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管理探寻(10篇)

高职学生管理探寻(10篇)

第一篇:高职班主任班级学生管理思考

【摘要】

怎样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是每位班主任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其中对班干部队伍工作的认知和对学生职业方面的培养做了重点阐释。

【关键词】

高职院校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思考

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也在蓬勃发展。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教学、学生管理依然是重要的两个方面,对学生管理的如何,会影响到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能否良性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成才和积极就业有着重要影响。

一、班主任要有良好的理论素养,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一个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的班主任,会让学生对你产生敬佩,从而会对你班级工作给予积极地支持!为此,在每一次班会,在有限的课堂上,尽可能展现自己积累的专业知识,来吸引和打动学生!用自己的学习历程、自己在学业上所取得的成就,来鼓励学生,带动他们积极向上的信心,为他们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起一个榜样作用!

(二)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作为班主任,必须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这是职业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爱自己的学生,就必须用友善的、公平的处事方式来对待他们,来影响班级学生的人格力量,使他们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校负责的合格的人。总之,作为班主任,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班主任应该关注的对象。

二、推选出一支有担当的班干部队伍,充分发挥每一位班委成员的作用

班委成员的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支团结协作、认真负责的班干部队伍对于一个班级班风、学风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一)班干部的产生办法要合理、公平

班主任可以利用学生军训期间对学生的观察、了解,还有第一次班会上学生的表现,几次卫生大扫除学生参与的态度,学生的高考成绩,再结合学生自我推荐,基本上班委成员就确定了。总之,班委成员的行为直接影响着班级的正常发展,也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生活,所以在选取班委成员的时候,要特别慎重!

(二)班委成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保持每一位班委成员的先进性

各班委成员既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分工负责,又要团结协作,才能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班长作为一班之长,对一个班的整体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学习委员对一个班级的学风有很重要的影响。心理委员也是特别重要的角色,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之女,更敏感,更脆弱,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这样心理委员就要担负自己的职责。每一位班委成员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都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对班级产生积极影响。当然,每一位班委成员,不仅仅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还要成为班主任和班级学生沟通、交流的纽带,成为班主任解决班内工作的协助者。

三、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公平的班级环境,促使学生在有序的竞争中发展

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在一个平等的、和谐的班级环境中形成的,所以必须要创设这样一个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这种公平有序的环境中成长、发展。要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序的竞争环境,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地竞争意识,更好地去适应这个竞争的社会。通过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促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的竞争,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专业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一)对学生阐释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点

简单地说,职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培养有知识和有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的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的人才社会更加迫切的需求。通过具体工作,使学生对自己所在学校和专业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增强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自信,为所学的专业课奠定一个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

(二)鼓励、督促学生学好、学精自己的专业

在学生每学期所开课程中,班主任对学生所开设的专业课要更加重视。经常和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专业课的学习状态,引导他们更好地学好、学精自己的专业课。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养成多动脑、勤动手,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关注学生每学期的实训,尤其是第一学期的实训

两个星期的实训课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实践锻炼机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至关重要。为此,要求他们对待实训课就像对待他们以后的工作,按时、认真、有责任心、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实训,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学生以后能否胜任自己的工作做了一定的准备!

总之,作为班主任就有义务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有序的、积极进取的班级环境中健康的成长!作为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的、繁杂的,但是付出了得到的收获也是令人欣喜的!

作者:王瑞霞 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

参考文献:

[1]李长春.高职班主任工作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2):50.

[2]许高攀.浅谈新时期下高校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工作[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7(3).

第二篇:高职学生管理工学结合创新

【摘要】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就业导向性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发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本文简述了工学结合模式的内容和特征,明确了其重要性,并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创新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六点想法。

【关键词】

工学结合模式;学生管理工作;高职

工学结合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专业人才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创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内容及特征

工学结合模式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实现学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走进企业实习工作,综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模式的着力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积累操作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其主要特征有如下三点:一是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由封闭式办学转化为开放式办学。二是注重实践能力,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突出技能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从理论教学转变到实践教学。三是从课堂走向岗位,强调学生的职业体验,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环境,加深岗位认识。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重要性分析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搭建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在教学效果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可以观摩企业中真实的生产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来对操作技术进行亲身体验,了解企业生产管理流程,有助于改变学院式的教学模式,创造更加真实的学习环境。高职教育不同于高中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抽象的理论学习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并不足以支持实际工作的需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一线劳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当操作遇到困难时,学生便会主动的进行寻找方法解决,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工学结合的模式对于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操守观念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于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考核标准等企业运营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的体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同时,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实践中发现一部分实践型人才,让企业了解学生的水平,建立学校和企业间的人才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机遇。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创新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1、深化校企合作,明确任务内容

学校应该提前制定教学计划,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合理安排学生实习时间。实习不应安排在学期初,此时学生理论基础不够牢固,操作也没有多大意义;实习结束后应该留有总结汇报的时间,便于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与教师的交流。因此如何安排学生实习时间需要与企业进行协商。这要求学校深化校企合作,选择有资质的、信誉度高的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合理分割实习期间的任务,包括方式、内容、规章、评价标准等,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

2、转变工作模式,树立工学结合理念

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转变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充分认识到工学结合模式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征,树立工学结合的理念。学校要进行开放式办学,为学生提供技能指导和就业指导,让学生在一开始接触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难度高的实践操作是可以得到相应的指导。

3、做好动员工作,进行岗前教育

在学生进入企业之前学校要组织进行动员大会,让学生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明确实习目的和具体任务,以积极饱满的态度和十分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同时学校公布实习单位的情况,方便学生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工作环境,明确自己的定位,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学校还应该进行岗前教育,着重强调职业道德培养,鼓励学生在企业中谦逊的学习,不做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事情,让企业对本校提供的人才放心,从而方便日后更进一步合作的开展。

4、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没有了学校和老师的管理,拥有极大的自由度,这就要求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一是利用先进人物和领头人物,如党员或者学会干部等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威信,并且乐意进行管理的人才,主动的担起责任,了解实习学生的实习进程、心理状态、身体情况的信息并且及时与学校反应沟通,利用学生进行自主管理。二是鼓励学生学习企业文化,深入体验企业的内涵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自觉地规范行为。

5、建立监督评价体系,做好引导工作

学校应该与企业建立健全制定监督评价体系,在学生实习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记录,综合学生的表现给出实习成绩。一是评价学生态度表现,通过日常的上班情况、迟到情况、有无违纪等来反映,主要是监督学生态度是否端正,行动是否积极。二是评价学生技能表现,通过操作过程、应急反应、实践能力等来反映,主要是监督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的情况,应为评价的重点。三是评价学生报告表现,包括实习报告、实习日志、实习照片等,主要是看学生对于自己实习经历的总结情况。同时评价体系中要包含企业评价,企业在学生实习结束时可以开具实习证明,在实习证明上写明实习期间表现。学校应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树立榜样典型,以此来引导学生重视企业实习,做好工作前的准备。

6、教师参与指导,做好学生服务

在实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可以选举班级联络员,通过联络员了解学生情况,也可以建立师生交流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与学生直接交流,耐心听取学生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指导,做好学生服务。

总而言之,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应继续加强校企合作,让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更加长足的发展。

作者:李迪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蒋钦.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6):15.

