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思路及对策(10篇)

高校学生管理思路及对策(10篇)

第一篇:高校准军事化学生管理思路

一、高校准军事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准军事化在各个高校的实践中,严格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统一标准化的日常生活事项,强调学生听从学校安排,服从与执行各项制度。这种模式模式能快速、简单地解决学生差异性大,管理难的问题。但大学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过分强调标准化,会给大学教育带来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校统一准军事化管理,强制性要求学生执行各项标准,学生很难从心底接受。

从小学到高中,为了能让孩子考一个高分数,父母就把其他的事都包办,鼓励学生专心学习。很多学生把大学作为自由的代名词,以为考上大学就解放了。所以,在大学受到准军事化严格的管理,有些学生心里有抵触。学生这些思想会影响其行为,就算不会明目张胆的反对准军事化管理,也会采取一种应付、被动接受的态度。一些学生迫于学校压力才遵守准军事化管理。这些学生并不能在内心深处认可准军事化管理,表面服从学校的制度,暗地里抵触。表里不一,无法使学生真正从准军事化管理中学习或领悟到什么,未能达到教育学生、使其快乐健康成长的效果。

2.强调服从学校的统一安排,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个性。

大学是很多学生一生里在学校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各个方面应该得到发展。学校要鼓励学生探讨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性格,发掘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综合素质能力。学生全方位的需要学校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高校准军事化管理要求所有学生统一的生活和作息习惯,制度太严,约束太多,不利于一些学生的个性发展。

3.过多强调学生日常管理,军事训练特别是军事文化教育缺失。

精神文化的力量,是持续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力量。而国防军事文化,不是一时一刻就能体会,而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才能进入学生的精神意识里。但很多准军事化高校对国防军事文化并不重视。学生未能真正懂得国防的意义与精神,难以将军事文化精神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很多准军事化管理高校,未能做到以国防精神、国防意识和文化来促使学生成长。很多准军事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让学生服从学校的安排。所以一般的学校只是服从军事管理需要的安排,而不会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另外,某个特定的模式只适应特定群体的学生,用一个模式来要求所有学生,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所有学生都统一采取严格的军事管理,就可能带来一些弊端。

二、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学生军政教导队

学校学生事务的管理,要尊重学生多样性为前提。如何保证学生的多样性,而又采取一些合理的方式去引领学校的校园文化,值得深思。2009年底,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育人目标,提出了“军魂育人、军魂管理”的育人新模式,并开始组建“学生军政教导队”,按照军队的要求,实行部分学生准军事化管理。经过5年的努力,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硕果累累。本文借助于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的成功案例来探讨高校准军事化如何克服以上所提到的三方面弊端。

1.学生自愿参与。

准军事化的模式有其优点,但也有其缺点,并不一定适应所有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而选择,不能一刀切。学生本人对军事化训练的认可程度是关键。一些准军事化学生管理院校,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其中,不管愿不愿意都要参加。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军政教导队不强迫学生加入,而是在自愿报名的前提下,通过考核才能成为合格的军政队员。如果不是出于学生自身愿意,训练的效果会受到影响。强制性的军事化管理,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表面上顺从了学校的管理,但并不等于内心服从管理。如果出现内心的抵制,则可能对学生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军事训练对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要求也高,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高强度的训练。学生军政教导队的队员由大一新生自愿报名,经过严格的考核后,才能成为正式队员。

2.严格的日常管理和长期的常规军事训练。

当选为军政队员后,为了训练与其他事项的方便,所以军政队员离开原班级宿舍,重新安排住宿。军政队员集中住宿,共同训练,严格按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条令”(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实施管理。他们在上课时回到各自班级上课学习,课外活动时间则集中起来训练。大学生以学业为主,很多人担心的是军政是否会影响学习。南洋军政教导队所有训练,都是在课后或假期进行,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通过对队员进行军事训练,使队员学会基础的军事技能,培养队员练好的生活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3.国防文化精神教育熏陶。

精神是内核,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强调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与气质,除了军事训练外,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文化学习与体验活动。包括:(1)国防军事与形势教育,学校定期邀请各级部队官兵和相关专家来校开展国防与形势教育报告,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家面临的挑战;(2)历史革命优秀传统教育:学校定期组织队员参观各类革命历史纪念馆;(3)党的信念教育,设立党支部,定期开展党课培训班;(4)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如每周升国旗、合唱团等以军事文化活动丰富队员的课余生活。

三、小结

准军事化的教育,在普通高校中作为人才培养的优秀育人模式之一,是一种可行的模式。军事化的教育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模式,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切身认识到国防的重要性,通过军事训练和国防军事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如创新型、实干型等等。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也要求学校培养人才的多样性。反过来说,也就是培养人才模式也要多样性。准军事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这其中之一。即使同一个学校,也可以灵活地采取多种模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学生军政教导队队员,并没有脱离班集体,照常参与各项班级活动。如每周的班会课,队员与班级同学的交流与沟通。很多学生的大学生活就是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而玩游戏、沉迷社交、电影电视等等,变得颓废。军政队员则通过努力,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作者:罗江 单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学工处

第二篇: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方法

1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1.1学生管理观念陈旧

随着近些年来高校的扩招,高校的招生要求也随之降低,同时高校的学生质量也在不断下降,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高校辅导员在管理观念上进行转变,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观念较为陈旧,依然坚持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未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叛逆的心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管理方法有待改进

各个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且,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方法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管理方法是否合理也将对学生的管理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笔者在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调查中发现,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方法单一,虽然部分辅导员已经改进了管理方法,但从本质上来看,未能脱离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从而影响到对学生管理的效率。

