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初探(9篇)

高校学生管理初探(9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管理精细化研究

摘要:

目前,一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方法单一、内容死板等问题,急需改革。在众多领域得到认可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以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精细规范的管理方式,必然对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借鉴性。

关键词:

高职;学生管理;精细化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地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提升,承担着培养这一类人才重任的高校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与本科院校相比,高校更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而这一点与学生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很多高校在管理学生方面往往照搬本科模式,无法很好地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制定管理制度,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已刻不容缓。精细化管理模式讲究高效,切实可行,可以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建设提供新的改革思路。

一、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起源与优势

(一)起源

20世纪50年代,精细化管理模式最初发源于日本。当时的日本企业开始尝试将每个员工的工作细分并具体化,明确工作责任,每日检查清算,杜绝推诿搪塞,蒙混过关,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类问题,要求管理者尽职尽责,把各项工作做细做精。之后,精细化管理模式得到了欧美国家的青睐并逐渐发展完善,为全世界所采纳。

(二)优势

精细化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和成本的有效利用与管理,避免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粗放型建设带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浪费现象。精细化,就要去粗取精,细致入微,由表及里,遵循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从起初的家电、汽车等大规模制造业,到后来的许多其他领域,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生产与管理流程优化的做法已得到了广泛认可。中国细节管理第一人汪中求认为:“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二、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对教学这一方面比较关注,而对学生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缺乏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深入探讨与研究,对学生管理工作规律的总结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将学生管理工作简单地归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为抽象的理论教育,笼而统之,缺乏与学生深层次的交流沟通。管理方法非常单一枯燥,一般为上传下达或放任自流,片面求稳,毫无特色创新,很难得到学生共鸣,管理效果更是无从考量,马虎敷衍或死板务虚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不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的管理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为出现恶性事故埋下了隐患,亟待改革。

三、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的可行性

近年来,一些高校为了应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开始着手尝试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引入学生管理工作之中,不失为一项有益的尝试。虽然企业管理追求的是效益,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为的是育人,两者不尽相同,但是管理过程中都需要适合的思想与理念作为指导。代表现代管理先进文化与手段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如果能被合理地借鉴运用,对于破除高校学生工作中原有的陈腐机制,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健康成才是十分有利的。高校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包含许多琐碎繁杂的细节。强调细节化、具体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可以通过抓好每一个环节,全面规范地推进整个学生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保证工作健康顺利进行。

四、高校学生工作引入精细化管理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载体,面对全体学生,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个工作真可谓千头万绪。一旦有所忽略疏漏,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造成无以挽回的恶果。细节决定成败,只有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全心全意对待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才能保证学生得到最佳培养,更好成才,以细节的完美保障人才培养成功。

(二)有利于转变落后教育理念

以往的教育大都片面强调学校为社会服务这一职能,忽视学生的发展,受人以鱼而非渔,常以分数论英雄,一卷定终身,偏重于精英的培养,没有将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在培养全体学生的发展与自我学习能力方面有很大缺陷。因此,要改变这些弊端,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从变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着手。只有实行精细化管理,才能适应时展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在实践中进一步促进教育理念变革。

(三)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

像牛津、耶鲁之类的世界著名学府都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独树一帜。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在个人素质养成,学校在教学、科研、人事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精细化管理制度,以其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的本质,注重细节,强调成效的意识,鼓励创新,以人为本的特性,与其他校园文化一样发挥着影响人、改变人、塑造人的作用。高校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关注细节、尊重人性的工作作风,以人本主义精神关怀培养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有益影响,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步上新的台阶。

五、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的具体做法

(一)解放思想,改革管理制度

高校的管理层应该解放思想,跳出原有的思维限制,摒弃以管理任务分工为主的管理模式,丢弃过时的约束学生发展的条条框框,以学生需要为根本,实行项目化运作,勇于探索并建立适合学生的新型管理制度,以适应不断变更的教育现状。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被指令,被检查,被教育,缺乏主动性。实行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后,可以尝试建立学生自管中心,吸引学生参与管理,改变原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对立的局面,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相互监督,相互帮助,交流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推进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者对从事的业务非常精通,管理者摘要:目前,一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方法单一、内容死板等问题,急需改革。在众多领域得到认可的精细化管理模的专业水平越高,精细化程度也就越高。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精细化管理的成效。高校的辅导员经常与学生接触,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参与和执行力量,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对学生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影响。长期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健康成才的需求。高校的管理层可对此予以资源等方面适当的补助,给予人文关怀,定期开展多样、灵活的相关培训,逐渐形成辅导员队伍业务提升的制度化。

