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教学分析(6篇)

高职旅游管理教学分析(6篇)

第一篇:高职旅游管理学生就业观培养

【摘要】

旅游行业作为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近年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进步一扩招,市场开始处于一个逐渐饱和的状态,现阶段的旅游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不是十分理想[1]。我们的教师在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的时候,还应该更多的去把握学生培养起一个正确的就业观,而如何去培养这种正确的就业观,则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的问题。本文在主要研究了现在高职旅游管理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后,提出了本人对于培养学生就业观的一点建议,希望能够为现在的高职旅游管理的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就业观;指导

引言

旅游业现在已经被认为是世界的第一大产业,而根据相关数据的预测结果得出,到2020年,我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客源国和第四旅游目的国,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学校看准时机,开设了与旅游相关的旅游管理专业,为社会输出了大批专业管理人才,而越来越多的学生也会因为旅游热而选择这个专业进修学习,但是随着专业人才的进一步饱和,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就业时会遭遇很多困境,他们的就业情况并不十分乐观。人才培养方面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和“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等问题[2]。

一、用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分析我国当前就业问题

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与西方不同,西方实行是是资本主义经济,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但是这不代表我们不会经历经济危机,这使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事实。从马克思就业理论来看,我们主要的就业问题来自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形成大量相对过剩人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形成大量失业人口、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生就业问题和劳动者自身素质低下形成就业形势严峻。

(一)企业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

市场进一步细分,但是人才进一步增加。在现在的企业中,他们从以往的被动地位上升到了主动地位,他们会最大可能的去选择复合型的人才,最好是在某一个领域内的全能型人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系统[3],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只是掌握了其中某一些技能,在面对人才众多的市场上,是没有特别大的优势的。

(二)就业难以保持持久稳定

旅游管理是一项很繁杂的工作,工作压力也比较大,一开始工作的薪水不是很高,并且由于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因此很多学生会选择辞去管理的工作去做旅游相关的工作,比如说导游、计调和酒店服务等工作。一般来说,迫于经济压力和就业前景,很多学生在工作了一两年之后就会辞职,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在工作上保持持久和稳定性。以上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学生在面临就业时的一些难题,要想给予解决方案的话,还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因为现在的就业问题所造成的原因不是单单的某一个因素的作用。

1.市场对于新进人才要求高

随着旅游管理专业的逐渐扩招,现在市场上虽然旅游业还在蓬勃发展,旅游管理的人才需求也很大,但是和以往的就业趋势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现在的旅游管理专业从人员不仅要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拥有多项技能傍身才能确保自己在就业大军中拥有优势。

2.学校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忽视其他因素影响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授课和形式上,往往还是采取以往那种传统的说课方式,而且往往只是注重某一个专业领域内专业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将整个旅游产业综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造成的影响就是不能为学生在就业时多增添一些技能砝码,而且学校所传授的知识一般都是来源于社会实践,但是当社会实践被整理成为书本之前,很有可能就已经过时了,因此这些知识的学习不能体现出与时俱进。

3.学生缺乏危机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只有比较短的时间去学习专业知识。在第一年中,学生刚刚从高考长解放出来,大部分的人还沉浸在轻松悠闲的大学生活中,而且被各种名目繁多的社团活动所吸引,很少主动会去考虑到未来就业的问题,但是等到他们开始意识到就业问题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因此学生自己也要为自己的就业困境承担一部分的责任。

4.家长盲目跟风报考旅游管理专业

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大程度上会参考父母的意见,而很多父母对于高校设立的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会跟风填报一些热门专业,而学生到底是不是适合学习这个专业却不得而知[2]。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会有一些外界和自己的压力,长此以往不论是对于学生自己还是企业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因此,要在就业压力来到之前,想好办法去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就业观。而这种正确就业观的培养也不仅仅是某几个人的事情,也有着诸多因素的影响。

(三)学校灌输正确就业观

学校在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起到一个最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学校如果想要培养起学期正确的就业观,就必须做出一系列的努力,这些努力虽然不是一时就能看到成效的,但是却能够通过深远的意义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生,为他们的成功铺上垫脚石[3]。

1.将就业观的培养引入课堂

以往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是将专业性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但是却没有注意及时给予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培养[4]。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提供全体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平台,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渠道,因此,可以将就业观的培养积极的引入课堂,与学生一起分享未来的就业局势,为他们的以后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模板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良好的课堂互动形式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一套成才计划,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将来面临就业的时候都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一项专长。

2.设立学生就业培养机构

学校对于学生教学的管理,一般都体现在课堂之上的教学,这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地方,在这合理学生学到了以后工作中必须要用到的专业知识,但是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在课下设立相关的就业指导和培养机构,为学生在就业的问题上进行答疑解惑,此举的好处是可以不需要占用学生的课内时间,而让他们拥有更多思考的空间。

3.开设专门就业观课程

很多学生在不知道就业形势的时候,往往会过于放松,或者有些学生过于紧张就业形势,因此学校方面要设立专门的就业观课程,从而在方法、理论和心理上对学生关于就业观的事项进行全面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解决相关方面的专业问题,及时疏通学生的就业心理,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企业调整人才引进策略

企业是学生在就业时最重要的一道关卡,因此企业的招聘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拥有什么样的就业观。企业在培养学生就业观上,最为重要的就是多为学生提供工作平台,并且在内部设立相关的培养机构,为他们的进一步成才大好基础。

