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浅论(6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浅论(6篇)

第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抓住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着力点,探索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创造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利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有组织、有目的地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的教育活动。它是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强化,其效果是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因此,创新人才首先应该具有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外化阶段,又是教育效果的检验过程。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确立良好的政治方向。我们要有效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使人们将聪明才智用到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创造中去,不做对人类、对社会没有意义的事。“科学创新,不仅要追求客观真理,而且要追求崇高道德,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在这里,真和善必须是统一的,对科学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在创新人才身上,在创新活动中,应是高度的统一。”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群众、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交往、合作的精神,可以培养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能力会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同时又能使人的素质得到改造和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强,各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社会性与时代性比较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断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现实。社会实践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根据客观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体系。社会实践中大量事例成为生动、直观的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根据当前大学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拓展学生的专业面,加强概括性强、适应性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力。

二、培养大学生创造兴趣和激发创新欲望

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辐射的范围广,涉及的学科知识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与地方党政机关和相关单位合作,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暑假,围绕相关专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通过社会实践,应首先着力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进一步完善。传统教育强调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教师作为科学和真理的代言人,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且几乎占据了学校全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课程是计划性和指令性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完全被动的,长期处于应付的状态。他们从小就受应试教育模式的约束,生活在以书本为中心的家庭和学校。“他们参与社会调查不多,生产劳动甚少,社会经验缺乏,他们的自我设计完美化,社会关系理想化,个人生活浪漫化”。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推动了学生思想上的成熟。一是提高了认识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在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能辨别主流和支流、是与非的界限。二是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学生通过现实的鲜活教材了解社会的真实状况,了解当前国家面临的困难,更加关注社会,产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前进。比如,通过学生在政法委、信访局和乡镇机关的实践,可以加深他们对群体性事件的了解,进一步理解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提高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三是提升了学生发展自我的紧迫感。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使学生真正懂得社会缺少的是什么、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深刻理解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真正的人才绝不能只具备一定的书本知识、死记一些条文,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培养智力、发展特长、提高技能,从而使潜在能力和专长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培养开拓创新型的人才,提高基本素质。夯实文字基本功。学生长期处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教师在阅卷中更多采取踩点计分,学校对学生行文中的文字要求相对宽松。尤其在目前的大学阶段,虽然有大学语文课,但很多文科专业并没有严格的中文考核。在机关中,公文是一种规范性很高的文体,在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流畅性方面都对学生提出很高要求。转变学生文体风格。学生的作文、政府公文和学术文体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学生的作文以记叙性的散文为主,语言优美而模糊,长于抒情,在表述的清晰度、层次性和条理方面,与政府公文和学术文体有一定差距。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对政府公文和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形成语言简洁、条理清晰的文风,掌握好学术研究的基本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研究性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既要求参与单位的日常工作,也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学生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处理日常工作和调研课题的关系。调研课题的资料往往需要获得单位指导教师和同事的支持,如何通过他们获取调研的材料,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自主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兴趣和激发创新欲望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不断磨砺创新精神,培养和激发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形成推动学生创造、创新的强劲动力。当前,高校教育要着重培养创新人才,而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是需要一个长期锻炼的过程,不可能在有限的一两年内得到根本改变。学生带着调研课题开展社会实践,通过自身独立的思考和教师的指导,解除对社会问题存在的困惑,从而锻炼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般由3名~5名学生组成调研团队。调研的选题、分工,以及核心观点的讨论,都要求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相互协作。任何调研成果的取得,是调研团队相互争论、统一意见的过程,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因此,通过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社会调查,能有效培养团队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在信息化时代,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是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能力。当代大学生应以积极乐观的姿态去吸取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从而创造出新知识,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展露。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题研究为中心的综合性教学活动,需要各个单位和指导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1)建立双指导教师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既要进行社会调查,又要参加社会实践,是一项有深度的教学活动,而不是简单的社会体验。虽然整个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但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会使活动缺乏方向和技术上的支持。根据研究性社会实践的内容,每一个学生需要配备两名以上的指导教师。其中一名指导教师为学校教师,主要负责调查报告的指导工作。学校指导老师的配备,必须坚持经验与能力相互搭配。开展实践教学需要走出课堂,工作强度较大,任务复杂,需侧重于选择年轻教师,但为了应付复杂局面,要配备一名人生经验丰富的教师。社会实践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要适当配备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专长的指导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另一名指导教师由机关工作人员担任,主要负责指导政府公文起草和机关日常工作的开展,同时协助指导学生的社会调查。机关兼职指导教师,必须是工作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知识水平。

