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探究(9篇)

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探究(9篇)

第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

【摘要】

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属性。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贯彻践行实践育人理念,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的固有之义。以实践为导向,结合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历程,不断深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理性认知,在运行保障、资源整合和考核评估机制方面厚植根基,应当成为催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向上生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实践育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实践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首创精神、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活动,将“知”与“行”有机结合,并最终落脚于“行”,具有非常显著的实践性特征。近几年,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立足“实践育人”这一基点,注重从机制体制入手,加强宏观思考,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

一、保驾护航——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运行保障机制

创新创业不会自然生长,只有满足制度安排、场地资金、实践平台等基本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才能真正“底气足”、见实效。

(一)强化制度安排保障

制度是最灵敏的“导航仪”和最有力的“保护伞”,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要注重在制度层面做出合理化和有针对性的安排。物理学院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负责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实施办法,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协调校级相关职能部门为本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提供服务支持。这一做法虽然作用明显,但容易触碰学校政策“天花板”,而且在协调学校同级职能部门时往往力有不逮。因此,有必要在校级层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统筹规划,提供方向指引、政策支持和事务协调。在微观操作层面,物理学院结合本院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优势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发2门创业课程,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学科专业结构,为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打牢基础;在大学生综合评价中,增设创新创业学分,增加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考核权重,明确对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突出、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在评奖评优、研究生推免等工作中给予优先考虑。近5年,物理学院共有300余名在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的学生,被保送至北京大学等重点院校攻读研究生。

(二)强化场地资金保障

创新创业活动对场地的要求较为苛刻,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物理学院克服多种困难,大力提供场地资金支持,并将其视为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强基固本之举。在场地方面,物理学院开辟专门的实验室供学生开展学术科研,安排专门的场地供学生举办学术科研经验分享交流会,加速学生学习成果转化,增强学生创新能力。这种方式对在校大学生固然有益,但创新创业不是短期行为,一旦学生毕业,很多大学生创业团队因为得不到有力支持,面临创业中断、团队解散的困境。因此,有必要在学校层面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吸纳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对租金、物业、水电予以减免,持续提供支持。在资金方面,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为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在师资聘请、赛事观摩、活动开展等方面提供经费支持,为学生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创造良好条件;积极争取企业和个人捐赠,设立专项基金,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引导孵化资金。

(三)强化实践平台保障

创新创业不能躲在书斋坐而论道,必须借助一定的平台,在实践中反复历练提升。物理学院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主旨,着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是扶持成立创新创业社团。社团成员一般由在某一方面有共同旨趣的学生组成,共同开展科研学术交流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社团运行相对自由,便于学生发扬个性、坚持真理,在思想和实践的交锋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目前,物理学院划拨专项经费,扶持成立了物理创新实验协会、天文爱好者协会、3D打印协会等11个学术类社团。二是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活动是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活动策划要与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相结合,特别是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物理学院精心策划“创客之道”系列活动,先后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分享会、创新创业大赛、App创意征集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反响也很不错。三是组织参加高水平的创新创业竞赛。高水平的创新创业竞赛比较重视项目培育,选拔较为严格,赛事时间较长,对参与的学生而言是一次创新创业实践的全过程历练。物理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观摩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等创新创业竞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二、内联外引——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资源整合机制

政府、学校、企业是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三驾马车,要强化三方资源整合,推动形成“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共同体。

(一)推动校内资源整合

对高校而言,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在“借力”之前,首先要“强内”。除了要从行政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疏通资源整合“肠梗阻”,还要在教育活动具体实施层面注重资源整合,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蓬勃开展。物理学院注重打通学科壁垒,实现优势互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结合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特点,运用辅导员队伍的多学科优势,加强对他们的创新创业培训,并注意吸纳相关院系的优秀教师,组建集经济、管理、法律、心理等专业的跨学科优秀教师团队,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指导;在组建创业团队时,注重文理专业学生搭配,在创新创业项目运行中,注重同时吸纳技术研发精英与营销管理人才,避免创新创业实践“跛脚”前行;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在指导学生制定学涯培养方案时,融入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并进行阶段性分析、矫正,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关节点前移。

(二)推动政校资源整合

政府是最大的资源保有者,学校要加强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借势借力,外引资源为己所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良性发展。要主动寻求政府政策支持,积极争取政府在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1]联合政府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计划,由学校出师资,政府出场地和相关配套资金,政校联合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协同政府建设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以优惠条件吸引学生创业团队入驻,为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拉一把、扶上马”。配合政府出台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建立需求导向的创新创业专业结构和人才培育体系。争取政府创新创业合作项目,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遇的同时,减轻学校资金压力,破解学校资源瓶颈。

(三)推动校企资源整合

目前,很多高校面临对市场经济感觉不灵敏、科研成果转化慢、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不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而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强化校企合作,可以发挥企业在信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从企业引入师资力量。高校教师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企业经营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物理学院建立“双导师”制,引入有实际运营和管理经验的企业界人士加入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参加学校创新创业演讲,担任创新创业比赛评委,出任创新创业项目导师,为学生提供在创新创业领域提供更全面、更务实的指导。另一方面,校企联合成立实训基地。物理学院与珠海世纪鼎利通信科技公司、扬中电子等13家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每年安排学生到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地体验企业管理运营和创新实践,深化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三、反向发力——引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考核评估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既需要正面引导,也需要反向发力,引入对学生、教师、学院的考核评估机制,倒逼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取得实效。

(一)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考核评估制度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估体系,将创新意识、创业经历、实践成果等纳入考核评价指标,突出实践导向,重点考核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引入创新创业学分制,对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参加创新竞赛、、获得专利、自主创业等分别赋予一定分值,设置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在必修学分全部完成的情况下,选修学分达到规定分值的,予以评优评先。引入过程考核模式,对学生创新创业全过程进行跟踪考核,每个月进行量化评分,每学期开展综合评估,确保考核更及时、更准确。引入实践考核制度,将创新创业实践作为核心指标,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对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作为学生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考核评估制度

