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问题浅论(10篇)

高校学生管理问题浅论(10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管理立德树人研究

摘要

教育的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理念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的指导理念,高校的普遍重视。本文从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着重分析了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以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

立德树人;理念;高校;学生管理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落实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全面把握“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立德树人管理理念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而且还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已经成为管理者需要思考的新问题。

1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立德树人的管理理念淡薄

虽然高校的积极重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采取立德树人理念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但是,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立德树人的管理意识,管理理念淡薄。首先,部分高校的管理工作人员只注重学校管理中的事务管理,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关注;其次,在管理过程中,部分管理人员过分重视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强求学生服从指示,采用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对学生个性及心理特征的重视,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不高。

1.2强制性的管理方式

当前,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采取强制性的管理方式,过度强调对学生的管理和惩罚。但是,随着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常常采用命令的方式禁止学生的某些行为。这种教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导致大学生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产生抵抗心理,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1.3校园环境复杂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学生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其思想意识出现了巨大变化。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了复杂多样的变化。例如,部分大学生将考试作弊视为正常现象,缺乏诚信意识另外,大学生在入党、评优工作中弄虚作假,道德沦丧。复杂的校园环境导致学生道德素质下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积极重视这一现象,采取立德树人的管理理念。

2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2.1建立立德树人的管理机制

首先,高校应将立德树人的管理理念纳入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加强对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视。为此,高校可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道德的思想引导,明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其次,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积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最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中的不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例如,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生自我管理,使学生自己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相关建议,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2.2强化管理人员立德树人的观念

管理人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强化管理人员立德树人的观念。首先,高校应积极宣传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加强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为此,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参加管理讲座,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对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视;其次,高校应重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定期组织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参加管理培训,使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新要求和新动向,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高校应加强重视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使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身的魅力赢得学生的尊敬,进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2.3改进管理方式

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求高校积极改进传统的强制性管理方式。首先,高校应加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民主管理的方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为此,高校要改进管理工作人员的态度,适当减弱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威,增强管理工作的亲和力。在管理过程中,用平和的语气和态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积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现状和心理特征为依据,探索科学的管理方式,加大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高校应将立德树人的观念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校报和学校网站上宣传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和管理工作人员对立德树人观念的重视;其次,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积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培养良好的校园风气,严禁学生出现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等现象,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3小结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能够提高教育者和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高校学生管理了工作的质量。虽然立德树人的理念受到高校的积极重视,被普遍运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但是,现阶段,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立德树人的意识、管理工作中采取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及校园环境复杂等问题。文章从建立立德树人的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工作人员立德树人的观念、改进传统的管理方式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策略。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我国思想政治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罗美娥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福才,解西东,乔柯.“立德树人”视野下“90后”大学生的管理工作[J].学园,2013(23).

[2]杨坤,黄泽娟.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基于“五维一体”循环模式[J].改革与开放,2016(10).

第二篇:高校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

摘要:

高校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是新时期形成的学生工作体系,它区别于传统的管理说教模式,蕴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本文对高校服务型管理模式形成的背景、自身特点、如何构建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

高校服务型管理模式;背景;特点;构建;意义

高校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是围绕高校学生工作的矛盾展开的,它以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以“以人为本”为工作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完备的服务系统为支撑的新型工作系统。此模式把学生作为服务主体,主要通过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服务队伍,辅以系统的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服务管理,高效便捷的服务方法,将教育、管理、服务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之中。

一、高校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形成的背景

1.高等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步伐也在不断加快,高校招生自主化、学生就业市场化和高校服务社会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转变,要求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由指令性的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的工作咨询。为了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正稳步有序的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高校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理应紧跟国家政策方针,转变工作模式,优化管理机制,建立新型服务型体系。[1]同时,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必然走向国际化。高等教育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受到经济、科技、文化的共同制约,联系日益密切,逐步表现出师生的全球化流动,学术交流的全球化举办,文化观念的全球化碰撞。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调整培养学生方法,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办学机制,面向开放的全球化环境,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

2.当代大学生表现出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当前,大学生因为容易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许多值得关注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和胸怀,热衷于新事物,富于活力和创造力,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越来越严重,追求个性自由,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这些新特点为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调整提供了依据,也为向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转变提出了迫切要求。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国家对大学生管理政策的调整,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年龄构成发生了重要变化,大学生群体的成份日趋复杂化,不仅学历教育的层次不同,而且各层次的学生之间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也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别;在深化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准弹性化和多样化,人们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由过去以成绩至上,逐渐转变为对学习、人际交往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追求;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迫使大学生面临巨大的生活学习压力和对发展前景的困惑,出现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化的发展,使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淡薄,追求自由的观念日渐盛行,造成个人活动和校园集体生活的离散化。

二、高校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的特点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学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2]中国共产党坚持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概括地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把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关心人民的需求,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生是个性鲜明的个体,学生工作理应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理念服务于学生。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把人作为工作重点,改变过去形成的以问题管理的工作模式。全面深入研究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把教育、服务、管理融为体系,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制定工作内容及方法。

2.教育服务内容系统化、方式多样化

随着学生工作的发展及职能的整合,教育服务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教育服务系统化的程度就越高,迫使学生工作的服务方式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其主要方式有:教育方式、培训方式、咨询方式、激励方式、引导方式等。教育服务的内容纷繁复杂,可以细化为新生入学指导、注册、教学管理、学业指导、就业指导、资助服务、心理辅导、后勤保障服务。服务地点也由原来的教室、寝室为主,逐渐延伸到运动场、教学楼、活动室、校外等等。服务内容的多样化要求将教育管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学生便于接受的方式引导教育学生。[3]教育服务内容系统化、方式多样化,也迫使学生工作者去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

3.教育服务过程具有互动性自塑性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互动性是以双方地位的平等性为前提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肯定教育者主导作用也充分肯定受教育者的反作用,双方通过信息的双向流动,通过教育者的外化与教育对象的内化来实现学生工作的育人目的。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自我教育在学生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对象树立主体意识,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身的规范标准,进而外化为实际行动,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发掘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合作性、持续性和个性化,强调通过实践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达到自我塑造的效果。学生的发展既是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特点和发展状况来确定。

三、高校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1.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新型学工队伍

学工队伍是在学生管理工作一线的一支主力军,承担了绝大多数的直接事务,是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应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专家化的新型学工队伍作为重中之重。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学生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复杂化,新型学工队伍首先要转变工作理念,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牢牢贯彻到学生工作中。高校要建立健全对学生工作者进行管理的配套机制,通过选拔机制择优录取专兼职辅导员;建立培训机制,加强对学生工作者的培训指导,有计划的组织再学习,选拔优秀分子到国内名校学习甚至出国访问;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设立学生工作者培养基金,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学生工作不仅需要一线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的付出。为此,可以建立导师制,上至学校领导下至任课老师都应该主动关心学生,提供学业指导、思想引导。同时应把学工队伍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生工作者应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学习必备的管理知识和心理咨询技巧。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作风正能力强的新型学工队伍。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学会运用首因效应原理,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与学生的初次见面中,不仅要注重仪容仪表,更要注意态度方式方法,争取在第一次交往中就引起学生的关注及好感。教师通过认真熟悉新生资料,掌握学生基本信息,在迎新时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新生的诉求,及时解决入学困难,帮助办理注册手续,开设绿色资助通道,使同学们感受到家人般的关怀,建立良好的认同感,为今后开展工作做好铺垫。入学后,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学生建立形式多样的沟通平台,如组建班级微信群,及时全面的掌握信息。利用闲暇时间进入课堂、寝室,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想方设法为学生服务。如开设关于心理问题的讲座及培训课,向学生宣传、讲解心理学知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心理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关心经济有困难的学生,鼓励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公共礼仪知识,在人际交往中不卑不亢,自信且有礼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4]只要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一定会赢得学生的信任,进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又有益于顺利开展学生工作。

