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3篇)

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与对策

1民族地区高校安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从内涵上来讲主要包括“大安全”教育和常识性安全教育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大安全”教育主要是指“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教育.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文化结构以及特殊的学生构成都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把对大学生进行“大安全”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来开展.伴随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网络虚拟世界在给我们带来丰富的信息来源和交流平台的同时,也伴随着多元文化冲突、商业欺诈等巨大的隐患.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提高的当下,我国周边局势日益复杂,不断有外部势力企图扰乱和消解我国的崛起态势,网络媒介自然会成为一些势力虚假信息、挑唆民族矛盾、制造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渠道.作为民族地区高校,要基于社会环境、学生来源等的特殊性和我国大学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的教育模式,对一些信息和谣言缺乏判断力,容易误听误信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所散布的虚假信息和煽动性谣言.这些都是民族地区高校进行大“大安全”教育的工作重点.常识性安全教育主要是指“身体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部分.“身体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理安全以及行为安全教育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因学生来源和综合素养等方面与内地学生均存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导致的安全问题相对来说较为突出.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语言障碍等的特殊性,在生理安全、行为安全等都急需加强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素质教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不断扩大,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加之民族地区高校本身就存在着招生来源狭窄、学生素质相对较差、就业竞争压力较大等诸多特殊因素,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因其语言、专业以及基础知识等原因造成的差异,更加大了其日常人际关系、学习生活、未来就业的难度,往往造成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关注和解决甚至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大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在国家和社会层面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当前国际局势发展十分复杂,而我国周边地区也十分混乱.因领土、宗教、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所带来的冲突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一些敌对势力和组织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制造混乱、散布谣言、破坏民族团结.正因如此,在边疆地区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大安全”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和自身素质的较高的青年群体是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未来.而且民族地区大学生作为公众群体,他们在高校的“大安全”教育从客观上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都具有最直观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会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走上社会不断的发酵,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个体层面,常识性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社会制度的调整、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高校的安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安全事件也表明我国高校安全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状态.预防和缓解各种不良因素对学校的安全与稳定造成的冲击,最主要的途径应该是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使校园管理更加系统和条理,一方面防止了各种不良因素对学校安全稳定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使学校更加和谐稳定,净化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结合当前在大学生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案例,以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安全问题及时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对社会安全、身心安全有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认识,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自觉增强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范.这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

第一,“大安全”教育开展的不够深入.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崛起的情况之下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尤其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尚未形成成熟、理性的人生观、世界观,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和一些虚假信息所左右.而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教育上都进行的不够充分、不够全面.在教育形式上仅仅拘泥于国际形势讲座、时事政治课甚至只是在一些特定敏感时期、事件等发生之后进行开会、讲座等.这些常规举措在目前网络信息、娱乐生活空前发达的阶段显得滞后和空洞.当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大范围普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一些虚假信息、登录到一些具有民族极端主义、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站,高校管理人员根本不可能做到有效的管理.同时,由于大部分高校管理人员不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安全意识,造成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在“大安全”教育中未能充分有效的进行.第二,安全教育的方式传统,内容单一.民族地区高校由于资金、规模、周围经济环境等因素,致使高校在安全教育上仍旧采取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就是通过安全讲座、常规的安全检查、开会下达通知或者布告宣传等手段,内容上也是以防火、交通安全为主.在一些特殊事件发生时在以开会或讲座形式加强安全教育.这些常规的安全教育方式无论内容还有教育方式都显得空洞、单一,且僵硬的安全教育模式,很多的教育内容大都千篇一律,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面对学校的安全检查和讲座也是疲于应付,不能有效深入学生内心,同时,过于频繁的检查、会议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但无法得到学生的重视,还浪费掉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安全教育平台建设缺位,跟不上时展.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学校—二级学院—学工办—辅导员—班级干部—学生”这种逐级、多层次管理模式上,没有利用先进的网络交流工具组建系统化、扁平化的安全教育平台,致使大量的安全教育信息无法及时传达给学生,在安全信息和安全教育上存在费时、费力、拖沓等不利因素.在智能手机、网络通讯工具如QQ、微信等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逐级、多层次管理不仅无法做到及时有效,反而使上下级脱节、信息滞后、浪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虽然在一些部门和高校管理人员也与学生组建了QQ群进行沟通、管理、宣传安全教育,但是也仅仅只是部分人员和一些小团体.无论是影响范围、参与人员数量都十分有限,在缺乏对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效果评估和实用的安全教育平台情况下,只能通过逐级管理模式,很难及时、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安全教育的接受和理解程度.第四,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落实和实施存在问题.说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和管理办法,大部分高校都有着较为完备规章和制度.民族地区高校所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制度和具体措施上均拥有较为完善的管理里制度及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但是,部分院校的很多的制度措施仅仅只是停留在纸面,并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实施,只能是在某些大学生发生安全事件或出现意外之后,才能在一段时期内被严格执行.诸如某些高校把禁止学生饮酒、禁止打架等做为加强学生管理与行为规范的重要处罚规定,同时也在开会和安全讲座中加强宣传.但是这些规定长久以来并未严格执行,导致学生对此并不重视,直到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才开始重视相关制度规定和具体措施的严格执行.应当说,高校在安全教育制度和相关惩处规定上都是比较完善的,但是长久以来僵化的安全教育形式和浮于表面管理方式都让完善的制度只停留在文本之上,未能有效的落实到实处,也没有使大学生真正牢记于心、深思于行.

