了一个新课题。目前,高校教育结构和培养目标还比较滞后,高校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严格遵守教育教学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的作用,顺应时展的要求,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方式向“积极创新”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转变。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步伐,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使之不落后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面对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已加快了步伐。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方针的指导下,创新与创业呼之而出,这为创业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也为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全覆盖、多层次、分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吸引知名企业家、成功经理人、创业名师等专业人士加入高校教师队伍,让实践知识深入课堂,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连续多年的扩招,使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大多数用人单位已经储备和补充了一批同层次的人才,单位用人已经进入成熟稳定期,不会大批量吸纳高校毕业生。当许多大学生在人才市场左顾右盼两手空空的时候,当“毕业即失业”的危机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创业即就业”就已经在为一种必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则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优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如今的互联网经济时代是由知识、信息和能力作为支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对大学生能力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理就第一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了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根据国家形势和经济发展现状,大学应将创新和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做好基础性教育工作。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时代,求职择业和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艰难而曲折的从业过程中,汗水、泪水、痛苦、快乐和收获五味俱全,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对从业人的能力素质要求也在日益攀升。对高校的学子们来说,年轻是其最大、最宝贵的财富,但加强自身心理、职业、创新、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素质的锻炼培养,才是时代弄潮儿乘风破浪的个人资本。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是一个面对现实、承受压力、挑战自我的过程,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大学生的求职择业、自主创业过程中同样重要。心理准备已是一个大学生求职择业、自主创业过程中不容忽略的重要环节。现实实际表明,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自主创业时往往因实际与自己的想法存在差异而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障碍,这也是经常碰到的事情。如许多大学毕业生都想成为企业家、大经理、大老板和“大款”,但在求职择业或自主创业中尚未考虑自身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等是否适合走“商业巨子”之路;或者未真正考虑所选择职业和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容易因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矛盾心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高,经常产生自我欣赏,自恋心态,职业期望高,缺乏心理准备去承受就业后将遇到的各种挫折;有些学生自我评价太低,经常丧失自尊心,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心态很容易预期太低,缺乏心理准备去主动创造各种机会展现自己;有些学生则经常面对职业出现行为不稳定,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识,目标不清晰、不明确。现在,用“谈就业色变”来形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不算夸张。应该看到,为了提高就业率,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创新和创业教育已成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和加强。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创新创业条件和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科技、经济、社会的结合,加快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作者:杨光复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

参考文献

[1]路长胜.新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2]李洁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1.5.

[3]关晓辉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

第七篇:地方高校转型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环节。应用型高校应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内涵,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引导,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环节,使教学研究与应用结合,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潜力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关键词:

高校转型;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应用型高校深化本科教育教育改革,积极承担起为国家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适合人才的责任。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创新创业课程形式单一、开设比例低、与专业课分离,缺乏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双师型”人才,缺乏专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以依靠物质资源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就要切实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为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全国多个省市下发关于地方高校启动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目的在于提高毕业生的素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这一举措对于地方高等院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重大促进作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围绕学科本位的专业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其专业教学,拓宽专业人才培养领域,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求。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

1、构建多层次、个性化、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目前,各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开展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及训练项目或开设创新创业相关选修课,内容单一且缺乏针对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需要高校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开发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开设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设置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的交叉、渗透与融合。采用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融专业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实践体系,用科学、规范、专业化的创新创业课程提升教学效果。

2、打造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是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人力保障。目前,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以管理学、经济学的专业教师、校级与院级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等为主。他们大多缺乏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应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双师型”人才,鼓励专业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的创业活动。同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专家、企业管理人员、成功创业人士等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进行指导。