(四)完善评价标准与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与体系是实现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各国企业管理中,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够降低能耗和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由此可见,资源消耗与成本是否降低和利润率是否提高是衡量企业精细化管理成功与否的主要评价标准。以此类推,要客观准确地评价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成效,也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评价标准与体系。学生工作的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终结性评价标准与过程性评价标准。以往学生工作大都采用终结性评价标准,因其直观简便,可操作性强,但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只看结果忽视过程,注重眼前忽视长远,关心事件本身忽略人为因素,常常导致管理者只从自身角度考虑,追求短期成效,不能以学生为本,顾及学生的长远切身利益。学生工作的综合管理效益有时在短期很难显现,需要等学生毕业踏上社会以后才能有准确的结果,这样容易导致评价缺乏可比性和公正性。而形成性评价标准就能弥补这些不足。每项工作都有明确的流程和步骤,对其中每个环节都进行评价,最后综合整体效果得出结论。这种评价方式相比前者在客观公平准确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但耗时较多,操作难度较大,需要克服种种困难,打破这些局限,让精细化管理真正产出实效。

作者:陈曦 单位: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汪中求,吴宏彪,刘兴旺.精细化管理[M].新华出版社,2005.

[2]姜佐城,于艳迪.高校学生工作如何实现精细化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4).

[3]卢书欣.“精细化管理”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

[4]陈天年.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理性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1(10).

[5]温德诚.精细化管理———执行力升级计划[M].新华出版社,2005.

第二篇:高校校企合作学生管理制度

摘要: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顺应了时展的趋势,明确了我国高校发展的方向和育人的目标。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深化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成为各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校企合作;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展大潮的推动下,我国各高校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逐渐形成各院校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而在传统与现代办学模式的融合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境,这些都需要学校积极面对,并加以解决。本文着重阐述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探索。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时展的需求,为企业解决了人才难求的问题,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其综合素质提高。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在校企合作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应问题。学生的管理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为此高校在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同时要加大学生管理制度深化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和院校的教学质量。

1.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时代感

任何时候学生管理制度改革都必须与时展相适应,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新时期,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更要紧跟时展步伐,使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具备新时代的气息,抓住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渐进性、目标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在校企合作实践工作中使之更加完善。高职在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条件下,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经历了摸索和创新的过程,其与时代的发展及校企合作工作开展有必然联系,高校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不只是为了促进学生管理制度完善,更是为适应新时代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而进行的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调整,进而促使高职学生规范行为,有效学习,成为高素质的时代人才。

2.明确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院校可从院校本身和公共政策角度确定高职学生管理制度方向。“公共政策”体现了国家意志,更体现出国家的政策价值观,因此既明确了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又规范了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而院校本身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校企合作工作开展的实际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学生管理制度方向。学生管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有效规范学生行为,是校企合作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新时期的校企合作既引领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为社会培育所需人才,又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具体合作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学校急需大量高素质的综合型教师及相应学生管理人员,还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使学生实习时的行为得到有效规范,促使学生努力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3.丰富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

规范性、规制性与文化认知性是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主内容和形式。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对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运行与改革来说,主要指学校和企业的专业工作岗位的标准及学生实习时的管理规范。高校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学生管理法律法规,结合校企合作方式产生的校企合作制度,合理选择学生管理模式,科学制定学生的管理制度,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更多地融入与产学研、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关的条款,使学生管理制度具备更为全面的、多层次的特性,使之更加规范,更加有效,满足校企合作发展和运作的要求。

4.融合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

学校每年都在扩大招生规模,大量培养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高校学生通常都有上万人的规模。针对这一庞大的学生群体,高校须如何做好顶岗实习呢?这成了学校急需解决的难题。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是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引导下的产物,在校企合作条件下,顶岗实习的管理必须与高校教学与管理相互融合,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制定必须与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相结合、相适应,它们之间的融合没有矛盾,不仅能使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更加全面、具体,更加人性化,而且能更适应校企合作的需求。

三、结语

简单、机械式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已无法适应时展,无法满足校企合作的要求,为此,高校和企业双方都须认真考虑与研究学生管理和管理制度制定的各种影响因素,找出管理中的问题,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合理与规范,满足校企合作需求,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作者:叶欣华 单位:惠州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标.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1.

[2]施向军.浅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6.

[3]张亚玲.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及认同度实证研究[J].广西教育,2015,27.