3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第一,树立“大安全”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坚持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大安全”教育的长期性和重要性.与传统的报纸、手机平台等传统交流媒介相比,智能手机、网络工具具有容量广泛性、交流及时性、传播多样性、空前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网络交流工具各种消息、浏览各种网站、接收海量的信息.正是网络信息工具的独特能力造成了对舆论和信息监控、引导的难度.这就为某些势力或组织提供了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民族矛盾、抹黑我国政府的机会.特别要注重民族地区的敏感性,使“大安全”教育成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学生群体由于涉世不深,对一些信息和一些文化意识方面的宣传都缺少足够成熟的理性判断,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左右.因此为了维护边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长期稳定民族团结,民族地区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应当做到:一是加大、加强“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QQ、微信等现代网络通讯工具扩展信息来源,严格控制某些虚假信息和带有挑唆民族矛盾的、破坏民族团结的网站和文化作品进入学生视野;二是积极利用网络阵地,宣传我国主流正能量信息.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做到从思维到物质上的与时俱进.对任何在网络散布不良虚假信息或是宣传民族极端主义的网站和文化作品都给予坚决有力的回击,必要时可以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三是根据目前出现的一些实时新闻、文化作品、网络谣传等,由学校组织具有丰富社会经验和思想意识端正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人员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成熟、理性的来分析和认识这些网络谣言、文化作品,从而可以快速有效的控制反动网站散布的抵制虚假信息对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四是通过法制宣传和时事讲座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通过宣传《国家安全法》让学生认识到制造和参与网络虚假信息、制造民族矛盾等所需承受的法律后果,并且通过时事讲座对一些势力和组织散布虚假消息、挑唆民族矛盾、制造社会动荡的手段和方式或列举实例向学生进行讲解、分析和说明,进一步增强学生“大安全”的知识和阅历.第二,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学大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传统安全教育拘泥于通过会议、讲座、书面通知等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身体安全”、“生理安全”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僵化、收效甚微,同时又费时费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常识性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过于陈旧的安全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难以让同学们乐于接受.以最近一段时期众多的女大学生“失联”为例,用以往开会和讲座的形式很难使学生提高警惕性.学生工作人员要对大量公布的“失联”案例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出其共性和特点,能够为学生讲解“失联”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其中的容易造成“失联”的一些征兆和犯罪手段,并通过QQ群和公共微信平台及时.同时要结合其原本的民族语言和民族习惯,可以通过QQ、微信等及时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安全教育和有效管理.第三,利用现代化手段创建安全教育平台,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学大生安全教育的时效性.在传统的逐级、多层次学生管理模式中,大量的安全信息和教育内容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传达和表述,同时也无法做到一对一扁平化管理和安全教育.而利用QQ、微信等现代化网络通讯手段,组建高效的安全教育平台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将安全教育的信息所包含的图片、文字、语音甚至视频直接上传共享,还可以做到一对一的扁平化监控管理.在微信平台上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不仅可以通过微信查看学生动态、直接联系到具体的学生个体,甚至可以通过微信的定位功能查看学生大概的所处位置.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在以往的传统安全教育模式中,由于管理模式和语言、所处环境等因素,领导管理层很难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变化、日常生活和接触人群,只能通过管理人员进行一些大致上的了解,但是通过微信等公共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微信的图片、文字以及朋友圈等,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日常生活、接触人群,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一些特殊学生进行一对一式有效的安全教育.与此同时,还可以把“大安全”教育、新的安全教育内容与公共安全教育平台进行深度整合,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第四,加强安全教育制度的执行力度,保障民族地区高校学大生安全教育的长效性.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应仅停留在纸面上、形式上,更要在工作中落到实处.在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尽管反复强调“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身体安全”、“生理安全”的重要性,也健全了较为完善惩处制度和安全规定.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一些制度和措施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未能得到严格的贯彻落实.尽管现有制度存在不完善之处,但是如果能够严格按照制度和规定来执行,就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学生对安全教育牢记于心、深思于行,同时也可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安全.事实上,高校管理人员往往都是在发生了学生重大安全事件、产生了严重后果之后才开始按照制度和规定去执行,而且可能这种严格执行也仅仅维持一段时间,不能长久坚持.只有将责任落实到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人员,以制度来管理人员、以制度来监督人员、以制度来约束管理人员,才能使管理人员长期坚持严格的落实相关惩处制度和安全规定,避免各类重大安全事件再次发生.

