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业教育探究(9篇)

高职创业教育探究(9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摘要:

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中,高职院校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探索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体系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专业教育学习中取得更多收获。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共生体系

本文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课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体系的建构研究》结题论文,课题编号2016DJ24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创业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实践,可以追溯到1997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创业教育在国内很多院校普遍展开。2015年,对于关注中国创业教育的人而言是个重要的时间点。一方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念”,迅速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创业成为“显词”。一方面,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至教育改革的高度,并将此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直指综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构建,随后,众多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纷纷开设相关的课程甚至成立专门的学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与日俱增。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中,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将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探索构建一个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的体系,使学生能够从专业教育学习中取得更多收获。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体系概念的提出

很长时间以来,创业教育一般被独立提出,且往往置于专业教育之外。一些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甚至不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因为很多人认为艺术设计不就是“创新型”专业吗?毕业后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就是想当然的“创业者”吗?很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目的也较多的被设置为提高学生就业率、为学生的就业多提供一条路径,并没有将创业教育提升至应有的地位。“共生”最早由生物学家提出,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彼此互利生存的种间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生物学里,共生关系是一种缺此失彼的关系。1950年代后期,共生思想慢慢从生物学延伸到管理学、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其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最核心的一点是对“缺此失彼”关系的扬弃,将“融合”纳入其中,也就是将“协作和合作”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从这个普遍性的角度审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必须融合协调一致发展,从而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推向优化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体系的必要性

1.有利于解决现阶段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普遍存在的专业课时不足与创新创业课程亟需建设的矛盾

现阶段,众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普遍存在着专业课课时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简单地采取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方式无异于“拆了东墙补西墙”。这就需要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着手,在不减少专业课课时的状况下,更多的从创新创业平台、综合型教学团队、第二堂课建设等方面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隐形课时”,从而解决专业课时不足与创新创业课程亟需建设的矛盾。

2.有利于在日常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部分专家认为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在一定意义上讲是非常重要的。与创新能力依赖于启发不同,创业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它必须依赖于后天的完整教育和训练,因此,设置相应的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开设相应的课程就可以解决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因为,专业教育是培养一个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依托于此。也正是从个意义上,美国考夫曼基金会才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视为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并广为提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在日常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3.有助于破解“创业迷思”,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提高就业质量

虽然现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但不可忽视的一个迷思是“创业很容易”。据统计,中国大学生的创业平均成功率仅有3%,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很多大学生初次创业往往缺乏创业技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盲目跟风上项目,而不是从自己所擅长的专业着手。因此,构建一个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体系,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专业与创业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提高就业质量。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体系构建的途径。

1.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是构建的基石

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是指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专业方向,需要从最大程度上确保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虽然有的学校开设了“辅修专业”,但并未从实质上改变专业学习的单一性。所谓交叉培养,就是最大限度的打破专业壁垒,培育“跨界”人才,例如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设计类专业需要打破工业时代所确立的专业分类,需要广泛与同一个学校的商业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尤其是优势学科展开合作,从课程互选,工作室互选,毕业设计互选等多个方面为学生大开绿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诸如学分互认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跨校选课。专业接触面的扩大,毫无疑问会产生巨大的创新能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迸发出创业的热情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金奖的清华大学“LinkTravel”项目团队就是由土木系和美术学院的同学组成。

2.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是构建的关键环节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核心部分,也能够直接关涉所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的核心所在。因此,要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体系,其关键环节在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要是实现这一点,需要从课程体系设置的出发点着手,一方面,将创新创业课程视为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可以考虑在每学期的期末设置综合性创新实训课程,既可以作为一个学期专业能力的整体考核,又能够充分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可以做递进式设置,最终和毕业设计相连;另一方面,专业课程需要注重加入创新创业资源,强调创新精神创业知识的引入,例如,高职院校的人文基础课程可以增加相应创业计划书撰写模块,时事政策可以多结合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扶植政策进行讲解,法律类基础课程可以切入合同法等对创业直接相关的知识等。

3.共享型专业与课程实训平台是构建的必要准备

高职院校引以为傲的是健全的实训室体系,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为了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体系,需要打破原有的以专业区分的实训体系限制,打造共享型专业与课程实训平台,通过灵活多变的工作室、校内工厂、协同创新中心等塑造新的平台。这里面尤以协同创新中心最为关键,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在于“协同”,因此,塑造一个不同专业学生可以共同“协作”进行创新创业的同一空间至关重要。这需要对现有的实训室体系和管理制度进行重新设计,扩大协同创新中心的规模并给予弹性的开放时间及灵活的使用制度。

4.专任教师、创业导师、业师的教学团队和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培育是构建的主体

教学团队是困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一个大问题,原因在于艺术设计类教师多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但缺乏创业能力的培训。因此,构建一支专任教师、创业导师、业师结合的教学团队需要院校和专任教师合力,一方面引入优秀的创业导师和业师,一方面培养专任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前者实现的关键在于学校在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后者在于建立行之有效的规范的专任教师双创能力培育方法,从制度上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培育,要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此外,受限于传统的招生模式,要实现最大程度的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是有困难的,但这并不妨碍学生在一个学校内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培养,也不妨碍不同学校之间同学的自由组合,这需要顶层制度设计,也需要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体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是强调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一体两面。只有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体系,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才能真正融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生才能更好的融入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创造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作者:瞿孜文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

[2]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3]卢淑静.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原则与机制[J].求索,2015(2)

[4]王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共生融合路径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第二篇: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分层建设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推动下,正积极在全国各院校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被各省教育部门列入必修课程之一。同时,政府各相关部门也正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来给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增加助力,通过这些方式来给高校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然而,由于大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起步期,普遍对这一课题非常陌生。创新容易创业难,创新需要改变,而创业需要市场化的认可。如何一步一步分层次、分方向的引导在校学生从创新走向创业是主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分层建设;分向培养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了36号文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文件。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不少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而且可以很好的实现高校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从面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培养创新创业的人才,这是我们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旨在为我们的经济转型积累更多的人才储备,以此来促进我们经济结构的转型。

