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管理优化(3篇)

高校旅游管理优化(3篇)

第一篇:高校旅游管理本科知识结构优化

【内容摘要】

本文基于西藏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要求和西藏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现状的考虑,从培养要求和知识结构两个方面对西藏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除了按照教育规定之外,应该突出西藏特色以及世界性的要求,培养具有民族特色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知识结构

西藏的高校承担着为西藏培养旅游事业发展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随着西藏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行业本身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往,西藏高校的旅游人才培养基本都是按照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尤其是本科教育层面,知识结构与内地其它单位类同性较高,而忽略了西藏生源以及西藏旅游业本身的特征。在这种培养模式下,西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力以及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不足[1],与西藏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基于这样的考虑,为了适应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西藏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应该进行较大的调整[2]。西藏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要培养品学兼优、基础扎实和专业突出,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计算机技术操作等技能,了解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能够在西藏自治区旅游事业发展委员会以及各地市旅游局、各旅游饭店、景区、旅行社等部门从事各种旅游相关工作的综合型高层次人才。因此,无论在培养的基本要求还是知识结构的优化方面,西藏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都应该有着相应的优化。

一、培养要求

第一,政治素质过硬。曾经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指导思想。而在西藏稳定上,西藏生源的大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西藏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具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等较高的政治素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不断学习、进步的热情。第二,作为为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培养的人才队伍,西藏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理应了解国内尤其是国际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及意义,熟悉全球、国家以及西藏地区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在旅游服务水平上、旅游产品设计上既能体现西藏特色又能满足全球游客的需求。第三,要求西藏生源的旅游管理本科生对于旅游学科的一些重要理论和知识能够掌握并且灵活应用,从而具备运用所学解决西藏旅游实践中的问题的基本能力。由于西藏生源的本科生,普遍基础较差。因此在本科四年的教学中,要着重对其基本理论和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现旅游管理学科应用性较强的基本特征。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国内外相关数据库,能够运用数据库进行必要的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能够掌握学科发展的一些前沿动态。掌握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各种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针对性地对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知识结构优化

按照大纲要求,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知识结构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和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课包括政治理论、计算机应用、英语、大学语文和数学教育等几个环节。这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超过40%的课时总量。而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西藏生源的本科生数理基础较差,但是计算机和数学教育模块仍然在每一年的教学设计中占据着主体。建议在保障通识教育课总量的基础上,适当缩减计算机和数学教育的课时,而加强英语和大学语文教育。即注重培养具备涉外交往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的学生,而这正是当前西藏旅游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在专业教育上,应该明确旅游管理教育的地理学和管理学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予以重点考虑。即培养兼备旅游地理学和旅游管理学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尤其体现在一些主干课程的设置上。

(一)旅游学概论。它以揭示旅游活动主要矛盾和规律为主线,讲述了旅游学科所涉及的一些主要知识体系。包括旅游的一些基本概念、旅游以及旅游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旅游者行为、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影响以及旅游法规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本科生对旅游现象以及旅游学科有着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能够提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兴趣和学科认知程度,能够从专业的眼光对各种旅游现象予以一定的解释。在知识结构中,注重对世界旅游业以及西藏旅游业实践案例的灌输和分析。

(二)旅游地理学。本课程通过运用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范式,探讨旅游活动以及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具有一定空间特征的旅游客流、旅游资源、旅游地环境、旅游交通线路、景区建设及旅游区划等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培养西藏学生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解决西藏旅游业问题的能力。

(三)饭店管理。本课程是研究饭店业管理的一般规律的应用性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西藏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生而言,对饭店业的发展历程,饭店业的自身特征,饭店业的运营与管理等有着深入的了解。要明白,饭店业及其管理对于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在这一课程中,对世界以及西藏饭店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要有较为全面的介绍。

(四)旅行社经营管理。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建立在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信息管理、饭店管理、旅游学概论等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之上的独立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了解旅行社运用的一些规律特征,掌握旅行社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旅行社经营管理的理念和能力,最终能够服务于西藏旅行社行业的发展。

(五)旅游规划与开发。本课程是运用规划学的一般原理,对旅游区、旅游点的发展建设进行空间和功能设计的应用性学科,实践操作性较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的经验,学会如何使旅游资源开发做到布局有序、结构合理、符合市场需要,保证可持续发展,达到与环境的协调等。增加该课程的实践课时,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旅游规划的一线。