1.3管理策略不合理

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完善相应的管理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在制定管理策略时,却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例如,管理策略的指明方向不够明确、管理目标不够具体,这都将对学生管理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另外,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守护者、学生三观树立的引导者,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应的管理策略,从而保证管理策略实施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

2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分析

2.1转变辅导员管理观念

通过以上对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不足分析了解到,在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下,高校辅导员管理意识也受到传统观念的约束,对此,应转变辅导员的管理观念。首先,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强化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管理意识,对学生的管理要坚持大爱的态度,发自内心地去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辅导员对他们的爱护和关心,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辅导员的工作,能够有效规避学生叛逆心理的出现,而且,在辅导员的正确引导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其次,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应转变自身的管理角色,打破传统管理角色的束缚,要坚持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生活学习氛围。辅导员还应与学生真正成为朋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最后,辅导员在对学生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并本着以引导教育、说服教育的原则,对学生开展综合素质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以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2.2改进管理方法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方法过于陈旧会影响到学生管理的质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对此,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管理工作应不断改进管理方法。首先,管理方法应向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对学生潜能的激发,要避免出现偏向优等生的现象,不能歧视任何一名学生,对优等生以及后进生都必须抱有同样的管理心态,辅导员还应充分挖掘学生的中间力量,当中间力量占大多数时,对学生的管理效率也在不断提升;相反,如果中间力量减少的话,那么对整个班级的约束力也将随之下降,从而说明对学生的管理质量在不断下降。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重中间力量的挖掘,提升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其次,对学生的管理要越简单越好,同时,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发掘自身的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当然,要确保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大体方向是正确的,因此,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也显得格外重要。最后,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管理,更应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责任感,进而能够有效提高对学生管理的水平。

2.3完善管理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策略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管理质量,对此,必须完善管理策略。首先,在制订管理策略的过程中,主要遵循计划的周密性、决策的科学性、执行的严格性原则,并运用正确的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理论,这样才能为学生管理指明正确的方向,提升学生管理水平,同时也体现出了辅导员的政治水平以及道德素质水平。其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建立一个信息数据库,主要对学生的生活、道德、思想、学习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并根据数据库内的各项信息来完善学生管理策略,制订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计划,从而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学生的管理效率。最后,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下,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而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也给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便利性。在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充分应用到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一个工作平台,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拓宽与学生的交流渠道,可以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哪些不足,并加以改正,从而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效率,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完成。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高校的不断发展,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更加复杂,难度也更大,给辅导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通过本文对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的分析,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自身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了解,主要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不足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转变辅导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方法、完善管理策略等几方面学生管理的工作方法,希望可以引起辅导员的重视,通过有效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者:冉旭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与对策

1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我国教育部早在2005年就出台《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求提高对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视度,并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积极的学生管理,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合理的发展自己.此后十年我国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学生管理方面的创新,并取得一定成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前总体状况尚可,部分高等院校立足自身学生管理特点,创新建立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学生管理方式.如2012年浙江某大学在学生管理中创立家校一体的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家校一体管理互动平台.这样可以让学生家长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表现,并能通过平台及时传递自己对学校管理的建议.实践证明,该校做法充分调动了学校、学生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优势,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管理效率.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是一所培养医疗护理人才的专业职业院校,结合自己学校女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我们也积极研究强化加强学生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如把管理权限更多让渡给各系学生会,这样既能够发挥学生管理的主体性,同时还能够减少学校相应的管理成本.但是,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改革的深入,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式还是不适应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学生在管理中主体参与意识还不够等.高校只有充分重视存在的问题,立足自己学校学生管理的特点,制定正确的应对之策,才能真正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2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进而分析其他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学生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

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虽然比以往有所重视,但是总体上看重视度还是不足.高校重视教学工作,忽视学生管理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笔者曾经对所在高校学生出勤情况进行专项调研,调研数据非常不乐观.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2.5%的学生出勤率低于一半,28.6%的学生出勤率不足三分之二,满勤率仅有11.3%.考察出勤率低的学生原因,外出上网、购物、娱乐等是最主要的原因.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高校忽视学生管理工作,对待学生出勤监督管理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相信在其他高校或多或少也存在对学生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的现象.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解决,不利于高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最终对高校教学等其他工作也产生负面影响.

2.2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管理主体”的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受众是在校大学生群体,因此高校各种学生管理工作应当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我国目前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侧重管理者的作用,忽视学生管理主体的做法还是比较常见.虽然所有的高校都设立了学生会这一参与学生管理的部门,但是学生会在高校管理中属于从属地位,并没有真正发挥相应地管理作用.有的高校学生会的组建和运行完全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指导下进行,行政干预过多,造成很多学生自己能够完成的管理工作受到很大的钳制.在校普通大学生也应当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发挥他们积极的管理参与作用,是高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在校学生主体参与作用.

2.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方式传统化

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一般采取“辅导员”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侧重于班级辅导员的管理作用.但是,辅导员群体本身素质不高的现象一直为高等教育所诟病.有的高校辅导员自身学历不高,缺乏管理学生的实际经验.有的高校辅导员由高校任课教师担任,而任课教师本身就承担很繁重的教学工作,他们在进行学生管理中经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加上不少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自身缺乏现代管理素质和管理手段,他们习惯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而忽视与学生开展互动管理,如对待新型的网络管理手段应用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我国高校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实际效率不高,制约未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2.4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节

高校在学生管理中,侧重于对学生校规校纪的常规管理,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获取的重要环节,甚至是提高学生管理效率的核心环节.但是,我国高校目前在学生管理中,重视外在形式上的管理,忽视学生内在素质的管理,造成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节的现象比较突出.高校在管理中,几乎主要是围绕如何提高教学效益展开.因此,从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看,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还不高,基本上流于形式化、浅层化.如果不及时转变目前对学生管理重点定位的偏失现状,不把学生管理真正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最终不会真正扭转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滞后的现状.