作者:王曙光 单位:赤峰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一、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中对生命漠视、伤害他人生命的事件频发,比如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多起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以及近期发生的哈尔滨理工大学杀人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学生是人生中人格塑造和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中对生命安全教育意识欠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是整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形式的起点,父母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的影响颇深。大学生现在普遍是独生子女,是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下长大的,从小娇生惯养,生存能力较差。大学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期,思想波动大,易冲动,当今社会的高压生活让部分大学生难以承受,普遍缺乏抗高压的能力,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家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其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大多数家长本身就缺乏生命安全教育意识或者意识淡漠,何谈给孩子灌输生命安全意识,这使得本应是生命安全教育最直接教育形式的家庭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生命安全教育力不足,致使大学生对生命意识淡薄。

(二)高校对生命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

学校是学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的第二主体,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学校还应教会学生生存的一些基本技能及如何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但往往重形式,轻实际。我国著名学者石元康也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大学教育体制下,接受教育者的动机及目的最主要是学一套谋生的技能。如果问一个大学生他为什么要念大学,我们很难想象他的答案会是‘追求人生的道理’。他最多只会说,为了追求知识,但是如果你再问他所追求的知识是做什么用的时,他只能告诉你是为了将来谋生用的了。这是典型的技术教育。”国家这几年对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越来越重视,而高校在落实时往往缺乏健全的教育保障机制及完善的执行方案,常常流于形式,致使落实不到位。

(三)社会问题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

马克思曾说:“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关系作用下的产物,其活动自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大学生除了学生身份外,还是“社会人”的身份,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自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社会上的许多因素、现象给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主要影响大学生生命安全的还是随着社会转型而出现的社会失范。社会失范,是指没有社会规范或失去社会规范。在这种社会社会失范状态下,大学生逐渐形成了以追求个人利益和短期效益为核心的重物质、重实际的价值观,忽略了精神需求对一个人生存和生活的影响,因此诱发了许多不安全因素,造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失范势必会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这种物质性和务实性的价值观,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顾及他人,漠视生活甚至漠视生命。高校中发生的种种漠视生命、伤害生命事件有很大原因是因为社会失范状态下的大学生生命观、价值观的扭曲。

二、社会失范在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上的体现

社会失范所产生的功利化思想泛滥、价值取向严重偏离、个人信仰缺乏、生命观淡薄、安全意识缺失等,影响着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社会越是失范,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就越高。各种失范的现象涌现,涉及到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领域,但危害大学生生命安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公共建设对大学生生命安全的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以及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学校的责任,而忽略了社会公共教育在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中所承担着的重要角色。事实上,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要靠全社会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安全教育的氛围。社会公共教育中对生命安全意识不够重视,导致大学生缺失生命安全意识,缺乏基本的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现在的社会公共教育只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更多的是在文化知识方面,却忽视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心理健康等问题,尤其是生命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匮乏使大学生缺乏生命安全意识和对危险的防御能力。

