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领导德性功能与限度

学校管理领导德性功能与限度

摘要:

学校领导的德性在学校管理中具有多种功能,如积累领导资本、导向卓越、赢得软权力、获得感召力等。德性源自于学校领导意志的自律,自然存在一定的限度,如尤其是需要外在的约束,需要有良心的监控,同时德性的功能是有限的。

关键词:

德性;学校管理;道德领导

在教育领域,学校领导的德性必须具备基本的德性,同时他们作为领导,应该具备作为教育领导的职业德性,优秀的学校领导还应具备卓越的德性,这些是他们在引领学校改革、治理学校方面所应具备的优良道德品质。当然,领导的德性既有正面的功能,但也存在一定的限度。

一、学校领导德性的含义与构成

“德性”(virtue)一词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源自于拉丁文的virtus,表示勇敢;二是源自于希腊文的aretê,它既包含“德性”的含义,也指各种被看作是优秀的性质。在英语中“德性”的英文名有两个:virtue和excellence。“德性”在古希腊和中世纪的伦理学中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常说,“德性看来是一种能力,能提供和保存诸善,而是一种可以在诸多事情或最重大的事情上,以及在一切方面的一切事情上带来好的效果的能力”[1]。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解释可以称作是“品质说”。自亚里士多德之后,不少西方的哲学家对“德性”做了论述,如斯宾诺莎认为,“德性与力量我理解为同一的东西。就人的德性而言,就是指人的本质或本性,或人所具有的可以产生一些只有根据他的本性的法则才可以理解的行为的力量。”[2]他对“德性”的解释称为“力量说”;德国哲学家康德则认为,“德性是人的行为准则在履行义务时体现的力量。”[3]康德的德性论被称为是“意志论”的代表。黑格尔则是从“良心论”的角度阐述“德性”,他认为,“真正的德(性)只有在非常环境中以及在那些关系的冲突中,才有地位并获得实现。”“良心知道它本身就是思维,知道我的这种思维是唯一对我有拘束力的东西。”[4]西季威克则是从“义务论”的角度解说“德性”,他认为,“我把德性视为一种展示在义务行为中的性质。”[5]在他看来,“德性”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随着伦理学发展,“德性”含义已经由最初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功能的卓越”演变成了人的品格特征,通常指人的优良道德品质。学校领导的德性是他们在长期的领导或管理实践中养成的以运用个人智慧的为基础的稳定的心理倾向、道德习惯和道德操守,或者说就是他们在办学中运用智慧所表现出来的优良的道德品质。对于校长德性(亦称之为美德)的构成的研究,国内的研究者主要有两条研究路径:一条是角色规范路径,即从职业道德规范来界定校长美德,代表性的学者有吴振成[6]、付亚宾、王铁军[7]、李甲奎[8]、吴秀娟、曲绍卫[9]、翁向新[10]、江月孙和赵敏[11]、张楚延[12]、张福建、杨宗玲[13]、邹双秀和胡中锋[14],李甲奎就认为校长应具备公正、廉洁、民主、谦逊、与人为善、胸怀宽广等美德;而另一条则是文化路径,即从德性伦理理论来探索何为校长美德,如杜佐周[15]、罗延光[16]、萧宗六[17]、张新平[18]、冯大鸣[19]、吴颖民[20]、彭虹斌[21]、徐金海[22]、徐萍[23]、陈学军[24]、郅庭谨[25]、黄锦樟[26]、范炽文[27]等,杜佐周认为校长应具备热忱、公正、和善、廉洁、慈爱、同情、诚恳等“良好的品性”,这样的校长才是合格的校长。我们认为,学校领导的德性构成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基本德性;二是职业德性;三是卓越德性。学校领导的基本德性包括正常人必须具备的德目,如果不具备这些基本德目,就不是一个“正常人”,或者说有一定道德缺陷的人,基本德目包括:节制、勤劳、善良、诚实、正直、谦虚、关怀、互利、忠诚、守信、谦虚、环保、节能等等。这些德性条目被大多数正常人所具备。职业德性是学校领导从事教育领导或管理职业应该具备的德性,这些德性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要求,大致包括:关爱师生、热爱教育事业、廉洁、公正等等。卓越德性是学校领导引领学校追求进步,引领学校发展与改革时所具备的德性条目,如改革与创新、乐于奉献等等。三个层次的德性(条目)基本呈现递进的关系,不具备基本德性的人是难以走上学校领导岗位的。因为,不具备基本德性,就意味着做人有缺陷,这种人很难在职业生涯中得到提升;职业德性是学校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而不是其他行业的领导的优良道德品质;卓越德性则是学校领导在改革中求发展,提升办学绩效,让学校办出特色和个性,引领学校创新,走向优质所具备的德性,不是所有的学校领导都具备这种德性,只有那些力求改革、乐于奉献的学校领导才具备这些德性。那些碌碌无为、甘于平庸的学校领导是不具备这些卓越德性的。