[2]杨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24):53-53.

[3]王莉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探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6(3):39.

[4]江欣怡.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才智,2014(24):69-69.

第三篇:高职学生管理赏识教育分析

摘要:

赏识教育是以爱为本质的教育,在高职学生的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师的赏识对于学生成人成才尤为必要。因此,通过分析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必要性,探讨了运用赏识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高职学生;管理;赏识教育

1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教育在我国最早是由周弘开始提倡的,在周弘的赏识教育方式的教育下,其爱女周婷婷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孩子。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这么表面的含义,而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赏识教育并非简单的认可和赞赏孩子的行为,而是通过赏识激发其兴趣,不断强化孩子正确的行为,同时还要加以指导,杜绝其往错误的方向发展。

2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必要性

2.1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赏识教育在其管理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在中国属于专科层次,录取分数线较低,在中国现在的情况下,学生选择院校一般都是按照分数线被选择而不是主动选择,所以高职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习成绩比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这也同时说明了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学习信心、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不高、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文化基础差、意志力不强、对学习不感兴趣,人生目标不清晰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就是有些高职学生有时候会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信心,变得不自尊、不自爱、不自信,受消极心理影响,会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特别是如果学校采取刚性管理的话,只会加重学生的反抗、反叛,导致学校和学生之间尖锐的矛盾。而赏识教育则是一种人性化、“软化”的管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被赏识、被爱,使其重拾自信,以及信任学校的管理,进而化解矛盾,自我纠正错误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赏识教育的本质对于指导高职学生的管理有重要意义

赏识教育是生命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它遵循着人性中最基本的爱、尊重、赏识、理解等需求,通过给予学生这些满足来管理其日常,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管理学生是一门艺术,本着赏识教育的理念去管理学生,能够让学生在被管理中体会到管理者的真情,真爱。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会成长为一个心中充满了爱的人,成长为学会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的人,成长为一个懂得欣赏他人的人。这些都将会成为学生心中最温暖、最柔软的部分。利用赏识教育去管理学生,才能使管理活动更有效进行,把院校管理成为一个大家庭那样和谐、美好。

2.3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先成人、再成才,意思是让学生拥有美好的心灵、善良的灵魂是教育的首要目的。暴力的管理方式只会让学生也变得暴力,无爱的管理只会让学生也变得异常冷漠。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是赏识孩子的正确行为的教育,是强化孩子善良行为的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赏识教育会让学生拥有一颗温暖的心和一个善良的灵魂。

3高职学生管理中运用赏识教育的有效策略

赏识教育最根本的就是爱的教育。学生是有灵魂、有思想的人,能够分得清什么是爱,什么是伤害。学校的管理,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尽量为学生提供最有利于其成长的环境。民主的课堂管理,不搞“一言堂”、老师说了算的专制管理;公平的评优评先管理,不搞唯亲唯熟的不透明暗箱操作;宽容有度的生活管理,在保证学生的安全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不要太过于死板,不然学生在这种无知无畏的年龄里,最容易爆发反抗的情绪。

3.1课堂制度设计要以赏识教育为主旨

课堂是学生成才最主要的阵地,有效的课堂管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之前出现过很多的案例就是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标准答案”时,会以凶狠的语气和口吻去责备学生。这显然就是一个教师最大的失败。学生是个性鲜明的个体,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是具有独特思维的人,而不是千篇一律,一个模板刻出来的。赏识教育要求老师在面对学生不同的声音的时候,要以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学生新奇的想法,如果学生的想法是错误的,也必须以爱去引导其改正,而不是厌恶、责备的态度。

3.2生活管理要以赏识教育为前提

学生在远离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就读,其心理是很脆弱的,需要赏识和爱的。学校在学生的生活管理上,要多给予学生赏识,鼓励他们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看到学生自己一个人也能料理生活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赏识教育应该得到教育界的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赏识。

作者:刘惠敏 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雪.分析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190

[2]宋铁.“赏识”教育与学生的自我管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浅议[J].考试周刊,2009,(32).

[3]祁慧琳.浅析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2).

第四篇:高职学生管理职业指导研究

摘要:

随着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得到相辅相成的同步发展,是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的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指导在高职学生管理中起着科学的指导性作用。文章结合学生就业管理经验,探讨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就业指导;就业能力;学生管理;有效途径

一、高职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从职能部门的角度,高职职业指导开展由招就处完成,它主要负责寻求和知名企业的合作,并定期相关招聘信息,组织专场招聘会,部分学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相关的课程。然而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都会从各自的就业角度、教学角度开展,存在不统一的现象,缺少个性化和系统性,学生对就业的困惑和发展得不到及时解决。作为学生管理部门具备信息充分、学生信息较为集中的特点,更多的是从全局角度给予学生教育和指导,收集全校学生各类学生信息,利用行政管理手段开展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有助于学生职业心理的养成。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从学生角度来看,随着大学生的扩招,高职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管理工作不能照本宣科,对于高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课较差,不自信,没有学习目标,思想不稳定,也没有学习动力,存在着严重不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对未来的就业前景也是迷茫。这就给就业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其次,学生不仅仅专业专业技能不过硬,综合素质能力同样达不到要求。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刻苦的钻研能力,帮助他们合理定位,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把职业指导和学生日常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有必要的。通过职业指导把教育和职业联系起来,通过职业指导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学生管理处获得的学生信息,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的个性特点,兴趣特长,帮助学生自己明白能做什么,结合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做到有的放矢。

三、把职业指导和学生管理工作结合,提高效率

1.融合高职学生工作的特点,通过职业指导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

学生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为企业去培养所需的人才标准。学生管理工作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利用职业指导激发学生的就业意识,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日常的有效的感情交流,把职业指导注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从而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和职业指导都得到有效的发挥。高职学生由于自身的一些陋习,影响到整个就业的过程,通过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让企业里的成功人士站在招聘方的角度来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定位的方法,并学会如何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大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品质,养成好的习惯。

2.学生管理者自身职业指导知识的培训

学生管理者的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对高职学生管理应该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体系。要指导学生、服务学生,必须提高管理人员职业指导的能力,对管理人员从职业指导思想、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进行培训,使管理人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渗透职业指导教育。

