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问题探析(10篇)

高校学生管理问题探析(10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现代转变探析

摘要:

为了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我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个体差异性比较明显,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思路,创新管理的办法与手段,以便提高大学生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本文结合实际的管理经验,在分析高校学生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具体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现代;转变

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以及实际的管理需要,采取合理、科学的措施与办法。然而,当前高校在学生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降低了管理效率。再加上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明显增加,从而使管理工作难度更大。因此,本文从学生工作的管理出发,对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进行分析、探讨。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1.1管理单一化,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校管理的重点依然是提高学生的成绩。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其他功能被忽略,严重影响了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培养。与此同时,学生在被管理的过程中,不仅积极性差,而且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另外,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据相关资料显示,大部分高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制定了管理条例,然后按照既定的标准执行。如果学生违反了条例中的规定,就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这样,在机械化的管理方式下,只能培养出单一素质的学生。这些管理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1.2高校管理趋于行政化,导致校园文化缺失

校园文化是学生普遍认可、具有共性的价值理念。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在管理的过程中,采用领导级别管理方式,导致“官本位”角色突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不符合。在这种情况下,给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很大障碍。与此同时,这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弱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学习能力,并且形成“官本位”惯性思维。表现为:很多学生对校园文化没有认同感,反而与校领导有着深厚的“感情”。

1.3管理人才缺乏

当前,很多高校逐渐提高了对学生管理的重视度,并且投入了大量管理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高校管理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人才缺乏;同时,很多高校人事制度比较混乱,在选用管理人才方面任人唯亲。这些管理人员不仅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而且没有经过相关方面的培训,在管理的过程中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致使管理水平低下。

2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特点

2.1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化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社会利益分配多样化、社会组织形态多样化、社会就业方式多样化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使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以上因素给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了困扰,很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再加上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后勤部门社会化等因素,大学生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化,从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与挑战。

2.2强调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性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来以年级、班级为主的单元化管理模式被打破。同时,高校在行政、教学、后勤等管理中,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从而使管理方式更加多样化,并且提高了管理的水平。另外,在互联网环境下,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以上变化,给传统的教育体制、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只有不断转变观念,创新管理的手段与方式,才能使管理的效果得到提升。

3新型学生管理观念——“人本主义”

3.1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含义

实践证明,将人本主义管理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管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理念,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该理念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下,仅仅以机械化的条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不仅效果不高,而且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逆反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高校管理中,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作用,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底。

3.2具体实施的办法

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必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所以,高校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未来的发展,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从他们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人为关怀。比如:当学生违犯校规,校纪后,应该以教育为主,采用平等的对话方式,耐心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原因,从而解决问题。这种管理可以促进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以人为本”,要求挑选与学生关系亲近的管理人员。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积极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推荐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管理人员。或者可以将这些人员选任为高校辅导员。另外,由于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年龄、认知方面具有很多共性,因此高校可以推荐本校的研究生作为本科生的管理者,从而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案。“以人为本”,还要积极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精神食粮,是每个高校建设的重点项目。高校管理者应该加强自身素质,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从而将管理工作寓于文化建设中。在此基础上,使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在管理中的作用,最终不断提升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效率。

4结语

教育是人才发展的根本。学生管理又是教育的重点工作。当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环境多元化等因素,都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的难度。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象,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特点,然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区别于传统的管理方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纳入“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管理方式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最终使高校学生管理的效果不断增强。希望本文可以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杜军莲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伟.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J].现代交际,2015,(06).

[2]宋健.论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J].神州,2014,(02).

[3]段妍君.论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8)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道德激励合理运用实践

【摘要】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场所,是高素质教育的发源地,在各高等院校中,学生是否具有高等素质、是否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丰富的专业知识都决定着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仍然是当今的热点话题,因此国家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这就使高校如何在学生管理中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高校学生管理中如何利用道德激励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加以分析,以此说明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道德激励;运用;实践

现如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因此对道德的培养和关注成为当下社会各界所看重的标准。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罪莫大于无道,怨莫大于无德。所谓“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所以,对道德的培养也成为高等院校着重践行的一种教学内容。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道德激励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运用到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中。

一、何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

(一)国家执政理念的要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其中包括“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的指导思想。而以人为本正是道德激励本质的延伸,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1]。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高校对学生管理中,加强对学生品德的教育正是体现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科学方法。