3.构建一体化学生服务系统

学生从高考后的咨询、填报志愿开始,到入学后成为新生、成为在读生、成为毕业生然后是成为校友这样的全过程组成学生的生命周期。一体化学生服务系统,就是针对学生的生命周期全过程打造的全新教育管理服务系统。它打破传统的分散管理,整合学校各机构的学生数据信息,设立数据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分析研判系统、管理服务系统,各子系统互联互通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系统化的机制平台,为学生提供考生服务、学生服务、校友服务,既能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现实需求,又可以节省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5]以学生服务为例,在一体化学生服务系统中,可以实现多项服务功能,如招生咨询服务、入学指导服务、思想道德引导服务、身心健康服务、学业指导服务、后勤服务、素质拓展服务、就业指导服务、经济资助服务。除了系统化的服务外,还包括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干预,如学业预警、生活预警、心理预警。

四、高校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服务理念,追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把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贯穿到工作的始终,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既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也将加快高校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6]构建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是构建和谐校园、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改进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对促进学生工作的深化改革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及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评判标准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不再以单纯的唯成绩至上来判断个人的好坏优劣,而是从多维度考察,如品质、才能。受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独立思维能力提升,社会人才招聘也更加注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应自觉把满足学生自身实际发展的需求及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方向标,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高校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育管理服务融为一体,把专业培育和引导通过优质服务来实现。[7]同时高校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服务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健康协调全面的发展。

作者:谭亚男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林清.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新体系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

[2]李尹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解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09).

[3]杨克非.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06).

[4]张琼瑶.高校辅导员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2010(01).

[5]姜恩桥.构建一体化学生信息平台探索服务型学生工作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09(01).

[6]杨金廷,贾东水,齐俊桥.服务型学生工作体系构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4).

[7]马燕慧.浅谈高校服务主导型学生工作模式[J].学理论,2010(14)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问题与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较为严苛的挑战。尤其是在高等院校不断增多,追求利益化,在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更加艰难。本文针对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现状加以分析,就国内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并就其办法加以提出。希望能够为国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且推动高校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对策略;问题

一、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国内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希望能够以教育缓解人才供求矛盾。再者,国内入学适龄人口近几年也在不断增多。为了使得人口素质得以保证,就必须要对高等教育做出适当的让步。如今,高等教育已经趋于大众化、普及化。扩招不仅仅使得教育大众化,也使得教育管理所面对的群体更加复杂化,这加深了高等院校学生管理的难度。

二、国内高校学生工作分析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学生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内传统的高等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具有自己的一个相对性体系。但是,这个体系在管理数量增多,且面对对象复杂化的背景下,逐渐被打破,从而导致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就当前来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推进,在高校招生中,其不单是面对应届毕业生,还会针对一些具有学习愿望,且参与了对应的入学过程的一些已经进入工作的人员。这部分人员从整体来说,其理论性知识水平低于应届生,但是,在人际交往以及其他问题上,其表现出来的成熟度明显与学生群体不符,从而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难度。[1]第二,管理方式落后。学生层次不断复杂化,学生群体包涵对象增多。然而,在管理方式上,仍旧沿用着传统的管理方式。这就会将其中一些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学生也包涵进这个范围。但是,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存在一种反感,认为传统的模式过于呆板,与自身存在一些矛盾,这就使得整个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难度。首先,学生管理人员素质存在缺陷。高校学生工作主要是针对成年大学生的管理以及教育,成年大学生其本身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较成熟,对于事物的看法都有着自身的见解,因此,在管理上具有较大的复杂性,更加要求管理人员的素质。但是,就国内当前的高等教育学生工作来说,盲目地将学生管理等同于后勤,从而招聘了一些学历层次与管理知识都相对缺乏的人员来进行学生工作,在整个工作的开展中,其工作方法单一、管理技能生疏,容易造成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其次,学生需求与管理理念矛盾。高等院校学生基本都已经成年,其对于事物具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这类学生普遍来说,会存在一定的个性,而传统高等院校管理理念是希望学生达到一个共同的状态,也就是追求学生共性,这就必然会导致两者存在一个较大的差异,而这个差异就会使得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出现矛盾。[2]

三、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第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一项工作的良好开展,必然需要对应的制度作为支撑。尤其是学生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面对个性较强的学生群体,制度的约束作用相对较小。而管理人员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一些人员的管理效果相对较好;而另一些工作人员的管理效果相对缺乏。面对该种状况,笔者认为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从而将其标准一致化,而管理内容省略化。也就是创建一个结果制的管理方式。第二,不断提高实施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为了达到良好的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就必须要从其实施者来着手。面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实施人员的素质。其一,严格化招聘程序,正确认识学生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传统的人员聘用标准,从而提高聘用人员的素质,来满足其实施工作时的必要条件。其二,适时进行素质考核与培训。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保证其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其三,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学生层次复杂,管理难度提高,这就导致学生工作开展存在一定的不足。然而,高校学生存在一个十分有趣的心理,服从心理。但是,这个心理必须是要在平等的状态下。在国内教育中,经常将管理人员与学生放置在两个极端,从而导致两者的矛盾不断深化。然而,学生本身会对同龄人具有一种服从或配合心理。因此,在学生工作开展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比如国内当前高校中存在的学生会,很多都是自行管理。其四,调节学生情绪,促进管理理念更新。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中,需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与管理人员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从而才能够实现有力的沟通。然而,由于长期管理理念的滞后,使得很多学生工作实施者的管理方式与管理心态过于专制,这就导致学生情绪化现象较为严重。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地调节与更新。

四、结束语

学生工作开展的质量,直接与高校的教育质量挂钩。而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都存在一定的改变。这个改变十分排斥传统的管理方式,故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调整,使学生工作管理实现良好的开展。

作者:赵祺 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婷,蔡江雪.魏洪杨.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11(36):82+17.

[2]张帆,学生网格化自我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用中的瓶颈及应对策略[J].无线互联科技,2013(07):204.

[3]张劢,基于信息化时代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应对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12):125+127.

[4]刘刚,网络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对策略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3(20):41-42.