四、在学生管理中职业指导工作的方法

面对学生开展职业观念的指导,利用心理讲座等形式对学生在某个时间段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和“三观”,帮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利用心理活动课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除此之外,利用问题归类,电子邮件或者短信的方式,帮助在就业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部分学生,帮助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通过开展职业训练活动,比如说自我介绍等等,让学生产生自我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巧,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角色转变,更快的适应社会的需求。针对个别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适应性不良情况,可以开展单个的职业指导工作,由于个体不同程度的压力和疑惑,单独辅导是必不可少的。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对高职生的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能够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学生是职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开展的各项集体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模拟求职增加学生的就业实践经验。还有每年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都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好途径,提高了学生社会的适应度和人的社会价值的意识。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就业工作更是千丝万缕,如何提高管理能力把职业指导和高职的学生管理集合起来是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两者融合适当,不仅能够针对不同的问题作出正确的指导方法,随着经验和学生工作经验的提高,预防性的教育也是积极消除和控制就业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也收到受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李晓明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霞,张桂华,王恒.普通工科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4(3):55-58.

[2]王明刚.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科研现状及对策探析[J].文教资料,2008,1(3):178-180.

[3]张洁.构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的原则[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4]唐艳明.大学生求职择业方法与技巧[J].云梦学刊,2006(03).

[5]陆丽鸿.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及应用实践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8).

第五篇:以人为本理念下高职学生管理应用

摘要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建设和谐校园,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有力支撑,也是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当前,社会处于经济大发展和信息大爆炸阶段,应对“90后”的学生,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到位,是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的关键。

关键词

以人为本;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高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培养技能实用型人才定位的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工业发达地区,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因此,传统的学生管理体系已明显滞后于新形式发展的要求,发达地区不光经济要领先,理念也要跟得上时代。不断更新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是一个学校所输出的学生质量得以体现的重要保障,也是树立学校办学品牌的重要手段。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反映了当今时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回答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1]。把科学发展观应用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最根本的要素,主张学生既是学校优质办学的目标,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栋梁。为此,必须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主要表现为:第一,突出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在把握好“度”的问题前提下,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第二,把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工作的重点,培养和引导学生多元的个人能力,提高其对社会形式多变性的应变能力和自食其力的工作能力,发展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第三,学生的能力有大小,但其尊严和权利是平等的,创设互助友爱的和谐环境,使其有归宿感。

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90年代以来出生的大学生比较特殊,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有很大好转,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比以前好很多,因此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也会更多。父母在成长时代所经历的困难,不愿在下一代身上重演,对孩子百依百顺,这无形中滋生了这批大学生的享乐主义,扭曲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1“90后”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

2.1.1与人交流存在双面性

“90后”的大部分大学生眼界宽阔,情感丰富,处理问题都能有独到的见解,侃侃而谈。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力只限于在熟悉的人群面前表现,在陌生人面前他们更多表现得比较沉默,让人感觉不懂道理、清高。特别是在性格有差异的同学面前,这种表现容易产生隔阂,被人看做是奇葩,时间长了自身心理会受打击,容易生成孤僻、偏激、喜怒无常的个性。

2.1.2有强烈的反叛意识

“90后”学生的生活环境处于信息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动向,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善于接受新事物,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很大,当然也有好与不好的因素存在。对涉世未深的“90后”来讲,对事态发展进程认知度有偏差在所难免。因此,无论对与错,他们都喜欢把守住自己的第一观点,热衷于挑战自己认为的一些传统世俗的观点,即使撞个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2.1.3遇挫心理承受力偏弱,嫉妒心较强

作为独生子女居多的“90后”,成长环境优越。他们从小在家里没有同龄人,更多面对的人群只有家长,想要什么都没人和他竞争,这样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占有欲。进入学校脱离家长的前拥后簇后,“90后”的接触人群变多了,竞争也有了,这使他们有了待遇落差。由于以前在家的习惯一下子没转变过来,他们不会和别人分享快乐和成果,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嫉妒心比较强,自私的一面尚存。当遇到受排挤和疏远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挫折不知如何扭转局势,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2.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瓶颈

新形势下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很多高职院校依然沿用,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管理概念模糊,要求笼统,工作缺乏特色和创新,在处理具体问题上不灵活,这与学生家长的期望和社会发展需求大相径庭。

2.2.1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提倡用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在寻求最适合本校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做了许多探索和尝试。但中西方对事物认知的差异、应试与素质教育的利弊权衡、教育的主体对象仅仅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还是应被重视的个体生命等认识上的矛盾,导致在实践中到底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学生管理理念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

2.2.2高校扩招导致学生工作的管理人才缺乏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前的精英化教学模式走向了大众化,学生质量良莠不齐是大多数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无形当中增加学生工作的难度。为了应对扩招带来的管理挑战,很多高校采取了本校毕业生留校的方式来扩充专职辅导员队伍,其中不少辅导员只是把当前的工作作为先就业再择业的策略,对本职工作不上心,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缺少责任到底的决心,存在不稳定性。

2.2.3以统一的标准来管教和评价学生,忽视个体差异性

高校学生管理的职能主要是对学生行为准则进行规范,但往往出现的是“严禁”、“必须”的字眼,强制的意味浓重。教师更多扮演的是主宰者的角色,而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成绩的优良作为塑造人才的标准,忽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这种学生管理制度的做法存在狭隘的功利,容易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造成空虚感[2]。

3以人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3.1加强以学生为本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

在高校里,辅导员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是最多的,他们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高校必须打造一支以学生为本的高素质专职辅导员队伍。守旧迂腐、不思进取和管理水平低下的辅导员,不可能把握住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相反,他们只会抑制学生的优良个性发展。辅导员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因此,要以学生的优良个性发展为本,必须促进辅导员的优良个性发展,使其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为此,学校各管理部门领导要达成共识,鼓励和允许辅导员创新,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管理风格。为使学生工作形成一种创新的氛围,学工处在评选优秀青年辅导员时都要把学生管理手段的标新立异和有效性作为最主要的评比标准。

3.2以学生为本,切实促进与学校共同发展

从大方向来看,我们提倡“通过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的管理理念。这实际就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际应用。校领导的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学校的发展,部门管理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本部门能够不断前进。这些发展最终都不得不依赖于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学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学生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辅导员管理工作都应该以此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为根本目的,以发展学校为终极目标。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学生干部职位的晋升,岗位的转变,也可以是专业技能的提升,爱好的扩展,竞争力的增强,或者是获得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这些都是学生发展的途径[3]。

