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旅游管理发展探究

地方性旅游管理发展探究

【摘要】

国家“十三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相比有许多重大不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由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这样的一个新常态局势也影响着旅游服务行业和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努力构建适应“十三五”规划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地方性;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工学联合

近几年,地方性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大学本科生无论在入学还是毕业就业时均出现流失状态,其发展缓慢甚至萎缩。如何做好面向地方社会的专业发展工作,成了地方性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迫在眉睫的任务。以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分析认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应从专业动态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的再培训、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着力下手,开创应用型教学新思维,培养学生及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同感,增强专业课程的动态体验性,实施工学联合的地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提高学生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增强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务院在2012年提出的《服务行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型支柱产业。而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十三五规划的施行过程,十三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相比有许多重大不同。旅游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的突出让旅游教育者们需要重新审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而数量众多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作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责任重大。

1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发展现状

1.1人才培养与就业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突出,是个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相当紧密的专业。从职业高中、大专到本科、硕士、博士,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截止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有147所院校既招收本科专业,也招收专科专业。宜宾学院从2002年起设置全日制旅游管理管理专科、本科专业并于秋季正式招生。截止到2015年已办学13年,招生人数808人,2015年12月在校人数156人。学校刚成立旅游管理专业的最初两年,也就是2002和2003年每年包括本专科学生招生人数超过80人,后面因为学校发展调整,虽然专业建设在不断完善和提高,招生人数总体却一直呈下降趋势。和相邻同级别的地方院校相比,不及他们的一半,数量偏少。截止2015年6月,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5%以上,但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不到60%。

1.2地方性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旅游管理学科传统地位不高

旅游管理专业其实是“杂家”,包含经济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其学科特点是集众家之长,融合了多门传统学科的基本原理,绝不仅仅只限于管理类知识。国家学科分类规定,以前旅游管理是属于二级学科工商管理下的三级学科分支,2012年以后独立出来,成为和工商管理并列的二级学科。在上世纪末较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内,基本是把旅游管理专业挂设在历史系、管理系、或地理系下,其地位隶属二级学科之下。所以,虽然在这些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较早,其专业特点也偏向二级学科,因为大多数专业老师是由二级学科的专业转换而来。这种现象优劣参半,可以博采众长,弥补短处,但如若重点掌握不当,容易落入另一种变样的二级学科的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地位不高。宜宾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于本世纪初,一开始就设立在经济与管理系,这是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地位的。目前,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难以满足现行旅游管理的所包含的内容,学科地位与实践要求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突出。从图1可以看出,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人数呈下滑趋势,这和学校分配的招生指标有关,也和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偏见有关。很多学生家长认为旅游管理就是服务人的工作,本科生作这样的工作时大材小用,不让子女选择这个专业。学科建设重重困难导致专业教师执教积极性有所减退。

1.2.2注重理论教学,互动教学、实践教学比例偏少

在很多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课程设置中,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比例较少,大多为理论式教学,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理论知识,停留在为让学生学习而学习的阶段。没有结合有关企业或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忽视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较少启发学生进行国际和国家旅游大事件的探讨,调动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比,存在课程设置、时间分配和方法运用上的不合理。以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很多时候学科建设需要为其他学科让步,实验室新建和维护一直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目前只有客房实验室、餐饮实验室以及和其他专业共用的计算机实验室,专业素质拓展的茶艺实验室和调酒实验室一直都在申请建设中。在四年的学习中,外出专业见习机会两次,一次4天;毕业实习半年至一年。这些情况导致了和研究型高校相比,学生研究能力不强;和职业大专院校相比,动手能力稍差。

2地方性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定位

诸如宜宾学院这类地方性本科院校是在20世纪初由师范类专科类学校升级而来,“专升本”之后,各个新建本科学校放弃或弱化了传统的职业化导向教学的初衷,转而把重点放在了学术型研究型的方向上,纷纷争取硕士点甚或博士点的建设上。这实际上是违背了地方性本科院校正常发展的规律的。以宜宾学院为例,地方性本科院校应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本着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坚持“基础牢固、能力强化、实践先行、对口服务”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教育的培训体系,兼顾理论教育的基础性和实践教育的社会性,培养符合现代旅游发展需要、具有一定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进入中级以上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符合地方性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社会人才需求趋势,符合“十三五”时期国民旅游意愿增强、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人才需求加大的趋势。因此,创新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发展