(一)提供良好就业机会

企业在进行招聘时,要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群体拥有无限的工作热情,并且拥有广泛的创造力,企业不能仅仅看中求职人员的工作经验,而是要给年轻人提供一次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样一来,其实对于企业是有着很大的好处的,企业不仅是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的发展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空间[5]。

(二)在企业内部建立培训机构

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的存在,不仅可以为内部员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机会,而且对于学生的就业观的培养也是有好处的,通过这种内部培训机构,让更多的人大学生在求职之后,可以看到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会更加重视起自己的工作,而不会轻易的去放弃一份工作转而跳槽到其他的企业或者是跳槽到其他的工作岗位上,这样也能减少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更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增添了无数的动力。

三、学生自己掌握就业动态

在就业观培养的问题上,本人阐述了之前的两个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和辅助作用,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对于就业的观点的培养,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不可能随便就会被其他的思想掌控,因此就业观培养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学生本身,而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有几种方式可以培养他们的就业观。

(一)根据自身特点,学习相关技能

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其实是适应了市场的需要,即使企业愿意给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但是作为学生还是要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因此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对于缺点及时进行改正,对于自己擅长的优势领域,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6]。

(二)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

企业的发展前景对于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现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很多员工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不足够,就在于他们看不到企业的发展前景,或者是企业给的薪水较低,因此他们就会开始跳槽,如果在正确的估量了一个企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之后,就要特别注意要持之以恒,只要企业发展前景好,自己拥有拥有比较大的加薪和升职的可能,就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四、总结

对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市场是时刻在变化的,求职的道路也会发生着改变。学校要更加重视学生就业观的培养,社会各界也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就业氛围,家长也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让他们自由发展,学生自己也应该对自己负责起来,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其他技能的培养,为自己在就业道路上的顺利做好前期准备[7]。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学生就业观的培养,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更是需要贯彻到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为旅游市场输送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壮大中国的旅游业强力发展。

作者:杨再琼 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广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渠道体系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5).

[2]姚丹丽.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4).

[3]刘雨涛.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初探[J].交通职业教育,2011,(2).

[4]张蕾.市场需求与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6.

[5]张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旅游专业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6]?红娟.高校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3.

[7]黄翠鸾.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探析[J].广西教育,2012,(4)

第二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相脱节,普遍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对学生的评估方式过于简化,从而影响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可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化改革、学生评估多样化和就业订单化改革、教师培训岗位化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就业订单化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及教学特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是,为旅游行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我国高职旅游教育应立足全面发展,同时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实操能力。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具有明显特征,同时要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整课程的设置。

(1)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倾向。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广泛分布于旅游服务业、酒店营销、旅游景区以及旅游管理部门等,从就业方向上看其专业对学生提出了非常强的实践操作性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更强的服务意识,这也决定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倾向。

(2)具有非常完备的教学理论体系。

与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相对应,旅游管理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设立已经有一定的历史,因此其教学理论体系也已经非常完善。

(3)对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有着较高要求。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大多投身于服务行业,而旅游服务行业对从业者知识面的广度、技能技术的掌握程度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趋于全面。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问题分析

(1)理论课程与实践相脱节。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由于开设时间久、研究较为透彻等原因其教学已经具有非常完善的体系,故而能够很好保证学生理论知识汲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从教学实际出发我们却能看到,只有理论课程与实践保持良好的契合和辅助才能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2)普遍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

高职院校的教师构成不同于其他院校,其任职教师虽具有相应的学历基础但队伍却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缺乏相应的社会工作经验和岗位经验,因此在授课中也大多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无法充分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仅不利于学生实操性的提高,同时也因课程的空泛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正因如此,能否做到双师型教师的适时和适度引入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水平提升的关键。

(3)对学生的评估方式过于简化。

学生学习状况和就业状况的有效评估是学校合理调整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也是高职教育能否与时俱进的关键所在。但从高职院校对学生评估的现状来看,院校的评估往往仅依靠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划分,而忽略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评定等方面,这种单一的应试式评估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实操动手积极性,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与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背离。

(4)教学过程没有向学生明确就业方向。

学校在专业设置的同时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确定其明确的就业方向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的茫然感,同时也可以对自身和专业选择的契合度做出判断,大大提高专业就业率。然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有着非常广泛的就业面,却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这是其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缺失之一。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1)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

高职教育中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脱节是造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始终无法得到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模块教学化在高职教育中的引入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利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可以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周期进行模块式划分,并且对各个模块进行评估和细分,根据实际的要求对课程进行调整,因此能够有效解决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课程比率不足的问题。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改革其重点则在于以就业为导向,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各个模块的调整和确定是做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相互贯通、融合,把握好合理的课时比例和课程结构。

(2)实践教学体系化改革。

高职院校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普遍采取了“内二外一”的模式,即校内理论学习两年,校外实践实习一年,这种方法虽然表面上保证了较为充足的实践学习,但实际上其模式的变通性非常弱,同时也没有做到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和理论事实上仍是互不相干的两部分。因此要打破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的这一弊端就必须引入更为灵活、使用的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部分有机结合到一起,并根据课程的进度和社会职业需求逐渐调整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生评估多样化和就业订单化改革。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一方面要从学校的教育入手,另一方面就是要协调好学生的就业以及评估。而从上述可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问题简述可知,该专业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评估都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在就业方面,学校应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渗透给学生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明确的就业方向,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多努力引进校企合作,为学生的离校就业提供便利途径。而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也应在应试评测基础上引入实践能力检测、职业道德评测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定位,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情况为其进行适当的就业指导。如果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能够真正做到评估多样化和就业订单化的改革,相信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也会有非常明显的提升。