3.3把对学生的人本管理落到实处

为学生创造宽松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有限度地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学生全面自在的发展是人本管理的核心。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时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放在首位,管理方式要切实转变为以人为本,做好服务,做好监督,积极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另外,辅导员要突显人性化管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要搭建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要让学生会说话,敢说话。在做重大管理决定之前,吸纳骨干学生干部参与,集思广益,尊重民主决议,做到公平公正。

3.4关注学生动态,加强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怀和心理辅导

管理学告诉我们: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大量研究表明人是复杂的。因此,作为辅导员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需求。既要了解清楚在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还要了解清楚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4]。比如,除了要关心生活、学习、情感、思想这些方面之外,还要关心学生所追求的精神世界。比如他们喜欢什么事物?和同学交往的心情如何?怎么度过闲时生活?个人对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等等。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去关心他们,他们会觉得辅导员和他们亲近,愿意交流沟通,因此会产生出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3.5以学生为本,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辅导员最后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一项工作[5]。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倡先择业再就业,教育学生不要担心就业,不要害怕就业,学会主动去用人单位推荐自己,要相信自己能就业、会就业,努力克服浮躁心理,避免眼高手低。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主动找他们谈心,安抚其遇挫心理,指导面试技巧,鼓励其再次出击。另外,辅导员还可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互联网搜集方法寻找到比学校或学生个人更丰富的就业信息提供给学生,拓宽他们的就业道路。

4小结

学生群体是一个学校的发展之本,学生的质量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校声誉。教育的实质就是给人指引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要实现目标,就要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体现人本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特点,引导其朝正面阳光的个性特点发展。学校在教育管理中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做到“适度放权”,提升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意识,使他们逐步摆脱被动状态,具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作者:陈雅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高宝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92-94.

[2]黄厚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主体问题:研究视角与改革路径[J].高教探索,2010(2):112-116.

[3]金凤龙.以人为本,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EB/OL].

[4]于东江,王燕,姚远.人本主义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9(9):106-108.

[5]才喜忠.以人为本理念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1(1):270.

第六篇:高职学生管理路径探索

[摘要]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刚柔并济,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刚柔并济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路径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要求,是90后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在需要,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在高职学生管理中推行一条全方位的刚柔并济管理路径,即刚柔并济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对于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刚性化管理;柔性化管理;刚柔并济;高职学生;路径

近年来,刚性化管理与柔性化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两种管理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够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人力资源刚性化管理的内涵

(一)刚性化管理的含义

上世纪初,泰勒编写的管理学名著《科学管理原理》问世,被认为是刚性化管理诞生的标志[1]。刚性化管理以组织内部严格的规章制度、固定的组织架构为依据,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等方式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规定管理方法、管理权限、工作程序等。该模式认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因此通常使用惩戒性、规定性的手段,强化权力的作用。

(二)刚性化管理的特征

1.管理具有制度性

刚性化管理强调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作用,要求企业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制度的规定开展工作,企业管理者按照制度对员工工作进行绩效考评,以此形成一种良好有序的工作秩序,高效完成组织目标。法律、规章制度一经颁布立即生效,具有强烈的制度性与强制的约束作用。

2.管理具有稳定性

在刚性化管理模式下,企业有着固定的组织架构,严格的规则程序。制度一旦建立,就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得朝令夕改。因而企业的运行也像一台有着固定程序的机器,具有持久的稳定性。

3.管理具有高度理性

刚性化管理是一种理性化的管理模式。在实施中隐含着一个假设,即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是理性的“经济人”,是“机器的附件”,应当按照标准化、科学化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完成工作任务。它强调人的理性特征,试图把人修改得适合于工作,而不是把工作设计得适合于人。

(三)刚性化管理的弊端

1.难以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刚性化管理把成员看成是接受监督管理的对象,过分强调物质因素的作用,用严格的组织和规章制度管理人,忽视了调动人的积极性,忽视了挖掘人的潜能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员难以树立主人翁意识,他们的自主权无法得到充分体现。行为科学证实,“即使员工完全遵守企业制度,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时,自身潜能也只发挥了20%-30%”[2]。

2.组织缺乏活力

严格的规章制度,严密的组织架构,森严的等级权力制度,容易使刚性化管理走向极端,这种重权力制度不重柔性,重物不重人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使组织内部僵化呆板,缺乏活力,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强,难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二、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的内涵

(一)柔性化管理的含义

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是相对于刚性化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弹性的非强制方式,依托组织内的共同价值观、文化和精神对在成员心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内化为成员的自觉行动,使成员产生自我约束力。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非强制”“自觉”“说服力”“内化”。因此,柔性管理是一种更加深刻、更加高级的管理手段,也是难度很大的管理。

(二)柔性化管理的特征

1.内在手段的驱动性

柔性化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不再依靠权力的影响力,而是依赖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过程,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极大地满足员工的成功欲望,充分尊重员工,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以此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

2.激励方式的有效性

柔性化管理把组织成员看作是一种手段,追求的是如何使员工自觉顺从地实现单个工作目标,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它鼓励员工对组织产生承诺,对员工进行适当激励,更多地关注员工自身的成长、获得尊重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激励,以此促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3.影响效果的持久性

与刚性化管理中强制的约束管理手段不同,柔性化管理通过隐性的启发式教育和方式,采用非强制的柔性的方法,通过平等、真诚的交流与沟通,使员工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这种影响一旦达成,将对组织成员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三)柔性化管理的弊端

1.忽视员工

柔性化管理尽管以人为中心,在本质上依然是以符合组织根本利益的规章制度为准绳,追求的是单一的组织经济利益最大化。它关注员工,特别关注员工的作用。但更关注的是组织内具有较强专业竞争能力并愿意为组织全力工作的核心员工而忽视了技术水平和薪酬水平较低的员工,难以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3]。

2.管理效果具有滞后性

柔性管理效果的滞后性是指从开始工作到发挥作用,在时间上出现的落差。这种落差揭示了柔性管理在效果上的周期性。柔性化管理通过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引导人,使被管理者从内心深处理解、接受,并内化为自身行为规范的准则。这是一个由外部规定到内在接受再到自觉遵守并执行的过程[4],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因此在柔性化管理中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急于求成。