(六)旅游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体现旅游学科管理属性的一门重要科学。与管理科学一样,旅游市场影响也是建立在经济型、行为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如计算机科学等基础上的一门应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仅使得学生了解旅游市场影响的独特性以及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求其能够对西藏旅游地营销的一些现象能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能够运用所学为西藏旅游品牌的提升、旅游产品的策划、旅游服务水平的提升等提供一定的帮助。

(七)西藏旅游文化。这是体现本科教育西藏特色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通过本课程教育使得西藏学生对西藏旅游文化形成的历史、西藏旅游文化的主体、客体和介体等有着较为全面的认知。并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西藏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乃至世界旅游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作者:章杰宽 单位: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章杰宽.西藏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心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1:180~181

[2]章杰宽.西藏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91~92

第二篇: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转型是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培养目标与教学没有体现实践特色、教师的实践技能差、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主要问题,应科学定位制定实践为特色的培养目标、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积极开放实验室实践、加强实习基地实习实践,全面提升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转型健康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能上岗胜任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矛盾,尤其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高,社会适应性差,就业能力不高,生源也随之逐年萎缩,因此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向应用型方向转型迫在眉睫。信阳师范学院是豫南革命老区的一所地方院校,1992年开始招生,2008年旅游管理专业被评为河南省特色专业,2014年开始招收第一节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本科生近900人,是河南省首批专业集群转型的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集群转型的关键是实践教学改革,能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没有突出实践特色

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的需要,旅游业需要大量旅游经营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旅游业应用性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高校的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延续复合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没有突出的应用型的特色,复合型和高级专门人才实在精英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初期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旅游业作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产业,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新定义,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应突出应用型特色,充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工匠精神也应该有所体现。

(二)教学没有体现实践特色

地方高校由于在教学内容上墨守成规,创新性不足,沿袭传统教学方法,即以课堂上理论讲授为主,甚至是满堂灌,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在教学内容上基本是以理论课为主,教师教学从教材到教材,学生学习从书本到书本。例如地方高校目前主要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基本围绕《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管理原理》等课程开展教学,教学内容设计是以教材为参考,教学方法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与其他的非应用型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方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没有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特色与要求,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差。

(三)教师的实践技能差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在学历、学位、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要求很高,大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陆续被引进投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岗位,但是对他们实践经验没有做任何要求,这样就导致教师的实践技能处于缺失状态,并且在相当长的一短时间内不会有改变。高学历、高科研成果这道门槛把旅游行业的业界精英和行家拒之门外,使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距离越来越远,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与专业转型的要求相去甚远。

(四)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随着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地方高校也开始了实习基地建设的步伐,但是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实践结果来看,地方高校对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性高,但是实施落实不力,导致实习基地建设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对实习基地建设理念滞后,为了迎接教育评估或者为了学校的实习就业的考核指标未而设置实习基地,为评估而实习,未达标而建设的现象突出,因此往往就出现在实习基点挂牌、签协议后,实习基地就无人问津,并没有真正开展务实、专业的实践实习和教学,实习基地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能力严重滞后,不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导致学旅游而不懂旅游,成为学旅游的门外汉。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以信阳师范学院旅游学院为例

(一)制定实践为特色的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集群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充分突出培养目标的实践性,我校新修订的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并进一步加大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把《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财务管理》、《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以及《导游学》等8门主干课程设计了实训与实验内容,总学时达162学时,占实验课程总数的100%。

(二)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校内实训。学生在校内实训中,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可在模拟餐厅中进行中餐宴会摆台、西餐摆台、席间服务、斟酒等综合实训练习,锻炼自身的服务技能;在模拟客房中进行中式做床、西式标准做床、夜床服务、客房VIP服务等实训练习,增强基本操作技能。并在实训中掌握酒吧中的酒水品尝、酒水调制等酒水知识的认知,依托综合实验室,对旅游管理专业所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会计操作等服务技能进行的综合练习。第二,校外专业见习学生在第4学期要进行为期1-2周的校外旅游认知见习和旅行社见习,见习地点主要选择在4A级以上景区进行。通过景区见习,可以让学生直观的对景区管理所涉及的导游、餐饮、线路、服务、开发等内容有一个认知和了解,并通过撰写专业见习报告使学生的认知系统化,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专业顶岗实习学生在第6学期和第8学期由学院统一安排组织到沿海发达地区的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地15家星级酒店实习基地进行为期7个月的专业顶岗实习。此举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也可在毕业后选择与实习基地签约就业。