(4)教师培训岗位化改革。

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其教学结构的失衡,因而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引进双师型师资力量,同时做好现有教师资源的培训。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安排相应对口方向教师或带队老师在实训基地挂职,参与企业工作,承担企业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教师的培训应该有计划的进行,投入时间、金钱花大力气去做,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优秀的高职毕业生。

作者:王春丽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第三篇: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性教学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部分人会乘着休假时间出去旅游,这是对我国的旅游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换句话说,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了高职旅游院校现在迫在眉睫的问题,现在本文将要浅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目的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学生从学习中提炼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要通过实践教学。现在重视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了高职旅游院校的重点教学改革内容,大部分学校都提倡学生毕业前有机会顶岗实习半年,这样既可以缓解有些学生的家庭经济,又可以在毕业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的实践教学意识落后

我国大部分学生从小就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熏陶,一直都强调知识系统的传授和课本知识的重要性,大部分国内学校都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亦是如此。如果学生的实践教学就是老师按照课本上的知识一字不差的传授给学生,并且这种传授方式被当作是一种实践教学的方式,那么这样没有课程变化,没有教学方法,没有教学选择的教学方法就没有任何用处。

(二)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近几年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了实践性很强的产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很强的人才也需要有实际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但是从如今的高职旅游专业的教育来看,大部分老师都是跨行或者转行,虽然对理论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但是对实际的旅游学科的了解很缺乏,由这样的老师带出来学生尽管专业理论知识很好,那也一定缺少实践的机会,这样将无法培养出现在旅游产业所需要的应用型的人才。

(三)用人单位反馈学生的实践能力差

与旅游专业的中专或者职高学生相比,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本来应该要好很多,但是根据很多旅游单位的反馈来说,高职的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反而比不过这些中专的学生们,很多高职的学生们实践能力差,眼高手低,实际工作能力很差。造成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的原因就是很多旅游院校没有稳定的是实习基地,大部分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必然动手操作不够好,专业知识不牢固。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措施

(一)树立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的意识

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一个学校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一个学生是否合格需要用人单位的检验。因此实行校企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一个调查,很多旅游范围很难招到适合的人才,及时招聘到了新人也需要公司开设培训班,关键的是一个企业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被其他竞争公司挖走,造成旅游企业的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可以选择与学校的旅游专业合作,学校负责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实践部分的问题由公司的专业人员负责。这样学校成功的培养了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企业也顺利的获得了优秀的人才,还避免了培训带来的损失,学校的教育也可以成功的与社会接轨,一举多得。这样的合作模式还有另一个好处:专业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的时候,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帮助企业解决服务或者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保证

实践能力的教学是对老师专业知识的一个考验,这既需要老师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研发能力,又需要老师有专业的实践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因此,培养应用型的学生必须尽快建立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要让这些老师长期的进入旅游行业锻炼,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让具有实践能力的老师成为旅游专业课程或者旅游领域内的主讲老师。而且学校还可以破格提拔新人,招聘的条件不要仅限于学历,要重视有能力有技术的人才,增加学校的竞争力。由此可见,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完成实践教学的基础。

(三)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

旅游院校还必须要规范一些管理制度,毕竟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是完成实践教学的基础。首先必须要加强实习管理方面的制度,这样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实习管理方面的制度可以根据每个学校的特色制定,让实习管理制度与实践教学制度相结合,相辅相成。然后是制定出实习考核制度,学校必须要确定每一个学生都完成了顶岗实习,防止某些同学浑水摸鱼,同时可以分析出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原因,再来改进。只有实行这样的考核方式,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四)建立和完善校内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学校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如果说校外实训基地是为了提供即将毕业学生的工作能力,那么校内实训基地就是让所有旅游专业学生可以锻炼的地方,一个具有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实践能力。所以,学校的实训基地必须要保证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的齐全,还必须配备专门的实训基地管理人员,其中还必须保证有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力量,实训基地内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旅游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就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有效的利用社会有利资源,积极的建立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可以参加实践的机会。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旅游管理专业已经成为我国各个行业中一支新的力量军,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只有高职高专院校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不断完善自身的实训基地,构建出符合旅游行业发展,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一套实践教学体系,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这样可以极大限度的推动旅游院校实践教学和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达到共赢的计划。

作者:范丽娟 王洁 单位: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岗证赛高职旅游管理课程改革实践

[摘要]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根据就业岗位、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竞赛的内容及要求,将其融合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进行课程改革,可推动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具体实践有:岗证结合设置课程衔接、校企深度合作、实行任务模块化课程教学、建立和利用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关键词]

岗证课赛融合;课程改革;高职旅游专业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上提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适应社会需要,构建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1]据此,笔者所在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确定了涉外旅游专业旅游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厦门及周边地区旅游、酒店、休闲相关企业服务与管理需要,具备相关岗位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娴熟的岗位操作技能,服务意识强、外语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根据就业岗位、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竞赛的内容及要求,将其融合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进行课程改革,可推动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

一、岗证赛融合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必要性

(一)证课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旅游管理专业所对应的初始岗位是导游岗位和计调岗位,我国《旅游法》规定,只有取得导游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从事导游服务工作;计调岗位对应计调证书;导游资格证书还对应学生的进阶岗位领队,即取得导游资格证书并从事带团工作换取《导游证》满两年,可以考取《领队证》。把学生就业必须取得的资格证书考试中所涉及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当中,能有效提高学生参加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能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