3、建立校内、校级、校企联动机制

首先,高校应建立校内的跨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及专业特长进行跨专业学习,完善传统教育的单一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其次,校际间的跨专业培养有助于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高校之间进行跨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或是按照专业组建不同的创业团队,通过讲座或论坛的形式进行研讨,搭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交流平台。最后,校企之间协同发展,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场地和更多参与创业项目的锻炼机会,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4、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创新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政府、高校、企业之间协同发展,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和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各级政府机关各司其职,明确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责任,多维联动,资源共享,在政策、资金、法律、技术支持等方面为创新创业营造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让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基金等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作用,加速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综上所述,把创新创业教育引入专业教育并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依托于优秀的师资队伍,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专业教育中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当前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积极探索的教育改革方式。应用型高校需要转变育人理念,把握学校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应用人才,为国家与地方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作者:葛秀丽 徐航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沈阳音乐学院

基金项目:

大连市社科联2015-2016重点课题“大连创新创业问题研究”研究成果;2016年度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艺术类学术英语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论文“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析”是大连市社科联2015-2016重点课题“大连创新创业问题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dlskzd104

参考文献

[1]蒋阳飞.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4(7)

[2]钱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融合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

[3]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

[4]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5).

第八篇:高校创业教育创新思考

[摘要]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校应当切实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创业保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

高校;创业教育;思考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受到党和国家的日益重视,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支持高校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他指出,这与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一起,构成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双引擎”。同时也是改造传统产业、打造经济新引擎的重要手段。2015年5月4日青年节,回信清华大学学生“创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就朝气蓬勃。政府将会出台更多的积极政策,为‘众创空间’清障搭台,为创客们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国务院还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统筹安排创业工作开展。这也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而创业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ChrisAnderson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中说道:“创客运动将会成为推动下一个经济增长的动力。”[1]以美国为例,创业改变了其国民经济的结构和产业发展的模式,中小型创业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过去20年,中小型创业企业创造了美国2/3的新增就业机会,完成了超过2/3的技术创新。现代管理之父彼德•德鲁克认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体系实现从“管理型经济”到“创业型经济”的升级转型,他将创业型经济称为“近代经济和社会史上发生的最重要、最有希望的事件。”[2]而发展“创业型经济”的关键在于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当前在我国,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发展创业型经济,要求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及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实现创新创业与就业良好互动。

(二)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所谓创新型国家,是指主要以技术创新而非资源消耗(或资本投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精神的推崇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国家为此也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党的十八大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关心青年就是关心民族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支持青年创业就是支持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国务院总理多次调研青年创业情况并发表重要讲话。可以说,创业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是高度统一的。

(三)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体现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有助于青年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传统的就业相比较,开展创业活动就必须要掌握比以往更多的知识,包括要掌握经济、法律、税务、营销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参与者要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人的智力、体力、道德力、自然力、潜力等都属于人的能力范畴,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3]在创业活动的影响与带动下,从科学技术知识到企业经营能力的积累,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动手能力的提升,这些都可以为青年大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业教育开展面临的困境

(一)创业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观念还不能适应“双创”对创业教育提出的要求。具体来说,一些学校对创业教育还不够重视,有的学校在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并没有给予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地位,有的学校给予了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的地位,但是却没有采取实际措施予以落实。一些学校还是将创业教育停留在开展就业教育的一项内容,或组织参加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把创业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之中,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同时,部分师生还不能正确看待创业教育,一些师生还停留在学好专业知识去就业的传统思路上,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甚至,有一些学生还片面地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只有经济基础好或者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才可以参加,其他人不需要参加。而当前社会上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一些社会舆论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或者休学创业)是不务正业,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与创业教育的成效紧密相关。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在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以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科相关教师、就业部门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等人员为主,虽然近年来也出现了KAB、SIYB及创业咨询师等各类培训,但整体来看,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化的培养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需求。同时,在现有的师资基础上,大部分创业教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缺乏创新,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塑造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很多创业教育教师没有创业实践的经验,仅仅凭借课本开展创业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一些学校也邀请了一些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但很多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从接受的学生数量以及课时量来看,都不能起到良好效果。一些学生在产生创业想法或者产生创业困惑之后,不能够得到及时和专业的解答,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实践有待加强