[4]盖晓芬.关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8.

第三篇:高校高职本科学生管理研究

摘要

高职本科对学生工作具有更高的内在要求。与高职专科相比,高职本科学生工作的模式、队伍、侧重点等均不相同。高职本科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策略应当是多层次、分阶段制定学生成长目标,采取轻管理、强服务的学生工作模式,开展重实践、抓特色的学生实践工作。

关键词

高校;高职本科;学生管理

2012年起,江苏省教育厅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率先确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两所国家示范性高校分别与南京工程学院等两所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养4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作为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的试点项目之一。相对于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高职高专教育,高职本科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职本科学生与高职专科学生发展定位层次不同,生源特点差异显著,沿用高职高专原有的学生管理模式开展高职本科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无法满足高职本科学生的健康发展需要,这些问题亟待当前已经开办和正准备开办高职本科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予以思考和研究。本文通过比较高职本科学生和高职专科学生工作模式的差异,总结得出高校高职本科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应举措,以期产生抛砖引玉的作用。

1高职本科的定位与现状

高职本科教育是定位于本科层次的培养高等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本科是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的,它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侧重技术教育的本科层次教育。高职本科宏观层面上,适应转型经济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旺盛需求;中观层面上,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需要;微观层面上,满足高职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强烈需求,因此发展高职本科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对高校的迫切需求,选择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急需专业群,在办学基础比较扎实的国家示范高职院进行专业升本试点,已经成为我国不少省份的高职本科发展路径之一。

2高职本科学生工作模式的差异与要求

2.1高职本科对学生工作具有更高的内在要求

由于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不同,高职本科学生对学生工作具有更高的内在要求。高职本科学生目前属于二批次本科招生,文化素质的起点更高,职业趋向更加明确,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对于高职本科学生管理工作就要具有更高的起点和规划,不能将高职高专的管理模式不加修改的做简单的迁移应用到本科学生身上。

2.2高职本科学生工作的模式不同

由于学生生源批次不同,高职本科学生相对于高职专科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自主性,具有更强烈的成长内驱力,因此学生工作者对高职本科学生应更多的采用管育结合、轻管理重服务的学生工作模式,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在高年级的高职本科学生中尝试采取项目化的工作模式,在团青活动、科技创新、教育管理、主题活动等学生活动中采取项目化操作,选取优秀高职本科学生干部为项目经理,引导高职本科学生尽早与企业文化接轨。

2.3高职本科学生工作的队伍不同

当前高职高专多采用班主任和辅导员双重管理制度,但是班主任队伍的聘任条件较为宽泛。相对于高职高专班级,高职本科班级的班主任或者班级导师应更多的倾向于选择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等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这样的学生工作队伍具有更加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这些班主任或者班级导师一方面是学生的专业导师,另一方面更要成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导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2.4高职本科学生工作的侧重点不同

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多以安全稳定为根本,重在学风规划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开展以增强职业素养为目的的科技创新活动。而高职本科的学生工作可以更多的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发展性目标和成长性目标上,以创新实践性活动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才能,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养成。

3高职本科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策略

3.1多层次、分阶段制定学生成长目标

高职本科,作为我国当前一种新兴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它既不同于以往的高职高专教育,也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对于高职本科的学生,要根据高职本科的教育特点,多层次、分阶段地制定学生成长目标。对于低年级学生,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对学校学院的归属感,对高职本科的认可感,这个时候强调的是高职本科与普通本科的差异,要警惕学生中出现对高职教育不认同,认为自己进入了高校就自暴自弃和因为联办本科就不服从高校教师管理,不认可高职学校的思想苗头;对于高年级学生,要加强本科教育的高要求,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这个时候强调的是高职本科与高职专科的差异,要警惕学生中出现受不良风气影响,对自我放低要求,得过且过的“混日子”的思想苗头。这两个阶段没有严格的年级的区分,第一个阶段完成就可以过渡到第二个阶段。

3.2轻管理、强服务的学生工作模式

高职本科学生,对大学精神、学业追求、自我成长都有更高的内在要求,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探索在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之后放手管理,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学生对自我的要求,将学校的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成长需求。相对于高职专科学生,学生工作的重点更多的放在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纪律的遵守和职业技能的掌握上,高职本科学生工作的侧重点要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职业复合性能力的养成上。对高职学生做到轻管理、强服务就是相信学生能够自觉做到学院的各项要求,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学生工作者要对高职本科学生做好思想引导服务、职业规划服务、学生成长搭台服务、学生发展目标定位服务,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满足本科学生科研需求和发展需求,做好学生成长的领路人。