三、刚性化管理与柔性化管理的辩证关系

如前所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两大流派,刚性化管理与柔性化管理各有长处也各有弊端,二者不可能分割开来孤立存在,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正如英国教授汤姆•凯诺所言,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是披着羊皮的狼,即便声调是柔性的,但事实依然是刚性的[5]。刚是基础,柔是补充。刚是绝对,柔是相对。二者并无高低优劣之分,而是互有长短,互为补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第一,从本质上看,刚性化管理强调“以工作为中心”“以制度为中心”,而柔性化管理则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第二,从手段上看,刚性化管理严格、清晰、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柔性化管理是灵活的、弹性的,采用非强制性手段;第三,从方式上看,刚性化管理的出发点是制度,企业的活动依靠组织的体制和职责的权力,管理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命令、监督和控制;而柔性化管理的出发点是成员对组织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和内化,它所依靠的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第四,从过程上看,刚性化管理重理性、重结果、重制度、重监控,以定量评价为主;而柔性化管理重感性、重过程、重激励、重个性,以定性分析为主;第五,从效果上看,刚性化管理是以法治人,重言教,趋向于标准化管理,具有强制性;柔性化管理则是以德服人,重身教,在潜移默化中使被管理者接受,达到自我约束的效果。由此可见,刚性化管理在管理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不可一味否定或排斥,它为整个管理工程建构了骨架,规定了管理的目标、幅度、时间、空间及手段,使组织和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在这一框架下有序进行;柔性化管理也不能排斥管理中的刚性成分,而应在其基础上,使组织成员潜力发挥到最大,它实际上是对传统管理手段重物轻人、缺乏弹性的辩证否定与补充完善,是一种扬弃[7]。因此,要使刚性化管理在实践中发挥更好的积极作用,必须根据不同的组织特点、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把握好刚性的度,与柔性化管理相结合。“刚柔相济,崇德广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一味地片面追求刚性化管理或柔性化管理,而是化刚为柔,刚柔并济,即在保持适度刚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管理的柔性,在柔性化管理中也伴随和掺杂着刚性化的管理制度,使组织管理有刚有柔、刚柔相济,更加科学、灵活、高效。

四、构建刚柔并济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必然性

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既强调了管理的强制性,又注重发挥成员的主导意识。这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必然的发展趋势。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这种管理模式不仅适合现代企业,更适合肩负着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当看到的是,“刚”与“柔”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只刚不柔,师生间缺乏理性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压抑学生个性,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只柔不刚,容易使学校各项制度形同虚设,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校风学风的形成。因此,必须使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高度契合。本文的“刚柔并济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是指,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以必要的规章制度、校纪校规等为前提,在制定和执行高职学生管理制度中,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渗透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刚性化管理的基础上,探究高职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将制度管理的刚性与思想教育的柔性有机地结合,使二者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让刚性管理注入人性化的因子,化刚为柔,使学生个人需求与学校、社会发展相协调,从而达到学生管理最完美的状态,实现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构建刚柔并济的高职学生管理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一)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推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为基础,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强调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同步,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与认同,全力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高职学生必须尽快满足职业和社会的需求,学生管理模式也必须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同时,工学结合模式要求高职学生增加校外实践时间,在校集中学习和生活的时间缩短,教学组织分散、教学人员多源,都使得学生管理的难度加大,管理的灵活性增强。因此,必须构建刚柔并济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

(二)是90后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在需要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致使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生源质量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现在的90后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个性突出,自我意识较强,集体观念较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功利心较强,抗压能力较弱,逆反心理较强,不易接受他人意见,渴望平等、民主、被尊重。加之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竞相涌入,冲击着学生已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他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并且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力普遍较差,这都使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必须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这正是构建刚柔并济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内在要求。

(三)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目前,80后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体力量。与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相比,80后辅导员年纪较轻,阅历尚浅,历练很少,自律性不够,缺乏深厚的理论功底,缺乏较高的职业素养、职业责任感、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加之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选聘、培训、考核、发展等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缺乏对辅导员人力资源有效的管理[7]。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实行刚柔并济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使得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双向互动的关系,师生之间的情感情感交融是所有管理方式的最高境界,即自觉“意”和高层次的“爱”。师生之间共同分享和相互接纳,师生双方的相互倾听、开放、接受、相互宽容、相互吸引、一起参与。在此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这对于学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构建刚柔并济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路径

(一)刚柔并济的教育理念

目前,学生对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要求日益迫切和强烈,加之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后自我评价不高,有较强的失落感。因此,必须推行刚柔并济的教育理念,在日常管理中由传统的居高临下式管理转变为引导扶持式管理,交流方式由传统的自上而下式交流向双向沟通模式转变[8]。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者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错误认识与做法,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坚持用民主的方法进行说服教育,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民主平等、交互作用。一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质和自身特点,关心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思想状况;尊重学生人格、权益、意见和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潜质;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增强服务意识,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努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生管理者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自身良好的威信,得到学生的信任与信服,并形成双向沟通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二)刚柔并济的管理方法

刚柔并济的管理和手段,在刚的一面,就是形成完备的管理体系、规章准则、组织模式,目标清晰,制度健全,可操作性强,管理手段严谨规范,实现精细化管理;柔的一面就是充分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宽容学生的缺点错误。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校纪校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据可依,违纪必究。通过实施严格的规章制度激励学生,监督学生日常行为;另一方面,用倾听、信任、渗透、创新的教育方法开展学生工作,以互相尊重为前提,以引导和鼓励学生为手段,以赏识和理解为核心内容。要有爱心,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爱,应当是无私的、神圣的,必须带着满腔的爱和热情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通过无声的爱的教育,走进学生生活,融入学生心灵深处,产生神奇而伟大的教育力量;要有耐心,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特别是对于一些上网成瘾、逃课违纪、感情受挫、轻生厌学的学生,更要有耐心,必须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灵上的沟通;要细心,细心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指导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细心地洞察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情感,为学生着想,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刚柔并济的激励机制

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创建富有个性化的激励机制,实际上也是要求在激励机制中体现出刚柔并济。激励制度是通过激发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潜能,形成个体驱动力,从而实现个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好的激励机制应当充分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坚持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与发展激励并重,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肯定重于否定,身教重于言教,坚持以表扬为主,大力开展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身边的典型和先进人物,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表率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引导学生。通过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起到规范和软约束的作用,与规章制度的硬约束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刚柔并济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目标正是在于创造这样一个环境———鼓励每一个学生从中得到激励并获得激发个体不断发展的动力,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借力新媒体所具有的信息海量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为学生教育管理提供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9],从而有效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吴轲威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司江伟.20世纪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发展的对比[J].科学管理研究,2013(1):80-82.

[2]俞慧刚.心理疏导和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转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25-226.

[3]杨军.柔性化管理缺陷研究[J].企业活力,2013(2):78-79.

[4]苏丽娜,张春梅.论高校学生柔性化制度管理的实施方法[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84-86.

[5]杨军.柔性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比较[J].北方经济,2015(8):58-59.

[6]郑其绪.柔性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5:86-94.

[7]陆勇等.基于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视角的高校辅导员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9):96-100.

[8]全京.关于高校师资队伍柔性化管理的一点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1):105-107.

[9]管巍,周玫.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柔性管理理论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3):29-31.

