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论文范例

盈余管理论文

盈余管理论文范文1

(一)扣除非经常损益后业绩变脸

波导股份2009年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15,716,462.91元,然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却为人民币-48,784,186.31元,母公司当期净利润为人民币-27,451,128.39元。其前后符号之差和金额差异之大,说明波导股份2009年的主要利润来源并非母公司的主业经营,而是通过一些不可持续的非经常性损益确认了当期利润。进一步地,作者发现波导股份当期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为36,871,671.46元,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24,841,290.17元,这两项收益与合并报表净利润的比值分别达到惊人的234.61%和158.07%。也正是由于这两笔计入当期损益的收益,波导股份才得以将合并净利润扭亏为盈。

(二)子公司先进后出居心叵测

董事会报告中的董事会会议情况及决议内容显示,2009年10月12日第四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上,波导股份审议投资设立上海波导电子公司(下称“上海波导”),会议审议同意公司投资设立上海波导电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800万元,公司以位于上海普陀区中友大厦26层及28层的房产评估作价4000万元,现金1510万元,合计5510万元出资,占注册资本的95%;公司之全资子公司宁波波导软件有限公司以现金290万元出资,占注册资本的5%。2009年12月17日第四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上,波导股份审议转让上海波导股权。2009年12月18日波导股份与奉化市投资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公司将持有的上海波导100%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奉化投资,对标的公司的后续出资义务由受让后的新股东履行;参考标的公司净资产评估值60,137,874.85元,经协商确定股权转让总价为6000万元人民币。短短两个月间,波导股份先将上海波导纳入合并范围随后又将其剔除,这并不符合企业合并的长远考虑和一般做法。作者大胆猜测,上海波导并非波导股份希望长期控制和经营的资产,其设立的初衷也许就是为了年末的出售,以此达到报表粉饰的目的。进一步地,作者查阅了设立和出售该子公司对波导股份2009年利润数据的影响,在报表附注中清晰地显示,波导股份以房产出资设立上海波导,由此确认了固定资产处置收益28,692,294.55元;波导股份出售上海波导产生收益8,350,456.92元,上海波导的一进一出贡献的净利润是上市公司全年实现的净利润的2.36倍。

二、动机探寻

近年来,在手机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变的巨大浪潮中,在苹果、三星、HTC、华为、中兴等国内外手机巨头对国内手机市场的冲击之下,波导股份在国内的手机市场份额日趋直下,甚至不再出现在绝大多数商场的手机柜台之上。其因新品上市周期缓慢、成本耗费巨大导致资金流转不畅以及手水货山寨手机影响销量减少等原因,净利润水平在经历了07、08年-167,294,585.22元和-593,640,188.39元的巨亏之后,面临着暂停上市的尴尬境地。加上其2009年前三季度依然维持4025万元的巨亏,保牌便成了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此种动机足以让人理解波导股份合并范围的变动,但合并范围的变动毕竟只是权宜之计,难以将积重难返的波导手机拉出泥潭。另有新闻称,波导股份可能会利用宁波市政府想要把宁波市打造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的计划,涉足太阳能产业,这也许会令这架昔日的战斗机在动荡和阵痛中实现平稳着陆。

三、案例总结

盈余管理论文范文2

农业上市公司的产品具有弱质性并且容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为了提高经营效益、降低风险,农业上市公司大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尽管采取了多元化发展模式,由于受到农业自身特点的限制,农业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削弱了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理所当然会在其偏低的会计盈余上进行粉饰;或者为了获得政府补贴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通过提高其会计盈余来进行盈余管理。

二、农业企业盈余管理动机

(一)内部动机

1、农业行业弱质性的特点。

农业对自然高度依赖,容易受到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加之基础薄弱,使得农业具有弱质性。尽管政府极其重视与支持农业的发展,投资周期长以及投资利润低下、多元经营决策失误、主营业务衰退等问题,使得农业企业整体业绩欠佳,因此农业企业的管理层为了提升业绩或者面对监管的压力有充足的理由进行盈余管理。因而,可以认为农业行业自身的弱质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盈余管理的发生。

2、农业企业筹资困难。

农业企业筹资主要有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两种方式。内部筹资主要是利用自有资金。自有资金的持有数量主要取决于经营业绩,我国农业企业投资利润低,整体业绩表现欠佳,自由资金的利用程度是有限的。外部筹资主要是债务筹资,包括发行债券、股票或者银行借款等方式。不论是发行债券还是发行股票,我国相关法律都有相关规定,尤其是对净资产收益率有严格的限制。对于投资利润低、总体经营业绩欠佳的农业企业来说,外部筹资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筹资困难是农业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

(二)外部动机

1、政府优惠政策的诱导。

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不仅关乎老百姓的生存问题,还决定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因而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的发展都给予高度支持,如:税收减免、出口贴息、财政补贴等。然而获得政府的支持是有条件的,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对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动设施项目实行财政补贴政策,扶持对象为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获得政府补贴,农业企业必然会利用盈余管理来弥补企业自身不足之处。

2、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在我国,公司进行上市必须遵循相关的规定,只有满足了各项规定的公司才能挂牌上市。具体要求包括:上市公司必须保持连续三年盈利,三年累计净利润超过3,000万,三年累计净经营性现金流量超过5,000万或累计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且无形资产与净资产比例不超过20%,过去3年的财务报告中无虚假记录。因此,上市公司有理由通过盈余管理操纵业绩以满足上市要求。农业企业也不可避免的为了能够上市而进行盈余管理。

三、结论和建议

盈余管理论文范文3

(一)与盈余管理相关的理论

1.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源于现代公司制度下的两权分离,由于利益出发点不同,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问题”。委托人会根据人的经营业绩来进行激励或者惩罚,因此,为使得企业披露的盈余满足委托人的要求,进而获得更高的报酬,人会使用各种手段来粉饰企业业绩。基于这样的动机,使得委托理论成为企业盈余管理产生的理论根源。