作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重要参与主体,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值得进一步重视。为提高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实效,有必要建立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综合评估体系,对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学、策划创新创业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等分别设置一定分值,达到一定标准值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或评先评优方面,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权。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综合评估体系要纳入人才培养考核,鼓励教师制定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案,围绕创新创业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精品课程,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模式;要纳入实践教育考核,策划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教学,指导学生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到企业实地参观学习。

(三)建立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考核评估制度

在学校层面制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各项政策措施,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各学院来落实。为将学院建成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坚强堡垒”,需要引入对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综合评估模式,确保学院真用心、真使力。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考核评估每学期开展一次,由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安排专门人员成立工作组进行考核,或者引入第三方进行考评。综合评估体系重点考核学院综合保障是否到位,主要包括机构、人员、场地、经费落实情况,对学生自主创业在项目论证、公司注册、财务管理、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扶持情况,引入社会资源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等;考核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是否取得实效,主要包括在校学生或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数量和企业满意率,创新创业科研成果及成果转化率,院企合作、学术交流等情况。

作者:刘倩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董世洪,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02).

第二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新课改对地方转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转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时间比较短,还存在教育形式较为陈旧、教学观念落后、教育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要提高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构建完善、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实践基地。

[关键词]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吉林省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地方转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地方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开展了创业教育,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不够丰富,所以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不仅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很难发挥创业教育的作用。因此,如何解决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创业教育的作用是当前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转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特征

地方高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均对大学生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构建了新型的教育模式。从调查情况来看,地方转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如下特征:

1.培养目标体现应用性。在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应用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地方高校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创业教育开展的基础。因此,各高校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会提高对应用性的重视程度。

2.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地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所以在这类高校中学习的学生,不但要学好专业课程,还需掌握其他门类的综合知识。鉴于此种情况,各院校在对创业教育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将此因素考虑进去,特别是在进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时也必须考虑这种复合性。

3.价值取向体现行业性。地方高校一般都服务于地方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向区域行业提供大量所需要人才。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支持,所以为了回报社会,会将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区域经济所需人才上面,这样毕业的大学生就可以在本区域中找工作,进而为区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4.培养过程体现实践性。地方高校在实际发展中需要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随时了解企业对人才要求的转变,进而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尽快上岗工作。在此过程中,地方高校还与企业共同合作,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地方转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创业教育形式较为陈旧,教学观念落后。近年来,国家对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地方高校自然紧跟潮流。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对创业教育进行了探索,有些院校甚至还做得比较出色。但是,就总体情况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观念也比较落后,由此导致创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由于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比较短,所以理念还不是很成熟。有很多教师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没有意义的,只作为选修课程开展即可。正是因为这些不成熟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价值没有得到深刻体现。

2.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宣传工作不到位。在地方高校中,有些学科专业知识中包含了部分创业教育知识,但这些创业教育知识并不是完整的,而是十分零散的。虽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备,地方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对此课程进行设置的工作没有做好,而且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授课规划。同时,某些地方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模式及方法都比较落后,而且也没有对创业教育进行大力宣传,更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下降,创业热情也逐渐减退。此外,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比较匮乏,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并不是此方面的专家。凡此种种,某些地方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

3.过度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成功经验比较少,因此很多院校往往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借鉴是可以的,但是过度的借鉴就是照搬,而且将西方国家的经验完全应用到我国高等教育中也是不科学的。但是,很多院校忽视了这一问题,将所有学生放在同一位置上,导致创业教育培养方式和学生需求脱轨,两者之间无法实现有机融合。

4.实训基地应用中存在问题。实训基地是大学生创业的平台,学生在基地中实习,能够更好地领悟理论知识,并在理解中更好地实践。地方高校创建实训基地的本意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实训基地的应用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例如,某些地方院校在应用实训基地时照搬其他院校的经验,并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创新,使得实习实训只是走过场,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训练。

三、地方转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策略

1.提高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地方高校想要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就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只有从思想上对其进行重视,才能在行动中做出相应的配合。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培训,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当教师对创业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之后,才能在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才会让学生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创业教育中,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进而提高自身的创业实践能力。

2.构建完善、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首先,明确创业教育目标。在开展创业教育之前,要明确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然后围绕此目标制订具体的教育计划,依据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地方高校在明确创业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应该结合院校自身的特色,并对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将创业教育和各专业教育相结合,从而明确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其次,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实施创业教育离不开课程体系,所以想要做好创业教育工作,就应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应该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等内容,应该开设KAB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培训课程,之后需要依据不同专业来对创业教育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需要。与此同时,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通过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举办创业大赛等活动,丰富创业教学课程体系。

3.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第一,对校内实践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地方高校应该增加资金支持力度,投入更多资金用以建设和完善实践基地,同时可以通过企业或者采取民间募捐的方式获取资金。在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地方高校应该根据已有的硬件设施配置相应的软件设施,学生在配套完善的实践基地中开展创业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二,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地方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只依靠自身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其他力量。地方高校应该想办法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大学生在校外基地中实践能更加贴近社会、了解社会,更加方便以后融入社会。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探讨比较有意义的创业想法,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地方转型高校欠缺研究能力;与高职类院校相比,地方转型高校又缺少实践性。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找到心仪的工作。地方高校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又有助于解决学生创业、就业问题。

作者:刘红丽 薛俊生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思政部

[参考文献]

[1]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1).

[2]傅修远.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战略目标与现实问题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3).

[3]杨静.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困境和突破之我见[J].品牌,2014(7).

[4]刘举.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5).

[5]吴海燕,齐跃.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激励措施探索——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7).