创业教育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从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反馈来看,实践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创业实践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及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普遍不高,这也成为当前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出现这一问题的主在根源则在于实践教育环节不足。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各高校普遍都形成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各类形态的创业实践平台,但仅仅停留在小部分学生参与的层面,没有实现规模化的运行。同时,创业教育场所、项目、资金不足等问题也制约了学生创业实践的参与,高校一些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及大赛,也存在理论多于实践的因素。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质量和数量,已成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个瓶颈。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着力点和支撑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应当成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切实落实“机构到位”“制度到位”,统筹协调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就业、招生、教学、团委、学工等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协调机制。高校应当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时展和学生成长的现实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培养平台建设,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从教育到实践再到成果转化、发展壮大的全程化跟踪指导服务。

(二)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当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创业教育师资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水平,要加强对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为教师提升创业实践经验提供良好机会,要不断提高创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高校还要结合学生情况,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建立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完善课程体系,积极建设和引进创新创业优秀网络视频课程,做好在线创新创业课程学分的认定工作,推进慕课工作等。高校还要切实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实施弹性学制,为学生休学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免除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为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支持。

(三)完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实践平台。高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配备充足的工作人员,同时要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任教师、毕业校友、知名企业家等各类资源的育人和指导作用,切实提高学生指导水平。高校要不断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强相关平台对大学生的开放率和使用率,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各类创业实践之中,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高校要不断完善创业指导体系,结合学生的不同创业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要为学生创新创业构建工商、税务登记、知识产权、法律、人力资源、财务、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一条龙服务。

(四)形成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高校应当不断加强政策宣传,同时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高校应当在通过会议、宣传栏等传统方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宣传的同时,加强网站、微博、微信及各类新媒体工具建设,加强创业政策及各类典型人物的宣传。高校还应当制定完善的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对在创新创业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形成良好的模范引领作用。高校还应当大力开展各类科技文化节、创业讲坛等校园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之中。

总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断完善机制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支持。

作者:吴松 翟文艳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九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提要]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建立株洲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促使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分析株洲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株洲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

株洲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6年度立项课题:“株洲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ZJGH160538)研究成果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提供大量的人力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的活跃离不开当地产业的创新发展,而产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另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地方性政策都对大学生的创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双赢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动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持续增长,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是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力。2015年6月国务院发出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大学生创业,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保证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参与。具有自主创业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主力军,是保证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区域经济的发展促使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区域经济在发展并形成自身特色的时候需要高等教育的配合和服务。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知识传播、创新的重要媒介,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基地,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其社会服务能力愈发明显。高校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过程中,既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又可使自身发展获得更大空间。

二、株洲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既是经济实力、文化实力的较量,同时也是城市空间布局重组、产业发展升级、区位优势再造的过程。株洲作为湖南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是国家老工业基地,我国南方重要的铁路枢纽,近些年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株洲建成区规模偏小,亟待扩建新城区,为轨道交通、航空设备、服饰产业创建新的发展平台。2015年株洲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35.1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9.5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337.1亿元,增长7.9%,其中工业增加值1,182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818.5亿元,增长13.6%。轨道交通、航空动力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是株洲的优势产业,不但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还聚集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今后一段时期,立足于湖南省“一带一部”战略,向东拓展,向南扩展,产城融合发展,将是株洲市面临的重要任务。株洲市重视大学生创业,以实际行动支持大学生创业。2016年,市教育局设立了大中专学生创业专项扶持资金,由市财政安排,专款专用。扶持资金全额用于学生创业项目补贴,对象是在株创业的株洲辖区内普通大中专院校学生。符合条件的大中专学生,可以到所在学校申报,由学校初审并推荐,由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联合复审,并进行公示。经评审、公示符合相关要求的从事个体经营、自主创业的大中专学生,将一次性给予8,000元的扶持资金。同一申请对象正常经营同一创业项目可连续申请三年扶持资金补贴。申请人须提供:《株洲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资金申请审批表》;经营者或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2张;学生证或毕业生证等个人申请资格证明;规范合格的创业计划书(可参考SYB培训教材);营业执照等相关登记证件复印件;申请人的投入资金证明和银行流水等材料;创业经营场所房产证或租赁合同;申请人在人民银行开具的信用报告。在校生还需要提供SYB培训合格证书。根据2015年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1所,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7万人,在校学生8.3万人,毕业生2.6万。2010年,株洲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成立。截至2015年,株洲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已有186家大学生企业入园,实现产值5.3亿元。但是,株洲市大学生创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真正创业比率不高。课题组通过追踪调查发现,78%的大学生回答喜欢创业,要创业。但是真正最后创业的只有8.7%。同时,课题组做了另外一项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去向。调查结果显示,72.1%的学生喜欢从事和自己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如会计专业毕业的想从事会计师工作,工程专业毕业的想成为工程经理。只有8.2%的毕业生真的愿意做企业家。株洲市人社局和团市委的数据显示,株洲市大学生创业的比例约为2%,即不到1,000名大学生迈出了创业步伐,截至2016年11月,学生新申请注册的企业数量不超过100家(不包括未注册的企业)。