2.5学生思想多元化对现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冲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群体可以借助便捷的信息网络渠道获得更多相关信息.这就造成目前大学生在各种信息元素的影响下出现了思想多元化的特点.对待统一问题,不少大学生持有自己不同于主流观点的个人理念.这种思想多元化对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一定冲击.以笔者所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本校主要是为医疗机构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医务护理等人员.但是近些年学生就业思想日益呈现多元化,他们在未来职业选择中已经不再单纯满足于医护职业,出现了多样化就业选择的趋势.这给学生就业指导管理带来一定影响,造成就业指导人员无法为他们提供更多有利的就业信息.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其他方面,学生思想多元化也在更加深入影响当前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如对待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少学生持有自己不同的意见等.

3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对策

3.1把学生管理工作真正当做高校核心工作之一

高等院校应当改变以往重视教学工作,忽视学生管理的做法.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核心工作之一,不应当把学生管理工作边缘化对待,最起码要把它摆放在与教学工作同等的重要位置看待.毕竟高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本质上也有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强学生管理,还可以为高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奠定基础.因此,我国高校必须从思想上引起对学生管理的重视程度,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管理工作真正成为高校重视的常规管理内容.

3.2强化学生管理主体理念,提高他们接受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高校要想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必须要树立学生管理主体的理念.要真正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不但成为学校管理的受众,更重要地成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高校应当在学生管理中尽量把管理权限下放给学生选出的各种管理机构,如学生会和各种社团等.同时,还要积极吸收普通在校学生参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让他们建言献策,提出自己对学校管理的各种合理建议,并号召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总之,只有在校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够真正把对学生的管理做到实处,做出实际效果.

3.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创新管理模式

高校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还必须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管理素质的培养.只有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才能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高校可以制定管理人员定期培训的方式,让他们不断了解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创新制定全新的管理策略.同时要改变以往以“辅导员”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吸收更多一线教学人员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笔者建议可以成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导师群体”制度,即建立以班为单位的任课教师参与管理的方式,让每位任课老师都积极承担管理职责.同时在管理方式上,要指导管理人员多学习掌握新型的管理手段,如学会采用信息网络手段实现与学生、家长的互动管理等.

3.4把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

高校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还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内在的思想品质的管理与塑造.在强化对学生常规等外在形式管理的基础上,要想真正让学生认可学校的管理理念,加强对他们思想素质的培养,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根本措施.只有学生内心认可并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为高校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因此,未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应当主要围绕学生内在的品德素质、行为习惯的塑造开展,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要想实现这种高端的学校管理目标,把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是必须要重视的方面.

3.5建立学生思想多元化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长效机制

面对当代高校学生思想多元化的现状,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真正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适应当代大学生群体发展的现状.高校应当对自己制定的管理策略,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要改变以往管理模式固态化的缺陷,建立积极灵活的管理新方式,不断分析目前高校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新特点,这样才能够不断拓宽高校学生管理的角度,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未来学生思想多元化将会逐渐常态化,如何在学生内心树立主流的积极的思想理念,是未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重要的工作.

4结论

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虽然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还是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高校应当立足自身学生发展的特点,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积极提出各种有效的应对之策。

作者:张云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一、中国教育的现状

首先,中国比较重视对学生的课本教育,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过于依赖,从小学开始就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空有一套理论,却缺少对实践的认知。学生过分依赖,使得学生在个人兴趣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削弱;学生在上学期间一直在批评中度过,所以学生的自主能力不强。因此,高校应该在学生兴趣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其次,中国高考使得中国的大学生适应了应试教育,在题海战术中天赋往往被埋没了。由于中国学生过分依赖课本,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掩盖。高校应改变这种千篇一律的做题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现代高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团队合作能力,一意孤行。这是因为大多数的中国子女都是独生子女,团队合作能力差,这使得团队的凝聚力极大削弱。高校应该改变这种情况,增强他们的合作能力,让团队凝聚力上升。

二、管理工作不理想的原因

(一)国家重视的力度不够

只在课本上讨论有关道德的问题却没有付诸于实践,或者是实践的力度不够。国家在课本中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虚拟的教育,与实际的道德问题有一定的冲突。首先,课本所虚拟的道德事件在现实情况中不一定会出现。其次,以问答或者是课本实例呈现给学生的道德事件是否有不合理情况,真实的道德事件如果触动了个人利益,那么学生在虚拟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在现实情况下是否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想要学生的道德素质显著提升,就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解决道德冲突。在课本中,必须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道德的价值导向,并且加以利用,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要贴近生活,来源生活,尽可能增加时间的可能性。

(二)高等学校的门槛变低使得很多道德素质较差的学生涌入高校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涌现出来,加之国家也十分鼓励各个高校扩招,这也就意味着高等院校的招生门槛将会降低,会有更多的学生进入大学。而应试教育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只注重分数,高校在选拔学生时通常只看重高考分数,对于其他方面要求较低,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根本保证,所以高校也就不容易管理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由国家导向,让高考不仅仅是应试教育,不在单元化而是多元化地招收学生。

