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趋势下人才集聚人才管理论文

城市化趋势下人才集聚人才管理论文

一、城市化发展与人才集聚效应分析

(一)城市化下的人才集聚机理

城市化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产业结构比重向第二、第三产业倾斜,居民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文化文明化等方面的演变过程。而狭义的城市化仅仅是指人口上的城市化,即人口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上密度不断增加的过程。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是指人才受某种因素的影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流向另一个特定区域的过程。关于城市化发展对人才集聚的影响研究,主要观点如下:基于城市的各种环境对人才集聚产生影响的研究,认为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人口环境、生活环境、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对城市人才集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市由于其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以及基础设施较完善的生活环境和健全的制度环境而吸引人才从乡镇向城市产生初始流动,并在这些方面的优越条件吸引和人才流动所制造的羊群心理下,驱使更大规模的人才向城市,尤其是经济和政治文化更为发达的城市流动,继而产生人才集聚现象。

1.城市化发展与人口集聚

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化发展,城市的人口比重和密度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且素质不断提高,首先就产生了人口集聚。人才与人口的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人口规模为这个金字塔奠定了基础,金字塔越往上人才素质越高,人才数量也越少。人口集聚是人才集聚的基础,有了大量的人口,才能支撑起人才,才会有人才集聚。

2.城市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化发展伴随着人才、资金、设备和技术等资源的聚集,城市的交通、通信、商业、金融等基础设施的相对完备,也吸引了大量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等经济实体机构在城市空间的聚集,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不仅对单个城市产生巨大的经济促进效应,还带动临近的城市所形成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产业集群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新的推动力。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区域内的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联动力量。

3.城市化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方面。其中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公共交通、水电气普及、医疗设施和教育机构等方面的建设水平;软件设施主要包括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公共秩序、居民经济实力和治安等方面的建设情况。随着城市化发展不断深化,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城市人口密度提升,对城市功能的要求则会不断提高,这就促使城市更重视在硬件和软件设施方面的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各类生产生活和服务设施。而这些措施的完善,对人才集聚有重要的吸引力量。

4.城市化发展与制度建设

在人才集聚环境下的制度建设主要指与人才管理有关的制度,包括人才配置、人才身份管理、人才产权、人才使用和人才激励制度。人才配置机制主要有市场配置机制与计划机制两种,市场机制具有准确性和及时性等特征,而计划机制则可一定程度上避免人才盲目和无序流动。目前我国的人才身份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户籍登记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职称评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的集合对人才流动产生了最主要的影响。人才产权是法律上的概念,明确界定人才资本所有权具体内容。人才使用和人才激励是用人单位内部的微观层面制度,涉及到人才在微观层面配置合理性和有效性,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是企业实现人才集聚的手段。在城市化发展下,人才流动和再配置的有效程度会影响人才集聚,人才集聚对城市化发展起反作用,正向的人才集聚效应会促进城市化发展,负向的则会阻碍城市化向现代化方向的发展。

(二)人才集聚效应

由于城市的各方面环境对人才集聚形成引力,因此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对人才容易形成拉力,而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区则容易形成推力,从而在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逐渐形成人才高地,继而产生人才集聚效应。组织行为学认为存在群体促进效应,即由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的活动效率比单独一个人时所发挥的效率之和大。人才集聚效应与此相通,由于不同的个体集聚成一个群体,即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形成人才集聚而产生的1+1大于2的效应,称为人才集聚效应。人才集聚效应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

1.人才集聚的正效应包括马太效应、群体促进效应和规模效应

(1)马太效应。在人才集聚规模、集聚人才素质层次达到一定程度后,人才集聚地优先得到发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取得可观的成果后,加上集聚地日益完善的环境和条件,配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而形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引力场,不断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中心,从而创造更多财富。这就是人才集聚方面的马太效应。这与今天的东部沿海城市因为人才集聚而首先发展起来后,又由于其经济与政治、文化发达而吸引更多人才形成更大规模的人才集聚而变得更繁荣的现象是一致的。(2)群体促进效应。群体促进效应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其工作效率比群体内所有个体的工作效率之和还要高的现象。在集群内,无论同质性群体集聚还是异质性的群体集聚,都会给集聚成员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从而带来更多的信息共享和知识溢出效应,使群体成员实现知识、经验、视野和技能上的互补和替代,同时由于竞争也会激发个体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最终达到充分发挥群体内每一位人才的作用,集思广益,促进集聚地发展的目的。(3)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术语,又称规模经济,是指事物数量发展到一个临界点才会带来经济效益,在人才群体中同样由于人才的规模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才能产生积极作用的效果。所以,由于人才集聚能不断增大人才群体的规模而产生规模效应。