第三篇: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不足及措施

摘要:

文章通过对当下形势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分析了SYB模式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存在的不足,并就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认识、强化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系统阐述了如何更好地进行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

关键词:

SYB;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实践性;师资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高校扩招以来,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重视。随着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增加,我国政府开始真正将注意力转到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上来。

一、当前高校SYB创业培训中的不足

(一)创业培训学生的选择与覆盖面不广

当前,SYB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和追捧,但是,SYB的覆盖面十分小,能够参与SYB的学生数量十分有限。对于各高校的创业培训计划,国家一向是予以全力支持的,只要参与SYB培训,国家都会给予适当补贴。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的院校,国家会为其提供免费的小额贷款。但是,目前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特别优秀的毕业生,大部分学生都只能望洋兴叹。同时,SYB创业培训由于自身的特点,每次只能接受极少数量的学生,小班化教学特点显著。因此,在各高校实行SYB培训时,参与培训的人数少之又少。由于想要参加培训的人数较多,培训班的创办人员不得已实施推荐制,即参加培训的学生由各个院校举荐,这样一来,能够参加培训的基本上都是学习成绩优异或者学生会的学生干事,而那些真正想学习创业经验、想参加培训教育的学生会因为种种原因被培训班拒之门外,没有机会接受全面系统的创业培训。

(二)创业教学过于理论性

目前,我国对高校毕业生进行SYB培训时,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创办你的企业》一书,该教材详细介绍了如何培养创业意识,如何构造创业计划书的大概体系以及一份标准、专业的创业计划书。在项目开展中,高校为学生详细讲解开办企业的步骤以及调查研究,在训练中模拟实际创业过程,感受未来创业世界。但是,多数高校没有融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多停留在创业导论课程中,这导致教育培训与学科教育相分离,创业实践性不高。而且SYB项目本身并没有界定接受教育的对象范围,而在具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中往往针对特定人群进行,这导致很多想要接受教育培训的人群无法得到教育。

(三)创业培训的师资薄弱

在SYB创业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要对创业过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介绍,并进行模拟,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拟定出一份符合实际操作的创业计划,最后,教师对于学生的创业计划予以评价,肯定设计得好的部分,分析不完善的地方,这一系列过程都必须与实际情况相契合。但实际上,有许多SYB的培训教师属于兼职教师,接受的培训时间十分短,甚至还有一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他们仅仅只了解一些最浅显的东西,对于实际的就业或者参与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提详细专业的创业流程,从而导致培训结果不尽如人意。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认识

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和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培训具备一些企业家应有的素养,激发学生潜在的创业动力和能力,健全学生的个性及心理品质。因此,各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都应该包含创业教育和培训活动,使高校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受到专业化的创业培训,保证学生从入校开始所参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创业培训的内容。

(二)强化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高校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在参加完创业培训后将所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实践,促使学生将书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创业实践相结合。为此,培训教师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多讲解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然后互相讨论,各抒己见,总结出一套最合理的创业计划书,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训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完善自身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知识理论经验,确保所教授给学生的创业方式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高校也可以从国外聘请一些专业资深的教师来传授经验,努力打造全能型的教师。

三、结语

SYB创业教育培训可以说是一门新兴且十分有效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设计教学环节,而且培训教师团队一定要尽快发展壮大,以便能够为更好地指导高校学生创业,各高校也要逐渐开始将SYB创业培训课程加入到常规课程中去,并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得SYB自主创业教育能够取得最好的成效。

作者:张继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谢印成,田真平.基于SYB模式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研究[J].职业时空,2012,8(4):93-95.

[2]安仲森.基于SYB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反思[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1(12):9-10.

第四篇:大学生创业教育反思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需求,是教育和社会链接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加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关键词:

创业教育;高等教育;创业精神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不断得到了提升。本世纪初的教育扩招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平,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现如今我国每年新入学的大学生几百万,这部分高知识人才,成为了国家将来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也是我们高等教育的重点。高等教育的普及,带来了一些困扰。例如,每年毕业的大量学生,给社会带来了压力。我们的社会不能给大量毕业的学生提供合适的职务,这就导致了社会问题的出现。例如,网上报道的高校优秀毕业生生活潦倒,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不但不能够给国家带来贡献,反而带来了很多不良因素。所以,如何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尤为重要。

一、提供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业教育一般而言只适合于高等教育或者是职业教育院校,因为他们没有升学压力,而且毕业面对的是社会。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创业,而是教会学生们如何有前瞻性。狭隘方面讲,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够让自己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或者是领域;从广义来讲,我们应该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眼光,能够清楚判断这个行业的未来前景。如果一个大学生没有这样的独特眼光,只能随大流,将来必然会被淹没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不能够成为一个改变社会的人才。国家的高校扩招,给很多人机会去接受高等教育,但是这也带来了迷惑和彷徨。每年六月份毕业生就如洪水潮流一样,涌向了各个工作岗位。但是社会所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不能够满足这么多毕业。那么这些学生怎么办,如果这个时候才顿悟自己一无是处,已经晚矣,最起码是现阶段发展不如意。这就是教育出了问题,为什么学生们不能够独立去创业,或者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反思,只能说是高校教育对学生“保护”太到位了。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国家对于贫困生的帮助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很多学生反映,其实有时候这部分帮助没有帮助真正的贫困生,而是帮助了一些善于表现的学生。即便是帮助到了贫困生,有的时候也会给他们带来的灾难。一些贫困生,在得到帮助后,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就是需要帮助的人,国家和身边的同学都必须、有义务地去帮助他们。事实证明,这部分学生走向了工作岗位,也会成为公司发展的阻力,因为他们认为所有人欠他们的。学校为什么不给他们提供工作岗位,让他们在学校从事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自己应该得到的?这是值得反思的。很多学生毕业后,总是怀念学校,这就是学校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安逸。而一部分学生,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校期间,就已经得到了一些成果。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多少成功人士都是通过自己在学校期间学习独立创业,学会了合作,灵活运动了人脉,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业教育体现了科学的本质属性———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高等教育的宗旨就在于培养人才,为社会输出多方面发展的人才。[1-3]

