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析

摘要:文章首先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性质、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创新创业教育相辅相成三方面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其次介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三种模式,即学科交叉模式,资源事例模式实中模式。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从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调查数据来看,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起点较低,与同类型的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不小的差距。从国外的创新创业历史来看,最早进行创新创业的是二十世纪中期的哈佛商学院,当时,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校学生的一门课程,对学生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哈佛商学院已经有了一套明确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和模式[1]。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此,西方欧美等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政府加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和干预。并针对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设立不同的教育发展体系,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热潮出现在二十一世纪初,教育部确定了九所典型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培养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的热情。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大众创新,全民创新,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全球创业排行榜上也处于落后的位置,大部分高校毕业的学生往往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或是直接进入社会工作,考虑自主创业的人十分稀少,导致国内缺乏一定的创新创业氛围。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性质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为社会提供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最大的特点就是,受到创新创业教育后的人才,可以直接进行创业工作。在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时,务必建立一条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在完整的体系下,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素养进行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分析创业时会遇到的问题,模拟创业环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对创业过程产生信心。创新创业教育还十分重视学生自我体系的形成,从入学时的懵懂,到毕业后自我创新创业体系的形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充分完善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从调查数据来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高质量、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真正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对创新创业具有清晰的意识,还应当具有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在校内就应当开始接触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实践。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应当设立相关的创新创业素养培养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2]。同时,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资源整合、合并能力也十分重要。在创新创业热潮当中,不断会有信息风暴进行冲击,如何在热潮当中保持内心的平稳、端正十分重要,并不是每一项信息都是有帮助的。这样的能力培养也应当体现在学生平时的学习锻炼当中。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要避免特点专业的误区,每一个专业都有权利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是一个全民工作,不同的学者对其的理解也大不相同。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是培养不同类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宝贵财富,高校应当抓住这样的机会进行培养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辅相成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实践之前的重要准备,每一个创新创业体系都是成功实践的坚实后盾。在进行创新创业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拥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以致用,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不谋而合。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时,高校应当设立相关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人才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动手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来看,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创业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三种模式

(一)学科交叉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务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大方向是基本趋同的。学科交叉模式在运行时,需要安排相关学科专业领域出色的教师,在高校中寻找有意愿进行创新创业学习的学生,各个专业的精英汇聚在一起,进行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除此之外,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可以进行全校学科交叉教育模式的普及,在日常的创新创业教学中,配上其他专业、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各学科的教师难以实现专业化的教学,这就要求高校在原本优秀的教师团队中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学科交叉模式的运作方式,务必要建立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之上,要建立相关的科研团队,对学校内的学生群体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在组建科研团队之前,要在校内不同的专业学科寻找一批专业素养高、综合技能强的学生进行团队组建。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交流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高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基本都是学生,因此,无论是哪种教育模式,都要把学生作为培养主体。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就要跨学科,培养学生学科交叉能力,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在不同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都要配备相关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培养时,要注重学习跨专业课程,拓展平时学习生涯视野[3]。同时,校方应当对教师队伍定时进行培训,对校内创新创业基地进行整改提升,用实践和教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发挥学科交叉模式的最大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资源整合模式

资源整合模式是建立在传统教育模式之上的,传统教育模式的资源整合就是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在书本之中,但是,这样的整合模式过于死板、单调,导致信息的更新无从下手。新时代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整合能力已经十分强大,可以覆盖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全方位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服务。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普通人能够意识到的机会,都不值得进行创业,创业者应当有与常人不同的观察力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企业家往往在分析创业机会时,会从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考究,来寻找机会、机遇的切入点。在完成高校的学习后,学生将会进入社会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这时,与在学校的情况就大不相同,在学校学习时,校方会为学生整理好所有的学习资源,去劣存优,保障资源的可塑性和可利用性。而社会上的创业自愿则大为相反,没有任何人为你整合,一切全靠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整合模式是建立在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之上的一种教学方式,校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也应将其融入资源整合教育模式当中。实施资源整合模式的重要方式就是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基地中集合学校内外资源,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样的体系务必保证日常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在建立基地时,要做好校内各部门的联系工作,医疗、教育、管理等部门职能的发挥十分重要,它保障着资源整合模式的全方位应用。除此之外,学校应当建立校内创新创业网上帮助平台,这个平台可以给准备创新创业或是正在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创新创业的学生提高办公条件资助,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及企业模拟经营经验,那么,将会给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增加一份保障。在校内创办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资源整合的平台,这也是校方提供的个性化、人性化的指导学习。

(三)实践模式

无论高校进行怎么样的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始终是创业大舞台的终点,大部分采用实践模式的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时,高校要将重点放在实践及案例分析上,在真实的案例中找到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在对创业案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代入,找到创业机会资源的切入点,学习面对创业时碰到的问题的解决方式,提高自我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模式是学科交叉模式及资源整合模式的综合体,保证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知识教育远远大于实践教育,这对于理论化的知识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实践模式是学科交叉模式及资源整合模式的综合体,保证了学生的实践机会。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教育远远大于实践教育,这对于理论化的知识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在运作实践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培养课。理论的课程在实践之前也是十分重要的,创业的相关课程对于新生来说,是了解创业的最好方式。创业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目前的创业现状,以及将来在他们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麻烦。这些理论课程是实践模式中重要的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建立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针对性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过程中。校方在起步阶段可以邀请著名创业家、企业家在校内进行讲座交流、经验学习。同时,可以在学校创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让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得以入驻。在基地内部,设立相关辅导人员及创新创业设施,这样处于萌芽阶段的团队可以获得更大的支持。

三、结语

我国目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还在起步阶段,上升空间十分广阔,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学生,在对其进行引导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提高学生能力素养为主,解决就业问题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强的特点,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冀宏,顾永安,张银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4):77-80.

[2]王古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3):56-63.

[3]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99-103.

作者:茹立军 李文有 单位:甘肃酒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