二、学校领导德性的功能

(一)德性积累领导资本并引领正确办学

德性可以说是一种资本,道德领导在竞争中有很大优势。西班牙学者西松、美国学者威廉姆森等人将道德看作是一种资本,研究了其在领导中的功能。在学校领域,教育领导的德性与其他的领导因素,如学历、知识、技术、文化等相比,具有很多优势:1.降低领导中的决策风险。德性维系学校领导决策和管理中的公正无私,减少腐败的发生。学校领导者无论多么优秀卓越,如果道德败坏,都将会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如通过寻租收取择校费、片面追求升学率而置学生的身心健康于不顾,个别学校领导甚至性侵犯女学生。2.德性为学校赢取利益。德性领导对学校的持续和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诸多研究表明,德性与领导有效性呈显著正相关。[28]当一个组织的领导具备诸多德性时,他(她)会影响组织的道德气氛以及道德观念的形成,提高下属的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和对组织的忠诚度,[29]并且减少成员的不道德行为。孔子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孔子看来,以德性作为治理的手段,会起到定邦安国的作用。把这句话用到治校方面,我们就可说,以德性治校,可以起到稳定学校的作用。在民主法治社会,校内教职工犯罪的概率较低,校长治校主要还是以德性作为依托,身先士卒,以优良的道德作为榜样,感化教职工,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伦理文化,提高办学水平。以德性来感化,不仅可以强化对组织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道德影响,而且还可以强化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道德影响,进而实现全方位的伦理领导效能。德性引领正确的行动,具备德性的学校领导在行动中会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某种选择,至少离不开选择,“德性造就正确的选择。”[30]正确的选择对事业是一种指导,对生活是一种回馈。德性作为中庸之道,“是一种具有选择能力的品质,受到理性的规定,像一个明智人那样提出要求。”[31]只有具备德性的人,才知道某种处境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学校领导的德性行为,一方面由德性动机决定。德性能对认识、情感、意志和行动等活动起到稳定的规范和导向作用,这种作用往往是无意识的。赫斯特豪斯认为,“一个行为是正确的,当且当一个有德之人在情境中会出于品格地(characteristically)如此行动。”[32]在他看来,有德之人以及美德是正确行动的充分必要条件。斯洛特也认为,“一个行动的道德或伦理地位完全派生于动机、品格特征或个体的独立与基本的德性的伦理特征”[33]。一个行动者的某一行动在道德上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该行动者的品格及其行为动机。另一方面,道德智慧会对德性的动机进行调控,引导有德之人根据情境选择正确的德性。斯万顿认为,德性的品质能对情境作出合理性的反应。一个符合美德的行为之所以是正确的,就在于它实现或命中了某一或某些美德所指向的目标。[34]有德性的学校领导在学校决策时,会兼顾学校、社会与学生多方的利益,即使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他(她)也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学生的利益。具备德性的校长,会将自身的德性化作学校的美德,引领学校的正确办学,促进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德性赢得支持

拥有德性的学校领导,会通过自然的或自发的形式与教职工相处,影响教职工的行为。德性作为校领导已经内化的操守和处事风格,会以一种无形的人格魅力影响追随者的行为,赢得广大教职工、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信任,获得他们的认同。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外在的强制规范,有一定的效果,但未必使民众诚服;但是,如果以德和礼来进行治理,则较容易使民众心悦诚服。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服诚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在孟子看来,德性容易赢得信任和服从,其作用大于外力的镇压。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35]。亚里士多德引用了毕亚斯的话说,男子汉表现在领导之中,领导必定关心他人和共同的事业,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唯有公正是关心他人的善,因为公正是与他人相关的,或是以领导者的身份,或是随从者的身份,造福于他人。由此可见,具备优良德性的学校领导,能赢得广大教职工的心悦诚服。拥有德性的学校领导,自然而然会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正如孟子所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当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信任他(她)时,他们就会觉得给他(她)支持和机会,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能得到更多的回报,社会各界以及广大师生就愿意给予他(她)支持;当人们对某个学校的领导不信任时,没有信心,那肯定就不会给他(她)机会了。良好的道德影响为学校领导赢得感召力。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其工作的开展需要校长以及副校长运用权力去推动。权力的有效性取决于教职工对校长和管理者行使权力的接受程度,校长可以运用各种类型的权力。研究显示,感召力可以有效地提升员工对工作的自觉接受程度,一个有德性的有感召力的学校领导在行使职权的时候,员工乐意服务的可能性很高,较少简单服从,更多的是自愿接受,更不会抗拒。[36]感召力依赖于教育领导个人的魅力、人格或德性,教育领导依靠权力影响和道德影响,去指导下属实现教育目标。[37]道德影响为其赢得感召力,因为具备德性的学校领导处事正直,为人诚实、善良,所以他们受到广泛欢迎,其人格魅力也非同一般。这样的学校领导在办学政策的制定、调整以及规章制度的制定方面,比较容易得到广大教职工的理解。教职工不会担心这样的领导办事不正,更不会担心他们会做出有损学校利益的事情,如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侵犯教职工的权益。