1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管理依据

根据北京市职业教育2011分级试行办法,它把现有的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分为6级。1~2级是基础性的职业教育阶段,3~4级属于提高性的职业教育阶段,5~5+级是属于发展性的职业教育阶段。每一个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层次是不同的,从最初级的职业教育的认知,到最后的关键技术的拔尖人才,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一层一层的引导和分流,使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才能。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职业分级的制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育的需求。当前,我国正在倡导的创业创业教育其实可以类比职业教育的分级化,应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筛选和引导,如果盲目的鼓励大学生去创新创业,则会犯一刀切的错误,因为教育的方向有很多种,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条道路。如何能既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又有针对性的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进行重点培养,减少学校教育的风险,这是每个高校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毕竟,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创新创业的,尤其是创业失败的风险很高。

2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建设框架设计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的对创新创业人才进行梯度培养。以全校范围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为基础,以结合专业的创新创业专业教育为中坚力量,以创新创业项目小组为突破点,对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分级管理。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到,一个创新创业的过程需要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它形成我们四个人才培养方向。首先是以动手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实践人才”方向,其次是科技创新为培养目标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向,第三是以培养灵敏商业意识和商业嗅觉为培养方向的“市场人才”,第四是以项目实施为培养向的“创业人才”。在整个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因材施教,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意、创新、创造能力,探索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

3.1培养体系建设

以创新创业课堂需要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课堂,主要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通过跨院系和跨专业的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发现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机会,形成创新项目的小团队,参与到各类创意设计、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竞赛中去。提高小班授课率,加强师生互动,推动课堂教学的主体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促进人才培养由单一学科专业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在考核机制方面,由于无法用传统的成绩作为评判依据,所以主要应该以创新创业成果作为参考,这这一过程当中重点考查学生在知识运用、现象分析、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

3.2校外合作体系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专业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扶持和人才培养合作。同时与地区政府、企业和创业机构合作,建设校外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现校内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迁移和进一步孵化。

3.3教学资源建设

着手从三个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库”:一是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库,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参与相关培训和社会实践,形成一支专职和兼职、理论和实践、校内和校外结合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二是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和专业优势着手编制自己的创新创业教材,制定有学校特色的专项培养训练计划;同时联合社会各有关机构共同合作,开发多方共赢的创业培训项目。三是采用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模式,对现有课程进行教学信息化改造,形成有学院特点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和相应的教学资源库,从而丰富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手段。

3.4硬件环境建设

为校园的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场所,通过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创客工场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实践的基地,并通过相应的技能训练中心,进行软硬件投入,为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

3.5创新成果转化

引入外部的创投基金,对有市场前景的创新项目和创新团队进行重点扶持,进行商业包装和市场对接,广泛联络各种校外资源,帮助学生创业项目顺利的走向市场。同时,要有意识的将学校的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鼓励教师、研究人员以技术、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入股,创办相应的企业。

4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五步建设思路

第一步,组建相应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力,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教师、优秀学工团委干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打造一只学校创新创业的教师队伍。第二步,为学校量身定制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以专业特色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制定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大纲与具体教学内容,在应用技能、创新技能、创意技能方面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第三步,普及创新创业通识教育。针对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是非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第四步,设立创新创业专业教育。针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同学,结合各系部自身的专业设置,由专业教师开设相关专业方向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第五步,成立创新创业兴趣小组。针对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成立相关的创新项目小组,以专业为导向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同时鼓励学生以创新成果为基础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针对有市场需求的创新项目,进行相应的扶持,鼓励学生和教师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

5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保障

三方面打造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首先,学校要成立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从机构方面、人员方面、场地方面和经费方面给予相应的保障。没有经费的预算和投入,再好的设想也无法及时的实现。保证创业教育教学、创业孵化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师资培养、教材和案例编写、有足够的经费支持。第二,出台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政策。有目的进行学分置换制度,允许学生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学分,如学生的创新实验、核心期刊论文、专利知识产权和创业经营业绩等。同时为创新创业的学生建立档案,将学生参与的实验和课题认定为课堂学习。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调整学业进程、通过弹性学制保留学生的学籍,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第三,出台教师的创新创业激励政策。支持教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教师的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应该作为科研课题的评审标准之一,在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予以考虑;鼓励在岗教师与对口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技术服务关系。

作者:熊辉 单位: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雪梅,周红利.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及其管理体制变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4,(04).

[2]苏艳芳,齐再前,李宇红.基于缄默知识的市场营销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2,(06).

[3]安江英,王利明.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成才之路,2015,(09).

第三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建设研究

摘要: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乃当务之急。立足于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的背景,提出要同时构建创业教育理论平台和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两个平台,并找到具体的平台实现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实现途径

自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达到了新的高潮。然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明显处于劣势;就国内情况而言,由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实训条件、师资及学生基础等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国外和我国本科创业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将未必适用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来构建自身的创业教育平台,满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平台

创业教育是为培养学生创办企业、推广商业活动等过程所必需的各种综合能力的教育,从而使学生从单纯的求职者转变为岗位事业的创造者[2]。创业平台是指为推进创业活动建立的组织、服务和制度三者相互作用而共同构成的系统,从而将创业者、机会和各种资源有效结合在一起,为创业者提供必需但不容易获得的服务和信息,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的成功率[3]。针对高职院校,本文将创业教育平台定义为实现提高高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目标而构建的各类平台。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的背景

(一)理论背景

近年来,我国学者越来越重视创业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环境、创业压力、创业团队、创业能力等方面,但创业教育平台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创业教育平台仅限于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并没有深入研究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不能只进行简单的课堂式创业教育,更要进行社会实践式创业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提供实践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创业积极性。马永斌、柏(2015)提出了“大学—政府—企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网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大学、政府和企业是利益相关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4]。黄本笑、黄芮(2014)认为,要建设软、硬两个平台,而软平台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基础、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等,硬平台主要是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刘化波、王云龙(2011)认为,在校大学生创业平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创业教育培训平台和创业支持平台。李丽芳(2010)的创业教育平台,则由创业教育主体、创造价值链、资源平台以及创新环境四部分组成[5]。

