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面临招生途径多元化,生源参差不齐,总体质量下降的现实困难,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吸引力的根本途径,而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建立辅导员(班主任)队伍选聘机制、责任机制、交流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等途径,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学生管理队伍,是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诸多问题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机制;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半壁江山,承担着培养国家建设人的重要任务。班级作为学校活动的基层单位,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由于生源质量、办学模式等与普通高等院校有着明显差异,辅导员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石。在生源数量下降,多元招生的新形势下,探索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班主任工作配合及运行中的难点,建立辅导员工作机制,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是当务之急。

一、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压力

1.总体生源数量下降

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参加高考人数已由2008年的1050万降至2017年的940万。本科高校录取人数及录取比例逐年快速增长,给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与生源质量带来了直接影响。生源不足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2.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生源质量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2013年4月,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形成省级政府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以江苏省为例,2013年起,江苏省8所部级、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试行自主单招考试,至2017年,83所高职院校全部放开。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招生途径从单一的高考招生转成自主单招、中职单招、注册入学等多途径招生,部分院校自主招生计划超过总计划的50%。虽说招生制度改革拓宽了优秀人才的选拔渠道,打破了农业职业院校招生难的瓶颈,但同一专业的学生来源不同,基础差异很大给学生管理和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

3.高职院校总体报考率不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院校由成人高校和部分中专校升格而来,起步晚;二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人们以上高等职业院校为耻;三是部分高职院校在体制机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经费投入不足,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这三方面原因导致高等职业院校报考率不高,需要征平或降分录取。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的困惑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队伍的主体为辅导员,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专校,学生管理工作延续了中专校的管理模式,与高校脱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辅导员与班主任分工不清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即辅导员当班主任用,辅导员一般担任四五个班级的班主任,其他班级班主任为专任教师兼任,这种做法会导致三个问题:一是辅导员工作量大,只关注自己所带班级,无暇兼顾其他班级学生思想动态。二是辅导员专业知识背景与专任教师有明显差距,导致在专业教育、就业规划等方面存在不平衡。三是辅导员大多由刚毕业的年轻人担任,工作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欠妥或工作实效不明显。

2.辅导员与班主任沟通不够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往往缺乏沟通,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身兼数职,职业认同感比较低,工作缺乏积极性,与班主任交流少。二是班主任一般有繁重的教科研任务,有限的时间、精力只能应付学生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工作,与辅导员交流时间少。三是辅导员与班主任专业背景不一致,在教育教学中侧重点不完全一样,造成工作中交流的切入点少。

3.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干劲不足

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不强,干劲不足。根本原因在于院校缺乏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有助于辅导员、班主任个人发展的通道。辅导员、班主任干劲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管理工作任务多为“软”指标,业绩很难列入职称或职务晋升条件,学生管理人员职称或职务晋升难,如辅导员受课时和科研成果的影响,评教师职称难度大,工作成就感低。二是班主任津贴不能体现工作价值,多数院校班主任津贴很少,不够用于与学生或家长之间的通话费用,日常工作极为烦琐,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的机制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三大问题,从构建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入手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学生管理队伍,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成效。

1.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和工作潜能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激励的措施主要有提高班主任津贴水准与相关待遇;实行辅导员、班主任等级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开展绩效考评,当年成绩作为第二年辅导员、班主任级别认定的依据,与第二年工资待遇挂钩;鼓励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学生管理课题研究,申报教学成果,发表研究论文,学生管理成果的奖励力度不低于甚至高于其他成果;将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量与工作业绩作为职称或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或优先条件;对工作严重不达标的辅导员、班主任给予必要惩戒等。激励措施可以更好地引导专任教师或辅导员积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2.建立选聘机制,优化学生管理队伍结构

建立学生管理人员选聘机制,制定辅导员、班主任选聘办法和岗位职责,破除辅导员由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应届毕业生直接担任的现有做法,通过激励机制度试行辅导员竞争上岗,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在全院(或二级院系)所有专业教师中遴选一定比例的具有本专业背景的部分中年专任教师专职(或兼职)辅导员,选聘有学生工作经验的年长教师担任导师级辅导员,享受工资待遇上浮或一定的报酬,改善辅导员、班主任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

3.建立责任机制,明确学生管理人员职责

制定学生管理人员选聘办法和岗位职责,明确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职责,辅导员主要职责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包括学风建设、学生党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班团干的组建与管理、教室和寝室卫生工作、事务性通知、班级活动等。班主任的职责主要侧重于指导学生专业课学习与专业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做好当前学习和未来职业规划,协调任课教师教学,做好师生间的教与学的双向沟通,促进学生学习。在此基础上,各院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将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进一步细化,增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体指向性。辅导员、班主任应加强协作,因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育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两者协作,共同培养。

4.建立培训竞赛机制,提升学生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学院定期举办辅导员、班主任培训,选派相关人员参加国家、省组织的相关培训,选拔学生管理骨干赴境外培训,让辅导员与班主任能有机会向专家学习与同行探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每年举办辅导员、班主任业务能力竞赛,通过系部初赛、院级决赛的形式选出优秀辅导员、班主任,予以表彰,总结好的做法、经验,加以宣传报道,成为全体学生管理人员的模板。

参考文献:

[1]肖进,徐明嫣.辅导员工作模式下的高校班主任工作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2

[2]高国英.新形势下中学班主任工作机制研究[J].教学研究,2010

[3]江秀梅.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5

[4]张晓兰.试论职业院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

[5]袁伟菊.高校专职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队伍建设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

[6]王西亚等.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长效机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

作者:陈娟 袁华根 单位: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