2.契约理论

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契约被用来约束企业行为,以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契约的“刚性”特性决定了契约一经订立,不得随意更改。因此,企业为了平衡契约各方的利益,只能通过调整会计信息,而不是通过修改契约来实现。为了影响最终的契约结果和利益分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者往往会进行盈余管理。

(二)与债务融资相关的理论

1.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是指外部投资者根据企业传递出来的信号来衡量企业的优劣。在众多传递出的信息里面,公司规模是衡量企业优劣的一个重要信号。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公司规模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公司规模越大,其价值也越大,债权人承担的风险越小,因此他们也愿意接受更低的债务成本。信号传递理论给管理者和外部投资的启示是,一方面,企业应当以适当的方式传递企业经营状况,以使债权人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作为债权人,对企业传递的信号应当正确分析处理,理性决定债务融资成本和规模。

2.融资优序理论

融资优序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时存在一种顺序:经理人会最先选择内部融资,当内部融资不足以满足融资需求时,会转而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债务融资,如果上述两种方式还不能满足资金需求,经理人才会选择股权融资。融资优序理论的研究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基础上,并且考虑了融资成本。由于内部融资相比于外部融资,无需支付任何融资成本,因此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会优先利用内部留存,只有当内部留存无法满足资金需求时,企业才会考虑外部融资。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与盈余管理相关的研究

Healy&Wahlen(l999)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者构建真实交易来变更财务报告,用以误导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Healy(1985)指出,若将管理人员的奖金设定在一个区间内,此时管理人员更可能选择降低收入的盈余操纵;若不存在一个限定区间,管理人员更多地会选择向上的盈余管理。Watts&Zimmerman(1986)指出,当债务相对较高时,管理者会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债务条款违约的可能性。Magnan,Nadeau&Corniier(1999)以1976-1992年17家申请反倾销的企业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这些企业为得到外贸法庭支持,在被调查年份会通过操纵短期应计项目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且盈余管理幅度超过了报告期总盈余的50%以上。陆正飞和魏涛(2006)的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在配股前普遍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饶艳超和胡奕明(2005)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重点关注在银行信贷过程中,银行是否重视客户的会计信息,以及关注的何种会计信息。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银行在信贷过程中对客户的会计信息非常重视,尤其是客户的长短期借款、应收账款和利润总额等会计信息。

(二)与债务融资相关的研究

Diamond(1991)研究发现,债务可以促使管理当局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以获得较低的借款成本。Shleifeeta(l1997)指出,治理结构越好的公司,其债务融资成本也越低。罗进辉和万迪日方(2009)研究了债务融资决策与第一大股东终极持有的现金流量权比例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负债能够有效约束非国有大股东的行为,但并不能有效约束国有大股东的行为。黄文青(2010)实证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水平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相对于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借款,长期债务和企业债券融资能够更好地监督制约上市公司经理层。钟海燕和冉茂盛(2010)对比分析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和国有上市公司的负债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前者的负债治理效应显著强于后者。

三、债务融资与盈余管理的相互影响

(一)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影响,即债务融资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盈余管理的发生;二是消极的影响,即债务融资成为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以下对这两种影响进行分析阐述。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公司出现了两权分离。由于委托人与人所追求的经济利益不同,使得他们之间产生“问题”。人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可能在日常管理或者做出相关决策时违背委托人的要求,甚至从事一些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从而产生问题。而引入债务融资能够形成一种激励机制,降低行为的发生。当公司存在债务时,债权人拥有优先于股东利润分配的权力,使得公司不得不先还本付息,再进行资金投资,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无效率的投资,约束企业自由现金流的支出。作为公司的人,经理人员必须勤勉工作才能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因此可以说,适度的债务能够有效制约经理人员滥用职权的行为。在众多会计信息中,公司的盈余信息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资本市场会基于公司的盈余对其进行价值评估,分析师会根据公司的盈余对其进行价值预测。对投资者来说,盈余信息计算简单,容易理解,能够帮助投资人了解公司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既然投资者判断人经营效果效率的主要依据是公司盈余,那么为了获取额外的激励和报酬,管理人员便存在粉饰盈利的动机。在债务契约中,盈余信息同样被广泛应用。由于公司债务融资的获得、定价、信用评级以及债务契约的签订等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报告的盈余,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债务融资或者更低的债务融资成本,公司往往有动机来操纵盈余。

(二)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同样会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管理者操纵公司盈余的行为被传递给债权人后,债权人对公司披露的盈余进行调整,进而做出相关决策。但是债权人能够对披露盈余进行调整的前提是市场是有效的。在不同的市场效率下,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强势有效市场下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强势有效市场是指公司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在资本市场得到反应,包括未公开或保密的信息。当公司不能满足债务契约条件时,往往会操纵盈余。而在强势有效市场下,一旦公司盈余被操纵,这一信息将迅速在市场公开,市场对企业的风险评估将可能改变,银行等债权人会通过诸如不发放贷款、减少发放贷款、提高贷款利率、加强限制性条款等手段来应对公司的操纵行为。这不仅能够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提高债权人的风险回报,而且也使得债务人企图通过操纵盈余来获得债务融资或者降低债务融资成本的目的无法实现。因此,在强势有效市场中,债权人能够获取充分的信息来做出合理的决策,而债务人则必须付出公允的代价。

2.半强势和弱势市场下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在半强势有效市场中,除了市场交易数据中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外,已公开的与企业发展前景有关的信息也可以在股价中得到反应。在弱势有效市场中,市场交易数据中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可以在股票价格中得到反应,弱势市场的效率最低。在半强势和弱势市场中,虽然全部公开的信息能够被资本市场所反映,但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来操纵盈利属于非公开的信息,债权人不能及时准确对此做出反应,甚至做出与强势有效市场中完全不同的决策。如果债权人不能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那么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可能就会向企业提供更多、更廉价的贷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半强势和弱势市场中,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四、政策建议

