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校孵化式创业教育构建

互联网高校孵化式创业教育构建

摘要:

提出“孵化式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在创业教学方式上更加多元化,在创业教育体系上更具开放性和社会互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高校孵化式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的设想,指出该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帮助创业大学生创造商业价值的运行机制,以及在促进创业大学生嵌入产业网络方面的具体着力点。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创业人才培养

1研究背景

大学生是富有潜力的一支创业力量。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充分发挥中国人才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高校创业教育通过强化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和服务,能够加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业能力,同时对中国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高校创业教育、促进高层次人才创业,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适应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1-2]: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对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此背景下,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①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4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为2.9%,高于2013届的2.3%和2012届的2.0%。究其原因,除了政府的政策激励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不过,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仍然存在理念滞后、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这些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效性[3]。对此,学者们对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改进方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例如:黄兆信、赵国靖和唐闻捷从构建创业教育新体系、培育高校“创业文化”、形成创业教育特色三个方面,提出了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4];刘碧强在分析英美国家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指出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经验,推动中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5];赵金华和孙迎光指出,在探索创业教育新局面的过程中,应注重创新、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6]。近年来,互联网成为企业转型和创业创新的关键要素[7],但是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现有文献对互联网情境下如何改善创业教育质量和效果缺乏深入研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资金、人才及其他资源要素的汇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有效平台。因此,高校在互联网时代应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创业教育,提出“孵化式创业教育”的概念,并在探讨目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不足之处的基础上,阐述孵化式创业教育的特点,最后提出如何构建高校孵化式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

2互联网时代高校创业教育新范式:孵化式创业教育

当前新媒体生态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便利,如创业者可以运用“大数据”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开发独特的创业机会。这同时要求高校创业教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革新创业教育模式,通过开展“孵化式”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创业孵化式教育的本质是创新传统的创业教育方式和手段,即从课程项目设计、创新创意孵化和精英人脉社群活动开展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平台,培养和扶持大学生创业者。大学拥有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没有的丰富资源,如实验设备、研究氛围、先进技术、人才资源等[8-9]。然而,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无法有效发挥大学在创业孵化过程中的平台优势。相比传统的创业教育,互联网情境下的孵化式创业教育模式将创业教育与创业孵化相结合,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互动性等新特点。1)教学方式多元化。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孵化式创业教育要求高校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孵化式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高校创业教育的教授地点不必局限于校内固定场所,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世界上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上提倡应用网络搜索技术及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问题教学,解决传统“填鸭式”教学效率较低的问题。例如,将授课内容分解成若干问题或项目,教师仅提出完成该问题或项目所需的资源(如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由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建立一种思维和形成一种行为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2)教育体系开放性。孵化式创业教育还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帮助他们将创新创意转化为创业行动并实现商业价值。例如,推动校外创业指导专家库的建设,在学生毕业后仍继续对他们进行创业指导和培养,只是从校内培养转为校外培养、从课堂培养转为远程(网络)教育。例如,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一段时间形成的创意和专利等成果,都可以及时得到各类专家、学者、风险投资机构以及企业高级管理者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在这样一个“网络”中,高校不仅可以对学生创业给予指导,而且可以为风险投资机构推荐优秀的创业者,为企业寻求好的创意、专利提供渠道。为此,高校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创业学习的需求和规律,为有创业意愿或创业潜力的学生自主开展创业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3)社会互动性。教学体系的开放性自然会促进大学生创业者(或潜在创业者)与外界进行交流、互动,此时高校应为之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如将校友、本地社区机构(企业)与在校学生连接起来,构建多元化的行业合作关系网络。另外,高校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不能仅是单纯地提供场所和经费,应该更多地提供咨询指导和资源渠道。传统创业教育对大学创业孵化提供的社会网络资源支持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顺利开展[10]。对于大多数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其主要诉求就是创业指导、资源对接和圈子导入[11]。由此可见,孵化式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与创业孵化相融合,在创业教育中提供实务学习,能够促进创业知识向创业实践转化。