(2)做好专题调研准备。

在开展社会实践之前,要扎实做好准备工作。组建调研小组,根据指导教师的研究专长和学生兴趣,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按照男女搭配、专业互补的原则,组建专题调研小组。确定调研专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综合社会调查的前沿,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共同确定出热点的社会问题。收集专题资料,指导教师在讲解调查报告撰写格式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学术期刊网等网络资源,了解调研专题的学术研究情况,筹划调查问卷和调研程序。在进行实地调研之前,要求各个专题调研小组进行调研论证,确定调研专题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3)组织科学的实践。

社会实践涉及的内容多,面临的环境具有多变性,需要精心组织,如要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实践教学工作暂行规定》,包括实践队员管理条例、学生实践工作守则、安全条例等内容,使实践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活动结束后,将学生的调研成果装订成册进行展览,并将实习日记、实习鉴定进行归档。学校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实践教学之前专门召开学生会议,讲授实践教学的任务目的、注意事项、社交礼仪和调研项目等。由教师指导,建立学生实践工作委员会。分别选举队长、副队长,设立秘书组、宣传组、安全组、生活组和外联组,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按照调研专题的需要,指导教师将专题调研组安排到相关的实践岗位。专题调研组要安排在同一个机关单位或同一个院子,既方便学生利用午休时间在单位相互讨论,又方便单位统一安排社会调查。学生在兼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公文处理和日常机关工作,并开展专题资料的收集。每日下班后,专题调研组要进行小结,向指导教师汇报资料收集情况和专题调查的进展情况。每个学生都要撰写日记,记录当天的工作情况和调研进度及计划。

(4)建立齐备的保障设施。

为了配合研究性社会实践开展,在学生的驻地建立办公室和娱乐室,同时配备办公用的摄像机和录音笔。每天晚上,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办公室交流调研报告的进展情况,整理调查数据和收集到的素材。对于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指导教师也利用办公室进行及时疏导。组织学生在娱乐室观看新闻联播,开展政治学习。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将获得的一手音像资料和调查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直接运用,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接触和所见所闻等直接体验,引导学生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展开自觉思考和研究,使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和提高,使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举措。

作者:杨国辉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汪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

[2]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杨国辉.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基地[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01).

第二篇: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对策

摘要:

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的重要途径。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进行了SWOT分析,并从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加大投入等几个方面对建立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有效机制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SWOT分析

大量的优秀大学生被吸收进党组织,明显改善了党员队伍结构,尤其是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为党员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党员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性观念的教育时间较短,没有在大风大浪中经受多种考验,是党内众多群体中相对不成熟、政治态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一个群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对大学生党员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成长为党的战略储备。本文以南通某高校学生党员为调研对象,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97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为97.5%。根据问卷结果分析大学生党员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外部环境中的机遇和风险,探索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

1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SWOT分析

1.1优势(S)

(1)大学生党员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担当意识,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高。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理论素养较高,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着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渴望参与社会实践并在其中承担责任、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调查发现,有47%的大学生党员希望学校能统一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有19%的大学生党员会自己主动寻找机会为社会服务,比如利用寒暑假到社区服务、到企业实习等。只有4%的大学生党员对参加社会实践抱有应付心态或有抵触情绪。

(2)大学生党员专业素养高,服务意识强,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他们利用寒暑假和业余时间为街道、社区、工厂、企业等提供服务,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深受欢迎。调查发现57%的大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群众”活动,周末到社区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利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比如电器维修、义务家教、送文艺进社区等;79%的大学生党员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既增强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展示了大学生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1.2劣势(W)

