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信息管理可视化技术探析

图书馆信息管理可视化技术探析

摘要:

图书馆信息管理可视化技术,涵盖了信息可视化的基本意义和GIS(地理信息化系统),其技术方法对图书馆管理可视化做出了讨论和深究,并且希望可视化技术能在图书馆信息管理的系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

图书馆;信息管理;可视化技术;管理

自信息化时代以来,电子手段储存信息的方式逐渐兴起,并广泛用于图书馆模式中,如此一来便提高了图书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更是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试用体验,方便了信息的查阅,也节约了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财力。它打破了常规图书馆的运行模式,以更加简便、直观的模式来展现自身的魅力以吸引使用者,使每个使用者都能更加明确地掌握资料、图书地分布情况,极大的方便了用户。

1信息可视化的基本含义

信息可视化是一门正在兴起的信息技术,它解释了信息空间的规律,以信息传输方式、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保障,非常简单明了地对信息空间做出一系列科学解释和传输[1]。它借助了多媒体信息、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动态的方式进行生动诠释,人们就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自身。信息可视化技术建立了一座通往计算机世界的大桥,使用户更深入地了解到图书馆各种信息。不让用户面对如同大海一般的信息发愁,能精准找到所需信息。这种技术加快了信息处理速度,信息处理方式更多种多样,更加满足用户们的需求。首次提出将信息可视化引进图书馆,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但是如果成功,便可以更好地管理图书馆,也可以让被服务者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技术体验。对此,数字化图书馆信息可视化可以分为用于信息检索和信息界面的可视性。可以肯定的是,数字化图书馆是未来重点的发展对象,运用可视化技术来展示数据,甚至可以利用到图像影音这种方式,可以让用户处理信息时更加方便快捷,而对于界面的处理也更加直观,人性化,美观和智能。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吸引被服务者的注意。对此,图书馆的管理信息可视化主要分为可视化GIS技术、数据信息以及信息显示界面三个部分。

2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含义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个应用比较广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包括了地理探测、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城市化水平探测,这些年也一直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它能对统一数据进行再区分和管理,最后加以分析,用于后续的管理工作,显示空间定位的数据。GIS技术可以标注图书馆各个方位信息,将数据制作成为模板,最终确定应用,建立模拟真实环境的空间。最后以图像,影像的方式来展现给用户,而且包括图书馆的管理信息也可以用此来视线。

3实行图书馆信息管理可视化技术的措施

首先,要建立相应的GIS地理信息管理技术,展示图书馆的整体面貌。图书馆信息管理可视化是可视化GIS技术、数据信息以及信息显示界面三个部分组成。对于图书的外在数据进行再分析,再把分析的数据通过图形和图像的形式呈现用户面前。其次,要建立庞大的处理信息数据库,对处理完的数据进行科学管理,更要准确处理未输出的数据。可视化信息管理分为两个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的表现形式是图形,具有较强的空间层次感;属性数据库包含了图书馆整体的属性,也包括了图书馆每个角落,每本图书的数据,通过GIS技术将数据库结合,实现双向查询。

4图书馆信息管理可视化技术的主要功能

可视化的图书馆信息管理和一般的信息化系统管理之下的图书馆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几点便是能够识别所搜索的图书是否在图书馆馆内,借阅前的详细情况,和图书馆的基本介绍等,都是可以被用户所查询的,并且能够对图书馆馆内的图书进行详细定位和分析[2]。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分为以下方面:一方面,对图书馆馆内图书可以进行精准的定位分析,各类图书的详细搜索,第一时间展现在用户面前。主要以图像、影像、智能声音等多种方式呈现给用户,可以与使用者进行互动,将各类信息放大、缩小、移动,对使用者是一种很好的体验,而且可以对不同平台使用互动查询,获得更准确信息。另一方面,准确地对图书馆内部信息分析,通过用户查询,可以了解到图书馆的珍藏情况、历史发展、建筑模式,可以了解到图书馆馆内人员的管理情况。对于其他情况,例如利用系统空间可以建立比较模型、优化模型等,这些模型的产生,是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决策、分析的依据之一。

5结语

图书馆信息管理可视化技术通过各种人性化、智能化方式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例如精准的名称查询、高级查询来实现数据之间的交流互动,再利用GIS技术进行图像等多种多媒体技术呈现,给用户带来很好的使用体验。总之,这种技术对于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用户也可以将大量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赵杰.基于用户体验标准的可视化技术及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6):83-90.

[2]鲍志彦.图书馆学科信息可视化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1):83-86.

作者:高阳 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