二、如何实施创业教育

高校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科目,在很多学校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例如,一些高校在学生进入大四阶段,进行一两个小时的所谓的就业指导,就相当于创业教育了。这是一种草草了事的态度,是不能够起到真是作用的。但是,似乎没有哪个老师是从事这种专业教育的。所以,一般也就将这种任务交代给了导员身上。而导员大都是搞行政出身,他们对于这种课程也未必了解多少。而且作为一个没有真正的实践经验的老师,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呢?是非常值得怀疑的。[4]

1.学校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前面讲到,很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指导教师。这种现象也是非常严峻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本科院校。因为大专院校是职业教育,他们的很多老师都是有着丰富的工作和创业经验的。而对于本科院校而言,他们主要是培养理论知识的。所以本科学生却成了弱势群体。在职场中,大中专学生他们有着熟练的操作能力,而且对薪资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所以他们很快进入职场,适应了工作氛围。而且很多学生也在工作的同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而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觉得自己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应该得到更好的工作岗位。其实则不然,因为企业需要的是有强大的执行力的人才,而不是一个只有理论知识的书呆子。所以,学校应该在这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课程方面,应该找有实践经验的创业者来承担,这样的课程就更有针对性,意义也就更深远。[5]同时,学校应该开展自己的创业基地,给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调研结果,综合自己的想法,以书面的形式给学校投稿。初选通过者,进行答辩,答辩优秀者学校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撑。这一种模式在一些学校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尤其是对于管理、工商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创业积极性更加高。就像比尔•盖茨一样,如果他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世界首富的地位估计早就名花有主了。而他的成功,也是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的。家庭作为强大的后盾,给他提供了很高的平台,而学校给他提供了技术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这就早就了一个成功的比尔•盖茨。这就足以说明学生的创业是离不开团体的,所以学校应该补充这一部分空白,支持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2.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创业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紧密的思维逻辑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学校创业教育方面,应该将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环节是学校教育的弱点,因为实践的复杂性远超过教学过程。所以,这一环节往往是被忽视的。而且教学和社会实践不能够有机结合,也是导致高校创业教育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像古人教学一样,老师只知道教育学生去背诵各种诗经,而忽略了给学生讲解其内涵。传统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通过将大量的知识塞进学生的脑袋,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消化。因为老师也未必是一个好的创业者。例如,之前我们身边就有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他在校外做了很多的兼职。在不耽误学校教学的同时,他开始了创业生涯。[6]他跟很多的工厂合作,真正实现了校企结合,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当今大学生逃课成风的情况下,每次他的课程都是座无虚席。为什么?因为他讲课很生动,学生们听到了很多在其他课程中听不到的内容。而且,他的课程效率非常高,学生们不仅仅很快掌握了课本知识,而且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有了明确的方向。学生们还主动要求去参观这位老师所参与的工作,看到了原来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是这么有意义。让学生们明确了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需要什么样的工作,也更加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也是一种提高学生学校效率的方法。对于其他学科领域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创业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如何去做。避免了学生在毕业后盲目,失去自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地引导学生对创业产生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们也应该去尝试寻找自己的爱好,并且发自内心地去寻找这种爱好的起源,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创业梦。也许很多方面,我们是不擅长的。在学习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短板,通过努力来缩小和别人的差距。但是在创业方面,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长处,学会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不断发扬自己的长处,使这种长处变成一种商业,变成一种资本,这样你就成功了一半。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之学校给予一定的重视,提高这方面的师资力量,为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一个温床。学生在学习之余,多跟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和学生交流,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给自己未来的创业提供基础。本文从大学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为学生学习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王宇超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79-84.

[2]房国忠,刘安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3]李洪磊,韩放.大学生创业教育[J].创业导报,2009,(11):245-246.

[4]李楚英,王满四.美国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及与中国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89-92.

[5]柴旭东.中国、美国和印度三国大学创业教育比较[J].高校管理教育,2009,(3):85-92.

[6]王辉.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5,(6):83-85.

第五篇:大学生创业教育病理分析

摘要:

本文对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病理分析,并提出了积极的创业教育策略。重点强调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符合市场实际,创业教育必须要与真实的市场相结合,训练学生了解企业真实的创办过程,学习创业过程中所具备的经营、管理及法律等各项知识,掌握其真实的创业本领;此外,创业教育要强调创业的风险性与创业过程的艰苦过程,随之进一步提出了创业教育师资的重要性。

关键词:

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大众创业

创业教育在大学开展已经十几年了,并且越来越被社会和高校所重视,随着国家层面支持力度加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也在不断高涨,他们开始谋划自身创业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梦想。但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实施起来不是跟风、赶潮流,如何面对现实是十分关键的。如今,大学生还没能完全走向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企业运营管理实践,唯一有的是做事业的理想和激情,这往往导致学生们在创业初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由此,作为教师应该增设创业教育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人特点,深入市场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来培训和指导学生,不断地提升学生创业优势,以此来不断推动企业和市场地互动,理解有关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让他们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感受事业的成功。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病理分析

现今我们所进行的创业教育强调创业理论和技能的教育,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技能、创业素质和创业心理等多方面都属于创业的范畴。将大学生自主创业内容引入到大学教育活动中去,要求他们能够掌握更多创业的方法和技能,不断地对于人才市场、法律法规、金融、税务等各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不断地培养他们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也提升了他们的创业能力。世界许多国家很早就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德国在1999年提出“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英国政府从中学开始就开设商业课程,要求12—18岁的中学生必须参加两周的商业培训;法国在初中阶段就开始重视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早在1998年日本提出小学创业教育。印度20年前就提出“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强调对于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给予他们充足的空间来进行创业实践。实现创业梦想,成功开办自己的企业,当今成为了很多学生的目标和首选。学生们在创业实践中就显露出许多的问题。