第四篇:书院制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创新

摘要:

绍兴文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借鉴国内外高校住宿制学院和我国古代书院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结合自身优势,完善配套设施,调整机构设置,构建了“学工主导、双院协同和队伍集中”的书院制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书院制管理模式。基于对该校书院制开展情况的梳理与总结,提出了进一步改进书院制管理的具体措施:加强部门联动,加大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厘清责任清单,加强学情通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师生互动,完善书院育人体系;培育特色文化,增强学生归属感。

关键词:

书院制;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书院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探索中的一种新举措,近年来在不少高校逐步推行。这种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将学生住宿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有机结合,努力营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氛围,期望通过文理渗透、个性拓展、专业互补、地域互补的培养模式,以及学生间的广泛自主联动和互助,达到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树立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的。但这一新型育人模式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体制机制、基础设施、文化氛围等新问题,需要积极探索与思考。[1]

一、古代书院制的起源及近现代书院制的发展

我国的书院曾是在官学遭到破坏、庠序失教的情况下兴起的一种集藏书、教学与研究于一体的特殊教育机构。在唐朝,书院逐渐兴起,到宋朝渐趋完善,而到元朝、明朝逐步兴盛,直到清朝才最终被废止,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古代书院强调启发式教学和注重自学,一方面强调学生要踏实苦读,另一方面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书院作为当时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中国传统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2-3]在欧美国家,类似于书院制的育人模式被称为“住宿书院制”。这类书院制最早兴建于12世纪的法国巴黎,之后逐步发展到英国、美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如今,“住宿书院制”已成为欧美众多高校最主要的教育管理模式。这种书院制由于书院内师生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成长经历,且朝夕相处,同时书院也积极组织集体活动,促使彼此交流非常频繁。这对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成长成才产生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4]进入21世纪,一种新的书院制在国内部分高校诞生了。2005年与2006年,上海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先后实行了本科新生住宿书院制,着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养成教育。此后其他不少高校也纷纷效仿。这种新型学生管理模式,一方面借鉴了西方书院制下不同专业学生混合住宿的形式与相关活动组织的形式,同时积极融入西方书院制的博雅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学生;另一方面更注重传承古代书院“自主、自治、自由”等教育精神,将中国古代书院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做学问又重视做人的教育理念,与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依托学生住宿社区着力推进全人教育。[5]简而言之,目前国内高校试行的书院制是在继承古代书院教育精神、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住宿书院制制度建立的一种基于全人教育理念,通过实施和谐互动的导学机制,充分发挥第一、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学生管理新模式。

二、绍兴文理学院对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索实践

(一)绍兴文理学院推行书院制的优势和条件

绍兴文理学院地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绍兴,是绍兴唯一一所公办地方本科院校;自2012年春季开学逐步实行书院制管理模式,至今已有4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认可和省内外各高校的关注。该院推行书院制改革实践主要基于其所拥有的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

1.体制机制顺畅

2003年,绍兴文理学院在思考和总结了后勤企业管理公寓引发的诸多弊端后,果断将学生公寓管理职能划归学工部,并成立副处级建制的学生公寓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公寓区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实行以学工部归口管理,二级学院主体参与,保卫、总务等职能部门互相配合的寝室管理模式,并对住宿费收入实行封闭运行,切实在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形成了多方联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顺畅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

2.基础管理扎实

学校先后制订了《学生公寓管理办法》、《学生公寓管理细则》、《学生公寓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寝室内务卫生管理规定》、《公寓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等较为健全、完善、可持续的学生公寓管理制度体系,涉及教育、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并将学生寝室日常管理工作纳入对二级学院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学生在寝室内的表现作为学生入党、评优的条件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制”,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3.文化积淀深厚

绍兴涌现了许多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人,这是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一直在深深地影响着越地一代代学子。学校办学深受老校长鲁迅先生提出的“开拓越学,俾其曼衍,至于无疆”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一代代教育者的星火传承中,又绵延形成了“修德求真”的办学精神。学校结合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浙江省首创了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并将所有书院都以绍兴先贤的名、字或别号命名。

(二)书院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

2012年春季开学,学校先以阳明书院、东山书院、羲之书院为试点开展书院制改革建设,之后逐步推广,至今已在全校成立了11个书院,全面实行书院制管理。2015年初,学校党委出台了《关于深化书院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书院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等顶层设计做出了明晰的框定。

1.明确工作定位与建设目标

绍兴文理学院将各大书院作为和二级学院平行的学生管理工作基本责任单位,把各大书院的基本工作任务确定为丰富和拓展学生第二、三课堂,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协同全校育人机制”作为改革的共识,以促进师生交往、优化成长环境、拓展学习空间、强化学业指导、加强服务保障为核心任务,目标定位于建成符合文理实际、突出文理特点的书院制,全面构建运行机制顺畅、服务体系健全、生活德育强化、学业指导多元、师生互动密切、成长环境舒适的书院育人机制,从而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2.建立“学工主导、双院协同和队伍集中”的运行机制

学校继续坚持学工部直接负责公寓管理的体制优势,专门成立了与学工部合署的书院管理办公室,全面统筹协调书院各项工作,着力开发建设书院区综合服务项目。书院制改革坚持“学科融合、学院不虚、书院更实”的原则,厘清学院和书院的责任清单,实行学院与书院并存、协同推进学生培养的模式。学校逐步加强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增加书院辅导员配置,最终将使全部辅导员进驻书院,促使辅导员真正融入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此外,在学生工作书记、学生科长、班主任“三位一体”的学院学生工作体系,和以辅导员为主体的书院学生工作体系的融合与协同上下功夫,通过双院协同和目标融合,逐步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块块相连、整体联动”的工作模式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

3.完善书院内部机构设置与配套设施

绍兴文理学院各书院的学生总量约1500人,初步实现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互补和交融。同一学院、专业的学生原则上入住同一书院。书院设院务委员会,由书院院长、副院长、院务主任等组成。学校选聘那些关心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学生工作的教授或干部担任书院院长,由他们负责设计并确定本书院的发展规划与特色,吸引各类育人资源参与书院育人工作,并积极指导各项活动;副院长由入住学生所在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工作书记兼任,致力于落实双院协同和目标融合;院务主任则在院长领导下,执行院务委员会决议,主持书院日常工作。各书院功能用房按“六室两房”配备,其中“六室”为辅导员工作室、学业指导室、心理辅导室、党团活动室、自修室、图书室(书屋);“两房”为病号房、亲友房。每一书院区配置书院讲堂、学生事务与就业服务中心、艺术工作坊(音乐琴房、绘画室)、健身房等学习服务场所。

4.突出书院“育人”、“服务”、“维权”三大功能

绍兴文理学院结合本校实际,着力实现书院三大功能。一是更加突出“育人”功能,实现育人平台由第一课堂向第二、第三课堂的延伸。学校将书院打造成综合性的学生社区,注重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和基础道德教育,为学生发展个性、践行德育要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发展平台。二是更加突出“服务”功能,实现服务工作由“方便管理者”向“方便学生”转变。未来学校推进辅导员全部进驻书院,由书院直接负责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资困助学等各项学生工作。同时推进事务集约,在各书院区设立“一站式”的学生事务中心,让学生可以直接在书院办理与各职能部门相关的事务。三是更加突出“维权”功能,在运行机制上充分保障学生自主选择成长途径的权利。各书院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发挥书院为学生“代言”、为学生“维权”的功能,可以就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与学院和各个职能部门沟通,并协调争取各类资源服务学生发展。

三、对绍兴文理学院进一步完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

绍兴文理学院书院制改革已从“试点试水”转向“全面深化”,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尚存在通识教育如何开展、“双院”如何协同、书院特色如何凸显等诸多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该校书院制建设。

