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专项审计工作思考

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专项审计工作思考

摘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施工企业中物资管理影响着工程质量、安全、经济效益各个方面。通过对物资采购、验收、发放三个管理环节的风险分析,提出对物料计划、采购招标、合同管理、节超分析、制度考核五个环节加强审计监督,为提高企业效益、防范风险提供管理帮助。

关键词: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专项审计

近年来,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民众对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物资管理作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重要一环,它关系到工程项目建造速度、安全质量、工程造价等方面。近期发生的由于物资采购验收环节不严格而引发的“西安地铁电缆”事件,随着调查的不断推进,逐步衍化为全国性的对工程质量及其背后的腐败现象的舆论危机。所以,作为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工程项目物资管理工作的监督,切实防范企业运行风险和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对物资管理专项审计的标准主要依据财政部印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其中第13条、第17条、第18条规定。施工企业应该根据上述规定,建立关于物资管理的使用预算管理(责任成本控制)、招标采购管理办法、物资进场验收标准等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施工企业日常管理控制标准,也是审计人员进行专项审计依据。本文结合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实践,对物资采购、点收保管、领用发放等若干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主要风险点

1.采购环节。市场经济其实就是买卖经济,市场规律其实就是供求规律,市场存在的主要形式是采购和销售业务两种形式,并且作用于同一个标的,实现所有权、占有权或者经营权等权利的交换。在施工企业管理中涉及到供应商及劳务作业队选择权、货物或劳务验收权、计价权、资金拨付权、人事管理权、奖金分配权等等。在对腐败案例违纪违法统计中,发生在供应商及劳务队选择上的腐败比例超过了半数。采购阶段包括采购计划、招标采购、合同管理三个环节,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未按规定依据施工进度、图纸要求合理编制物资需求计划,在施工现场发生变化时相关计划调整不及时,导致物资采购控制缺少依据;未按规定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或者物资采购计划未经审批,以及未按批复方式进行采购,导致材料积压或者停工待料的问题。二是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应该招标项目采用化整为零、瞒报迟报计划等手段规避招标,在评定标阶段未能做到公平公正,人为改变招标结果等;采购环节存在价高质低、利益输送等问题。三是不使用规范合同文本,未经逐级合同评审擅自对外签订采购合同,未严格履行合同付款条款,超比例付款。未按合同约定擅自调整材料单价和支付款项等关键条款;合同条款存在延期支付高息、违约金,损害企业利益现象;在供应商未能严格履行采购合同发生供应及质量问题时,未能及时引用有关违约条款维护企业正当权益。

2.验收环节。审计人员应关注了解企业材料入场或入库的数量验收与质量检验的规定和程序,重点审查相关责任部门的验收和质量检验记录,并审核其抽查和检验的程序,确认是否有漏验漏检问题。尤其要关注企业是否建立问责制度并落实到位,在验收和质量检验中发现问题的处理情况,有些单位在验收和质量检验中发现了问题,企业内部或供应厂家可能也进行了处理和补救,但在后续原因分析和追责方面做得不到位,尤其涉及本企业责任部门或有关责任人时,可能就不了了之了。在最近网络流传的《西安地铁你们还敢坐吗》文章中暴露的电缆质量问题,引发了社会舆论对城市轨道交通质量安全的顾虑。接到举报后,西安当地有关权威部门对相关电缆进行了随机抽检,检查的结果为由西安奥凯生产的95平方毫米电缆5个抽样品均为不合格,生产单位偷工减料采用了70平方毫米的电缆冒充95平方毫米电缆,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施工单位现场验收人员在电缆进场时疏于检查,按照相关专家意见,物资管理部门只要及时抽检,使用普通的游标卡尺就能得出结论,发现不合格产品及时退场并追究供应单位违约责任即可避免此类事情发生。

3.发放环节。对于企业物资材料的领用发料环节,审计人员应关注物资管理部门是否有相应的控制制度和办法,更重要的是审查其执行情况。应重点关注以下情况:不按规定执行有关工程物资限额发料制度,导致现场材料超耗;因工序作业不到位,或者偷工减料造成物资超耗;因现场保管不善,导致有关材料锈蚀损坏、劳务作业队偷卖材料;材料处置未按照规定程序,处置收入不入账或者未全额入账,私设“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材料管理部门为了避免承担影响生产进度,只要有经生产部门确认的提料单,物资管理部门就办理采购和发料手续,而不过多了解和掌握实际生产需要。他们认为领料单是经过有关部门领导审批并签字的,都应该是生产的需要。有的单位会将进度计划包括物资需求计划及时交给物资管理部门;有的企业物资管理部门只有项目的总体需求计划,或工程生产部门提出临时采购需求,而没有生产计划;有的项目只重视工程进度需要,很少考虑生产过程中物资积压造成有关材料锈蚀报废;有的单位只将物资管理部门视作供应单位,对其管理职能不予重视。因此,审计人员应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情况,关注采购计划执行并落实计划变动原因,了解生产部门和物资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同时要关注物资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是否得到了发挥。审计人员只有掌握全面情况,才能发现企业物资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