(一)给债权人的建议

第一,从多角度对企业进行评估。企业盈利是评价企业的基本依据,因此为了获得融资,企业会通过各种盈余手段来操纵盈利。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债权人应当从多个角度对企业进行评估,而不是单纯依靠企业盈利信息。这样,企业操纵盈利的动机也就降低了。第二,对盈余管理进行事前评估。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在签订债务契约之前,应当对企业进行评估和资信调查。在对企业进行调查评估的一套体系中,应当包含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事前评估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有助于债权人做出合理的决策。

(二)给管理人员的建议

第一,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从长远来看,盈余管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会损害股东的利益。债权人承担与股东相同的风险,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债权人对企业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因此,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将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第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且可以保障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建议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监督评价容易发生盈余管理行为的环节。

(三)给监管部门的建议

盈余管理论文范文4

动机是分析盈余管理行为的前提。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四类:薪酬契约动因:企业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达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预期的会计信息,从而提高自身的报酬,从委托理论的角度出发,管理层为了增加自身的报酬,满足管理层的目标,偏离了股东的目标。盈余管理的动因从这一角度来说是使得管理层报酬最大化。债务成本动因: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后,其目的是为子扩大经营,投入到有风险的经营项目中去,以期获得最大的收益,如果经营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便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而债权人的目标是为了到期收回本金,得到约定的利息收入,所以,债权人在发放债务的时候就需要考察债务人的真实情况,因为信息不对称,债务人一般是通过会计信息来衡量。而企业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这就导致了企业的盈余动机十分明确——通过会计报表来获得债务人的信任,并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资本市场动因:除债务融资之外,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资本市场对于企业的融资也提出了自身的种种要求,以满足他们的利益和目的,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在资本市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层为了能在资本市场中顺利达到融资的需要,盈余管理在这方面的贡献就变得很有意义。政治成本动因: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一部分,其生存与发展都受到了国家政治环境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相关政治成本对企业的制约作用。国内外有研究证明,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的政治成本,为了达到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政治成本的目的,企业往往会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

二、非营利组织的盈余管理动机

非营利组织不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不能分配盈余,不进行管理层股权激励,这些特点会导致其不具有资本市场动因。为了维持非营利组织的永续经营并发挥社会福利功能,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层也须追求合理利润,且部分非营利组织(如非营利性医院)也有商业营业行为,所以非营利组织也可能与营利组织一样具有财务绩效诱因。但非营利组织的经营受维持财务收支平衡的预算限制影响,其公布的财务绩效过低或过高,均有其代价,所以,非营利组织同样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只是种类和表现方式与营利组织有所不同。非营利组织也具有广泛的委托关系,如果管理层管理不善,组织发生亏损,会提高组织的债务成本,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受到质疑,甚至会面临被解聘的风险,且非营利组织不同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透明度较低,其与相关利益集团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致使问题比企业更加显著,因此管理层迫于监督压力,为了避免出现大幅亏损,非营利组织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以使损益两平。如果非营利组织盈利水平过高,社会大众会对其非营利宗旨产生质疑,从而产生负面的舆论压力,甚至会付出重大成本,例如捐款收入减少、免税待遇被取消等,因此,管理层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刻意压低盈利水平,防止盈利水平过高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非营利组织的盈余管理

门槛效应企业盈余具有分布非连续的特点,即在某些临界点处,盈余分布的频数出现异常的跳跃或回落,这一现象被称为盈余门槛心理(盈余门槛心理,是指当管理层有很强的诱因跨越某一盈余目标水平而进行盈余管理时,则盈余管理的结果,可能会使盈余分配在某些金额水平呈现不连续的现象,其盈余的分配状况呈现微幅低于门槛的观察值较预期少,而微幅超过门槛的观察值较预期多的情况)。研究已证实上市公司有避免亏损(即盈余目标为0)或以前期盈余水平及分析师预测为标准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其主要意图是影响资本市场股价。相较于企业,非营利组织虽然没有股价的考虑,但管理层也受到不同利害关系人的监督,为了不增加债务成本或者获得良好的管理能力评价,可能会有调高盈余的倾向,不同于企业的是,若非营利组织大幅获利,管理层可能面临负面的舆论压力甚至付出政治成本,所以,非营利组织更可能会刻意地压低盈余,尤其是具有商业营业行为的非营利医院等,在长期赚取正常利润的目标下,非营利组织为了盈余门槛,以会计政策和会计应计项目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进行盈余管理。

四、结语

盈余管理论文范文5

1.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定期对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进行判断。按照准则中这一规定,企业在对外报送各期报表时应按照准则规定对已存在明确减值迹象的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上市公司在中期报表时不计减值,待至资产负债表日时,一次性计提巨额减值。此项举措,可以有利于投资或潜在投资者充分了解到该上市公司各个时间段的经营状况。

2.进一步完善了披露要求

新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原则、计提的原因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描述,此项措施不使资产减值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空间扩大,而且也减少了依托于主观、需要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会计估计,有利于减少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新资产减值准则产生的消极影响

1.缺乏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

我国虽然已明确声明禁止企业秘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对利润进行操控,但是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追求自身及企业价值最大化,仍然不顾法律准则的规定。我国新资产减值准则不可转回的政策正是为了遏制此类行为的发生。因此如果光从遏制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角度看,此项准则尚可理解,但如果是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准则规定的此类做法就缺乏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了。

2.可收回金额的难以可靠估计

新准则规定,如有证据表明资产确实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对企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可收回金额。但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一,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处置费用后净额确认都难以可靠估计,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允价值难以可靠计量。我国会计准则虽然已经对公允价值的具体计量方式做了谨慎规定,国际上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一些案例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经验,但毕竟我国引入公允价值时间较短,其理论概念还不太具体,目前仍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第二,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认上不能准确计量。尽管新会计准则对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做出明确的规定,但其的确定基础是主要是依靠已获批准的预测数据报告和该预算或者预测期以后年份稳定增长率,但财务预测的数据自身就只是一个估计值,存在主观性。