(二)岗课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岗”是指与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能力,具体包括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岗位与课程相融合能直接对接岗位需求,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就是要根据旅游企业的岗位要求,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课程及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按照这一要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市场的需求,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对应由导游、计调、领队岗位组成的岗位群,并根据各个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把岗位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于课程中,着眼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来进行课程的开发,才能真正形成岗课融合的课程体系。

(三)课赛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当前职业技能大赛大多技术含量高、技能要求高,特别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近年来,旅游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反映出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强化技能训练、创新培养模式”的改革理念。职业技能大赛体现了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将技能大赛的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改革中,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参与职业技能大赛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进取精神、合作意识的形成。

二、岗证赛融合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课程体系则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3]旅游行业的初始岗位为导游岗位、计调岗位,进阶岗位为领队岗位、旅行社经理人岗位,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以工作岗位为引领,以职业资格证为手段,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按照以下五大模块进行设置,打破以学科为体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全面发展综合能力、突出职教特色的多元化的课程模式。这五大模块分别是:(1)公共基础素质模块。该模块课程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和支撑,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及科学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2)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该模块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所应具备的基础职业能力,旨在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岗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3)职业岗位模块。该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是旅游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主要为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导游证、计调师证、领队证)考核中所涉及内容。(4)职业实践教学模块。该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常规实践教学和各类职业技能大赛。(5)素质拓展模块。该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和其他素质能力,主要包括系部开设的延展课和学院开设的选修课,如“航空票务”“旅游摄影”“茶艺”“艺术导论”。其中职业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常规实践教学和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常规的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运用学习到的理论和技能,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常规实践教学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程内实践教学,如导游服务、景区景点讲解;第二阶段是校内仿真实训,主要在实训室进行,如景点讲解、导游服务;第三阶段是专业实习实训,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包括景区旅行社见习、景区服务或旅行社带团实践、旅游综合实训;第四阶段是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第五阶段是毕业顶岗实习,组织学生去景区、旅行社或相关旅游企业实习。而职业技能大赛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其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还可以验证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师根据市场行业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如本校组织的“导游之星”大赛、厦门市旅游局主办的“未来之星”导游大赛、福建省教育厅举办的福建省导游大赛这三项每年固定的赛事,以及每两年由行业协会举办的全国导游大赛。

三、岗证赛融合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实践

(一)岗证结合设置课程衔接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应根据职业资格证获取时间和就业岗位,体现逐阶递进、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螺旋发展的特点。具体来说,该专业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课有“旅游概论”“社交礼仪”,第二学期开设的专业课有“导游基础知识”“政策与法规”“导游服务”“福建省主要景区景点导游词”,这主要考虑到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考试”和就业后导游岗位的要求。导游岗位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初始岗位,而导游资格考试是在每年的11月份举行,因此系部一般会建议并组织学生在第三学期参加考试,并在第一、第二学期的专业课程中尽量安排该考试所涉及的专业内容。该专业第三学期开设的专业课有“旅游心理学”“厦门风情介绍”“旅行社管理”“旅游英语视听说”,第四学期开设的课程有“旅游英语视听说”“旅游市场营销与策划”“游程设计”“旅游应用文写作”,这主要考虑到学生参加导游证考试现场口试、就业后的领队岗位和参加导游技能大赛的要求。领队岗位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进阶岗位,而在导游证考试现场口试和导游技能大赛中,除了景点讲解外,对知识问答和语言仪态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此外,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还有一些能力要求(如旅行社的计调岗位往往也担负着产品的销售和线路设计的任务),学校在第五学期开设有“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与审美”“客源国概况”“民俗旅游”“旅游会计”等课程。

(二)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深度合作的实施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实行岗位和课程深度融合的保障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职业化课程体系的开发

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化、模块化的特色。通过下企业的专业调研,掌握旅游人才需求状况,在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和企业领域专家共同确定专业培养岗位群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开发职业化课程体系。

2.不断探索核心技能课的开发与授课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聘请旅游业界精英和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一起参与核心技能课的开发与授课。以我系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计调与外联业务”为例,2013年该课程由企业计调岗位主管来完整讲授,校内教师则是全程参与来系统掌握行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到了2014年,这门课程由企业计调岗位主管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完成授课,弥补了企业兼职教师上课时间不固定的不足,完善了课程的系统性。经过了两个年度企业教师的参与,校内专业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成长,2015年这门课程由校内专业教师独立承担,并积极与企业对接,把行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动态及时传递给学生,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良好。

3.定期开展讲座

每个学期学校都会请企业的精英主管、岗位的资深人员来系开展讲座,从实践角度给学生分析案例、传授经验、解决问题。

(三)课程教学实行任务模块化

学校应根据企业运营规律和岗位工作流程,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课程教学可实行任务模块化。这一方面可以紧跟企业的实际需要,实现对企业真实任务的模拟,有利于教师发现行业中新的科技和技能,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早接触真实的工作岗位,掌握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技能,可以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建立和利用

我系旅游管理专业被评为省示范专业,拥有导游3D模拟实训室、旅行社模拟实训室、形体训练实训室,同时与厦门建发旅游集团、厦门旅游集团国际旅行社、四海怡图旅行社、中星旅行社等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能够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得到有效实现。以导游带团为例,通过导游3D实训室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训室内可以通过3D动画,真切感受几大主要景点的讲解流程、内容,加深了对景区景点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记录学生当场课堂的表现,让学生形成互评和自评,加深学生认知。而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带团,可以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升华,还加强了其问题处理的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促进学生把校内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并不断丰富。通过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建立和利用,让学生更好了解了企业的真实环境和工作流程,加强了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

