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与绩效管理问题

研发投入与绩效管理问题

摘要:一方面高校科技研发投入高速增长,另一方面高校投入绩效管理制度创新相对滞后。这一矛盾解决不好既有可能因管理过松,滋生腐败现象,造成经费浪费,又有可能因为管理失当影响研发人员的积极性,阻碍其科研潜能的发挥。高校作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应从研发投入视角研究绩效管理,促进高校绩效管理效率的提升,进而实现高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高校;研发投入;绩效管理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研发投入增长很快。为了加大对高校研发投入的监督审查力度,约束和规范高校研发投入的使用,国家和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研发投入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但由于高校绩效管理体系有其特殊性,特别是科研绩效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现行的绩效管理制度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费井喷式增长与管理相对滞后的矛盾,客观上阻碍了高校研发人员工作潜能的发挥,影响了高校研发活动的预期效果。如何妥善解决现阶段高校研发投入与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高校绩效管理的效率,促进高校研发活动的良性发展,值得深入探讨。

1高校研发投入及绩效管理面临的问题

1.1研发投入总体不足,结构失衡

尽管国家和地方财政逐渐增加各高校的研发投入费用,然而,对于高校的研发需求而方言,供不应求这一局面依然突出,科研经费的增加仍然远远小于科研需求的增加,也就是说,现有的科研经费对于高校的科技研发需求而言还远远不够,还很难满足高校科技研发费用的实际需要。按照各个高校研发投入类型,高校的研发活动大体可以分为基础型研究活动、应用型研究活动与试验型研究活动。客观上,三种类型的研发投入应该保持在合理的比例范围内,事实上,我国高校在应用型研发、试验型研发方面的投入远远少于在基础型研发方面的投入,这不利于我国应用型研发与试验型研发的发展,从某种角度上看,是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长此以往,势必造成高校科研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进而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1.2高校间研发投入差异大,绩效评价指标失当

不同高校间的研发存有巨大的水平差异。具体而言,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家财政部门对不同高校的研发投入倾向程度也并不相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高校间研发投入的差异,不利于各高校的均衡发展。当前,高校的研发投入在整个绩效管理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这使得高校研发投入的资金无法充分发挥其预期的作用,更无法根据绩效管理评价结果进行后期的绩效管理工作。与此同时,高校研发投入绩效管理也表现出资金核算不衔接、资金效益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高校的绩效管理考评周期都不够灵活,大多数高校采取一年一次的绩效考评方式,但是,由于高校具体研发活动与教学现状的差异性与多变性,这种绩效考评周期将难以真正服务于高校的绩效管理。对于周期性相对稳定的高校,采用一年一次的周期考评方式比较合理,然而对于一些周期较短的高校,应该根据具体的研发活动与考评需要调整绩效考评周期,以充分发挥高校绩效考评的作用。因此,形成一套适用于高校研发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1.3部门沟通协作不畅,法规政策没有与时俱进

高校研发投入的绩效管理应该由高校的财务部门、管理部门牵头实施,但是现实中,高校财务部门、管理部门对绩效管理的参与度并不高,如果研发投入的绩效管理没有这些部门的支持,真正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那么研发投入的绩效管理将失去现实意义,研发投入活动也无法顺利进行。另外,高校绩效管理的部门、教职工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忽视了与被考核者之间的良性交流,使得这些人员仅仅能够被动地、盲目地接受绩效考核,绩效管理在此过程中难以发挥其预期的作用。除此以外,现阶段很多高校并不关注绩效考核的结果,仅仅通过绩效管理得出相应的结果,其结果也并未与教职工的奖罚相关联,不能够促进教职工的提升,长期以往,高校的绩效管理将流于表面形式。客观来讲,法律法规制约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为高校的研发活动与绩效管理也提供了重要的参照规则。然而,法律往往落后于社会实践,现阶段我国有关研发活动与绩效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这就意味着高校的研发活动与绩效管理无法得到法律法规的充分保障,其间产生的纠纷与矛盾也难以通过法律途径来有效解决。

2高校研发投入及绩效管理的解决之道

2.1加大投入,提高效率

从内部角度来讲,高校应该适当增加研发投入存留收益,设立研发风险控制部门,以防止高校研发活动中遇到的种种财务风险问题,从外部角度来讲,高校应该积极开辟融资渠道,不应将研发投入的来源完全依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还应该根据具体研发阶段的种种不同需求,考虑综合研发的预期效果,分析高校研发投入后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及时调整高校具体研发投入的计划,促进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由于现阶段高校的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作性不强,长期的不良协作关系并不利于高校的绩效管理,所以,在此方面,高校的具体绩效管理部门协作提升策略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方面,高校绩效管理者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部门的性质与被考核者的需求,预测绩效管理过程中部门协作不协调的具体表现与不良风险,提前做好沟通工作,降低研发项目中止与研发结果失败的风险,加速高校研发活动的成果产出与知识溢出;另一方面,高校绩效管理人员还应该具备长期的绩效管理意识,通过增强部门间的协作与个人间的沟通,为高校的研发活动与教职工工作展开营造良好的人文沟通环境,加强部门与个人之间的协作,并及时反馈对绩效管理的新看法,保障高校绩效管理能够顺利进行。

2.2加强合作,协同创新

积极开展高校与外界的研发合作,协同创新有助于高校绩效管理的提升。在合作方方面,高校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必然需要外界的帮助,高校应该积极进行与其他高校、与企业、与研究所等的研发合作,这是提升高校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合作需求方面,高校研发的规模往往比较小,而且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也不够充足,但是研发投入需要较大的工作量、较高的成本与较长的时间,单单凭借高校一方力量很难保证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合作效果方面,如果高校能与其他合作方共同开展研发合作,不管是出于核心技术的需求,还是出于研发外包的需求,研发活动的已有资源都能够被充分利用,研发预期周期都能够被有效缩短,研发风险同样都能够被有效降低,最终从整体上提升高校研发效率与绩效管理水平。

2.3与时俱进,完善体系

在制定绩效考评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应该从具体的实际出发,适当参考其他高校与企业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设计相应的绩效管理考核标准,注重其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的有效结合,实现绩效管理的系统化与全面化。同时,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要摒弃传统“重视考核、轻视过程”的思想理念,加强绩效考评过程管理与监督。需要注意的是,绩效管理的考核周期并不是固定的,根据具体待考核内容灵活确定考核周期有助于高校绩效管理效率的提升。具体而言,高校应该以具体的发展战略与决策为出发点,与被考核者积极交流,发挥以人为本的绩效管理思想,不断调整并改善绩效管理的周期,以提升绩效管理周期的合理性、科学性,保障最终绩效管理水平的有效性。高校还要利用最终的绩效考核评价与反馈结果,制定系统分析报告,不断调整绩效考核过程中被考核者的种种问题,并加以改进,提升高校研发投入的预期效果,并促进高校绩效管理水平的显著性提升。

2.4完善法规,营造环境

建立健全高校绩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为高校研发投入与绩效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该以高校科研活动为基础,修订经济法、采购法、商业秘密法、税法、反垄断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系列法规,使高校研发活动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效益产出等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制定与高校研发相关的政策,注重财税保障政策、研发奖励政策等对高校研发创新的促进作用。另外,高校应该不断强化高校研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有关高校知识研发成果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下更好地保护高校研发成果,为高校研发投入营造积极的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吴丹丹.中国高校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机制和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2]邹洋,徐长媛,郭玲,闫浩.高校中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2016(4):55-62.

[3]何立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作者:黄菲 李宗印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