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管理模式改革

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管理模式改革

【摘要】为了解决大类招生后重组班级种学生间的熟悉和凝聚力下降等问题,探索创新型人才管理的新模式,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对基于大类招生下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大类招生;生物技术;培养模式

大类招生是指在学生大一时期不分专业,将同院系的相近专业合并,按照一个大学科招生;之后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在学科大类范围内对学生按类培养,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然而,按类培养学生就要对学生进行班级重组,重组班级会面临如凝聚力下降等很多问题。而和谐的班级成长环境不仅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而且能使学生发奋学习,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本文对大类招生下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究。

1大类招生概述

大类招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校招生的时候,不分专业,将同院系的相近专业合并,按照一个大学科招生,之后对学生进行按类培养,按类培养则是指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在学科大类范围内按学科培养,通过对基础性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后,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在学科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1]。这个过程是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再按各专业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新世纪复合型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可以避免学生盲目地填报志愿,也顺应了我国当前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

1.1生物技术专业简介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现代化专业,主要目的是培养该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生物知识与生物技术,对于各种生物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熟练运用,使该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与专业技术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遗传学、发酵工程、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属于理学学士学位。在21世纪,生物技术这一专业注定会绽放自身的光彩,未来的世界一定会大量需要生物技术类型的人才,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注定会有锦绣的前程。

1.2国内传统管理模式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是指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被分到同一个班集体,组成一个团队,他们每一个团队都会配备一个导师对他们进行管理。经过长时间的相处与合作,同学们之间越来越互相了解,彼此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互相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这样的班集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种班级的学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大类招生下的分流培养与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同,相比于传统模式可能会有缺点,但是分流以后的班级既可以满足学生个人需求更可以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发展,所以分流培养毋庸置疑,但是其在教学管理制度仍然需要不断进行改进,这样才能确保分流培养后有更好好的教学效果。

1.3大类招生下的生物技术管理模式缺点

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其本质上其实是另一种约束教师、管理教师的方式,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其实最首要的是对思想政治、人格品质以及安全意识的管理,在这些基础上学校才开始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填充,并且这种填充是一种以老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灌输。这种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中,学生应该是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对学生进行一种强行的灌输行为。而专业分流后的重组班级不仅面临着以上的问题,更为主要的是,其重组的班级导师还需要重新投入大量精力去了解新的班级,对于重组班级的导师来说,重新了解班级的每位同学,重新建立班级凝聚力。对重组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每一个重组班级班主任面临的主要难题。所以,目前的教育管理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2生物技术学生管理模式改革

2.1生物技术专业班级管理模式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仍然处于未分流状态,各高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研究与技术同培,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就业要求的新时代综合型人才,我院学生自愿进行分流培养进入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将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进行。分流后的学生他们的管理模式也不相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根据他们学科跨度大、综合性强的特点,进行以实践为主的培养模式;研究型专业人才根据他们学科跨度小、专攻性强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培养模式。我院同时更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基础平台+方向模块”的综合课程体系作支持,着力打造教育研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支撑平台。

2.2传统班级管理制

我国传统的班级管理制是在学年制下最为基础的学生管理模式,有以下优点:学校的传统课堂,学生互相帮助,相互理解,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班级有很着强的集体凝聚力,学生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导师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培养其更高的声望,顺利地开展他们的工作[2]。

2.3专业班级管理制

专业班级管理制,就是在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后,选择共同专业的学生将作为一个班级被进行管理。他们的上课时间和地点都一致,管理员也方便对该班级进行管理,同时还有利于同专业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2.4导师管理制

导师管理制是指每位学生要有一位专业方向的导师对自己进行指导,专业方向的导师具有更专业的学术水平与专业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适应该学科,使学生学会读书和做学问的基本方法并且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导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修养,热爱学生,会关心其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3]。因此导师的选择很关键,导师的专业水平、人格修养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同时注意要考虑到导师的工作量,一位导师带的学生控制在4~6人,给导师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学生,充分发挥导师管理制的优势,实现一对一指导。

2.5辅导员制与学长制

高校辅导员制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安全而特地开设的制度。辅导员对学生进行行为及思想上的安全教育,使学生健康、积极、乐观地成长。实际上现实中的辅导员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也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但是,它与导师是有所区别的,辅导员是对学生思想的规范。学长制是一种学生自主管理模式。高年级的学生将自己学习中的切身体会告诉新生,给新生起到示范,教育作用。一方面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相信高年级学生,从而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降低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通过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管理、了解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管理能力,这对高年级学生也是一种成长。学长制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培养高年级学生的交流管理能力,降低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6配套措施

2.6.1灵活管理,多样模式,个性学习

大类招生制度的形成解决了我国人才单一,复合型人才缺乏的状况,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陷,分专业后,原本同一班级的同学分散在不同的专业,专业班级却很难变成一个真正的集体。主修的课程、上课的时间与地点都不同,这就给班主任有效地管理学生增加了难度。而且在建立了专业班级之后,临时指定的班主任与同学沟通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时就需要通过灵活的管理、多样化的模式来进行合理管理[3]。

2.6.2严格终端控制,确保教学质量

随着新的新的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这新的教学方式在普通高校全面实施却也还有很大的困难。首先,一个专业中导师的人数太少而无法满足众多学生与导师一对一指导的需要。其次,作为一个生物技术专业中的导师,他们不仅要从事科研、教学等工作,同时还要兼顾自己的家庭,这时候让他们再去分出精力去指导学生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个时候,进行严格终端控制以确保教学质量是必要的,这里可以学习借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对师教学活动的管理与监控的方法:一是教务管理部门和基层教学单位对教师主讲资格的审定、对教师的教学检查(包括检查教案、听课、检查作业批改情况等);二是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议,主要包括召开学生座谈会,学生填写课程教师评议表等[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包括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评估,健全对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同时充分利用教师、学生、和学生信箱、教学例会等多方面渠道作为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全面收集教学信息,用以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5]。

3结束语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管理模式并不是单一的。高校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改革才能够不断深入,才能去解决更多问题。但是,无论是新的管理模式还是传统管理模式都很注重通识教育下的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使得学生具有包括文科的人文修养、理科的逻辑思考能力、工科的实践能力等,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所以,如何培养出综合能力强且专业特色突出的符合国际发展要求的本科生,是高校全体师生不断尝试解决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胡咏梅,郭洁,梁章琴,等.某校08级医学生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46-47.

[2]杨立平.人力资源的人本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J].改革与开放,2010(6):53-54.

[3]周钗美,张懿,陈向日,等.大类招生体制下的学生管理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s1):92-94.

[4]马韵新,原雪辉.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和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4.

[5]李秀娟.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06-108.

作者:张利环 牛颜冰 李武峰 朱芷葳 王向英 赵慧婷 温娟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