(二)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

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的培养和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的新型教育模式,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也成为教改委对各院校提出新要求。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高校自身的关注度,而且为社会所需的高等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自身的人性化需求。

在高校的管理机制中,注重的都是如何规范学生、约束学生、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在日前的高校管理中,经常会出现校方与家长产生矛盾的现象,甚至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制定了非常苛刻的制度。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的管理方法,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可以更加体现出高校的人本化和人性化。

二、目前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的困难

(一)腐朽思想阻碍道德激励的实施。

在目前的各高校中,特别是针对师资力量强的高校来说,进校难、学习苦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现代社会日益变化、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家长过度溺爱。在高校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思想到处可见,学生比的不再是成绩,而是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因此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对道德的激励和培养变得难上加难[2]。

(二)道德激励形式化严重。

现如今,很多的高校仍然是把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教学的主导,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只是走走形式,并不认真对待。有些高校把道德激励、道德培养时常挂在嘴边却大多流于形式。很多高校认为道德要从小培养,因此在高校中并不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认为作用不大。

(三)道德激励不能深入人心。

学生作为高校管理中道德激励的主要载体,是高校实现道德激励的重要对象。可是现如今各种社会负面因素越来越多,“碰瓷”、“扶老人反被诬陷”、“送钱送礼”等使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呈现下滑趋势。另外,高校是各种学生聚集的地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高校学生对待道德的意识淡薄,没有从根本上想去接受优良品质的熏陶,使道德激励在最容易深入人心的阶段被弃之不顾。

三、如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教学

(一)整治高校不良学习环境。

在高校中,校方应及时铲除校园中的腐朽思想,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就要求领导从自身做起,杜绝贪污受贿。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在实施道德激励过程中,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搞特殊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完善教师自身道德标准。

教师作为道德激励的重要角色,在道德激励中发挥着本质作用。如果教师本身的素质低下,那么很难正确教导学生。因此完善教师自身的道德标准也是高校道德教育中的首要目标。

(三)树立学生道德模范榜样。

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教导出什么样的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就必须要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标准,教师在道德激励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善于培养学生干部、模范榜样,在学生中树立道德楷模而不是从书本中利用英雄模范。这样在学生模范中学习道德,更有利于学生对道德激励的认识和学习。

(四)建立道德有效评价机制。

表扬,是对人最好的肯定。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有效的道德评价是对学生道德学习的有力保障和最好的激励方法。在过去的教师评价中,形式化严重,教师只是草草给出几句评语,并没有针对学生的作为给予肯定或者教导[3]。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道德激励,首先在对学生评价上就要体现出道德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德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高校中,都是体现人文精神、完善自身践行能力的高标准。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中对道德激励的教学成为各家长、高校乃至社会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只有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才能更有效地服务社会、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才能成为当代社会中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勇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绍萍.分析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东方教育,2015(1):284-285.

[2]管震.分析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14-14,15.

[3]陶媛.议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教育界,2015(19):23-23.

第三篇:思政教育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运用问题探讨

【摘要】

本文以关于思政教育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运用中的问题探讨为题展开相关讨论。首先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从培养目标、民办高校特征、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切入,对其认识、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教学情况、学生个体等方面的问题加以具体说明,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本文初步论述为该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

思政教育;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分析

伴随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我国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数量多,且质量逐渐呈出上升趋势,有的院校还被国家升为本科院校。从这些迹象来看,其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然而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差异的存在,尤其是办学经验等不足,中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尤其是在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相关实验设备的增设以及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等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提升。

一、思政教育其管理运用中的现状及问题

1.认识上存在误区

民办高校进行思政教育,需不需要,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诸多管理人员思想方面存在抵触情绪,认识上存在模糊现象,也就是说,有的认为它无用,有的认为没有必要,有的认为民办高校资金困难,有心无力等等。分析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可以看到新的时代、背景与形势,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而在新的环境下,出现了矛盾心理,并且心浮气燥,工作中信心不足,另一方面也反应出整个思政教育工作方面的能力不足,找借口、务实、断言等理由无法掩盖其内容方面的空洞,与教学与管理方面的无计可施。因此,应该在认识上首先进行一些思政教育价值及意义的学习,然后才能更好的抓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

