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实现办学目标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已然成为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人才培养基地。在此过程中,高职教育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不明确,这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有准确的自身定位,在教学中突出特色、深化改革,将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办学目标。《意见》不仅明确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还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各高职院校为了培养更多的能够从事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需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结合,逐步建立起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机制。

2.实践单位人才储备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互动双赢的必然要求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而许多用人单位却产生用工“紧张”的局面,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招聘途径招入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在于当前应届毕业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团队意识不强,而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了解本单位实际情况、能够立刻胜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不适合的现象,是一个一直困扰企业和高职院校的难题。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可招聘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在实践中对他们的成绩、能力和行为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挑选适合单位发展要求的人才。同时,大学生在实践当中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既能实现实践单位人才储备的目标,又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实践单位与大学生的互动双赢。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1.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使社会实践仍处于课堂教学的从属地位。加之社会上“高学历”和“多证书”的录用人才标准,使得实践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新闻媒体等在报道中一般聚焦于高职院校校园建设和毕业生就业率等问题,很少关注和报道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导致大家对社会实践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无法引起足够重视。

2.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缺乏根本创新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脱离实际,存在“形式化”严重的问题,导致绝大多数社会实践活动仅做些简单的参观、走访和调查后便草草收场,使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大打折扣。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内容体系形式单一,往往局限于社团活动、暑期“三下乡”、参观访问、“四进社区”、支教支农等,没有切实考虑学生的专业特色,社会实践与专业关联甚少,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3.社会实践载体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社会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桥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由于数量少、类型单一,提供的岗位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大部分学生需要自己联系单位。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缺乏稳定性,许多实践基地仅昙花一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无法持续开展。再者,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缺乏专业特色,部分基地只是单纯地挂牌,难使大学生达到真正锻炼自己、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不能获得实践教育的良好效果。

4.社会实践评价和激励标准有待完善

社会实践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定和考核。但目前高职院校评定和考核模式较为单一,既没有规定学分,又没有制定出必要的考核手段,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热情。高职院校在考核时往往只抓典型的活动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剩下的都是合格。这种平均主义,缺乏对大学生实际表现的科学分析和考评,更无法与奖学金的评选、推优入党和推荐就业等挂钩,对学生缺乏制约力。因此,时常出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弄虚作假、滥竽充数等现象。此外,对参与实践的指导教师缺乏考核评价,未将其工作表现和成绩与评选先进、评定职称挂钩,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激起教师的参与热情,挫伤教师开展实践教育的积极性。

三、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思路和对策

1.社会要努力营造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氛围

要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长效机制,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营造“人人重视社会实践、人人关心社会实践、人人支持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首先,高职院校要改变原有的旧观念,重新对大学生培养目标进行定位。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市场,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及时调整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重视大学生实践教育,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培养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产品”。其次,政府各级部门要积极调控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环境与微环境。政府通过对大学生实践的支持与部署,有效提高大众对社会实践的现有认识,为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再次,网络、电视、报纸等不同形式的社会媒体可以加大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宣传。通过深入报道大学生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内容,对实践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个人进行深入报道和后续追踪,扩大实践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力,从而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形成引导和推动实践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国家要积极引导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评估体系

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保障和支持。制定完善的专项规章制度,提供权威的法律依据,明确制定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地、经费,以及社会各界的权利和义务等相关内容,不仅能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法可依,还能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章”可循。除制定规章制度外,还应该建立起完善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评估体系,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经费、效果、影响等方面情况进行详细的监督、指导及评估。对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进行奖励,给予经费支持,对敷衍了解、弄虚作假的学校则予以通报批评,并将评估结果进行公开,对高职院校形成有效的制约力。

3.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在实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创建完善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体系。社会实践内容要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内容各异、形式多样、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多样的实践教育内容体系。在“三下乡”、“四进社区”等传统实践项目的基础上,使活动内容向纵深方向发展。要针对不同家庭情况、不同年级、不同性格的学生做出符合他们特点的社会实践内容安排,既要整体统筹规划,又要区分个体实际,使实践教育落到实处。社会实践内容要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锻炼才干、提升内涵。二是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全方位保障机制。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足发展,就必须针对当前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与完善各项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系列保障机制,作为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坚实后盾。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相关精神指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章可循,层层落实;要协调学生和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构建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保障。其次,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综合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逐步推行社会实践教师“双导师制”,指导、组织和协调大学生社会实践,从而保证社会实践顺利进行。再次,要努力开拓思路,整合社会资源,多渠道地筹措社会实践经费,确保资金供应,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进行。最后,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对实践活动进行严密的组织,经常举办安全教育、消防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自护自救教育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实践教育活动安全开展。三是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激励机制。在社会实践考核中要确立“以评选促进发展”的目标,本着定性与定量的原则,以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精神鼓励为主的激励方式,激发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最终使社会实践深入发展。在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考核时,评价方法要趋于灵活,不能仅看重实习报告,还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定。考评成绩要纳入大学生综合测评当中,计入学生档案,并与大学生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评选、推优入党、推荐就业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项目挂钩,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4.社会实践基地要配合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要转变原有陈旧的观念,树立长远眼光,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尽到应有的责任。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制定明确的组织管理责任机制,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接受实践教育锻炼的时间和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和监督,让他们的个人能力真正得到锻炼,能够更早地融入社会。此外,进一步改革旧有的评价机制,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大学生的到岗情况、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专业发挥、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考核。并通过大力宣传社会实践典型,表彰先进,鼓励落后,扩大教育面,强化教育效果,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社会、国家、高职院校、实践基地是构成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四个要素,每一个构成要素都是实践教育机制必不可少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各自的状态如何、配合程度如何,都直接影响整个机制的运行。总之,只有整体机制和谐地综合运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才能稳定地开展下去。

作者:徐德志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