(二)现实背景

自高等职业教育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着同类学校多、生源少、人才培养与本科同质化、在就业市场没有竞争优势、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为了解决本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很多高职院校通过推动创业促进就业,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时间尚短,经验不足,水平还有待提高,虽然某些高职院校也提出了一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案,但是总体来说其专业性、科学性、系统性还需要检验。但随着我国高职院创业教育的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的成果初见成效。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

(一)创业教育理论平台

1.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堂教育。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既涵盖创业理论、创业风险、创业政策与法规等“创业学”内容,也包括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课程等基础性课程[6]。如果所有课程都开设将会大量占用有限的教学课时,影响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所以要根据“适用和实用”的原则,开发分专业的创业教育教材,将创业意识与技能培养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另外,由于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更贴近应用,实训条件相对完备,学生实践能力较强,而本科院校的学生往往更注重理论性。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如果高职院校能够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相对于本科院校具有一定的优势。

2.创业教育讲座。创业教育讲座是创业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高职院校在知名校友、高级教授、社会资源方面比不上本科院校。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互动更为频繁,学生的创业激情更高;高职院校还可以邀请技术、税务、法律等各个领域的专家来校讲学,把最前沿的科技技术、最及时的信息和最关键的创业因素传授给学生。此外,将本校创业成功的学生作为榜样,邀请他们现身说法,讲述他们成功的经验和遇到的挫折。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

3.在线创业教育。“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职院校创建创业教育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让创业教育惠及更多的学生。因而,高职院校可以立足本校的优势搭建一个关于创业的网络平台,分享与创业相关的在线课程,学生在平台里面留言,教师及时答疑,政策走向。只要考虑创业的学生都可以通过上这个网站,从这个网站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线平台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比课室学习更具灵活性,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即使在家里,也可以在学校的网络平台上了解创业知识,把握创业的最新动态。

(二)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1.依托校内资源,进行创业实践。围绕创业协会、创业社团等学生组织,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业大赛等竞赛。对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极力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业成果。对在校内创业的学生,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通过搭建校内创业平台,让学生了解创业,有机会参与创业,扩大创业覆盖面。

2.校企结合,进行创业实践。大多数高职院校可以开拓社会资源,推动校企联合搭建平台,在校内外建立一批孵化基地、科技园、实习实训基地,对有意识和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理论渗透、创业技能提高等实习、实训项目,选择有创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或与创业相关的行业骨干企业、创业基地,建立不同类型的创业实习实训平台[7]。

3.围绕新兴产业和互联网领域创业,进行创业实践。以电子技术、新材料应用、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依然面临较大的人才缺口。高职院校可以依赖自身的优势,抓住时代机遇,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新兴产业发展。另外,互联网为各个领域、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成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载体,将掀起大学生创业的浪潮,是实现大学生创业梦想的强大武器。

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平台实现路径

(一)搭建创业竞赛平台

高职院校要关注创业大赛的各类信息,对有创业意愿和好项目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配备专业教师,对获奖的项目在创业大赛结束后要进入实际运作阶段,使创业大赛项目产生实际的意义。创业竞赛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检验创业教育成果,从而推动各校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8]。

(二)搭建创业实践基地平台

高职院校应整合和改善大学生创业园的物理空间,拓宽创业孵化基地的面积,建设较为完备的创业服务体系。在创业项目信息提供、经营模式设置、市场应用推广、资金筹措支持等方面给予保障,完善创业孵化基地的功能。加强各高校创业园的互动与合作,促成大学生创业实践从封闭校园经营模式进入开放的市场竞争模式。

(三)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大学生创业的真正意义是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新的生产领域,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高职院校要特别注重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提升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的实效性。据有关机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高校真正能够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比率还不到10%。“科技成果少、转化率低、推广难度大”,是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9]。因此,对于有科研成果或专利的学生,高职院校要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创业尝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五、结语

尽管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其中的不足,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着力构建高效的创业平台。最近几年,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高职院学生创业的政策。因而,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投身到创新创业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成为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作者:梁远喜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鉴雪,杨兔珍.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3):26-28.

[2]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韩信传,王伯良.我国创业平台比较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5):123-125.

[4]马永斌.生态网———大学、政府和企业的创新模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1-54.

[5]李丽芳.基于创造力价值链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126-128.

[6]刘化波,王云龙.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4):102-103.

[7]曲秀琴,吕秀丽.构建“多维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思维[J].科技创业家,2013,(19):180-181.

[8]黄兆信,王志强,刘婵娟.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之维[J].教育研究,2015,(2):59-157.

[9]杨虹,刘楚达.浅谈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8,(4):118-119.

第四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

[摘要]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战略意义。文章基于过程导向围绕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整合政府社会、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和学生家庭四个生态子系统来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关键词]

过程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课题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基于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a/2013/03/002,课题负责人:谭建华)和2016年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基于体验式学习的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容性研究”(课题编号:GJ16-05Z,课题负责人:谭建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创新创业及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一)创新和创业的概念

最先提出创新概念的是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他认为,创新就是在生产体系中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一步释放生产力,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更新产品;二是指创造新产品;三是指改变产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这个概念,更为强调思维层面的创造,形成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概念,并将创新的理念应用到所有领域,形成了一个更为广义的定义。最先提出创业概念的是美国学者杰夫里•提蒙斯(JeffryA.Timmons)。他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商机的过程,它为商业机会所驱动,需要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狭义的创业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是指主体以创造价值和就业机会为目的,通过组建一定的企业组织形式,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的经济活动。现代广义的创业概念更为强调行动层面的创造,主要指通过资源整合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二)创新和创业的关系

我国在引入国外“创业教育”概念时,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并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创新”和“创业”两个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创新主要指的是思维领域的创造,而创业强调的是行动领域的创造;另一方面,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灵魂,创业又推动着创新过程,两者密不可分。

(三)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含义

生态系统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生态学家亚瑟•乔治•坦斯利爵士(SirArthurGeorgeTansley)于1935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和环境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系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由学校联合政府、企业和家庭等子系统建立起来的生态体系。这些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统一,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态平衡系统。