第七篇:高职院校阶段学生管理策略新探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五年制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学生管理的新策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学生会干部;协调各方力量共同育人。该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管理,具有较强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

五年制;基础阶段;学生;管理策略;新探

五年制基础阶段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主要存在学生管理理念滞后、健全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不强、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缺陷、学生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管理知识和经验几方面问题,本文针对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管理新策略,该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带动学校管理整体效益的提升,使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具体策略如下:

1强化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品德修养

学生管理工作者是学生的表率,其品德修养势必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正人必先正己”,要使学生求真务实、上进,学会做人,学生管理人员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尤其在工作作风、政治态度、品德修养、风度仪表、言谈举止方面更要注重自身的提高。五年制基础阶段是学生道德修养形成期,这就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勤奋严谨、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还要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更要重视学生政治上、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因此,强化管理人员的品德修养至关重要。

2提高学生管理队伍整体素质

要创办一流的专业,培养优秀的学生,必须有一流的教师和管理队伍。加强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学生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为了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确定以下策略:

(1)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利用假期时间派遣管理人员赴国内外院校考察、访问、培训、学习交流,实地了解国内外院校学生管理情况及经验,使管理人员开阔视野,充实新知识,掌握新信息,同时增进院校间的理解和友谊,便于及时追踪学生管理发展动态,促进学生管理人员自身管理内容的更新和管理方法的改革。

(2)支持和鼓励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充电”,目前学生管理人员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较低,通过在职研究生班及函授、电大、自考、夜大教育学、管理等相关专业学习,可提高其综合素质,提升学历层次水平,使全院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等得到明显改善。

(3)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校内培训和交流沟通会,根据各系、部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分批举办各类校内培训班,组织师生交流沟通会,以提升管理人员与学生沟通、协调以及驾驭环境的能力。

3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

班主任、辅导员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骨干,是学校领导进行各项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桥梁,同时,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从学校的层面看,积极把好入口关,班主任、辅导员的选用采取个人申请、学校考察、岗位竞聘、职工评议等多个环节进行,层层把关;加强考核力度,定期对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检查测评,并将结果及时公布,以便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制定倾斜政策,建立奖励机制,稳定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学校制定相关的分配收入制度,按工作任务,业绩情况和贡献大小兑现待遇,对有突出贡献人员给予奖励,以增加岗位的吸引力,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生管理环境。从管理人员自身来看,应从提高其道德修养方面着手:要求管理人员忠诚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最崇高的美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要求管理人员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应作风正派,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生活恶习一尘不染,对是非原则坚定不移,为学生树立真正的好榜样;教育要到位,要多与学生沟通,通过谈话交心,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做好帮扶工作,对于特殊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照顾,倾注更多的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选拔和培养优秀学生会干部参与管理

学生会干部是学生干部中坚力量,在学生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是联系师生的纽带。对于学生会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制,并进行量化考核,考核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进行,结果作为考核学生会干部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计入学生档案。学生会干部要有“向心力”,既要突出办事能力,又要具有凝聚力,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只有选拔出得力可靠的学生会干部,放手发动学生会干部去管理学生,让学生围着一个中心转,学生工作才会有条不紊。

5协调各方力量共同育人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需要学校上下、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共同营造新的管理模式。学校应强化全体教师的管理职能,倡导“全员育人”观念,同时与家长加强联系,努力实践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

5.1强化教师育人职能,做到全员参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处管理人员是学生管理的主体,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在上课期间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和稳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全体教工都要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意识,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5.2协调各方教育力量,全面育人

做好五年制基础阶段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需要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有力配合。学生管理人员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主动与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各方联系,积极沟通、协调,形成“以学生管理人员为主、家长、社会教育为辅”的学生管理模式。定期与任课教师沟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从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形成团结协作的教师集体;定期与家长联系,使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以形成的沟通、合作的家长氛围;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齐抓共管,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才能使学生全面成长,健康发展。

作者:律海燕 周丽欣 张培科 单位:承德护理职业学院 河北省高速公路承唐承德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李庆国.对我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Z1).

[2]杨俊杰.当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5).

第八篇: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问题

摘要:

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存在诸多缺陷,与现代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要求和社会高素质及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存在较大矛盾。坚持唯物辩证法,创新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模式,需要围绕“一个中心”和“两条主线”,抓好高职学生群体的成人、成才和服务工作,处理好高职学生群体的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培养工作,深入内心和查找原因,坚持以表扬为主和榜样引导为辅的工作方法,不断增强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

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一个中心”;“两条主线”

辅导员是高职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及服务的“双重”身份,是高职学生群体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有效的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能够增强高职学生群体的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提升高职学生群体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培养目的。然而,在现代高职院校教育环境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背景下,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工作模式暴露出一定的弊端。比如,工作模块较为僵硬,缺乏纵深性;工作内容较为繁琐,缺乏精细性;工作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及其解决要求辅导员在“立德树人”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法,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坚持唯物辩证法,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工作需要围绕“一个中心”和“两条主线”,抓好高职学生群体的成人、成才和服务工作,抓好高职学生群体的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培养工作,深入内心和查找原因,坚持以表扬为主和榜样引导为辅的工作方法,不断提升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一、围绕“一个中心”,抓好高职学生群体的成人、成才和服务工作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为一切科学部门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方法的总原则,是我们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的正确指南。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1]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永恒主题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首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给确定下来,是对我国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化和提升。既要成才,更要成人,抓住了高等教育的实质和核心。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学生的生源层次和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能力问题,这些都会给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相应困扰。为此,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围绕“一个中心”,抓好高职学生群体的成人、成才和服务工作,分阶段开展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群体的教育持续时间为三年。在此背景下,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也相应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并且每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中心内容。首先,第一年抓好“成人”工作,以培养高职学生群体“立德”工作为主要任务,同时兼顾学生“成才”和“服务”工作。这一时期和阶段,主要利用高职院校一年级开设的思政课,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以思政教材为根本和以课题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原著、系列讲话精神和其它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融入到课堂,引导高职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和海量信息的侵蚀,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还需要借助新媒体工具,利用微信、微博和博客等媒介方式对高职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引导,使高职学生群体时刻牢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宗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功能和引领作用,注重学生品格教育生成。其次,第二年抓好“成才”工作,以培养高职学生群体“树人”工作为主,同时兼顾学生“成人”和“服务”工作。这一时期和阶段,主要利用高职院校开设的各种专业课,采用课题教学为主与实践教学为辅相结合的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高职学生群体进行专业知识积累。借助实训课这个平台,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群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高职学生群体的动手技能。最后,第三年抓好“服务”工作,培养高职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工作能力,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群体的“成人”和“成才”工作。这一时期和阶段,高职学生群体基本上都走向顶岗实习阶段,辅导员要借助一切校内和校外力量,强化校企合作的社会功能,构建高职学生群体的“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在社会领域进行“创业”,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在高职学生群体“创新创业”过程中,还需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倡导理性和谐的社会互动。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鼓励高职学生群体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由一个中心环节转移到另外一个中心环节,由一个阶段推向另一个阶段,实现“质”的突破。