3.3重实践、抓特色的学生实践工作

高职本科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突出为多个行业多个岗位服务。相对于高职专科学生,高职本科既要掌握基本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管理、技术开发和研究应用能力。因此高职本科的学生工作就要围绕着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计划服务,尽量为学生搭建能够开展专业实践、专业创新的实践平台。一方面更多地鼓励高职本科学生形成项目团队,参与各类教师课题项目和学生创新项目,参与创新类竞赛,完成专业实践课题。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校企合作优势,以行业企业为后盾,在企业中为高职本科学生寻求适合他们的专业实践岗位,开展专业实践教育。在高校中合作开办高职本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个新兴的亟待探索与创新的教育层次,高职本科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观念转变、资源整合、模式升级等多方面的问题,高职本科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还需要更多的创新,也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举好职业教育大旗,扎实走好高职本科教育创新发展之路。

作者:吴佳男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钟云华.对高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5)

[2]王琼.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探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王明伦.发展高职本科必须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

[4]贾晓慧.高职本科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

[5]程忠国,李玉春,刘丹青.高职本科:一个亟待探索与创新的教育层次[J].教育与职业,2014,(24)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

摘要: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容,同时,又可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制度。我们要不断的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开展与深化,建立与完善,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教育;学生管理;制度

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内涵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想了解其概念,可以将其进行分解,也就是“制度”、“高校学生管理”、“学生制度”等分开来看,首先“制度”的涵义就是人们对某种行为的规范,也就是对所有的成员都要求共同遵守或者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操作办事的规程,他是一种稳定的、且周期性的某种行为的模式,是对人们起到约束与激励作用的。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概念也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一般来说,就是在现代的大学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调节以及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及个人行为的一种规范的体系,主要表现在对各级教育部门以及高校所指定的各种规定、条例和章程等的一定的规则,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有益补充。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功能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于高校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标志性成果,他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职能主要有:服务功能、协调与规范功能、导向功能、依法治校促进功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服务功能

主要先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所做的各种服务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起到服务的作用,这样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以及多样性都至关重要。

(二)协调与规范功能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于处理各种关系的时候,比如与社会之间、与同学之间、与教师之间等的关系都要极致的处理,大学生要自身去努力,还要不断的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协调功效,这样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起到促进的作用。

(三)导向功能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是为大学生可以营造一种内心积极向上的世界,学生在校期间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导向,使学生可以在大学的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可以正视自己所处的位置,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依法治校促进功能

学生管理可以将其进行法制化,将人文与法制进行合理的对接,不断的转化为规范化、制度化与程序话的法律保障,可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大学要对学生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管理和约束,要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尽量杜绝学生的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等行为的发生,要通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管理。

(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通过制度来进行约束,在进行学生的教育时也要尽量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的行为,要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保障之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必须要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大学目标培养的实现。

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原则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与完善,才能更好的去适应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因此,在改革与实施的过程中,是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

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要大力的强调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要切身的对学生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要合理的解决,遇到问题时,要不断地人文关怀,让学生自我管理。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坚持公平公正

正义、公正与公平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惜一切来维护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要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理想都要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如若不能公正公平,势必会引起秩序的动荡,学生很难生活在和谐的氛围当中。

(三)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当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能一味的去约束,应当进行适当的思想引导,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功能极大的发挥出来,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才能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要充分的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导向作用,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完善,要对不良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同时,更要遵循原则适时的激励。

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思考

(一)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不合理规定进行剔除

现在所使用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与制定当时的情况相适应,但是社会在进步,要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统一,就要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以及教育制度进行完善,有些内容是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不合理,这就要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进行新的修改与剔除。

(二)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缺位进行填补

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是缺少德育方面、法理方面以及放权高校方面的内容,尤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许多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在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补充,来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缺位管理的填补。

(三)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偏差进行修正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可学习并不单单指课堂的知识,还包括其他的社会实践等,所以要在教学体系的完善之上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进行贯穿于全过程。要时刻将全党全社会的长期指导下去紧跟时代潮流,去顺应时脚步,才能更加突出学校的自主权。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对于高校教育的正常教学秩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极大的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要想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在建设过程中保持着法律化、科学化、人性化与民主化得到良好的促进,就离不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效能,这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必然选择和必要途径,同时,也是在新时期之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作者:姜畔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吴成国.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2009(3).

[2]白元儒,许鹏奎,张华.论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2005(1).