(1)少数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多元化,对社会实践持消极态度。

少数入党动机不端正的学生党员一旦入党之后就会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对包括参与社会实践在内的党内生活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部分大学生党员功利地认为参与社会实践就是完成自己的党员再教育任务,从而被动地对待社会实践,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止于表层。调查显示,11%的大学生党员认为社会实践收获不大;5%的人社会实践总结是抄袭拼凑而来。

(2)大学生党员生活环境优越、意志力薄弱,奉献意识欠缺,实践能力不强。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党员享受着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与前辈相比,他们大多家庭经济宽裕,受挫折较少,意志力比较薄弱,遇到困难容易退缩,通常对社会的要求较高而对自己的要求较低。且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在生活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相对薄弱,奉献意识较弱。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十分发达,他们足不出户便可以接触到海量信息,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但随之而来的是众多“宅男”“宅女”的出现,他们或许在网络上是交际达人,现实生活中却缺乏与人相处的经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不深,容易脱离社会实际,社会实践能力比较欠缺。

1.3机遇(O)

(1)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教育,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一方面,党中央充分认识到利用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22号)要求,“要拓宽党员教育培养途径,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组织学生党员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党的理论宣传、义务支教、社会热点调查等实践活动和形式,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受到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群体的欢迎。

(2)高校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的新方式。

近年来,随着实践育人的观念深入人心,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和管理日益重视,将社会实践当作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作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部署,高校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积极推进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引导学生党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探索学生党员服务同学、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新方式。

1.4风险(T)

(1)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首先,认识不到位,活动流于形式。应该说,多数高校党委已经对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活动高度重视,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不少高校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对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采取“运动模式”管理,存在着“抓两头轻过程”的现象,对活动的前期宣传动员与后期的评比表彰非常重视,而对实施过程中的指导与质量监控却轻描淡写,导致服务社会质量严重下降[2]。其次,实践活动简单化,缺乏专业的指导。少数高校简单地将社会实践列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环节,往往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带队,缺乏专业指导老师,活动如蜻蜓点水般走过场,或仅承担一些简单的打扫卫生之类的工作,不能真正利用学生党员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社会服务,学生感受不到成就感和自豪感,达不到实践锻炼的目的。最后,学校投入较少,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短缺。多数高校没有为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划拨专项经费。大学生党员通过社会实践深入基层,送科技下乡、宣传教育、实地考察等活动需要交通住宿、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开支,有时因为学校提供实践基金支持不足,实践活动陷入困境[3]。调查中有48%的大学生党员认为如果经费充足,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展得更为深入。

(2)社会接受大学生党员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社会对接纳大量大学生党员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缺乏应有的热情。在市场经济社会,如果不能带来利益,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通常不愿接受大学生党员来单位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通常就是到街道、社区等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活动、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等。即便如此,由于缺乏整体的协调和系统的安排,并且活动开展的时间较短,多数单位即使接收一定数量的实践学生,也不会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只是对参与实践的学生党员实行简单、机械的管理和实践成果的认定。

2建立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有效机制的路径

2.1搭建平台,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党员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和有效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学生校外的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宿舍、党员担任班主任助理、党员卫生责任区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党员提供实践平台。还可以选择一些综合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党员到校内各部门实习,既能锻炼学生党员的工作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也能得到部门领导老师的近身指导,教育效果比较明显。二是拓展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教育的校外空间。一方面,高校党组织可以直接与对口的街道、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服务机构等与党性修养相关的单位取得联系,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得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能够获得学生党员、学校和社会三方的支持,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可以搭“校企合作”的“顺风车”,在已有的合作基础上,将其发展成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基地,破解企业对接受大学生党员实践积极性不高的难题。

2.2完善机制,保证实践教育效果

一是建立考评机制。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应对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采用360度全方位考核办法,由学校、社会、服务对象、本人等对参与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并结合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出勤、纪律、频率、效果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严格管理,增强大学生党员在活动过程中的外在约束力。二是完善激励机制。以量化考核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标准,定期评选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并予以表彰,并结合党员民主评议活动在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方面适当倾斜,增强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内在驱动力。三是完善监督机制。一方面,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可通过服务对象填写活动反馈表的形式,接受服务对象的评价和监督;另一方面,可通过网络、公告栏等途径在校内公示大学生党员活动内容和方式,设立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网上评价系统,建立党组织、学生党员、党外群众共同监督的平台,从而有效提升实践教育的效果。

