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

航天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占有、产生、分配、使用是经济效益创造活动的核心,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把知识转化为效益的创新性劳动。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趋势向纵深发展,知识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知识已成为竞争优势与创新创造的第一要素,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航天企业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科研项目研发的中坚力量。有效地挖掘其知识资源,发挥其创新能力,提高其竞争能力,稳固其竞争优势,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与国家科技振兴尤为重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以及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国有航天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和竞争挑战,知识管理的实施与推进,为航天企业科研项目研发与管理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组织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建立技术和组织体系,对存在于组织内外部的个人、群组或团体内有价值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定义、获取、存储、共享、转移、利用和评估等,确保组织成员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正确的知识,从而采取正确的行动。按知识的属性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正式的语言,通过书面记录、数字描述、技术文件和报告等明确表达与交流的知识,是对隐性知识一定程度上的抽象和概括,也被称为编码型知识,航天企业在科研项目的研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文件、报告、图纸、软件等都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代表了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它存在于个人头脑及特定场景中,难以系统化和交流,因而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和排他性,如在单机设计或系统设计中的设计余量、设计方法、软件的编程方法、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实际操作等。

二、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

项目是在限定的资源及限定的时间内需完成的一次性任务。航天企业中的科研项目一般分为型号项目和预研项目,相对于预研项目,型号项目一般有较长的研制周期,往往在5~10年以上。航天企业中的科研项目管理是以科研项目目标的实现与组织竞争力提升为目标,以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为实施手段,在科研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申请与立项、设计与实现、实施与验收、推广与转化、售后与服务等环节,组织分配人、财、物等资源并使之得到有效利用,协调畅通项目委托单位、项目课题组、项目外协单位之间的各种关系。整个项目管理过程是对一些成功地达成一系列目标相关的活动的整体监测和管控,在航天项目管理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科研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科研项目管理涉及多人员、多层次、多过程的特性决定其管理的复杂性,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与数据。航天企业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关注并实施知识管理,可以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获取、共享、转化与应用,帮助组织实现知识创新,提升项目研制质量,并最终实现组织竞争力的提升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研项目知识管理现状

近年来,航天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应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航天企业负责高精尖的科研攻关和产品研发,对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要求高,质量管理的很多方面工作就包含知识管理,如企业建立质量信息系统,对质量问题进行收集、存储,开展不同型号质量问题“举一反三”就是企业成员对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许多技术成果和管理成果已经得到转化,并应用和指导实际工作,形成了以“四不到四到、数据包络分析、九新分析”为代表的航天企业质量管理、知识管理宝贵财富。但在知识管理中仍然存在不足,不能满足技术发展与企业竞争力提升需求。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知识管理过程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现象,收集、传递、共享的更多是型号或项目的报告、文件、图纸,管理工作和流程方面略显不足。二是隐性知识传承有待提高。航天企业有“传帮带”的文化,这种文化非常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承,但随着当前研制任务的增长,专业化分工背景下的项目人员复用以及人才流通加快,以“老带新”为隐性知识传承的主要方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知识流失。三是业务部门交流不足、型号项目队伍相对独立,不利于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航天科研项目的知识集成度很高,在项目管理和进行过程中各业务部门和人员分工不同、工作关注点不同,影响了科研生产过程中的知识收集和管理。设计人员主要关注产品的实现;项目管理人员主要关注项目的策划、计划、经费和研究进度;质量管理人员主要关注项目质量目标的完成,知识管理人员则负责项目研究过程中成果的收集。每个业务部门及人员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任务和项目独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企业中项目管理活动有时是瞬时或间断性的,事后则无相应的总结积累,缺乏系统、科学的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层面的关注。

四、科研项目知识管理设想

航天企业有效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适合的知识管理体系。目前,质量管理、成果管理、档案管理等均有其相关的管理文件、管理流程,完成了相应的知识管理工作,但在系统整合、切实发挥作用方面略显不足。这就需要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去统筹策划,协调每个业务部门、职能机关,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设置知识管理节点和归档管理节点。通过项目管理手段和计划考核,促进科研生产过程中有效知识的获取,实现知识的传递和共享,最终达到管好知识、用好知识、提升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组织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1.项目管理中设置知识管理节点

利用好现有的项目管理平台,在型号或预研项目WBS中设置知识管理节点,实现对有效知识的收集。航天企业在型号管理过程中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行业标准,在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型号项目研制、预研项目研究时会产生大量的显性知识,如报告、文件、图纸等。项目管理过程中往往将报告、文件作为计划考核的提交物,考核在某一时间节点对某项工作的完成情况。报告的完成和提交更多的是从考核计划完成的角度出发的,不是从积累知识的角度出发,这不利于对有效知识的收集,而积累有效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型号研制会产生大量的研试文件和设计文件。设计文件的状态严格受控,更改时需要按流程填写更改单,而研试文件在编写、审查、评审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过程性文件。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按节点完成的研试文件经会议讨论或评审后修改,修改后存在多个版本,最终版本是否及时存入受控库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也不能很好的受到监控,如报告不能及时完善、入库,随着时间的推移,则很难判断出哪份报告属于有效文件。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在WBS中设置知识管理节点,该节点重点关注的不是进度,而是文件的有效性,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文件的编写、提交,通过项目进度考核;报告最终评审后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设置知识管理节点,该节点要求在某一时间之前完成最终版报告的修改、入库工作,此时文件的校对、审查、批准人员重点关注文件是否是按要求修改后的有效版本。由于预研项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上述问题在预研项目的管理中更为突出,图1中标注的节点即是项目管理中设置的知识管理节点。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可以针对可预期的关键技术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节点,便于对企业关注的重要显性知识进行收集。如果能够进行知识创新,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从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也可在该处设置知识管理节点,收集创新知识,采集和加工可以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力争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更好地固化和传承。

2.项目管理中设置归档管理节点

在档案文件管理中,明确指出各军品室负责型号和预研项目技术文件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向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归档。项目管理过程中,WBS设置归档管理节点,明确各研制阶段文件的归档要求,以及具体归档的文件类型。节点的设置同样是重点在有效性知识的收集,型号在完成研制阶段评审、预研项目在结题验收后一定时间内完成归档。项目技术负责人应高度重视文件归档工作,必要时组织项目组成员或同行专家对归档成果进行甄别,既要提高归档的有效性,又要避免知识的流失。尤其是预研项目,其主要成果一般为研究报告、仿真模型、计算程序等,实物和试验较少,应更加重视电子化成果的知识管理。知识收集必须有效,要杜绝归档只是按照相关要求完成提交。航天企业知识管理是以科研生产为基础,脱离了科研生产的知识管理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科研生产环节中,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不是简单的服务角色,而是要积极参与,成为提高设计水平、产品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人员注重信息处理、传递、系统构建;项目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注重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管理环节,以项目为依托,配合完成好知识管理工作。同时,针对科研项目知识管理加强教育、培训和交流,提高全员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促进知识和管理方法的共享。有效地运用知识和知识创新,已成为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航天企业型号和项目研制产生大量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织应从大量信息中甄别有效知识资源,做好知识管理和培训交流。通过远见卓识的领导,调动全员参与,使大家意识到每位员工的工作都与一发箭、一颗星、一次飞行试验的成败密切相关,建立可行、高效的业务流程,实现知识、经验的共享,并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提高航天产品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张鹏 周越梅 方璐 陈浩 单位: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