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探讨

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

随着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信息化。校园图书馆是各个学科图书收藏和文献信息的管理中心,是学生获取的综合信息和完善知识体系的重要基地。因此,在信息化的时代,校园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本文就校园图书馆管理模式做出讨论。

关键词:

互联网;校园图书馆;管理模式

校园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和受益主体都是学生,由于传统的校园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获取知识信息,也不适应当代信息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所以,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校园图书馆管理模式就应当做出改进,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开放性的模式转变,只有这样,校园图书馆才能更加适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个性化的需求,开发图书馆潜在的功用。

一、学校图书馆管理意义

学校图书馆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为学生们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场所,并且通过自己对学习的选择在图书馆内进行资料收集,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一个能及时查询相关教学资料和文献集中的地方。只要图书馆管理工作做的好,在图书馆内还可以建立一种令人肃穆的气氛,这对于任何一个身处其中的学生都将产生一种莫名的感染,让他们觉得身处图书馆就是对自我修养的一种挑战,是对自我品性的一个调整和促进。即使只是匆匆过往的学生,在看到稍有兴趣的图书都会稍作停留来翻阅图书,这就是这种气氛带来的力量。

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构建

学校图书馆的专业书籍和期刊杂志都是为了满足广大师生需求的,在现在资源共享的网络文化背景下,校园图书馆应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来改进完善图书馆管理,构建一个集开放性、服务性、创新性的现代管理模式。

1.构建开放性的管理模式

追求开放性是为了满足不同读者在不同层次对信息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便利。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图书馆资源不再像一潭死水,而是让图书馆资源动起来,让读者静下来,从而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提升读者阅读效率。图书馆动辄就有几十万乃至几百万本图书,对于这样庞大数量的图书资源要进行系统化的分类,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精细化定位图书资源,方便读者检索图书,保证读者查有所获,最大限度的减少读者因查找图书资源而浪费宝贵时间。同时,图书馆管理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并配套完整的查询及借阅设施,引导读者快而高效的使用资源。另一方面,图书馆应该加大收集对读者需求的力度以及读者对图书管理满意度调查和意见征集。比如通过问卷调查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双向的良性互动,有针对性的对图书馆进行资源补充。

2.构建服务性的管理模式

学校图书馆追求服务性的管理模式就要做到在管理体制的完善。这不仅要求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拥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以及文化底蕴,以及管理人员管理理念的转变,从传统的书籍管理向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过渡,还要学校各部门加大图书馆的建设与投入,改革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协调管理人员关系,管理人员合理分配任务,明确图书馆中读者的地位,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提升服务质量。在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中甚至可以将图书馆管理服务纳入教学中,打造一个师生共同管理的环境,以增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师生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

3.构建创新性的管理模式

追求创新性管理模式是互联网时代对图书馆管理提出的要求。所谓创新性就是要结合图书馆内各科优秀文化和新型的网络科技,创造新的阅读方式,让读者体会不同的阅读方式,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加大投入引入现代信息化的科技设施,搭建数字图书馆,并且加大与各个知名学术机构的合作,允许校园读者免费阅读相关学术期刊文献,拓宽阅读视野。对于馆内的馆藏资源,要完善网络平台设施,让校园读者能够在线阅读,例如把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与移动终端匹配实现在线阅读功能。此外,学校图书馆也应该与同类院校加强合作,实现校园间图书馆资源网络共享,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提升阅读质量。在互联网信息浪潮席卷社会的今天,图书馆不仅仅承载着信息传递的责任,更应该努力创新管理模式,为学校全体师生提供了解掌握科学前沿和知识积累的一个体验平台,增强图书馆的职能,加强智能化科技服务,顺应互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综上所述,学校图书馆是人类科学与文明的集合点,而互联网时代则要求图书馆管理模式的需要不断创新、自我改进和完善,才能满足校园读者对知识的渴求。而依托互联信息的发展,学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改进创新空间,校园各方都应整合自己的优势发展信息化阅读。

参考文献

[1]王丽.互联网时代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J].才智,2014(28):116-116

[2]王振兴.论高校图书管理模式的创新[J].家教世界,2013(2):187-188

[3]李佳莲.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应用分析[J].时代教育,2016(19):137-137

作者:尹慧琴 单位:内蒙古经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