2.人才集聚的负效应包括人才流动活力低、人才内聚力不足和人才集聚惰化效应

(1)人才流动活力低。人才集聚是一个由于人才流动而形成的特殊行为,如果人才在流入地集聚后没有获得持续的合理性流动,将会产生负效应。人才合理流动是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的前提,如果缺乏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人才集聚后流动活力降低,将会形成一潭死水,而无法激发人才的活力和激情,对城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2)人才内聚力不足。人才内聚力不足指集聚群体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从而没有形成人才内聚力。如果没有有效的人才交流机制,将会使人才集聚仅仅是规模上的扩大,而没有发挥人才集聚真正的作用。这种情况需要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使人才之间产生紧密互动、相互竞争和合作的行为。(3)人才集聚惰化效应。人才集聚惰化效应是与人才集聚群体促进效应相反的一个结果,是指人才集聚后的群体工作效率比单个人才的工作效率之和低的效应,这与人才激励机制的有效与否紧密联系。在人才激励不能体现个体回报与个体绩效挂钩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惰化效应。因此预防惰化效应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并体现个人回报与个人绩效相关关系,这更多体现在更微观层面的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内部。

二、人才管理制度对人才集聚效应的影响

(一)人才配置制度的影响

自党的十六大以后,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确立,形成了以市场机制配置人才为主,必要时候辅之计划配置。市场机制配置人才可以提高人才自由流动性,具有人才配置准确和及时的优势,而必要时需要计划配置来防止人才流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二)人才身份管理制度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人才身份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户籍登记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职称评定制度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集合,它们共同对我国目前的人才流动形成了最主要的影响。目前的户籍登记制度和人事档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人才流动的秩序,但给人才流动带来的影响更多的是消极方面的影响。如大部分城市的落户条件使人才在流入这个城市前必须考虑户口迁移的时间、资金、精力和机会成本以及日后孩子的教育等问题。其次是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在有些单位依然存在通过人事档案强制留住人才的现象。第三,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在员工工作调动,尤其涉及到跨省市的调动时,社会保障账户的变动也给人才流动带来了一笔不必要的转移成本,其中包括社保费的损失和公积金的损失,这无形中给人才流动增加了障碍。

(三)人才产权制度的影响

人才产权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不能完全分离,人才自由流动受到用人单位的左右,从而使市场配置人才的功能发挥受到限制。

(四)人才使用和人才激励制度的影响

人才使用和激励制度影响到人才流入到一个地区或企业后,能不能各司其职,人尽其才,这决定人才集聚地能否留住人才。如果岗位设置不合理,导致人才结构和权利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也同样会导致人才使用效率降低。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手段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才集聚才能催化出群体促进效应。

三、人才管理机制完善策略建议

(一)市场调节与宏观指导相结合

目前,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是实现人才资源配置优化的两种功能互补手段已成为国际共识。因此需坚持探索这一配置机制的具体有效方法,不断完善与其相关的各项细节。

(二)确保人才流动自由合理

人才合理流动是人才集聚的前提条件。要确保人才流动自由合理,目前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应该进行改良,在合理发挥各自原本的制度作用前提下,降低对人才自由流动的阻碍作用。如建立社保账户全国联网,使社保费和公积金在全国范围内自由转换和使用,而不受地区或城市地理区域范围的限制;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目前亟需改变的工作是培养和建立具有较高权威的人才中介机构,使其在人才配置的场外交易中处于负责人地位。重视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引进和流动。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人,总数将超过2014年。现今我国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宏观就业压力不减。要引导高校毕业生人才迎合城市化趋势发展需求,特别是要大力推动他们到基层创业、就业。同时,进一步对高等教育进行综合性改革,全面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就业需求分层次、分类型、分结构培养。当然要进一步科学调整高校的专业学科结构,推进高校与政府部门、研究院所、各类行业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培养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的多层次人才。

(三)建立合理的人才使用制度

人才使用制度主要包括工作设计、岗位分配和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科学合理的工作设计,突出不同工作所需的人才特质之间的区别,合理细致的分工可避免工作内容的冲突;合理的岗位分配,可以使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得以发挥其长处,做到人尽其才;人际关系中引入适度的竞争和冲突可以激发人才群体的积极性和激情,同时必要的团队合作关系设计使人才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得以实现,从而提高人才集聚的内聚力,才能激发出人才集聚的群体促进效应。

(四)完善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

有效的人才激励的手段需要考虑到人才不同的需要层次和公平感,如果不能迎合人才的需要而作的激励,将不能起到激发其积极性的作用;同时如果激励不能体现公平理论的要求,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员工的需要,从而给予不同的激励,同时激励要考虑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内部公平要体现社会控制论的内因控制,使员工的努力程度与报酬成正比,外部公平要考虑公司的薪酬水平比市场行情高。

(五)完善人才配置与人才市场的相关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关于人才市场的法律制度建设仍然不健全,至今仍未有一部经人大立法的有关法律,难以对人才市场的运作进行权威规范。今后应在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体系下,对人才市场化配置作相关法律文本的建设和系统化完善。

作者:叶颖蕊 吴道友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