(三)德性有利于迈向卓越

德性促使人变得优秀。德性作为一种卓越和优秀的品质,帮助个体抵制不良私欲的诱惑,追求至善。一位具备良好德性的教育领导,更可能是追求卓越的人。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写道:“人的德性就是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优秀成果的品质”,“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它优秀的功能,例如眼睛的德性,就不但使眼睛明亮,还要使它的功能良好(视力敏锐)”[38]。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种优秀的品质就是选择,是做到恰到好处,不要过度,也不能不及。麦金泰尔也认为,德性作为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可以让实践者获得内在利益,没有德性就没有相关的卓越,这种卓越使得领导者能够获得相应的内在利益。具备美德的学校领导在为人处事方面,在决策和各种事务的处理中,会尽可能做到恰到好处,同时,通过自身的道德提升,调节自己的行为,达到自律,时时摆脱私欲的诱惑,不会恣意妄为。另外,拥有德性的学校领导,会得到幸福的回报。孔子认为德性也如财富使房厦富丽堂皇一样,可使人心净身洁,所谓“富润房,德润身”(《大学》六章),德性可以使自身感到满足,获得幸福。德性实的回报是善和幸福的生活;詹姆斯•雷切尔认为,“所有的美德都有相同的一般价值,它们都是成功生活所需要的品质。”[39]西季威尔认为,有强烈而广泛的理由被看作合理的终极目的的仅有两个目的,即“幸福和人类本性的完善或美德,‘美德’在这里不含有优于他人的本意,而是意指对人类完善的一种理想型式的部分实现或接近。”[40]以美德为手段可以向理想生活模式靠近,实现幸福生活,完善人性。

三、德性在学校领导治校中的限度

尽管具备德性的领导在学校的发展和创新中,具备多种优势,能规避诸多道德问题,但是德性的功能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一)德性不能保证学校领导的每一次决策和行动的正确性

罗伯特•亚当斯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或美德对于正确的行动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其理由是,德性不足以保证产生正确的行动。一个人在缺乏关注时可能无法认识到道德义务而不能保证他(她)做出正确的行动。这种缺乏关注不一定是品格缺陷的表现,毕竟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41]例如,一位德性很好的私立中学领导在办学中会将主要精力用在学校的发展事物上,而对个别生病的老师关注不够,教师们可能会误认为校领导对教师的健康不够重视,进而导致部分优秀教师跳槽。在这个案例中,该私立学校的校领导没有注意到关心教师健康对吸引优秀教师的重要性,导致优秀教师离职,并不是他(她)的德性不够好。

(二)德性需要外在的约束德性尤其是健康、法治的环境才能发挥作用

美德伦理的个体性和地方性特征,它只是基于个人德性要求的伦理。[42]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中,具备良好德性的学校领导会如鱼得水,因势利导地开展工作,环境对德性的发挥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不良的道德环境中或者法制不健全的环境中,其德性极易被不良的环境所干扰或被不健全的法制所困扰,最终德性只能部分发挥作用,甚至难以发挥作用。

(三)德性的维护需要良心的监控和意志力的约束

“良心作为一种道德感或自我道德监控机制对人的德性具有重要的维护作用,缺乏这种维护,最好的德性也会慢慢消失。”[43]因为德性是人在教育作用以及环境的影响下,个体运用道德智慧对一定的价值观念进行权衡和取舍逐步形成的。德性再完善、再高尚的校长,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外界的诱惑或者一时的疏忽所导致的道德上的瑕疵,如果没有良心的监控和谴责,时间一长,原来一些高尚的德性就会丧失,原有的完美的德性就会变得不怎么完美。鼓励学校领导运用良心对自己的办学实践进行反思,激发其良心,这是维护德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学校领导的德性要发挥作用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力约束。首先,德性是人的理性对情感和欲望的控制,是运用理性进行认识、判断和选择的结果。它作为一种善的品质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经过熏陶以及理性选择后逐步形成的。但是理性的力量有时候是脆弱的,一些曾经具备良好德性的学校领导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有可能丧失意志力而违背道德,甚至走向贪污腐败。这就说明,仅仅凭借内在的德性,难以避免学校领导在办学过程中做出违反道德之事。这就需要外在的法律、制度规范和纪律的约束。正如孟子所言,“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44]。