第五篇:民办高校六位一体学生管理路径

摘要:

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其工作的特殊性。当下各民办高校依据学校不同特点,都在探寻各具特色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本文分析了民办高校“六位一体”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内涵,指出了运行机制的原则,并对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实现路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民办;六位一体;机制;路径

一、民办高校“六位一体”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内涵

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到党团教育、常规管理、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实践活动等诸多方面,主要由开展工作的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学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但实际工作中,各部门若缺乏统筹协调,不免出现同一时间各部门同时下达工作任务的情况出现。这样一来,非但不利于具体落实工作的学生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对于学生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更加不能起到预想作用的发挥。至此,建立符合学生发展需要、便于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势在必行。因此,针对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建立一套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先导,以多层次、全员参与的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工作为载体,以严格规范的养成教育和特色校园文化熏陶为手段,以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创业指导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协调协作式的学生管理模式,将进一步推动各部门形成合力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显著提升。

二、民办高校“六位一体”学生管理工作机制指导原则

(一)注重全局性“六位一体”

学生管理工作机制首先要注重指导思想要统筹全局,载体推进应行之有效,措施举措应相对完善。以稳定为基础,在有学生管理工作机制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可分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分步实施。计划中应考虑各部门工作的侧重点和在一定时期开展工作的重要程度进行统筹协调,更需要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原则。避免因考虑因素不全面,急于推进实施而衍生更多的问题的现象出现。同时,应注意制度保障、监管、评估与执行机制融为一体相互协调的运行,有助于各项程序模块可操作并可在一段时间内长期运行。

(二)体现人文性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文性应在“六位一体”学生管理工作中深入执行和贯彻。学生管理工作切忌太过刚性和“一刀切”,需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制度建设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按照发展的角度和眼光培养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合理反映问题的渠道,既充分反映学生意愿,又坚持民主的原则。学生管理制度设定应注意常态化和预见性,进而化解学生学生理想价值与现实要求的矛盾,提高制度规范的执行力。

(三)加强创新性

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党政合一的运行模式,纵横联合的管理体制,存在多头共管、管理层次多、管理人员疲于应对繁琐事务等弊端。基于此,“六位一体”学生管理工作机制需要在原有管理体制基础上进行重新整合,突破创新,建立集中、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围绕全套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学生管理理念,提升学生工作内涵,充分发挥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的功能,使学生工作机制的创新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进而全面推动和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水平。

三、民办高校“六位一体”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实现路径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应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理念。尤其是民办高校,不但要培养好学生扎实的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应具备合格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养成踏实敬业的工作态度,较好的礼仪,良好的职业习惯。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与他人和谐相处,并服务于他人。学生工作人员要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将学生作为工作的重心,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开展各项工作。运用党建工作、就业指导等实际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围绕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着眼点,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模式,进而全面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二)完善“六位一体”学生工作体系

成立“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人员配置上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中心主任直接领导,设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为副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就业创业教育六大方面工作负责人为中心成员。中心定期召开例会,对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进行协调分析,围绕特殊问题设立课题进行研究。对学生思想情况、学生发展进行调研总结,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分析设计,从而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中心负责学生工作的总体统筹协调,各部门有分工有协作,院系二级学院负责具体实施,形成纵横交叉“全覆盖”的学工管理网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服务。

(三)搭建全方位的网络服务平台

针对学生个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民办高校一方面应当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等方式,利用学生组织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发挥学生思想工作委员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定期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锻炼学生干部组织、协调、调查等各方面能力,让学生干部成为学生管理思想引领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学生事务信息网络平台。在此平台提供学生各类事务办理地点、流程等信息,学生可以主动获取这种他们想了解的各类信息。同时设立沟通反映问题的模块或邮箱等,搭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的平台。

作者:王硕 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生处

[参考文献]

[1]姜波.人本理念下高效学生管理的路径创新[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5.12.

[2]朱明昌.实现科学化、个性化学生管理的路径探析[J].学周刊,2012.11.

[3]赵晓兰.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路径探析[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6.