1.冲动创业是大学生的“通病”。大学生在创业上的长处与短板都很突出,他们富有好奇心,敢想敢干,并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往往眼高手低,不能将自身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能力,成为影响他们成功创业的最大障碍。同时,由于这些大学生的实践经历与管理能力还不足,在创业中常常碰钉子。这种急功近利、缺乏实践经验和不重视企业内涵建设是大学生创业的“死穴”。创业在更大程度上需要的是社会实践经历和工作技能,由此,在创业初期就必须充分做好市场调研,谨慎、清醒地分析与把握,理性地进行判断选择。

2.缺乏创业知识和社会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的软肋。大学生缺乏企业经营实践经验及有关法律和投资风险意识。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接触过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深入认识,导致他们人事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和营销运营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弱项,他们实际的企业运营中往往表现出综合管理能力的不足。既反映出他们在信念方面,其坚毅性、韧性、自制力和果决等都不够完全、坚定,也反映出他们协调能力、进取精神以及领导、沟通、人际交往等能力都有提升空间。

3.缺乏对市场判断力是创业失败的“病根”。很多大学生在初选创业项目、设计公司产品时没详尽周密地做市场调研,不了解市场未来和前景方向。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大学生往往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对于具体的业务流程并不能有效地监控和管理,从而导致创业失败。加上不少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过多地关注创业成功的例子,而缺乏对于创业过程的全面思考,低估了创业的风险。而一旦在创业中遇到挫折和失败,他们就感到十分痛苦和茫然,这是目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也表明了大学生创业的巨大瓶颈,不利于个人创业成功。

二、创业教育与真实的创业过程相结合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目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真实反映了国家和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的重视。尽管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开展了十几年,但截至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少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够深入,对于市场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规律等问题缺乏持续深入的关注,这样就造成教学质量下降的局面。缺乏专门独立的组织机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经验不足。并且,无法有效地将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造成大学生的技能较差,号召力不足,无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成为自身能力,没有真正形成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因此,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中,应该保证创业课程、教育理念、当前市场、城市环境、政治政策、经济发展等多要素的紧密结合,不断地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市场和企业,并对创业各个细节、预知的困难、可能存在的风险等要素进行深入而辩证的讨论,从而来更好地实现创业的成效。

三、培养具有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师资

教师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指导者,决定了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校的师资状况不容乐观,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程教育,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和创业素质实现。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创业需要,高校很多创业课程的老师仅仅懂一些创业的理论知识,缺乏个人的实践经历和经验,不了解市场和企业的运营规律,从而无法真正带给学生真实的创业实践学习。在这种错位的教学模式的指导下,不少的创业教育过多地注重书本知识的照搬照抄,对于创业实际问题缺乏有效的关注和深入了解,无法有效地提升创业教学质量。“要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教师就必须有过创业实践”[1-2]。因此,高校应该大力提倡教师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提升,鼓励教师下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锻炼,对于企业创立、生产流程、经营实践、市场开发等多个环节给予足够而充分的重视,掌握创业与经营的本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创业的风险与诚信教育

加强创业的风险与诚信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大多数大学生创业的目的都是为了成功,他们往往看到成功的一面,忽视风险、缺乏心理准备。因此,在创业的时候,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每个项目都赚钱,应该充分做好对自己最不利的打算,提升自己的经济抗损失能力,提升自身的创业失败抗压能力。创业是人的综合能力作用下的结果,因此必须要不断地强化自身的各项能力,扎实创业本领,为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应该重点对于创业教育中的诚信教育进行强调。诚信是必备美德,关系到创业者今后的生存能力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对外的交流和沟通,还是在企业内部员工管理工作中,都应该以诚待人、诚实守信,才能够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作为一个创业者,诚信、正派、执着是创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创业者时时要以此律己,事事要注意诚实做事、诚信待人,在市场中公平竞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树立企业者的社会责任感,为企业恒久发展打牢基础。

总的来说,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完善个人人格,既要充满自信,又要谦虚谨慎,强化创新意识;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应该以不畏艰难的精神去面对;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精英能力,引领企业发展;讲信用,以诚待人,弘扬“诚信”美德,建立起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对外关系,以此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商和功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本亮.大学生创业教育刻不容缓[N].文汇报,2008-6-16.

[2]李大庆.教育部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N].科技日报,2002-10-22.