1.加强与教学管理部门联动,加大书院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绍兴文理学院书院制改革强调地方文化熏陶和立德树人,其终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诚然离不开书院通识教育的实施。学校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协同教务部门,建立与课堂专业教育相配套的通识教育目标体系,加大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发,创新通识教育形式,研究制订《书院通识课程管理办法》,加强课程的计划性和系统性。首先,科学设置教育内容。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外名著读写与思考、谈话艺术、逻辑推理等内容为课程模块,形成全方位的通识课程体系,每一课程模块教育强调连续性、完整性。其次,创新教育方式。通识教育不同于课堂教学,可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形式,如讲座、辩论、讨论、试讲等,以提升教育效果。第三,改变教育理念。切实遵循“生活即教育”、“德育生活化”的理念,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和书院学生社区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将通识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观。

2.厘清“双院协同

”责任清单,加强“学情通”信息平台建设书院制改革的关键是明晰书院和学院之间的不同工作责任,以保证分工合作的效率与协同育人的效益。换句话说,就是学院的主要育人责任在于第一课堂,包括课堂教学、考试测试、实验实训、实习见习、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和专业思想教育等;书院则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课外及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和生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资困助学、安全稳定等工作。笔者认为,学院应以“学科为本”,书院应以“学生为本”,实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同步推进的双轨制。同时,建立“学情通”学生管理信息平台,将学生专业学习、通识教育、课外活动、公寓内务、获奖评优等纳入“学情通”学生管理系统,通过平台建设,加强学院和书院信息共享与互动,增强教书育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完善书院育人体系

强化正面引领,邀请校内创先争优闪光言行之星、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与书院学生一起开展座谈、文娱等活动,通过言传身教在思想上给予书院学生正确的引领和积极向上的影响。推行书院“导师制”,根据书院学生的学科和专业特点,书院导师在专业学业、学科竞赛、考研考级等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书院辅导员则通过进驻学生书院,缩短与学生的空间距离;通过积极与学生互动,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进而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通过举行师生互动球类比赛、互动运动会等体育活动,将师生置于宽松愉悦的交流环境,密切师生联系,尝试建立“教师家长朋友”式的新型书院师生关系。改版建立并不断完善“可思可学、有趣有用”的集“教育、引导、趣味、服务”于一体的书院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同时创建书院QQ群和书院微博微信平台,通过积极建设网络交流平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丰富书院育人方式,提高书院育人效果。在书院网站开设“书院信箱”、“师生交流专区”等板块,加强教师、学生间的交流,保证互动的即时性、学习的及时性,使之成为书院师生分享、沟通、交流、学习的电子平台。

4.培育书院特色文化,增强学生归属感

在书院制模式下,传统学院和班级概念将被进一步弱化,而各大书院要别具一格、各有千秋,重视培育并逐步形成自身文化品牌和特色,得到本书院学生的普遍认同,增强书院学生的归属感。首先,要对书院文化内涵进行顶层设计,确定本书院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确定书院院训、形象标识、书院简介等。其次,要跟进软环境建设,在书院环境、社区楼道、寝室美化等各个环节,开展各具特色的书院文化建设活动,营造温馨舒适富有人文气息的学习生活环境,充分发挥书院的文化熏陶和隐性德育功能,构筑书院学生的“精神家园”。此外,以书院为单位开展修身养德、文明有礼、清洁卫生、艰苦朴素等系列教育活动,并结合书院学生的学科特点和书院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展“一院一品”,即一个书院至少拥有一个品牌的活动,建立各书院的文化特色,宣扬各书院的文化理念,扩大各书院的文化影响,从而加强学生在学科竞赛、职业规划、团队合作、心理成长、体能储备等方面的素质拓展,促进书院学生的个性化培养。[6-8]

5.优化学生组织体系,促进书院学生自治

“学生自治、服务自主”是现代书院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在学院制下,学生组织主要由校、院两级学生组织组成,即学校层面的校学生会、团委、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二级学院层面的院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在书院制模式下,由于学院和书院职能的转变,学生自治组织成为发挥书院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因此应逐步取消或简化学院学生组织,建立书院学生会、书院党员之家、书院团工委、书院社团会等学生自治组织,强化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通过学生自治,提升学生修身伦理素养,严肃学风学纪,维护自身权益,积累社会经验,促进个人成长。同时,加强对书院学生自治组织的指导和引领,明确职责,适度管理。此外,还可通过让学生参与书院内部设计与管理等方式,树立书院学生“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对书院建设的参与度。[9-10]

作者:叶芳芳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数理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洁.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4.

[2]王涵.中国历代书院学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成宗达.“书院制”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以淮海工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14.

[4]黄厚明.书院制与住宿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08-113.

[5]杜丽娟.我国高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原因与现状〔J〕.教育与职业,2010(17):32-34.

[6]梁标,邓言平.新形势下构建学习型书院育人的路径选择———基于大学生生活书院制改革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2012(8):111-112.

[7]张治湘,冯林.我国高校书院制与美国高校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3(1):39-42.

[8]郭俊.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8):76-83.

[9]孙国锋,许成安,樊士德.基于比较视角的现代书院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1):105-112.

[10]崔海浪,李昆峰.我国高校“书院制”探索概述与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5,14(11):81-87.

第五篇: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转变探究

【摘要】

在当前高校的层次及范围得到普及和拓展的趋势下,高校学生的管理观念体系的重构提上了日程,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准,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管理思路,并以人本取向为立足点,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用发展、服务、法治的观念构建学生管理观念体系,在完全学分制推广的背景下,促进学生管理观念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

高校;管理观念;人本取向;完全学分制

观念是在高校大学生中具有先导性作用的意识,它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教育逐渐回归人本的趋势下,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体系需要进行全新的构建,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全面推广高校完全学分制的背景下,创新人本取向学生管理观念,深化教学管理模式。

一、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内涵阐述

(一)人本与自我内涵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趋势下,高校的民主和文化意识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在学生之中,强调自主管理、平等参与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现代化的氛围之中,高校的学生管理观念也要进行深刻的转变,要融入人本理念和意识,推行人文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自我意识为倡导,进行学生管理层次的有效提升和水平的提高,要转变原有的强制性管理方式,替之以人本与自我的学生管理观念,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管理实效。

(二)法治与服务内涵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体现法治的观念,要运用法律的意识和手段,保护大学生的正当权益,更好地利用学生管理活动,实现为大学生服务的目标,在学生管理观念转变之下,要将高校与学生的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体现出学生作为“顾客”和“消费者”的地位,高校作为“商家”要提供完善而齐备的服务,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全面身心素质发展。要注重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生成一种法律关系,在这种法律关系的框架之下,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是义务主体,两者要遵循合法的制度和措施,实现双方法律地位的权利及义务。

(三)科学与创新内涵

由于当前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的学生管理观念要注重科学的方法,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引导大学生对问题进行正确的辨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还要注入创新意识,要在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自主、创新的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意见,积极探索新知识、新领域,生成良好的高校学生管理氛围和空间环境。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反思

中国历年来的高校学生管理侧重于学校安全稳定的维护宗旨,并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服务,对于学生的管理倾向于约束性和限制性制度的框定,存在“官本位”的气息与氛围,这些班级制度、院系制度等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忽视了学生的法律主体地位,在强制的管理之下缺乏人性化和情感引导,严重阻碍了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观念不足,经验欠缺

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学生管理活动中,才能获得心灵的沟通以及行为的规范化。因而,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而在调查显示下,高校学生的参与管理意识普遍不强,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自主管理积极性。同时,由于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不足,表现在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上也较为欠缺,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运作。