2.3加大投入,提供经费保障和师资保障

首先,高校要将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党建工作体系,专门划拨经费,同时积极争取企业、政府等校外赞助,以解决因经费不到位而动力不足的问题。其次,要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社会实践指导经验丰富的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中除了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领导和教师外,专业方面的指导教师不可或缺。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做到每项活动或每支队伍有专职指导教师,分别负责实践技术层面的指导和党性修养的引导[4]。

3结束语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大学生党员队伍并保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党员政治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要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黄万丽 单位:南通职业大学党委组织部

参考文献:

[1].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5-03(2).

[2]郑永森,王?.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J].现代企业教育,2009(18):94-95.

[3]岳佳宁,刘绍芹.构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22):250-251.

[4]时玉柱,康积勤.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的必要途径[J].中国冶金教育,2012(4):64-66.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停的摸索中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可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标新立异的重要方面,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往往出现“理论无法联系实践”、活动缺乏专业指导、基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这需要提升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了解、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完善立法措施等解决方法。

关键词:

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育人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意义

1.促使大学生了解到理论知识教育的关键性。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施展的路径之一既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学习。而我们从最开始的学习中,最先接触到的学习方法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理论学习在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则是将学习到的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一个关键。在社会实践中,将习得的相关理论内化成自己的能力表现。促使大学生再次认识到基础理论学习所起到的作用。

2.引导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马恩在认识论中提到,实践是认识的根本,认识的深度与高度在于实践多少,认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等一系列观念正确形成的关键,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能否实现的必要手段。其中大学生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方法,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拓宽自己的眼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持续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观点、人生的计划。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品德修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四有青年。

3.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修养。

自我修养指的是人们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道德思想境界并且能到达一定的高度和水准。自我修养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经历中实现进行个体改造的必经之路。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能够取得实效性的关键点。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会自觉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完成自身修养的提升的同时,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偏失

1.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双重脱节。

首先当今各高校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家庭成员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的教育等等。大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中,并不能很好的将学过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力,做不好这一点,大学生并不能在实践中起到锻炼自己的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也就无从谈起。其次,高校对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活动教育双重脱节。经过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并不扎实,很多大学生对自己专业领域只知道皮毛,这导致在社会实践中根本没有理论知识可用,更别说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了。最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也只是走走过场、注重形式,没有积极主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双重脱节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实现困难。

2.实践规划指导缺乏专业性。

大学生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筹划,以大学生为主体,有目的、有选择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本科期间不可缺少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联系实际情况,高校在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活动时,对社会实践的过程缺乏相关专业性的指导规划,往往在暑假来临之前才开始仓促的准备,对学生提出许多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想,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加上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生理特点,大学生并不可以完美的完成布置的任务,就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相关高校忽视了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其目的就应该是起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作用。

3.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

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实施包括各类因素,其中,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从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参差不齐。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中,高校忽略了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性,往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偏向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选择,而非为了促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匡正

1.提升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了解。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始终都是围绕大学生,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对大学生实践的正确认识是促进“育人”功能实现的首要条件。大学生实践活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特别是在家庭、学校、当局的权力配合下下,大学生对实践活动有了深刻的认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明显有所增加,不过仍有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抱着无关紧要的看法,没有了解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程度,这是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事前”没有积极筹划,“事中”敷衍了事,“事后”过眼云烟。这种情况下的社会实践形同虚拟,效果甚微。这有悖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目的。因此,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让这部分学生明白我们如此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因,领会其要点。社会实践活动是与个体成长联系紧密的大事。首先,“事前”学校、教师和个人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是个长期的准备工作,而不是每到暑期社会实践之前临时抱佛脚,仓促的准备反而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起到反向效果。在准备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政府关于社会实践的文件、一起讨论社会实践的主题、对学生产生的疑惑及时进行解答。其次,“事中”需要有专门的教师指导,全程监督,可以让参与社会实践的小组通过网络聊天工具随时汇报行程、上传照片等等。有了专门人员的引导,社会实践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才能有效的、及时的、有效果的沟通和解决。最后,“事后”则需要对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当今高校总是以单一标准对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这不能准确的评价社会实践的效果,学校需要制定一套系统性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的对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估。