二、围绕“两条主线”,抓好高职学生群体的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培养工作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处理的事情总是比较复杂的,往往会同时存在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我们捉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处理这件事情的主要关键。同志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较多复杂问题。比如,高职学生群体的情感问题、价值观问题、心里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等。在此情况下,部分辅导员在管理学生时,往往会不知所措。所采取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也会事倍功半。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是正确地解决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重要方法。因为在管理学生和服务学生过程中,各种矛盾往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辅导员只有抓住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才能正确地确定主要的下手方向和工作中心,才能集中所有的力量解决当前最主要的问题。目前,由于社会多种因素影响,高职学生群体遇到的最大矛盾就是学与不学的问题。他们普遍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与学少一个样。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问题的本身是同时产生的。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帮助高职学生群体认识到“学与不学”问题的重要性,帮助高职学生群体解决“学多与学少”的矛盾问题,引导高职学生群体学好专业课知识,这是一个最基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高职学生群体进行知识储备;只有这样,高职学生群体才能在未来市场岗位竞争中站住脚和站稳脚。因为学习能力是一个基本能力,是学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最基本标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各种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主要矛盾对非主要矛盾虽然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但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会发生影响。所以为了解决主要矛盾,我们就要注意适当地处理各个非主要矛盾。在解决掉高职学生群体“学与不学”问题和高职学生群体的知识积累达到一定“度”的时候,辅导员还要帮助高职学生群体进行特殊能力培养,即根据高职学生群体的兴趣和爱好进行特殊能力培养。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群体在知识积累和解决问题能力上虽然存在较大差距,但在好奇心方面,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几乎不存在差别,甚至在某些方面和某些领域会有所超越。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3]一活生生的存在个体,一旦他对身边的客观事物产生了关注,就会激发出极大的兴趣和爱好,那么他就一定会有丰富的想象,并且会具有某种特定的创造力,形成异常活跃的创造性思维,进而积极地从事社会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背景下,结合高职院校对学生群体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要求,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培养高职学生群体对身边客观事物的兴趣和爱好,帮助他们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实现特殊能力培养的社会目标。辅导员和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时,还必须把主次适当地结合起来。抓中心环节,还要注意非中心环节;抓纲,还要注意目。没有其他工作的配合,中心工作也就不能很好地开展;丢掉了目,就无所谓纲。所以,科学的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必须是围绕着学生群体的“基本能力”和“特色能力”培养方面,紧紧抓住高职学生群体对知识的追求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要注意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问题,在客观过程的发展中,因为出现了新的条件,原来的主要矛盾可以转化为非主要矛盾,原来的非主要矛盾也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辅导员还要及时注意对高职学生群体的基本能力培养与特殊能力培养工作转化,并且能够预见到这种转化,提出新的任务和措施。

三、做好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思想认识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所以,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思想认识问题。

第一,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辅导员要经常深入高职学生群体的心灵和善于查找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在事物发展的总过程中,需要经过两次否定。这就决定事物的发展不总是直线式的,而是随时带有曲折性,所以我们要把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看作是一个曲折性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要转变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家访、谈心和细心观察等工作方式,深入高职学生群体的内心世界,及时查找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对症下药。

第二,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辅导员应当坚持以表扬为主和榜样引导为辅的工作方法。列宁指出:“当新事物刚刚诞生时,旧事物在某些时候总是比新事物强些,这在自然界或社会中都是常见的现象。我们应当缜密地研究新的幼芽,极仔细地对待它们,尽力帮助它们成长,并‘照管’这些嫩弱的幼芽。”[4]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以高职学生群体的“成人成才”为终极目标,改变和创新辅导员工作方法,重点抓中间学生群体,同时兼顾两头。在开展主题班会时候,要掌握班级管理规律,了解高职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多鼓励和少批评,坚持表扬为主与榜样引导相结合,深入高职学生群体的实际学习生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第三,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前进的过程,辅导员应该不断树立信心和持之以恒,不断获得社会满足感和幸福感。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和变动的。旧的事物不断灭亡,新的事物不断出现,反复地进行着新陈代谢。马克思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5]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善于鉴别新事物,在它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新事物在刚出现的时候总会有若干缺点,我们绝不应该对它的缺点采取讥笑、挑剔和非难的态度,而应该细心地帮助它克服缺点,热情地关怀它和扶植它。所以,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树立信心,因材施教,创新学生工作管理方法,从点滴做起,不断获得社会满足感和幸福感。

作者:袁文刚 汤晓莉 单位: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8.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97.

[3]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徐良英,范岱年,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4.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15.

[5]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26.

第九篇:高职学生管理微信微博的作用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这类新媒体在学生群体中被使用的越来越广泛,这对我们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基于微信、微博的特点,结合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浅析微信、微博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寻求高职学生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

微信;微博;高职学生管理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主要以传输语音、图片、视频及文件的聊天软件,它有别于QQ是其基于当今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先开始打造语音交流为主的聊天软件,其互动性、感染性更强,2014年的注册用户已经到达六亿。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不超过140字的信息内容,与他人及时网上共享互动,它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每个使用者不用担心遣词造句,只用一句话也许就能成为他人的焦点,2009年经由新浪公司率先推出,2010年微博便成为网络热词,可见关注使用度之高。目前,手机移动网络日益便利,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学生基本上人人都在使用微信、微博这类网络新媒体,他们通过这类平台与好友联系,结识新朋友;展现自我,寻求关注。那么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们就应当结合高职学生管理的工作,利用学生对于微信、微博的热衷与信赖,基于微信、微博自身的特点,发挥其作用,寻求高职学生管理的新思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处在于我们的受管理者的素养有别于本科学生,高职生自我约束力较差,自由散漫较为突出,不太重视理论课程,但是他们对于动手实践更为热衷,那么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利用微信、微博让他们主动动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以下将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与思想管理这两方面的工作进行分析。