3.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实施异常困难

目前,在我国准则中引入了与国际准则趋同的“资产组”的概念,就我个人观点而言,在我国现有阶段下实施、完善资产组是相当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管理水平尚未满足实施“资产组”的条件,实施资产组首先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但是我国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没有惯例对其长期现金流量预算进行编制,并且相关的管理者、会计人员对其的预算没有丰富的经验,因此,目前在我国很难实施“资产组”;二是由于我国相关的准则中没有对资产组做出明确地的划分标准,因而不同的资产组划分的方法将会直接影响资产减值计提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很可能随意通过调节资产组的大小来操纵利润,以满足企业自身财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4.商誉减值测试困难

商誉的减值测试的可操作性较难,这主要是其要结合所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同步进行。对企业资产组的具体认定,商誉究竟分配给过小的资产组亦或是过大的资产组都没有明确的确认标准,只能通过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主观估计进行计量,但过小和过大将会直接影响到商誉减值测试的结果,进而会对企业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产生影响。由于准则中规定并不明确,财会人员和外部审计人员也没有具体判断标准,这会更有利于上市公司利用商誉减值测试标准的不确定性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5.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

盈余管理论文范文6

会计准则,不仅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同时也是一种技术手段,能直接影响经济成果。而对于其所造成的经济后果而言,则是会计报告在出台之后可能对相关投资者、政府以及企业的实际决策产生影响的一种行为,而这部分团体单位在受到影响之后又会对其它团体以及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说,正是这种会计准则的出台以及变化将直接对社会中不同主体以及利益方的分配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这种由会计准则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也会使会计准则不再仅仅是一种生硬的会计工作标准,而成为了对于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关系间的良好调节基础。当会计准则出现变化时,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活动产生影响。另外,会计准则也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条件下企业对外报告会计信息的规则,这种对外报告的实质是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会计准则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并以此对不同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以及利益格局产生影响。

2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同盈余管理间的关系

盈余管理是我们在实施会计报告过程中,为了获得局部或者个人利益所采取的系列活动。同时,对于会计准则来说,因为其发生改变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则将直接对相关企业、个人等利益集团产生影响,而正是这种特点的存在使我们在对其制定以及改进的过程中往往会引起很多方利益集团的关注。可以说,会计准则的变化,将直接对经济利益的分配产生影响,而为了能够帮助我们对会计准则进行更好的制定,保护我们自身的利益,在我们对其制定时经常会出现不同利益主体干预制定的情况。可以说,哪一方掌握了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就能够帮助其更为简单的对当前的利益格局进行更改,并在结合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去制定更利于本部门、本行业的会计准则。而在其制定权方面,在世界范围内也存在不同的做法,部分国家会由政府的相关机构进行制定,另外一部分国家则会由民间团体对其制定,但是,无论我们选择的是哪一种方式,都有可能出现不同利益主体通过制定权的争夺而制定出利己而不利人的准则,并出现了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失去中立性目标的情况,而正是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为相关的管理者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3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对盈余管理治理的启示

通过我们上述对于会计准则更改产生经济后果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会计准则在制定以及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盈余管理的情况,并可能出现通过会计盈余情况对部分投资人的决策产生误导、出现个别团体获取私人利益的情况。而要想能够对这种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遏制,就需要我们能够从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入手,以此来尽可能的降低这种准则不公平情况所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并在最大程度保证会计准则所具有中立性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准则中空白地带以及可能对我们会计决策行为产生影响的空间。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提升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保证会计准则制定具有公平、中立的重要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最大程度的避免各方面所施加的利益与压力。对此,会计准则制定的相关部门以及制定人员就需要从其它集团以及单位相分离,并通过成立专门机构的方式使这部分制定人员能够具有良好的工作保障,而正是这种长期的工作保证以及高度的工作安全感则会使这部分准则的制定人员能够在具体实施制定的过程中避免受到其他机会主义准则的压力与诱惑,并真正的能够在更为平静的情况下提升对于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并使所制定完毕的会计准则能够真正的保持中立、公平。以美国为例,其会计准则的制定单位由FASB(会计准则委员会)担任,而其在机构日常运转的过程中所花费的一切资金都由美国的财务会计基金会所供应,并且在该机构中任职的成员也需要能够同之前供职单位隔断一切联系,并保证不会从FACB以外的任何机构享受相关的薪金与报酬。而正是这一系列的规定,使得FASB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具有了非常强的独立性。在2008年,FASB对其议程的制定机制进行了改变,并对主席的权利进行了增加,使其能够具有指定FASB项目计划、议程及优先项目的权利。而正是这种变革,良好的避免了出现会计准则制定单位领导被社会各集团干预的情况,从而以此来更好的使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准则制定所具有的独立性得到了强化。

3.2增强会计准则制定的公平性

为了能够使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够具有更好的公平性,我们在对其制定的过程中也需要能够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使会计职业届、民间团体、会计准则研究人员在准则制定的全过程都能够参与到其中,并能够充分的发表自身的见解,并使我们能够对这部分意见在充分研究、参考之后再开始正式的制定工作,从而以此使我们所设计的会计准则能够更好的维护各方利益,并且在多方意见参考的情况下使制定出的准则能够具有更好的严密性,而不会因为具有过多的空白地带而被人所利用。同时,会计制定的相关机构也可以建立起一套会计准则制定的动态反馈系统,从而以此使我们的准则制定工作能够获得社会会计界更多的人的支持,以便使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也能够得到提升。正是这种系统本身具有开放性特点,社会中的各类团体都能够通过此系统来反映资本市场中,一系列需要规范会计核算的新的经济现象或交易事项,进而更好地支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增加具体会计准则或变动具体会计准则,并根据此研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向市场中提供盈余管理的空间等等。

4结束语

盈余管理论文范文7

(一)存货计价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的存货计价方式上不再包括“后进先出”法,而“后进先出”法对企业成本的影响是,当物价上涨时降低企业的当期利润,而当物价下降时恰恰相反。它以最近购进的原材料价格作为成本核算的基础,与历史缺乏对比下,这也为管理层提供了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对其的取消,也就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减少人为调节利润的可能性。