二、加强物资管理的主要对策

1.加强对物料需求和物资采购计划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物资需求计划编制是否及时合理,有关采购计划是否按照规定权限逐级审批,采购前期调查是否准确充分,采购方案是否进行科学策划,有关调查报告是否详实准确。重点检查采购计划是否依据施工安排、供应周期、现场库存、资金情况和市场价格编制。

2.对物资采购招标和签约审计进行监督。招标采购和定标签约工作是物资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审查是否按照批复的采购方式组织了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询比价工作。是否定期对供应商的供货速度、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在评标过程中是否能够严格按照评标办法执行选定中标单位,中标单位选定后能否及时进行公示,公示期满后根据招标文件要求能否在采购合同中体现中标单位的各种承诺。按照招标结果及时订立采购合同,是降低经济风险、筑牢合规管理的基础。

3.对物资采购合同管理进行审查。合同是经济业务中重要的经济凭证,以在对物资管理中重点关注合同拟定、合同评审、合同签订及合同执行四个阶段的风险控制。在合同拟定阶段,重点检查是否按照招标文件及合同范本结合项目实际拟定。重点关注合同中规定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要求、交货时间、运输方式、结算方式等各项内容。在合同评审阶段,关注是否由企业业务部门、法务部门及有关公司高管共同参与评审。在合同签订阶段,关注合同方主体资格、资信情况、履约能力、授权人是否符合要求。合同签订后是否建立合同台账,跟踪合同履约情况,对来往函电文件是否妥善保管。对货物进货、入库、发放过程是否严格控制,对试验不合格产品是否及时发现并退场,造成影响的是否依合同扣除违约金并提出索赔,或者终止合同并书面警示不严格履行合同的供应商,并纳入供应商评价管理系统。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应重点审核采购单价调整情况,分以下三种情况进行检查:(1)在通过招标采购的物资,在合同中应制定价格调整机制,如果没有体现,理解为价格为固定单价不予调整。(2)由于市场原因无法执行合同价格的,或执行合同价格对项目造成明显损失的,应终止合同并启动重新招标程序。(3)受制于不可控因素确实需要调整的项目,应由供应商提供价格上调的书面报告及依据,项目部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经项目领导和相关部门研究确定价格上调幅度,并由与会人员签字确认,报上级单位审核批准后与供应商签订补充协议,严禁任何人未经程序擅自调高合同价格;对于物资价格的下浮由项目物资部充分调查市场后与供应商协商并通过相关程序进行调整。

4.对物资使用节超情况进行审计。项目部在物资管理中按月做好主要材料的节超分析,是其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主要材料控制在预算定额以内,说明物资管理工作各方面基本到位,如果经过计算分析出现材料超耗情况,要尽快从各个环节分析原因,查找漏洞,挽回损失。材料的实耗量不超过工程预算成本的应耗量,是项目盈利的保证。在历次亏损项目整治审计检查中发现,对预计亏损或已亏损项目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主材的超耗情况,可见加强项目材料节超分析对项目经营成果的重要性。项目部应做好材料使用的过程控制,定期进行节超分析,及时找出超用原因,兑现奖惩,上级单位应定期进行此项工作进行检查。

5.对物资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在检查中应注重施工企业与项目的各种管理办法与资料,重点加强对物资管理的绩效管理工作。审查是否把关键风险控制点转化为定性与定量指标,是否与个人绩效挂钩,是否考核兑现。重点关注管理工作是否闭环管理。企业管理是以创造效益为最终目标,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国有特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中,物资成本占工程总成本的约六成,做好物资管理工作,关系到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效益等各个方面,所以应建立健全各环节的管理制度与办法,将精细化管理贯穿到整个建筑工程生产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范经华.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韩秀国.我们身边的审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3]朱红章.工程项目审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刘军.进口物资采购审计的几个关键控制点[J].中国内部审计,2016,(7).

[5]季辉.防范企业物资采购风险的审计对策[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5,(5).

作者:聂磊 单位: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路桥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