2.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联合。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否顺利开展的平台性措施,只有准确的选择社会实践基地,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有效的实现。第一,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须要“以生为本”,当今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并没有切实思考到大学生的自身需要,政府、学校更注重自身利益的考虑,更希望大学生进行生产劳动,为社区做贡献等等,而大学生自己则更希望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学习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而不是纯粹的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多数大学生认为,生产劳动的锻炼更适合于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而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生产劳动能力方面的提高,而是全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这种主体需要的不一致导致在社会实践基地方面的建设不能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应该联合大学生的专业和自身需要。其次,一个优秀的社会实践基地需要长期的连续性、系统性建设,而不是一次实践换一个地方,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普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无法形成学校的一个品牌性建设。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根本无法起到效果。

3.完善立法措施。

我国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常常不愿意让大学生加入本公司,担心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做不好,在没有强制性的情况下,高校并没有真正的将大学生社会体系看成本校的常规性事务之一。企业也不看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愿意启用大学生职员。这需要国家将社会实践活动自愿服务纳入到国家法律系统之中,使其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

作者:孔希曼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参考文献:

[1]袁金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偏失与匡正.高教研究[J].2010(04).

[2]高道才,林志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研究.高等农业教育[J].2014(08).

第四篇:高校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发展

摘要: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成人成才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考核,使社会实践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

社会实践;大学生;高校;全面发展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是高校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让大学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活动、参与实际工作,从而达到认识社会、服务社会、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教学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广大大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重要途径。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本文从高校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发展方面进行分析。

1.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进入高校前,大多在学校学习了至少十二年时间甚至更长时间。由于目前我国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色彩等种种原因,导致一些大学生严重脱离实际,不了解社会,甚至对社会的认识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走出象牙塔,走近社会,尝试体验各种社会角色,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改变不规律的生活习惯,缩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困惑,缓解压力,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和社会人群进行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直面困境和突发事件,学会自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社会实践有助于形成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无法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正确的认知。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一个深入了解社会、接触基层、了解国情的机会。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集体协作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理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内涵,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熏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促进大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和认识。

3.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大学期间,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如有的学生思想观念表现很单纯、天真;有的表现有所偏差,甚至误入歧途。因此,高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正常的渠道接触社会,走进社会,让他们对事物有正确认识,提高是非判断能力,并在实践中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冲击课堂教学,特别是以单一课堂为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思想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然多样化。社会实践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首选。社会实践其丰富的教学内容,独特的视角,充分发挥了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化和多元化。

4.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大学生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外,还需要具备从事本专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在将来社会中有一席之地。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唯有社会实践。1998年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全国大学生提出希望:“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这一讲语高度凝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为大学生成才指明了前进方向。

总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形式。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单纯指共青团中央倡导的暑期社会实践,还应该包括在校大学生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和培养智能为目的的所有活动,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研究、顶岗实习等。高校应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导,建立长效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常态化,以取得最佳效果。

作者:宋鉴 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参考文献:

[1]陈传联.大学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求实,2004(11).

[2]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教育,2009(7).

[2]刘军,陈刚,罗伟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中国高教研究,2000(7).