(二)创业寿命短暂,中途夭折。国内创业能够生存到三年的企业本来就不多,大学生创业生存时间更短,很多不到两年就倒闭了。株洲市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据调查显示,株洲市大学生创业只有20%的能撑过两年,50%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不到一年就夭折了。大学生创业在资源、资金、市场、经验等各方面都有所欠缺,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创业信念不足,一碰到挫折或失败就打退堂鼓。对于公司的运作也想得过于简单,抗风险能力较差。

(三)创业项目盲目,与市场脱节。“现在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项目也越来越多,但我们发现,很多与市场脱节,就是所谓的盲目创业,头脑一发热,就想到一个项目,就认为这个项目市场上没有,肯定能赚钱,其实不是,市场没有想的那么简单。”株洲市创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说。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其他企业工作经验,直接毕业就创业,对市场缺乏了解,不能准确掌握市场信息。

(四)创业团队眼高手低,缺乏管理经验。通过对解散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创业想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这也是缺乏社会经验的表现。创业团队缺乏管理经验,创业团队成员大多都是在外边跑业务,成员分工不明确,成员之间容易产生分歧。通过调查发现,64%的创业团队成员在创业前没有参加过创业技能培训,参与过创业实践活动的只有36%。株洲市高校是从2016年开始所有的学生才开始开设创业课程,在此之前,大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进行专业的创业培训和教育,他们所获得的创业知识都是经由学校组织的创业讲座等形式获得。这使得部分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对创业方向没有清晰的认识,也缺乏管理经验。

(五)创业资金难以筹集,缺乏引导。资金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瓶颈。尽管大学生的一些创业项目,启动资金数额不是很大,但对于一些家境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这仍然是拦在创业路上的一座大山。株洲市也有相关的扶持政策,但是也只是杯水车薪。大学生创业贷款额度小的往往不能满足创业者的需要,额度大的一般需要有房产进行抵押贷款。信贷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创业也很难获得风险投资企业的信任。

三、株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区域特色教育。株洲市政府部门应加强与高校、企业以及相关社会组织沟通,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台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措施,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投入。建立以株洲市政府为主导、高校为支撑、社会广泛支持的保障机制,建立一些专门的创业教育服务机构,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搭建专门的信息服务平台,在高校以及社会中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创新株洲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管理制度,运用市场机制保证全程公开透明管理,避免进驻孵化器的企业出现“老不毕业”现象。高校也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充分利用企业、社会和政府的资源优势,以服务株洲区域经济发展为视角,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高校注重有效开发和利用区域经济资源进行创业指导。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树立为株洲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增强服务株洲区域经济的观念,培养能够推动株洲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构建能与株洲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根据株洲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特色,把协同、合作理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突出各协同主体之间有分工、更有合作的良好状态。实施创业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加深对创业的认识,尽快地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高校应开展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同时建设创业基地、创办创业园,还要以开展创业大赛、举办创业沙龙、参观创业企业、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进行创业演讲等各种形式进行创业指导。根据高校所处株洲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创业项目的选择应该以与株洲区域经济联系紧密的项目为主,并且尽量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帮助学生了解创业信息、选择创业方向,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咨询和跟踪服务。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须要有优秀的创业指导老师。创业指导老师不仅要具备很强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让教师深入高新技术企业,体验创业过程,提高自身创业能力及创业教育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担任兼职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与实践指导工作。教师还要对株洲区域经济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服务区域经济的创业人才。

作者:邹瑞睿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创业教育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11.9.