1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与微信、微博的结合

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一般包括规章学习、班级管理、奖惩通报、主题活动这四个方面。规章学习工作主要在入学和离返校期间,学习时长短,学习方式枯燥,导致学生对于规章制度的学习过于形式化,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微博,制定每天同一时间更新一条规章制度,向全校学生发起,每天打开手机微博读一条学院规章制度的活动,将规章制度的学习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同时利用班级建立班级微信群,将学院的规章制度的学习资料在微信群中,班主任可以用语音重点强调,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让每一位学生可以随时接受到规章学习教育。奖惩通报作为学院日常工作中的常态性工作,运用微信与微博可以第一时间有效地传递到每一位学生的手上,既能节约人力物力成本,又能提升传播的效果。班级管理与主题活动利用微信、微博建立本班公众号,定时本班上课考勤、寝室卫生以及突发情况,同时设立求助与提建议互动环节,使师生更加凝聚。主题活动的策划可以建立讨论组广泛征求学生代表意见,同时可以开展分享类的主题活动,例如晒晒童年的我,帮助新生们更快速点建立起信任。进一步利用微博将本班的班级文化与主题活动进行宣传,增强班级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

2学生思想管理与微信、微博的结合

高职学生思想管理工作是学管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提升工作实效一直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微博的及时功能可以作为高职学生思政工作的宣传板,每天定时相关内容,起到整体导向的作用,同时将思想教育内容下发至每个班级微信群中,层层递推,为全学院的学生思想教育提供良好氛围。对于重点关注的学生思想工作,我们可以利用微信,在保证学生的隐私不被泄露的前提下,进行一对一的引导教育,这种工作方式可以让学生不必到办公室来受到拘束,能让他们更大胆的说话,帮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最真实想法。把控学生思想的阵地,不单单是与学生沟通,更多的是要学会倾听学生,我们老师可以通过关注其微信、微博,根据他时常的状态、心情,综合分析学生的思想状态,做好记录,并进一步通过沟通进行分析数据的校队,从而全面把握学生思想,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管理工作。

3结束语

微信、微博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够起到显著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这种利用网络新媒体的管理方式过于依赖微信、微博的工具性,那么会影响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故传统的道德教育与行为管理必须更加严格,新的管理方式要扬长避短。我们作为学生的管理者虽然要投其所好,有效点抓住其注意力,但是更多的需要我们运用微信、微博这类网络新媒体工具进行工作创新,例如发起“你心目中的十佳学生”微信平台的投票,将传统评优评先的活动变得更有互动性,;例如才艺比拼也可不受场地限制,选手录下自己的作品上传,比比谁获得赞最多;例如老师可以在自己微信、微博自己最新教研、科研成果,和一些新想法、新思考,展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能够对老师更加关注与认同。

作者:袁事新 单位:湖北工程职业学院交通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庆红,张颖.微信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船舶职业教育,2015,(11).

[2]柯纯,陈健.浅析新媒体在高校学生管理与党建工作中的应用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

[3]董磊.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学生工作平台的设计与运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第十篇:高职学生管理社团导师制研究

摘要: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成长成才。导师制因注重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本文结合作者指导学生专业社团的亲身实践,指出专业社团导师制可促进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优良校园学风的营造、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有效助力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

专业社团;导师制;学生管理;高职

课题: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项目编号:B-b/2015/03/014)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我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类型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学生成长成才。在新形势下,如何科学地、创新地开展好学生管理工作,是摆在众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问题。笔者根据近年来指导所在学校机械创新协会的切身感受,浅谈专业社团导师制如何助力高职学生管理工作。

一、专业社团导师制实施的意义

学生社团是高职校园文化及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综合能力的提升等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数量不断壮大,社团类型也呈现多样化。专业社团作为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专业为依托,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专业教育的拓展,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针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导师引领,因材施教,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专业社团导师制是将导师制引入到学生专业社团的管理与运作中,通过导师对专业社团活动的指导,加强专业社团建设,推动专业社团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管理水平,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二级学院成立了众多专业社团,选聘优秀专业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促进了社团的蓬勃发展,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二、专业社团导师制助力高职专业社团活动开展

在专业社团中引入导师制,利用导师的专业特长与丰富工作经验,可加强对专业社团的指导与管理,有效解决传统专业社团易出现的散乱问题。通过导师对专业社团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及总结等环节的指导与把关,可避免因高职学生自身基础及实际能力的限制而导致的社团活动盲目、水平低下等问题,有效提升专业社团活动质量,保证专业社团活动品质,深化专业社团活动内涵,扩大专业社团活动效果。专业社团活动蓬勃开展,离不开得力的社团骨干,优秀的社团骨干在专业社团管理与活动中起到模范作用,是专业社团工作的重要保证。专业社团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社团骨干的系统培养,能提高社团骨干的能力与素质,从而推动专业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学校机械创新协会自成立以来,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创新发明讲座、科技趣味活动、大学生创新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创新作品展、实验室训练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打造了社团品牌,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社团骨干,这些社团骨干也成为了导师的得力助手和学生的益友。在导师的指导和社团骨干的带动下,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实现了机械创新协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专业社团导师制助力高职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自律能力相对较差的缺点,90后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也易形成任性、张扬、自私的个性及自由、散漫的心理状态,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自卑也是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以专业社团为阵地,能够有效汇聚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和班级工作的有益补充。专业社团导师制可以通过社团活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想法,纠正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出现的偏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专业社团活动中,导师的一言一行、人格魅力也会感染学生,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指导机械创新协会的实践中,笔者通过对社团学生的精心引导和及时的教育疏导,帮助学生不断克服自律差、懒散、任性、自卑等缺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形成勇于担当的习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宽容和相互理解,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专业社团导师制助力高职校园优良学风营造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优良的学风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基础相对薄弱或由于高考发挥不佳,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心理落差,学习自信心受到打击,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缺乏,自控力不强。学生在课堂上常存在玩手机、睡觉等情况,课堂外也常把时间荒废在游戏、小说或电影当中,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专业社团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不断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通过对机械创新协会的指导,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能更积极地投身到专业社团活动中。许多以前经常沉迷网络、无所事事的学生都有了极大的转变,成天泡在社团工作室中,进行专业学习及创新实践活动,同时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学生中起到了较好的榜样作用,并利用专业社团来影响、带动和帮助了更多的学生进步,使社团活动有成效的辐射到广大学生群体,营造了校园的优良学风,提升了学生的管理水平。

五、专业社团导师制助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综合素质是反映高职学生知识水平、内部涵养与各种求不断提高,在产业转型升级及企业技术创新的当今社会,急需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社团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是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专业社团导师制有利于导师根据学生特点,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抓手”,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有效应用,能力与素质得以有效提升。近年来学校机械创新协会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大局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与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专业社团导师制的实践证明:依托密切的师生关系,导师对学生的社团活动、学习生活、思想素养及成长成才进行全方位指导,推进了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塑造了学生的健康人格,营造了优良校园学风,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有效助力了学生管理工作。

作者:唐昌松 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江军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

[2]罗贤甲,兰建军.社团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