[3]申作青,刘志林.实践教学对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第五篇:大学吸引力与凝聚力生社会实践体系建设

摘要:

文章介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的内涵以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并针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由此得出了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期有效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提出了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的对策与方案,以期为建设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提供充足的保障。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解决对策

当今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它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活动内容和形式已经由初期的“一般性公益劳动”发展到了今天的社会参与、社会调查。然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实践活动实施体系不够健全,大家对社会实践的态度也不够端正等等一系列问题,这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明显弱势,因此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提高中国高校的整体教育实力。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及透露出的问题

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国际竞争的加剧,从书本和教条中走出并通过课堂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践行素质教育的高校日益增多。与之同步,中国当代愈来愈多的大学生都意识到社会实践必不可少,并逐渐步出象牙塔,明确目标、设定计划、有针对性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身体力行。然而,我们必须清楚一点,就社会、高校、学生自身任何一方面而言,对于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尚有不少问题亟需解决。

1.大学生真正深入地参与实际工作太少。

大学生社会实践目的不明确,活动参与度不高,参与活动只是机械地应付作业。其创新能力以及积极性较低,实践操作能力也不够强,仅仅局限于理论学习,因此实践效果较弱。很多大学生在实践时并不能真正地参与工作,只是打杂或者消磨时间,不能学习到真正有用的内容,也就无法从中提高其综合素质及社会竞争力。

2.大学生无法合理分配学习与实践的时间。

虽然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社交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创新能力、抗压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是社会实践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造成了同学们在完成学业和社会实践中两难的局面。当社会实践与学选一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放弃社会实践而选择学习,即无法合理分配学习与实践的时间。总的来说,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认识缺乏一个正确的态度,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参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不理想。

有一些高校的教学计划中显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和内容由学生本人自行安排,而一些学生恰恰就以单位不接收、考研复习、不愿实践等理由不去真正参与实习。同时,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只单纯地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加之一些高校没有出台实践成绩考核方面的硬性规定,导致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

4.高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够重视。

一些高校只是把社会实践活动当成一种形式,不够重视,没有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与分析,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也没有认真负责地实施。同时,中国各大高校在社会实践方面本身师资力量较弱,师资队伍不健全,造成社会实践活动培训分工不明确,实践程序无法细化。因此,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各大高校是应该承担一定责任的。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1.社会国情方面。

大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还能加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当代大学生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对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国情了解甚少,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对国计民生有真正意义上的了解。首先,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还能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不仅能让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还是培养锻炼能力的重要渠道;再次,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不仅能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增强服务意识,更是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2.高校方面。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增强富有时代意义的质量意识,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该活动使其了解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及发展,洞悉当今社会状况,进一步提高思想境界。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将理论体系与实际行动、校园生活与社会百态、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从而锻炼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面对就业竞争时更具有优势。高校注重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与多方面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高校的知名度,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3.学生自我认识方面。

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由于当代大学生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忽视实践的作用,因此对于自己、他人、社会都缺乏正确的认识,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忽视他人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纠正认识上的误区,使其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有利于大学生将其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从而使其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将运用各方面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得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改善方案

1.加大对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成才;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起到了宣传的作用,有利于高校影响力在社会上的提高。除此之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可将高校与用人单位紧密结合起来,为用人单位输送人才。综上,大学生社会实践益处颇多,各高校应全力推进社会实践的宣传与发展。高校应通过举办座谈会、主题班会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其宣传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从而使社会实践的氛围更加浓厚,鼓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社会实践的队伍中来。

2.健全高校对社会实践的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取得优秀成绩和显著效果,有必要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思想素质好、能吃苦耐劳的社会实践综合指导队伍。这支队伍应包括专业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有关干部以及接收学生实践的单位的有关人员。指导队伍的人员必须相对稳定,具有高度敬业的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条件,完善工作,使其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学校范围内建立以团委为中心,各部门分工配合的社会实践管理机制。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要注重实践教学,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注重激励机制的建设,减少主观随意性,使得社会实践愈加规范,进而促使大学生积极踊跃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3.增加社会实践的种类。

高校应该加强与各种事业单位的交流与沟通,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的制度与法规建设,提供资金及场地援助,携手建立各种类型和层次的社会实践基地,增加社会实践的种类,使其丰富化、多样化。此外,还应该为大学生设立专业培训岗位,进行岗前培训。同时,应加强法律和社会知识培训,尽可能地使大学生学到知识,增强其社会竞争力。通过增加社会实践的种类,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4.改进社会实践的考评方法使其科学化。