四、岗证赛融合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实践效果

经过上述基于岗证赛融合的课程改革实践,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岗、证、赛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还促进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发展。具体来说:

(一)学生职业能力提高,上岗能力增强

在“岗”方面,经过改革实践,本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上岗能力增强,部分优秀学生在毕业一两年内即成为旅游企业基层管理骨干或岗位业务骨干,我校毕业生在旅游行业企业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逐年提高。根据调查,本专业毕业生连续两届(2014届、2015届)就业满意率和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率达100%。

(二)学生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大幅提高

在“证”方面,经过结合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和时间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近两年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证通过率超过60%,远远超过厦门市导游资格考试20%—25%的通过率。近两年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时的双证书率达100%。

(三)技能大赛成绩突出,形成竞赛人才培养机制

在“赛”方面,我校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屡获佳绩。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已举办8届院级导游技能大赛,遴选优秀选手参加市级、省级和全国性职业技能大赛,成绩突出。2014年,我校学生参加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福建省导游职业技能大赛,获二等奖。2015年,我校学生获得的奖项有:获得福建省导游技能大赛的二等奖、福建省导游技能大赛(英语)二等奖、旅游协会主办的全国导游技能大赛获三等奖、厦门市旅游局主办的“十佳未来导游大赛“中分获二、三等奖、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导游服务)获三等奖。我校连续两年获得厦门未来导游之星大赛优秀组织奖,近两年取得市级以上奖项34个,形成一套较成熟的竞赛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四)专业教师队伍获得发展

经过基于岗证赛融合的课程改革实践,近两年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也获得了明显的发展。近两年来,专业教师公开出版省级规划教材3部,分别为《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技能》《闽台旅游政策法规》;校本教材2部,分别为《厦门风情介绍》《旅行社经营管理》;有3门院级校企合作课程获得了立项,分别是“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景点讲解”“餐饮服务与管理”;还有在研省级课题1项、在研院级课题5项。近年来专业教师数量也不断增加,我院通过岗证赛融合的专业教学改革逐渐打造出一支业务精良、素质高、科研能力强、教学能力水平高、特色鲜明的专业教师队伍。

作者:谢楠 孙淑芬 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EB/OL].(2006-03-23)[2015-09-13].edu.cn/gao_zhi_791/20060323/t20060323_110175.shtml.

[2]徐勇.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岗、课、证、赛深度融合的视角[J].商业会计,2013(5):95-97

[3]王礼红.“岗课证赛”深度融合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J].财务管理,2015(3):59-61.

第五篇:高职旅游管理满意度调查分析

【摘要】

在21世纪的今天,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大踏步前进的态势,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也直接提高,传统教学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就业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为准确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传统教学法的满意度,专门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所得数据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旅游管理;满意度;传统教学法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业一直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势头。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格外注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相应教学内容来满足社会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需要。然而,传统教学法已无法实现这一效果。因此,要积极配合教学改革,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探索适应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为准确了解传统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现状,本文以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

一、调研方法

此次调研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在对有关文献进行整理之后,课题组设计出调查问卷初稿,通过旅游业内人士和旅游教育人士的深入访谈而形成最终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在传统教学方法中,你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吗?你在本专业学习过程中最想学到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环境?课堂学习时如果不想听课,想开小差是因为什么?你的学习兴趣浓厚吗?你希望老师上课只讲理论还是加入任务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你希望只是老师讲还是自己也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你觉得自己在传统教学法中的学习状态是什么样的?你感觉自己在传统教学法中对知识的学习效果好吗?你认为在以后实施教学过程中,老师最应加强哪方面的工作?学习过程中,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在目前的学习中,你有何感受和收获?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你有何意见和建议?研究选择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作为问卷测试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并回收问卷150份,其中有效文件134份,问卷有效率为88%。在问卷回收整理后,运用SPSS.16.0统计分析方法,对问卷进行了综合和分类的分析,以期为优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样本分布与特征

在134个样本中,按年级进行统计,大一年级学生占31.3%,大二年级学生占29.9%,大三年级学生占38.8%;按性别比例进行统计,男生占25%,女生占75%。明显可以看出,由于中国学生及家长对旅游业、旅游专业的不熟悉、不了解,使得高考报志愿时放弃旅游管理专业的报考,这种现象尤其以男生居多,因而导致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

2、学习兴趣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学习兴趣很浓厚的学生只有10.2%,而学习兴趣一般的仅占28.9%,其余60.9%的同学普遍处于缺乏学习兴趣状态。很明显,传统教学方法在应用中,由于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略学生感受,加之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甚至缺乏学习兴趣。

3、学习状态

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在传统授课方法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填鸭式授课十分反感。由于老师不顾学生接受效果,长时间、连续大量的灌输知识点,使得学生们普遍疲乏、困顿,出现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而认真听讲的比例仅占总人数的12.5%左右,其比例还要受到当天天气及课堂内容的影响。

4、学习效果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在应用传统教学法授课过程中,由于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状态不佳,直接造成学习效果不好。调查问卷显示,学习效果很好的仅占3%,学习效果一般的占14.8%,而其他82.2%的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不好。同时,还有学生反映,考试时因出临阵磨枪的现象,所以考试成绩不是特别低,但考试过后,就不再记得当时学过的内容了。