二、构建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提升中国整体的制造业水平、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建立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目前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体系。这个体系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和学生家庭等多个生态子系统,这些生态子系统通过过程导向构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一)政府社会生态子系统——创新创业的引领者

1.政策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方向。政府的顶层设计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政策将会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迫切需要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企业转型升级也急需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国家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极为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建议》(教办[2010]3号)出台;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出台。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随后,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细则,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沪府办[2016]2号)《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的通知》(津教委办[2016]79号)等,使得政策落实到操作层面,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的舆论氛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普遍较低,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高涨。政府要加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的宣传,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让全社会尊重、关心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3.整合社会资源,建构创新创业的保障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高等学校、行业企业和学生家庭等各方利益,政府需要协调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共同发挥作用。由于政府内部的资源比较分散,包括教育部门、工商税务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知识产权保护部门等下属机构,所以各级政府除了要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和细则外,还要建立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协调机构,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提供免费创业场所、免费创业培训、无息贷款、税费减免、人事档案托管、创业专项基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一系列配套保障措施得以落实。

(二)高职学校生态子系统——创新创业的培育者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传统的大学围绕“教学、科研和服务”来设定人才培养方案,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把创新创业类课程简单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一流的师资团队、理论实践平台、协同育人机制、校园品牌文化,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由创新创业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的主力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社会大众的贡献度。

2.创新创业类课程开发。目前,创新创业类课程开发在高职院校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因为这类课程开发需要结合专业来进行,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创新思维。在开发创新创业类系列课程时,把专业理论课程和创业理论课程有机融合,专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互衔接,专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相结合,通识教育课程和精英教育课程相结合,线下课程和网络课程相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通过这些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3.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创新创业师资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创新创业类的专职教师很大一部分是学工部门的师资,这些部门的教师平时工作比较繁忙,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业教学研究中;还有一部分是管理学、经济学方面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但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兼职教师一般是由企业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创业成功校友、行业专家学者等人员构成,这些人员最大的特点是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缺点是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太熟悉,教育教学能力较弱。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建立一支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队伍培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鼓励教师参加创新创业类的师资培训或者国际研讨,转变传统思维,改善知识结构;二是建立创新创业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的机制,让他们熟悉企业实际运作方式和经营模式;三是要让他们有与其他学科教师相同的晋升通道,使他们安心地进行教学研究和指导服务。

4.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做到“学做合一”,因此除了做好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外,还需要建立实践平台。建立实践平台,一是可以建立教学实训基地、生产实训基地、创业园、科技园,这些一般都是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共建的,让学生感受创新创业的氛围,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二是通过产学研相互融合,搭建实践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申请、产品开发、技术开发和流程优化创新,培育一大批创新创业的典型。三是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如创业俱乐部、企业经营管理协会、市场营销协会、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职业生涯规划协会等一系列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创业大赛、公司模拟经营、创业论坛、创新创业讲座等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三)企业行业生态子系统——创新创业的助推者

1.注重校企融合,助推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企业是市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主体,行业是高职院校与产业连接的纽带,企业行业是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也是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企业应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把生产车间、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培训中心、项目部门建在高职院校,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中去。这样一来,企业可以把自己需要的技术人才培养时间前移,省去大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企业培训的成本和精力,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而学校通过引进行业企业资源,使得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方向,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更具前瞻性,从而减轻学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防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出现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现象。总而言之,企业行业可以有力地助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2.加大研发力度,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源泉。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吸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同时也可以将高校创新创业成果进行市场转化,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师资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而企业家的参与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成功的企业家具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企业管理经验,这些人员参与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项目评审、创业论坛、兼职专家导师、创新创业课程等方面,能够把专业建设和创新创业进行很好的融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四)学生家庭生态子系统——创新创业的启蒙者

1.转变观念,做孩子创新创业教育的引路人。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教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影响较大。然而,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父母不赞成孩子走创业之路,这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思考力、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庭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学校和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会对孩子的创新思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终生的,贯穿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很多人片面地把创新创业教育看成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的培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必须转变观念,做学生创新创业的引路人。

2.身体力行,做孩子创新创业教育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在培养孩子创新创业意识的时候,更需要身体力行。父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读创新创业相关书籍,如成功学、励志学、创新思维、企业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创业教育等,多摄取一些跟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素养,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创业素质,对孩子也是一种熏陶;二是在自己的工作或者创业过程中积极创新,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流程创新、模式创新等,给孩子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三、实现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路径

要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培养过程,需要高职院校整合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资源,促进其共同参与,通过理论教育→模拟实训→实践活动→科技转化→孵化实战的路径来实现。

(一)理论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

理论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来进行,因为传统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授课形式单调、知识陈旧、范围狭窄;注重学科建设,忽视学科之间的融合;重视知识灌输,忽视能力培养等。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学科较多,知识之间的融合度较高,比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育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分层教育,将通识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二是点、线、面结合,采取个性化课程、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结合的形式;三是全面指导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实现指导形式的全覆盖和多样化。

(二)模拟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延伸

创新创业教育的模拟实训一般运用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的形式,学生可以模拟相关创新创业的过程,体验创业项目的选择、公司选址、采购货物管理、市场营销策略、公司盈利模式、财务风险控制以及公司注册程序等主要环节。通过模拟实训,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创新创业的过程。

(三)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品牌特色

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更高层次,是打造创新品牌文化、营造创业氛围的重要途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特长、爱好和能力,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和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理解市场,认识企业,加强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同时对于大学生深化知识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丰富就业渠道、适应社会需要具有现实意义。三是搭建具有品牌影响的社团。创新创业类的社团很多,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创新创业俱乐部、市场营销协会、企业经营管理协会等,通过这些协会可以举行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竞赛、论坛、讲座和公益等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

(四)科技转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载体

科技发明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用成果的价值载体。高职院校要做好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工作,建立与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等主体的良好关系。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者,同时也是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结构政策的制定者;企业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对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具有重要价值;第三方服务机构可以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工商管理服务、法律顾问服务等,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平台,确保研发顺利进行。高职院校作为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之一,需要整合这三方主体的相关资源,更好地为学生创新科技成果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五)孵化实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成果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较好的高职院校,要搭建大学生孵化实战平台。依托校外创新创业见习基地,构建项目苗圃平台;依托大学生创业园,构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依托大学科技园,构建创新创业项目转化平台。通过校内外搭建的实践平台,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拓展、转型和升级,系统完成创业理论和实践的对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的过度层次,完成高职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换,实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共赢,形成行业牵引、学校主动、政府推动、校企互动的良好局面。

作者:谭建华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

[2]林钻辉.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特征与构建[J].教育探索,2014(9).