(三)心理道德教育应成为当代高校主打课题

我国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沿海地区相对来说较为发达,西部等其他偏远的山区则较为贫穷。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往往是想要向发达地区看齐,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可能会选择对自己发展空间较大的发达地区,而偏远的西部等贫穷落后的地区则往往被忽略,这时,高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春晖行动”“西部支教”等志愿者活动火热,社会各界以及媒体都广泛关注。西部地区由于较为贫穷落后,经济不发达,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孩子得不到充分的教育,或者是“走”不出大山。这对孩子的未来都有极大的影响。我国目前也较为重视这个问题。但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国家就能解决的,还需要有千千万万的学子去支援。因此,我国发达地区的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改变学生的基本观念,不能仅仅做表面工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要从小就给孩子转变思想,让孩子不在过于自私,要教育学生用知识去改变贪穷落后地区。这种教育在中国是一个新的教育形态,需要国家的积极倡导。

(四)网络环境下的思想道德教育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得十分迅速,因此互联网式的道德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网络是一把多刃剑,它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网络信息多而繁杂,学生容易受到网络的迷惑。网络不是面对面,而是一个虚拟的环境,有很多虚假信息,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判断、鉴别,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1.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过高,思想较为活跃,为人也比较单纯;他们缺少社会经验,没有在社会上历练过,这就使得他们狂妄自大,自我感觉良好;思想过度活跃,使得他们缺少理性思维,进而丧失社会道德,甚至有很多大学生迷恋于网络的色请内容以及等不良事物。

2.网络上虽然有很多的思想道德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大多功能不够健全,有很多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教育方法简单并且落后,必然会误导很多学生。

3.网络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载体,它可以迅速地传达指令,传播信息。充分利用网络可以优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抵制一些不健康的内容,比如色情、暴力以及等。合理利用网络,需要高校的管理和积极的倡导,学校应给予一定的网络指导,坚决抑制不良信息。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教育,遵循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以避免自制力较差的学生迷失在网络的谜潭中。

三、从思想理论的角度来看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社会经济在快速地发展,现代社会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呼应的是,现代学生的性格也日趋多元化,因此现代高校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说现代高校要从思想上改变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不再被固有的传统思想所束缚,让他们更加阳光,更加有天分。因此,现在高校的工作就是全面综合地发展、开发学生,让学生多元化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因此,现代高校的思政课就有着很大的改善空间,倡导育人先育德。要想把一个人教育好,不能仅仅从表面上教育他,而是要从更深层的思想上来改变他,否则这样的人不仅不能造福于人类,反而会破坏人类的和平。现代的人们越来越重视思想教育,这就加大了高校的压力,将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到育人的高度。

四、改革创新的具体内容

(一)机制创新

高校应开设思想教育课堂,在课堂上充分地讲解有关思想层面的知识。这就要求要有一支强大的思想教育队伍,他们有着充足的思想文化知识,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把虚拟的书本上的知识以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他们能积极地为学生服务,不会对学生感到厌烦,同时他们也要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文化建设,使之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内容创新

高校课堂应该摒弃传统文化中不合理的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保留优秀的思想文化来教育学生,剔除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不好的理念;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坚持三个代表思想,以党的思想路线教书育人。

(三)方法创新

不能用传统的育人方法来改变学生的固有思想。要用新颖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全面辐射影响学生的思想;保留传统文化的部分理论知识,把他们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面扩展学生的思想文化知识。

五、总结

由于高校的普遍增多,大学生也多如牛毛,可真正的人才、技术型人员却很少。高校大学生剧烈增加,但是社会上的工作职位增长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学生增加的速度,因此出现了学生过剩现象。现代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所以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高校对现在的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现代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方面关注力度不大,并且投入的资金也远远不够,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缺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因此国家应给予更大的关注力度,并投入相应的资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

作者:张剑峰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一、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目标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不够人性化,把管理当成了管制,在进行管理的时候服务意识缺失,管理制度生硬,只达到了管,没有达到理。而管理人员在做管理工作时工作涣散,甚至迷失方向,官僚化严重,失去了管理学生育人成才的目标。他们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变成学生的“保姆”,只希望学生不惹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失去了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在执行管理时,往往陷于日常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中,无法抓到重心。管理片面性,只注重学生的纪律和成绩,注重知识传授,忽视道德层面的思想、诚信和责任意识的树立。

(二)网络媒体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形成新的威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广泛的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及学习观念。由于信息化在加强,学生处于网络与现实之间,其中网络和现实的强大差异,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并发生心理问题。网络在给大家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削弱学生之间的交流,除了班干部,其他学生甚至几个月不见导员一次,导员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另外,教学和管理脱节,老师只关心教学,导员只关心管理,互相不交流,不沟通。

(三)高校管理队伍不健全

由于扩招,许多学校的导员需要带200人或更多人,这样超负荷的工作,往往使导员顾此失彼。另外,许多导员是刚毕业的学生,从学校到学校,角色转换不及时,虽有工作的干劲,但是缺乏理论实践的管理工作经验。导员工作的晋升空间比较小,许多人是拿导员工作做跳板,一有机会便会转入其他岗位。再加上由于工作需要可能一届学生需要换3到4个导员,这样就导致导员很难科学系统地进行管理工作。

二、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途径

(一)明确管理目标

管理是一种方法和手段,要让学生在接受管理中接受教育才是最终目的。管理人员并不是事无巨细的管理,该管的一定要管,其他的可以发动班干部的力量,调动其他学生参与进来。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真正的诉求,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加强学生诚信管理,让学生了解到诚信是一件大事,让诚信约束学生的行为。加强学生心理和思想管理,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及心理变化,及时疏导并解决困难。