2.原因探析

首先,在政治观念上表现出了一些模糊迹象。民办高校管理者与学生虽然对党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等非常期待了解与学习,也对改革开放后的改革措施与发展成果赞不绝口,然而却对实际的政治却不感兴趣,而且参与欲望不强,严重表现在学生对于班级团组织的民主生活的漠视。爱国,而政治立场存在模糊,不愿意明确通过行动表达,对国家信心满满,却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实质性的国家基本性质、发展方向及远大前途。在意识形态方面,认识模糊、意识淡薄,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性质与关系辨析能力不足,对两者的关系的发生变化了解不清;在政治方面虽然表现良好,然而从动机与目的方面分析,依然可疑。一些专家认为这是物质——享乐主义的现代化与个人的自由主义、自我为中心所造成的漠视现象的一般表现。然而,恰同学少年,热情澎湃、激情四射,喜欢行动,喜欢对国家大事了解的一清二楚,如果身为一个中国人,都不了解国家的具体走向与方针政策,不按照党的意志去执行任务,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使命,人民生活又有谁愿意去改善,有什么人能够作为国之栋梁为国效力。

二、解决措施解析

首先,应该从创新的角度,对当下的具体形势进行认真辨析,营造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对教育者应该进行一些思想品德修养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学,从而为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锻炼出具备要求的人才。应该积极在制度方面进行一些转变,实行权责分明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然后,对于政治、知识、智力、心理等各方面进行素质评估,保证教育者的作风优良,堪当大任。其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正处于特定的人生阶段,热情、活力、精忠报国等欲望相当强烈,而且关心时政、愿意学习,喜欢参与国家大事,应该一方面再激发,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从思想、品德、心理等方面展开具体的深入教育,将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让学生自身形成服从纪律,按章办事的习惯,为其树立服务于人民的正确价值观。第三,转变教学理念,将管理人才转变为服务于人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评估与认可。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了解其动向与思想认识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悉心指导,通过服务去感化学生、感召学生,对其树立榜样的同时,帮助学生在学习方面、工作方向选择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人生价值与理想设置方面等提供较为正确的指导意见。第四,应该以创新为先导,努力创新,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应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积极引导、增强其责任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推动民办高校培养人才,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与理念的一股新动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有差异,但在教育教学的宗旨与目标应该保持一致性。而且,应该在其中正确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有用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其个人发展与知识学习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意见,然而,应该在新的时代,坚持与时俱进,因时制宜,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与质量,从而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导向,树立爱国、爱党、爱学的正确观念。

作者:张立 张河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闽光.试谈民办高等教育的出路[J].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

[2]贾玉林,张晓黎.论民办高校的性质和市场定位[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3]徐绪卿.首批民办高校发展经验的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2).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心理学运用研究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管理工作问题日益繁复。传统的约束机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必须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相关工作者要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做好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

需要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一、引言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做好高校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完成高校教育目标和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同时,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涉及环节多、内容复杂、突发性强,因而,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规律性的科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性化教育和柔性管理,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点把握高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况,切实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二、学习运用管理心理学的“需要理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的管理工作,对象和核心就是学生,因此,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只有在这个前提和基础上去关心学生,才能够做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行为规律。管理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所支配的,动机的产生则源自于人的需求。因此,在对学生的管理中,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地实现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首先,对高校大学生的需要要进行调查和了解。由于每个大学生的需要都不相同,因此对学生需要的内容要充分了解,管理者在和学生的交流中,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采取多种形式,像通过网络通讯工具、面对面的交谈、组织活动等形式,了解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其次,对大学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学生的需要可能是近期能够实现的目标,也可能是相当长的时期能够实现的,有的是物质上的需要,有的是心理上的需要,教师对这些需要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参考意见。而后对于大学生的需要建立定期的反馈程序,对合理条件合适的予以满足,不能实现的要予以解释。最后,要对大学生的需要予以科学指导。有些大学生对个人需要和其他需要不能有效结合,甚至于过分注重个人需要。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引导,加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有意义的个人需要。