3.1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2005年3月,教育部首次大力强调“工学联合”,是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强调在教学中体现职业岗位与职业行动,本质是将工作有机融入学习中,形成整体。可喜的是,宜宾学院在2007年就开始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2008级学生就开始采用“3+1”的教学实践模式。思路是以课堂教学为本,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突出实践教学,强调专业技能,构建“二四二”实践教学体系。所谓“二四二”实践教学体系即依托两个平台(实验室、实践基地),经过四个阶段(夯实基础、技能模拟、技能操作、实战检验),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就是学生在学校的四年学习中,大一至大三学年在学校学习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门课程,修满在校学习的理论学分,让学生先掌握各种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大四的时候,学生根据专业培养方向,在相关的旅游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3+1”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国情,而提出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工学联合”的培养理念,即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社会岗位,从学科体系教学转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宜宾学院实行“3+1”模式8年以来,学生出口质量大大提高,就业率高,学生培养做到了低进高出。

3.2社会化教学,服务地方经济

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地方旅游经济的建设活动,在地方旅游发展和地方经济振兴的进程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表现在:

3.2.1“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

课堂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教学,增强理论教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一方面请旅游企业的资深管理人员深入课堂进行讲课、举办讲座;一方面鼓励专业老师参加旅游职业资格证考试,利用假期把老师送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

3.2.2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教学相长

旅游管理专业所属学院是四川省旅游协会会员之一,多名领导和老师在四川省和宜宾市旅游局担任相关职务,多次参与地方景区规划、价格听证、饭店星级评定等工作,在省级重大节庆事件中承担主讲培训工作。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大一开始,就积极准备导游资格证考试及各类相关证书考级,考级通过率名列全省前茅。多名学生参加省市级重大节庆的导游和礼仪服务工作,参加汶川灾后重建的调研活动等等。在地方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3+1”教学模式的施行,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和实践效果。顶岗实习是大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旅游职业、从校内知识学习转向社会知识联系的重要阶段,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的养成起到关键作用。

4地方性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未来建设的几点建议

结合“十三五”规划时期旅游人才的新需求和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地方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遵循“内打基础、外练实践、质量先行”的原则,在内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在外重视教学实践范围和类型,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督体制来保证教学和实践工作的效率,做到向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顺利转变,在地方树立旅游业人才培养先导的良好形象。

4.1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地位,树立专业新形象

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迅猛,全世界旅游业最发达、就业机会最多的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美国许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相当出色,如康奈尔大学。欧洲的瑞士洛桑学院的酒店管理世界闻名,旅游类专业一直是澳洲大学的强项。国外旅游专业地位较高。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倡导客户服务理念,服务业的概念范围已经扩大到第一二产业中去,人们应该摒弃旅游管理专业是做服务员的陈旧观念。旅游管理不再是过去理解的单单学习旅游某一层面的专业学科,已经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的实用性决定了其必备知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司长魏洪涛指出我国每年本科、专科、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近37万人,但全国旅游业每年新增就业约50万人,人才缺口高达13万。专业发展有庞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4.2注重先导性的专业特点,不断创新

旅游业本身就是个国际性交流的事业,很多先进的理念和系统都是率先在旅游业中兴起,其中国内饭店业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和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新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增添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课程,包括创新思维能力与方法、区域经济与产业政策、智慧旅游三方面,可谓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4.3人、校、企三方联动,共同发展

4.3.1注重师生养成训练,内强素质,外练形象

细节决定成败,地方性院校不能与一类院校比学术,与职业院校比技能,但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专业素养必须扎实。旅游业是完全靠人在做的行业,一言一行传递着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和企业文化。学生的养成训练非常重要,教师也应首先从自己做起,方能树人。无论从事何种行业的工作,良好的基本道德和专业素养是规范行事的基础。

4.3.2立足校内外教学资源,注重互动教学、工学结合

地方性院校可按照基础实践、模拟实践、技能实践、实战实践四个模块来构建教学实践体系,培养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前三个模块就可以在学校的教学环节中牢牢把握,下面分别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素质课、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和实验室(实验基地)实践演练三个学习内容,实战实习模块依赖校内实验室(实验基地)和着眼校外实习企业,可以开展旅游企业相关人员走进课堂的授课模式,现身说法,直面就业进行模拟和顶岗实习,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作用,工学结合,共促发展。

4.3.3打造高绩效的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师资团队

在原有的师资基础上,团结师资力量,成立“生产实践+行业研究+领域创新”的旅游管理师资队伍,避免专业教师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增强团队凝聚力,协同创新。继续秉承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传统,学习和更新教学内容,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成立地方区域旅游经济研究所,进行创新团队的建设,提高学术研究能力,扩大地方社会声誉。

作者:杨艳蓉 单位: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颖.十二五背景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4).

[2]郭鹏.从符合市场化的角度看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8(07).

[3]陈国生,陆利军.基于“工学联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研究,2011(03).

[4]陈国生,陆利军.基于“工学联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研究,2011(03).

[5]徐啸寒.每年37万人毕业,旅游行业还是缺人[N].楚天都市报,2014(10).

基金项目:

本文系宜宾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工学联合”理念的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3-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