(二)加强网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目前网络在我国学生中很普及,但是利用网络进行学生管理却不充分。而在发达国家,利用网络进行学生管理已经很成熟,这也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并提高了管理效率。网络是可以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帮助。高校可推进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利用各级网络系统加强上传下达的能力,通过微信、qq等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只有充分收集信息,了解学生所想所为,才能及时进行调控,并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管理学生,为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

(三)辅导员队伍规范化

高校辅导员是最基础的直接面对学生的管理人员。辅导员队伍的好坏决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败。要保证辅导员和学生的比例数目,当学生数量明显增多时,就要新聘请辅导员。并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岗位培训,以提高其工作的能力。另外还要保证辅导员的稳定性。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有利于他们深入研究学生管理方法,提升学生管理质量。要为辅导员建立职业晋升制度,让其安心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潜心工作。另外辅导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学生之中,消除与学生的隔阂,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滥用职权和以权谋私。

(四)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随着高校的开放,学生的管理工作也日益复杂。因此要完善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以调解学生和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制度内容,也可以根据突发情况建立临时的相关制度,以制约学生行为。

三、结语

总之,对于学生的管理不能仅限于学生的成绩及日常行为的管理,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思想、诚信等道德方面的管理。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多角度管理并研究出合理的方法,以实现科学管理。一方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另外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发展的自由空间。学校也要加强政策、制度和投入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以促进完善工作机制。

作者:孔祥雨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第六篇:高校汽车类校企合作学生管理对策

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现实基础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交通产业也顺应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汽车行业的科技改革与创新加大了汽车类行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但是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传统的学校教育,虽然能保证在理论知识上能满足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但却无法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立即满足现代汽车类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出现了汽车类行业所需人才与汽车类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之间的供需矛盾。在当前科技市场迅速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面对着现代汽车类行业发展的各种需求,而企业对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自主的选择权。但是,供需相等人才发展的市场是要求学校和企业双方都要共同的发展,因此,构建高职院校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是时展的根本需求。

二、目前我国新型校企合作在学生管理上面临的困难

校企合作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迅速的找到市场对汽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从这种需求中找出高职院校汽车类教育的方向和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我国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经历的时间尚短,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经验上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新型小气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的困难总结如下:

1.企业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排斥。

校企合作是一种短期的合作关系,所以,有些企业认为参与校企合作的模式无利可图,因为他们在对人才的技能的培养时特别的费时费力,加上校企合作模式的人员流动量较大,会使企业在短期内收效甚微。因此,有些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具有长远发展观的企业就会排斥对高职院校汽车类学生的管理,使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企业一线的工作中,无法达到高职院校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目的。

2.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的可操作性较低。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队新型的小气合作模式下的学生管理经验不足,只是盲目的参考别的院校或是别的国家的汽车类院校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模式。但是,学生的管理首先应该建立在合作企业和学校的发展情况,因此,有些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所借鉴而来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可操作性不高。

3.校企合作的学生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我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还处在探索发展的阶段,开展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学校还比较少,加上有些学校和政府对校企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只在部分高职院校或是部分专业中开展,尚未形成规模。因此,社会上尚未有企业或是学校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管理体制。

三、构建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的方法和对策

高职院校传统的授课方式只限于小班级授课,由教师把本专业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高,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也顺应时代的变化应运而生,但是学生管理制度并未随着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而改进,导致校企合作模式的管理上存在着一道鸿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新型校企合作模式首先应该解决的关键:

1.迅速的转变观念,构建与时俱进的学生管理制度。

目前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学校和企业在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水平的重要性认识,必须严抓教学与管理的质量观。同时制定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在学校、社会、企业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交融的多维度网络,约束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时刻接受教育和管理。高职院校构建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首先从另个方面入手:一是在选择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企业前,应该对企业的文化,工作的技术含量、对员工的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并和企业之间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和学生在这次校企合作中的行为;二是结合学生和企业的自身情况,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并根据开展校企合作的目的设置相应的制度,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科学、有效的进行。

2.加强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

在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时刻强调以学生的利益为管理的出发点,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的健康和利益,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我们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保证他们在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中的利益。建立这种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念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强化高职院校教师全员育人观念。学校教职工要真正的做到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的关心学生,并主动和学生沟通校企合作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在交流中点拨学生;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及时的发表自己在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中的想法和意见,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及时的与企业进行沟通,构建一个和谐的新型校企合作的氛围。

3.加大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管理的力度,夯实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基础。

目前,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势头相当的迅猛,为了更好的完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促进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在现代学生培养上的目的,构建一个与其相匹配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我国高职类院校要想培养应用型的汽车类专业的人才,除了要做好学生的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基础外,还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保证学生能掌握到一些专业所需的经验和技能。除此之外还要帮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之中,让他们尽快的适应角色。学校要组建这么一支管理队伍,首先应该解决好薪资待遇、职称评定等问题,让管理者可以有章可循的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掀起了汽车类企业的一场革命,而作为培养与时俱进的汽车类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该根据社会的变化,迅速的对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管理进行变革,努力构建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制度,保证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合理运行。

作者:丁晓丽 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与对策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从管理者方面分析