三、学习运用管理心理学的“公平理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在管理心理学中,“公平理论”反应的是一种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理论,对于个人所做的贡献和回报之间的一种平衡关系,个人是否能受到激励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果在自己的工作当中获得的回报和付出的比例平衡时,在工作中才会感觉有动力。因此,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具备公平意识,认识到公平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巨大作用,只有通过公平的方式做人做事,才能取信于学生,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干部任用、奖助学金的发放、荣誉的授予分配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管理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真正树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评选程序,改变过去传统教师占据绝对话语权地位的情形。不能以学生成绩、家庭条件和特长等关系区别对待学生,在学生干部评选上要任人唯贤,严禁在奖项评选上搞“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公平理论落到实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管理工作才能深得学生的心,取得管理成效。

四、学习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期望理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期望理论”在管理心理学认为是如果某个体有了期望和目标,该个体会为了这个目标而去努力,从而做出某种行动选择。如果个体实现的目标可能性越大,并且实现愿望强烈的化,那么付出的行动努力程度也就会越大。由于大学生社会经历尚浅,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很容易失去原有的期望和奋斗目标,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不高。因此,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从外到内、从约束控制到调动鼓励的管理方式转变。首先,教师要根据大学生自身条件制定适合个人的期望目标。对于学生的自身能力、自身水平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等条件进行分析,让每个大学生树立适当的目标。其次,要制定明确的鼓励和激励措施。大学生都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将奖励和鼓励措施进行分层展现,针对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奖励手段,对于性格内向的、缺乏自信的学生多给予鼓励,善于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最后,要努力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和发扬民主的工作作风,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创新新型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

五、结语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影响高校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总结过去传统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和教训,不断吸收新鲜的管理心理学内容,为社会贡献更多人才。

作者:苏超 单位: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航空学院

[1]陶媛.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4(3):107.

[2]王为正.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青少年研究,2008(2):38-40.

[3]皮晓媛.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商界,2010(5):128-129.

[4]张怀远.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中外企业家,2015(14):195-196.

第五篇: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重要模式探索

摘要:

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有利于保证学校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效率,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将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符合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就基于以人为本高校生管理的重要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以人为本;高校;管理;模式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各高校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模式,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实现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

一、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高校坚持发展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体现出了新时期教育理念的核心以及价值取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表现。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坚持了教育发展以人为主的理念,通过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促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互动和沟通,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加强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现状

但是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发展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高校在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而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是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实际的管理时,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管理的内容和方式缺乏针对性,无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使得高校管理目标无法实现。

(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部分高校一味重视自身的发展,虽然基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实际的管理内容和方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忽视了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发展,造成学生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并且高校缺少对学生自我管理以及教育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发挥出高校对学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缺少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基于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适当调整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但是部分高校教师一味追求对学生严格的管理,造成师生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教师不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的管理内容和方式,极大的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措施

(一)管理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各高校能够在管理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实际的发展情况,明确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目标,及时发现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问题并解决,尊重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深入了解学生生活的环境、学习情况、人际关系等,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高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从而增强高校学生管理的效果,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

(二)适当调整管理的方式和内容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个体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适当调整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目标,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例如:某高校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以学生个人的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主要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的调整了学校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使该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满足了学生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该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基于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教师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整个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管理氛围,使学生能够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四、结语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观念,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高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调整管理的方式和内容,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王丽莎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春和.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8).

[2]蒋维昱.基于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科技经济市场,2014(10).

[3]赵国年,赵云虎,乌力吉.构建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第六篇: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探析

摘要:

处于信息技术时代,多媒体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普及。高校学生是引领网络科技的前沿,高校采用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管理滞后性。信息环境下,高校应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实现管理创新,以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用

高校管理要跟得上时展步伐,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高校学生对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也是高校学生的兴趣所在。高校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管理,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发挥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将学生管理工作围绕着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各种需求展开,可以加快学生管理工作的进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优化高校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配置,同时促进多媒体技术发挥独特的应用效果,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高校学生基本信息管理

高校学生的基本信息关乎到学生的身份,在校成长历程以及学生接受高校教育的过程等等,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识别,并实施必要的管理。高校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学籍管理,特别是学生的异动情况,在学籍中都会有所记录。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动态信息实时管理,避免出现学生信息丢失的现象。此外,学生基本信息管理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信息的查询,并对学生的信息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操行的评定,学生的奖惩管理等等,在多媒体环境下,都可以准确地获取学生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做出相应的判断,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管理