(二)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进行盈余管理

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和转回是重要的而且高效的盈余管理手段,旧准则在这方面没有限制,导致管理层可能出现某些年度大力计提资产减值,然后在其他年度予以转回,从而将利润在不同年度进行分配,上市公司也可以利用这一手段避免退市。而新的会计准则在“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资产的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上予以禁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利用此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

(三)公允价值操纵进行盈余管理

公允价值的手段也是操纵利润的手段,尤其是在长期股权准则实施后,被广泛地运用于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新准则在这个方面给出了一定的限制,例如要求企业合并中出现的支付对价与账面净值的差额直接调整资本公积,而不是通过利润进行调整;另外在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诸如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等计量时,也有着严格的限制,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价值公允且可计量,否则不得采用。

(四)企业合并会计处理进行盈余管理

从企业合并方面,旧准则下,企业可以通过收购业绩良好的公司或者出售业绩不好的公司来达到改善当年不良业绩的情况,从而进行盈余管理。但是新准则下,不管是股权大小,只要母公司能够实际控制,都需要纳入母公司当年的合并报表的范围,从而不能通过收购或者出售子公司的形式来进行盈余管理。

(五)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关联方由于利益相关,是最容易进行盈余管理的实体了。关联方在进行交易时,其交易对价不如市场其他交易那样的公允设定,从而达到利益输送和转移的目的。新的准则下,扩大了关联方范畴的界定,凡是与企业利益相关或者受其以及其近亲属实际控制的都属于关联方范畴,再对这些交易价格等进行控制,非公允的计入资本公积,只有公允的才计入当期损益。这样一来,就极大地限制了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二、新会计准则滋生的新的盈余管理方式

(一)固定资产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固定资产会计估计的变更,主要运用未来适用法进行计量,由于固定资产的价值相对较大,一旦有证据表明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这对企业未来的利润和纳税影响将是巨大的,并且,这一影响不是短期,而是可以影响未来许多年。所以,利用固定资产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不仅效率高,而且影响范围大,是一个良好的盈余管理手段。

(二)政府补助核算进行盈余管理

政府补助时常涉及的金额较大,它分为资本性补助和费用性补助,对于前者,需要记入递延收益予以以后年度摊销,而对于后者,直接在当期记入损益。但是这二者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明显,所以给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三)利用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和方法或开发费用资本化调节盈余

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只局限于直线法,摊销年限也具有可选择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则不予摊销。所以,企业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方法来进行调节盈余。例如减少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可以提高公司的利润,反之,可以降低利润,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此外,新准则还运行无形资产开发费用资本化。规定公司内部的研发费用分为两个阶段处理:研究阶段的支出属于费用,于发生当期计入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只要符合准则规定的条件就可予以资本化。企业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时点的划分来扩大或缩小资本化与费用化的金额。这就增加了企业立于无形资产摊销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空间。

(四)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新的准则规定,对于债务重组的利得或损失应该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且计入当期损益,并且由此增加的利润只需要进行披露。对于出现财务困境的公司,可以利用债务重组,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损益表中,相比于重组之前,可能能够直接扭亏为盈,从而避免退市等风险。

三、总结

盈余管理论文范文8

1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

1.1公允价值

此次准则变化明确了公允价值的定义,规定了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级次,提出了计量单元的概念,并改进了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企业需要对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进行修改和调整。

1.2财务报表列报

财务报表列报的变动主要为“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首先,在资产负债表编制中,企业设置“其他综合收益”科目进行会计处理“。其他综合收益”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中分离出来,从而在所有者权益类的库存股和盈余公积间增加“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其次,利润表编制中“,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区分两类。在合并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分别列示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收益总额中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总额中。最后,在公司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列在“每股收益”之前。

1.3职工薪酬

首先,此次准则变化主要体现在对薪酬分类的确定上。职工薪酬划分为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四种。其次,准则对五险一金的核算、离职后福利的两种处理模式、带薪缺勤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新的规定。其中,离职后福利要包括养老险和年金基金等,而离职福利的处理模式要分别按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的规定进行核算。现在新准则将这些内容纳入,原先很多没有予以确认和计量的表外职工福利负债将纳入表内。

1.4企业合并

首先,企业合并的会计准则对合并范围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其次,准则对投资性主体的判定标准进行了细化。具体来说,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公司才是投资性主体。一是公司从一个或多个投资者获取资金,其目的是向投资方提供投资管理服务。二是公司经营的唯一目的是通过资本增值、投资收益让投资者获得回报。三是公司可以以公允价值对几乎所有投资的业绩进行计量和评价。

1.5合营安排

此次会计准则变更对合营安排的认定、分类以及各合营方在合营安排中权益划分等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其中,合营安排相关权益的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准则。执行该准则后,如果合营安排满足一定的条件,存在合营安排的企业和计划参与合营安排的企业可能被重分类为共同经营,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影响。

1.6长期股权投资

此次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分类进行了修改,长期股权投资由原来的四分类简化为三分类。原本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具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的项目将不再计入长期股权投资,而是划分在《CAS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范范围中。

2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建议

2.1提高会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

盈余管理是一种依法行使的逐利行为,因而它不仅需要对准则的解读能力,还需要对实务有足够的操作能力。企业要做好盈余管理,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财会人才。盈余管理就是针对会计准则变化所采取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为,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综合分析和职业判断的能力,还要有自觉遵守会计从业道德的职业操守。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中会计从业人员总体专业水平不高,且社会道德观念意识不强。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大专业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水平。另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要注重对企业及其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2.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监督