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指导教师队伍和科学的考评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该根据其专业,制定具有其鲜明特色的活动方案,且活动方案应该包括活动具体的时间、地点、内容、工作程序、考核纪律、评分方法等一系列内容,要尽量做到科学具体。同时,在社会实践完成后,应该加强学生反馈活动建设,与学生学籍档案挂钩,从而最大限度地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在现如今的社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着力于建立健全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制,增强专业的师资力量,重点加强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态度的引导。同时也要鼓励并支持学生、老师、高校和实践单位自发地参加社会实践,促进其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举的高素质学生,最终提高高校的整体教育实力与水平,促进大学生的未来就业和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作者:边峰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本文为沈阳理工大学课题,课题名称:基于社会实践视角下的大学生活动凝聚力研究调查)

参考文献:

[1]尹丽.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2):21-22.

[2]李欢,段冬林.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2):62-63.

[3]吴永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若干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31-33.

[4]盛连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7(1):101-104.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西北农业科技大学组织部网站,2004.8.26

第六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研究

摘要:

现代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不但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还关系着全民素质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怎样完善大学生自身人格以及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就成为各高校所必须进行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良好的社会实践则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社会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作用

近些年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而良好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心理状态,推动学生更加快速的对社会进行了解和适应,提升自身融入社会的速度,降低心理问题的出现几率,进而使大学生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更好的为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1目前阶段大学生自身心理困境的实际表现

1.1人际关系

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人际关系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要面临和处理的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大学生极为迫切的希望与其他人进行交往,获得他人的友谊,然而对于那些沟通能力较弱,性格有一定不足的大学生来说,在处理人际交往关系时就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困境。通常情况下,越是容易产生自卑感的人,他们自身的性格越是内向,感情方面越是脆弱,并且还经常会出现多愁善感以及自暴自弃等情况,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积极参与,回到宿舍中也闷不做声,抒发情绪的途径也大多是通过互联网等形式进行表达。而长时间如此,就会导致学生自身更加孤僻、沉默、抑郁,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自残、自杀等现象[1]。

1.2自我情绪障碍

现阶段,大学生个体主要常见的自我情绪障碍有多种,如焦虑、抑郁、虚荣嫉妒等。其中焦虑是因为现代化社会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节奏加快,各行业以及个体之间的竞争激烈而导致的,加之信息量的扩大化对大学生自身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进而使他们产生严重的迷惘、不解以及情绪上的焦虑。不仅如此,学习压力过大也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情绪影响;抑郁是因为大学生受年龄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而导致的。学生在进入大学进行学习时,自身承受能力、心理状态等还不是非常成熟,一旦遇到挫折或者是不能承受的情况时就会产生过度极端化或者是片面化的情绪状态,致使大学生出现悲观以及抑郁等情况;虚荣嫉妒就是因为部分大学生过于争强好胜,过分重视荣誉以及名望,使得他们心理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差,进而出现嫉妒心理以及虚荣心理。[2]

1.3就业心理问题

就业难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社会发展和建设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实力就成为现阶段高校教育所必须要进行考虑的问题之一。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高年级的学生身上,而其中部分大学生过于专心学习而没有与社会进行良好的接触,缺少对社会真实情况的了解,因此在大学生就业阶段就会产生相应的矛盾心理,不少学生还会出现迷茫或者是困惑等情况。大部分学生会出现经验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等现象,一遇到求职或者是就业失败就很可能走上极端。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性原因简析

2.1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就是能够通过对自身的有效调节,或者是他人给予一定的帮助就可以有效克服和改变的因素,如自身、家庭以及学校因素等。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调节和完善来进行改变,因此只需要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对社会的了解以及适应就能够得到有效改善。例如,现阶段不少大学生自身观念较为陈旧,思想过于僵化,不能正确对待当下的就业形势,对于自身也没有较为正确的评价,导致他们出现悲观或者是没有信心等情况出现,而高校就可以通过相应的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从根本上认识自己,同时高校还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就业教育,使学生心态能够摆正,更好的促进自身的发展。