高校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更要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身心健康教育等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纳入其中,实施测评管理,以根据每学年对学生的测评结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评价。比如,学生的知识素养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英语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等做出评价;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需要根据体能测试结果做出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普查结果做出评价。将所有的评价结果指数化,经过加权处理后得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这些工作运用多媒体技术,会降低工作成本,而且能够获得更为精确的评价结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高校学生生活管理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生活管理是最为琐碎的,工作内容也相对复杂。为了对学生生活实施优化管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项内容进行整合,划分为几个信息管理模块,实施模块化管理,可以简化管理程序,对高校学生的生活内容实施统筹管理。比如,学生基本信息管理为学生的个人信息;宿舍楼基本信息包括宿舍基本信息、宿舍配备物品信息、楼道工人基本信息等等;宿舍楼管理信息包括宿舍楼事务管理、宿舍楼物品出入信息管理等等。在学生生活管理工作中,还要提供模块的在线查询功能和动态更新功能,避免学生生活管理工作中出现漏洞或者重复管理现象。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环境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而被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气息。为了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本着多元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发展现状,运用多媒体技术开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关的各种文化在平台上整合。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线互动,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以充分了解,有助于及时地调整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围绕在校园的主流文化范围内,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打造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展开,除了互动交流之外,还可以开设校园宣传栏,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红色旅游等等,吸引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兴趣,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就形成了。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奖助学金管理

奖学金和助学金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基本参考指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可以量化为几点,包括学生的在校任职、荣誉分值等等,经过统计、分析,计算出综合分值。学生的排名都是电脑自动生成,包括奖学金的审计、公示等等都在多媒体环境下生成,使奖助学金管理更为公正、客观。综上所述,目前高校环境已经处于网络覆盖之下,形成了学生生活网络化的大环境。高校要顺利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就要以互联网为载体,建立学生管理平台,以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中,构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学生管理工作中所涉及到的资源优化配置,对管理工作中所生成的数据统一规划,以能够充分满足信息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要求。

作者:田亚军 陈维娜 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司竹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赵琴,赵伟强,郝伟臣.国内外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特点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0(08):158-159.

[2]陈亦男.论网络信息时代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234-236.

[3]李强.关于地方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05):12-14.

[4]董英俊.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0):103-104.

第七篇: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学生管理与辅导员工作探析

[摘要]

高校辅导员则应该根据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变化,及时转换自身的辅导教育思想,并积极适应当前的经济体制变化。针对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的教育特点,阐述高校学生管理和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

市场经济体制;高校学生管理;辅导员工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当前的社会就业环境也给我国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从过去的统分制转变为现在的自主就业和双向就业。这种新的就业变化让很多高校学生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感到不安。为了让高校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则应该从多个方面做好教育辅导工作。

1增强领导力度,做好“三全”工作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取决于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所以,我们必须从高校学生管理的角度切入,创建一个基于高校党政领导为成员的学生管理监督指导办公室,进而为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物质支持,让学生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让其工作有理可循。另外,还应该从“三全”的角度去开展管理工作,“三全”就是指全员、全面和全时期。“全员”就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优劣,不仅是靠辅导员就能够做到的,而是全校各个职工都应该参与进来,充分发挥高校主人翁的精神,把学生当自己的子女对待;“全面”则是指学生的管理工作应该是从多个方面来进行的,并不只是局限于课堂当中,食堂、宿舍、操场等多个环境下都能够对其开展管理教育工作;“全时期”就是指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这段时期,整个时期内的管理工作都不应该落后,避免因管理松懈而出现教育漏洞。通过“三全”工作的落实,有效提升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的比例。

2看清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面对现实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应该是当前高校教育行业中最热门的话题了。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始终不容乐观。当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高校辅导员就一定要让他们明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社会改革速度的加快,当前最佳的就业途径就是自主就业。只有通过不断努力的学习,在熟练掌握该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把自身锻造成一个能够支撑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才能在这个“优胜劣汰”的就业环境中站稳脚跟,找到一个符合自己意向的工作。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则应该从多个途径做好宣传工作,如校内广播、校内网、黑板报等,向学生宣传经济体制变化背景下的就业理念。如果高校条件允许,还可以邀请多个企业的高层领导到校开展就业讲座,向学生传授企业的用人之道,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当前自身的就业情况。有条件的专业可以开设跟当前经济形式相关的选修课程,就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变,农村城镇化,企业需求变化等问题进行专业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式,定位未来服务方向。