(二)大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层次较为单一

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层次主要涉及宿舍管理、图书馆管理及教师评估方面,而对于学校高端的决策管理层面却基本没有涉及,学生表面上参与了学校管理,然而,却有较大的局限性和形式化,这使得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例如,在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估之后,学校并没有以此作为奖惩教师的依据,也没有依此来提高教学方法和水平。

(三)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制度缺失

在高校的大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切实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这使得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障,达不到应有的管理效果。在现行的自上而下的高校管理模式下,学生参与管理的程度受限,既缺乏操作性强的激励机制,又缺乏明确的约束机制,这使得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无法保证学生管理的有效、良性运作。

(四)高校学生管理的观念转变不到位,学生管理缺乏正确的引导

由于我国当前的高校管理体制是依照行政管理体制模式构建的,因而决定了管理者的行政化思维,造成学生管理自主管理权的缺失,不利于学生合理权益的实现,高校管理者还没有转变意识,仍旧用控制和命令的方式管理学生,缺乏对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因而,需要加大高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学生参与更多的学校管理,增强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沟通,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拓展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完全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念转变路径

在高等教育的脚步不断加快的情势下,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应运而生,其中与选课制相融合的完全学分制,获得了优势化的推广效应,它对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传统的日常学生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完全学分教学模式。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稳定系统,在“班、系、院”的三级管理体系之下进行学生管理活动,而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班级管理功能被淡化,日常的学生管理模式也显现出不适应的现象,对于流动性频繁的学习群体,学生管理模式需要进行服务创新的全新创建。(2)学生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增加。由于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如果缺乏长期的指导则无法获得预期的收获,而且在分散化的学习状态下,学生的日常心理活动也无法把握,大大增加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3)教育理念亟待更新。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获得了自主的课程选择权,然后由于学生尚缺乏足够的心智,因而,还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以人本意识和服务意识为指导,对学生管理进行人文观念之下的教育,如:选课咨询、心理咨询、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指导等。针对当前教学模式,要构建人本的学生管理观念体系,其具体路径为:

(一)创建高校“社区式”的学生管理体系

首先,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的日常行为呈现分散状态,而学生日常生活起居的公寓机构则较为固定,因而,可以创建“社区式”的学生管理服务体系,以整体学生的生活区域为核心,分公寓、分宿舍进行管理与服务,采用与社会的社区模式相似的服务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法律援助。其次,学生管理领导者、辅导教师要进行分工配合,以规章制度为着眼点,进行职责的权限划分和有效的监管,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辅导,思想政治辅导员为学生解决人生规划、思想等方面的问题。再次,还要强化“社区式”的党团组织建设。在以公寓、宿舍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机构下,要建立基层党支部、团支部及学生会组织,创建社区式、服务型的党团核心组织,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服务。

(二)转变学生管理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高校正在引入和推广完全学分制,在这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下,要转变学生管理观念,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引导,要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形成“管理者、教师、辅导员”三方联动体,将学生的学习、思想管理工作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鼓励学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进行全面、持续、协调的发展,在人本管理理念的思路之下,促进学生管理的动态、灵活多变的有效工作。

(三)突显学生管理的服务观念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体现出服务观念,取消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用管理者优质的服务,推动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要特别指出的是,教育者为大学生提供的服务,不是用规章制度进行限制和禁锢,而是要为学生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充分的自由环境中获得成长。

(四)彰显学生管理的对话意识和观念,推动学生管理观念的转变

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转变要以尊重现实的人为前提,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真正做到“管理育人”,在师生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发挥出学生自由的天性,在学生管理活动中进行师生之间灵魂的沟通与精神的碰撞,彻底转变原有的师生由上至下的不平等对话方式,建立了生本位理念,由教师对学生的训斥转为对话,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思想和需求的沟通与理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实现“自我实现”的共同目标。

(五)高校学生管理要体现法治与民主的实现与转变

在高校学生管理体系构建下,要以民主和法治为基础,在科学与创新的学生管理观念中,要对不断涌现的大学生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回答,显然,这离不开民主与法治,高校的学生管理只有显现出其参与性、公开性、开放性特色,才能使学生明晰自身的权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管理也才能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通过规章制度为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从而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推动学生管理的法治化与合理性。同时,还可以建立学生投票制度和网络沟通制度,使学生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用民主的方式拓宽学生管理渠道,并引入网络沟通机制,开通“校长在线”,让学生通过网络参与学校管理,利用网络的快速和便捷特点,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拓宽民主与法治管理渠道。当然,这种基于民主和法治的学生管理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要将民主与法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尊重学生不同形式的个性化的实际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六)高校学生管理要设立科学实用的综合测评体系

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班级功能淡化,学生管理要对大学生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需要完善的测评体系,要以知识性学习为基础,注重对学生的德育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社区表现考核等,并进行量化考核,置入学生的综合测评结果之中,通过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日常规范性行为。

四、结语

伴随着完全学分制在我国高校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以科学、人本、创新的学生管理观念正在得以转变,与之密切相联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也在加强和健全,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导下,高校的学生管理以科学、民主、法治、人本为核心,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通过民主、平等的对话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并在学生管理观念和制度不断完善的前提下趋向于完备,在这种科学、创新、发展的学生管理模式下,提高了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实现了更深层次的观念改革。

作者:郭俊博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訾克明,李贵三,芦新春,桂艳,席平原:完全学分制下《机械设计基础》教材改革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

[2]王蕊,张进: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研究[J].知识经济.2015(11).

[3]刘惠彬:完全学分制下的全程导师与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4(04).

[4]徐娴:论高校完全学分制的历史必然性[J].大学教育.2013(16).

第六篇:高校学生管理困境研究

摘要:

现如今,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本应该是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然而现在却涌现出一些“药家鑫事件”,“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等等。种种迹象都指向了一个结论———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与缺失。这个结果不仅与大学生自身的修养有关,还与高校中教育工作者的管理工作有很大关系。本文试从导致大学生管理困境的原因和大学生管理困境的解决方式论述。

关键词:

高校管理;大学生;管理困境;道德素质低下

大学是一个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最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想要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十分容易,因此,在高校教育者的工作中,他们的管理工作也是尤为重要的,良好的管理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形成中督促,引导作用。但是,往往达不到管理者想要的理想状态,甚至导致相反的结果,从而形成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那么,导致大学生管理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呢?并且,如何解决这种大学生管理困境呢?

一、大学生管理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一)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思想活跃期,此时较为坚持自我思想,对于他人的建议很少会采纳,因此逆反心理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时候,大学生对于教育工作者的劝说,教导型谈话很容易产生厌烦的逆反心理。大学生对于教育工作者的不理解,觉得辅导员对他们管的太严了,过于限制他们的业余生活,自我认为大学生活了,没必要管的那么严格,应该让他们放开自我,张扬个性。这就导致学生从心底里避让辅导员的对他们的教育。

(二)教育工作者对他们工作的不上心或力不从心。网络时代的发展,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改变,学生心理特点的不同,往往会使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思想不接轨;由于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所共有的信息和思想太少,使其双方的谈话空间缩小;过去以往的交谈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太过陈旧的交流方式也会事大学生厌烦。

(三)大学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已不再是“一片净土”,它更像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环境,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充斥于中,这使大学生每天所接触的人与事都各有不同,导致大学生在性格和思想素质方面趋向多元化的发展。一些负面的心理思想在接触中逐渐将学生心里本来的纯洁的心灵吞噬,太多的学生现在呈现一种现实主义,拜金主义,曾有女孩说过“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不愿再自行车上笑”,完全是一种现实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充分体现。

二、如何解决大学生教育管理困境的现况?