第六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普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的体制并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孵化建设体系,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创业孵化园建设还不够切实有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升。文章指出可以从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优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立科学可行的创业孵化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淮安市社科类研究课题“供给侧角度下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基于淮安的数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16-5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连续几年不断扩招,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我国高校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从而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促使学生有更强的竞争力。创新创业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现代高等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缓解就业压力的必经之路,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性举措。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经济学领域最早将创新与创业联系起来,认为创新就是重新排列组合原来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在原来的经济基础上,创造出超额的利润。也可以说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和条件上,创造出额外的惊喜。在很多情况下,创新对创业的成败有决定性作用,创新与创业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创新的载体。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着深刻影响,推动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促进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创业就是实现创新的一种具体实践活动,任何创业活动都是自主的、能动的、创新的、开放的。创新的最大价值体现在能够将原有的生产技术和潜在的生产技术转化为真实的额外价值。创新要转换为成果,就必须要通过创业来实现,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形式。创业可以使新发明和新产品进入生产流程,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创新,最终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使经济飞速发展。19世纪20年代,美国刚兴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是自主创业的领导者,微软公司的成功不仅轰动了整个美国,还为全世界的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对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始的标志。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创业学生项目需求,满足项目需要,大力扶持高校涌现的新一批创业学生,彰显了国家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决心。2012年,我国开展部级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明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高等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大力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创新与创业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虽然政府、高校和社会都已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许多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但是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仍令人担忧。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学生等相关方共同推进。当前政府虽然出台了促进创新创业的系列政策、制度,但是具体的支持配套政策依然很不完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处于边缘状态,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提及。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也不够具体,课程也仅限于开设几门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或者邀请专家、企业家开设讲座;教学内容的学科交叉性、前沿性、实用性明显不够,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期末考核的形式,缺乏创新创业理论与创业社会实践的考核。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就会成为没有实效的形式教育,也就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要取得实效,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型教师队伍是关键条件。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一般都是本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业余承担创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师、从事学生辅导工作的辅导员或学生管理人员,也有少数高校邀请校友企业家、政府机关或者创业家校友等作为临时兼职人员进行业余授课。理论课教师缺乏实际创业经验,教学方式落后、教学内容不切合创业实际,社会兼职指导教师授课不规范、不成体系,邀请则来,不邀请就不来。一支缺乏稳定性、没有纯熟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难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三)创业孵化园建设还不够切实有效

政府和社会需要给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政策、资金、制度等支持,但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还是学校,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空间和平台,供学生实践创业创新。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提供专项资金来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在学校内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启动资金、创业孵化场地以及相关技术,在创业孵化园获取收入的项目,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享受税收减免政策。但是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很多高校的创业孵化园运行情况并不好,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不太高,创业层次也比较低,大多数创业项目都还停留在卖小商品的层面。可见,创业创新教育还有待提升,需要各方面加大支持、指导力度。

(四)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升

创业创新教育的主体是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并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青年知识分子。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纷纷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高校也纷纷提供专项资金,推动高校创业孵化园的制度建设,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创业的成本很高,而且存在着极大的失败风险,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空前巨大,25岁左右的学生在毕业后再去尝试风险巨大的创业就会遇到极大的阻碍。这些现实问题导致很多学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国家或是各地方、学校举行的各种科技比赛、创业设计大赛、实践活动等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难以通过竞赛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纵然有以上客观的现实问题,但很多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不敢创新创业、风险意识淡泊等,才是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取得实效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方法和对策

当前国家正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扶持政策,创新创业日益得到各个层面的重视,创业创新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学生需要共同努力,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力度,落实各项配套措施。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

(一)继续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先进的、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改革实践,是提升广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各个层面给予关注和支持。一方面,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学生综合协调,发挥合力。另一方面,需要一种宏观综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机制。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建立一套适合创新创业教育实际的课程体系是关键和保证。学校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到重要学科的位置,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建设融入学生培养方案中,制定切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包含创新创业理念的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设置创业必修课、选修课,使得学生在熟练掌握各自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掌握经济、法律、管理、营销、风险、创业等相关学科的内容,从而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设优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校的顶层设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拥有一支教学能力强、精力旺盛、教学理念先进、创业实践经验丰富、创业实力强的教师队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从一定程度上说,优秀的教师队伍对创新创业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应该着力改革,勇于创新,完善用人选人制度与政策,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用人选人制度体系。一方面,应该大力在全校范围内选拔极具创新创业精神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担任创业导师,这些导师虽然不一定要求开展过创业实践,比如开办公司等,但是应该在自己所在学科领域内极具创新精神,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创新理论,并且能够应用到自己的专业实践当中,是在一定领域内享有卓越声誉、口碑较好的专家教授。对于这些创业导师,学校应该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如给予资金支持、授予荣誉称号等。另一方面,可以招聘、聘任兼职教授,如创业成功或是失败的校友代表、企业家、政府创业人士等,并且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外聘导师的选拔、任用、评价、培训机制,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既具备教学经验和能力,又具备创新创业经验,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双师型”教师更具吸引力,更具指导意义,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创业孵化机制

大学生一般没有接触过社会,没有丰富的工作和社会实践经历、经验,一般在创业之前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无助心理,或是空有一腔创业热情,但对所从事的创业实践缺乏理性的认识。虽然有创业导师的指导,但在大学毕业之前不去亲身经历一番,那么毕业后创业取消或者创业失败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因此,在大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就给他们提供一个创业实践的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学生成功创业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孵化园,出台了与创业孵化相关的政策、制度,明确了扶持的具体举措。但是,创新创业体系不完善、缺乏优秀的创业导师、就业竞争激烈等现实原因导致入园的项目层次不高、数量不多、优质率不高,甚至有些高校创建创业孵化园的初衷只是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为学校挣得荣誉,这也导致创业孵化园的成效不明显。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创业孵化机制,认真地挑选审核入园项目、入园学生、指导教师,出台严格的入园、出园孵化审核制度,对于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受人的思维支配。因此,思想意识的创新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前提。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应当是高校教育的关键。新时代的高等院校应该顺应时展,开拓进取,适当地改变传统思维方式,革新传统教育方式。大学生应该是知识的探索者,应该主动学习,应该注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要求高校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创造意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组织或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应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将创新创业意识深入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教育财政投入要加大,要建立创新基地、创客园、创业园,鼓励有想法、有动力的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学生应当转变观念,不能仅仅重视课本知识,还要学习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争取自主创新、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小结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政策,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且支持这些人才投身到大众创业的实践中去,才能最终推动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创新型强国的宏伟目标。

作者:石萍萍 单位:淮阴工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克汉,杨杰.引导学生创办微型企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以梧州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2(9).

[2]彭文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2010(4).

[3]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

[4]杨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5]曾?,刘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论坛,2013(1).