长期来看,盈余管理的实质并不能增加企业的收益,它只是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利用政策、估计或其他手段对当前的收益进行控制和调整。而由于我国企业存在明显的两权分离的现象,管理层侵害中小股东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盈余管理作为调控企业盈余的方法,其本身受管理层主观影响严重。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的考虑,防止管理层监守自盗的行为出现,企业需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保证盈余管理的真实有效性。当前我国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大股东一股独大的局面。企业往往在非公开竞争的环境下选拔管理层,导致在这种情况下选出的经理人职业素质很难保证。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强会计核算,对遏制企业盈余管理滥用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独立董事制度,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监督的保障。因此,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保证其充分发挥作用,继续推进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强化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职能。同时,企业也要加强自身审计的独立和能力,基于职业道德保证自身会计工作的准确有效性。

2.3合理正确使用会计手段

当前会计准则发生变化,企业要尽早对会计准则的变化和其影响进行梳理和评价。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非会计方法的使用。因此,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的正确性对盈余管理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可以修饰企业的财务报表,增大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影响公司信息的质量,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数据状况。所以,会计人员必须随时加强对会计准则的学习和解读,增强正确判断会计职业和会计估计的能力,确保盈余管理手段的合理性。同时,在使用盈余管理时,企业必须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不仅要尝试使用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盈余管理的空间手段,也要学会利用会计时点的选择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盈余管理的时间手段,从而实现合理有效的盈余管理。

3总结

会计准则的变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问题,提高企业会计能力。新准则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和信息披露给予了新的要求,企业的盈余管理空间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因此,为了更好地使用盈余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需要对新准则有充分的了解,明确新准则与企业的财务报表的关系,尽快梳理和总结出准则变化对企业会计的影响,然后再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样企业才能更快地适应新会计准则,实现自身的发展。

作者:洪振亚 单位:国电山东电力有限公司财务产权部

第二篇

1操纵盈余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1.1契约摩擦

契约摩擦是根据契约理论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连接而成的,是由于企业内部各契约方之间博弈的结果。盈余管理在这种契约理论下就会认为契约各方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且契约不完全。契约理论一般都被看作比较僵化的形式,和现实存在的情形会产生一定的摩擦,而盈余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产生的摩擦。在进行盈余管理时总会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但是由于契约理论存在僵化性和固定性的特点,所以这些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就成为盈余管理的主要内生变量。契约摩擦实际上是企业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身为企业内部人员的大股东以一些外部人员的利益为基础,并利用各种手段来增加自己的利益,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这些大股东都将这种利益动机隐藏起来,如果被揭发就会遭到被侵犯利益人员的抵制。

1.2沟通摩擦

操纵盈余现象的出现除了契约理论的刚性特质外,还和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沟通摩擦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往往不会向外界传递自己的全部信息,或者向外界传递的信息都属于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另外一方面,由于企业外部人员并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所以要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往往要付出一些成本,或者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并不能获取比较真实的企业信息。这样就会导致企业管理者和外部人员之间不能很好地流动,操纵盈余现象发生。

2操纵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

2.1对企业未来经济状况作出判断

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经济状况主要作出的判断就是财务报告中存在的主要事项,比如企业资产预计的使用时间、企业联合交易、企业权益性投资交易、养老金、企业坏账损失、递延税款等,企业管理者都有对这些进行一定的调控,最终实现影响目前盈余的目的。如果企业出现了生产经营不太稳定的状况,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企业未来经济事项作出判断,以此来调控目前的企业利润,保证企业利润可以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上,这样企业就可以向外界传递关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比较稳定的信息,增强外部人员对企业的信心,从而实现稳定企业股票的目的,达到企业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2.2对会计计量和确认方法作出选择

企业管理者在处理企业日常业务时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会计规则操作,并且对同一类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时要选择一种会计方法,比如可以利用直线法和加速发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利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对存货计价进行处理;利用时间确认的方法对广告费、研发费、固定资产修改费进行确认等。企业管理者选择不一样的方法就导致企业盈余管理的不一致。如果企业同样面临着生产经营问题,财务管理出现了问题,企业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并且企业急需大量资金来解决目前的困境,企业管理者就会在这个时候调整会计政策,比如将原来使用的加速折旧法转换为直线折旧法,从而实现企业坏账损失减少的目的,为企业提供长期投资减值做好准备工作,存货计价时也要改变,同时还要对费用确定时间进行推迟,这样就可以实现企业表面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好转,让银行增加对企业的信心,最终可以从银行获取贷款。如果企业在获取银行贷款后,并将这些资金运用正当可以帮助企业渡过目前的困境,最终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对会计计量和确认方法作出选择的操纵企业盈余管理手段到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理论定义,主要是因为法律法规滞后于实务的发展,但是这种方法是操纵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并且这种方法具备很强的行业特性,只是法律法规还没有这方面的涉及。

3企业盈余管理的困惑

从企业盈余管理的表面上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还处于一种比较好的状态中,但是企业在使用盈余管理,特别是操纵盈余管理时,企业大多处于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非常困难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操纵盈余管理来帮助企业渡过这个难关,往往后期会造成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下降、企业品牌价值贬低等负面影响。但是由于盈余管理在资本市场上有很大的利益激励作用,并且每个国有上市企业都属于国有控股企业,他们往往掌握着操纵盈余管理的便利,所以这样就会导致滥用盈余管理手段的发生,造成各种关联方的利益损失。另外一方面,盈余管理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很普遍,既有大量比较合理的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也有很多非法操纵利润的行为,但是导致盈余管理发生的原因都是企业财务出现各种问题,或者受到企业管理者追求利益最大化驱使的。由于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认识水平不高,经常在合法盈余管理和非法操纵之间没有搞清楚,最终做出很多非法行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经常在合法盈余管理和非法操纵利润之间混淆,这样就导致盈余管理的发展出现瓶颈,摆在人们面前的就是如何规范盈余管理,将盈余管理限制在合法的范围内。