(二)社会不良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生命安全的影响

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和文化等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既是一种发展,也是一种挑战。不同的文化纷至沓来,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变革,相应地也引发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混乱。大学生是一个对社会发展比较敏感的群体,对一些意志力薄弱、缺乏判断力和分析力的大学生来说,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使其对事物的认知产生偏差,从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错位。当社会的不良风气刮进校园,大学生不免受其影响,产生了一些极端和思想和行为。如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导致了大学生中出现了抢劫、偷盗及欺诈等犯罪行为,更有甚者放弃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如受个人主义的影响,大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顾及他人感受,同学间不懂得理解谦让,导致因为一些小事而进行攻击甚至杀人等极端行为;如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一切以实际出发,金钱至上,金钱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在危及生命安全的关键时刻,心中仍然想着钱,而忽视了自身的生命安全问题。大学生就是因为受到社会环境中不良文化的影响,才忽视了生命安全问题,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给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三)社会安全意识教育缺位对大学生生命安全的影响

社会安全意识教育缺位,导致大学生只能盲目地、被动地接受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不能正确地认知社会,在社会接触中也缺乏良好的心态。大学生思想单纯、缺少社会经验、做事冲动盲目、急于求成等特点极易被违法犯罪分子利用,使其受到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有的甚至付出生命。一门学科乃至一种教育要想真正地深入发展并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大学生接受到生命安全教育的机会主要是来自学校,而受到社会环境熏陶的机会较少,并且社会安全教育本身就不健全,更忽视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我国,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机构或者组织寥寥无几,没能形成良好的生命安全教育氛围,除了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外,大学生没有接触这一教育的其他途径,社会教育没有做到更好的补充。

三、通过改善社会环境,促进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

社会失范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所必然出现的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给社会造成危害。我们应当更好地运用社会控制,减少社会失范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来促进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是当今社会、学生和家庭共同关注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积极搭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社会平台

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来推动,更要通过社会教育去落实和发展。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只是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知识,在社会的大舞台里,才能获得更具实际意义的技能和本领。社会教育作为大学生整体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着把握全局、指引方向的作用。社会教育是从社会环境中提炼出各种信息,有选择地接受与社会实践相关联的内容而形成的教育。社会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传播速度较快。高校应该主动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社会机构积极配合,比如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在生命安全教育中的作用,与所在社区建立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基地,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切身体验生命的真谛、感悟生命的宝贵、明确生活的意义等。我们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社会资源,搭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生命教育的平台,发挥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

(二)加强社会力量对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教育的支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因此,要积极发挥社会资源在大学生安生命全意识教育中的作用。在我国,公安机关、安全机构和安全协会等社会力量对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支持度参与度比较低,我们往往忽略了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而事实上,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需要集结全社会的力量,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命安全教育的氛围。一些相关部门不能自我边缘化,认为安全教育与之无关,应该积极构建社会与学校的联动机制,发挥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教育的整体合力。例如,公安部门、消防机构、城管、交通大队等机构共同参与大学生安全计划的实施,与学校建立生命安全教育基地,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健康的安全氛围,共同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三)建立生命安全教育相关的社会组织及行业协会

目前,相关的生命安全教育的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数量少之又少。从国家的整体发展趋势不难看出,国家对各个行业呈现出逐步放手的趋势,以引导社会的力量从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关于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的缺乏的现状亟需解决,需要借助社会力量来建立和完善生命安全教育的管理、监督和评价机制。

(四)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来增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

加强舆论宣传,“培养人们对新规范的适应能力,引导人们改变传统观念,适应新规则,强化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意识,是有效减少失范行为的重要保证”。积极的舆论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加快对生命安全教育的了解,我们应避免社会舆论的消极性,充分提高公共事务的透明度,让大学生有机会和渠道去了解和认识真实的社会真相,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和价值观。同时,社会力量在加强生命安全教育时,同样需要积极的舆论作为支撑。当发生了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时,不能去封锁消息,去阻止社会评论,而是要正面对待,真实透明,认识到社会舆论的力量,通过社会舆论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样才能真正将生命安全教育体系落到实处。

四、总结

人的价值是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生命安全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密切关注。和谐的社会发展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发展时期的社会失范现象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应该加强社会对大学生生命安全的关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避免漠视生命、伤害生命的现象发生。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配合,以及大学生的自我完善,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成长环境。

作者:翟春 宋成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辽宁省团校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初探