[6]王东明,刘姬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第七篇:高校社团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

摘要:

高校教育的发展注重人才社会价值实现,在理论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足。作为第二课堂的高校社团恰恰弥补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文章认为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着重分析社团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社团;大学生;创新创业

高校教育普及,社会工作岗位需求有限,高校专业培养的人才容量增多,学生就业压力较大,为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高校教育重点转向创新创业教育,社团是学生课外学习生活的主要组织,许多学生活动都以社团为载体,因此可以利用社团的功能,发挥社团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社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拥有共同兴趣及社交需求的学生组成高校社团,社团向这些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自由式探究的氛围。在社团中,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社团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及主动探索创新的精神,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社团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

从受教育的模式来看,大学生在应试教育中接触到的是一种对理论知识绝对信奉的理念。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而且受到高校学分制的影响,学生只能按照要求修满相应的学分,因此整体上就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薄弱的一面[1]。高校社团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在这里接收到的知识都来源于自己的兴趣,具有相同兴趣点的学生能够在这里找到可以继续引发兴趣的动力。具有共同兴趣的社团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一种社团文化,由社团成员将文化向外扩散,不仅有利于社团内部成员创新创业文化意识的养成,还有利于社团外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营造。

(二)高校社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

高校社团作为一个由兴趣加以联系构建的自由社团,社团中成员行为都受到兴趣驱动,是在没有外界因素影响下的自主行为,成员之间在共同目的的影响下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社团活动中,而且在行动中能够团结一致。在创新创业中,学生通过思考新的路径解决问题,在思考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同时学生要发挥创造性思维,打造优势的项目,在创业中社团成员为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需要不断挑战困难,发挥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来适应创业中的情境。

(三)高校社团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知识结构

创新创业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积累,换句话说,拥有知识才具有相应的工具解决创新创业中的难题。在创新创业中,社团的学生具有一个特点,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学习不同的专业,因此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发挥各自领域的专业性知识。社团作为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自己所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学生相互学习增强交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丰富了其他学生的专业性知识[2]。创新创业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过程,学生利用社团平台弥补了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不到的知识点,同时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二、高校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组织优秀教师科学化指导

社团创新创业实践是由学生主导的活动,考虑到学生的理论知识及社会实践经验的匮乏,需要有专业性的指导教师进行科学化指导。高校需要根据教师的情况及社团发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指导工作。社团指导教师就社团文化提出总的指导意见,同时能够根据社团创新创业的需要帮助学生引入更多的资源,指导教师也要对社团的组织建设及发展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设性意见,为社团培养核心的社团干部成员[3]。

(二)组织社团成员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社团是进行实践教育的另一课堂,学生紧紧围绕自己的实际想法和兴趣开展各种活动。与此同时,为加强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影响,需要有计划地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活动。定期围绕创业的主题来开展社会实践,社团成员可以通过实践进行创新想法的交流,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成员能够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社团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开拓与社会交流的空间,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提供平台。社会实践活动将突出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学生能够紧密地结合理论与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特色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需要有实践平台,一方面汇聚资源,集合资源优势,促进创业创新开展,另一方面利用平台可以加强创新创业氛围环境的塑造,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学校社团可以通过各种讲座学习,各种调研方式推进学生的参与学习,社团成员通过学习能够开阔眼界,同时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社团还可以通过各种有关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创业竞赛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活动展示自己的创业想法,在比赛中也能够认识到其他社团成员的真实想法,这些都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在打造创业实践平台的过程中,社团可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通过直接与企业之间的对话,为学生提供更多有益的创业经验,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

(四)完善服务保障

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高校教育制度教育安排的保障,制度规定了社团的活动范围,同时制度能够为稳定的秩序提供基础前提。明确的制度规范创新创业实践,同时绩效制度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展开提供奖励的依据。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需要具备充足的资金,因此高校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能够给予社团一定的资金支持,扶持社团中优异的创新创业项目。高校社团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学生借助于兴趣的纽带能够实现共同的对话,同时在具有共识性项目的实践中,学生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社会实践能力,这些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完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应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社团建设,发挥出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赵晓华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小丽.以高校社团为载体的创业教育实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5):76-78.

[2]田桂芬.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思考:基于社团参与的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15(07):20-22.

[3]沈鑫泉.基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特区经济,2014(12):209-210.

第八篇:国际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摘要: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本文深刻认识国际化课程体系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明确提出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结合实践探索经验丰富了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关键词:

国际化;创新型;平台体系

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方兴未艾,蓬勃发展,而专业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是高校课程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与实现目标的有机结合。苏州大学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于2013年创建了物理学(国际班),进行物理学国际化教学的积极探索,以创新的理念在国际化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思维,在国际化课程体系下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国际化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高等教育深入开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经过实践探索,已有良好的基础,但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一直是很多创业教育实践者的难题。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深入结合大学生群体发展的特征,加强创新教育针对性,强化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在国际化课程体系下加强创业教育对于进一步细化高校创业教育类型,丰富创业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个体终身发展服务,有效的创业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通过创业教育,发展个体创造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意识。创业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完善个体健全统一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创业教育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1],使学生能以批判的精神传承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同时能以积极的创新能力去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我们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综合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创新意识培养、个人主体性的发挥、良好交往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的理念都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

创新型经济是指以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2]纵观全球,当今综合国力最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都是那些在科学技术研发活动方面投入最多,创新活动最富活力的国家,创新是国家领先于世界的原动力。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中心,是科学技术的重要发源地,大学生则是今后重要的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创业教育,以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国际化意识且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国际化课程体系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推行国际化课程体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具体而言,我们把物理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东北财经大学的赵彦志曾细致地对国际化实用性人才的基本素质进行总结:应具备较强的英语沟通能力、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3]能熟练运用外语是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还需保持宽广的视野,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同时,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面对激烈的竞争,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