(一)适当调整大学生思想中逆反心理。加强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大学生的思想向正确方向引导,培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感情;加强正面教育的宣传,大力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改善逆反心理充斥大学生中的现象。

(二)辅导员们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获得更多的当代信息,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空间,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缩小与学生的代沟。辅导员们要做好随时学习的准备,先提高自身素养,再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多多探索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争取将各个措施落实到实践行动中。辅导员不应强制性的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大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学会听取学生的建议。交谈时,应随意些,尽量不要过于严肃,制造出紧张的气氛,应该谈话时创造轻松,自然地氛围,从而,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学生自身的素质培养。大学生应时刻明确自己身为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尊师重道,悉心听取辅导员老师对自己的教导,积极配合辅导员老师的教育管理工作,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践行于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四)改善学生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积极,友善的校园环境。大学环境中的不良风气盛行这是导致大学生思想素质低下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改善大学环境中的不良风气的措施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改善这种环境呢?首先,严厉打击大学中的不良风气,对这些具有不良风气的代表进行处罚,有措施就会有一定改善,在2008年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在大学毕业生中开展廉洁教育座谈会,来增强大学生抵制不良风气的能力。正因如此,大学里更应该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增强抵制不良风气;接下来,增强学生的学风教育建设,树立一个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培养意义重大,学习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不仅是获得知识,更是一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和基本素质的综合体现;最后,建立正能量的奖励制度,加大对好人好事的奖励力度,加强对正能量的宣传程度。学生的自身思想问题,辅导员的教育问题与学校这个大环境的影响问题,这些均是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困境的重要因素,所以要解决这种管理困境问题,必须要解决这三个重要因素,使他们协调发展。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达到改善现如今高校学生管理困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来逐渐消除由于大学生管理不善所导致的思想道德素养缺失的现象。

作者:李浩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临床医学系

【参考文献】

[1]李勃.探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出路[J].《高等教育与管理》,2007,06.

[2]顾红,陈桂香.论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困境及人文转向[J].《教育管理》,2013,02.

[3]王宪辉.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探索[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6,01.

[4]吴昌霞.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实践困境和有效突破[J].《媒体观察》,2016,03.

[5]董泽芳,李东航,谭颖芳.全球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和出路[J].《教育体制与结构》,2013,10.

[6]庞丽娟,范明丽.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J].《决策参考》,2012,04.

[7]杨润勇.新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调整问题研究[J].《教育经济与管理》,2011,03.

第七篇:高校学生管理思政教育探究

【摘要】

针对思政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技术发展凸显传统高校管理中的弊端等。结合这些内容,分别阐述了高校思政工作在管理中的作用和几点措施,内容有,合理加强思政教育的力度,落实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开展丰富的课外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等。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思政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影响因素

高校学生虽已是成年,但是在心理上还尚未成熟。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乐意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但大部分高校还沿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导致高校管理过程中所用的规章制度难以满足新形式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就是管理思路过于僵硬缺乏灵活性。此外,当今我国市场经济仍然处于不够成熟的阶段,无论是社会制度、法制制度或者建设制度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对发达地区的高校管理方式完全套用,和我国高校实际情况不相适应[1]。将宏观经济的格局变化作为基础,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

(二)新技术发展凸显传统高校管理中的弊端

近几年,计算机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这为新信息的获取带来了更多的途径,也为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阶段,怎样可以让学生对大量信息做出准确判别,是学生管理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二、高校思政工作在管理中的作用和应用措施

(一)合理加强思政教育的力度

针对该高校而言,若想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方面,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并且和当下管理观念相结合。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育完成,还需要在生活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将思想教育的内涵和核心充分落实,帮助学生将良好的思想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并且和对学生的管理进行更深一步的融合。第二方面,针对教学方式进行科学创新,并使教学活动足够丰富。针对高校学生而言,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同样需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因此高校相关管理者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模式。

(二)落实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要想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就需要将其和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进行紧密结合。高校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心理还尚未成熟,加上繁杂社会和升学压力等的影响,会导致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出现一些心理上的疾病。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落实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为其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心理阴影。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

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教育和管理的途径较多。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如果能够在集体实践活动中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可以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因此,各个高校在这一方面,应当充分的丰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课外活动当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人数到自己是社会的主体。

(四)树立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立校之本

高校管理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本着正确的教育观念,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高校管理者要针对本校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彻底颠覆,让学生的身心均得到解放。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新型校园环境。

(五)关注每位学生成长,将每一位学生纳入高校重点管理范围

在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和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对学生进行及时引导,满足学生内心的而诉求。充分关注学生,发现学生内心的苦恼,并帮助学生排解苦恼,从而提升对学生的关怀力度。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尽量让贫困生以及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有一个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这些学生感受到集体对其的关怀和呵护。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其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此外,重点发挥学校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自始至终净化学校的校园风气,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需要教师长期在实践中进行引导。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充分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思政水平。

作者:麦金梅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冬霞.基于思政教育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68~71.

[2]张曼丽.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管教统一原则及实践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4):15~16.

第八篇:人性假设高校学生管理

摘要:

高校学生管理是教育科学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应用学科,高校学生管理要遵循管理科学的一般规律,把管理学的人性假设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中,恰当正确使用“人性假设”理论,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管理,引导学生参与到管理中,以期为学生营造一个更适合自我实现的科学的高校管理。

关键词:

人性假设理论;高校;学生管理

在科技、经济与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际政治、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各种文化相互激荡。21世纪发展与建设中需要高级人才,我们要改进和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把管理科学的人性假设理论运用到学生管理中,从该理论中探索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人性假设理论及基本内涵

管理心理学中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主要有如下四种:“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经济人”假设又称X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大多数人都是缺乏理智的,不能克制自己,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能迫使他为组织目标去工作,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它的核心是理性的经济人、实利人。因此要实现对他们的管理需以利诱之、以罚惩之的管理;强调的是外部的控制、监督。“社会人”假设认为:人是社会人,人们的社会性需要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职工的士气、群体心理对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有重要影响。驱使人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是社会、心理需要,而不是经济需要,人们追求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不能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主张管理人员不能将注意力仅仅的局限在任务的完成上,而是应当对完成任务的人以关注和关心。“自我实现人”假设又称Y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他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唯此,人才会感到满足。因此,在管理方式上应注意尽可能地充分发挥下属的能力,给他们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和平台。“复杂人”假设的主要观点是: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的,而且人的需要是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个人的需要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人在同一时期内会有各种需要和动机,他们会相互作用并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复杂的动机模式。个体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工作部门中,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二、人性假设理论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启示