[2]盛克勤.常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定位研究[EB/OL].

[3]朱贵水.服务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知识经济,2014.1.

第十篇:内创业理论下高校创业教育思考

[摘要]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着教学模式僵化、与专业教育相脱离、局限于对少数自主创业者的培养等等问题。根据创业理论,高校创业教育应重新定位:创业教育应重点培养多数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应与高校现有专业知识体系相融合,特别要重视创业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

内创业理论;高校;创业教育;内创业者

创业教育的概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与进步的过程。从狭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进行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及相应的实践活动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广义的创业教育定义:“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雇佣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由创业教育概念引申到高校创业教育,就是由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的、旨在培养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传授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锻炼创业实践能力的系统性、开放性教育体系。由此可见,创业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创新人才。这一观点与内创业理论的内涵相契合。因此,本文将从内创业理论的视角分析高校创业教育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创业教学模式僵化。一方面,创业教育教材内容笼统,教材知识难以适应行业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局限于课堂理论讲授,教学效果不理想。可见,目前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对于各个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指导意义并不大。二是与专业教育相脱离。创业教育设置的课程从职业生涯规划到企业经营管理再到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宣传等等,知识量大且内容宽泛,但却忽视了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投入精力不足,难以在创业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三是以培养少数自主创业者为主。目前,高校师生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创办企业。很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让大学生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为提高就业率而鼓励创业。这种教育理念是对创业教育的狭义理解,脱离了创业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严重制约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四是专业教师与创业指导教师各自为政。在许多高校里,专业教师负责课堂教学,而创业指导教师则往往由辅导员或具有管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两者很少针对专业领域的创业教育进行交流,更谈不上相互融合、渗透,不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创新。面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种种弊端,本文认为,有必要将内创业理论应用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中,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扭转高校创业教育的滞后局面。

二、内创业理论概述

1.内创业理论的内涵。内创业又称岗位创业,这一概念是1985年由美国学者Pinchot在其著作《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提出的。他认为,内创业者是在已有的组织内部发挥创业精神、促成组织革新、使组织获益的管理者。被誉为“管理学之父”的Pe-terF.Drucker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指出,企业内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即可称之为企业家型的管理者,也就是本文中所提到的内创业者,也称岗位创业者。实际上,目前学术界对于内创业者的定义并不统一,但是有两个方面的认识是一致的:一是内创业者存在于已有的公司体制内部;二是内创业者通过个人的创业精神及革新能力促成公司新事物的产生,使公司或组织获益。这里的管理者并不仅仅指企业创立者本人,而更多地是指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依据内创业者的定义,内创业者是指组织内部的、通过个人创业精神和能力促成组织新事物产生,从而使组织获益的管理者。而这些管理者所从事的创业活动即内创业活动。

2.内创业者的素质。第一,创新思维与革新精神。内创业者不墨守成规,敢于对工作提出批评性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活动,为公司开发新的项目、市场、产品等等,锲而不舍,乐此不疲,直到取得成功。第二,工作能力。内创业者勤奋上进,反应灵敏,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计划周全,有独立的思想观念和高效的工作方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开展工作,乐于迎难而上并设法解决每一个难题。他们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能够自我引导,为自己和周围人创造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同时,内创业者善于迅速准确、批判性地吸收新事物,使自身的知识、素质、能力与时俱进,能够战胜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第三,专业技能。内创业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令人瞩目的业绩,专业技术过硬,对岗位工作的业务和规律有准确深刻的把握。在此基础之上,凭借前瞻性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工作中融入创新的观念和方法,将原有的工作推向更高的层次。第四,进取心。内创业者区别于公司内其他普通管理者的特征之一,就是他们对成就的强烈追求。在成就动机的驱动下,内创业者敢于冒险迎接挑战,勇于独立决策,主动发挥自我作用,赢得企业和社会的肯定。