2.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就是不能够因为人的自我意志来进行改变的因素,如社会因素等。在新时期背景下,新事物以及新思想的产生,都给以往较为稳定和传统的价值体系带来一定的冲击,加之文化价值观的转变也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学生出现迷茫或者是不知所措等现象,使得他们对于自身价值、生活等不能形成有效的共识,进而产生相应的不安情绪以及焦虑感[3]。

3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就健康之间相关性研究

3.1社会实践能够推动大学生自我评价水平的提升

良好且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够推动大学生对自我认知水平的提升,同时还能够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心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还能够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水平。而自我评价中心思想就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想要对这一关系进行良好且准确的评价,就一定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再形成相应的理论判断,并且要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对其进行检验和明确,进而对判断进行有效调整。众所周知,用来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就是社会实践,只有持续不断的实践、调整、修正,才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公正且客观的评价,也只有这样学生自我评价水平以及能力才会有所提升。

3.2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打破人际交往困境

高校校园自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学校鼓励学生个性张扬,因此一部分学生可以在脱离群体的状态下在进行生存,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这部分人可能会比关注群体的学生生活得更好。因此这种氛围导致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相对淡薄以及不足,而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各种人际交往关系基础上的,所以人际关系的匮乏就会使他们在步入社会以后不能够适应社会各方面的节奏,进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困境。然而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和措施来进行锻炼和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学习及活动的开展都是为步入社会而准备的,因此对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养也是高校提升自身素质的有效措施。想要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不光要在校园内和同学生间进行,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只有在良好的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够对自己进行锻炼,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积累更多的人际关系知识,提升自身沟通技巧,构建起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群体意识,进而在群体交流沟通中获得知识,提升自身意志水平,使自己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实现优化自我人格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良好的成长,为其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我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和宣泄,降低心理矛盾以及心理压力出现的几率,保证他们的心理能够有一定的归属感,保证大学生自身身心的健康,更好的推动其发展。

3.3社会实践有效促进大学生自信心的快速构建

通过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够促进大学生自信心水平的提升。首先,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打破其自身对未来步入社会的恐惧心理。大学生可以经由社会实践对社会真实情况进行了解,知晓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准备和学习,保证自身基础的良好形成,进而构建起良好的自信心;其次,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自身成就感。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财富,因此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可以让大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成就感。最后,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具有打败困难的意志以及毅力。在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不管是哪一名学生都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境以及难题,而社会实践则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这部分问题进行克服,使其意志力等都得到相应提升,进而增加其自信心。此外,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够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意志,使其可以勇于面对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所带来的挑战以及挫折,进而更好对自身品质性格等进行完善,让大学生从中学会处理问题以及面对挑战的正确方式,使其具备坚韧的精神,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3.4社会实践可以调节大学生就业阶段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的自信不仅是对其个体的积极评价,同时也是提升他们竞争能力、自身勇气的基础。所以在大学期间,高校如果能够组织大学生参加良好的社会实践,特别是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就可以让学生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身专业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对本专业的优势进行认知,进而有效的对以后就业进行准确定位,有效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在面对招聘企业或者是单位时,更具有把握和自信[4]。

3.5社会实践可以提升大学生自身适应性以及责任感

大学生只有真正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对当下社会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进而对设定目标和理想进行不断的修订。想要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人才,就一定要让大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而提升他们社会责任感最好的办法就是社会实践。因此,在校期间学校要对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感进行教育和强化,通过实践活动使其社会责任感找到相应的落脚点,而社会实践能够让社会责任具体化,提升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和认知,进而设定符合自身的目标,更好的提升社会适应性以及责任感。除此以外,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水平,不仅能够使其正确的认知社会,还能有效纠正以往大学生对社会的偏见,确保大学生自身心态的健康,进而更加积极和主动的面对挑战。现阶段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自身意志水平,还能够提升其自身承受能力,推动大学生各方面能力有效提升。因此一定要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效,进而更好的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

作者:马颖哲 靳小川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新野.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机制探索[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12):239-239.

[2]汤永利.心理资本视角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16(3):6-7,10.

[3]毕炜.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8):169-169,181.

[4]孔令芳,张艳平,姚亮,等.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作用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6):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