一、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意义

1.安全教育是家庭稳定幸福的需要

大学生在家里都是孩子,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每一个自然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中国人崇尚多子多福、四世同堂。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多年以来国家实行计生政策,使得“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一个特有的名称和特殊群体,每个独生子女身上都承载着几个家庭、几代人的希望,所以说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对于其家庭幸福与否至关重要。2.安全教育是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亦然。高校担负着为祖国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重任,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的稳定和安全与否,对高校正常的的教学秩序和社会更是具有广泛的影响。就整体而言,大学生“三观”尚未形成,他们年轻气盛,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行为激进,做事冲动,正是喜欢探究和冒险的年龄,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包括安全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永恒的主题。作为高校辅导员即学生工作者,不断探索如何加强高校的安全稳定、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保障他们的安全既是主要的工作使命,也是维护国家安定和稳定的需要,更是关系高校学生群体人心的稳定、关系能否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的需要。因此,研究和实践如何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不利因素

1.特定的时代和家庭因素

时间可以追溯到几年前,高校的大学生已经基本成为现在人们所谓的“90后”群体,这个群体中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逐渐丰富的年代,在家中娇生惯养,父辈祖辈精心呵护,在学校各个阶段上学时也备受关注,成长的过程基本没有经历过坎坷曲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十分差。从“90后”大学生自身因素看,他们的年龄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众多“90后”大学生受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在校期间个性张扬,唯我是从,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突出地表现为“五强五差”即:冲动好胜强,是非辨别差;与时俱进强,文化底蕴差;冒险精神强,安全意识差;自我意识强,团结协作差;高谈阔论强,实干能力差。相当数量前卫时尚的独生子女,一直以来受到家庭和学校的保护,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应付突发事件心理准备不够,抗挫折抗“击打”能力不强,学习、情感、就业、同学关系等任何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导致他们心理事件的发生。他们对社会认知能力较弱的实际,容易受到社会环境、价值观等因素影响,从而容易成为各种不安全稳定因素的受害者。

2.校园和周边环境因素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繁荣和发展。全国高校的合并、扩招和不断更新的办学形式、层次的多样化使得高校校区急剧扩大,校园已从相对封闭的状态逐步成为更加开放的区域。而校园建设、维护等因素导致学校与社会尤其是和校园周边的人群接触更为频繁,很多高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或商业聚集区,校园外来人口成分十分复杂,校园内部诸如食品安全、教学安全、实训安全以及周边的社会环境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日趋严重。

3.新媒体因素

近几年来以互联网和手机等为突出代表的新媒体,即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也就是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的如手机短信、微信、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这种易于为大学生掌握、熟知和使用的媒体形式的日渐普及和更新换代,正逐步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已经全是“90后”了,这代人正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成长的一代,“新媒体”已经成为“90后”学习生活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前进发展对新媒体的促进,网络虚拟社会传播的信息涉及涵盖了方方面面,可以说铺天盖地、五花八门、鱼龙混杂,大学生“三观”还未定型,尤其是心理尚未成熟,猎奇心理使然,网络的隐晦性使得他们极易受到网上交友的欺骗或者诸如黄色、暴力以及不良信息的诱惑。4.自然环境因素由于信息的快捷和宽泛,近年来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天灾人祸对大学生安全造成的危害,不说2003年波及全国的“非典”,不说2008年汶川地震,仅仅发生在大学生身边及校园内心理不成熟伤害、交友不慎伤害、交通伤害、投毒伤害、沉溺网络自杀以及杀戮的案例就不胜枚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以上因素不仅对大学生造成了安全伤害甚至及生命,而且对家庭的伤害和社会影响同样严重,这些都对高校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1.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这也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相符合的。所谓安全教育,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首先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安全育人氛围,学校要和驻地派出所、学生家长建立有效联系,关注学生安全,如节假日离校去向、返校时间登记、重大事件登记等,将校园文化环境与安全文化环境有机结合,全面构建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的安全教育体系。如结合“网络安全周”活动悬挂宣传横幅;制作安全宣传版面、图片、视频、利用学院广播电台和校园网络等现代媒体,深入宣传。其次辅导员班主任经常深入学生中开展安全调查研究,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的安全需求,力求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如我们不定期地向学生发放安全问卷,掌握学生中安全动态和需求,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有或多或少的心理疾患,我们便组织心理问题专家讲座,对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还安排心理辅导老师干预等;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存在的安全隐患,教育学生安全用电,不乱接电源,不食用过期变质食品,不乱拉乱用他人的洗嗽用具(品)等。再次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开展一些涉及安全教育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泛的安全教育报告、演出等,如学保处结合政府食品药品部门进校园安全教育宣传,消防安全宣传等,安排学生参与学生餐厅食品安全检查、消防器械使用演练、火警演练、地震演练等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多种形式并举,力求在校园形成浓郁的安全教育氛围。