3开展基石效应教育,创建文明班级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有好有坏,但是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各个班级的管理工作上,假如每个班级的学生管理工作都做好了,那么高校内就会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整个高校的学生管理水平也就自然提升,而每一个班级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劣,则主要受到以下几点因素的制约。

3.1班级辅导员是否有强大的责任心,工作能力是否到位

班级辅导员作为高校班集体与高校上层的联接者,是否能够落实高校管理制度是高校辅导员能力的体现。所以,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必须要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当中,能够通过多个角度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优点,分析让学生感到不安的因素,及时了解学生当前需要什么?害怕什么,懂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这里要切记,千万不能对学生采取高压管理政策,应该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发挥到极致,在每一件事情的处理上都应该让学生心服口服。同时,辅导员还应该积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让学生感到辅导员不仅是管理中的良师,更是专业知识方面的益友。当然,高校辅导员只是具有超强的工作能力还是不够的,更应该具有一颗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文明建设之所以要发挥基石效应,关键就在于辅导员对于各项工作的落实。因此,铺导员应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与学生成为朋友,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爱好。

3.2组建一个强力的班级管理班子

一个班级学生的管理工作优劣,很大程度生取决于这个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辅导员不是超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能有些时候辅导员也会力不从心。因此,辅导员则应该选择聪明的做法,让学生能够自己管理自己。当学生在自己管理自己时,辅导员应该充分相信班级中的管理班子。在挑选班级领导班子成员时,辅导员应该对其进行考察分析,让一批心理素质好、管理能力强和个人魅力高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在学生当中形成一股号召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其能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切实协助辅导员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3.3开展就业岗前培训,提升竞争力

作为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是核心,但是对于毕业班的辅导员,需要将部分精力放在如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在经济社会,就业压力空前巨大,学生工作者以人为本,全面为学生服务,就需要在就业前,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班级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就业专业指导,也可以通过学院与合作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在学校就转变学生就业态度,提升就业竞争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辅导员的工作密不可分,想要充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只有在付出了一定劳动之后才能够得到最佳的结果,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从当前学生管理状况出发,及时转换自身管理理念,以人文本,一方面提升自我应对经济环境改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学院的全局规划下,提升高校学生应对经济环境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作者:王露霞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孙超.高校辅导员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思考[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2]罗来松,戴红星,李灿光.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弱化的成因及提高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2008(22).

[3]张育.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必须提高管理艺术[J].文教资料,2008(16).

[4]白丽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的现状与创新[J].文教资料,2011(01).

[5]杨世红,蔡明,王滢,尹云洪.高校学生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J].大家,2011(07).

[6]高树民.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书育人,2013(03)

第八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探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走向千家万户,网络化、信息化模式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量逐渐增多,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采用信息化模式是不仅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实行的现状以及遇见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1]。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有效策略

引言: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化模式逐渐渗透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这种信息模式不仅能够减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压力,还实现了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化制度,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通过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平等交流的平台。

1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亟待解决,具体表现如下:

1.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连续、不全面

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是整个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高校学生数量每年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无法对其进行因材施教,不能考虑的面面俱到,往往是使用强制手段和校规校纪约束学生,这就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利益诉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而且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多样性,因此在某一方面很难做到连续管理,这就导致了学生与管理者出现矛盾,而一旦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达成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就会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优化管理工作效果[2]。

1.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固定、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仍以传统模式为主,管理工作人员队伍仍以中年为主,对计算机技术操作和掌握并不十分熟练,而且广泛采用信息化模式管理方法,会增加管理成本,管理者思想较为保守、落后,不愿意革新,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开展,不利于高校未来的发展。

1.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十分复杂、繁琐,内容较为单一、枯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的心理,消极怠工,日常工作不严谨,严重者则会影响工作的质量,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导致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水平下降。

2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优势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为了满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率、高水平的教育目的,采用信息化模式进行管理,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具体如下:

2.1信息覆盖全面。

利用信息化模式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能够实现学生信息的全面覆盖,其中还包括了各种信息的处理和整合,不仅能够满足动态管理的需要,还可以减轻广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任务。

2.2信息同步管理。

每个高校都存在不同的校区,这就需要各个校区之间要紧密配合,才能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利用信息化模式,可以实现信息同步管理,搭建信息管理平台,避免学生信息的丢失或者错误,这样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者及时查询学生信息[3]。

