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出现矛盾,致使劳动力市场产生职位空缺或就业难等诸多问题。高等院校作为人才供给侧,应以提高人才供给质量为出发点,通过改变创新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式、引进业界教师、开展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措施来推进结构调整,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和企业生产的需要,促进旅游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旅游管理;校企合作模式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教育趋势呈现快速化发展,据不完全调查显示:截止2016年8月,全国旅游院校共计2236所,其中高等院校1097所,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旅游教育满足了人们的学习需求,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比如学生就业难、行业企业人才荒,校企供需错位等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基本原因是高校供给侧的教育模式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大多数的高校旅游教育还停留在课堂教育为主,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术型教师所占比重较大等问题。在人才培养上与社会、企业未能紧密结合。因此,如何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如何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改革来缓解当前的供需矛盾,这些已成为旅游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举。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本是经济领域的一个词汇,国家经济要想取得快速平稳的发展,供给与需求两侧要保持相对平衡,但目前我国呈现出消费动力充足而市场供给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形势。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供给侧改革理念提出,旨在通过改变卖方市场提供的产品来提高购买力,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称作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学校而言,高校输出毕业生是供给侧,社会企业需要人才则是需求侧。两者之间需要保持相对平衡,协同发展。然而,当前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供给侧改革的需求,所以必须创新发展,为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改革措施。一般而言,教育供给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及教育布局、劳动力状况和人力资本发展需求、国家及地方经济实力、教育投资体制、教育单位成本、政府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二、旅游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社会倾向具备创新能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人才,高等教育现在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旅游人才培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有差距

近年来,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毕业既是失业,毕业生很难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据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3年后仅有不足10%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等等。抛去宏观因素和学生自身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旅游教育未能跟上企业需求,在教育质量方面,情况更为堪忧。使得毕业生在就业和职业发展上存在较多现实问题。旅游人才培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有差距,学生一毕业并不意味着已经成为合格的劳动者,进而导致很多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很多高校长期把自己封锁起来,过多的遵循学术标准,过度关注、学校排名、项目开发等,而且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侧重科学性和学术性,很少将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这也就造成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有差距。

(二)客观环境要求旅游教育供给侧改革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教育环境更加动态、开放,互动性增强,向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迈出国门自费去海外留学,超量的海外留学量也从侧面放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滞后的。随着各项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获得的知识量增加。在强大的互联网面前,枯燥的课堂教育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改进传统教学成为当前形势下旅游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推进旅游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旅游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调查,旅游企业的人才流失率远远高于其它行业,尤其是刚刚毕业各层次的学生。其主要因素是人才对企业的不适应。随着旅游企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企业目前急需的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服务人员,重点需要一批又专业能力的中层次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导游人才。目前众多的旅游院校的毕业生还远达不到企业要求的标准。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突出表现为教育供给质量不高和供给结构不合理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有教师资源不足,教师能力不够

少数教师对国家政策理解不到位,对旅游教育改革存有一定疑虑,行动上不够积极主动,紧迫感和危机感不强,有某种惯性和惰性;“双师双能”型教师整体比例不高,与旅游行业结合程度不足,指导学生实训实践能力不强。少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关注不够,课堂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和传统,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愿望和能力不强。

(二)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备

国内学校的教育重视理论,常常忽略实践教学环节,很多旅游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为零。即使有些课程有实践学时,也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无法使学生真正的深入实践。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所占比例小,考核方式不明晰。表1是某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学时分布表。同时大多数实践教学的考核环节都混合在理论教学中。各门课程实践安排缺乏统一性与连贯性,实践活动内容易有重叠,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可以看出,在教学计划中综合实践教学课程学分所占比例为13%,学时没有列出,一般包括课外实践和专业实习,学时在10-20周左右。课堂内实验学时所占比例为2.6%,比例很小。实践教学的考核一般附属于理论课程考核中。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室内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较为落后,设备更新较慢。如《餐饮服务与管理》课是操作性极强的应用性课程,但教学中不能进行实际演示,即使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平再高,也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学生实习安排与教学相脱节,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学校很少有介入,学生的实习管理完全让位于企业的员工管理。有些院校不注重实习质量,而从经济效益出发,把学生实习当作一种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实习的学生也成为了旅游企业廉价的劳动力,学生实习时,工作层次低、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等。使得学生对行业产生了厌倦,没有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实习期间完全脱离了学校,脱离教师,学生新产生的问题无法解决。