5、对教师满意度

通过调查发现,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过程中,由于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一次课程中传授大量理论知识,学生又很难参与教学,只能被动的接受,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状态不佳,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很容易出现矛盾,满意度自然也就比较低。据调查问卷显示,在被调查的134个同学中,只有39.8%的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比较满意,非常满意的仅占0.2%,比较不满意的占43.6%,而不满意的达到16.4%。很明显,针对不同专业,我们应该“因材施教”,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旅游管理专业由于课程设置的特点及社会对学生能力的特殊要求,应该转变思想,改进教学方法。综上所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以知识介绍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目标。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知识,理解和分析旅游现象,具有处理并解决旅游行业中常见问题的实际能力。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强调知识运用类和技能培训类课程的重要性。而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核心,以教为主、学为辅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因此,为满足现实中旅游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专业技能的需求,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授课中,需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法的意义

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想提高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必须要以《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认真探究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任务式教学法符合《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以启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为目标来开展教学,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大力提倡任务教学法。

1、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由于任务式教学法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在课堂上以布置任务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保证学习的质量。

2、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挖掘学习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任务式教学法授课,可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喜爱,更加愿意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能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改变以往不爱听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进而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质量。

3、增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提高对教师的满意度

在任务式教学法中,由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尽量以学生参与教学为主要原则,直接增加了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机会和次数,使双方都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与理解,提高了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

四、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法的建议

1、转变课堂核心,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主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核心地位,课堂上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使得众多学生对学习充满厌烦感,没有积极的学习兴趣,甚至排斥和拒绝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开小差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必须转变课堂核心,真正实现以学生参与教学为主,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标,通过下达任务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兴趣,端正态度。

2、理论联系实际,现场参与第一

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由于参与太少,导致各种不良现象频发。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我们可以转变教学方式,通过下达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作业,来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积累知识,不断发现自身不足并尽快改进。

3、更新实训课程教学设备,紧跟形势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旅行社及酒店使用的点菜和订房软件已经越来越先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课要想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学以致用,就一定要让学生们学习最先进的软件应用,这就要求学校要跟随形势发展,定时更新实训室的教学设施设备,避免由于软硬件落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4、根据社会需要,丰富实训内容

虽然旅游管理专业有许多对应课程的教材,但这些教材很多都是多年前编著的。尽管近几年也有所改版,但很多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仍然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相应岗位的职业要求。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地根据社会需要,丰富实训内容,让学生多练习,保证学生在实训课堂上的学、做、练为一体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未来就业。

五、结论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社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明显提高,尤其是越来越重视旅游行业一线工作人员包括导游和旅行社计调、经理等人员的工作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对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体验工作时的真切感受,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传统教学法已无法满足以上需求,因此,应当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开展并广泛应用任务式教学法,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旅游专业的真正人才。

作者:杨丽春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吉林省职教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SZJ13078)。

【参考文献】

[1]何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分析与建议[J].赤子,2015(3).

[2]周琰: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J].现代营销,2011(12).

[3]俞艳珍:传统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的差异与协同————基于大学英语教学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4]吴亚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11(4).

第六篇:中高职旅游管理分段课程探析

摘要:

在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背景下,选取中高职“3+3”分段项目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对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试点中的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3+3”分段衔接课程在目标与内容方面已具备了自身的特色,如课程目标在层次上呈现一体化、在定位上具有明确性的特点;课程体系在组织上遵循均衡性与灵活性并举原则、在整合方面呈现螺旋式与直线式并存的特点。同时,也对衔接试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江苏省;中高职“3+3”分段衔接;特色;旅游管理

近年来,上海试行了中高职“3+3”分段衔接模式,主要有对口招生和签订协议两种模式,但由于许多合作的中高职学校是独立设置的,没有实施一体化的教学计划,只有少数属于同一行业系统的中高职学校比较重视一体化课程设计。江苏省教育厅于2013年5月了《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教育局、各省级职业教育集团认真组织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共同研究制定试点方案,本次共有215个试点项目,其中,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有101项,其中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试点项目有5组对接学校。笔者选取此次试点的5组对接学校与其他非对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文本,通过两者相互比较,发现此次对接学校在课程衔接方面,包括课程目标的衔接、课程内容的衔接都具有一定的特色。

一、江苏省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3+3”分段课程目标的特色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方案的目标、每门课程的目标和教学目标。其中,课程方案的目标通常体现在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范围和人才规格几个方面。通过阅读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非分段课程目标与分段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对比分析后发现“3+3”分段衔接的课程目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课程目标的层次:一体化