第六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律问题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进而导致高校管理权和大学生权益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也在不断加剧,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和学生法律纠纷越来越多。为有效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不断创新管理制度,运用正当的程序,明确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最终实现依法治校。

关键词:

学生管理;法律问题;对策研究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违纪处分权滥用

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对违纪学生的处分存在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如有的高校规定学生在毕业前违纪处分没有解除就不能取得毕业证,考试作弊者开除学籍等规定。但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法律的明确授权,立法层面上的笼统、模糊使得高校依据自身情况制定标准,明显侵害了学生权益。

(二)学生财产权得不到保障

《宪法》规定“公民个人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非法占有”。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忽视学生财产权表现在,没收学生的违禁品不归还,强制要求学生购买不必要的或高于市场价的教材,向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罚款等。学生作为消费者和受教育者,在校期间的财产权应该得到保障。

(三)名誉权、隐私权被忽视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对不及格学生成绩随意公开,泄露学生的家长姓名、住址等个人隐私信息,曝光校园监控内的学生恋爱行为给予纪律处分,在寝室无人时任意开门进行突击检查等等都是对学生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侵害。

(四)陈述权、申辩权、申诉权缺乏正当程序保障

学生的陈述权和申辩权是指高校处罚过程中,学生对事情经过的陈述,对违纪处分提出不同的意见和驳斥违纪处分的有力证据的权利。申诉权是指学生的合法权益因高校错误的或违法的决定或处理,或者因高校工作人员的违法或失职行为而受到损害时向有关部门申诉的权利。但在高校的管理中,对学生进行违纪处分时,常常不经过学生的陈述和申辩,仅靠相关人员的材料和学生签字就直接对学生进行处分。事后,往往忽视学生的申诉程序,或者存在申诉制度不健全、申诉程序不规范问题,学生的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济。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法律体系,修订高校学生管理规范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依法治校理念的深入就需要国家具体的教育法律法规,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出台高校学生管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学生管理内容、程序、申诉等方面的具体法律制度,为解决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提供更细致、严谨、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制定《学生管理组织法》、《考试法》。同时,高校也要修订学生管理规定,包括教学管理、日常管理、学籍管理、学位管理、奖惩制度、申诉制度等在内的完善配套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从内容和程序的正当性出发,保障高校和学生的双向合法权益,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二)转变管理理念,增强管理者与学生的法律意识

随着高校教育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已经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平等教育管理关系,高校更多是以教育培养学生为主,管理学生为辅。这就要求高校树立“依法管理”和“人本管理”的理念。高校的管理者和学生都要增强法律意识。高校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在行使学生管理权利中更好的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更好的处理与高校的管理关系,实现合理的权利诉求,又不过分的强调个人权利。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树立依法管理的思想,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避免与学生发生法律纠纷。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除了基础课堂教育之外,要灵活开展讲座、座谈、演讲、知识竞赛、社团活动、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要让学生不仅会保护和运用自己的法律权利,也要理解和遵守学校合理合法的管理制度,依法律己。

(三)健全管理制度,奉行正当程序管理原则

高校规范正当管理程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告知程序。高校应通过规章制度明确学生的管理规定,告知学生哪些行为是明令禁止的,这些行为发生后学生要承担什么样的处理结果。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处分或做出管理决定前要告知学生违纪违规的事实、处理的依据、行为承担的结果以及学生享有的陈诉权和申辩权,做出处理决定后也要告知学生,解除处分的方法和救济权利。二是陈诉、申辩程序。高校在对学生做出处理决定前应遵循法定程序,给于学生陈诉和申辩的机会,认真听取学生的解释,对于合理合法的申辩理由和意见管理者要予以接受和采纳,尊重学生的维权行为。三是申诉程序。学生在接到高校的违纪处分决定或其他处理决定后,如有异议可向学校相关部门或教育部门提出申诉的书面申请。高校应该具备专门的申诉处理委员会,需要改变原决定的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学生对复查有异议的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

(四)强化监督机制,规范学生管理保障体系

孟德斯鸠曾明确提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会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高校应该强化监督机制,规范学生管理保障体系,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健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要通过群体监督和司法监督两个方面实现,通过群体监督,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重大决策和管理行为可以参与其中,并予以监督。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保障体系,还需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的审查程序,每项学生管理制度的出台都需要专门制度审查机构的慎重审查。

总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和法治化推进的要求,增强学生管理的法治理念,完善规章制度的建设,把学生管理与学生服务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解决高校与学生的法律纠纷,处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作者:朱燕刚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雯、刘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探析[J].青年与社会:中,2014(10):185-185.

[2]米银俊、曹春艳.法治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管理规范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4(8):38-39.