1.学生全面发展概念化

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生源的竞争,招生质量的下降,过分强调过去学生的统一管理模式和大班级管理手段,半军队化要求统一步调、统一的思想和规范,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认为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职业学校的大部分教学教职员工都以“安于现状,不出问题”为评价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造成学生管理工作消极懈怠,满足现状,不愿意改革创新的局面,在工作中只是应付平时的事务性管理,而不是开创性研究解决现在高职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以便激发高职学生的潜能,忽视培养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

2.学生管理工作的肤浅化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各个部门分工和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学生管理工作部门融党政、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于一体,集教育管理、思政工作、服务工作、心理教育于一身,从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到思想政治教育,从高职生入学教育、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到毕业就业派遣,事事琐碎、亲力而为。但凡涉及学生的事宜,学院各部门的事务都针对到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中去,使学生管理工作的时间被占用,不能把自己的真正业务做精、做专。大部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体系都是内容庞杂,责任不够明确,不能适合现在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控能力较差而且个性化较强的高职学生。高职生大部分都是90后,对事物认知和观念都变化很快,要求管理人员要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他们沟通,但是每日都无法避免地应付于其余部门日常性的事务工作,很难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工作的研究和探索,包括掌握学习兴趣、好奇心、探索欲、判断能力、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更没有精力研究新时期针对高职生管理规律、总结高职生管理的经验教训、当代高职生的特征、思想意识、价值观等问题,从而使管理表面化,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全员育人思路的现实意义,但是实际管理模式严重脱节,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只是忙于传达上级文件精神,以日常性的事务为出发点,完全没有达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沟通的目的,并且工作缺乏主动性、创新性的思维,缺乏学生工作的针对性。

3.管理服务学生去行政化

职业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过程,高职生既是受教育管理对象,又是享受服务的对象,学生管理过程应当充满了服务意识,学校没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就失去了良好的育人环境。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过去旧的工作模式,工作思路落后,工作方式停滞,工作内容单调,工作没有活力,缺乏创新点,工作手段还是采用过去行政化的说教,方法单一,对学生训导太多,学生逆反心理较强,师生矛盾凸显,教学质量下降,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等等问题日益显现。在他们眼里,学生和老师就是不同,相互之间不可能是平等的,这样势必不能适应现在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无形中割裂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基础,使学生不愿或者不敢去接近老师,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平等,像朋友和亲人一样的关怀和帮助可以感化学生,接受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帮助,加大教育的效果。

4.对管理对象的认识不足

当代高职学生大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成长条件比较优越,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同时他们又处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周围充满了各种诱惑,很容易接受新技术,有较强的维权意识、平等观念、求实精神和批判精神,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腐朽文化、不良观念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当代高职生缺乏分析和研究,认识肤浅,仍然采用过去的眼光对待学生,势必做不好学生管理工作。

5.忽视学管干部队伍的建设

按照国家大力发展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需求,全面推进高职生素质教育,实现高职生培养目标,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尤显重要。但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来看,要么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理论修养不够高,缺乏工作经验;要么是年龄较大无法从事教学工作的老教师,欠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存在着严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业务不精、专家化程度低等等原因,很难确保学生管理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二)从被管理者方面分析

当代高职生带有鲜明的21世纪的新特征,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和一些不良习惯,主要如下。

1.吃苦耐劳的品质差,能动性差

目前的高职大学生大都接受的是我们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每个家庭的经济基础比较富裕,当代高职生没有经过艰苦地磨练,加之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家庭当作公主少爷看待,事事基本都是家里安排包办,同时,不少学生从小自由散漫,学习习惯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2.学生生活铺张浪费

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通过奖学金、助学金、贫困补助、生活补贴以及助学贷款,可以获得很多的资金来源,加之家里给予的生活费等。使原本贫困的大学生开始富裕起来,慢慢地养成了铺张浪费、崇拜金钱的思想。在生活上追求名牌、大搞请客聚会、购买高档数码产品等,导致学生学习没有目标,生活盲目追求的不良现象。

3.沉迷虚拟网络空间现象俱增

90后对虚拟世界迷恋,借此打发自己的课余时间。并且不愿与人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封闭在网络世界,寻找在虚拟环境中的满足感,浪费自己时间,隐藏自己真实的生活,而学校的各种学习和课外活动对他来说显得黯淡无比。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对策与探讨

高职学生的管理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烦琐、复杂的系统工作,对高职院校来说,学校的核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既是大学主体,也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高职院校要想发展,必须把教育管理工作摆在重要地位,高职院校持续改进,离不开学生管理创新和业务专业化以及能力提高。要想优化职业院校的管理,经过大量座谈和研讨认为可以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对象着手,来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作的创新。

1.创新学生管理观念

高职院校工作观念的创新是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过去的教育观念弘扬的是师德尊严,过多地要求对学生严格管理,而弱化了对学生服务、沟通与引导。在当代高职教学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根本任务是以转变落后的教学思想和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管理理念。一是以学生为本,把服务学生的理念贯注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要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的理念。二是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正确对待高职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使各项事务都能为学生服务为根。三是营造高职学院团结和谐民主文明的文化气氛。通过各种媒体和活动策划引导到学生自觉地参加教学各项活动。

2.创新学生管理方法

高职院校工作方法的创新是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依托。在目前要全新的实现学生工作方法的创新,需要应用现代管理学理念,把目标管理引入到工作,从而明确职责,调动管理者目标性、主动性、创新性,以激发管理者,便于绩效量化评估与反馈机制形成。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通过这些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自觉性,从而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愿意参与、愿意学习。触动学生心理的层面,满足学生追求知识和对成功的欲望,从而起到推进学生管理的作用。

