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系统研究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下,职业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资产也日益增多,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借助网络平台合理管理这些资产、分配资产已成高职院校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资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读者共同探讨资产管理系统的组建与应用。

关键词

资产管理系统;网络平台;组建与研究

0引言

面对种类众多、品种繁杂的资产,开发一套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系统,对每个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充分利用现有校园网平台,实现资产管理系统与学院办公系统对接,实现网上管理、网上办公,信息共享。

1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系统构建思路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是基于校园网的动态管理系统,能实现多级管理人员在校园网上施行各资产增减、资产转移、资产报废等多项资产管理行为。管理内容包括学院各类固定资产,包括教学仪器、办公设备、后勤资产、图书馆图书、各部门家具及文物陈列品等,根据固定资产物质属性差异进行多样化管理。除此之外,系统的功能涵盖查询、入库、入账、寻找责任人等等。

2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完全针对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实践活动设计,设计初衷注重实用、高效。基本的功能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

2.1三级管理机制

系统着眼于协助单位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帐、表、卡体系,将职责、权限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和人员。建立固定资产清查清册、资产卡片,资产清查人员和资产使用人签字盖章,和财务核算系统数据保持一致,同时建立财务部门、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三级相互印证、相互牵制的帐表,这样,保证了数据来源准确。新购置资产添加过程中,采购人、经手人、验收人、使用人分别要在资产验收单、资产卡片上签字并经过两级审核,登记相应的帐表,保证新增数据准确。在资产的日常使用过程中,某些使用属性,如使用部门、责任人、存放地点、使用方向、现状等,可能会发生变化,由使用部门资产管理员填写变动报告单,提交审核,并同时由资产使用人签字,这种实时的数据变动保证了任何时点,固定资产的帐表和实物都是一致的、准确的。资产处置过程中,经手人、使用人、审核人分别要在资产处置报告单、资产卡片上签字并经过两级审核,登记相应的帐表,保证资产处置数据准确。另外,定期与财务核算系统对帐,起到两个系统相互监督、核实的作用,因这种两个系统都是相互独立运行的。这样不仅保证了资产来源清,去向明,而且是一个动态化、精细化的管理过程,保证了实时的帐实相符。为了保障这样的一个完善体系,系统除了建立了上面已经介绍过的规范的业务流程外,还有一套严格的权限管理。系统将权限划分为三大类:操作权限、单位管理权限、资产管理权限。操作权限规定了一个操作人员能操作本系统的哪些功能,分为资产日常管理权限、资产归口部门审核权限、财务部门审核权限、系统管理权限,有些操作权限是互斥的。单位管理权限规定了一个人能够管理哪些单位的资产,缺省情况下,你只能管理本单位的资产,但可以通过授权让你管理其他单位的资产。资产管理权限,指的是通过系统管理员的授权,普通资产管理员可以管理哪几类资产。

2.2具有查询、统计分析功能

系统内设置丰富的、既能反映了固定资产管理方方面面的大量数据,又能反映固定资产当前状态信息,有每一件固定资产的历史记录,为了方便、高效地查询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系统提供了形式多样、方便快捷、功能强大的查询、汇总、分析的功能,成为日常管理、行政决策的有效工具。具体查询、统计功能如下:(1)查询。以简单、直观、方便的操作方式,查询到所需信息,通过系统自动生成使用部门、存放地点、使用人的查询表。系统可提供的查询方式有:资产名称查询、资产类别查询、按责任人查询、按使用部门查询、按条形码查询、存放地点查询、按使用年限查询、已处置资产查询、变动资产信息查询等等。(2)统计分析。利用系统中的各种数据,根据管理需要,设定各类统计、分析的条件,可以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可提供资产购置年代分析、资产分类分析、资产使用方向分析、资产现状分析、资产价值分析、资产处置方式分析、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分析、资产增长统计分析等等。

3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境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是根据实际管理的要求,以校园网为基础,综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构建。

作者:肖伟杰 章秀英 董爽 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魏平峰.高校资产管理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7.

[2]汪立鑫.国有资产管理[M].格致出版社,2011.5.

[3]彭成烘.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与实务[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2

[4]郑炜.软件工程[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11.

[5]翟志华.我国高等教融资途径新探[M].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l):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