(三)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即实训与实验、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以及学生实践创新等4项内容的需要。在教学队伍建设上,坚持“内外结合、相互学习”的方式,首先积极鼓励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外出到知名高校和企业中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扩展视野,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每年寒暑假都会有教师根据专业和课程需要去培训学习,效果明显。其次,积极与实习单位紧密合作,通过学院专职教师进实习基地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充分利用遍布全国的星级酒店、5A级景区、知名旅行社的实习基地的资源与条件,一方面去实习基地讲学,另一方面有积极向企业学习,把企业的优秀人才引进课堂,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实践教学新局面经过不断努力,目前“双师型”教师10人,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鼓励教师获得高级规划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等执业资格,形成学校教师讲理论、企业专家带实务的旅游理论与执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

(四)积极开放实验室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周末均对学生进行开放,由专人管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的平台,学生们积极参与,并与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的赛程紧密结合,以赛代学、以赛代练。同时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承担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挑战杯”的设计与研究,学校导游技能大赛、客房操作技能大赛、信阳市旅游服务技能大赛以及全国旅游服务技能大赛的模拟活动等。开放实验室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参与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先后有多为在校大学生全国挑战别大学生技能大赛、省级创业创新团队奖,并相继成立的旅游公司入驻校大学生实践基地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五)加强实习基地实习实践

近年来,我们坚持扎实推进教学实践,与二十多家优秀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现有的实践基地主要包括:第一,信阳师范学院唯一一家部级实践教育基地----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是与上市企业河南省羚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旅游营销、管理咨询、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实习与实践。第二,拥有遍布全国10个省、市的五星级酒店实习基地15家。先后与北京亚洲大酒店、南京鼎业开元酒店、山东东胜海天国际大酒店、广东榕江大酒店、江苏郑和国际酒店、东莞华尔登酒店、信阳锦江国际酒店签订协议,共建实习基地,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酒店经营与管理的实习与实践。第三,拥有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习基地6家。先后与庐山管理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鸡公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南湾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等2家5A级旅游景区、4家4A级景区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旅游景区实习基地。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景区经营管理、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实习与实践。第四,拥有知名旅行社实习基地5家。先后与假日旅行社、鹭岛国际旅行社、青年旅行社等豫南地区知名旅行社签署合作协议,让学生参与到对广大旅游参与者开展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环境保护、文明旅游等内容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中,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吴国琴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旅游学院

第三篇:高校旅游管理就业导向协同发展

摘要:

文章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以及就业工作与专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与就业导向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整饬旅游师资力量,协调社会需求;旅游理论和旅游实践双管齐下;调整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案,增加就业导向;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

关键词:

教学管理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导向;协同发展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开始走向教育强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当下社会对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需求量巨大,需要一批与时俱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据相关数据显示,2001—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逐年攀升。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仅有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其他连续9年都仅在70%以上。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全国有20%以上的大学生在毕业离校时工作并未得到落实。同时,根据2016年应届毕业生去向分析发现,其中有75.6%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就业,3.1%选择创业,其他的则选择继续深造。对就业学生再调查发现,初次就业者的期望薪酬和实际工资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高达61.8%的受访者都对其不满意,并且有一半的学生表示其所从事的职业与其专业并不对口。因此,提高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使其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匹配就显得极为重要。目前,影响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选择的原因,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选择,一种是被迫调剂。对于主动选择的学生而言,其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的浓厚程度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有一定的联系;对于被迫调剂的学生而言,教学管理模式对他们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高校在教学管理模式制定时应充分考虑相关方面的因素,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大多数学生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所以,高校在制定教学管理模式时可以融入就业元素,讲授一些与其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利好趋势。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进行剖析,从而提出教学管理模式与未来就业导向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和就业导向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和就业导向协同发展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从业人员。在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中融入就业元素,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明确学习方向;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但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和就业导向协同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课程设置与旅游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然起步晚于国外,但就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其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众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旅游者奔赴各大目的地观光旅游。但旅游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黑导游”“宰客”等现象层出不穷。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大多都是基础理论性知识,如旅游学概论、管理学、旅游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旅游法律法规、旅游信息系统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这与旅游市场需要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储备不相匹配。虽然说基础理论知识需要具备,但要结合旅游市场需求对课程安排做出相应地调整,这样才能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由此可见,在高等教学管理模式中融入就业导向的元素十分必要。