3.内创业者的优势。内创业者既具有自主创业者的特质,也具备一般管理者的特质。与自主创业者相比,内创业者优势在于:第一,内创业者可以合理调动组织内已有资源,准确地把握机会,以便成功地进行创新活动。第二,在创新活动遇到困难的时候,组织与内创业者共同承担责任,因而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和成本。第三,内创业者只需要专注于创新活动本身,完成目标即可,而不必像自主创业者那样承担方方面面的事务。第四,具备某方面的技术特长,比自主创业者更懂专业技术,有利于快速、准确、科学地做出决策。

4.培养内创业者的社会意义。内创业者的培养对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目前,社会产业饱和度越来越高,比开创新企业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已有的企业充满活力和生机,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企业的发展需要持续的创新能力,而职员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不是自主创业者的专属品质,也不能仅仅依靠自主创业者本身来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创新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的企业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校为现有的企业培育和输送内创业者。创业教育不仅使那些愿意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掌握创办公司的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的创业理想,还使尽可能多的大学生都具备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取得成功的开创精神。而内创业理论指导下的创业教育正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同时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不仅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而且还能把握社会发展形势,积极主动地开拓进取,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将未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内创业者的内创业活动能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使企业脱离发展困境,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强大竞争力。根据内创业理论,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重新定位,将培养自主创业者和内创业者定为共同的目标。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的创业教育,提高多数学生的岗位创新能力。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需要从以下方面实现转型。

三、内创业理论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的重新定位

1.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多数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内创业理论认为创新创业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能力。创业教育不仅仅要培养未来的企业家,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内创业理论视角下的创业教育不局限于大学阶段,而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应当赋予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他们制定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受过良好创业教育、具备创新思维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进可成为优秀的创业者,退可成为积极进取的工作者,是企业和社会的宝贵人力资源,在人才市场中更具竞争力。2010年,我国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开展创业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这是对创业教育事业的高度概括。其次,内创业教育的对象是多数在校大学生。内创业理论指导下的创业教育理念不仅针对少数具有创业兴趣和创业素质的自主创业大学生,也包括普通在校大学生。让学生带着创业精神投入社会工作,将创新意识和能力运用于普通岗位之中。这种创业教育理念的覆盖范围更广,对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2.高校创业教育应与高校现有专业知识体系相融合。内创业者的特质之一是具备专业技能。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必须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好地在自己所擅长的行业领域内进行创新。这也符合高校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在发达国家,许多高校已经由点到面逐渐形成了与各专业有机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这种结合并非简单地将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进行嫁接,而是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开发并构建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并由专业教师和创业指导教师共同组建创业中心,在高校内部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创业生态系统,有效地将人才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国内高校借助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器等载体正在不断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进入就业状态,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使学生提前进入内创业者的角色,以便将来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更快更好地成为工作单位的骨干和优秀的内创业者。

3.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外高校的成功案例和国内高校的有益尝试提醒我们,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各自领域的理论讲授,而应当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开发。由专业教师和创业指导教师共同组成一支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成立创业教育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知识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在课堂上,专业领域前沿动态与创业创新知识相互融合、渗透;在实践中,通过创业大赛、创业项目、成功企业家指导等形式,为大学生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创业生态系统,辅助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开发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创业项目,并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职场和商场的实战演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要吸引学生关注专业前沿动态,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内创业理论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和思路。以内创业理论为指导的创业教育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创办公司,更重要的是赋予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培养具备创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以健康发展,使企业和社会拥有不竭的动力。内创业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指出一条更加理性和切合实际的创业道路。换言之,在普通工作岗位中尽职尽责、开拓进取,同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认可,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更为稳妥的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减少创业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使内创业者个人、企业及社会都受益良多。

总之,内创业理论是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作者:卫晓京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兆信,王志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