2.3信息分层管理。

由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十分复杂,信息量庞杂,因此管理信息库难以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采用信息化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将管理工作信息分层处理,既能使管理工作人员各司其职,还能提高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有效策略

3.1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

高校可以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指导下,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利用计算机技术,搭建信息化平台,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变得简单化。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还能够利用平台与每个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个性化管理,满足广大学生的有效需求。

3.2更新转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如果高校一味沿袭传统落后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不仅会制约高校的发展,还会落后于时代的洪潮,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高校要更新转变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将传统模式变革为信息化模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3.3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作为学校管理队伍的主体,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努力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利用信息化管理模式,简便工作的操作方法和工作量。高校可以对管理工作者开展再培训,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使其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保持工作的新鲜感和工作的热情[4]。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信息化模式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是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这也是符合我国高校大众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网络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时展的趋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也要根据当前发展态势酌情改变,这不仅能够促进高校的平稳运行,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方法。高校只有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将其培养成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总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实施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管理者、学生等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校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陈明璨 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伟,常征,丁长春.半开放式植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文山学院学报,2013(06).

[2]马丽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普通话机测“说话”项应试问题及教学策略———以文山学院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13(06).

[3]左丹.高校体育移植教学对体育能力培养探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3(06).

[4]施庆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8).

第九篇: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了大学的校园,因此又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学生管理;问题;对策;学生管理

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对高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高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发展方向。首先,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单一、守旧,一直以来,高校学生管理通常贯彻“说教”方针,管理者往往以高高在上的姿势给学生们灌输理论知识,然而传统的书本教学、说教方式过于死板、僵硬,一些学生听过之后便抛之脑后,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其次,管理人员与学生关系脱轨,教书、育人两者缺一不可,然而许多教师只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认为管理的责任仅仅在于辅导员,这就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导致学生对管理者产生抵抗心理,严重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2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薄弱。

高校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敢于冒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及可塑性很强的一个群体,作为人才集中的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削弱了学生们的创作能力,学生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应付考题上,很少有机会接受创新能力训练。同时老师的灌输式教学造成学生们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的习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根本无暇顾及思维的创新。创新能力的薄弱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影响了学习质量。

1.3高校资源严重不足。

高校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只有三者处于一个协调的状态,才能保证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然而人力资源不足是众多高校所面临的问题,一个辅导员往往管理多个班级,远远超过了教育部门的规定限额,许多辅导员甚至连自己学生和姓名都无法对号入座,何谈良好的管理,超强度的工作量导致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不再重视,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却没有相应的完善,有些资源过度使用,有些则是资源闲置。

1.4升学、就业等心理压力日益明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高校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为了释放压力,许多学生选择沉迷于网络,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言辞,一些诉求达不到满足,便选择逃避现实,在虚拟的网络里,他们可以伪装自己,以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和满足感。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长期的虚拟生活导致他们完全不能适应现实社会,这就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2解决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对策

2.1转变学生管理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对思想文化的接受和学习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传统的管理学生模式已不再完全适应学生们的需求。因此,高校管理工作者应及时转变观念。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由“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一切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关注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真真正正的走到学生中去,为学生服务。其次,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高校各个管理部门往往单纯的制定规章制度或文件加以约束学生,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位。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让学生们了解自己享受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确保学生在充足的权利范围内学习进步,有所收获,还要学生内心清楚自己必须履行的义务,让思想支配行动,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引导作用。对于不合理的制度或处理方案,学生不必私下抱怨,可以申辩,让学生们敢于向管理者提出质疑和解决方案,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管理方案,还可以更加符合学生们的新生,改善学生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高校管理工作者转变管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2.2壮大学生管理人才的队伍。

各个高校往往将教学和科研放在首位,忽略了学生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管理队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质量不佳。现代大学生,不仅仅是能学习,会钻研的知识性人才,更要是富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道德高尚人。因此,高校要将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提到日程上来。这个队伍在课余时间,发现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该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学生管理人才的优势是本身就站在被服务的位置,能切身感受到管理者的服务质量,并且可以从实践出发,总结学生管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学生管理者还站在服务学生的角度,为大多数学生考虑解决问题。这不仅能从根本上发现并改善学生管理的不足之处,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高校的思想文化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2.3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提高管理者的一系列素质,还要从学生这个根源上下功夫。只有学生自身树立良好的自我学习和教育能力,才能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学生们的需求,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杜绝学生思想落伍。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发现别人的优点,进而树立榜样加以学习,学生们之间还可以平等的相互批评,不仅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还能时刻为自己敲响警钟。自我学习能力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巨大动力。

3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关系到高校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命运,高校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还要从转变学生管理观念,壮大学生管理人才队伍,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等这些方面开始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马丽 单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晓娟,刚巴图.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8期.

