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路径探析

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路径探析

摘要: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过程中践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对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课程思政”理念下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在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问题。为提高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实效,其实施路径可从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打造多元主体合力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构实验室安全教育“四课堂”联动育人模式、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评价体系四方面着手。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验室安全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对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提出了要求[2]。高校实验室是科研教学的主要基地,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安全事故的易发场所,更是对研究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最佳课堂。在对研究生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把立足安全教育作为保障实验室安全建设的基础,从育人维度来关照课程价值,发掘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共同致力于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3]。

一、“课程思政”重在实验室安全教育中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1“课程思政”理念的发展、内涵与特征

“课程思政”是上海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提出的育人理念;其实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育过程中,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协同化的教育方式,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4]。“课程思政”的整体方案是: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5]。“显性教育”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浸润作用,注重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根植理想信念;“隐性教育”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深化和拓展的作用,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5]。

2实验室安全教育中践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可行性

第一,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在实现全面发展中体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验室安全教育则是以安全意识与责任、安全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研究生素养的提高与品格的升华。二者都将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视为共同责任和使命。第二,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存有协同性,两者的教育主体都是高校,主要包括校级层面的学工、保卫、宣传、医疗等多个职能部门,院系层面的学院领导、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教务等行政管理人员等。通过强化教职员工的政治意识、协同意识和大局意识,打造协同育人工作主体,建构全程、全员育人机制,实现安全与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第三,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存在相关性。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涉及生命教育、安全法规、安全文化、伦理道德等。从内容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导引、凝聚激励以及开展三观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内容,正是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必要内容;实验室安全教育让研究生对敬畏生命、勇于担当等价值观产生共鸣,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和倡导的方向。

二、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

1教育理念亟待更新:实验室安全工作与研究生思政教育未能有效融合

诸多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科研、轻安全的思想,重视实验室建设却忽视安全教育与管理投入,没有真正认识到实验室安全工作对学校科学发展和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意义,更没有充分挖掘安全教育课程所承载的德育功能。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者急需更新教育理念,有意识地寻找专业内容德育契合点,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中。

2队伍建设尚需加强:缺少专业从事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

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大多是兼职人员,实验室安全教育主要依靠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和兼职安全员等。一些管理者并未对实验室安全教育予以重视,一些非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缺乏实验室安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导师则更重视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取得及实验技能等“硬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在上述群体中选任实验室安全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十分困难,这也是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3教学方式尚待变革: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中缺乏相关的实践教育

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多数停留在传统意义的消防安全知识讲授或仅局限于安全理论教育方面,未能将安全教育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也未能结合各自实验室情况树立系统的安全教育观并建立相应的安全教育体系;且教师教法单一、教学手段滞后、教学设施陈旧,缺乏针对性,也未能突出研究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安全教育效果不佳。

4评价体系有待重构: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研究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并对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建立长效内控机制,保障实验安全进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不系统、未普及,对其教学思想与态度、教学要求和内容、教学方法与效果等,缺少完善的考核方法和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效果评价体系。为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建立并完善实验室安全教育评价体系。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路径探析

1以生为本: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

从实验室安全教育所具有的“针对性、全程性、全员性和全时性”四方面的特点出发,依据“课程思政”理念,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术”与“道”有机结合,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6]。其一,增强针对性:高校各类实验室应根据自身特点,如学科、功能、环境、人员、规模等差异,合理编排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内容,对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并实施准入制度。其二,畅通全程性,通过实验室安全教育强化研究生安全意识、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并帮助研究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深化安全实验素养,因此,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应贯穿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全过程,并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顺利实施。其三,保证全员性,一方面接受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主体不能只限于学生,应对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明晰权责;另一方面,实施安全教育主体不仅要传授实验室安全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实用技能,还应重视研究生职业素养、安全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从而激发研究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反思肩负的责任,更好地服务于实验室安全建设和发展。其四,优化全时性,针对课内实验安全教育教学环节受时空限制较大等问题,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启安全教育的在线学习和考试系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预习、学习、复习并检测,“全时性”的特点对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的在线学习和考试系统可为研究生的安全素质培养和实验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2协同育人:打造多元主体合力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实验室安全相关知识与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和防范技能,还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成为塑造研究生品格、品行与品位的“人师”。在实际工作运行中,高校应组建大安全教育团队,包括由院系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的教师、校保卫处专业人员联合担任专兼职讲师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主讲团队,重点讲授安全相关的理论常识、案例分享与消防安全等;由实验室负责实验技术的教师组建的安全技术指导团队,重点从实践层面指导研究生安全技术操作及实验习惯要求等;由实验室负责人牵头,校院系实验室安全员、研究生辅导员协同组成安全教育落实监督团队,负责落实安全检查、指导工作、监督运行、考核结果等,确保安全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强化上述三个团队中教师的政治意识,使每位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强化协同意识,使每位教师利用自身学科特点开展“专业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局意识,让每个教职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在实现大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中突出全程、全方位育人[7]。