3高校孵化式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构建

构建创业服务平台是高校孵化式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高校开办了创业教育与培训,建立了一批创业孵化基地,但是政府、高校和投资机构等主体缺乏联动、协调性不够,难以产生强大的合力,因此需要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本文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理论[12],根据创业生态系统模型的要素构成及其协同作用机制,尝试构建孵化式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包含3个层次———主体层、资源层和产出层,即高校孵化式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将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类主体及其提供的资源要素汇集到一起,以大学生“创客”为中心、以平台“资源池”为依托,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顺利完成“构想”阶段、“商业化”阶段和“市场价值创造”阶段的创业任务。下面具体探讨孵化式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的各层次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关系。1)平台基础要素:主体及其资源汇聚。高校孵化式创业教育服务平台由高校、政府、投资机构、中介组织以及其他相关企业等机构组成,它们共同促进平台资源的汇集和流动。其中,高校是平台的组织协调者,除了可利用该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课程教育、创业指导等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与其他组织和个人建立联系创造条件。例如,针对大学生对社会和市场需求了解不足的问题,高校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校友以及在各个行业担任高管的杰出校友担任创业导师。政府部门能够利用该平台及时税收、补贴等方面的政策信息,还可以在平台上为平台用户(主要指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就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注册审批程序等进行答疑解惑。从创业支持环境因素来说,高校和政府等主体营造的创业创新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创业热情的培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资金是创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而风险投资(如天使基金等创业投资方)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业的重要资金来源。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知识产权、技术评估和管理咨询等方面能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便捷服务。此外,其他企业或机构也能在合作研发、成果转化和联盟创新等方面与大学生创业孵化形成良好的对接。作为计划创业或处在创业初期的大学生创业者(或创业团队),缺乏资金、合作伙伴以及市场经营技能和经验等各类创业资源———这是他们在创业成长中面临的重要障碍,而孵化式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难题。2)平台运行机制:从资源整合到价值创造。大学生创业的助推力量来自外部支持主体提供的各类资源,高校孵化式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汇集、整合各类创业资源,使这些独立而分散的要素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资源池”。从创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说,该平台的核心功能就是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萌芽的土壤、为新创企业的“开花结果”提供营养,通过推动技术生态圈与商业生态圈的融合,最终帮助创业大学生实现商业化价值。具体而言,在创意形成阶段,该平台通过启发式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大胆提出新颖的、创造性的想法,并鼓励相关学科领域的老师、同学相互交流,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在创意商业化阶段,该平台可以整合资源,从技术层面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对初步创意进行加工完善,使之更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此外,大学生创业者还可以通过请教平台上的创业导师和专家进行市场行情分析、协助制定商业计划、设计或创新商业模式。尤其创业大学生拥有的资源和经验非常有限,高校孵化式综合服务平台是创业大学生获取创业资源的重要渠道。例如,天使投资人、创投机构等不仅仅能提供创业资金,更可凭借其丰富的创投经验和深刻的市场洞察在创业计划和商业模式的设计上对创业大学生们给予一定指导。在价值创造阶段,该平台仍然需要为初创企业“保驾护航”。例如,该平台可从组织战略层面为创业者及其新企业提供及时而有效的指导,避免因战略偏差而导致创业失败,还可为新企业提供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满足组织发展时期的人力需求,而大学生创业者也可利用平台的校友资源拓宽市场渠道。可见,高校孵化式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不仅培养了创业创新型人才,而且帮助他们产生新创意、建立合作联系、完成创业计划设计等,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实现从创意到创业的成功“落地”,并最终通过产品或服务打开市场,创造商业价值。