[3]郑玲童.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4(9)

第五篇: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摘要:

“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教育部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进行的具体部署,而师资队伍建设是有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文章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及内容,从3方面说明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挑战,最后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渐进性技术创新;技术型创新创业人才;师资队伍建设

0引言

“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既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赋予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急需提升的历史使命[1-2]。毋容置疑,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改革,教育观念改革的关键是教师。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部分,近10年来经历了国家示范校、骨干校等轰轰烈烈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这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积极参与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行动密不可分,但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教师能否快速转变观念、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设计、实施准备,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一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亟待研究解决的新问题。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及内容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都在积极研究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但是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由于其办学宗旨及教育资源的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及定位也不同。高职院校先要理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是有效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前提条件。

1.1学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同观点

创新创业教育,顾名思义,既包含着创新教育又包含着创业教育。但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是互相包含的关系?还是各有其培养目标不可互相替代的关系?抑或是既有相互关联又有相互区别的关系?学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形成创业初步能力为主要目的,二者目标同向、内容同质、功能同效、殊途同归[3];二是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同向,都是围绕学生职业发展而存在,两者相互依存、强烈互补,而创业教育不应过多地承担创新教育任务,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教育[4];三是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创业与创新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美国和德国都高度重视高校的创业教育,他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创业虽然与就业相关,但其实与创新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若忽视创新与创业之间的联系,创业的视野和层次都会有局限,而创业一旦与创新相联系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5]。3种观点各有其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高职院校还需按照自身的教育特征和教育特点,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目标定位。

1.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及定位

高职院校通常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培养人才,毕业生主要工作在企业一线。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自身教育的特征和特点以及毕业生主要面向的创新创业领域及职业岗位,研究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及定位。我国创新主体中的中小企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分析其将要面向的创新创业领域及职业岗位,先要清楚企业通常会发生的改变。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2012年)一书中将企业创新活动归纳为: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供应来源和建立新企业组织5种形式。之后,经济学家们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创新被区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社会层面的,而技术创新才是企业层面的。关于技术创新,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根据技术变化强度的不同,将技术创新划分为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技术系统的变革和经济范式的变革4种类型。在4种技术创新类型中,“渐进性技术创新”应该是更适合高职学生的一种创新活动,因为渐进性技术创新常出自于生产一线的工程师、技术工人,或用户之手,是渐进的、连续的小创新,创新成果难以察觉,创新手段一般是在先前产品基础之上进行的改进[6]。综上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创新活动是“渐进性技术创新”,以“建立新企业组织”为目标的创新实际上也是创业,会发生在少部分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建立新企业组织应以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产品或技术为创新或创业要素。因此,高职院校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宜定位在技术型创新创业人才,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以及与创业、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创新创业能力。

1.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途径剖析

理清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及定位,是进一步剖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实施途径的基础性工作。深入剖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实施途径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整体设计、有效组织实施的前提条件,与师资队伍建设密切相关。所谓创新教育,应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凡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养成学生创新能力而开展的创新活动,都可称为创新教育。而对于创业教育,需从广义创业和狭义创业来分别对待。广义的创业泛指开创事业,而狭义的创业则专指创办企业。从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来说,广义上的创业,其内涵与创新是近似等价的,而狭义上的创业与创新既有联系,又相区别。高职院校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宜遵从于广义的创业概念,与创新教育相融合,而狭义上的创业教育主要面向有创业意愿或创业行动的学生,其中包含着创新行为。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与途径可分为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宜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启发创新创业思维、形成创新创业初步能力进行教育教学设计、实施,其实施途径可以发生在对学生进行共性教育的一切场合,例如,学生入校教育、第一课堂教育、学生就业教育等;而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教学内容宜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行动,以致创办公司等一系列业务进行设计、实施,其实施途径可以发生在个性化的学生社团、学生参加的各种竞赛、各种创新活动、众创空间活动等。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进行教育教学设计、培养,都需要具备不同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和经验的师资队伍共同完成。

2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挑战

高职院校要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跟上国务院和教育部的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分析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创新创业教育挑战,是使师资队伍建设有的放矢的必要前提。

1)尽快转变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观念。众所周知,任何改革的前提都涉及到思想改革、观念转变,教育改革也不例外。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教师只有真正转变了观念,才会主动地重新审视和认识现有的教育实践,以新的泛型重新建构教育体系,以新的方式组织教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遇到的挑战是如何使教师尽快地转变观念,这包括一方面要使全体教职员工认识到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人人有责,人人有义务;另一方面要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有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创新创业教育。这需要学校有唤醒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强有力措施。

2)教师要找准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定位。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意味着学生从走进校门到走出高校期间的一切活动都应蕴含着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渗透,也就是工作在高校不同岗位的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找准各自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定位,分工合作,使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既无处不在,又各有各的教育目标定位,成为一个有设计、有实施的运行整体。比如,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人员、职能处室人员等,各有其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职责和需具备的能力。因此,师资队伍建设遇到的第二个挑战是学校的教职员工要找准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定位。这需要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从顶层设计做起,结合学校教职员工各自的工作特点及职能进行角色定位和培养。