3改革创新:建构实验室安全教育“四课堂”联动育人模式

从广义上讲,凡是具有育人功能的时空都可以称为课堂。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面临的难点,从学科特点和研究生培养过程来看,实验室安全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演习、安全文化和网络媒体等四个课堂,这“四个课堂”所承担的育人功能各有侧重,重在“学问”的第一课堂是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功能的第一课堂,主讲教师主要以专题式、案例式、参与式和混合式等教学方法进行理论讲授和灌输,让研究生能够在习得实验室安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安全责任意识。第二课堂重在“践行”,将课堂教学与安全演习实践相结合,主要包括由保卫处组织的安全消防演练和由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组织的安全技术操作演练,扎实推动实践育人。重在“浸润”的第三课堂实验室安全文化是涵育学生的有效载体,通过建立以实验室概况、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为主要内容的线上线下全方位展示的阅读文化,促使研究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通过建立随处留痕的实验室记录文化,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研究习惯和高度的责任意识;通过建立潜移默化的身份认同文化,帮助研究生深刻认识、理解并遵守实验规范和学术道德[8]。第四课堂网络媒体重在“思辨”,研究生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同时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者需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开启安全教育的在线学习和考试系统,同时针对网上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回应、正确引导,增强研究生分辨、选择、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四个课堂”之间应建立畅通有效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大课堂的育人功能,从而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4落实保障: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评价体系

为保证教育教学的成效和安全责任的落实,必须对研究生的价值体系、理想信念及安全素养、实践能力的质量发展状况进行跟进式评估,这就需要课堂内外的多维考核与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实验室安全员等多元教育主体的评价。因此,这种多维多元性要求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是融合平时学习和考试检测相结合,安全理论和操作实践相结合,知识掌握程度和思想测评相结合,多元主体和多维空间相结合的复杂而科学的考评结构[9]。在建立、实施评价体系时,首先应遵循导向性原则,调动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并增强安全教学的实用性,如考试检测要突出学以致用,重点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的安全知识分析与解决安全隐患或安全事故的能力;其次,客观性原则,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及其权重的合理性,如开展实践教育时不仅要注重事后总结,更要关注源头预防;激励与约束原则,如将教育过程与责任落实监督检查相结合,安全教育落实监督团队深入课堂随机检查提问学生的安全技术、制度落实情况,把检查过程与结果作为安全教育落实评价的重要部分,甚至作为年度评优、奖惩的主要依据之一;易操作性,如通过问卷调查、受访者座谈、网上反馈、专家评定等形式来评价安全教育效果。“课程思政”理念倡导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所有人员都要承担育人责任。实验室安全教育过程中,研究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不仅仅是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更是在诸多“安全故事”中修己悟道的体验及其思想行为和思维观念的塑造过程,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17〕2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7?02?20.

[3]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2018(1):64—66.

[4]虞丽娟.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上海教育,2017(1B):6—7.

[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6]顾昊,曹群,孙智杰,等.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4):281—283.

[7]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16—18.

[8]王建宏,常俊英,梁存珍,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室安全和文化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6):288—292.

[9]张广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成绩考评体系的实效性及提升路径研究———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7(8):91—94.

作者:徐敏华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