(四)不同的德性具有不同的功效

由于学校领导个体德性的差异性,一个学校领导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德性。因此,学校领导的德性容易表现出分离性或冲突性。例如,中国有“自古忠孝两难全”的说法,公正和仁爱的德性也是很难兼具的,公正者往往执法如山,仁爱者则在爱心支配下,难以做好完全的公正。比如,仁慈的校长会偏袒与自己关系好的人或者某个弱势群体,或者会因某人的哀求而放宽执行标准,导致办事不公。另外,单一的德性在学校领导身上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领导需要多种其他素质,如领导能力与智慧、专业训练、知识体系、健康体魄、教育信念、创新精神等。这些因素共同组合在学校领导身上发挥作用。单一的德性所起的作用往往比较有限,仅仅有良好的德性不足以让一名优秀的教师成为学校领导。学校领导德性卓越,但其他方面欠缺,尤其是领导能力与智慧比较弱时,德性充其量可以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是难以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因此,德性需要配合学校领导的其他素质才能综合发挥作用。

(五)道德领导未必就是有效领导

道德领导与有效领导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道德领导毕竟不能等同于有效领导。杰克布森等人对有才能的个体、有效领导和道德领导三者的特质做了一个比较,发现三者有一些重合的部分。[45]但是有效领导具备的一些特质,如认知能力、吸收信息和快速学习并理解的能力、保留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非凡的记忆能力,能储存大量信息,同时能兼顾多项工作、悟性高、能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快速用多元方法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道德领导可能不具备。只是有效领导在“关注公平、正义和道德”方面相对欠缺,即有效领导没有道德领导公正。此外,道德领导的创造力不如有效领导。有效领导与道德领导也不是高度相关的,有效领导未必是严谨的道德领导,好的道德领导未必是有效领导。

作者:彭虹斌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2][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158.

[3]郑保华.康德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372.

[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70,139.

[5][40][英]亨利•西季威克.伦理学方法[M].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45,33.

[6]卢元揩.校长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23-56.

[7]王铁军.校长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5-36.

[8]李甲奎,陈光军.现代学校领导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3-56.

[9]曲绍卫,张金宝,等.校长素质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32-63.

[10]翁向新,等.怎样当优秀校长[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12-56.

[11]江月孙,赵敏,等.学校管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8-61.

[12]张楚廷.校长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4-39.

[13]杨宗玲,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标准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4]邹双秀,胡中锋.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结构的研究[J].基础教育,2011(5).

[15]杜佐周.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162-174.

[16]罗延光.教育行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25-36.

[17]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0:29-30.

[18]张新平.论校长德性[J].中小学管理,2007(7):7-10.

[19]冯大鸣.道德领导及其文化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04(3):15-18.

[20]吴颖民,华山鹰,童宏保.论学校道德领导与校长道德领导力[J].中小学德育,2013(4):27-30.

[21]彭虹斌.教育领导的德性范畴与培育途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5(3):78-83.

[22]徐金海.德性伦理视阈下的校长领导[J].教育发展研究,2012(Z2):102-106.

[23]徐萍.校长和他的学校:校长道德领导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8(1):22-25.

[24]陈学军.教育领导勇气:教育领导的另一种素质[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36-41.

[25]郅庭瑾.论教育领导的伦理向度及其实现[J].教育研究,2012(11):22-27.

[26]黄锦樟.中国文化与学校道德领导[J].中国德育.2007(6):8-11.

[27]范炽文.学校行政决定的革新趋向:伦理决定[J].学校行政双月刊,2000(8):55-67.

[30][31][35][3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2,133,20,95,20.

[37]彭忠益,王磊.德性:构建和谐领导的伦理向度[J].理论探讨,2006(3):159-161.

[39][美]詹姆斯•雷切尔.道德的理由[M].杨宗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87.

[41]赵永刚.美德伦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8.

[42]黄月细.现代公民道德:公共性及其限度[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39-42.

[43]江畅.德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8.

[44]孟子.离娄章句上[M]//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