3)教师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每个人都有惰性,这是人的本性之一,教师也不例外。但是,教育拒绝惰性,特别是富有挑战精神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是需要获得教师的认同。教师需要自身有积极主动的专业成长意识、责任意识,并主动将这种意识转变成提升自己能力的行动。变被动为主动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是师资队伍建设遇到的第三个挑战。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这是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上说到教师应有的觉悟。但是,教师中不用扬鞭自奋蹄者毕竟是一部分,让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中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还需要学校强有力的措施和政策作为驱动力。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策探讨

教师队伍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群体,教师的意识一旦转变,再有学校的激励政策做驱动力,教师就可以焕发出自身无限潜能,自觉主动地在各自岗位上寻求突破,为创新创业教育事业贡献聪明才智,并将自己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奇迹。

1)学习引导,唤醒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首先,学校要及时出台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向全体教职员工广而告之,使全体教职员工认识到学校将要面临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人人有责。通过组织各种学习活动,例如,学习国家、省市、学校相关政策,进行相关形势讲座、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交流、研讨等,唤醒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在技术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帮助教师尽快转变观念,思考在各自的岗位上如何拓展、改变,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设计,如何操作实施才能真正达到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

2)分类培训,帮助教师找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定位。对学校工作在不同岗位的教职员工分类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帮助教师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设计中,各自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专业的、工作的优势,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学会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教会学生创新创业方法,实施创新创业行动,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举例来说,对第一课堂的教师,要启发教师在现有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从专业的角度引导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对第二课堂的专业教师,要帮助其在指导学生大赛、创新创业活动、学生参与的教师科研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对于学生辅导员,要启发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中,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就业指导教师,要帮助其正确引导学生创业就业;对职能处室人员,要帮助其及时跟上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步伐,发挥管理和指导作用。培训的时间、内容、成效计入教师培训档案,作为教师聘期考核或是职称、职务晋升的基本要件。

3)政策激励,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改革学校对教师的聘任、聘期考核、职称考核、晋升考核等办法,对主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并通过学校的考核,能够胜任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整体设计中角色的教师,采取加大分值,或是加大工作量分值,或是优先考虑学习机会等办法给予激励。考核办法应是岗位不同,要求不同。例如,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进行培养的教师应自身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或是自身有申请专利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维、方法、行动、能力进行培养的教师应是既具有一定的科技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产业实践经验;对学生创办公司进行指导的教师应是自身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

4)专兼结合,建立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教师有着自身的教育教学优势,但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既有自身经历与经验的不足,也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载体和项目的欠缺。高职院校要培养技术型创新创业人才还需要依托更广泛的社会资源,专兼结合建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通过走出去,走进实体企业挂职锻炼,拜企业工程师为师,与企业工程师结对子,亲自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创新,亲自体验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市场冲击,对理解并提升创新创业意识与教育教学能力有直接的帮助作用。学校还可以通过制订政策引进高职称、高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让其作为学校专职创新创业教师。或者,学校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行业名师,或是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兼职创新创业导师。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或是聘请兼职导师等方式,逐步建立起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创新创业人才提供重要的师资保障。

4结语

高职院校在国家新一轮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地需要优先解决。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深入探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法与途径,对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识和实践意义。

作者:丁桂芝 单位:天津职业大学教学督导与评价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2]柴葳.教育部召开视频会动员部署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5-06-03(1).

[3]毛建国.职业学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1(4):16-19.

[4]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99-202.

[5]夏小华.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以美国、德国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4,14(6):4-6.

[6]丁桂芝,李建生,王文生.论知识产权文化在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的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13(24):164-167.

第六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摘要: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目前高职学生创业的瓶颈及相关社会因素,然后针对问题结合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探索,以此为契机,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个可实现的思路。

关键词:

创新创业;高职院校;化工实践;教学改革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高校都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这不仅缓解当今社会就业难的问题,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职学生创业特点及社会因素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对自主创业有极高的热情与积极性,但其创业成功率不高,据对辽宁省不同专业毕业五年高职毕业生进行的相关问卷调查表明,其创业成功率不足1%。究其原因:一是作为年轻创业者,缺乏最基本的创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不能掌握最佳的创业时机,甚至不懂营销手段和对企业的相关管理理念等等;第二,学生在受教育期间,鲜有学术论文或专利发表,这说明学生创新能力的严重欠缺,不能创立优质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第三是创业资金力量薄弱,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学生创业,无论从资金还是自信心上支持力度不足,导致企业规模太小,在优胜劣汰中被过早淘汰。截止到目前,本省大多高职院校仍对创新创业专题教育的学科定位比较模糊,未能将其纳入本校人才培养体系,也未将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作为其高教体系一部分。许多高职学院只是象征采取开办偶尔的讲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这不能从根本上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积极探索

为响应国家号召,在省级教育系统的指导下,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辽石化院)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依托行业优势为人才培养的理念,成为全省唯一一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院校,积极搭建本学院最具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力争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了以下创新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构建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辽石化院结合学校层次和类型进行定位,以多样化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注重创新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基础上,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各专业培养计划,自行编写相应创新创业教材若干,并引进国外先进创新创业教材和课题,完善创新创业教材建设体系,相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训练班和创业教育教师培训班,要求教师加强自身创新知识储备,并在理论教学里融入创新理念,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吸收过程中也得到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辽石化院在全校范围内,要求大一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创造学》的课程学习,在大二中加设《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学》课程,在毕业生学期,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实践方法》必修课,让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运作创业项目的手段,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些举措诱导下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每一个创新思想都深入学生心中。

(二)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创新实训教育基地

第一、建立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实训基地。由于在校学生以石化类理工科为主,学校与中石油锦州石化公司积极开展合作,并将其附属的各个车间作为真实职业环境,进行资源整合,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模拟教学实训基地,可在电工实训、仪表工实训、数控机加工实训、铆管实训、钳工实训、化工装置和控制仿真系统以及焊工实训等十多个实训中心开展实践环节教学,以上创新资源无条件向全体学生开放。这种创新实训教育基地的建立,使学生对各级实践环节有充分的认识,引入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未来的创业项目顺利落地转化。第二,强化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学校每年定期安排学生进入省内对口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校外实习,学生通过在对口岗位的工作和劳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大大加强。

(三)积极推广以化工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

辽石化院积极推广以石油化工项目实验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石化项目型实践是以辽石化院的石化研究所内课题项目为中心,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的综合运用,进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在该训练中,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特点,从项目方案的原理探讨,过程设计,仪器分析,工艺革新和总结归纳,都由学生独立或者协作完成;同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TRIZ理论比赛,全国物联网设计比赛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参加比赛的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人际社交能力、竞争力和决策力等创业基本能力和素质。辽石化院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辽石化院创客空间。在这里,不同的学生组织积极在电子、机械和化工等领域开展交流,接受校外企业训练和指导,同时将自己的创意变成项目雏形,极大地扩散了学生创新思维,为未来自主创业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作者:汤万进 杨连成 单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来源:

辽宁省青年科研骨干(高等教育)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GZXQEA020)

参考文献:

[1]张虹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改革初探[J].学周刊,2016,35:66-67.