2、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文素养是人综合能力的精神核心,拥有扎实人文素养的国际化人才就较易具备国际化的意识,能以全球性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化差异,积极关注全人类共同关心生态、能源、教育、医疗等问题,懂得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具有传承优秀文化的能力。教育家杨德广教授曾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过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概括国际化人才的特征时指出,国际化人才需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为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等。[4]在全球化浪潮下,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涌入我国,所以,越是国际化教育就越是要加强爱国主义熏陶,国际化人才应该既懂得中华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又能很好地融入世界优秀文化,具有传承优秀文化的能力。

三、国际化课程体系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国际化课程体系下,我们开展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性创业教育,强调开发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创业意识的加强,着力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开拓国际视野,为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国际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基础。

(一)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有专家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内容和重要环节,中国大学应重视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应成为中国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5]苏州大学作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我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力求创新精神培养与创业教育的融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素养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密切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培养目的。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明确教育定位,重点抓住三个方面:一是全员全程,即在新生入学开始就注意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加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关注个体,即通过双向选择组成学习小组,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分组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三是顺时而为,即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顺应知识经济国际化的时代特点,以科技创业为导向,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培养具有开拓意识、勇于挑战、善于吐故纳新、实践能力突出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二)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不仅需要经费及基础设施的物质投入,还需要鼓励创新、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一般需要学校整体规划建设,且较为容易实现,而创新创业的文化和氛围属于软环境,则需要通过管理和教育,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也更为重要。首先,创新创业的软环境要有积极的校园文化。其次,创新创业的软环境建设还需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三,创新创业的软环境建设需要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力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物理学(国际班)的专业师资坚持国际化的标准,从一批海归特聘教授中遴选产生,他们专业知识扎实、海外留学背景深厚、科研创新意识强、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突出,与学生的深入沟通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三)搭建多元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

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学部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学术竞赛、社会实践等内容,构建具备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

1、创新训练类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与专业建设相配套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依托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构建校内专业实验中心、教授创新实验团队、校外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在实践平台构建中除了常规建设和管理外,还需注重实践平台国际化的发展,如教授创新实验团队中注重发挥海外研究生国际视野引领作用,以及校外见习实习基地中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等企业的积极对接并达成合作。通过多元化、开放性、国际化的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长期化、阵营化发展。

2、学科竞赛类实践平台

学科竞赛类实践平台是指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提供实践环境和必要条件。创新竞赛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和竞争意识,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以创新竞赛为载体,营造创新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切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我们建立三步创新竞赛机制。以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竞赛为例,第一步是全员动员,广泛参与,在班级内进行定期轮流课程学习汇报,锻炼学生学术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科兴趣。第二步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分组选题,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培训,强化专业知识,并对各小组进行阶段性评比。第三步利用暑假时间进行强化训练,模拟竞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具备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给予深入的专业化、个性化指导。

3、创新体验类实践平台

创新体验平台主要是指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通过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创新创业企业参观见习,观摩体验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策划、营销等过程,让大学生了解企业的创立和运营等,使其梳理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养成坚定不屈、勇往直前的创新信念。此外还可以开展公益科普类活动,让学生参加科技作品公益社区巡展,通过展示创新理念和小型创新作品让学生切身体验创新活动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力。

总之,苏大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在国际化课程体系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以生动具体的实践丰富和注释了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作者:沙丹丹 张振华 单位:苏州大学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

课题项目:

2013年苏州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树人.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书育人,2001(6).

[2]吴晓波.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蓝皮书,2006-2007[R],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赵彦志.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国际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文教资料,2010(1):55-56.

[4]杨德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贵在落实[J].大学教育科学,2011(6);21-23.

[5]王树生.创业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88-97.

第九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

【摘要】

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展开论述。提出的具体措施包括:树立科学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目标;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育管理平台;师资队伍

21世纪是一个全新时代,充满更多机遇与挑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愈发重视。基于此种情况,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也愈来愈多。结合自身多年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践及长期理论研究探索,认为可从如下几点入手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一、树立科学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目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理念来引导,在此基础上方能更加有效的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央政府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计划的主要目的便是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更有创造性的年轻一代。因此,高校必须积极更新自身的陈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全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在不耽误本专业正常学习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应仅仅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应将其付诸于实践,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更多创业人才,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

二、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需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来有效支撑。建议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学校的职业发展总体课程当中,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探索有效的、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方面。(1)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应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纳入高校公共必修课。除此之外,高校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积极开设在线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便于大学生随时随地、更加便捷的学习、听课。(2)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建议低年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以行业、企业的认知实践为基础,诸如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等。对于中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可有组织性的组织他们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则可引导和组织他们进行创新创业实战训练等。总而言之,通过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而言亦极为有利。

三、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

要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还需要建立与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截至目前为止,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均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一个严重问题:即未建立抑或是缺乏一个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此种情况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高校无法有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建议高校应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一个更为科学、规范、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高校可专门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及有效管理。诸如,制定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各个环节的有效实施等。除此之外,高校的团委、学生处等重要管理部门亦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来,积极组织和实施小规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当高校真正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之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自然会得到不断提升。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一支综合素质较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显得较为不足,缺乏一支“数量足、理论精、实践强”的师资队伍,这一点毋庸置疑。基于此种情况,为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必须积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可从如下几点入手:(1)从校外聘请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教师及专家,指导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从本校选拔一些优秀骨干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教育工作。(3)从本校的青年教师中选拔一些教师,对其进行培养、培训,让其成为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后续力量。如此三管齐下,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定然会不断得以加强。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明晰的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因此,高校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积极支持。

五、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树立科学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目标;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等。除此之外,还应夯实拓展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创业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只要可有效做好上述几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定然可得到稳步提升。

作者:黄立义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彭惠梅,张运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选择分析——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04).

[2]胡朝阳.“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