4企业盈余管理规范化的对策分析

4.1提高企业对盈余管理的认识

第一,虽然企业进行非法的操纵盈余管理是为了企业早日渡过难关,但也是不应该得到提倡的,应该明令禁止。所有成功的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他们选择的方式都是合法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来渡过难关,而不是使用非法操纵盈余管理的方式。另外一方面,企业使用非法的操纵盈余管理手段非法短期内可以渡过难关,但是长期来看会造成企业品牌价值和形象的下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企业是否对盈余管理水平进行治理也是反映企业是否具有高素质的重要指标,所以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盈余管理的水平就需要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企业树立品牌价值和形象的主要表现。第二,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目前有很多企业的监事会、董事会都没有实现比较到位的监管,有些企业的管理者还随意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操纵,这样就为其非法操纵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所以为了杜绝这种后果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主要工作包括:首先要对企业监事会、董事会的职责进行明确,保证相互间进行制衡、协调运转;其次企业要采用竞争上岗的制度,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将企业管理人员的升迁与企业利益相结合,激励他们利益障碍的消除,最终将股东们的目标变为管理者的目标。

4.2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一,需要完善会计准则,并且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要将国际惯例和我国市场环境特点相结合。在进一步修订企业会计准则时,要谨慎给予企业会计记录和确定的自主权,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完善,保证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缩小。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其中对盈余管理做出了很多规定,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变化太快,盈余管理又出现了新的情况,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大完善力度,从而实现有效控制。经过实践证明,由于目前的会计准则还没有相应的配套法规,所以无法对其进行比较准确的理解,这样就会导致无法正当进行盈余管理。比如针对“市场和成本孰低法”,还没有相应的市场法律法规的配合,所以在具体实施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样就需要相关部门制定比较详细的操作准则来细化。除此之外,在会计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会计政策要切实提高其执行的可操作性,减少概括性、方向性的空洞规定,增加细分执行操作细则的内容,通过结合企业的实际执行落实效果,合理完善相关会计政策的法律法规。第二,要全面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相关监管机构要对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补充和完善,不能单纯使用比较僵硬的数据作为企业上市的主要指标,正确建立一个多方位的参考体系,实现对企业财务状况评价的科学、合理,禁止各种非法操纵盈余管理的现象。全面衡量企业财务状况要有相应法律规定,保证在法律范围内实施这些行为,保证一切企业活动可以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第三,加大企业披露力度,在对企业如何披露、会计政策的具体选择等方面要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并且要将这些内容写入相应的法律法规中。目前有很多企业对披露的方式、界限还不太明确,主要是因为没有相应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所以导致很多企业对此不清楚,也导致很多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空子操纵企业盈余管理,所以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企业披露力度和方式的规定。

4.3增强对盈余管理的监控

第一,要完善会计事务所的更换和聘用机制,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通过更换会计事务所的机制可以达到比较理性的审计结果,从企业管理层的角度来分析,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更换和聘用要由企业的审计委员会来负责。在进行更换和聘用时要在附注处加上比较详细的理由,同时要对更换的次数进行限定。另外一方面,针对上市企业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要加大披露力度,要对更换理由详细阐述,同时还要针对企业的更换记录进行披露,保证证监会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如果上市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意见分歧,这样也要进行披露;如果企业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后实现了好转,在进行披露时要将企业的具体方面进行详细规定。第二,对相关实施细则进行完善,因为目前很多细则都比较抽象化,很难适应实际的操作需求,不利于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进行监管。所以为了克服这种缺陷,需要加强法律的完善,同时保证法律的可操作性。第三,加强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针对新的形式要对会计人员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保证他们能够辨别合法的盈余管理和非法的操纵之间的界限。另外还要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建设,保证他们给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外部人员传递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4.4发挥市场约束盈余管理的作用

在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规范时,僵化的监管往往会导致企业被拖垮,所以为了保证企业的活力,在对其进行监控时应该保持企业经营的自主性,这时就可以加强市场对盈余管理的约束,因为市场可以发挥到其他机构所不能发挥的功能。市场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约束属于根本上的解决办法,因为只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只是让广大投资者被动地去了解盈余管理的内涵,而利用市场约束盈余管理却是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让企业管理者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这才是盈余管理规范化的治本方法。

5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盈余管理主要是为了度过目前企业资金困乏的局面,而契约摩擦、沟通摩擦往往会导致企业非法操纵盈余管理的行为,为了加强企业盈余管理的规范化进程,就必须提高企业对盈余管理的认识、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对盈余管理的监控、发挥市场约束盈余管理的作用,从而实现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

作者:崔梦吟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第三篇

一、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需要大量的估计和预测,这就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在很大程度上为盈余管理动机提供了操纵空间。本文旨在研究管理层如何在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过程中,调整盈余管理行为,实现会计利润操纵。上市公司通过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1.应该提减值准备时不提或者少提减值准备。有些上市公司在某项资产出现减值迹象,应该计提减值准备时不提减值准备,以此来虚增利润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2.恶意超额计提减值准备平滑利润或大清洗。有些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估计预测的主观性来肆意提高计提比例,超额计提减值准备,在盈利年度平滑利润,或在亏损年度进行大清洗,充分释放经营压力。3.任意转回以前年度已计提的减值准备。有些上市公司无法在短时间内弥补年度亏损,便通过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来粉饰当期利润,实现扭亏为“盈”。自2007年起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政策的变动内容较多,包括取消了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的转回、提出了减值迹象的要求、界定了资产组的概念、规范了资产减值计量标准的程序以及改变了资产减值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方式等。步丹璐在其2009年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在控制了经济因素和稳健因素后,我国的资产减值仍与盈余管理有显著关系,但是,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超常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出现了减弱。

总的来说,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关系可以概括简述为以下两点:1.资产减值的计提原本是出于会计信息稳健性要求,但是资产减值准则的不完善给经理人盈余管理动机提供了操纵空间,成为企业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的工具之一。2.出于抑制盈余管理动机的目的,资产减值准则又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以期进一步规范盈余管理操纵会计利润行为,缩小盈余管理空间,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二、航运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及其盈余管理行为