[2]周聪等.新常态下高职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J].读书文摘,2016,10:107.

[3]刘中晓.应用技术型院校就业创业思想教育路径研究[J].2016,4:102-105.

[4]欧长贵.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2016,9:44-45.

第七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以创业促就业,已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对策

2016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迎来“就业更难季”,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较多:产能过剩造成了一部分职工下岗;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造成企业用工不足;加之高校近几年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导致毕业生数量占到新增就业岗位的一半以上。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较低

由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生源情况不同,使得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本科学生相比普遍较差,且学习动力不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更大的难度。据有关高职生创新创业问题的调查统计,毕业后愿意选择创业的学生约占90%,但有勇气、有信心进行创业的学生只占60%~70%,其中对创业知识及国家关于创业方面的支持政策较为了解的学生只占20%。并对毕业1至3年的高职生进行调查,其中创业成功的仅在1%左右,较好的院校也没有超过5%。以上数据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对创新创业有很高的积极性与热情,但成功率较低。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模糊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尚不清晰,只简单地将创新创业看作是解决就业的捷径,甚至大学生创业教育被视为企业家速成的教育。显然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创新创业思维已经背离了创业教育的初衷,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开创性看成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受益面不广

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将创新创业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去挖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社团支持力度不大,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在学校里的影响力不够,并且存在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从创新创业教育中获益得情况。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少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没有创业的经历,对企业经营和管理不熟悉,没有经过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培训;加之学校对创新创业的课程安排较少,并且大多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讲授,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联系并不紧密。

(五)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环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创业教育,但基本都停留在开展创业竞赛、举办创新创业讲座的层面上,很难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对策探讨

(一)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指导

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指导。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心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渴望成功的愿望,加强创新创业意识,自觉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二)构建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体系

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课程教学内部,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树立起把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一体的教育理念。

(三)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社团活动情况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突出体现,在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校园社团活动作为一个宣传实践的重要阵地,针对不同专业领域成立相应的创新创业社团,通过这些创新创业社团活动进而带动整个校园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从而潜移默化地把活动与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中。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和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首先应该把教师纳入创业教育培训队伍,并作为培训对象,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学校在培养现有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也可聘请一些企业高管和社会精英到学校兼职,同时,鼓励教师走出去,多提供参与企业或相关单位的实践工作机会,增加教师与企业、市场接触的机会,丰富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

(五)深化校企合作

第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社会知名度高、企业效益好且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部分企业,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第二,强化学生校外实习。学校每年都应安排学生在对口的企业开展为期半年的校外实习,进行项目训练、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预就业。在实习期间,采用“轮岗训练”和“项目引导”,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如何开办企业,如何管理企业等企业运作过程,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作者:李都 杨连成 单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来源:

辽宁省青年科研骨干(高等教育)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GZXQEA020)

参考文献:

[1]李晓红.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

[2]莫飞平.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

[3]韩文霞.高职学院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和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11).

[4]谭炀.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0).

[5]唐建阳.论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J].企业家天地,2009(01)

第八篇:高职高专医学生创业教育

摘要:

教育形式的变化,增加了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就业难度,实施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难的主要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都结合实际发展现状,针对性开展了医学生创业教育,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医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做好高职高专医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众多人员研究的主要问题,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析,本文主要结合当前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现状,针对性提出一些创业教育方法,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高专;医学生;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

2016年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社科研究课题《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ZB6)。

随着高等教育投入和扩招的影响,毕业人数持续上升,尤其是医学专业学生,但是医疗行业提供的岗位却没有任何变化。所以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医学生改变就业难的主要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展了医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了全新的就业观,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理念,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施,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析。

一、高职高专医学生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就业形式认识较模糊

从当前医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很多学生都具有较重的职业专业选择性,侧重于医生职务,对医院职业充满了向往和渴望。同时受家庭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影响,认为医生是“铁饭碗”,树立了当医生的目标,将大量的时间都应用到医学知识和实践操作上,没有参与创业教育。很多学生甚至坚持以后必须要做一名医务工作者,对创业不感兴趣,忽视了创业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二)学校创业教师资质不足,教学内容完善

现阶段,很多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都有没有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教育方式和形式较单一,而且很多创业指导者都由教师担任,教学内容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创业的兴趣。同时不具备创业教育的能力、教学方法较死板等也是影响了学生创业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三)传统理念的影响

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学生毕业后都向往进入国企、事业单位等单位,而且很多人员开始将能否进入国企和事业单位作为衡量大学生成功的标准,与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具有很大联系。在此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创业意愿不断下降,严重时还将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创业教育质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四)学校创业教育理念较落后,创业教育重视性不高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技巧的课程,与职业教育、学术教育等拥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高职高专不重视创业教育,侧重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创业教育流域形式。很多学校随意开展了创业教育,但都只是进行表面工作,不能落实教育。

(五)社会环境对高职高专医学生创业的约束

国家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创业,但很多创业者受创业资金、创业人际关系和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最终磨灭了想法。此外,社会舆论与同学的讽刺等均会对创业者造成严重影响。