根据非分段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基本上是参照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中关于培养目标的表述,即中职主要是培养中等技能人才或者专门人才,高职主要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表述上有着明显的层级之分,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难以区分;然而在分段情况下,对目标的表述没有明显的层次性,两级学校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即中职阶段的学习是为高职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课程目标实现了一体化。课程目标一体化避免了其定岗与定格的模糊性,为课程的设置、教学的组织以及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目标的定位:明确性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发现非分段学校在制定课程目标时指向没有针对性,即将旅行社行业与酒店行业的岗位人才培养都纳入了各自的目标当中,如“培养导游和旅游企事业单位和饭店一线工作的中初级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能从事旅行社接待、外联、计调工作,从事景区服务与管理,从事旅游饭店的接待服务及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适应现代旅游与酒店业发展第一线所需的优秀服务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等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等诸如此类的表述则体现了职业学校课程目标的针对性不明显,有限的三年时间很难培养出两个不同领域所需的技能人才;还有一部分学校在制定这一专业的课程目标时却没有明确具体的范围,只是对知识、技能等作了一定的要求,如“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突出、岗位职业流程熟知、基层管理经验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基层旅游管理人才”、“掌握旅游管理和导游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汉语和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培养掌握相关服务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能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技能型人才”等,这样的课程目标表现出一种模糊性的特征。对“3+3”分段衔接后的课程目标,定位很明确,对本专业的课程目标主要集中在一个领域,结合走访获得的信息,某几组合作学校侧重的是旅行社领域,如某组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能适应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事业单位等服务业一线岗位需要,并具有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另一组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某区域各类旅行社、旅游景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旅行社、旅游景区一线经营管理人才所需素质和能力,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还有学校的培养目标侧重于酒店领域,即面向现代旅游服务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较高技术和熟练技能,达到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的专科层次人才,能够充分胜任一线接待服务与基层管理工作,并通过职业磨练成长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课程目标定位是否明确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课程的设置、实施等,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为仅依靠中职三年或者高职三年的时间,要想培养出两个领域的人才,在具体的操作与实施层面将会有很大的难度。旅游管理专业“3+3”分段课程衔接在目标的定位方面基本上考虑到了这一点。

二、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3+3”分段课程的特色

(一)课程体系的结构:均衡性与灵活性并举

课程体系的结构安排遵从均衡性与灵活性并举的原则,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学校特色、学校文化理念的重要折射。首先,从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名称来说,非分段学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基本都是将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政治课、文化/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及实习实训),每一模块里面的课程内容也相对固定,而且具有重复、倒挂等现象;而对分段学校而言,课程体系的名称与结构在保证课程完全开设的前提下灵活多样,不同的学校选择了不同的名称,如一组合作学校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课、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以及实践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又包括项目型课程和学科型课程两个部分,另一组合作学校就是将其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素质拓展课以及实训课。其次,从课时比例来说,基于随机抽取的学校的数据整理发现,中职类学校的理论教学几乎占据了整个学习阶段,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高职类学校的实践教学比例略高于理论教学,二者大致处于持平状态,所有学校设置的比例基本一致,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学校特色的发展;而对分段学校来说,根据对每一类课程结构的划分,其课时比例的分配非常细致,同时各组学校也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赋予相应的比例,每一模块都有相应的理论与实践课时比,这对规范日常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由此,发现分段学校在安排课程体系的结构时,不管是结构与名称的安排,还是课时比例的分配,基本涵盖了职业学校课程的种类,分配比较均衡,同时又结合各自的学校文化、学校特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二)课程内容的整合:螺旋式与直线式并存

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是课程内容整合的两种不同形式,前者是将某一专业的课程按照直线的形式,在不同的阶段安排相应的课程,内容不会重复;后者是对某一领域的课程内容进行重复设置,但范围与深度会不断拓展。非分段的中高职学校在整合课程内容时是按照螺旋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重复现象较为严重;分段学校则采取的是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四组学校在通识课(公共基础课、文化基础课)这一模块是按照螺旋式进行,每一门课程的开展在中高职学校都有涉及,而且在范围和程度上有层级差异;在其他课程模块采用的则是直线式,两段学习过程中基本没有出现重复的课程,如中职学段如果侧重于酒店方向的基础课程学习,到高职段很可能就是倾向于旅行社方向的学习,反之亦然。其中,某组学校的课程设置更为明显,如专业平台课与素能拓展课只在中职段开设,高职段则不设置。采用螺旋式与直线式并存的课程整合方式既可以保证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连续性,又能避免专业课程学习的重复性,在学生的知识拓展与技能提升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三、对“3+3”分段课程衔接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3+3”分段衔接的模式是在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由牵头学校组织两级学校共同交流,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衔接的顺利开展。对江苏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尝试。结合非分段学校与分段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使我们明白了对接学校的课程衔接已经具备了自身的特色,对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根据实地走访,发现在衔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迫切加强与完善的地方,如衔接体系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规格的分析、沟通渠道的健全等。针对这些方面,笔者做以下探讨。

(一)尽快弥补衔接体系顶层设计的空缺

顶层设计这一概念最初源于工程学领域,后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社会事业发展领域。指的是从最高端向最低端,从一般到特殊的展开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实质上是将系统理念贯穿于该系统内的各子系统之中,用系统方法,以全局视角,对各要素进行系统的配置和组合,制定实施的路径和策略。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一个系统性强、综合性高的过程,加强对这一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是顺畅衔接的重要保障。首先,尽快出台具体性的指导文件。国家以及相关部门还没有制定出专门的诸如《关于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的规定等》一些相关的指导性文件,虽然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政策文件中提到要从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强中高职之间的合理衔接,这些只是政策上的一种宏观描述,并没有具体展开并落到实处,如课程标准问题、教材问题等。其次,尽快制定统一的能力标准。能力标准,指的就是按照就业中所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以及所必须执行的工作任务,就其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应用所作的明确说明。走访中某学校的教师说到“本校对中职学生的要求就是要达到中级水平,高职达到高级水平,具有阶梯性的特点”,这里的中级水平与高级水平究竟如何来评定、阶梯性如何体现,没有一个统一的可供参考的能力标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果评价可能就是一纸空文,无实际意义。对此,制定统一的能力标准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即明确工作中涉及的任务、工作职责,并对其涉及的知识、技能等级进行具体说明。因为知识、技能有着宽度、深度、非常规程度、专用程度、默会程度、互补程度之分。所谓知识与技能的宽度就是所掌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则是指知识、技能的纵深程度;非常规程度是相对常规与非常规的知识与技能而言,即掌握这类知识与技能的程度;知识与技能的专用程度又可划分为一般通用知识、行业通用知识、企业专用知识、团队专用知识和岗位专用知识五个层次;知识的默会程度,可以分成可书面系统表达的知识、只可口头表达但难以书面表达的知识、书面和口头都无法表达的知识;技能的默会程度也有两类:一是技能方面的,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巧、经验和群体协作能力等;二是认识方面,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群体成员默契、共同愿景等;知识和技能互补程度指企业内员工掌握和应用的知识和技能在个人、团队以及组织内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促进程度。而中高职课程衔接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保证学生知识、技能的宽度、深度、非常规程度、专用程度、默会程度、互补程度等的层级衔接,当前能力标准的缺失是造成当前衔接的障碍原因之一。因此,应对知识与技能的宽度、深度、非常规程度、专用程度、默会程度、互补程度进行层级划分,并在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中进行合理配置,形成统一的能力标准。尽快拟定相关指导性文件,制定能力标准是中高职衔接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也是是保证衔接顺畅的重要路径。