本文采集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航运企业2009~2013年年报数据资料,剔除其中2012年9月新上市的渤海轮渡(C603167),共有10家上市航运公司的5年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明细数据以及各期净利润数额,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公告。上市航运公司除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外,计提其余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都相对较少,其中对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以及商誉计提减值准备的公司数为零,主要是因为该类资产期末没有余额。通过解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我们可以了解以下几点内容:第一,上市航运公司计提坏账准备主要是选择账龄分析法来确定计提比例;第二,上市航运公司由于行业特殊性,经营业务涉及海外营运业务较多,坏账准备变动的部分原因是由汇兑损益引起;第三,航运企业资产构成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企业固定资产比重大,尤其以流动性固定资产为主,单项固定资产金额大,上市航运公司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发生减少额主要是由于处置固定资产转销而发生;第四,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减值损失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第五,由于存在部分资产减值项目只有少部分上市航运企业实行减值计提,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该类资产确实存在明显减值迹象,符合计提要求,但是,由于资产减值测试本身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所谓减值迹象是否明显难以准确界定,部分企业可能就会利用政策不完备性,对一些允许在以后期间转回的项目计提减值准备,以便以后期间转回来实现会计利润的调节。接下来,我们将关注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与其净利润的大小比例关系,来观察企业是否存在通过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会计利润的行为。在原资产减值规定下,由于航运企业固定资产比重大、单件资产价值大等原因,为航运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较大的弹性空间。新规定抑制企业利用固定资产减值操纵盈余,有利于保证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更加真实可靠,从制度上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但是短期资产的减值准备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是可以转回的。

通过比较分析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过程中,上市航运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现象:

1.通过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实现盈利在实现扭亏为盈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资产减值转回金额占据净利润总额的比例均较小,未构成操纵会计利润之嫌。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在2012年天津海运(C600751)由2011年净亏损156935028.69元到2012年实现净利润321705090.26元,仅仅关注利润表数据,公众可能会认为是天津海运在2012年一年内扭亏为盈,但是我们注意到天津海运仅在2012年转回的坏账准备金额已达355807278.06元,该金额是天津海运当期净利润的110.6%,该比例远大于100%,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天津海运在2012年存在通过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来实现盈利。

2.计提减值准备以实现收益平滑(incomesmoothing)企业在实现盈利当期可能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来有意压低盈利年度的报表利润,并在以后期间将其转移到亏损年度,使公司财务报表反映出持续稳定的盈利趋势。中昌海运(C600242)在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坏账准备计提金额分别为4286478.12元和4641474.33元,占当期净利润金额(2011年净利润32216448.70元和2012年净利润12228098.50元)的比例分别达到13.30%和37.96%,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昌海运在盈利当期(尤其是2012年)可能通过计提大量坏账准备来实现收益平滑(incomesmoothing),由于坏账准备在以后期间是允许转回的,所以中昌海运在以后的亏损年度可能通过大量转回坏账准备来实现亏损“扭转”。

3.计提减值准备以实现大清洗(Bigbath)大清洗行为(Bigbath)的操纵动机,是管理部门倾向于将额外损失报告在亏损年度,其目的是为了采取一切可用的损失并在同一亏损年度报告,这样就可以在以后年度更容易实现盈利。中海海盛(C600896)在2012年度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49478934.97元,而2012年当期中海海盛的净亏损367866040.42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金额占净亏损金额的比例达到13.45%,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海海盛在2012年可能利用大清洗行为将可能的损失归集到一个亏损年度,以便以后期间更容易扭亏为盈。

三、资产减值准则对航运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从上面的样本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1.上市航运公司资产减值计提主要集中在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两大项目。2.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对于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航运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航运企业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3.航运公司可能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来进行收益平滑或者大清洗。在盈利年度,通过计提减值准备实现利润平滑,隐藏一部分利润,将其转移到以后亏损年度,以实现财务报告上连续稳定的盈利状态,在亏损年度,通过计提减值准备实现大清洗,将一切亏损集中于一个亏损年度,在以后期间更容易实现盈利。4.航运公司通过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来扭亏为盈。企业在亏损年度将以前期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则允许在以后期间转回的减值准备予以转回,抵消亏损甚至实现盈利,这一操纵行为往往会出现在连续亏损两年的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就是管理者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利用政策的不完善来实现对企业会计利润的操纵,而正处于不断发展和修正过程中的资产减值政策为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弹性空间。

现行准则之所以不能完全压缩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主要有下述几点原因:1.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主要是基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公允价值计量标准,使得资产减值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会计人员或管理人员的人为度量,而且在对减值迹象的衡量上存在多种选择,这些都为企业盈余管理操纵会计利润提供可能性。2.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中存在两种并行的规定,即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允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这样一来,企业就会选择对可以转回的资产计提较多的减值准备,以便以后年度可利用转回扭亏等。新会计准则对于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规定主要是为了遏制和防范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损害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益的行为。对于航运企业而言,航运企业的市场具有周期性,国际航运市场的变动起伏具有周期性,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反映资产的潜在服务能力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有所提高。如果航运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的减值并不是永久性减值,在一定时期以后会恢复价值,如果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在编制资产负债表之前计提的大量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以至于资产负债表不能真实地反映航运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和运营能力,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不利于投资者做出恰当的决策。

四、结论

总的来说,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上市公司管理层随意计提或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以此实现了压缩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从而提高了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稳健性可靠性,但是通过上述数据影响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利用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仍然是存在的,就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不断完善准则,建立明确的资产减值计提标准,提供详细的准则指南,确定统一的减值迹象评判标准,确定详细的可回收金额计算方法。

2.完善航运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由于受托责任制的存在,盈余管理既无法完全规避,公司需要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控制管理层为达到某些特定目的而利用准则不完备性操纵企业会计利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影响投资者决策等,从源头杜绝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

3.完善航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目的是要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持职业道德和素养,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及时查错防弊,抵制粉饰会计利润,杜绝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将不实报告在其披露于公众之前扼杀。

4.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基础指南,使企业在执行准则过程中有明确的参考标准。

5.航运企业在综合考虑固定资产特点及其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在对航运企业的船舶等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测时必须考虑航运业周期性长、波动幅度大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