3.创新学生管理内容

高职院校工作内容的创新是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载体。要针对当代高职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分层次掌握高职生具体的各种需求,制定教育的工作内容,体现工作针对性和时代特征。学生工作主要内容的创新包含三条途径:一是开发学生感兴趣的愿意参与的活动;二是对传统活动赋予的新文化内涵;三是采用新技术新手段来改变活动形式。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班团干部引领作用,利用各种社团组织,围绕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不断地丰富和延伸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积极开展学生自愿组织、愿意参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活动,培养具有团队意识、踏实肯干、技能扎实、兴趣广泛的现代高技能人才。

4.创新管理服务机制

高职院校服务机制的创新是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以二级部门为主力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服务以社会区域经济为依托。在服务内涵上,要以提供成长成才咨询、就业创业辅导、心理辅导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困扶持为重点内容:服务网络方面,要建立以公寓社区为中心、辐射学院和社会的多层覆盖:服务方式方面,要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服务手段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知识,发挥网络及新媒体的作用:服务制度建设方面,把命令性、强制性口气转化为谈讨、研究、引导性口气。服务队伍建设方面,把德才兼备、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中来,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担任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要把学生管理工作和科学文化素质教学工作放在同等位置。要党政共抓,形成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教学部门密切合作的职教模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复合人才创建和谐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参考文献:

作者:张建平 桓美丽 何瑾 杜云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第八篇:高雅艺术进校园对高职学生管理的作用

一、“高雅艺术进校园”在促进学生管理建设上的艺术手段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自2005年开始在全国推行的,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将高雅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弘扬,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何将“高雅艺术”带进校园?“艺术”是具有一定审美的,由不同形式表现的行为,而“高雅艺术”则是指高尚典雅的高品位艺术,它是经过了艺术家长时间的探索与发展,才有了现在丰富与深刻的内涵,懂得欣赏它的人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它更注重与观众的面对面交流,因此,普通观众往往听不懂也看不明白,给人造成了高雅艺术高不可攀的错觉,这样反而阻碍了艺术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艺术具有审美、娱乐功能,同时也具有教育功能。通过把“高雅艺术”带进校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慢慢的再将这些感受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

二、“高雅艺术进校园”在促进学生管理建设上的直接手段

1.现实主义题材的加入,拉近了艺术与学生的距离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为主,以实践的方式将艺术作品呈现到学生生活中来,通过现实主义题材的写照,展现各项艺术题材的内容,保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拉近了艺术与学生的距离。我们的高校肩负着培养21世纪文化人才、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的光荣任务,将高雅艺术定期通过不同形式的表现带进校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能体验到艺术文化的养分,在这种体验中学生会懂得何为艺术,艺术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不同艺术题材呈现不同的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让学生去理解高雅艺术,从而接受通过艺术传递的正能量,既培养了人才综合素质,也帮助在校学生确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种信念能够很大程度上正确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达到提升学生管理效果的目的。

2.“高雅艺术进校园”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学生管理的宏观调控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一种艺术实践,也是根据时代的变化需求,为了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管理工作,推动文艺教育的繁荣和发展、国民精神文明建设的产物。艺术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实践证明,艺术与精神文明建设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使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变实的基础工程,“高雅艺术进校园”对于推动和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开展艺术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是把“两个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学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只有把学生们发动、组织起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精神文明建设中去,自愿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富有生机和活力,直至取得成功。

三、结语

实践证明,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机制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四有”新人;有利于改变学习环境,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维护学生管理秩序,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果,促进学生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

作者:贺婧怡 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第九篇:工学结合培养高职学生管理分析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工学结合”指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工作实践的能力,其一般表现形式为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以及实际工作锻炼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教育模式完全是为了就业而服务的。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它的目标指向集中在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上。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1.开放性。

工学结合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联系企业生产的实际,实现由传统封闭式教学的机制向多元开放的教育机制转变。

2.实践性。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面向未来,为了学生的就业而服务的,突出职业技能的定位,让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和教学做相结合的转变。

3.职业性。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强调通过学生和职员的身份转化和真实职业环境的模拟以及真切的职业体验的提高对职业岗位的认同,让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有更深的了解,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

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学生管理带来的挑战

(一)对校企合作关系的挑战

首先,企业都是将实习的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学生难以学到什么实际的知识。其次,企业对于学生能力的信心不足,不愿意将复杂的工作交给学生做,害怕影响产品的质量。最后,企业的不少生产经营过程都涉及商业机密,贸然让学生进去实习,很可能导致泄露商业机密。以上是校企间合作的重要障碍,想要让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消除这三点主要障碍。

(二)学生身份的双重化,要求加强学生管理的职业针对性

企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期间,不仅要面临各种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还要重新建立陌生的人际关系,完成繁重的生产劳动。想要让学生适应这些变化,企业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身份向学徒身份的转变。

(三)学生工作岗位分散,难以统一管理

一般来说,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前往企业实习往往不会分配在同一工作岗位,企业是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实习,这就给学校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造成很大的难度,而有的院校教师数目也不够,不能够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管理,这就在管理上造成真空区。

三、工学结合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尚未达到工学结合的要求

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来看,学校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工学结合存在一定的误解,家长会怀疑学校将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出卖给实习企业,同时也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工学结合会耽误过多的学习时间。还有的学生难以调整学生与职员两方面的转变,认为工学结合其实就是上班,从而忽略学习。