4局部生态环境效应的破解策略:嵌入产业网络

高校孵化式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的良好运行,对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经济社会的宏观层面看,该平台还需要嵌入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否则创业项目易出现“闭门造车”局面,大学生创业也易导致“局部生态环境效应”。局部生态环境效应又称“花盆效应”,指花盆是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态条件,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其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工培育的小生境,易引起生物体适应性的下降,甚至导致生物体消亡[13]。同样,高校孵化式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也存在这样的弊端,需要想办法去破解。高校所在地一般都会有一些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区等,聚集着大量的企业资源,高校孵化式创业教育及其综合服务平台如果能够提高创业大学生嵌入产业网络的能力,或为创业大学生嵌入产业网络建立渠道,就能够帮助创业大学生获得产业网络中的资源溢出。产业网络嵌入方式通常包括技术型嵌入和商业型嵌入[14]。技术型嵌入能够使创业大学生接触更多的新信息和新工艺,从而使自己的技术水平达到市场要求,制定的战略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商业型嵌入有利于创业大学生熟悉和融入产业环境,形成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提高自身的生产运营和市场推广能力。创业大学生嵌入产业网络的具体方式主要有3种———战略联盟、虚拟组织和外包制。1)建立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一种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组织形式,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目标和互补资源的组织,达成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战略合作契约[15-16]。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嵌入产业网络,创业大学生可以借助联盟组织的力量以契约等形式分解自身在研发、生产和营销等环节的压力和工作量。在这一组织形式中,搜寻和选择战略合作者是创业大学生嵌入产业网络的关键。为此,高校在孵化式创业教育中需要增加相关的教育课程或培训讲座,不仅让创业大学生知道如何搜寻潜在合作者的信息、如何评估潜在合作者的实力和声誉,而且让创业大学生学会与之建立合作关系、丰富商务谈判技能。2)承接外包任务。“外包制”作为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配套的共生模式,广泛存在于传统制造业。近年来,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合作模式———“众包”正在悄然流行,如今该模式已不再限于传统制造业。创业大学生通过承接企业的外包项目嵌入核心企业的配套供应链,不仅能够给自己带来稳定的销售订单、基本的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而且能够提高自己的市场声誉。而核心企业对配套企业的选择关系到大学生创业企业能否嵌入产业网络。因此,高校孵化式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需要主动出击,将那些核心企业纳入平台,向之推荐合适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依靠学校的信誉帮助大学生迈出创业的第一步。毕竟创业大学生的实力有限,需要依靠高校孵化式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的桥接和引荐。3)构建虚拟组织。虚拟组织是由处于价值链中不同环节的独立组织为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把握市场机遇,以具体项目、产品或服务为中心进行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的合作而形成的“不具有独立企业形态却实现了特定企业功能”的柔性组织形态。在网络经济条件下,虚拟组织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完成了线上、线下的无缝合作,以无形的组织结构、灵活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较低的成本完成项目开发、产品制造等任务。虚拟组织是针对特定项目临时组织的动态联合体,当创业大学生限于自身实力(包括知识、技能和资金等)而难以独立承担一项任务或开发项目时,他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与其他组织进行合作,即通过以项目为中心的任务流程“模块化”实现整个项目任务的分工协作,根据各自的优势负责相应部分,以保证整个创业项目的完成。而高校孵化式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创业大学生与外部组织机构构建虚拟组织建立渠道。

5对策建议

为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改革、鼓励高校开展孵化式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热情和创业质量,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完善孵化式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高校应整合、利用学科资源,建设“微课云平台”,推出慕课(MOOC)、网络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除了传授创业知识,高校在创业教育之外还要辅之以创业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应为大学生创业者(以及潜在的大学生创业者)与其他机构、专家建立信息交流渠道,以方便大学生在开展创业活动时能及时获得有效的信息和指导。这也有助于风险投资机构和企业快速找到合适的项目或专利,进而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发展。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创业学院来推进实施创业孵化教育,通过设立由校领导、政府官员、合作企业及其他专业机构和专家组成的理事会,充分整合学校内外的要素和资源,系统地落实创业孵化教育的课程规划、管理组织和政策执行等工作,全面而系统地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第二,建立平台主体间的合作关系网络,通过交换和获取互补性资源扩大“网络效应”。在各类外部组织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资源的同时,大学生新创企业应以不同形式回馈这些组织机构,在广泛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共生关系,鼓励各利益主体围绕共同的价值目标进行资源的共享、开发和整合,通过“点(即单个主体)—线(即双边合作)—面(即多边合作)”的发展过程,在平台内逐渐编织一张“创业网”。平台聚集了众多资源要素,不仅能促进平台上各主体的互动与协作,而且有利于打造稳定而有序的创业生态系统,并通过各主体的发展壮大带动整个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壮大。

作者:蒋豪 单位: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参考文献

[1]黄远飞.新常态下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影响因素———基于广州大学生创业调查的分析[J].技术经济,2015(8):30-34.

[2]王心焕,薄赋徭,雷家?.基于大样本调查的本科学生与高职学生创业认知差异分析[J].技术经济,2016,35(3):45-52.

[3]雷家?.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现状及应做的调整[J].青年探索,2011(1):15-18.

[4]黄兆信,赵国靖,唐闻捷.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5(7):34-39.

[5]刘碧强.美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3):71-80.

[6]赵金华,孙迎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20年回顾评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2(6):98-104.

[7]王重鸣,吴挺.互联网情境下的创业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31-141.

[10]钱辉,范晓清,王皓白.基于大学创业孵化过程的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03-107.

[11]王佑镁,王晓静,包雪.美国奇点大学创业孵化式教育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5(21):42-46.

[13]严毛新.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角度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研究,2015(5):48-55.

[14]芮正云,庄晋财.产业网络对新创小微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5):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