“经济人”假设视角下,学生是懒惰的,难以自律的,逃避工作与学习的,需要加以监督与鼓励,必要的时候还要有一定的惩罚。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符合我国高校学生的基本情况的。高考是我国学生必须经历的一次人生大考,高考之前的学习阶段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都以学习为主要目的。我国大部分的高中都是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的,从作息时间到课程安排都是很饱满充实的,学生服从管理并付出努力去学习,几乎没有自我安排的时间,这样的环境下,没有自制力的学生也会迫于课堂和生活管理,而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但是大学的生活给了学生与高中相比相当多的时间来自由支配,很多本来自制力薄弱依靠学校管理的学生突然间茫然没有方向,难以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生活。而且鉴于刚迈入大学的学生几乎都是刚成年,很多被家庭呵护的几乎还是个孩子,这种学生几乎占了大多数,所以我们要明确,高校的管理,一定是引导与督促的。“社会人”假设视角下就显得温情一点,人性化一点,认为学生看重和周围同学的友好相处,满足社会和归属的需要。基于这种视角,管理者要更注重心的交流,不能只注重于学业的完成。关心,体贴,尊重和爱护学生,不仅要建立同班级同专业之间的团结融洽的人际关系,也要建立管理层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后者的关系定义是管理层引导学生进步,学生有困难时又给予关心与帮助,同时也要放出一部分的管理权力给学生自己,一方面是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权,培养学生的领导管理能力与组织力,另一方面,当学生自己付出对管理的努力后,更能明白学校管理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换位思考与互相理解更能促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适宜的环境,以激发组织成员的潜能,并主张下放管理权限,建立较为完善的决策和参与制度,使组织成员显示出自己的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而实现组织目标。基于这个假设,我们可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是一个完整的有一定能力的成年人,灌输学生成为更独立更成熟更优秀的自己的思想,督促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实现。这就要求管理者摆正一个态度,要最大限度的允许年轻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积极性,关怀和尊重每个人和承认他们每个人的成就,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他们可以完成自我实现。“复杂人”假设认为没有万能的不变的管理模式,管理要根据不同的组织成员、不同的工作任务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技也日益更新,生存在这个时代的一批批学生,思维行为也跟过去是不同的。管理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要研究这样的时代下这批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思想,情绪,行为,意识等等。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难以预料,我们唯一做到的就是当社会状况有变化,我们的教育与管理也要随之改革。经济科技进步迅速,教育是最根本最基础的行业,教育管理更不能落下。

三、相关建议

(一)建设“学生自我服务型”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管理中来

当今大学的管理已经有很大一部分是放权给学生来做的,以河南大学为例,运动会,迎新晚会,志愿者活动等,已经基本都是学生自己来组织。处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我深深体会到大学的班集体很缺少集体感。如果多组织班会和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互动活动,一方面可以加强内部班集体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扩展学生自己的人际交流圈,另一方面一些愿意为班级付出为同学们服务,愿意以这种服务与付出来自我实现的学生干部们,也可以得到很好地锻炼。对于学校方面来说,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不禁使校园生活显得丰富多彩,也有助于学校发现一些有管理特殊才能的学生干部。这些优秀的学生不仅可以代表学校去参加各项活动,也有可能毕业后被学校吸纳为高校管理层人才,也是在为社会提前培养优秀人才。

(二)建设“老师融入学生型”管理,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大家都知道闻名于世的“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非孔子自己所做,能做出这本书,是因为当时的传道授道是朝夕相处,为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都是榜样。我们并不能完全照搬古代的教育模式,但是增进师生关系确实并不能少。从宏观方面来说,学校层面完全可以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趣味运动会,就是学生群体与老师群体的比拼,团体的比赛会增加大学生活的趣味性,更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密联系。走进课堂我们是师生,参与运动会我们是伙伴是队友。当然,运动会这种大型活动耗时耗力,并且有可能时间有限效果有限。我们也可以从小的方面着手,细节见真情。在新学期伊始,学校可以倡导老师与学生开展课前交流,可以按照班级人数与课时长短来分人数与老师进行单独情感交流,每堂课前老师提前进入教室二十到三十分钟,与已经约好的三到五个学生进行轻松愉快的课前交流。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课程的学术讨论、或是最近的心理状态等。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与老师交流的机会,老师也有了认识每个学生的机会。这样的交流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改变教学方法,学生也可以更了解老师并进一步理解老师,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小措施大改变也是有可能的。

(三)建设“领导贴近学生型”管理,营造温馨的大学校园

大学中的高层领导者,多数行政作为比较多,与学生的亲密联系较少。大部分学生也只有在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上能远远的见到校长党委书记这些高层领导人一面。更有很多学业倦怠的学生甚至不清楚自己所属院系的院长等管理人。“复杂人”假设启示我们管理要深入学生中去,只有真正与学生贴近,才能知道学生所需学生所想。研究生入学初始,有幸感受到院领导深入到宿舍去慰问学生,虽然时间很短,交流很少,作为新生入学,依然有种见到偶像的兴奋感,身在异乡心中也有很多温暖涌上心头。深入学生宿舍慰问,真正感受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也可以在细节处观察到哪部分同学家境贫寒,日后的经济帮助也更有针对性。所以很希望学校能多有一些领导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比如设立一个公共邮筒,大家可以手写给校长或院长写信,可以是对学校管理提建议,也可以是简单的师生交流。班级组织活动时也可以以集体的名义,申请学校高层领导参加。管理中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高层领导的思想教育课程,学生与领导也可以在课堂上多有交流。

作者:梁琼雯 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洁红.“人性假设”理论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鸡西大学学报,2007,08.

[2]赵本全.人性假设理论基础上的高等学校管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01.

[3]刘朝霞.人性假设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

[4]黄丽丽.西方管理学人性假设理论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03.

[5]董芬.以人性假设理论为基点谈高校学生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09,09.

第九篇:教育生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研究

摘要: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部分。当前,高校学生具有他们自身的特点,他们对于社会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因此,创新学生管理方式方法势在必行。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的特点,立足于教育生态学的视野,探索高校学生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快速革新,高校学生成长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思想和行为也发生巨大改变,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性格和特点。这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因此,要做好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迫切需要把握当前高校学生的特点,探索一条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管理对象特征的教育新途径。

一、当前高校学生特点

1.个性张扬,性格叛逆。与“80后”学生相比,当前高校学生在个性上更加张扬,他们很少循规蹈矩,也不因循守旧,他们在思想、行为、态度标榜自我。他们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在言行举止方面彰显个人特色;他们推崇自我、表达自我、展示自我。他们有着强烈的自信心,对待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也促成了他们叛逆的一面,他们自尊心极强,蔑视权威,他们一方面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另一方面却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

2.网络为伴,不善交际。当前,网络已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伙伴,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交际都要运用到网络。高校学生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得各种信息,但部分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差,又远离家长的监督和约束,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缺乏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与交流,致使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下降。事实表明,当前高校学生对于网络普遍存在依赖的现象,学生花在电脑、手机等的时间日益增多,随处可见“低头族”、“拇指族”,忽略了与周围人的交往。

3.取向功利,崇尚自由。由于受到各类社会思潮的影响,当前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倾向,个人价值取向趋于实际和功利。部分学生把能否获取利益作为衡量“做还是不做”的标准,他们担任班干部、入学生会甚至是入党,都是为将来好找工作增加砝码;有的学生不愿意服务他人,奉献意识不强,但一到评优评先时则百般介意,等等。可见,当前高校学生再也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在社会的飞速发展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在做事情时变得现实和功利。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滞后。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源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对当时的学生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于教育的要求和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必须加以改变。当前有些高校仍然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为促进学校的发展服务,这种做法在一些高校盛行,他们沿用传统的行政化教育管理方式,学生的个体需求未得到满足,导致的后果则是不但学生的个性无法得到彰显,个人素质得不到提高,而且管理效果低下。