(二)培养旅游创新型人才的意识不足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快速成长,如人文景观的开发建设、各类酒店的兴起、旅游纪念品经营机构的出现等。这些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会吸引更多的竞争者加入,从而使旅游产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旅游产业又涉及旅游者的吃、住、行、游、娱、购六方面,所以其需要大量的旅游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在高等教学管理模式下能为社会输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来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却缺乏激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课程和相关实践。只有真正融入就业导向的元素才能做到根据旅游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将学生塑造成创新型人才。

(三)偏重旅游理论教学,忽视了旅游实践的重要性

旅游产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产业,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广泛的知识储备量,以及综合的实践管理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实践相关。但反观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大多都集中于理论教学,相关的实践内容和课程开设都甚少涉及,从而造成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离开旅游相关工作单位,旅游相关工作单位缺乏相应的工作人员,旅游者体验满意度不高,旅游产业发展状态不良等。理论知识是基础,但实践为理论服务,学生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趣味,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真正静下心来学些东西,做些实事。由此可见,在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中,实现与就业导向的协同发展是核心问题。

(四)旅游师资力量欠缺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要求相对较强,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教育。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教师缺少相应的工作经历,只能在基础理论上给予学生指导,缺乏相应的实战教学,这容易造成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不适应,甚至不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工作范畴,从而出现迷茫的现象。虽然在高等教育中,会有就业指导和规划的相关课程,但都是泛泛而谈,没有专业针对性,缺乏实践意义。指导性的缺乏会造成学生在校期间忙而无序,用战术上的忙碌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所以,将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与就业导向协同发展十分必要。

二、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和就业导向协同发展的对策

(一)整饬旅游师资力量,协调社会需求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都拥有良好的基础知识体系,但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所以高校需要调整师资力量的结构配比,增加旅游专业教师行业实习锻炼的机会,进而实现教学内容与旅游市场需求相契合。同时,相关授课教师也应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就业意向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建议。整饬师资力量结构配比,会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的具体工作方向和任务有一定的认识,从而降低该专业学生外流其他行业的机率,进而避免旅游市场因缺乏相关工作人员而引起混乱和无秩序的现象。

(二)旅游理论和旅游实践双管齐下

旅游行业的服务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具备服务意识。正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在大学课程安排上不应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还应根据学生就业需求开展相关的课程,实现就业、学习双手抓。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增加与旅游集团、旅行社、酒店、会展中心、旅游规划单位等的合作,加深学生对课堂上讲授知识的理解,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一个清晰的定位,对自身能力和素质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生活。

(三)调整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案,增加就业导向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是一个“杂家”,因为他们需要面对来自各个行业的旅游者,这些人群或者文化背景不同,或者社会阶层不同,或者旅游需求不同等,均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涵养。目前,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并未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而细分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三个具体专业,而是采用统一专业,分方向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学得多而不精。所以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就业导向,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细分。如酒店管理这个专业,不仅要熟悉中国的餐桌礼仪,而且要熟悉国外接客待物的礼节,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跨国酒店也在日益壮大。同时,该专业学生要熟悉管理模式,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每天繁琐机械重复性极强的工作中保持微笑和热情。这只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他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如酒店集团管理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战略规划、酒店设计与规划等。所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重点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相关素质,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就显得至关重要。

(四)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

素质教育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收效甚微,这其实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而遗留下来的问题所引起的。这些问题包括很多方面,如停留在管理学视角下的教学模式设计与教学体系设计,缺乏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理论体系的支撑。但我们要认清素质教育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影响和重要性,从而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对其进行清扫和根除。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旅游行业的有生力量,重视素质教育,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至关重要,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时,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对于发散性知识应多采用引导性教学,如采用小组作业、圆桌会议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基础性知识采用多媒体和案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专业性知识可以结合实习单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再梳理等,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进而培养国家和工作单位所需要的创新型旅游人才。

三、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与就业导向协同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为其输入一批高质量、极具创新型的人才,也能更好地实现学生自身的价值。

作者:王恩旭 郑静静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蒋键,李欣.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研究[J].市场论坛,2016(1):83-86.

[2]李雯雯.基于校企协同的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89.

[3]许辉.基于实践教学理念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19-22.

[4]蒋丽丽.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新闻战线,2015(6):87-88.

[5]赵燕.基于数字化校园网络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15-16.

[6]张淑贤,刘海洋.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06,25(6):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