第七篇: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

长期以来,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民办高等教育逐渐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学生管理工作是民办高校运行、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它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思想观念,决定着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民办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管理中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并及时纠正。由此,本文将对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特点进行研究,揭示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策略,以促进民办高校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一、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在生源和社会认可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民办高校的生源处于相对劣势,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个体差异性较大。

1.学生生源层次比较低。

随着我国教育战略调整即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的入学分数有所降低。民办本科院校,生源质量相对不好,学生普遍基础较差、起点低。

2.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差。

学生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爱好丰富,思想活跃,注重个性的张扬,自我管理生活的能力不强。

3.缺少抗挫折能力。

民办高校学生普遍自律能力差,心浮气躁,不能直面困难。学习和生活中矛盾、纠纷、竞争等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压力并出现心理问题。

二、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模式陈旧。

强调以严格的规范,进行学生管理。

很多民办高校沿用一些高中的管理方法,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行为管理规范准则,单纯强调学生成绩。这种管理模式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忽略了学生个性施展的空间。从长远来看,这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十分不利。

2.学生管理思维、理念僵化。

民办高校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学费,国家的支持相对有限。维持学校生源,更要维护学生的稳定。过于强调维护学生稳定,忽视了教育的主要目标。大部分民办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强管理少引导”,采用严格的规则、制度限制学生的日常行为,使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学习、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削弱,学生和学生管理老师之间矛盾增加,这都给学生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3.学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是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单纯强调“严格”,但不够完善、健全。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较晚,相当部分的民办高校照搬公办院校的管理制度,而没有突出民办高校的自身特点。学生管理工作更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4.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忽视。

学生管理工作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长期以来,学生的管理工作没得到学校领导充分重视,没有意识到管理者缺乏职业化和专业化导致的工作不到位问题。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者个人价值没能得到真正认可和实现而丧失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为引进和培养优秀学生管理人员所做的工作相当有限。提升学生管理者的专业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配备比例失衡的问题。一个或两个学生管理老师要负责管理几千名学生,老师工作压力和任务过于繁重,工作效率、效果受到直接影响。

三、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1.注重学生管理观念、模式创新。

思想引领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学生管理理念和模式。第一,高层领导转变管理思想,着眼于长期发展战略。摆脱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放下“怕出事”的心里包袱,改变传统的“重严管、轻引导”的管理模式,“以学生为本”促进其全面发展。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挥管理制度的引导性作用。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学习和掌握新的思想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时俱进。理解和把握受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有针性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从思想接受,从而行为上发生转变。监督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处罚不是目的,自律和“慎独”才是目的。组织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使其充分展现自我、获得自信,并从中锻炼良好的意志品质。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人格、品行,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要多了解学生,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尤其是对于特殊情况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要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

4.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学生管理者团队建设。

重视并肯定学生管理者的工作价值,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更好地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对其进行培训。适当提高待遇和福利,吸引专业化的学生管理人才,加强团队建设。同时,调整学生管理者与学生匹配比例,高效管理,适应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变化。

作者:高成龙 王春英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孔颖.努力向个性化学生管理迈进——对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和建议[J].2005(06).

[2]张安杰.浅谈民办高校辅导员如何克服职业疲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4).

[3]周文明.民办高校学生干部素养培养解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5).

第八篇: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

[摘要]

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大进步,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逐渐采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管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以此为中心,简要分析和探讨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

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

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充满个性、特立独行的“90后”,越来越难管,大部分教师在管理这些大学生时总会出现许多问题,追根溯源还是因为高校教师没有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只要教师能够换位思考,体会学生的心情就会使管理工作容易很多。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再一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将所有的管理内容和管理工作紧紧围绕着学生进行。学生是高校管理中最需要关注的、最需要重视的、也是最根本的因素。这要求广大高校教师在管理学生的时候不能本末倒置,摆教师架子。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是指教师在开展一切管理工作和管理活动的时候都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潜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从而最终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困境

2.1管理工作过于形式主义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太过于形式主义,主要对学生的两方面进行管理:学生的出勤状况、学生的学习成绩。高校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非常看重学生的出勤状况,包括学生上课的出勤状况和宿舍管理。通常,高校教师认为出勤率较低的学生就是不好好学习的学生,但笔者认为,仅凭借单一片面的出勤率并不能定义学生的好与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同样非常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现阶段的各大高校很少真正关心和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情况,仅凭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划分,这种做法不仅片面,而且非常不公正。

2.2管理模式单一

目前,各大高校为方便教师管理学生,制定了非常多的校规和条例,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这些“密不透风”的校规和条例很少鼓励学生创新,大部分都是禁条,这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非常不利,在这样单一死板的模式管理下,学生就像是从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一样,完全丧失了自己原本拥有的独特个性。