(三)学校与企业间深度合作太少,人才培养脱离实际

很多毕业生反应学校所学在企业应用甚少,主要原因是学校的课堂教学较社会经济、企业发展滞后,人才培养脱离实际。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任课教师大部分没在旅游企业任过职,对企业了解不足,这样必然导致所授课程与实际不符,致使很多供给是“无效”的。同时学校合作企业变更过于频繁,缺乏固定的合作单位,也会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程度不深入,对企业真实状况了解不透彻。企业在合作模式中,缺乏强有力的制度,受利益因素的影响,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深度均不足。这些都使得校企难以达到真正的合作目的。

(四)旅游人才供给结构不合理

很多的旅游管理专业把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理论学术型人才,而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较少。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应用型人才培养乃至歧视职业教育的思想阻碍了多层次人才的培养。这种思想上的桎梏,严重的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供给结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各个级别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近些年来,专科层次规模趋于缩小,研究生层次规模趋于扩大,本科层次规模缓慢增长,研究生层次规模增长较快,高等教育重心上移。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与企业联系较为密切的专业,企业对于基层的人才需求量较大。有些院校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上较为激进,盲目地追高,致使一些院校人才的培养脱离了企业需求。

四、供给侧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途径

通过对旅游教育的供给侧、需求侧两方进行分析和聚合,以建立校企联盟的形式,积极为旅游教育新搭建平台,充分利用多方资源,促进两方密切沟通和交流,有效提高服务水平。

(一)通过校企合作,搭建旅游教育新平台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创新基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校企全面合作,建立校企招生就业、专业建设、成果转化的新平台。通过校企合作,设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立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学校立足于行业、企业需求,为企业培养“高志向、高技能、高素养”的人才,把校企合作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个细节。

(二)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加强资源整合

1.师资建设方面

一方面要提高我国旅游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水平;另一方面可借鉴美国式的“校企联合”,让行业内的权威人士在旅游管理学院任教,保证老师不仅具有高学位而且在知名企业里有过很丰富的工作经历,并且通过精心设置的培训专案与教育资源整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专业水平。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行业经验。瑞士洛桑学院对聘请的教师有硬性的规定,教师必须有一线工作经验,同时要与定期到一线了解实际情况,要求他们深入企业各部门的一线,回到酒店的一线不断丰富经营和管理知识,从而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利用好校外实习基地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选择较为适宜的旅游企业,建立一批长期的、稳定的、综合的实习基地。学校在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过程中在坚持如下原则:专业性原则,建设基地应与专业对口,能够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性原则,建设基地应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习基地应重视学生的实习工作,并有能力安排好实习工作;先进性原则,建设基地应是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领域内,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的单位;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稳定性、发展性等原则。学生去实习基地一方面要展开实习,另一方面是将所见所接触的实践与前期的理论学习相匹配,在实践中领悟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学校应在这一环节通过云平台建立专业教师与学习之间的联系,进行实习实践环节的指导与更新。不但解决了学生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实践方面知识的更新。通过云平台也可以使校企进行资源共享,校企可以共享课程资源、案例资源、实践资源等,双方的供需信息。企业资源能进入日常的教学中,与学校共同培养可用之才。

(三)建立校企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

校企通过合作,可以树立协同发展理念、构建协同发展模式、建立协同发展体制。校企合作可建立高校、学会、协会和企业之间开展协同性研究,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机制制度。加强与协会的协同,可以确保研究成果为社会服务提供更大价值;与企业协同,可以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很好的符合企业需求。旅游管理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将产业与教育相结合,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上。高校要主动融合产业转型升级,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四)定期开展行业专家咨询会议、旅游高峰论坛等活动

对于人才的供给方必须时刻了解行业的变化。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定期开展行业专家咨询会议、旅游高峰论坛等活动,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使得高校提升人才供给的质量和水平。学校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旅游专业结构与布局,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使专业培养人才能够切实符合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全面提升我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建立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实施方案。通过此类活动,促进校企间的成果转化。通过论坛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甚多与广度。

参考文献

[1]吴强.企业视角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伙伴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经济,2014(11).

[2]车海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逻辑[J].中国发展观察,2015(11).

[3]张银平.“供给侧改革”是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J].北方经济,2015(12).

[4]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5]边如欣,杜义强.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6).

作者:于世宏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