二、促进高职高专医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

(一)认清当前形势,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

医学生应该全面了解当前形势及以后就业的形势,提高就业危机感,积极投入到创业教育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创业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认清就业危机模式,积极向相关人员学习创业经验,参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反复活动和实践中了解自己,给自己制定合理的创业计划,积极向社会成功人士学习,营造良好的学校创业氛围,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二)更新就业理念,加强创业教育

为了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进行创业教育时,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要认真宣传国家及政策创业政策,给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业教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创业教育需求,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让大学生结合当前就业形式,从思想上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性,认真参与到学生组织的创业活动中。

(三)与时俱进,结合时展要求开展创业教育

当今社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社会,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的眼光,片面的分析问题,结合时代要求认真处理好各项问题。由于当前社会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所以不能将学生是否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尺度,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学校期间认真学习创业知识和创业方法,解决就业难问题,及时缓解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矛盾。

(四)重视创业教育,完善各项面资源

结合当前高职高专医学生创业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业教育。第一,建立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形成专业化教学内容;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工作,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学校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创业实践场所,让学生亲自感受创业价值,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第三,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构建完善的教师队伍,提高整体师资素质;第四,加强创业教师教育和培养,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第五,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认真完善各项活动。

(五)强化政府扶持,落实监督政策

各地区政府人员必须提高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制定的政策必须满足党中央要求,同时,还要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让大学生享受国家政策的扶持。学校相关人员还要积极做好政府各项政策宣传工作,给创业积极性较高的学生提供便利条件。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及时解决创业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发展。

结束语

高职高专医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已经成为解决当前高职高专医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为了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创业教育效果,必须联合社会、家庭和学生等各方面力量,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高职高专学生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兴趣,设置合适的创业教育内容,避免因片面追求创业教育而影响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专业学习。

作者:陈?尉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申俊霞.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模式构建[J].中国医药导报,2015,(01).

[2]杨兴波,张林.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新西部,2016,(06).

[3]周武汉.关于促进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4,(47).

[4]申俊霞.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创业教育的定位与实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07).

[5]赵英.就业指导在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性[J].硅谷,2014,(03).

第九篇:高职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

摘要:

本文从创业意向、创业素质认知和创业实施三个方面对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现状;对策分析

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提出一个全新概念: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说是对如何创业而开展的教育,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大学生创业教育指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使其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院7个系1500名在校学生,调查涉及学院37个专业,涵盖商务、信息、旅游、金融、教育、文化等六大专业,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有效问卷回收1110份(其中男生540份,占49.1%,女生560份,占50.1%),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67%。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意向与动机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65.9%的学生具有创业意愿,31.9%的学生尝试过创业或采取过创业行动;就创业动机而言,37.3%的学生创业目的是获取财富;22.5%的学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20.6%的学生是为以后工作积累经验;11.4%的学生是因为兴趣爱好;6.8%的学生是为了解决就业。调查显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创业意向较为强烈。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学生对创业能力的自我评估上总体上不高,其中8.6%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具备独立创业能力;42.3%的学生认为虽然有不足,但基本上具有;38.3%的学生自信心不足;12.8%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不具备创业能力。在被问及有关创业素质的要求时,“坚定的创业信念”、“顽强的抗风险力”、“积极的创业心”是我院大学生认为创业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其中在创业能力必备调查中,我院68.8%的学生认为是沟通能力;59.3%的学生认为是组织管理能力;63.5%的学生认为是领导决策能力;55.5%的学生认为是团队合作能力;57.3%的学生认为是创新创造能力;46.2%的学生认为是抗压抗挫能力;35%的学生认为是具有冒险精神;26.9%的学生认为是外语能力;20.7%的学生认为是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学校创业教育实施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我院88.12%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创业课程,25.4%的学生听过有关创业方面的教师讲座;10.3%的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9.5%的学生参加过实际技能培训;14%的学生听过创业成功人士报告占。7%的学生对学院创业教育开展情况是满意的,不满意的占65%。56.7%的学生希望通过创业教育课程获得市场信息知识;46%的学生希望获取创业基本知识与技巧;56.1%的学生希望通过培训达到创业者所要具备能力和素质;28.7%的学生希望获得大学生创业政策方面的知识。

三、构建“漏斗式”创业教育模式

“漏斗式”创业教育模式基于国家鼓励高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之上,结合创业教育的实施,探索出新的创业教育模式,共分为五部分,第一,广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邀请自主创业企业家、优秀校友、高校创业指导师等各方名人志士,举办创业教育政策解析与宣讲、“榜样的力量”优秀创业典式事迹报告会、创业经验及感悟讲座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第二,开启创业启蒙教育,在创业氛围的熏陶下,鼓励大学生利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注册登陆“职业生涯测评软件”进行自我认知探索,并结合个人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转变就业观念,启发创业意识。第三,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提供系统性的创业知识培训与政策帮扶,为将来创业铺平道路。第四,学校管理层面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与工商、税务等部门加强沟通,营造适合大学生创业的氛围。一方面,学校提供校内创业实践基地或孵化器,提供申办流程、资金、财务管理、税收管理、法律管理及办公硬件设施等各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成立开业辅导专家组,每个学生创业小组都有一个专家辅导,可以得到学校老师、专业人员的指导,会使创业的成功率提高。第五,面对应届自主创业毕业生,学院实行一次性3000元奖励政策,并将其纳入学院就业创业优秀毕业生数据库,定期不定期进行电话跟踪调研了解发展情况,给予各方帮扶与在校宣传。同时,定期邀请其带创业成果返校,进行经验交流与宣传,并鼓励创业成功学生引领在校大学生创业或为其提供创业指导与实践平台。通过这种层次性的漏斗形的动态筛选创业教育模式的创建,期望能真正达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卢杰 单位: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颜志刚,段志坚.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与分析──以韶关学院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1(3).

[2]王伟.大学生创业教育调研与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5).

[3]王小敏.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调研报告[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9).

[4]唐金花.校企利益共同体视域下高职创业教育的价值判断与实施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

[5]吴远.融入“宁波帮”精神的高职创业教育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13(17).

[6]张?民.突破与创新:浙江高职创业教育发展之路径[J].职教论坛,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