[2]王晓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5).

[3]卢晓霖.浅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策略[J].科技资讯,2011(14).

第十篇:法治视野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探讨

摘要:

本文以高校学生参与管理实证调查为基础,剖析了当前高校管理中学生参与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阐释了导致“功效理性”缺失、制度性支撑不足、大学生参与能力较低等问题的三大原因。研究表明,实现高校管理中学生的有序参与,需要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法治化育人环境。

关键词:

高校;法治;思想政治教育

一、构建管理制度需要的理念

1.树立维护学生权利的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已步入法治时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维权意识也随之增强。因此,高校的管理者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构建制度时,出发点从以学校为主体转变成优先考虑学生问题,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学生的权利,使学生的权利得到保障。以往都是强调学生的义务是什么,忽略了学生权利的享有。法治时代,学校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应更加人性化,既要明确学生应履行的义务,又要明确提出学生能享受的权利,这样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会提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才会变成一种自主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才可能成为一种趋势,也更有利于提升学校管理的效果。

2.树立按“规”行事的理念

按“规”行事,是目前高校管理工作实现法制化的前提和保障。高校里的“规”既包括国家的定性规定,也包括学校的自主管理规定。国家定性规定主要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规范了高等教育的法律关系,而学校的自主管理规定主要是在遵循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各大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管理制度和规定。这些法律规定的存在是按“规”办事的法律依据,是管理的可靠保障。有了按“规”办事,就要树立“规定”的权威,一切按照规定行事,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主动与违背规定的行为做斗争。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出现了违规现象,随意更改管理规定,破坏了制度的严肃性。

3.树立制度的教育功能理念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一味去追求对学生的约束,只会与管理初衷背道而驰。因此,要树立制度的教育理念,变“被管”为“自管”,由制度约束和强制变成制度服务和制度导向,充分发挥制度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要制定良好的制度,摒弃过去以制度强制管理的理念,强化制度的教育功能,推动学生的自管。

二、建立高校法治学生管理模式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治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新时代的大学生法制意识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也随之增强,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加快高校管理模式法治化建设,坚持走“以人为本”的道路,是实现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坚持“德法并蓄,宽严并济”的高校学生管理原则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校,使学生明确权利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履行义务。依法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实施惩罚措施时,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教育在前,惩罚在后,注重教育的效果与惩罚的力度。尤其是在新生入学时更需要做好法治与德治的教育工作。入学之初,让学生明确自身的权利,以及应履行的义务,明确规定违反校级校规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这样的做法就在无形中减少了违纪的出现。对于违纪的学生不能一味批评,要辅以德治,既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又使学生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性,鼓励自我纠正、自我发展。

2.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法治化管理的背后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形成有法规可依,有法规必依,违反法规必追究责任,形成公开、透明的管理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宪法制定好高校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法律法规,让各大高校的发展纲纪明了,便于开展学校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做好本校的立法工作。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适合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规章制度。在制定法规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①统一原则,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精神相一致,不能相背离;②公平、公正原则,学校的规章制度要维护好学生的正当利益,确保学生享有法律权益;③“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切实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主,听从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使规章制度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执行起来更加便利。

3.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法治化育人环境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制教育也逐渐走进了大学生的课堂,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规范学生的行为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现在的法治课课时少,内容单调而枯燥,导致一些学生“学用分离,重学轻用”,法治意识淡薄,行为不符合规定。因此,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因为他们是未来的接班人,也是社会上需要的法治化人才,这样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也是在刺激和推动高校的依法治校进程,两者互相推动,互相呼应,既规范了大学生的学法、用法行为,又带动了高校法制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法制化进程。法治化育人环境的塑造不仅仅要靠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高校管理者的法律意识也要上一个台阶。

作者:王璐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乔立骐.论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机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2).

[2]夏民,耿华昌.保障大学生法定权利的实现[J].江苏高教,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