2.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措施

(1)高校应设立安全教育部门分管学生安全工作。

高校应建立健全安全教育的领导组织机构,形成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的院、系齐抓共管的组织保障、安全培训体系。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支过硬的安全教育“三结合”队伍,所谓“三结合”队伍,就是按照少而精的原则,由学校保卫部门、系部辅导员和学生安全员组成的安全教育队伍,制定并明确其职责范围,同时邀请公安、安全、消防、法律、心理健康等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提高他们的安全业务知识水平。这支来自于各个层面的“三结合”队伍,尤其是学生干部、安全员和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信息,及时消灭安全隐患、及时制止校园意外事件发生。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认为,这支队伍对于强化校园安全和学生安全很有必要。同时,学校还可以有意识地让部分身体健康、素质较高、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大学生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如参加学校安全协会、参与护校队,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2)组织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相关活动。

此项活动应常抓不懈并贯穿于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全过程,可选择灵活多样教育的方式方法,根据学生在校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分层次、有重点、有区别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第一,将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融入体育课、能力拓展课以及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同时采取到安全教育实地体验,进行常见安全防范能力训练,加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训练、自律能力训练、突发应急能力训练和安全管理能力训练等。第二,结合形势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交测分院围绕全国第12个测绘法宣传日主题“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地图服务大众生活”,开展了测绘法宣传日活动;关于女大学生心理调适等问题,学院举办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会,由“两课部”教师为女生作报告;如前所述的为配合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增强师生校园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技能,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全院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校园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学院举行了以“遵纪守法,关注安全,节俭卫生,明礼修身,共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为主题的万名师生签名活动;邀请多年从事安全稳定工作的专家对1800余名学生做了题为“增强法制观念,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安全教育报告;结合示范区检查组来学院开展消防安全工作检查工作,组织师生参加消防应急演练等等。大学生对这些旨在宣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开展的活动效果感到满意。第三,用安全案例教育大学生。对学生讲解或引导其观看影响面大的典型案例如“上海外滩12.31”踩踏案例、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案例、网络诈骗案例、女大学生路途遇害案例以及青少年犯罪案例等,通过理清案例的来龙去脉使学生认识到应变能力差、安全意识差、分辨抵御能力差、接触不良信息是导致诱发这些不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将他们身边及媒体曝光的大量安全案例编写成相声、小品、情景剧本等,在学院的“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上展演,直观生动幽默诙谐的演出效果,使学生在笑过之后得到安全启迪。第四,充分发挥网络便捷性、共享性的作用,抓好网络安全教育。一是利用学院网络信息中心网络优势的平台如学生普遍使用的E-mail、QQ群、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交流载体,如网络论坛、手机信息互动、网络视频欣赏等实践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接受;二是教育学生在参与网络活动中关注网络舆情,分析判断真伪,练就提高识别能力从而实现对其的安全引导教育;三是针对大学生群体敏感问题,通过网络、手机等平台广泛收集信息,提升他们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处置能力;四是在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中,高校要加大校园网络管理和监控力度,随时监督检查清理不良网站和软件、信息对学生的干扰和影响;五是利用课堂培育提高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和分析思考判断能力、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全面正确认识新媒体,增强信息分辨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第五,除加强学校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安全教育保卫等软件措施之外,高校在学生生活学习区域还应配备监控摄像头以及其他护校队的安全防范硬件设施如校园巡逻车等。

四、 结语

总之,高校安全教育应常抓不懈,警钟长鸣。作为高校的学生工作者,时刻应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在工作中体现。在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借鉴、完善教育方法,并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通过高校和全体学生工作者的努力,学生的安全意识定会大大增强、安全知识将会更加丰富、安全防范技能更加熟练,从而有强健的体魄、强大的心理,掌握更多的建设祖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才能,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千家万户的家庭才可能幸福美满,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稳定。

作者:汶录凤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