(二)管理模式尚未达到工学结合的要求

虽然学校对于学生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但是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却没有太大的改变。同一院校大多是依靠班级对学生进行管理,而很多时候,学生在企业实习并不以班级为单位分组,这既不利于学校管理,也不利于学生的角色转换。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对学校的管理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效果下降。再者,很多高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往往是以命令为主,而现代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高职教育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旧以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校安排,这样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削弱,自然也就难以对工学结合产生兴趣,也就谈不上什么效果。

(三)学生学习的需求与企业的要求错位

一般来说,学生总是希望被分配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工作岗位上加以强化,并期盼在岗位实战训练中,能够更多、更全面地学习实践知识。但是实际上,企业对于该工种并没有太大的需求,往往出于对于生产计划以及经济效益的考虑,就会安排学生从事其他工作,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的需求与企业的要求出现错位,学生不在理想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自然难以对工作提起兴趣。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加强学生管理的对策

(一)学校与企业、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本来应该是两方受益的过程,学校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而企业可以招揽相应的人才,但是工学结合的现状往往并不是如此,如何找到企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平衡点,将各方的利益最大化,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而解决这种问题的方式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学校与企业、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工学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还能够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在树立自身口碑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实力。而企业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能够有目的地培养和选择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学生在工学的过程中,能够全面提升各方面的素质,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工学结合的认识

工学结合的效果不够理想,大部分原因是学生对工学结合的认识不够,学生自己就不支持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也就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具体说来,学生想要进行工学结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的效益而服务。而工学结合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学生能够将书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提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更快地实现从学生身份向职业身份的转变。

五、小结

针对我国高职毕业生难以就业而很多企业又找不到合适的员工的现状,本文分析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价值所在,提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的主要解决途径在于学校与企业、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于工学结合的认识、充分保障学生的权益。唯有学校做到了以上几点,学生才能够真正从工学结合中受益。

作者:宋庆辉 刘夏辉 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篇:高职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方法

1高校学生及辅导员管理工作特点

首先从年龄上来说,现在就读于高校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而这代人的最大特点就是独生子女,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甚至是溺爱,导致这代人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自私、任性、自我管理意识差等。其次,由于这代人身边没有所谓“争宠”的兄弟姐妹,集所有的宠爱于一身,导致他们与同龄人群居生活的集体意识差,再加上高校院校的学生本身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水平较差,以至于这些人在进入高校院校后长时间无法学会自主学习,学习没有目标,有些学生甚至生活都无法“自理”,衣服还需要家长每星期来学校收一次。还有就是大学的课余时间比较丰富,而学生从小就生长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互联网、电子通讯设备的利弊众所周知,一旦这些学生长时间地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上文就是高校院校学生的主要特点,结合这些特点我们就会发现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其实有很大难度的,总结起来就是头绪众多、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分为专项工作和日常事务两种,总之就是一切和学生有关的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事情,其中专项工作包括学生党建、团建、学生讲座、专业竞赛等,日常事务包括请休假、奖评定、课堂行为、宿舍卫生、心理健康咨询等。除此之外,安全问题是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辅导员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总之辅导员要为学生的一切行为负责,这就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

2加强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体制中,班级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单位,以此来完成对整个学校的管理工作,而这个基础单位的直接领导者和管理者则是辅导员,形象点说,辅导员就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以及要求和所有与学生相关的通知都是由学校通知各班辅导员,再有辅导员下达到各班同学,反过来,学生在校期间所有关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也是先反映给辅导员,在辅导员无力解决的情况下再向上上报给学校,或者是学生对于学校某方面的改善建议等也可以通过辅导员传达给学校。另一点是除了专业学习和生活问题的拓展性活动方面,比如心理辅导、活动组织、就业规划等拓展性领域,由于这些领域延展性比较大,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需要高校辅导员学习全方位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成长以及成才和高校院校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都和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紧密相连,所以加强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3浅析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方法

3.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工作的重心,因此要做到一切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多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时就会对学生的行为多一些理解。时代在不停地变化着,教育事业也在飞速发展,因此辅导员在新形势的环境下必须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尊重并服务于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用实际行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种变化,从根本上将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隐患问题解决掉。

3.2建立德育引导首选化和以法治班辅助化的管理模式

健全德育引导首选化、以法治班辅助化的管理模式,是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时首要也是必须使用的方法,具体指:以引导和说服教育为主,加之以规章制度为辅来管理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针对到每一名学生身上,就必须从德育教育和激励教育方面加强管理,把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发挖掘出来,引导学生去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少批评和训斥,多鼓励和赞扬。对于个别有违法校规、校纪的学生,除了进行德育教育,还应该运用学校、班级的奖惩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使这些个别学生能够及时地认识到错误并改正,而融入到融洽的班级氛围中。

3.3让榜样成为常态化的模式

高校辅导员要认识到榜样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要善于将榜样的力量贯彻到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中去。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将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树立在自己心中,而以此为奋斗目标,给予自己和学生以鞭策、教育与鼓舞的作用,并取得学生们心中感情的共鸣,进而激发受感触的人去效仿和学习。另外,高校辅导员更多的应该是身体力行、亲力亲为表现和行动去促进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成效,辅导员应该从自身来做起,使自己能够在学生中的树立威信,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让学生体会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艰辛,感染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潜意识里迸发出来,使学生能够早日成才。

3.4构建交流畅通化的信息平台

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因此从学生兴趣爱好入手,建立一个有利于师生无障碍沟通的交流平台是非常必要的。交流畅通化信息平台的构建有助于辅导员及时了解各个学生的发展现状与思想动态,有利于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水平。

作者:王玉凤 顾晓慧 王磊 单位:威海海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