(二)正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生完成某一阶段学习任务或毕业时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一方面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也是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文件、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组织教学过程以及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人才培养规格的分析不仅要对某一岗位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进行细化,同时还要对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进行分解,做好人才培养规格的分析是职业学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课程体系的首要前提。目前许多学校包括此次试点合作的学校都缺乏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调研与讨论,通过呈现的人才培养方案,他们对所面向岗位的工作任务、知识和能力的分析比较宏观,而且没有明确区分中职与高职的区别,只是在普通话、计算机等相关资格证的考试上作了一些规定。如“对岗位所需能力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但只是初步的,将能力转化为实践项目和教学内容只是做到了部分”、“我们学校自己还未展开对面向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的分析,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这一内容是在借鉴某学校所作的调研结果基础上拟定的,但我们会尽快展开这一工作……”等都是在走访中所获取的信息。因此,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这一问题还未真正摆正态度,分析较为薄弱,这直接导致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与能力的融合性等存在不足。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合理分析,可以借鉴“职业带”理论。“职业带”理论将人才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三类,并从知识、技能两个方面对这三类人才的比例进行了明确划分。其中A区域表示的是技术工人,B区域表示的是技术员,C区域表示的是工程师。再看D箭头所在区域和E箭头所在区域,以F斜线为分界,D箭头所在区域所指的是技能要求,E箭头所在区域指的是理论知识的要求,由此分析出技术工人应该是以掌握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为辅,技术员对技能与理论知识的要求大致持平,工程师则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技能为辅。当前,中高职衔接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从培养技术工人向技术员的转化,即中职阶段培养的是熟练掌握一些技能操作的技术工人,在此基础上进入高职继续提升技能学习,同时又要增加理论学习的比重。这一理论为中高职课程衔接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即根据各层次人才对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合理设置各阶段的课程比例,明确不同阶段的培养重点,但因为知识、技能存在宽度、深度、非常规程度、专用程度、默会程度以及互补程度之分,使得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设置还需要进一步对每阶段所应达到的能力层级、水平进行细化,并将其与相应的课程相融合,因此,中高职课程衔接可以以“职业带”理论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

(三)畅通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

中高职“3+3”分段衔接是在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下,由高职院校牵头来实施,实行中高职衔接,就需要两级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教学过程的开展、对其他活动的筹划等进行商量、沟通。根据目前的衔接发展现状,学校之间沟通渠道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方面,从政府相关部门来说,虽然对这一项目的试点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但在沟通渠道这一细节上还缺乏相应的支持与保障,仅仅是强调要加强学校直接的交流,还未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从牵头学校来说,结合走访发现当前合作的两级学校之间有一定的沟通,主要有参观校园、听讲座或报告、课题研究(少量)等形式,但频率很低,一般只是在第一学期的中后期进行,日常的关于教学之间的沟通非常少。如“交流需要进一步加强,牵头学校也热烈欢迎中职学校教师去听课,但因为教学任务问题、学校之间的距离问题使得实施起来仍存在很大困难”;“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招生过程中,希望发一些牵头学校的宣传资料,现在的课程要求不明确以及教材的统一性问题”;“入学体验,希望参观学校,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尽快融入学校,尽快对接教学计划,目前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执行,不知道与合作学校是否一致,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衔接等,希望牵头学校的名师能到合作的中职学校进行指导,课题等科研方面是否可以合作”;“两级学校之间的交流,包括教师的交流目前还做得不是很好,因为各级学校本身以及教师都有自己的事情”问题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合作学校之间沟通与交流仍存在缺陷。另外,不同的合作学校之间也缺乏交流,还有许多地方的衔接没有成功,主要是由于生源不足导致的,但对这一情况,其他的合作学校基本是不了解的。学校之间的沟通壁垒加大了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选择甚至是开发的难度,扩大了衔接的阻碍。因此,畅通衔接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强校校之间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学生群体的沟通,包括管理体制、教学方式、科研项目等;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如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等方面,都将是本次“3+3”分段衔接试点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刘燕 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37-39.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7.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6.

[4]纪大海.顶层设计:高校人才培养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0-42.

[5]董静.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9(5):17.

[6]程德俊.美日企业管理模式比较:知识和决策权的视角[J].经济管理,2004(6):33-39.

[7]玛格丽特•M•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21.

[8]胡永信,白义.借鉴“职业带”理论设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J].教育与职业,2007(29):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