2.3强调学生的服从性

高校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强调学生的绝对服从,不允许学生有任何反对意见,面对教师提出来的管理任务和管理要求,学生只需要服从即可,学生被管理成了一个个“听话的机器人”,这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就业环节中面对激烈的竞争容易无所适从,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3以人为本落实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3.1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制订管理计划与内容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发挥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要以一种平等和尊重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制订的管理计划和管理内容要与学生真实的日常校园生活息息相关,减少一些空泛的理论知识灌输,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作为制订管理计划和管理内容的主要参考依据。

3.2强化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教师在管理学生时要走到学生中去,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尤其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变化,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和各种心理问题,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学生在错误的心理暗示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作出一些错误行为。现阶段,大学生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教师要格外注重观察学生在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一但发现有问题及时帮助学生宣泄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建立良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更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和人生挑战。

3.3建立差异化的评估机制

高校教师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首先要摒弃“以分数论成败”的观念,学习成绩的好与坏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好与坏,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其继续努力,面对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也不能歧视他们,可以多多观察和发掘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虽然不太理想,但拥有极强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层面上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

3.4以人为本的管理态度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强调教师用一种平等的态度来面对学生。因此,教师在管理学生的时候,要与学生交朋友,避免一味呵斥学生,要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所在,及时改正。

4结语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有效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方便教师深入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生活动态和思想状况,从而更好地完成学生管理工作。

作者:宁伯晓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扬凯.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4.

[2]彭茂.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3]张勇.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第九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

摘要: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扩招的持续进行,高等教育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也随着不断增加,其在高等教育院校学生总数中的占比数值日趋提升。在这一大环境基础下,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本文将对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课题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

高校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

1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1.1民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突

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长期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受自身成功环境因素和民族意识的影响相对较大。在他们进入高校之后,这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尽管在时空概念上已经脱离了故乡的影响,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早已在它们的内心烙下深深的印记,不容外界侵犯。在进入高等教育院校之后,这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1.2小团体现象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存在

据调查研究,在社交过程中,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更倾向于与本民族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更愿意融入自身民族的交际圈。这一现象在刚步入高校生活的大学低年级学生群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这种状况产生的根源在于绝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与自己民族的学生进行沟通更为容易,相同民族文化风俗与类似成长环境的影响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因影响因素的差异而导致的交往障碍。这种现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3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院校之后,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和远离家乡的现状,加之语言不通而造成的不适应,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自闭、孤独的心理,如果教师对这一问题不能及时发觉或者不能及时处理的话,将会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更加郁闷、情绪更为多疑敏感,这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进而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

2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

2.1在现实生活中给予他们更多的特殊关怀

据研究分析,如果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现实生活学习环境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关心、关怀,他们就能感受到生活学习环境对自身的尊重,进而能在很大程度上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条件。由此可见,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工作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而这种关心。关怀的方式主要有:第一,高等教育院校的相关管理责任人和管理机构要充分了解每位高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他们入学之前,就通过档案查阅、信息咨询等方式的运用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在少数民族学生入学之后,相关负责人还要集体或者单独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以证实查阅信息的有效性和对其他情况进行了解,并将所了解的各种信息进行汇总总结。在正式开学之后,高校还要组织召开班级会议,在班会中让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通过互动让双方彼此都能了解对方,并在会议中要求学生之间要消除偏见,尊重各自民族的文化信仰与生活习俗。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予以处理和解决。第二,在生活中要给予少数民族学生充足的人文关怀,要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邀请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并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各种文艺活动,展示自身民族特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间促进民族团结建设。

2.2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给予他们特殊关照

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强化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广大少数民族青年学生由于其成长环境相对较为特殊,因而,他们除了具有普通高校青年学生的一般共性之外,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民族特性。因此,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除了给他们讲授基本政治理论外,还要为他们提供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团结方面的课程内容。在对他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国家统一的原则,在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导下强化学生管理工作,此外,还要注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国价值观念,并引导他们加入党、团组织之中。

2.3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校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独特性特点重点做好它们的心理辅导工作,对他们生活学习中产生的郁闷、自卑心理进行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生活学习自信心。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成立线上心理咨询室,让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在网上就能获得心理疏导。同时,还可以通过办报、专项课题的组织开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排忧解难,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3结语

总之,高等教育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基础上,努力为少数民族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不断提升自身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和管理质量,以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吕叻加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孟琪,张燕飞.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及管理工作探析[J].科技信息,2013(20).

[2]马延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现状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01).

[3]田铸.试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