2.管理目标单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部分,其最终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但从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某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将学生视作流水线上的产品,并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去遵守,变相地引导学生朝着统一的道路去走。这种模式化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学生的个性和特性,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独立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要培养出社会说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是量体裁衣式的差异。

3.管理者角色模糊。当前,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以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但实际情况是,辅导员是“侦查员”、“保姆”、“灭火队员”、“办事员”,很多辅导员陷入日常事务,未开展过任何形式的思政教育活动。在工作方式上,很多辅导员主要依靠规章制度等刚性手段制服学生,实际工作中依靠强硬的管理行为,这种管理方式必然与当代个性张扬的高校学生相冲突,导致被管理者满意度低下。

三、生态学原理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何谓生态学?即研究有机体或有机体群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2]。目前,生态学的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己经被广泛的借用到各个学科领域。“教育生态学”便是在这一理论发展的背景下,以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开拓出来的一门探究教育问题的新兴学科,其核心思想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及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及最终标准。将生态学原理引入高校学生管理,这对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1.互联性。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生态本身追求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性,系统间各要素以及要素与周围环境以一个网状的关系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3]。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教育主管部门等因子构成了校园生态系统,在校园生态系统内各因子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综合效应。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必须考虑各方面因素,来研究学生管理生态的现象、特点和规律。

2.平衡性。在自然生态中,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4]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自然生态中的平衡性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规律,不能让学生有逆反心理,从而达到教育管理的良好效果。因而,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达到高效的学生管理效果,学生管理生态系统中学生-管理者-学校制度等各因子之间要形成制约和平衡,保持系统的平衡性。

3.群聚性。在自然界,基于生物学特性,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具有群聚的特点。人作为生物的一种同样具有群聚性。按照教育生态结构观点,在高校中班级、老乡会、学生社团甚至小到寝室都是由学生群聚而组成的群体。根据生物群聚的特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要有针对性。需要指出的是,管理方法要与学生心理相契合,不同的学生群里其心理也不同。满足学生的心理预期,管理成效会事半功倍。

4.耐受性。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生物才能生存。[5]在高校生态系统中,学生居于系统的主体地位,他们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校园生态系统中的各生态因子相互影响与制约,但都有其忍受的范围,如果在忍受范围内则适应其发展,反之,则阻碍其发展。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制度的制定,还是各项措施的实行,都要注意对“度”的把握。

四、基于教育生态视野的学生管理方法

高校校园生态内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反馈、相互制约。因此,高校生态系统要达到良好状态必须是各因子均衡协调、配合融洽,其中包括师生关系和谐、联络渠道畅通以及尊重学生个性、整合校外力量等方面。

1.建立沟通机制,畅通联络渠道。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彼此影响和制约,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都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6]校园生态系统同样如此。因此,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重视各校园生态因子的作用,高校应加强学校生态环境各因子的联系,从教育生态的角度出发,建立多元化的开放体系和沟通机制,畅通联络渠道,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独特性价值的基础上,使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形成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

2.尊重个体差异,给予发展空间。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是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形式是多样性的,不同的生命形式可以看做是不同的“种群”。在高校校园生态系统中,不同兴趣爱好、教育背景、经济状况、地域背景的学生可以称之为不同“种群”的集合。不同的‘种群”个体之间既有其相似又带有其独有的特点。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打破过去教育中“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去发展自己,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在工作中懂得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处理。

3.吸纳外部资源,耦合多方力量。生态系统内各因子彼此相连,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也彼此相连。校园生态系统不能独立于社会生态系统之外,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社会生态系统是校园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校园生态系统要发展还要取得社会生态系统的支持。在现实情况中,学校生态系统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由社会和学生的家庭共同来构成,忽视了作用于学校生态的外部动力其学生管理效果必然不会明显。生态管理的开放性也必须使积极的外部力量有效参与学生管理,众多相互交错的力量整合,才能促进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因此,生态管理应该是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的完整构建。

4.以学生为中心,关爱学生成长。生态学中的耐受定律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当前,高校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这也要求高校改变过去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将学生居于主体地位。为建设和谐的高校生态系统,就必须要在压力超过耐受范围之前进行疏导和解决。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以及各项措施的落实,都要以服务学生和发展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管理工作者亟须在实践中落实对学生的关怀,提高学生在校园生态中的幸福感,借此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高效完成。

作者:嵇红亮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

[2][4][5]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3]魏巍.基于生态学视角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1).

[6]张永民.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资源科学,2012(04).

第十篇:高校学生管理学生权利研究

【摘要】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创新,实行“以学生权利为本”的方针已经成为现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自2010年以来,我国高校持续高度强调要以人性化、法制化来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本文通过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方式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具体指出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并提出完善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高校学生管理的对策,从而使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走向人性化道路。

【关键词】

以学生权利为本;高校学生;管理

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遭遇严峻的挑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程度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综合能力的强弱程度。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只有进一步提升自身“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水平以及不断追寻更加高效的学生管理措施,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高材生。

一、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含义

“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管理理念,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学生权利的保护存在遗漏,尤其是注重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忽视高校学生公民权的完整性。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需要全面体现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公民权这两种基本权利。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积极实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关键就在于践行“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育人理念,具体而言,就是要保障学生在高校中的主导性地位,要强化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视程度,要切实保障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端

(一)刻板的学生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模式过于刻板的问题,即制定过多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使学生处于被束缚的状态之中。以往在实施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学管人员通常是从条条框框的制度中去摸索,而不去思考该种管理模式的合理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刻板的管理模式使高校师生都失去了教育管理的原则性。在传统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被实施的过程中,部分管理者往往做事草率,不按照学校规定的基本处理程序来解决问题,导致无法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感受。与此同时,管理模式过于刻板极其容易阻碍学生个人潜力的正常发挥,引起学生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反感和抗议。

(二)忽视“育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原则

在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负面的现象,例如:存在极少数的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持消极态度,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个人的发展前景更是感到非常迷茫。还有一些高校大学生过分注重目前的生活质量,进而产生极度的攀比心理,从而渐渐放弃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这些问题中便可以看出,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中没有注重观察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情绪,没有将“育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致使学生无法深刻体会到“育人为本”的真正内涵。

(三)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足

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核心校区都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一些刚刚建立不久的新校区,由于创办时间所限,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较为深厚的学生管理文化,出现了个别高校学生管理文化积淀不够和管理氛围不浓郁,明显突显出新老校园在学生管理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差异。

三、完善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高校学生管理对策

(一)建立人性化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在高校中,由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采用了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往往使得集体中一些较为优秀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他们通常能够很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学生刚入校的学习阶段就进行适度地自我管理教育,那么,当学生真正融入大学学习阶段以后就可以完全适应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

(二)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俗语无论在哪一个行业中都需要,那么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同样适用。制定一系列适合高校学生自我发展的“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制度,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管理工作者应该根据大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和家庭背景的差异,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多阶段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按照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阶段等方式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制度一旦制定下来,从管理方式的具体实施到最后见效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详细地记录和分析,不断归纳、结语经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三)加强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高校文化建设

在高校学生管理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将“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工作理念潜移默化到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利用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特点,通过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大学生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实现“以学生权利为本位”文化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真正建立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学生管理制度。

作者:马艳 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吕剑红,何冬梅,方文明.学生权利本位:高校管理的新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5):87~88.

[2]蔡新职.从学生权利本位谈高校管理权力与学生权利的平衡[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